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別人修行中有困難的時候,你要適當地開導,拉他一把

妙莊嚴王,我們看他這一生,他是一個大國王,福報大,所以這種人高慢心重。高慢心重、福報大的人,又起邪見,基本上是很難度化了,這個人基本上沒辦法度化了。

那為什麼能夠度化呢?

當然就是「佛種從緣起」,因為他的善根力、福德力太強了。所以佛法講,真能破妄。不管你這個人多麼顛倒,關鍵是你那個真實的力量夠不夠。

就好像說一個房間,你不要管這個房間是三千年五千年黑暗,關鍵是你有沒有光明。因為再大的顛倒,也是一個虛妄相,它永遠禁不起真實光明的考驗。

說,我這個人以後是不是容易成就得度呢?你不要管你的煩惱厚薄,也不要管罪業深淺,重點就是你的善根福德力要夠,問題在這裡。你善根福德力夠,即便像妙莊嚴王那麼難度化,都有辦法在今生成就聖道。

我過去,我一九八七年讀佛學院,一九九零年畢業。畢業的時候,懺公師父就透過侍者打電話給我,要我去蓮因寺住一段時間。

老人家這樣講,當然就依教奉行,我們把行李簡單打包一下,就到蓮因寺去住。

我記得是在第三天還是第四天的時候,我在念佛堂拜佛,跟大家一起拜佛。

拜了一段時間以後,突然那個念佛堂外面有一個電話響了。電話響了,我們是外來的客比丘,我們不敢隨便接電話,就一直響一直響,後來都沒有人接。很奇怪,那一次剛好都沒有人去接電話。

吃午餐的時候,老人家就說話了。他說,今天早上的電話一直響都沒有人接,人家可能是要我們寺廟回向的,有緊急情況的,這都沒有人接,這樣不好。

他說,我們要多體驗體驗,給人家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欸,這句話很重要!這句話對我深深地影響到。就是說,別人在修行當中有困難的時候,你適當地開導他,拉他一把。

表面上我們在幫助別人,但是諸位你知道嗎,你點點滴滴的力量是回饋到你未來的因緣!

他有困難的時候,你出手去開導他,他可能這一念就轉過來了,關鍵時刻嘛。他有善根,你說,你要不要來讀誦《法華經》?

結果他聽你勸,他讀《法華經》了,這因緣就變了。

我們對眾生所釋放的給人家的方便的因緣,總有一天就會積累成一種強大的力量,就變成給你自己方便了。

所以這個地方是這樣子,就是善根力福德力是點點滴滴積累而成的。


淨界法師:佛法的重點在於智慧的觀照

正確聽聞佛法的三要素:專心、信心、恭敬心。

龍樹菩薩說,一個人成功跟失敗,重點是機會來臨的時候,你要把握,你要掌握最佳的時機。而聽聞佛法,上課的時候是最佳的時機,你平常打妄想也就罷了,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專心。

第二個要保持信心。佛法的修學跟世俗的學術研究是不一樣的。學術研究是抱著懷疑的心態去學習一切的世間法。佛法是以信根為本。我們講信、進、念、定、慧,以信根作根本。所以佛法很多不可思議的真理,經過祖師的傳承,我們接觸以後,第一件事情:當我們這個顛倒妄想的心跟這個真理接觸的時候,第一件事情,你先要求你自己相信。菩薩戒就是強調這個觀念,先相信,仰信真如法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第三個你要產生恭敬心,不要產生輕慢佛法的心態。我們要知道,佛法是約著眾生的根基安立的。澫益大師說:良由眾生根基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在修學過程中我們沒辦法廣學一切的法門,你今生當中只能夠選擇自己適合的法門。但是,你千萬不要對其他的法門產生譭謗。你學淨土宗的,你對於禪宗、天台宗要保持隨喜讚歎,因為你遲早還是要通達一切法門,只是你今生的因緣選擇這樣的一個法門。如果我們譭謗會對我們未來產生障道,這是要特別注意的。

智慧的觀照,佛弟子不共於外道的殊勝之處。

佛法的重點在於「觀」,修「止」只是前方便。一般宗教的修學,能在生命中產生善業,但不能對治心中的顛倒,是心外求法,所以叫外道。在他們的教法傳承中,沒有法義能引導他們見到生命的真相。外道的積集善業,意味著他們將因此而到天上享受幾劫的快樂,之後又完全跟過去一樣,無法對生命加以改造。身為佛弟子,我們在積集善業時,每一善業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清淨而正確的觀照力在觀照,所以善業能成就一種波羅蜜到彼岸的功德。故只有佛法有資格稱為「乘」,因為只有佛法能引導眾生解脫生死,成就三乘的功德。

一個人如果沒有觀照力,心隨妄轉,這一念心與境界接觸時,會產生某種妄想或情緒,自己就完全跟著感覺走,不能產生自我克制的力量,就好像一個人沒打開眼睛,不知道何去何從一樣。如果能如理觀察生命的真相,當這念心與環境接觸時會產生感覺,但這感覺當中又會產生智慧的觀照,這時你會迴光返照來判斷這感覺正確與否。這種反省力量的生起所產生的功德不是一般的善業所能比擬的,因為它對生命產生大方向的決定性的影響力,這是修止觀的殊勝處,也是身為佛弟子不共外道的地方。


淨界法師:掉舉的三種情況

第四棄掉悔蓋:掉有三種:一者身掉:身好遊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

這個掉有身、口、心三種,看身掉。身好遊走。說你這個人的身體靜不下來,喜歡到處找朋友攀緣。或者諸雜戲謔,你經常喜歡現出一些很奇怪,令人發笑的動作,就像馬戲團的小丑一樣,現出種種的戲謔的動作。坐不暫安,你這個人的身體靜不下來,也坐不住的,一定要動來動去,這叫身掉。

二者口掉:好喜吟詠,諍競是非,無益戲論,世間語言等。

這個人歡喜吟詠,歡喜唱歌吟詩作對,或者諍競是非,有些人就是歡喜跟人家辯論,他跟人家辯論,他很歡喜很高興,諍競是非。或者無益戲論,有些人他喜歡講一些開玩笑的話,增加一些戲論;乃至於世間的語言,世間這些塵勞的事情,這個是屬於口掉。

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

心掉,就是內心當中放逸,你已經不再去克制自己了,把自己的內心放鬆了;縱意攀緣,當然這個攀緣不是在三寶的境界活動,是在五欲的境界活動。思惟文藝,思惟這個世間的文學、藝術,以及世間的種種的才藝,總之諸惡覺觀,一切的惡覺觀,都是稱為心掉。

這個地方的掉有三種,身、口、心三種。


夢參老和尚:聽聞了佛法,你必須去修才有用

我們諸位道友,我們現在要是幫助別人,勸化別人也信,你自己沒有得到力量,人家不信你,不聽你的話。你說出的話,人家不盡信,也不恭敬你,也不信你的話。你本來是想弘揚佛法、幫助別人,人家不信你,你有什麼辦法?因緣也不成熟啊!不用說我們一般人,如果因緣不成熟,大德也如是。

印光老法師,我想大家都知道。印光老法師在上海講經,聽的人啊,擁擠得不得了,一、兩千人聽。經還沒講完,人都走了。老法師認為弘法因緣不具足,他就到靈岩山去閉關。在閉關當中,誰要問他問題,他就用書信答覆,他用書信來弘法,那些信件積了很多。自此以後,他也沒再講了,如果他再講經,聽法的人就多了。

講法還得有法緣,你說話要人家信仰,你得自己有點功德。什麼功德呢?就是念三寶。如果你能念念三寶了,建立吹不倒的法幢,那個時候,你再救濟他的困苦,你有力量了,人家求你什麼,你一幫助,他得到的效果截然不同。如果你沒力量,你也誠心誠意的幫助他,給他念經迴向;當然他得到的不大,為什麼?因為你力量不夠,你必須得修。

我們每位道友,你想幫助人家,你自己必須做。你做了,才教人家做,聽的人分外信得進去。如果你自己沒做,你老叫人家做,那個人就起懷疑:「靈嗎?靈,為什麼你不做?那一定有不靈,不靈你還告訴我幹什麼。」這裡頭含著很多問題。所以你聞到哪一法,你一定要體會、要做,並不是你做了一定成功,你要是做得不成功,只要在路上走,它也產生力量,這樣子你才能利益自己、利益他人,自他兩利。

若是聞了法,你不去做,沒作用。那種作用只是聞的功德,沒有做的功德。要是修了,你說出來就不同,因為你親身體悟過。如果你說這杯水是熱的,別人不相信,「不然你喝喝。」他一喝是熱的,人家就相信了。為什麼?因為我喝過了,人家一試驗,是靈。如果你沒做,你也不知道,連你自己也摸索這水究竟是熱的、是冷的,你沒喝過,你也揣想大概是冷的;「大概」,一「大概」就不行了。自己雖然不能親自完全證得究竟,你必須有個相似的覺悟,你跟人家解說,告訴人家,人家才相信。

因此,你信了三寶之後,念佛、念法、念僧,勸人家念佛、念法、念僧。之後,你自己也得到利益了,人家也得到利益了,一直能達到究竟成佛。受你度者,一定跟你作為好道友,共同修行。這就是你信了三寶、受持三寶,乃至修行,所得到的效果。

從效果上,再驗證你的初心。有了效果,你想:「這條路,我走對了,我最初的發心,一定是正確的。」之後,你再檢查:「我的心哪裡還有不正確的,是精進心不夠嗎?我不夠精進嗎?我正知正見不夠嗎?我觀心的方法不對嗎?」這個時候你有了智慧,你可以修正,那樣子你就更準確了。這就是信了三寶、皈依了三寶,修行的效果。


夢參老和尚:法不對機聽了煩惱,反而生出障礙

佛說的法,就像一個病人害病了,害病了得吃藥,那這就是緣起。因為他有病,這個緣得吃藥。佛說法是對著眾生有這個病,佛說法就是藥。因為眾生執著,貪、瞋、癡煩惱很重,佛給他說法,要斷煩惱,要消滅妄想。

但是佛說法是對機的,對哪一類人說哪一類法。我們眾生他不管對像,也不管聽懂聽不懂,他也沒辦法來判斷,所以不能夠隨機說法;還有一說,不能假善巧、方便、變通,盡說成語。

我們就現實例子說吧!我看過很多佛學院的法師講課的時候就是念念經文、念念註解,因為他自己也沒深入,也沒法把它變通來給學生講,這就是法滅的現象。法不對機,不對機他要謗毀。法不對機,他聽了他煩惱,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生出障礙,他要謗毀。這是法不對機的現象。

不但一般凡夫,就是聖人、大阿羅漢,在《戒經》裡頭,舍利弗收了兩個弟子,教給他一個學定、一個學慧,這兩個弟子修了三年什麼也沒得到,退心了。佛就知道了,佛就跟舍利弗說:你把這兩個換一下,學定那個人叫他學慧,學慧那個人叫他學定。舍利弗照著佛的囑咐給他倆換,給他倆重新說,不到一百天兩個人都證得了,開悟了。為什麼?大阿羅漢能觀機的時候,觀得很短。

那我們現在說法就是講經,你這個講經是照本宣科,法不見得對機。機呢?也是現在講經的很少,只要講經我就去聽,但是我能進入、不能進入那是另外一回事,聽聽經種種善根就好了,是這種心情。說者沒有那種慧解,不能觀機。

說法要對機,有機才有法。這個人血壓很高,你再給他吃補藥,完蛋了。他已經就血壓很高了,因為你不知道他的病,你再給他吃點補藥,那麻煩了,那血壓不更升高了?所以知病下藥,得對病投藥。我們這末法說法,現在說法,種善根——只要有說法的我聞一聞種善根,並不是求證得。

我知道我們最近道友的心情——「老和尚再講一講吧!」只要有講經聽聽就好了,是這種心情;並不是想聽,「我要證得般若波羅蜜。」沒這個心。有嗎?你們哪位有想證得觀自在菩薩、想證得須菩提以上的位?

所以為什麼說經說那麼多呢?單對那一類機說的。有的時候普遍為一切人種個善根而已,達不到個個都證,那有時間、有地點、有條件,因、地、事、物、時這幾種都得具足。第一個是因,在什麼地方說什麼法。

什麼時候,佛都是「一時」,因、地、事、物、時,因為什麼事情引起的佛說這個法,這幾種你先得把它研究明瞭了。所以佛以種種方便化導一切眾生,從這些方面化導眾生,他的目的就是你離開執著就對了,教你離開執著。一切眾生就是妄心生滅永遠不停的。妄心生滅不停幹什麼?逐境,追逐一切境界相,就隨著境界相動,遇著什麼相動什麼心,遇著什麼相動什麼心,無緣無故地起些個妄念,完了隨這個妄念去轉。

那菩薩是不是起妄念呢?照樣,但是菩薩他跟著個覺,剛一起念馬上他就警覺了,就停了。眾生不行,眾生要學菩薩,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剛一動心,錯了!馬上就止住,這就是菩薩了。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念不起?那真是得觀音、地藏、文殊、普賢,沒有到等覺菩薩位子,心還是起。心不生,到了不生不滅、究竟不起,唯佛與佛才能究竟。

佛是大覺,佛是覺了,大覺圓明,「大覺」的意思含著他的功用就是不住,什麼都不住,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切無住。所以須菩提問佛怎麼樣生心?無住。無住怎麼會生?無住就生不出來,這就是無生。無生而隨緣,隨一切生滅的緣,隨一切眾生的緣。

因為一切眾生執著,他的妄想心生滅、生滅,生滅不停的,不能停在一切的境界上。動要逐境界相,妄想生滅心永遠不停,逐著一切境界妄動,一天就這麼攀緣妄動。菩薩妄念剛一起,馬上就覺悟了,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者,是為菩薩。在《金剛經》上說一起念就是惡,起念就是惡。若不起念,不起念無念,無念就是菩薩了,無念無住。覺是什麼?覺就是無住,不住一切境界。

所以須菩提問佛:「云何應住?」不住就對了,應如是不住,不住一切境界。「云何降伏其心」呢?不攀緣,知道境界是妄境,心不起念,不起念就無生無住了。所以佛跟須菩提說沒有定法,哪一法如來可說定法?如來說法如筏喻一樣的,前頭說了像過河船一樣,過去就沒有了。


修行人要經常體會自己的行為,有時心裏頭一念動錯了,很快,事情馬上就會擺臉色給你看。

只是我們在做人做事上,沒有在這方面自己觀察自己,所以往往怨天尤人,

「怎麼我會遭遇到這種事呢?」真要好好觀察自己,以後就絕不會罵人。

清醒清醒,就會發現自己真有過錯。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宗鏡錄略講(一)》第十六講╱ p. 392


夢參老和尚:照看你自己的心

我現在教給你們一個最殊勝的法門——就是照看你自己的心。

從早上一醒,一直到晚上睡覺,你都要觀看自己一天的心在想些什麼。由心作主宰,支配你的身、口。像我們現在住在五台山,要修文殊法,心應與文殊菩薩相應,「文殊如何行為,願我行為亦如是」——就是文殊菩薩怎麼發願、如何去行,我也如此發願去行。

在修行中,我們自從受了三皈依之後,每天一睜開眼,就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最少念十聲;晚上上床要睡著時,也提起正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這樣二十四小時相續地連續,能夠做到這一步,就不得了啦。

我對每個受三皈依的弟子,我都要囑託他們:你皈依的是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我只是代表相。因為現在有很多人起偏執著,認為皈依這位師父,就不能再皈依別的師父,這是極端錯的,是滅三寶的。

講經說法也如此,不能講這部經就說這部經好、說其它經不好,這就造了謗法的過。不能執著於哪一部經。佛在《金剛經》裡有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無論大乘、小乘,顯宗、密宗都是佛法,皆隨眾生的機而說,不能互謗。

所以我們一天當中,按佛教的教理做、在我們心裡觀想問題的時候、修行的時候,一定要圓融。要圓融就得有智慧,要想得到智慧,就要學習觀照。

《心經》第一個字就是「觀」,「觀」就是思惟修,思惟修就是禪定,叫「三昧耶」。你修行能進入三昧耶時,你做事情就熟練善巧了,這就叫三昧。觀世音菩薩修的三昧就是「觀」,他觀得非常自在,觀一切事物是假;隨順眾生行大悲心,眾生又是真的。

放得下、提得起,觀世音菩薩用的是「深般若」,用甚深的智慧來觀照,所以觀一切法都不存在,是幻有,但又隨順一切法來利益眾生。


大願法師:多聞佛法的重要

第一種,是我們要多聞佛法,聞思修三種智慧,聞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今生不多點聞法,你將來,你希望你來世會有智慧,很難說的。有一些人說,我不需要多聽法了,我只需要念,我希望增長智慧,我只念「嗡 阿ra巴紮那帝」,這樣就很快有智慧了。是不是這樣呢?很難講。你只念文殊五字真言,增長智慧的真言,你都要有一定的修行方法,你要懂得怎樣去修,不是有口無心地去念,不是的。如果你有口無心地念,效果就很微小,所以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佛法,多聞法。

現在這個時代,佛教為什麼這樣衰落,看起來好像很多人信佛,但是真正地了解佛法的,真正如法修行的人比較少,大家都在很淺層次的停留,祈求佛菩薩保佑我陞官發財,怎樣怎樣,身體健康,但是怎樣如法修學呢?怎樣超出生死輪迴呢?怎樣得到解脫?很多都不知道的。為什麼呢?因為現在佛教有四個毛病。

第一個毛病:簡單化。有些人說,你什麼都不用做了,你就念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是這樣的嗎?這樣你就有智慧了?你的智慧就超過釋迦牟尼佛了?釋迦牟尼佛度眾生講法四十九年,他講了無量的法門,他為什麼當時不講你就念阿彌陀佛就行了?他為什麼不這樣做?這樣說你的智慧比釋迦牟尼佛還要高了?其實你搞錯了,佛法如果沒有人來講解的話,慢慢地這些法就沒有人懂得的了。

怎樣叫末法時期呢?佛陀講了一本經書叫做《法滅盡經》,正法是怎樣滅盡的呢?因為很多的法寶,很多的修行法門,佛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沒人講解,所以這些經書慢慢地就沒有人懂得,放進博物館。沒有人懂得講,沒有懂得去修行,因為很長時間沒有了解,所以念都沒有人願意去念,慢慢地就遺漏了。所以佛陀在經裡面說,最早滅亡的一本經書是《首楞嚴經》。為什麼呢,因為《首楞嚴經》將成佛的方法說得很詳細,很徹底,很細緻。

可以說,有凡夫拿著這本《首楞嚴經》,如果有指導的話,你明白的話,你拿著這本書一直修行到成佛,所有的方法都在裡面。二十五位聖人來講解他們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這個道路中有五十種陰魔,魔障,五十種魔障干擾,全部講得很詳細,怎樣去破除,怎樣去解決,都講得很詳細。所以這本書《大佛頂首楞嚴經》,是最早滅亡的,其他的經書就慢慢地消亡了,最後就留下一本《無量壽經》。

以後《無量壽經》都沒人認識了,就留下一句阿彌陀佛,最後留下一百年,最後阿彌陀佛也沒有人念了,法就完全滅盡了。所以如果我們一味強調說,你不了解佛法,只是有口無心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您將來可以往生西方嗎?很難。所以不可以將這個佛法簡單化,不可以說我只念一個佛號,或者說我只持一個咒,我只念一本書,我就可以了,我就可以解脫了。當然如果你是非常有智慧的,有善根的,你的心是很清淨的,你這樣修是可以成就的,這樣就隨喜你。但是,如果你沒有這個功夫的話,你要多聞佛法,多了解佛法。

第二個毛病是形式化。只注重表面的形式。做早晚課,打法器,唱讚,但是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點香,點蠟燭,不了解是什麼意思。其實,我們點燈,點蠟燭,供養蠟燭,這些是代表祈禱三寶啟發我們內在的智慧的光明,這個光明,所以你們點這個電蠟燭是可以的。但是香呢,要燃燒自己,幫助眾生來修福德的,提醒我們自己要修這個福報,修這個福德。所以這個香氣來供養佛陀,所以最好不要用這個電的香枝,最好點真正的香,這個是最簡單的事,所以我們不可以只用口來念,有口無心地念。形式化的佛教,這樣就會令佛法比較衰落。

第三種毛病就是神秘化。整天都是神神秘秘的,以為甚至說裝神弄鬼這樣,這些經常說見到什麼什麼啦,這個寺開光,或者我在哪裡拜懺,我也見到什麼。其實不是這麼容易的,你業障比較小了,你的心也很清淨了,這樣你才容易見到,否則的話,不是一定真實的,不可以片面地強調這些。

第四種毛病就是世俗化。慢慢地正統的佛法沒有人講解了,加進一些其他世間的知見,搞一些世間的事情。比方說,廣東也好,香港也好,有一個習慣,正月二十六,觀音菩薩開庫,開金庫,所以快點去找觀世音菩薩借多點錢,這樣生意就比較發達。這些其實是世俗化。應該怎樣如法修好自己的福報?我們如果希望避免這些毛病的話,我們要多聞佛法,了解佛法,這樣才會增長自己的智慧。

宋朝有一個人叫黃庭堅,這個人很聰明的,十九歲就考中狀元,所以分配在江蘇那邊做官。有天中午他很想睡覺,就想著午睡一會兒,一睡下去馬上就做夢,夢見自己起來走出去,一路走一路走,走到很遠,去到田野中間看見一間小茅屋。小茅屋裡面有一個阿婆,她拿著面條朝天拜,他好像叫誰來吃這碗面條,這個面上面放著一點芹菜,芹菜面。這個夢中間的黃庭堅迷迷糊糊的,就走過去,在夢中間就吃了這碗面條,之後回來就醒了。

一醒過來,原來是一場夢,但是又很奇怪,他口中真的有這種芹菜的香味。他自己不當一回事。第二天中午又到那個時間,又想睡了,又睡又同樣做一個夢。三天都同樣做一個夢。第三天醒來他就覺得奇怪了,沒理由的,為什麼?醒來按照夢中的回憶,自己跟著去找,按照夢中間的位置一路找一路找。

找了一會兒,果然見到田野中間有一間茅屋,果然屋裡有一個阿婆坐在裡面。

他走過去問:「阿婆啊,你前天、昨天和今天是否連續三天都擺著芹菜面在裡面朝天拜。」

阿婆說:「是啊,你怎會知道。」

黃庭堅問阿婆:「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你為什麼要拿著芹菜面朝天拜呢?」

阿婆告訴他:「我有一個女兒,她十幾歲就死了,今天是她死的忌日,所以我的習慣,她死了之後,因為她很小,死了十九年了,所以我就很懷念她,所以我每一年提前兩天擺芹菜面,拜祭她,因為她生前很喜歡吃芹菜面,我每一年都這樣拜祭她。」

黃庭堅覺得很奇怪,自己剛好十九歲。實在怎樣呢,是他的前生,剛剛在這裡死了,又在那邊入胎,那胎已經成型了,馬上出生了。

他覺得很奇怪,他心裡有一個疑惑在那裡,他就問:「阿婆啊,這樣吧,不如你帶我去參觀你女兒的房間好不好。」

阿婆說:「可以。」就帶著他進去,進去見到那個房間,牆邊有個書櫃,那個櫃子是鎖住的。

阿婆說:「這個櫃子已經鎖了有十九年了,我的女兒突然死了,鑰匙在哪裡我也不知道。」

很奇怪,黃庭堅他馬上想起來了,他立刻對她說:「阿婆,你這樣,你在這面牆的第幾塊磚去摸一下。」

果然就摸到鑰匙,那個鑰匙一開就打開那把鎖,發現裡面都是些文稿,阿婆告訴他:「我的女兒生前很喜歡讀書的,很喜歡寫文章的。」

黃庭堅拿起這些文章來看,一看,就很驚奇,怎樣驚奇呢,因為他今生考中秀才,中舉人,到中狀元,所有今生寫的文章,原來他前生都寫了,他看到這個女孩寫的文章和他今生寫的文章一字不差的,所以他很感嘆地說了一句話:「書到今生讀已遲。」書到今生來讀已經很遲了,所以有一些小孩讀書很有天份,有一些天份是差一些的,為什麼呢?是前生的因緣。

我們昨天晚上講了一頭牛,這頭牛它前生聞了經書,今生他聞過的他就可以背出來,所以多點種因是非常關鍵的。希望大家多聞佛法,深入經藏就可以智慧如海,多點了解正法,多點聞法,多點看經書,這樣就會智慧如海了,所以這是第一種增長智慧的方法。

而且我們了解佛法,最好我推薦大家最關鍵的,多一點了解,多一點學習菩提道次第,你不可以隨便今天拿這本書看一下,明天拿那本書看一下,搞來搞去,搞得自己的頭腦很混亂。因為什麼?你沒有一個次第,由凡夫到成佛這個中間,是次第很分明的,方法是很清晰的,你一步一步怎樣走,不可以走錯了,這一步沒有走完,不可以走下一步,你走不過的。打個比方來說,你自己在地上面,你想一下跳上三樓,除非你有輕功,輕功很高強,或者有神通,否則是跳不到的。所以要一步一步地修,所以我希望大家多一點了解一下菩提道次第。我們是非常幸運的,為什麼呢?以前的祖師大德,他修行解脫,他自己都要在《大藏經》裡去摸索,去了解,但是我們就不用了,不用自己去摸索。

阿底峽尊者和宗喀巴大師直接將這個成佛方法,一步一步,怎樣走,怎樣走,全部都告訴我們了。這個菩提道次第,告訴大家,這是一張成佛的地圖,你去一個地方,你不知道的話,首先找一張地圖,這樣你就不會走錯路。同樣的,我們要成佛,都要首先拿到這張,了解這張看清楚這張成佛的地圖。

為什麼有許多人念咒念了幾百萬遍,沒見他開智慧?誦經誦了幾千遍,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提升?你是有口無心去修,口是心非去修。這樣就算你手拿念珠,你念到出血都好了,如果你的心,你不會修你的心,你不會轉變你的念頭,可以說你的進步是很微小的,很細的,很小的。

所以要了解修心的次第、方法,降伏自己的心,怎樣降伏?怎樣在生活中修行?怎樣在這個世間快樂地、完全沒憂愁地修行?希望大家了解這個菩提道次第。所以我們的福報很大,可以了解正法,而且可以得到這個菩提道次第的傳承。可以這樣說,如果你如法地甚至給你很短時間去修一遍菩提道次第的內容,你念一遍菩提道次第的攝頌,很快的,你的功德都超過你念幾萬遍的咒,超過你有口無心的念許多經典。為什麼呢?你念咒也好,打坐也好,你歸根到底是為了修行菩提道,成就菩提道,這樣你就不如直接了解這個菩提道次第,直接了解,在八識田中種成佛的種子。

所以希望大家有時間的話,可以學習一下菩提道次第,看一下《掌中解脫》和《入菩薩行》,這些是非常關鍵的,多聞佛法,這樣去聞思修,這是最好的最快速的方法,最快速地成佛的方法。這個溫薩巴尊者,他就是修菩提道次第,三年三月零三天,他就圓成佛道,成就了金剛持的果位。所以這是要多聞佛法。

 

佛法的命根就是聞思修行

為什麼說聞思修行是唯一的出路?

你要不覺悟,誰也救不了你!

往生不是靠善業力,而是靠臨終正念

修學凈土宗要不要聞思,學習教理?

聞思修到什麼時候才是一個頭

可不可以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契機很重要!

只念一句佛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你還是認為別人在傷害你,你完蛋了!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學習「唯識觀」,人生得自在!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盡量保持離二邊的思考模式

從淨土宗的角度,只要掌握黃金十年你就成功了,這五年你一定要忍得下來

為什麼修行多年,卻用不上功夫?

修行一定要用行為、用智慧來引導,用強迫都不會持久的

痛苦的覺悟不是靠你人生的經驗,你才活了幾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