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你的積德行善、念經拜佛,是為了去天堂享福嗎?
佛教,傳播的是最究竟的法。全世界的宗教很多,一些宗教的優點也很多,但與佛教最大的差別是,他們都相信有個“造物者”,也就是說,人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完全取決於造物主,由他們以及審判來決定。佛教與之最大的不同,就是告訴所有的眾生,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上,如果你沒有努力累積福報,沒有淨化自己的業力,神甚至佛都沒辦法讓你投胎到天堂。
大部分的宗教,都會特彆強調“天國”“天堂”,這就是佛教所講六道輪迴里的天道。天道可以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從上而下,共有二十八層。天人的壽命比較長,比如色界和無色界的天人,有些壽命可以長達八萬大劫。這種壽命到底有多長呢?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稱為減劫;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總稱為一小劫。經過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便是一個大劫。可以這樣理解,地球世界的一生一滅,便是一個大劫。
無論天人活了多少大劫,因為一直在享受禪悅,不知行善斷惡、修行正法,往往是虛度光陰。當善業耗盡,會下墮至惡趣受苦。而欲界天人,雖然沒有明顯的苦苦,仍然會感受到變苦和行苦,尤其是死亡來臨前的七天,讓他們悲痛不已。比如三十三天的“七天”,相當於人間七百年,在享受完富饒無慮的天人生活後,他們將面臨五種衰敗,又能看到來世投生的悲慘處境,感受到墮落之苦,回憶以前的快樂幸福更讓其痛苦不堪、度日如年。龍欽巴大師形容,這種痛苦“比在熱沙上翻滾的魚還要難受”。
世俗上所強調的博愛,幫助別人、做慈善等等,這些功德的福報,可能就會投胎到天道。問題是投胎到了那裡,就像你努力工作了很多年,終於拿到一筆錢,然後就“退休”去遊山玩水一樣。你積福的苦日子看似告一段落,但享福的另一種說法,叫“消福”,直到你的福用完了,就叫“無福消受”了。
我記得有一批九幾年的老弟子,台灣、新加坡等地的,有的做外企高管,有的自己做老闆,財富累積得很快。有錢以後,這些人都說要移民,去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回來後告訴我,“師父,那裡真是天堂!”向我介紹他們的別墅有多大,遊艇多豪華,游泳池多好等等。過了三五年,再沒聽見他們說這些“天堂”的美事了,因為他們發現,遊艇需要有人經常開一開,修理修理;游泳池更要有人清理;別墅大了要請傭人……等把積蓄用得差不多了,苦日子就來了。有個外企高管弟子,曾經就帶著這樣美好的憧憬去美國“享福”,近兩年他給我打電話,我都快想不起他了,他已是“好漢不提當年勇”,只是告訴我現在回中國做什麼直銷……類似這種,福享得差不多了,從“天堂”又回到了人間。
作為佛教徒,一定要培養自己的正知正念,像類似“好好積德行善,念經拜佛,去天堂享福”的念頭,並不究竟。也許剛入佛門,你是因為那時身體不太好,或覺得生意不順,也許是遇到了一些讓你恐懼的事情等等。以前的人常說“無事不登三寶殿”,似乎一定要遇到什麼困難、挫折、打擊才會去信佛,這也讓有這種想法的信眾似乎有了信佛的理由。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更美好,為了求得保佑,這些都沒有問題。但是一旦進入佛門,你就要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了,不要只是為了求個人的生意好、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等等這些,這不是佛弟子的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是要靠在人世間這樣一個凡夫的身體,去了脫生死輪迴,究竟成佛。
畢竟能聞思修佛法的暇滿人身極其難得,全世界七十四億人口裡,有信仰的人占大部分,但能夠遇到佛教並聞思修偉大殊勝的正法之人,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樣稀少。佛教雖然號稱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所謂的佛教徒中,真正能夠聽聞佛法的人其實非常少;聽聞佛法以後,又能思維進而實修的人更少之又少。
你們能夠皈依,絕對不是今生偶爾的衝動,想要皈個依,求個法那么簡單,而是你們千千萬萬世一直累積下來的福報成熟在今生,你們要依靠在人世間的身體,去脫離輪迴,成就佛陀的果位。要成佛,靠這個身體;要墮落到三惡趣,在輪迴中繼續漂泊受苦受難,也靠這個身體。從對“天堂”的美好憧憬回到人間,大家要抓住自己的人生,跟隨具德上師系統聞思修佛法,為究竟解脫成佛踏踏實實地前行,讓此生有因緣福報去為了脫離輪迴而精進奮鬥,命運正掌握在你們自己手中!
大安法師:僅貪求極樂世界的享受,是否會障礙往生?
問:《大寶積經》說,「時一比丘,聞佛讚揚不動如來佛剎功德,心生貪著而白佛言,世尊,我今願生不動佛剎。佛告比丘,汝之愚迷,豈得生彼。何以故,不以愛著之心而得往生,唯有植諸善本,修諸梵行,得生彼故。」請問「愛著之心」是否障礙往生極樂淨土?寶積經文,是權說,還是實說?
大安法師答:佛宣說過一部《阿閦佛國經》,不動如來即是東方阿閦佛國的教主。在《大寶積經》中,也有講到阿閦佛國清淨妙麗的境界,那裡的佛剎也有七寶池、七重行樹、寶網彌空種種莊嚴,衣食住行等五欲都很精妙。
當佛講到這裡的時候,有一個比丘一聽,心生貪著,貪慕那個地方的五欲條件很好,說:「我願欲往生到不動佛剎。」在這種情況下,佛沒有說:你一定可以去。而是說:「你愚癡呀!迷惑顛倒呀!」意指你發的心念就不對呀!「不以愛著之心而得往生」,就是以貪求和執著享受的心求生彼國,這個心還是沒有離開世間五欲六塵的心,那是往生不了的。
所以,到阿閦佛國也是要發菩提心,要修菩薩六度萬行,修十善業道,修清淨梵行的。若他沒有這些修行,只是想去阿閦佛國享受微妙五欲的快樂,這種心跟那個剎土是感應不上的,感應不上,便往生不了。
那麼,你這個問題是很關注自己現在所發的心了,「愛著之心」是否障礙往生極樂世界呢?還是會障礙的。
《大寶積經》這段經文,乃實說,並非權巧方便之言。為什麼淨土法門要談信願?《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第一句就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這裡的菩提心,具體到淨土法門往生三資糧當中,就是深信切願之心。用曇鸞大師的話來說,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的心,成佛的心落實在往生淨土的心,往生淨土的心落實在攝一切眾生都生到彼佛國土的心,這就是菩提心。
我們淨業行人念佛求往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成佛的,成佛是為了度眾生的。若不是這種心態,而只是覺得:「哦!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七寶宮殿,種種資身用具應念即至,無不具足,我在這個世界一點黃金都沒有,為了生活掙點錢又很辛苦,到那裡享受多好啊!」這就是「愛著之心」,根本沒有離開世間人貪求五欲六塵的範疇。若以此心態來念這句佛號,就跟阿彌陀佛的名號和極樂世界的特點不相應,感通不上,就不能往生。
所以為什麼要不斷的談信願啊!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的法界呀!念佛求往生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去那裡是要做阿鞞跋致菩薩的,菩薩是要以智慧上求佛道,以慈悲下化眾生的,是要有這種發心的。
淨空法師:到極樂世界,不是去享福的!
我們修淨土,終極的目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生極樂世界,第一個要緊的條件,諸位要記住,這經上常講「心淨則佛土淨」。你心地不清淨,你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幾十萬聲,不一定能往生,為什麼?心不清淨。
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享受!極樂世界太好了,我是去享福,這個念頭不能往生,與極樂世界的那個理念完全相違背。 要知道極樂世界是學校,你可不能把學校當做家,進了學校就不想離開,這不可以。你畢業之後,一定要離開,那個地方是培訓你成佛的,你是去上學。成佛之後,你得離開。離開到哪裡?到十方世界去教化眾生,你不能老戀著那個地方。你有這麼一個動機,不但阿彌陀佛不會接引你,極樂世界的居民也反對你,你怎麼能去?所以頭一個條件是無染清淨心。
這麼多年來,我常常勸導大家,咱們學佛頭一個學清淨。我提出十六個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真正做到,有沒有入門?給諸位說,沒有入門。我說得很明白,不要把我的話誤會,但是我已經帶你到門口,帶到門口。
入門呢?那要佛經上的條件,就是你要把身見放下。真的這個身不是我,不再為這個身去造業,這就對了。你才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決定不再為這個身,身捨掉。 第二個要放下邊見,邊見簡單的講就是對立,再不會跟人對立,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邊是二邊,不但不跟一切人對立,跟一切動植物也不對立,跟山河大地也不對立,跟自然現象也不對立,對立的念頭沒有了。諸位要曉得,對立念頭放下,是個什麼境界?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一體就不對立,對立就不是一體。對立裡面生煩惱,所有一切煩惱的根源就從這裡生的,所以要把它放下。
再要把成見放下,中國人講「某人成見很深」。佛法把成見分成兩大類,一個是因上的成見,一個是果上的成見。沒有成見,人到沒有成見,你處事待人接物就一帆風順,為什麼?自己沒有意思,別人都好,但是你有智慧,你能判斷。別人提出來好的,你一定服從,一定隨順;提出不善的,你可以規勸,認為規勸他不能理解、他不能接受,就一笑了之。盡量去迴避那個後果,那個不善的後果,這就對了,永遠是快樂的。這才叫真正入門,入佛門。
入佛門在小乘就證須陀洹果,小乘初果。在大乘,像《華嚴經》裡面講的,圓教十信位的菩薩,初信位,十信是小學,你已經入小學一年級。我講的十六個字是帶你到一年級門口,那你得用佛的這個標準,你就進去了。這一進去,雖然很低,地位很低,可是你也很了不起,稱你為聖人,小聖,小小聖。這小小聖沒有離開六道輪迴,但是決定不墮三惡道,你得到保證,天上人間七次你肯定證阿羅漢,也就是說,你的地位一天一天往上提升,不會退轉。三種不退裡面,你證得的是位不退,天天有進步,你是個小菩薩。
《金剛經》上佛說得很好,佛陀囑咐大菩薩要常常照顧小菩薩,小菩薩定力不足,有時候還會犯過,所以大菩薩常常照顧你。頭一個決定不為自己求安樂,哪個地方有災難,你不要去躲避,趕緊到那邊去,盡心盡力的幫助他們。 今天這個地球上有災難,佛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他們?教學。要知道講經教學是化解災難的祕方,你要教他,他本性本善,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不善是習性。講清楚、講明白了,他就會把不善放下,把本善又找回來,那就成了,教育目的就達到。再壞的人,五逆十惡的人,他還是有本善,只是一時糊塗做錯事情,你得原諒他,好好教他,教他回頭;你不能捨棄他,捨棄他,你的教育失敗。
去西方極樂世界是享福去嗎?
阿彌陀佛因為慈悲眾生,為眾生幻化出最莊嚴美好的修行站——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人們可以帶業往生?業可分為業因和業果,種子與果實都叫業,種子播種下去,你好好懺悔,果就不會成熟,或者重業輕報。沒有懺悔心,帶著一大堆罪業,卻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可能的。就好像一個有很多犯罪記錄的人,想要移民到其它國家,有多大可能呢?通過虔誠懺悔,雖然你曾播種過惡因,但不會遭受巨大惡果。你已經將粗糙的煩惱業力懺悔淨化掉了,還有些細微的部分,可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那兒慢慢淨化,那時的成就會非常快速。
就像你在家裡,往往左思右想也“悟”不到什麼。但當你遇到一位高僧大德,或有修為的善知識,跟他做過一些溝通以後,往往很多問題自然而然就有了答案,你的心會很快釋懷,快速地打開心結。因為一位修行人對你言語上的開導,是他多年修行後的加持力。而當我們到了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佛的光芒溫暖照耀著我們,他的大慈大悲加持著我們,能讓在場每個人的業力當下淨化。如果因緣、福報沒有成熟,還可以待在蓮花里等待,總有一天能夠面見阿彌陀佛,獲得成就。
我們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能夠看到西方世界的神奇美妙景象:大地、池底盡滿黃金;樓閣皆為珠寶嚴飾;蓮花大如車輪,各色各光,微妙香潔;種種奇妙鳥,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和雅音,皆演佛法……佛陀通過講述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告訴人們:你在人世間所嚮往的美好一切,你所認為最昂貴珍稀的所有黃金珠寶,在西方極樂稀鬆平常。而對一位大成就者而言,本來就是這樣。你讓他住在黃金屋裡,和讓他住在茅草屋裡,對他而言沒有什麼差別。
人類崇尚黃金珠寶,那西方極樂世界到處鋪滿黃金珠寶,人們才願意去。但當你在那裡覺悟以後,你不會認為一切有昂貴低賤之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們翻看書籍,裡面並不會掉出黃金和美女,但當你從書中有所領悟之後,一切都會水到渠成。修行上要獲得成就,也是如此。當你修得好的時候,要什麼就有什麼,和在極樂世界一樣。一個人的境界高低,基本上看他有多大的欲求,無欲則剛,沒有很多需求之時,人的境界自然就高了。
現在很多人天天發願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但心中還有很多欲求與貪婪,捨不得,放不下。等你真正到達那裡,已經不需要這些東西了,那時候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接受阿彌陀佛以及所有菩薩們的加持與教導。把我們作為凡夫的一切業力淨化掉,讓我們的身體變成佛菩薩之身,讓我們的言語變成佛菩薩的梵天妙音,用我們對眾生的大慈大悲,度化六道一切如母有情眾生。淨土之所以殊勝,不在於你去那裡能享受什麼,而在於你去那裡有更高尚的追求要不斷實現。
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享福”,是自私自利嗎?
問:
您好,我報名參加了阿彌陀佛聖號的念誦,念佛的時候,有時會遇到一些還沒學佛,但對佛教感興趣的朋友問:“既然娑婆世界的眾生苦,那你為什麼不留下來幫助這裡的眾生,而是發願一個人跑到極樂世界去享福,這樣做是不是太自私了?”面對這樣的問題,我一時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答:
師兄好,問題收到。不只是您,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甚至有的道友在念佛的時候,心裡也有這樣的疑惑。
現在我們開始探討。
自己先從束縛中解脫,才能度人
想想初入佛門的時候,我們都會聽到善知識這樣的引導:“皈依時要發菩提心,為所有眾生離苦得樂,最終成就佛果而皈依修持佛法。”當時雖然沒有完全理解,但我們知道,從現在開始,要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有情。帶著這樣的發心,我們進入了佛門。
但是修行的路不會一帆風順,作為凡夫,我們發現自己雖然想發大心,但能力很小,特別是當煩惱現前時,不用說幫助別人,就連自己當下的情緒都控制不住,等事情過去,心中不由得滿是挫敗感。
“自己被五毒煩惱綁住,不得自由,而能幫助別人解脫束縛,沒有這樣的道理。”
這是上師希阿榮博堪佈在《同生極樂國》中的一段教言。雖然很想努力踐行佛法,但我們會慢慢體會到,自己未從煩惱的綁縛中解脫前,這樣的挫敗無法避免。
淨土宗的祖師龍樹菩薩曾在《大智度論》中,將凡夫欲發心救度眾生,比喻為離開了母親的嬰兒和慾離開樹枝在天空飛翔的雛鳥,嬰兒離開母親,雛鳥離開樹枝,後果不堪設想。①
隋代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進一步解釋了龍樹菩薩的教言,指出凡夫若發願留在輪迴中度眾生,非但不能利他,還會讓自己處於極度危險的境地,大師說:“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途,焉能救眾生。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眾罪。乘此惡業,一入三途,經無量劫。”
祖師們都是乘願再來的聖者,他們深知輪迴道中的險惡,所以再告誡眾生,自己須先從束縛中解脫,才能度人。
病中念佛求生淨土的故事
元照,宋代律宗祖師,諡號大智。早年依歸東藏寺的慧鑑律師,專學戒律。
在大師自己寫的《大智律師淨業禮懺儀序》中說:我自從受戒以來,便知道學戒律,後來遇到天台的神悟法師,苦口婆心教誨,才知改正舊習,於是發大誓願,願常生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作大導師,教化眾生,使眾生入佛道。
後又見《高僧傳》的慧布法師說:西方淨土雖然清淨,不是我願去的。如果在十二劫蓮華中享受快樂,怎麼如三途極苦處救眾生啊。因此更堅持自己的知見,經過許多歲月,對於淨土法門,沒有什麼歸向之心,見到修淨業的,又生輕視誹謗。不久遭遇重病,體力衰弱,神識迷茫,不知去向哪裡。
病好頓時覺悟到以前的錯,悲泣感傷,深深自責,志氣雖然洪大,但能力無法勝任。而且閱覽天台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說:'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從此專修淨土教門,二十多年,沒有暫停過,研究教理,包括古今,頓時解開所有疑惑,更加深信。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秋,大師預知時至,吩咐弟子讀誦《觀經》《普賢行願品》,盤坐往生。當時在西湖上打漁的人,都能聽到空中有天樂聲。
蕅益大師,淨土宗第九祖。因讀蓮池大師《自知錄》《竹窗隨筆》一心向佛,天啟二年(1612年)出家,初坐禪為主,境界頗深。56歲時,大師生了一場大病,病重時,覺得“夏病不知暑,冬病不知寒。夜長似小劫,痛烈如刀山”。
病後,大師在《寄錢牧齋書》中談及自己病中體會,這樣說道:今夏兩番大病垂死,季秋閱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晝夜不能坐臥,不能飲食,不可療治,無術分解。唯痛苦稱佛菩薩名,求生淨土而已。所以具縛凡夫欲損己利人,人未必得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實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更何況僅從文字上用力的人!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
第二年(清順治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大師晨起時,身體無恙。至中午以跏趺坐於繩床上,向西稱佛,舉手而逝,時年五十七。大師圓寂二年,眾弟子啟龕準備荼毘時,看到大師“髮長覆耳,面貌如生。”
元照大師初修律,蕅益大師初坐禪。禪律二宗,都是佛陀為引導眾生趣入大涅槃佛果的殊勝正道,但兩位祖師在病中的慈悲示現,從另一角度教誨我們,修禪、律等宗門,在未證得不退轉地前,自己仍處在輪迴險地,此時若要幫助眾生解脫輪迴,力所不及,唯有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如全知麥彭仁波切所說:
凡是具有緣分的人,所追求的目標中最為殊勝的即是不住有寂的涅槃,而不用歷經艱難險阻輕而易舉便可獲得這一果位的殊妙方便,就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因為依靠阿彌陀佛的發願力很容易往生極樂世界,已經往生的所有菩薩全部是一來菩薩。
全知開示中講的”一來菩薩”是指凡夫一旦往生到極樂世界,修行只進不退,同時又是壽命無量,因此可以一生成佛,不必再經歷第二生。
漢藏祖師的示現和教言,為我們指明了修行的方向。
入淨土即入大乘
認為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是自私自利之心作祟,有這樣想法的人,是因為不了解入淨土即入大乘的道理。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中講道:“若人得生安樂者,是則成就大乘之門也。”也就是說,只要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就已經登入大乘無上的大義之門。
因為在極樂世界,我們所依止的是大乘無上導師阿彌陀佛以及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為主的清淨海眾菩薩。以大乘法為所緣,必定生起人法二無我的殊勝智慧,最終興起盡未來際普度眾生的事業。
所以入淨土,是“二乘種不生” ②,即淨土中不會出生唯求個人解脫的聲緣種子,也就是進入以利益眾生為根本的大乘法道。
當年華嚴會上,普賢菩薩親告善財童子:欲利益眾生,須成就如來無量無邊功德,而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由此普賢菩薩演說了含攝一切佛子行願精華的《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有著極深廣、圓滿的內涵,如何在短時間內實現呢?
最終普賢菩薩也示現將一切善根迴向往生淨土,並發願“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正所謂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揭示了一代時教,以淨土為歸、利樂無量有情的甚深旨趣。
所以往生淨土願,就是在快速實現普賢行願,利樂眾生的特別途徑上所發的誓願。
怙主上師法如意寶住世時,也曾示現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法王如是講道:
“因為在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聽到佛語,佛以蓮花般柔軟的右手放在我頭頂上後,得到菩提的授記。從此之後,智慧、神通等獲得自在,(這時)要作利益有情的事不會像現在這麼弱小。”
“在那時回入輪迴的時候,方便、智慧、精進、禪定、神變等等獲得自在。”
法王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老人家的教言,更讓我們確信,圓滿利益眾生的普賢行、文殊智,都可以攝歸在往生極樂世界來實現。因為一入淨土,便遠離了生死惑業的束縛,彌陀的加持一入心,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悲力就會迅速顯發。
所以發願往生,是為了更好的利益眾生。
以上是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如有錯謬,向上師三寶至誠懺悔。
南無阿彌陀佛!
①“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未證無生法忍者,要須常不離佛也。”——龍樹菩薩
② 天親菩薩所著《往生論》。原偈頌為: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來源: 次第花開
淨空法師開示:到極樂世界是為了求學
你要問為什麼極樂世界這麼好?你好好去讀這部經,這部經告訴你,阿彌陀佛無量劫的修持,修持的功德是莊嚴的基礎,沒有無量劫這種智慧德能就不可能。再加上十五劫之前他在這個世間身為國王,世饒王這大國王,遇到世自在王佛,聽經他覺悟了,把王位捨棄,出家作比丘,我們中國人講作和尚,作比丘這是正確的。他的法名叫法藏,法藏比丘悲憫世間眾生苦,發四十八願,那個願要兌現,光發願不兌現,那個願是假的,沒有功德。他用五劫的時間,這個時間非常之長,這天文數字,用五劫時間把四十八願願願都修圓滿,極樂世界現前,自然現前的。極樂世界是他四十八願,五劫這是緣,真正的因是過去生中無量劫積功累德,這樣成就的。他成就不是為自己,他成就極樂世界供養大眾,誰願意到那個地方去學作佛,他統統接引,他會來迎接你到極樂世界。
所以到極樂世界不是去享福,福報是真大,不是為享福,是為到那個地方去求學。我們在這個地方開不了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做不到,到極樂世界就容易了。老師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到極樂世界去兼課,所以你到那個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都有機會見到。極樂世界是個學校,不是一個國家,極樂世界裡頭沒有國王、沒有大臣,極樂世界裡頭沒有士農工商。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講得太多了,兩百多種經論上都提到,專講極樂世界三部書,《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專講極樂世界。我們把這些書看完之後曉得,極樂世界是佛教學校,到那邊去上學。那邊所有一切設備盡善盡美,你去了之後阿彌陀佛無條件的供養,不要你繳學費,無條件供養你,幫助你在極樂世界成佛,畢業就成佛了,成佛就是畢業。畢業之後,十方世界與你有緣的地方你就去,到那裡去教化、去教學去了,所以純粹是一個教育的事業。極樂世界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麼?一法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一落實到事相上?這一法句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能夠常常念這一法句,念念在心不要把它忘記,你就是修極樂世界三種莊嚴。這個法門要真信,要真正發願,決定得生,十方世界沒有法子跟它相比。「故此自然之根本,即彼論中之一法句也」。把它歸結到《往生論》的一法句,三種莊嚴,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再歸結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502集)--淨空法師2011/7/19
淨土法門:我們暫時脫離冤親債主,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菩薩,回來再還債
所以佛教我們一個總原則、總綱領,我們要記住不與一切眾生結冤仇,這是總原則、總綱領。寧願受別人的侮辱、陷害,我們自己決定不能有一念報復想,我們這一生才能超越三界。如有一念怨天尤人,有一念懷恨的意思,換句話說,你依舊還要搞六道輪迴。你跟這些冤親債主關係沒法子脫離,生生世世互相報償,一次比一次殘酷,你造作是極重的罪業,非常可怕。
大乘經裡面,諸位多讀的時候真是寒毛直豎。我們往昔造作的罪業,不但這一生,這一生我們自己知道,還有過去生,過去無始累積的這些罪業還得了!愈想愈可怕,愈想知道這個事情嚴重,不得了!你要留到六道裡面,冤親債主無量無邊,哪裡有好日子過?
所以我們冷眼觀察這個世間,哪一個人不辛苦?無論你在這個世間享多大的富貴,你雖然享富貴,你的冤親債主還是包圍著你,仔細觀察他們的日子不好過,我們要清楚、要明白。
我們遇到佛法才找到一條生路,找到一條出路,脫離生死輪迴,暫時脫離這些冤親債主,不是永遠脫離,是暫時脫離。脫離之後,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去作菩薩、作佛,回來再還債。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佛不度無緣之人」,冤親債主跟我都有緣,將來我都來度他。由此可知,冤親債主多也不是不好,也很好,將來度眾生多;回過頭來幫助他們成佛,幫助他們也能脫離苦海。
追求更高層次的快樂
聖嚴法師
所謂「欲樂」,是因外界刺激而得到短暫的快樂感受。然而,欲樂也有層次之分,例如,人間的欲樂和天上的欲樂不一樣;動物的欲樂也和人類的欲樂不一樣。即使同樣是人,也會因為生長背景、文化修養、知識深淺,以及心胸的寬窄,而有不同層次的欲樂,並不能一概而論。
以天上的欲樂為例,天上的男女不需要身體的接觸,只要彼此說句話、握個手,或是互相看一眼,兩人的心靈交流就會產生,非常微妙。這是因為天上的人雖然也有身體,但並不像人類的肉體,而是非常微細、柔軟的。例如,人體排出的汗是臭的,如果一段時間不洗澡,皮膚就會癢;但是天上的人身體非常輕盈、清淨,沒有這種問題。所以,天上的物質享受和人間的物質享受不一樣,欲樂的層次也就不一樣了。
而人類的欲樂和動物的欲樂也有差別,動物除了滿足本能的欲求以外,沒有其他的快樂;而人類除了本能的欲求之外,還有文化修養所帶來的快樂。
因此,同樣是快樂,有的人追求的是刺激,有的人則講求欣賞。以插花為例,經過插花的人巧妙地構思之後,一朵花就變得像一幅畫一樣美。其實,大自然中的花朵俯拾皆是,並沒有特別的意涵,但是透過一個人的心靈來欣賞時,就變成美麗的。不過,如果不懂得如何插花,或擺錯了位置,也可能變得不好看而糟蹋了那朵花。
可見,對美感的欣賞是有層次之分的,真正會享樂的人不僅是透過肉眼,還要透過心眼。而心眼是需要修養的,沒有修養就不容易體會這種美。但是這種修養不一定需要學問、知識,沒學問、沒知識的人,一樣可以透過心眼來看這個世界,只要用心看、細心看,用自己善良、美好、歡喜的心來欣賞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美的。
但是,五欲的快樂畢竟是短暫的,包括觀賞一幅圖畫、欣賞一首樂曲,或者是閱讀一本好書,都還是屬於短暫的欲樂,只是這種透過欣賞而得到的快樂,層次比較高,而能在腦海中留下較深、較久的印象。
古人說「繞梁三日」,意思是指當我們欣賞一首樂曲時,悠揚的旋律深入腦海,聽過以後還能不斷地回味;又或是欣賞一幅美景,經過幾個月、甚至一輩子,腦海裡都留有美麗的印記。這種高層次的享受有時能夠超越單純的欲樂,而接近於情操,甚至於已經昇華到宗教信仰的層次了。
所以,即使我們要追求快樂,也要追求高層次、高品質的快樂。如果能把快樂提升到哲學或宗教信仰的層次,那是最好的。
淨界法師:極樂世界它只能夠用清淨的願力去感應的
淨土宗的人,他有一個盲點,他以為修福報就會到淨土去,很多人是這種概念。他就通過佈施持戒去修福,他就想要對這種有漏的善業去莊嚴淨土,你這兩個跑道是不一樣的,這兩個是不同檔次的東西,怎麼能過去呢?蕅益大師說你不要說人天的福報,你就是二乘的善根都不能莊嚴淨土,因為他不是業感引起。
極樂世界是不能用業力去召感的,不可以的,它只能夠用清淨的願力去感應的。諸位,你要知道,極樂世界是感應出來的,不是說你去修福報去莊嚴的,你那福報都是有漏的,因為你那福報都是打妄想,都是有所得的心,你修福報的時候都是打的來生快樂的妄想。你為了來生的快樂修福,標準的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是有漏的,快樂裡面一定帶有過失的。
所以諸位,極樂世界裡面的功德,絕對不是因為你的業力去招感的,而是用願力去感應出來的。那麼,既然極樂世界它不是業力所感的,那我們造了那麼多業怎麼辦呢?只有一種方法把它帶走,我告訴大家一個事情:罪業,你執著罪業肯定是不能往生,你執著善業也不能往生,因為極樂世界善業也不管用,極樂世界是所有的業都要打包,不管惡業善業,因為你只要你有所得的心一出現,你就跟阿彌陀佛臨終不相應,所以極樂世界是所有業到臨終的時候你都用不到,只有正念現前就夠了。
所以這個時候你一定要怎麼樣?你的所有的罪業,所有的善業,在臨終的時候,它必須在一種調伏沈澱的狀態,你才可能往生。想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的時候起惡念肯定不行,起善念也不行,只能夠起正念,善念都不管用。
那麼什麼叫臨終的正念呢?能不能講一個標準?有兩個標準,我們先看看善導大師怎麼說。
為什麼這個人提起來佛號的時候,這個佛號帶有往生的力量,能夠莊嚴淨土,憑什麼?我們看看善導大師怎麼說,善導大師他說,什麼叫臨終的正念?他引用十八願,他說這個人啊,十方眾生,這個十方眾生跟我們一樣,生死凡夫了,顛顛倒倒,但是他臨終的時候,他做了兩件重要的事,第一個志心信樂欲生我國,第二個乃至十念,這個佛號我們不講,因為這個佛號問題不大,我相信淨土宗的人,平常有念佛的習慣了,念個十聲百聲千聲問題不大,關鍵在於,志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兩個在比較起來呢,欲生我國對一般淨土宗中的人問題也不大,我相信一個人讀過淨土宗經論,看到極樂世界依報正報莊嚴,多少要好樂極樂世界,這個問題對一般人來說都很容易過關的,所以欲生我國這個問題也不大,它的成敗關鍵在於四個字:志心信樂,這是關鍵,這個地方就跟智慧有關係。
善導大師解釋志心信樂,他解釋的很妙,他說這個時候你得順從,順從本願,就是你的心,雖然你還沒有到淨土,你要向於淨土。他提出兩種概念:第一個,你業障深重,求出無門;第二個,彌陀大願必定救拔。彌陀大願必定救拔這一塊我們也放一放,這個跟前面的我們平時的感應道交有點類似,就先不談,關鍵在於很多人失敗在這地方:業障深重,求出無門。我們凡夫有一種問題,就是什麼東西都要強做主宰。就是說,當我們在三界得一個果報的時候,這個果報體,它就是業力然後是果報,本來就兩件事情,很單純,這個果報要不就快樂,要不就痛苦,兩種而已,但是我們會發現什麼問題呢?這個果報出現的時候,我們會把這個我放進去。我們把什麼東西都要跟我做個鏈接,你說你看到一個人,這個人跟你沒關係,他發生什麼事你一點都不會的掛愛不會痛苦,但這個人要是你的親人,你的朋友,你就有罣礙,因為你把我跟那個人連接了,你把我放進去了。
所以我們在生命當中強作主宰,本來人生是不能做主宰的,因為我們說的不算。生老病死是業力說的算,但是我們以為是我們說了算的,問題就在這,我們一直認為我們能夠主導我們的人生,認為自己一輩子走來,心有千千結,今生創造很多的痛苦,臨終把業力帶動起來,繼續輪迴。
它這個地方就是說,你到臨命終的時候你要相信,你不能再主宰來生,你必須把自己放空了。一個人能夠把自己的主宰全放棄了,你的業力就沉澱了,因為第八識它有個開關,就是第七意識,第八識沒有第七意識的加持,第八識的業力那是一個片段的業力,它不能把它串起來,它不能得果報的,它一定要有自我意識的概念,這個業力才管用,才能夠把它串起來,才能把幾組的業力把它組合成一起的人生。
所以一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如果你有自知之明,你知道啊,我今生被我主宰的結果就是,結果弄得自己傷痕累累,我來生我不想再主宰了,放棄主宰。當然他這個放棄主宰,那是通過苦諦的思維,業障深重,求出無門,既然我的念頭,起心動念都是罪都是業,那麼這個時候,他願意能夠把自我放下,然後一心皈命通身靠倒阿彌陀佛,這個時候這個佛號,那就帶有往生的佛號了,因為你的業力已經成功的能夠帶走了,那這個就是智慧的層次,觀察來生是無我,無我所。
它這個地方關鍵就是說呢,你反正你命終的時候必須把這個我抽掉,那個主宰性抽掉。我們一般人自作聰明,到臨終的時候,一直打妄想,我來生怎麼樣怎麼怎麼樣,開始規劃,結果果然就生死輪迴了,因為你一天到晚想要主宰,你就把第八識的業力給激發起來了。所以臨終的時候,一定要讓業力進入一種睡眠沉澱的狀態,而他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把這個主宰性給拿掉,就是你要放下。
所以善導大師對至心信樂解釋得很妙,這個志心信樂裡面有濃厚的智慧的成分在裡面。一個人自己要知道自己沒有能力,你不要再打妄想,他這個不打妄想是我已經沒有能力打妄想,所以在這個時候呢,志心信樂來自於,布畏生死,放棄主宰,然後再一心歸命,他這個皈依是帶有智慧關照的皈依,跟一種盲目的信仰的皈依,那也是不同的檔次。這個人能夠成功的超越生死,往生淨土。因為淨土法門,它不需要你有多大的福報,因為他根本不是你業力的召感,那你的業力不可能召感那種淨業的果報,就像蕅益大師說的,極樂世界是什麼境界啊?那是廣大無邊的依報國土,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那是無量光無量壽,你一輩子修福報都是有量的,你能夠莊嚴那份淨土。所以臨命終所有業都不管用了,當然我們今天所造的善業好就好在讓你臨終無障礙,就如此而已。你今生造的善業,讓你臨終能夠安穩地提起佛號,讓你臨終無障礙,這個也是很重要,但是真正去把阿彌陀感應出來,絕對不是業力,而是你的願力跟智慧這一塊。
淨界法師:掌握憶佛念佛的方向
●憨山大師講到這個憶念的問題,我們作一個說明。憨山大師說:我們心中的憶念,其實是通十法界的。我們一個人為什麼會到三惡道去?說一個人會到三惡道的總相,就是你不斷的憶念十惡的法──殺盜淫妄、貪瞋痴。如果你是用上品的心,來憶念上品的十惡,你的心特別的強,這件事情你非做不可,而且你這個十惡的法又是特別惡劣的法,那就是地獄了;你用中和的心,來憶念中品的十惡,餓鬼法界;你用緩和的心,來憶念下品的十惡,這個就是畜生法界,這個是講三惡道也是由憶念而出現。
●另外,如果我憶念五戒、十善,我整天想的都是五戒、十善這個法用,用五戒、十善不斷來引導你自己,那你來生是人天法界;你如果是憶念六度,這個就是菩薩法界了;憶念四諦法門,就是聲聞法界;憶念十二因緣,就是緣覺法界了;那你憶佛、念佛,當然就是直接跟佛感應。
●所以我們講,我們這一念心一動,其實就是一種憶念,你不是憶念三惡道,就是憶念人天;不是憶念人天,就是憶念二乘,要不然就是憶念菩薩。憨山大師說:如果從成佛的角度,憶佛、念佛是最直捷了當。我們凡夫不可能無念,你說我現在開始都不要憶念,做不到,因為你念頭一定要動的,有動一定要憶念。所以這個地方憶佛念佛,就是我們如何把我們這個憶念的力量慢慢的集中,把它導向一個方向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