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句“你命不如他”,揭示了一個驚天大秘密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是與佛教緣分特別深厚的帝王之一,在青少年時期,他因家里窮入黃覺寺出家,後來做了皇帝對佛教在中國本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10年的出家經歷,也讓朱元璋具備了很多佛教思維。
有一次,朱元璋微服私訪,來到靈山寺,有人在毫不知情下,給朱元璋遞了一杯茶,喝後,朱元璋覺得特別舒服,便讓身邊的官員,找到沏茶的人,要給他連升三級。
官員聽到這個事,非常詫異:“他就是一個沏茶的廚子,沒有任何官位,怎麼給他升官?”官員只得在心里想,也不敢說的太明。聰明的朱元璋領會到了官員的意思,但是還是執意的要給廚子升官。
官員很無奈的發了一句牢騷:“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盞茶”。苦苦讀書十年,才考取了一官半職,而這個廚子因為一杯茶,就被封了官,找誰說理去啊!
朱元璋聽到了官員的牢騷,便說:你命不如他。大意是,你有學問、有知識,這方面你比廚子強多了,但你的命不如廚子的命好。
“你命不如他”,在佛教中就是“因果”二字,簡單來分析,這會沏茶的廚子過去往昔定是與朱元璋有過善緣,才會讓自己因一杯茶受到皇帝的賞識,兩人的善緣就是因,如今“借茶上位”就是果。
記得在《善惡因果經》中有這麼一段阿難尊者與佛陀的一問一答。
阿難問:世間非常不公平,有些人長得好看,有些人長得醜陋,有些人強大,有些人脆弱,有些人窮,有些人富,有些人飽受內心痛苦,有些人享樂無盡,這是為什麼呢?
佛陀說:看似每個人有不同的境遇,實際上是他們在感受自己的果報,一切都和他們的業有直接關系。比如,好看的人是做善事多,醜陋的人是做了惡事多。
的確,像佛陀所說,人今生遇到的一切,都是業的體現。因不同,果自然有差別,就像種下去的種子是玉米,結出的果一定不會是南瓜是一樣的。
社會中,會有很多看似不公平的事,如果不能理解因果,就無法很好的去解釋發生的事情,就只能像上文故事中那位官員一樣,沉浸在慨嘆中,找不到“不公平”的根源,而很難釋懷。
所以,今生的境遇,是過去往昔所做善惡的體現,善要繼續發揚,惡要懺悔改正,相信能夠對今生的霉運轉變,有一定的幫助。更主要的,還是應該規範行為,為來生做做打算。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中阿闍世王受記品第十說,臨命終時有十相現,是人決定生人趣中,雲何為十:一者臨終生于善念。二者身無痛苦。三者少能似語一心憶念所生父母。四者于妻子男女作憐愍心。五者于善于惡心不錯亂。六者其心正直無有諂誑。七者知于父母親友眷屬善護念我。八者見所營理心生贊嘆。九者遺囑家事藏舉財寶示之令出。十者起淨信心請佛法僧對面歸敬。
臨命終時有十種相定得生天,雲何為十:一者起憐愍心。二者發起善心。三者起歡喜心。四者正念現前。五者無諸臭穢。六者鼻無欹側。七者心無恚怒。八者于家財寶妻子眷屬心無愛戀。九者眼色清淨。十者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來迎我。
想要在臨終前獲得任意一個瑞相,都需要今生的善行作為支撐。種下轉生成為、成天人的善業,必能得生人天。
用法律來規範一個人的行為,是非常低級的,作為一個人應該把道德、宗教的行為規範,當作一種無形的約束,這是一種很高級的選擇,管理好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的命變得更好,才是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