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
淨界法師
一個人越接近臨終時越重要。諸位!我勸所有淨土宗的人,不要對自己太有把握。你說:「欸,我不用收心。」沒有這回事情,不可能!你沒那個本事,你衝不過去的!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因為你的心放得太遠了。你說,我這個人平常就很單純,那你可能會晚一點收心,你就做一個固定的工作。凡是你的日常生活,心放得越遠的人,你要比別人要早一點收心,因為你放得太遠了。我要提醒你:你要不收心,你過不了生死關這一關的,業力不放過你!你今生的念佛,絕對不是你生死業力的對手!保證!
所以看破放下,你才有資格談持名念佛。我們今天來婆娑世界不是來一次,來了生生世世,你創造這麼大的業緣,難道可以不處理它,你走得了嗎?所以你必須要讓業沉澱下來。
你看看《印光大師文鈔》怎麼說的?整部《印光大師文鈔》強調四個字:少管閑事!你去看一看,他說,好人好事,好事不如無事!這句話當然聖道門聽了不高興,「你們淨土宗的人真是好事」,但是你不能說我們不對,因為淨土宗它必須要集中所有的心力先往生,然後再回入娑婆,該幹嘛幹嘛。
但是,你現在要往生時,你攀緣的是好事,但是好事從淨土宗的角度來說,好事不如無事,淨土宗是講這樣。
你看看《印光大師文鈔》,有人一直做慈善事業,被印光大師罵一頓,因為你到了極樂世界,再回入娑婆,你成為一個法身菩薩,你做什麼慈善事業不行?不是說做慈善事業不對,而是你現在一個生死凡夫,你現在這個位階的定位不對,尤其是晚年更不對!
我剛剛講的話,是站在淨土宗的角度來看,你要不修淨土,那這句話就不算。因為你準備要輪迴,那這個思考就不一樣了。所以每一個法門,跟它的目標是有關係的。
如果淨土宗的人,我覺得從往生開始算起,起碼要十年的收心。如果七十歲往生,六十歲要收心,因為你不可能像六祖大師說,我今天覺悟,明天就收心。你要有一個過程,假設我們是鈍根菩薩,你要慢慢收,是吧?因為你放的時間太久了。
當然,我們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往生,一般來說,你最晚六十歲要收心。所以你看到一個人六十歲還在外面跑,如果他修聖道門,我沒有意見;如果修淨土宗的,不吉祥!除非他能夠「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他跑跟沒跑一樣,他有這種本事,那我沒話說。但是你跑的時候,心會動,那就另當別論了,仁者心動。當然你是做慈善事業,但是站在淨土宗,你要追求臨終的正念,那就不是這樣的章法。
我想每一個宗派都有它的特點。淨土宗要帶業往生,你就必須讓業力沉澱,就必須要收心,這是很正常的。當然走藏傳的聖道門,你已經準備好要流轉了,求增上生的,那就沒有這個問題了。你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那又另外一個思考。所以每一個法門的操作,就看你的目標。
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往生的人要先把生死業力沉澱下來
淨界法師
當我們面對過去的業力時,諸位!你就不能用業感緣起了。我們講過,在造業的當下,在身、口、意活動時重視業感緣起。但是面對已經造的業,你如果不能用真如緣起,不能把它觀空,起碼看賴耶緣起。
我們看看賴耶緣起。看講義第七頁,大家複習一下。
賴耶緣起它的因緣成就有兩個:第一個,一切種識。就是第八識,它攝持了無量無邊的業力。第二個,緣。就是前六識的名言分別——你的思考模式。從唯識的角度,一個業緣從一個種子位要得果報,必須去攀緣它,激發它,就像一個種子如果你不去灌溉,它是不會得果報的。所以,我們面對過去的業力,也不是那麼可怕。
如果以淨土宗的帶業往生來說,最好對三界人事的攀緣要減少。所以為什麼淨土宗往生的正念,佛陀提出兩個概念,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本來淨念相繼就好了,你憶佛念佛就好了,為什麼要都攝六根呢?
因為你到晚年攀緣心不收,尤其很多大福報的人,事業做得越大,他的所緣境越廣的時候,印光大師說,福報越大的人生死業越重,就是這樣子。因為你管了這麼多企業,不得不逼你去緣很多的事情。
諸位! 你念頭一動,對你的第八識就是一種業力的激發,所以為什麼晚年要收心,就是這樣。我們有很多的業力,但是,請你不要去刺激它,讓它沉澱下來。所有淨土宗的人,不管你的佛號念得多好,我要提醒你,你佛號念得再怎麼好,當生死業力激發時,你絕對不是生死業力的對手,絕對不是的。
所有往生的人必須做兩件事情:要成功地把生死業力沉澱下來。你沒辦法處理你的過去,就不可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你說,我來生要到淨土去,業力放得過你嗎? 你把業力激發出來,你認為業力會放過你嗎? 所以淨土宗走出過去,面對未來,必須要處理好過去的業力。
另外,為什麼一個人到了五十五歲以後,甚至於最晚六十歲以後,你六根要往內收?就是第八識這個大海,你不能再刺激它了。這一杯水雖然很多的污泥,你不要攪動它,讓它沉澱下來,帶業往生,帶業種,沒有人可以帶現行往生的! 你晚年的時候念佛很專注,離開佛堂的時候去攀緣,你慘了!
你的生命當中有兩種力量:第一個,往生的願力; 第二個,是生死業力。你認為哪一個勢力強大,強者先牽,當然是生死業力大。不要說過去了,就算你一天就好,我們就以一天為單位,你一天念佛大概四個小時,你打了二十個小時的妄想,包括白天,包括晚上睡覺。如果你不能讓業力沉澱,就說明你用四個小時的念佛,跟二十小時的妄想來拚搏,那當然妄想帶動的業力大。
所以往生有兩個條件:第一個,都攝六根。一個人到了六十歲,成敗已經成定局了,你要到處攀緣,那是自己找罪受了。你把業力激發得強大,生死業力那個種子位,你不斷地去攀緣它,刺激它,那臨終當然是隨業往生,怎麼可能隨願呢?
所以,我們講怎麼樣了脫因果? 因果,我們在凡夫位是沒辦法了脫,但是你可以暫時把它打包起來。你說:「欸,你不要活動,我到了淨土再來好好地面對你,你現在不要障礙我就好了。」當然你不要讓它活動,你千萬別刺激它。這是一個地雷,你不踩它,它有跟沒有差不多。所以,帶業,為什麼有些人的業可以帶?有些人的業沒辦法帶?因為你不斷地刺激它,你怎麼帶業呢?
諸位!一個人的攀緣心越重,幾乎是不可能往生。跟你佛號念得好不好關係不大啦,只要你這個人到晚年沒有收心,娑婆世界你就跑不掉了。
第二個,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跟淨念相繼,這兩件事同等重要!甚至於我可以說,都攝六根比淨念相繼更重要!你沒辦法處理好過去的業力,就沒有資格談你的未來。你哪有什麼求生淨土?業力根本就不放過你了。
一個人只有成功地把過去的業力沉澱下來,你才有資格說我來生要去哪裡,你才有選擇權。你連業都沒辦法帶,你有資格談往生嗎? 帶業往生,你業都帶不了怎麼往生?所以淨土宗要處理好你的過去。
晚年心收了,娑婆世界放下了,反正就這麼回事,該怎麼的就怎麼的。心一放下,業力就沉澱了。因為第八識跟第六意識是互動的,不激發它,它只有種子,不能起現行。這時過去的業力沉澱,你再發起一個廣大的願力,願生西方淨土中,就能夠由願力引導業力,叫帶業往生。所以業力也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看你怎麼處置,它可大可小。你要是不刺激它,它就處於睡眠狀態,就在種子位,處於沉澱狀態;你要是激發它,對你來說,那是沒完沒了了,生死輪迴是沒完沒了了,就這個概念。
所以,賴耶緣起就說明:業力本身它不是死的,它受你思想的引導,第八識受第六意識的引導。所以賴耶緣起這個道理,就比業感緣起更加的高超,因為這個業感緣起把業講死了,它好像跟心態都沒有關係一樣,這是不對的。
講業力的處理,到別教是最圓滿。到了真如就不談業力了,它是理想化了,站在沒有業力的角度來面對業力,那是一種非常超然,先超越業力再重新面對它。所以從業力的角度,處理業力來說,唯識學已經最圓滿。所以它修無分別智,娑婆世界的業,你少去分別它,因為你一分別就帶動攀緣。
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就是有關業力的沉澱?
這個是淨土宗必修課程,必修的。你要做兩件事,諸位!你不是只做一件事,你要把佛號念好,要好好地想像你的未來,但是請你千萬注意,要好好處理你的過去。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你過去的業要好好地把它打包起來,你不能讓業力產生活動,這兩個同等重要。
別沒事找事,把第八識的業力喚醒!
淨界法師
其實菩提心到成佛的時候,它是兩塊:從破妄的角度是諸漏永盡。我們要知道,菩提心的障礙主要來自於凡夫的攀緣心。其實我們不能怪業力給我們痛苦,業力它只做了一件事情:它把你的業力現出一個相狀,可能快樂的相狀,也可能痛苦的相狀,但是它可沒強迫你去接觸它,是你自己要去攀緣這個業力,所以你才跟它感應的。
從佛法的角度,我們不能夠去怪業力,因為業力雖然是可怕,但是業力它不能主動的攻擊你,它只能夠被動的現出相狀,是你要攀緣的,是你自己要跟業力感應的,沒有第六意識的攀緣,第七意識的執著,業力怎麼會對你有產生干擾呢?所以在成佛以後,他業盡情空了,他整個攀緣心也完全息滅了,所以他這第一個,他沒有障礙了。
第二個「非漏隨增」,這個指的他的善根。他的菩提心夾帶了十波羅蜜的這種善根,已經圓滿了,「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可以看得出來,從資糧位到成佛,他的心態轉變,第六意識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六意識,完全在第六意識。看得出來我們從資糧位到加行位,佛陀並沒有強調說:哪一個人業障重,這個人要經歷久一點;哪一個人業障輕。佛陀基本上是不從業力的輕重來判斷一個人成敗的,完全看你這個人的心理素質,你的觀照力,因為「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
你一個人會活得痛苦,你會活得痛苦,業力的因素其實不大,就是你這個人攀緣心重,「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你攀緣心重,你自己要去招惹業力。第八識你是不能攪動它的,它裡面有很多很多的業力在睡覺,你最好不要把它喚醒,對你很不利的。你一天到晚攀緣的時候,你就是把第八識的業力喚醒了,你是沒事找事。所以你一個資糧位的菩薩,盡量的沒有事要把心收起來,都攝六根,好好的念佛、念法、念僧,就是你不要去招惹業力,是這個意思。
你第六意識起攀緣的時候,你就是業障深重了。當第六意識:「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欸,這個人有無量的功德莊嚴,就是靠第六意識的憶佛、念佛。所以你看佛法很少談業力這一塊,因為它不是主角。你第六意識操作得當,你可以讓業力沈澱下來,你變成憶佛念佛,諸佛正遍知海,創造未來的功德莊嚴;你第六意識如果失控,你就去攪動業力,你就把你自己給害了,所以關鍵成敗在第六意識了,問題在這。
你第六意識不收心,那你就會把無始的業力給攪動起來了,那是你自找的;你第六意識收心,第八識的業力就沈澱下來,就帶業往生了。所以業力也不是那麼可怕,看你怎麼去操作它。佛陀他已經圓滿的把第六意識操作的圓滿了,所以他把第八識轉成四智菩提了,其實他關鍵就是掌握了第六意識,就在這裡,成敗關鍵在第六意識。
如果你遇到事情,一直在講話,你已經通往生死的道路了
淨界法師
看第二段。當我們能夠在因地,於妄念當中,「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達到離三種相時,它的果報,它的果地功德就是「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這個地方講真如的心,前面講妄念的心。真如的心必須要離開三件事情。我們從細講到粗,先講離心緣相。
一個妄念的形成,第一個原則,一定要向外攀緣,它不是安住相。所以你看一個人很躁動不安,妄念很強,合理地推論,這個人生死業力比較重,臨終也容易起顛倒。因為妄念第一個相貌是攀緣相,它不是寂靜安穩相,它是不守本分,向外攀緣的。
第二個,攀緣以後,會創造名字。比方說我們看到:喔!這是佛像,這是花,這是桌子,這是椅子。
第三個,在這個相狀的名字當中,就安立很多的名言分別,開始說話了。比方說榴蓮,我們打很多妄念去攀緣榴蓮時,喜歡榴蓮的人說,這個榴蓮很不錯,味道很甜美。贊美榴蓮!開始產生榴蓮美好的名言分別。那麼討厭榴蓮的人,過去生有這種不好經驗的人,他看到榴蓮,開始批評榴蓮,說這個榴蓮很臭,怎麼樣怎麼樣。所以,妄念的形成它必須是攀緣的,必須有很多的名字的,而且它要說很多話的。當然身為榴蓮它沒有意見,榴蓮說我本來那樣就是那樣,都是你們自己在打妄想。
所以當我們破除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我們的心回歸到平等、無有變異,乃至於不可破壞時,這就是回歸真實的時候。
其實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最重要就是破名言,離言說相。《楞嚴經》說,一個人把言說相破了,你分段生死沒問題了。這個名言是最可怕的。
禪宗有一個公案,說有一個禪宗的祖師,他要選一個上座,因為原來的上座往生了。古代的祖師他不見得直接開示,都是由上座來代祖師開示,祖師在重要場合才出現。所以,上座往生以後,祖師必須在大眾里找個上座。當然禪宗它是以心印心,如果沒有開悟,那你就一盲引眾盲,所以他就必須要測試哪些人是真實的安住,可以用真實的心來引導眾生真實的心。
怎麼測試呢?這位祖師就把大家集合起來,放一個臉盆在中間。祖師說:「這個不叫臉盆,你們道一句。」有些人說它是個鍋子,有些人說它是個大碗,每個人都講個人的名言。突然有個禪師站起來,他跑到臉盆的地方,一腳把臉盆踹開,踢了以後向祖師頂禮坐下。後來他變成上座。他是在表法,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其實這是你自己的名言分別,這是戲論,哪來那麼多名言呢?身為臉盆,那樣就是那樣!
所以禪宗它恢復本來面目,就是回歸生命最簡單的原始名,一切法它本來就是這樣子。凡夫多事,安立了很多名言,然後大家就開始打妄想,創造很多的妄念,結果創造很多的生死輪回。
諸位!要記得,你的心跟外境接觸時,試著心中不要講話,你會發覺你的心馬上沈澱下來,這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因為我們的妄想活動它必須有道路,什麼道路呢?就是言說,言語是道路。所以禪宗的高明,他為什麼打你?為什麼罵你?就是把你那個妄想的道路切斷,截斷妄流,讓你心中不再說話。心中不再說話時,你就發覺,原來生命是這麼回事,我們加了太多的調味料,把菜炒到已經失去原來的味道了;我們把一切法加了太多個人的名言,就失去它本來的面目,也創造我們很多的妄念。
所以恢復本來面目,從禪宗的角度很簡單,把你心中的話停掉,心中不要講話。你的六根接觸六塵就是保持原狀——那樣就是那樣,這個就是停止妄念的最好方法,也就是消除生死業力的最簡單的方式。破除心中的名言分別,讓生命回歸到原來的樣子,不要加太多的調味料在裡面,把生命簡單化,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所以把一切法回歸到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這就是一心真如!
這個地方講出了兩個概念:第一個,通往輪回的道路;第二個,通往涅槃的道路。其實都是在你一念心中。如果你遇到事情,一直在講話,你已經通往生死的道路了;如果你慢慢慢慢地把名言給停下來,就趨向於涅槃的道路了,這是不二法門,其實就在你一念心。你要跟著名言走,那就是生死輪回;你要能夠離言說相,那就是涅槃寂靜。
所以大乘思想,完全從一心安立真妄,安立輪回,安立涅槃,這就是大乘的中道實相,這是第一個概念。
抓住散念,時時念佛
大安法師
要抓住散念,時時念佛。在工作或生活當中,行住坐臥,以及在做不用腦力的事情時,都要念佛。比如掃地,不用腦筋。你掃一下地念一聲阿彌陀佛,掃一下地念一聲阿彌陀佛。即使是睡覺的時候,也不要中斷這句佛號(只是這裡就需要把出聲念轉為默念)。帶著這句佛號躺下去(睡前念四字佛號),如果能隨著呼吸念,則更能攝心。
處處皆可念佛。在家裡,衣冠不整齊,或者在洗澡、抽解的時候;或者至不潔淨處如垃圾場、農貿市場賣肉攤等處,都要保持念佛的念頭,在心裡默念。
這時候默念的功德和你出聲念的功德一樣。為什麼?在不潔淨處出聲念,一是於佛號不太尊重,二是從儀禮方面都不是很合適,這些都需善巧的處理。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都在我們的念頭裡面,所以我們是天天伴佛眠,朝朝從佛起而不自知。
當我們在造惡的時候,阿彌陀佛在念頭裡面會警戒我們不要造惡,造惡之後讓我們生慚愧心、忏悔心;當我們發了一念善願的時候,阿彌陀佛法報化三身就在鼓勵我們,讓我們快樂,讓我們有力量趕緊去實施下去。
所以我們要回光返照,我們這一念的生命是這樣的尊嚴。由於在我們念頭的本體跟阿彌陀佛是平等無二的,阿彌陀佛就在我心中,同時我也在阿彌陀佛心中。
就好像房間裡面的燈,這盞燈和那盞燈光光互射;又好像兩面鏡子,這面鏡子的形象映在那面鏡子裡面,那面鏡子的形象又映在這面鏡子裡面。我們跟阿彌陀佛也是這樣的一種親切關系啊!
當了解這些以後就知道,我們自性本具的無量壽、無量光的性德,要由修德來顯發。因為我們法、報、化三身的佛德,還汩沒在我們的煩惱、分別裡面。
這個煩惱分別就象剛才講的鋼筋混凝土般厚重的結構,把它遮蓋住了、隔開了。所以我們要有一個金鋼鑽鑽下去,把它鑽得透出空隙,光亮就能出來了。
就好像我們打井,地下都有水的,你只要在一個地方往下挖,堅持打下去就會有水。但你不打井、不往下深挖,就得不到水。
挖井得地下水,就象我們修行學佛的過程,是必然要我們全力以赴去做的,這樣才能證得我們與佛不二的佛德,才能“是心是佛”。
【你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一定要心淨!】
淨界法師:
譬如說我們去思惟一件事情,萬法唯是一心,的確我們很難去了解,因為我們凡夫的思想都是向外攀緣,我們認為這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真實性的。
徹悟禪師告訴我們一個思惟方法: 怎麼會有凡夫呢?這個凡夫的生命是怎麼來的?
就是「一念不覺」。
就是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在這宇宙萬有當中,本來都是畢竟空體,沒有正報的有情生命,也沒有依報的無情,都沒有的,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怎麼開始會有生命產生呢?
在《楞嚴經》說,就是一念不覺,就是最初的那一念清淨本來的本性當中,動了一個念頭。好!這個無始無明一動了以後,無明緣行,行緣識,就在這個地方,就從一切法畢竟空當中,就創造了一個生命出來,一開始是先累積了一個業力,從這個業力當中,就把這個虛妄的果報給創造出來。
這個虛妄的生命果報什麼時候結束呢。
它的生起是一念不覺,一直到你不斷的修行,從外凡到內凡,然後到見道位。見道位以後,初地、二地、三地…十地,到等覺,等覺菩薩的時候,你最後坐在菩提樹下,一念的相應慧,就在金剛喻定,
你進入甚深禪定當中,生起我空觀、法空觀的時候,一念的相應,突然間把無始無明給破壞,這個時候,你整個有漏的生命完全消失掉,就是完全是清淨法身,又恢復到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徹悟禪師說,我們思惟在整個有漏的九法界,這樣子流動,三大阿僧祇劫的生命當中,一下子做人、一下子做狗,慢慢慢慢到了聖位,到初地、二地、三地到等覺,這麼一大段的九法界的生命之旅,前面是畢竟空,後面也是畢竟空。最初是一念不覺,最後是一念的相應慧,頭尾都是一念。
那這個中間是什麼,你最初就是那一念,最後也是那一念的覺悟。一開始是那一念的迷惑,把有情眾生的生命創造出來,最後是學習佛法以後,一念的智能的光明,把整個九界的有漏生命完全息滅了。
你頭尾都是一念,當然這些中間的身心,都是你這個念頭不斷的變化,它剎那剎那變化,剎那剎那變現身心世界,就是這樣,生命體就是這個念頭的流動而已。
唯識學說:萬法唯識。
宇宙間一切的因果,就是建立在我們剎那剎那這個流動的心識當中,變現出來的,無我無我所。但是因為你心識的流動,不斷的造業,不斷的現果報出來,離開了現前的一念心,是無有少法可得,這個就是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
若因若果,唯是一心,萬法唯是一心。你要知道這個觀念才可以修觀,為什麼呢?
因為你知道萬法唯是一心,你就知道心淨佛現,你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一定要心淨,而境界不是從外面而來的,是你內心所變現的,所以你才能夠不生取著。
你知道你這一念心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畢竟空當中,它不是斷滅,你一動,就是一個因緣;你念佛,它就創造一個如夢如幻的佛的功德;你念三惡道,就創造一個如夢如幻的三惡道法界出來。這一切的法界,就是這一念心如是的造作、如是的顯現,都不離開這一念心。
這是整個大乘的殊勝,萬法唯是一心,這個是很重要的。
隨緣而不攀緣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看你的內心世界,就看到你來生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