close

索達吉堪布:當身體不好而傷心欲絕時,你一定還沒明白這個道理……

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來到這個世界以後,俱生的骨頭、血肉等,四大的五蘊假合身,終有一天一定會散壞,沒有任何可靠性。

佛陀在《佛說入胎經》中也講過:“應觀此身,皮肉筋骨血脈及髓不久散壞。”

意思是說,大家都應該觀一觀自己的身體,我們的皮膚、肉、血液、骨髓、腦髓。所有身體的四大組合之物,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分散。

“未證得者勤求證悟。”佛陀在經文的最後中說,沒有得到證悟之前一定要恆常一心觀修,切莫懈怠。

因為誰都不能遠離這樣的事實和規律,世間中的任何一個人,最後一定會面對死亡。

現在看來很成功,有地位、有財富的人,到他死亡的時候,也會跟普通人了無差別。

國王也好,乞丐也罷,到最後死亡時,都同樣地離開自己的身軀,將他的身軀火葬、土葬或水葬後,這個人就已經永遠消失在世界上,這樣的規律,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會發生。

學佛的人都知道此身無常,因此千萬不要特別去執著它。“它是永恆的、常有的,它永遠都是不可改變的。”世間人們常常這樣認為,我覺得特別可憐,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明明知道這個五蘊假合的身體,只能聚集幾十年而已,但卻認為此身比水泥鋼筋等任何堅硬的物質還要牢不可摧,觀念中一直帶有常恆的執著,這是錯誤的想法。

並非因為佛學特別悲觀,好像本來這個世界是幸福快樂的,可是學佛以後,一定要進入一個悲慘模式。

恰恰相反,正因為學佛才發現了生活中許許多多無法避免的事實,而佛法又不得不宣示這類事實和現象而已,這一點大家應該明晰。

所以,千萬不要執著身體是常有的,活著是永恆的,不能有這類常執。《中觀四百論》也說:“任誰所謂活,唯心剎那頃,眾生不了彼,故自知極少。”

人們概念中所謂的存活,用智慧來觀察的時候,歸根結底是由很多個剎那聚集在一起的,只不過我們執著它為恆常而已,可是世間中的芸芸眾生不能了知其意。

所以,才會認為自己永遠都會活著,不會死掉,真正能了知真相的人少之又少、寥若晨星。

我們還可以發現,即便你很年輕,身體非常健康、健壯,再過一段時間,就會像秋天的花朵或者藍天中的白雲一樣,一現即逝。

很多無常的事實,人們以前未曾了知,學佛之後,這些道理不得不了知,否則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因此這裡也講到,俱生的身心終有一天會分離,那時也不要傷心和絕望。

有些人在得知自己身患絕症後,傷心欲絕、無法面對,其實這是誰都無能為力的,尤其這個時代中,食品、飲料等並不安全。

據統計,現在中國人口四分之一都死於癌症,而癌症的主要根源,與食品、空氣等很多方面密切相關,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像是風中的燈火,生命極其脆弱。

你應該提前就知道自己的生命是脆弱的,“我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可靠,從裡裡外外很多因緣去觀察,外緣的地水火風、各種疾病,還有前世各類因緣,很多方面我無法看到。

再從內心、身體等因緣觀察,我的身體不可能永遠存活在這個世界上。”這樣分析之後,大家就會明白:我們的壽命並不常有。

很多人都覺得長壽好,活到一百歲的長壽老人,大家都用照相機來拍他。

看照片也看得出來,活到九十歲、一百歲的老人,可能他自己也覺得活著沒有多大意義,周圍人看來也沒有很多希望了。

活到一百歲,人們認為特別長壽,但是我們從自身的經驗來講,一百年也是轉瞬即逝。

無論你現在是20歲、30歲還是40歲,就像做夢一樣很快就到了這個年齡,將來的時日也是如此。

所以,心靜下來觀想的時候,的的確確會發現,佛陀已經將非常尖銳的真理一針見血地和盤托出,可是眾生很愚痴,被無明的烏雲遮蔽了慧眼。

一直盲目尋求另外的東西,這是錯誤的認知。不難發現,對人生的道理用佛法的智慧進行觀察的時候,可以看得更清楚、更透徹。


持然法師:如何身患苦、心不患苦?談《雜阿含經》之遠離心苦

她今年已九十有餘高齡,病了一場之後,使得她再也無法如常行走。突如其來的打擊,消磨了她的意志,令她措手不及。她的應對方法就是拒絕進食,此舉嚇壞了家人以及一干醫護人員。筆者探訪她時,先向她打了聲招呼,畢竟是經歷過的老人家,再怎麼心情不好,身體多麼的虛弱,對於筆者這種打扮奇特的訪客,也不能等閒視之。況且從她的眼神中,可知她是第一次與出家人這麼近距離的接觸。她雖愣了幾秒,眼睛也眨也不眨,隨即禮貌的用著如砂紙磨察地面的沙沙聲回答著筆者。

筆者觀察著病榻前的活動餐桌,及床邊的櫃子,還真的是應有的都沒看見。一般的冷熱水壺,或是水果餅乾之類的,她都欠缺。只有一個水杯,獨自霸佔著整張餐桌,以及後頭的櫃子上放著一包尿片。她接著也簡略的對筆者客氣的說,疲倦了要休息。筆者提醒她聲音沙啞了,要多喝水就告辭離去了,這是筆者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與她面談。

在佛陀時代,也有位120歲高齡名叫那拘羅的長者,因病痛纏身而前往尋找佛陀,希望佛陀為他開示,令他能恢復健康,長夜獲得安樂。這則典故收錄在《雜阿含經》卷五的第107經。那拘羅長者告訴佛陀說,自己的年紀已經很大了,常常被這個衰弱多病的身體折磨,勉強的才能來到佛陀及諸比丘前,願佛陀為他說法,減輕他的病痛,令他永遠安樂無憂。佛陀指導了長者,在身體有病痛的時候,不讓心也跟著病倒。那拘羅不解佛陀所說,而前往請示坐在不遠處樹下的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尊者首先為長者說明,甚麼情況是指心隨著身體生病而跟著病——苦患身、苦患心。不聞法的愚癡凡夫,對自己色身的生起,消失,味著、禍患、出離不能如實了知。因此而對色身產生貪愛樂著,錯認為這就是生命的主體——我,將色身當成是我,或是我所擁有。隨著色身出現任何變化乃至敗壞,心就會跟著受到牽動,憂悲苦惱、恐怖、顧念、不捨、障礙等煩惱也跟著出現。

如何能做到心不隨著身體生病而跟著生病——身患苦、心不患苦?常聽聞正法的佛弟子,對色身的生起,消失,味著、禍患、出離都能如實了知。這樣一來就不會對色身有貪愛樂著,不會錯把這色身當成是我生命的主體——我,以及是這個我所能支配。當色身有了變化或是敗壞,心不會隨之牽動,就不會生起憂悲苦惱、恐怖、顧念、不捨及障礙等煩惱。同樣的對自己的感受、想像、意志、識別(受,想,行,識)等也一樣,不會去認為當中有一個不變的主體——我,或是由我擁有。在色身出現任何變化的時候,心就不會跟著苦。

一般而言,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是更有機會,體會身體上的衰弱與病痛。而身體的變化卻不是我們能去掌控及主導。但心裏的感受,是可以經過修習來止息與超越,那就能達到身苦心不苦了。

==================================

作者 - 持然法師

釋持然,馬來西亞人,2006年於台灣新竹壹同寺,依止上如下琳長老尼剃度出家,同年進入壹同女眾佛學院就讀,2014年於壹同研究部畢業。


宗薩蔣揚欽哲:在我們生病非常痛苦時,如何保持快樂心情?

第一種方法:願眾生所有的痛苦和疾病都轉移到你的身上,如此就不會有眾生需要受苦。

第二:去想我經歷的痛苦疾病,都是我過去的業力使然,希望我所有的惡業都到這個病痛上來,了結我的惡業。

第三:去想所有的苦痛都只是自心的顯現,都是虛幻的。


身苦患當修心不苦患

佛住在婆祇國設首婆羅山的鹿野深林時,有位一百二十歲的年邁長者,名叫那拘羅。由於色身羸弱,因而飽受病痛之苦。他為了拜見佛陀和崇敬的知識比丘,於是來到佛所,頂禮佛足後退坐一旁。 

那拘羅長者說:「世尊!我現在年邁色衰,飽受病痛之苦。今日,我盡了自己最大的力氣,特地前來拜會佛陀和我所崇敬的善知識比丘們,祈願世尊能為我說法,令我長夜安樂。」 

世尊對長者開示:「善哉!那拘羅長者!你雖因年老色衰而飽受苦患,卻能靠著自己的力量,前來拜見如來和諸知識比丘。你要藉由這個病苦的色身,修習不為苦所逼迫。」於是世尊為其開示微妙法義,教導他各種修行法門,使尊者內心充滿法喜,安住於法中。 

當時,舍利弗尊者就在離精舍不遠的一棵樹下打坐。那拘羅長者離開後,來到舍利弗尊者所在之處,向尊者頂禮後,退坐一旁。此時,舍利弗尊者問長者:「你現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悅,臉色光滑潤澤,是因為在世尊那裡聽到微妙的佛法嗎?」 

那拘羅長者回答:「今日世尊為我開示微妙法義,教導我各種修行法門,讓我獲益甚深,內心充滿法喜。此解脫法門如甘露法雨,灌滌我的身心,因此我現在六根和悅,臉色光滑潤澤。」 

舍利弗尊者問長者:「請問世尊為你說何等妙法,使你內心充滿法喜呢?」那拘羅長者便將剛才的過程述說一遍。舍利弗尊者問長者:「你剛才為何不再問世尊,什麼是苦患身、苦患心呢?什麼又是身患苦而心不患苦呢?」長者回答:「我前來拜會尊者,就是希望尊者針對世尊的開示,為我略說法要。」於是,舍利弗尊者為長者開示:「愚癡無知的凡夫於色(物質)的生起、色的息滅,以及因色而造成的禍患、對色的愛樂、如何從色當中出離,不能如實了知。因為不能如實了知,所以於色多所愛樂,認為色是我、我所,因而執取色,被色所縛住。當色變異、敗壞時,心識就會隨之而轉,苦惱便生;苦惱一生,恐怖、障礙、憂苦、眷念不捨,亦隨之而起。於受、想、行、識也是如此。是名身、心苦患。」 

尊者又說:「什麼是苦患身、不苦患心呢?多聞聖弟子對色的生起、色的息滅,以及因色而造成的禍患、對色的愛樂、如何從色當中出離,能如實了知;因能如實了知,故不會生起愛著之心,不會妄認色是我、我所。當色有所變異、敗壞時,心就不會隨之而轉,心生苦惱。心不隨轉,苦惱不生,則不會有恐怖、障礙、憂苦、眷念不捨。於受、想、行、識也是如此。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舍利弗尊者說是法時,那拘羅長者得法眼淨――具有觀見真理而無障礙、疑惑之眼,已洞見妙法、獲得妙法、了知妙法、體悟妙法,已證得初果,見四諦之理,斷除一切疑惑。於是,長者便從座起,恭敬合掌,稟告尊者:「我已超越一切煩惱,度脫生死苦海。現在皈依佛、法、僧三寶,願作一位在家修行的優婆塞,請尊者為我證明,從現在起,盡形壽皈依三寶。」那拘羅長者聞舍利弗尊者所開示,歡喜法悅,作禮而去。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五》

省思

人出生於世,每個人都會面臨老、病、死,由於對自己身心的錯誤認知,因而飽受各種苦痛。對於老、病、死,根本的解決方法,即是佛陀教導行者身苦而心不苦――在無常的色身中,認識真常的這念心。

不管假有的色身如何生滅變異,本具的真常――覺性,始終都在。唯有如實了知五陰假有之身心虛妄不實,這念真常的心始終不變異,便能斷除煩惱,達到離苦得樂的涅槃境界。


佛法療心法「增進快樂」的效果,遠遠勝過金錢——阿含經故事選:身苦心不苦

有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郊外的一處山中,腳被飛來的碎石片刺傷流血,引起生理上極大的疼痛。但佛陀心中持續保持正知正念,默默地承受身體的痛苦,不起煩惱。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恆河下游北岸的跋耆國,住在設首婆羅山一處有野鹿出沒的樹林中。

那天,在佛陀的住處,來了一位一百二十歲的老居士,名叫那拘羅。老居士向佛陀頂禮問訊後,對佛陀說:

「世尊!我年紀大了,常常為衰弱與多病的身體所苦,行動也很吃力的,每次要來見世尊與幾位我一向敬重的善知識比丘,都很勉強,所以,每一次能見到世尊,對我來說都很不容易呢!但願世尊為我說法,讓我長久獲益,永遠安樂。」

「善哉!老居士!正如你所說的,上了年紀的人,身體必然多病痛,哪還能期盼有個健康強壯的身體可以依靠呢?除非是個愚痴的人,否則,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所以,老居士!你應當這樣學:我的身體雖然病了,但是我的心不病,老居士!你應當這樣學!」

那拘羅老居士聽了佛陀的教導,覺得很歡喜,禮謝了佛陀後就離開了。

那時,尊者舍利弗,正坐在離佛陀不遠處的樹下。

那拘羅老居士辭別佛陀,愉快地來見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看見泛出愉悅神態的那拘羅老居士,就問他說:

「老居士!你今天容光煥發,神情愉悅,莫非在世尊那兒聽到什麼深妙的法嗎?」

「怎麼能不容光煥發呢,尊者舍利弗!剛剛世尊才以甘露法,灌溉滋潤我的身心呢!」

「世尊用了什麼甘露法,灌溉滋潤你呢?老居士!」

於是,那拘羅老居士就將佛陀的教導轉述了一遍。

尊者舍利弗聽了之後,問老居士說:

「那拘羅!你何不繼續問佛陀,什麼情況是『心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什麼情況是『心不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

「大德!我沒有能力深入細問,但願尊者為我詳加解說。」

「善哉!老居士!請你仔細聽,我來為你說明:

什麼情況是「心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

不曾聽聞正法的愚痴凡夫,對自己色身的生起、消失、味著、禍患、出離不能如實知;不如實知的緣故,對色身產生了貪愛樂著,以致於以為這是生命主體的 『我』,要不,就以色身是『我』所有的而執著它。所以,當色身發生變化敗壞了,心就隨著受到牽動,而生起憂、悲、惱、苦、恐怖、顧念、不捨、障礙了。

同樣的道理,對自己的感受、想像、意志、識別等也一樣,一旦以為其中哪一個是生命主體的『我』,或者為『我』所擁有,或者在『我』之中,或者其中有『我』,只要以為生命中有一個不變的『我』為生命的主體,其結果就必然是:色身有苦時,心也跟著苦。

什麼情況是「心不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

多聽聞正法的聖者弟子,對色身的生起、消失、味著、禍患、出離如實了知;如實了知的緣故,對色身不會貪愛樂著,不會以為這色身是我生命的主體『我』,也 不會以為生命中另有主體,色身是屬於那個主體『我』的,所以,當色身發生變化敗壞了,心不會隨著受到牽動,就不會有憂、悲、惱、苦、恐怖、顧念、不捨、障礙了。

同樣的道理,對感受、想像、意志、識別等生命的其他組成也一樣,不認為其中有生命不變的主體『我』,所以,當色身有苦時,心不會跟著苦。」

聽了尊者舍利弗這一番解說,那拘羅老居士有深徹的理解與體悟,當下證得法眼淨:見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需要靠別人而能解決自己的疑惑,於正法中,心不再畏懼。就從座位上站起來,整理好衣服,恭敬地合掌,對尊者舍利弗說:

「大德!我已經證悟,得到超越與度脫。現在,我歸依佛、法、僧眾,為佛弟子,請當我的見證人。從現在起,我終身歸依三寶。」

按語:

一、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相應部第一相應第三八經》、《雜阿含第一二八九經》、《別譯雜阿含第二八七經》,後段取材自《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一經》、《雜阿含第一○七經》、《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四經》。

二、為了方便說明,佛陀將人的組成,歸類為物質的色身、感受、想像、意志、識別等五種,經典中常簡為「色、受、想、行、識」,並稱之為「五蘊」、「五陰」。又,為了表示人們對此的強烈執著慣性,也稱為「五取蘊」、「五受陰」(參考《雜阿含第五八經》)。

三、在印度傳統的文化與宗教思想中,認為生命中應有一個不變的主體:在個人,稱之為「我」;在宇宙中,稱之為「梵」。這種思想,除了佛教之外,也普遍存在世界其它的宗教文化中,可以說是人性中的共通執著。

佛陀從他的證悟中,指出「我」的想法,是一種根本不存在的錯誤,執著這種錯誤,成為眾生流轉生死,煩惱痛苦的關鍵。所以,破除「我」,就成了佛陀所教導的核心修行科目了。而從五蘊中,觀察、體證其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我」,是破除「我」的修行方法之一。

四、生起、消失、味著、禍患、出離,原經文中作:集、滅、味、患、離。其完整的內容,應當是「苦、集、滅、道、味、患、離」,也就是《雜阿含第四二經》所說的「七處善」。這是以苦、集、滅、道「四聖諦」為核心的開展。

五、生理上的衰弱與病痛,老年人是更有機會,也更能深刻體會的。那拘羅老居士能很快地在尊者舍利弗的解說下證悟,佛陀的應機說法,是個重要的因素。

六、痛苦,是一種不舒服的感受,經文作「苦受」。生理的痛,為身體非自主神經的一種警示機制,是難以避免的,佛陀也不例外。心理的苦,主要是源於「我」 的錯誤見解與執著。例如:希望「我所擁有的」週遭一切,包括肉體與精神,自身與他人,都要依著我的意思來運作,十足展現了貪愛的特性。這是可以經由修學來 止息與超越的,一旦超越了,就做得到「身苦心不苦」了。

七、就如故事第二九《就像接連中了兩支毒箭》裡的譬喻:身苦,就像中了第一支毒箭,如果身苦時心也苦,那就像又接著中了第二支毒箭,苦上加苦。所以,當有病痛時,我們要這樣想:中了一支毒箭已經很不幸了,還要再繼續中第二支嗎?怎能不「身苦心不苦」呢!

八、有時,看到一些學佛的朋友,報告他們「身苦心不苦」的心得,所用的方法,是將身體病痛部分,假想成第二者或第三者來觀察。

如胃痛,就假想將胃獨立出去,不將之當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擬成「你這個胃」來觀察,看「你」要怎麼痛,與他客氣對話。這樣的方法,似乎也能達到不錯的對治效果。

不過,使用這假想法觀察時,應當要注意不要讓那「觀察者」,在不知不覺中,又成為「我」的另一種變型才好,因為,只要執著於任何型態的「我」,痛苦煩惱與執著,就又會換個面貌悄悄地跟上來。

附——現代科研調查印證:

英國一項研究表明:心理療法「增進快樂」的效果,遠遠勝過金錢30倍!  

2009年11月21日   新華網   

新華網倫敦11月20日電(記者黃堃)人們常說「快樂是金錢難以買到的」,英國一項最新研究便對這句話進行了量化的解釋,如果按成本與效果的比例計算,心理療法增進快樂的效率,是單獨提供金錢的30多倍。

英國沃裡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健康學中的經濟、政策與法律》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對1000多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進行了長期跟蹤調查,並比較了那些接受心理療法的人的快樂上升程度,以及彩票中獎或工資增加的人的快樂上升程度。

結果顯示,4個月的心理療程,可以顯著提升人的快樂程度。如果從成本效果比來看,一個成本僅為800英鎊的心理療程,帶來的快樂上升程度,約相當於收入增加2.5萬英鎊帶來的快樂上升程度。照此計算,心理療法的快樂效率,是金錢的30多倍。

研究人員說,這一結果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比如,現在法庭判決與心理傷害有關的案件時,賠償金額幾乎是唯一被考慮的指標,如果能夠引入心理療法,可以更有效率地幫助受害者心理康復。


親屬有病,無醫藥可治時,凈土法門弟子該如何修行?

問:我如有親屬有病,無醫藥可治時,凈土法門弟子該如何修行?即念什麼?凈念阿彌陀佛佛號迴向親屬可否?念《地藏經》消業障又如何?請開示。

大安法師答:當自己的親屬生了一種絕症,沒有醫藥可治的時候,這時候只有求阿彌陀佛大醫王,服這個阿伽陀葯。

大病到來,念佛求往生;命數沒有到,念佛就能健康——康復。這條道路是最穩妥的。

如果至誠念佛,特別是病人也懇切地念佛,他就有可能治好。

我說有可能治好,是取決於他的信心,他的信心越堅定,他治病的功能越好。這個念佛一法,所有的絕症都可以治,就看有沒有信心。

所以你就專念阿彌陀佛,你把你念佛的功德迴向,也勸勉你的生病的親屬也念阿彌陀佛,就可以。

念佛本身就可以消業障,不需要藉助其他的來消。「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專修為好。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於杭州凈慈寺


索達吉堪布:遇到怨恨的敵人、邪魔干擾、各種疾病等時,該怎麼辦呢?

遇到怨恨敵人、邪魔干擾、各種疾病等時,沒有必要特別去執著,因為不管是什麼樣的對境,全部是心的執著顯現,應該看作為幻化。

阿底峽尊者曾說:「貪嗔境現時,視為如幻化。」顯現任何貪嗔對境時,理應把它當作幻化,不要去執著。

《入行論》也說:「不執悅意物,彼為真妙物。」不貪執世俗悅意之物,才是最殊勝的事物。

很多人認為,執著美色才是對的,仇恨怨敵才是對的,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當我們遭遇種種不幸時,實際上就像在夢中生孩子,覺得「寶寶特別好看,很可愛、很乖,應該用什麼來沐浴呢?用牛奶來沐浴,還是用洗衣粉來洗澡?」

後來孩子突然死了,自己就悲痛萬分、非常傷心。然而這完全是一場夢,第一自己沒生過孩子,第二孩子沒有死過,痛苦簡直是徒勞無益,醒來後根本沒有真實的對境。

佛經也說:「如女夢中見,兒生復死亡,生喜死憂傷,諸法如是觀。」一個少女夢見生了孩子很歡喜,最後死了很痛苦,但這些都是不存在的。

同樣,怨恨的敵人對我攻擊,我對他生起嗔恨心,彼此針鋒相對、不共戴天,這類事情也全部是幻化。

所以,當最可怕的違緣降到你頭上時,一定要把它轉為道用,不要認為它是真的。

有些人父親死了,就非常痛苦,覺得他是自己唯一的父親,從此再也見不到他了,很多世間人都是這樣。

此前,我在上海仁濟醫院,看見一個老太太死了丈夫,不斷地在那兒哭訴,我就很稀奇地在旁邊聽。

那個老太太一直說:「我們生活53年了,我以後再也見不到你了,我實在不願意離開你啊!」我當時就想:「已經可以了,53年在一起生活很不錯了。」

我們遭受各種違緣時,應該把它觀為幻化,雖然顯現,但並非實有,這些痛苦暫時在心前出現,可一定會消失的,它只是一種愚痴的實執。

寂天菩薩雲:「愚痴所執諦,何異幻化物?」愚人所執著的諦實法,全部都不存在,跟幻化沒有任何差別,這些教言若能逐漸融入自心。

那麼生病都不會特別痛苦,因為人生就是一場夢,沒有什麼好執著的,假如沒有如是耽執,那一定能解決這個問題。

朗日塘巴格西也說:「了知諸法皆如幻,解脫貪執之束縛。」如果能夠解脫貪執,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不會被世間八法所染污。

現在有些佛教徒,遇到違緣時特別煩惱:「我學佛很長時間了,為什麼還生病啊?」聽起來特別可笑。

要知道,佛陀並沒有說只要學佛就平平安安,永遠都不會生病,輪回的真相就是生老病死,這是誰都要經歷的。

尤其我們人類還有八大痛苦,每個人的身上都會出現。輪回本來即是痛苦的本性,學了佛以後,並不是不會遇到痛苦。

其實,這些痛苦是如幻如夢的,沒有實體,若能了達這一點,所作所為都會很自在、很快樂,遇到痛苦也可以轉為道用,快樂的時候也不會過於傲慢。

我非常希望大家在修行過程中,當自己遭受違緣時,應該轉為道用;當別人遭受違緣時,應該觀悲愍心,不要幸災樂禍。

梁武帝在歷史上非常有名,據記載,他一生造了484座寺院。有一次他在逛街時,看見有個人在賣瓜,一個人來買時,他說什麼也不願賣。

另一個人來買時,他很高興地賣給他,錢不多也沒關係。梁武帝見後大惑不解:「這兩個人都與他素不相識,為什麼態度有天壤之別呢?」於是去問國師志公禪師。

志公禪師用宿命通一觀察,原來那賣瓜人前世是死囚犯,當他要被處斬時,很多人都在旁邊圍觀,那兩個人也在場。

第一個人認為:「這傢伙罪有應得,活該!」第二個人卻覺得他很可憐,對他產生同情心。以這個因緣,賣瓜人今生不願把瓜賣給前者,而願意賣給後者。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討厭一個人,不管他吃飯、說話、走路,做什麼都看不慣,這可能也是源於前世的因緣吧。

總之,我們遇到違緣時,最好不要成為修行的障礙。很多人平平安安、順順利利時,修行很成功,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馬上倒下去了,這是很可惜的,應該學會轉為道用。

同時,看見別人遭受違緣時,理應寬宏大量,盡量去幫助他,在別人最困難時施以援手,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嗡嘛呢叭咪吽


生病時,如果「身苦」在所難免,這些方法可以讓你少受些「心苦」

蔡塔古廟

咽喉劇痛、持續高燒

四肢酸痛、咳嗽不止……

當下很多人都在承受

疾病帶來的種種痛苦

面對疾病

一方面,須聽從專業建議

正確治療、處理,緩解「身苦」

另一方面,照顧好這顆心

盡可能令心少苦、不苦

如此,更容易渡過難關

以下是幾個方法,供參考

接納,不為情緒所傷

此方法對大多數人都可適用。

身體不適時,理智和判斷力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使得心理上比平時更加脆弱、敏感。

一旦負面想法佔上風,恐懼、沮喪、無助、委屈、憤怒等不良情緒襲上心頭,如此,病程將變得更加煎熬。

即時瓦解負面情緒的關鍵就是:接納無常。

具體做法,問問自己情緒背後,是對什麼事情抱有恆常的期待和設定,因而無法放下,難以心安。然後,看破、放下這種期待和設定,接納無常的發生。哪怕只是暫時的放下,也會對康復有所幫助。

比如,對恆常健康懷有強烈的期待和設定,一旦病了便備受打擊,後悔自己沒更小心些,埋怨其他人連累了自己,恐懼可能的後遺症……

那就問問自己,永遠健康的期待是否符合實際?事實上,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不可能生活在無菌環境,無論怎麼小心都難免生病。其實真正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內心對疾病的不接納和恐懼。

放下對永遠健康的執著,坦然接納當下生病的事實,心安下來,便能免受患得患失之苦,該吃藥吃藥,該休息休息。少了精神負擔,身體能更快地恢復。

外在病毒,會侵害身體健康;內在的情緒,何嘗不是更隱蔽的內在病毒,侵蝕心靈的健康。接納,是保護自己不受情緒傷害的一貼良藥。及時阻斷情緒醖釀發展,保持沈著、冷靜,將心力放到當下真正需要的地方去。

觀照,不跟念頭亂跑

此方法適用於有一定修學和正念訓練基礎的人。

在固有認識中,我們總將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假合,當做是實實在在的「我」:

色身受傷時、心裡憂苦時、念頭纏縛時,都會產生「我」受到傷害的錯覺。這種錯覺如此真實,沒有一定的智慧和方法,難以堪破。

此時,若能生起覺察、觀照,安靜地感知每種痛苦症狀,認識到這些感受的本質是一個「念頭」,無需跟著跑。持續覺知、觀照念頭,心始終不被帶走,便能逐漸與身苦感受拉開距離,從被苦所逼迫的狀態中抽離出來,轉為苦的觀察者,身苦但心不苦。

比如,嗓子劇烈疼痛時,告訴自己:「嗓子痛的症狀正在發生,該做的處理已經做好了。疼痛的感受只是一個念頭,念頭不是‘我’,不要跟著它跑,只需看著它來了、變了、走了即可。」

如果不小心還跟著念頭走了,產生了新的念頭,比如「我好難受」「我好痛苦」「我好煩」「什麼時候才能好」依然覺察並告訴自己「這些也都只是念頭而已」。

這樣的觀照練習,能持續多久就持續多久。當能觀到一切的本質都只是緣起緣滅的念頭,心不被擾亂,越來越平靜、清明、安穩,那麼念頭對我們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弱。

練習有可能會失敗,但沒關係,願意的時候再次嘗試。

修行,超越輪回痛苦

此方法適用於有志於修行的人。

若將自己定位為一個「修行人」,疾病甚至可以化為修行的逆增上緣。印光大師曾開示:

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

——《印光大師文鈔》

生病之時,能夠更加深刻、清晰地看到不善業的力量、有漏五蘊身心的過患、輪回純苦無樂的本質、諸佛菩薩悲智的真實不虛,真正生起懺悔心、慚愧心、精進心、皈依心、出離心,乃至為眾生解除痛苦的菩提心……

有了強烈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暫時的病苦不僅不會消磨意志,反而會讓人頭腦更加清醒,信心越發堅定,放下萬緣制心一處,令修行突飛猛進。

病榻上,除了修懺悔、持咒、念佛等外,還可以借此機會發願「代眾生苦」以修習菩提心。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普賢行願品》

病痛中,我們會更容易對其他眾生的苦感同身受,從發願為父母、孩子、愛人承受痛苦,擴展到為朋友、鄰居、同事,最後擴展到願意為所有眾生去承擔,發願「這樣的病痛,我來承受就好,願他們能夠健康平安」。

無需擔心這樣發願後,會加重自己的病情。因為業果只能自作自受。這樣做的真正意義是,放下重己輕他的「我執」,強化平等心、慈悲心,剔除菩提心中夾雜的慢心、貪心、嗔心等雜質。

當病痛不再是無意義的受苦,而是成為慈悲智慧的增上,內心便能超越痛苦,生起無限的力量。

病苦,作為人生八苦之一

是每個人繞不開的經歷

沒人願意生病

但如果真的病了

還是要積極治療、處理

並選擇正確的方法

調整認識和心理狀態

讓自己少受些身心折磨

祝大家無諸疾苦、身心安樂

 

當佛陀生病的時候

成佛以後也要受報嗎?佛陀十難

維摩詰生病了,為什麼連菩薩也不敢去探病?

佛弟子生病到底要不要吃藥?許多學佛人的誤區,都看看吧!

學佛人也會生病的根源,原來生病和破財,都是在消業障!

不能把無病當成修行有功夫的表現!

依靠生病,前世所造惡業全部消盡

「道人常帶三分病」:樣樣都不許足

天道忌滿,人道忌全,人不能讓生命十全十美!否則物極必反!

每個人生重病、怪病、絕症、生命垂危,皆有因緣

念佛可以百病不侵?其實,這只是個傳說

凡念佛處,疫不入境,瘟疫之所以傳染給你,是有原因的

業力來了要接受,了解這是因緣果報

若有病苦纏身者,當持念此咒《藥師咒》加持藥物

發願學佛修行,反而招來種種的不順呢?

一轉念,疾病也成大功德

佛法無邊,但佛亦有三不能

菩薩不怕老不怕死,但是很怕病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