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不要在修行中誤入歧途!哪八種過失會讓我們不能生起智慧

我們來看看,要什麼因緣會生起智慧。有些人不能生起智慧,這個地方我們哪些因緣要避免,哪些因緣要去追求。智慧對我們這樣重要,我們應該怎麼去做一些修學。

首先我們看,要避免的八種過失。請合掌。

愚癡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

為什麼有些人在念佛當中能夠如理地生起理觀,能夠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淨土,在佛號當中產生三種的加持力?而有些人只能夠依止信仰來念佛,只有薄弱的力量?事出必有因,到底是什麼因素構成他不能生起智慧呢?宗大師提出了八個理由:

第一個,親近惡友。你經常親近那些知見不圓滿的惡知識或者是同參道友。他說:「欸,這個教理別看,老實念佛就好了。」初學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今天已經是老參了,都不用理觀來提陞,這你就會得少為足了。所以你親近的同參道友就很重要了。因為他所講的每一句話,會對你產生一種熏習引導的作用。你認識的朋友十個裡面有九個都不學教理,你就沒辦法學教理,因為他釋放的磁場就是這樣的磁場。這是第一個,外在環境對你的誤導。

第二個,你本身的懈怠懶惰,極重的睡眠。你剛好自己也不想學教理,然後別人這麼講,你就得到更充實的理由了,給自己的懈怠做足了理由。

第三個,不樂理觀。有些人的第六意識,以古人說非常懶惰,他不喜歡起觀。因為你修止很舒服,你一路念佛,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很寂靜,寂靜會有一種樂受。雖然你沒有成就禪定,它也有相應的樂受,會讓你很寂靜、很舒服。

但是你修觀,相對要提起精神。你要觀照三界的苦,觀照極樂世界的快樂,來調伏你、引導你,是要用一點心思的。那如果你不覺得這個重要的話,人總是好逸惡勞,「這樣就好了唄」,所以就不樂觀擇,不樂去觀察抉擇。

第四個,不解方廣。就是你根本就不知道怎麼修觀,你也沒有學教理,你一修觀就胡思亂想,乾脆就不修了。

修行有兩大忌諱:一個是有解無行。有解門沒有行門,只會理觀,沒有事修。你知道怎麼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引導淨土,但是你又不念佛,這是「說食數寶」,有理觀沒有事修。另外一個人是念佛很精進,有事修沒有理觀。這兩個都不好。

但是,如果兩害相權取其輕,你剛開始一定要選擇一個的話,有事修沒有理觀的更糟糕。我說個道理你們聽聽看。如果你行門很強,都沒有理觀,剛開始問題不大,但是你不斷地用功下去,如果你完全不知道空性,不知道假觀來調伏引導,你一定會走上感應神通,一定會的。

尤其是修他力門的,因為你一定有些消息出來。而你自己對這種修行中出現的功德相沒有正確的判斷,可能本來是功德相就變成障礙了。「五十陰魔」你看看就知道了,很難過去的。等到你變成魔障的時候,誰都救不了你。

諸位!我要提醒你:修行產生的障礙是無救的,佛陀可能都救不了你。因為你自己要去產生邪見的。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出世的時候,那些外道,佛陀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你活在自己的顛倒妄想,誰有辦法把你救出來呢?你比一張白紙都糟糕!

從《楞嚴經》的角度,你要麼就不要修行,你還有機會;你要麼就一次把它做好,走上正確的道路。你不要在修行當中誤入歧途,這是最糟糕、最冤枉的!因為這個時候誰都救不了你。你未來墮入到外道種性、邪魔種性,你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痛苦,出來以後把這個罪業、把這個妄想洗得乾乾淨淨的,再重新接觸佛法,這當中你不知道受了多少冤枉的痛苦。

所以,你如果沒有正知正見,我的建議,你寧可不要修行,因為你懈怠,你就沒有什麼事情;但是你一旦精進,你這個車子開得快,你的方向引導就更重要了。修行你可以慢,但是不能錯!因為你錯,就沒有人可以救你,當今社會沒有人可以救你。

所以有理觀沒有事修,這個人雖然也不好,但是起碼他不會出什麼大差錯,至少他知見是正確的。他沒有念佛,大不了今生不往生,但是他的善根還在,他來生還有機會;你沒有理觀,你把來生的機會也弄沒了,你來生不信三寶,墮入外道種性了,這糟糕了!所以說,這個「不解方廣,不樂觀擇」,就很可能會創造心外求法、感應神通的過失。

第五個,「未知謂知,起增上慢」。前面是懈怠懶惰,這個地方是指高慢心。這種人大部分是學歷比較高的人會有這個問題——高慢。但是世間法的領域跟佛法領域是不同的領域,這個地方你要清楚。

第六個,「上品邪見」,就是你在沒有學佛之前,你就已經親近外道,產生堅固的邪見。這個時候佛法的法水就進不去了,因為你先入為主。

第七個,「或生怯弱」,你老是覺得說自己沒有那個能力學教理。你自己也不去踏出第一步,就放棄了,那當然沒辦法。

第八個,「不樂親近諸有智者」。你也不親近善知識,講經也不來聽,那你沒有做這種善法的熏修,自然就沒有辦法產生正確的觀照。


慧律法師:修正自己的習氣,不再被業所轉

眾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習氣,隨著自己的習性去造業,那就是放縱擴大自己的錯誤;如因著而不改變自己的惡習,就會永遠受到習慣的支配,不斷地在六道中輪迴。

平日除了隨時修正自己外,必須避免自己「造業」。

業,是思想的累積與行為的總和。有淨業、善業、惡業、無記業之分。

但我們通常所說「造業」是指造惡業;如果是善業,就會用行善、布施、持戒、忍辱等名詞直接說明。

人,如果時常造業,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力量障礙著我們,這就是所謂的「業力」。

例如一個有煙癮的人,他第一次抽煙的時候,不覺得什麼,但是今天抽幾支,明天抽幾支,時間一久,不抽煙就會覺得很痛苦;喝酒、賭博也是如此,習慣養成後要戒掉是很困難的。

我認識一個人,他有一次去參加懺雲法師所主持的齋戒學會,七天皆吃素且過午不食。

他戒期結束後下山回家,看到魚、肉就拚命地夾著吃。他母親告訴他吃慢一點,他就回答:「七天都沒吃肉,要趕緊補一補,均衡一下。」

母親說:「哪不是枉費了七天的齋戒嗎?」

他說:「這是業力所牽,沒辦法的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業力,無時無刻牽引著我們的行為、思想,不是一時就能轉變的。

所以,一方面要觀照自己的心,令不造惡,另一方面,要時時反省,反省以前所做的錯誤、所犯的毛病,現在足否改正?

如還有缺點,就要下定決心修正,不要再為業所轉。

反省,就像一面鏡子:不僅可以知道自己的缺點,也比較會接受人家的好意和勸告;而一個懂得反省的人,也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生命的本質。


夢參老和尚:造業容易,等要懺悔滅障,就要付出百千倍!

在馬鳴菩薩造的《大乘起信論》,「一念不覺生三細」,「三細」就是三細相,就是煩惱了,煩惱就從無明生出來的。「一念不覺」就指著無明說的,三細相就是「業相、轉相、現相」。

但是我們從凡夫要斷這個三相的時候,到八地菩薩斷「現相」,九地菩薩斷「轉相」,十地菩薩斷「業相」,但你這些要經無量劫了。

當我們對一切事物,一起心動念,一起分別,求知,這個問題你不明白,要想求知道。起心動念,這就起妄,起妄想、分別、覺知、緣憶,想覺悟緣念思量。

你有這些個事相續不斷,愈想愈粗,愈分別愈粗,乃至於起業,一造業,業就把你繫住了,善業把你善業繫住,惡業把你惡業繫住。

凡是一起心動念這叫「起業」,這個業就把你拴住了,你就跑不脫了,你要想斷可難了。為什麼?它愈染愈粗,它不停地造業,等你造了業了,你想再恢復非常難。造業容易,等你要懺悔消滅這個業障,那你付出可就十倍,也許百倍千倍。

現在我們要把我們洗乾淨,恢複本來的原有清淨。因為你多生累劫來積累的業習、業障,障,就障你見那個真如本性的,你要把它刷洗乾淨,你造業不是一天、一年、兩年,而是無量劫,那你洗刷得乾淨不容易,得看你的力量。

就像禪宗他「頓超直入,立證菩提」。那不是證菩提,「立證菩提」說他把煩惱斷了,見道了,證得還要修,還得慢慢地磨煉。

像我們做一件錯事,你妄心猛利,馬上就做了;等你起善心,要想把這個所做的錯事究竟轉過來,那你可付出代價就多了。這跟咱們這個道理是一樣的,當我們起心動念造業的時候,愈變愈粗,愈變愈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