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別人修行中有困難的時候,你要適當地開導,拉他一把

妙莊嚴王,我們看他這一生,他是一個大國王,福報大,所以這種人高慢心重。高慢心重、福報大的人,又起邪見,基本上是很難度化了,這個人基本上沒辦法度化了。

那為什麼能夠度化呢?

當然就是「佛種從緣起」,因為他的善根力、福德力太強了。所以佛法講,真能破妄。不管你這個人多麼顛倒,關鍵是你那個真實的力量夠不夠。

就好像說一個房間,你不要管這個房間是三千年五千年黑暗,關鍵是你有沒有光明。因為再大的顛倒,也是一個虛妄相,它永遠禁不起真實光明的考驗。

說,我這個人以後是不是容易成就得度呢?你不要管你的煩惱厚薄,也不要管罪業深淺,重點就是你的善根福德力要夠,問題在這裡。你善根福德力夠,即便像妙莊嚴王那麼難度化,都有辦法在今生成就聖道。

我過去,我一九八七年讀佛學院,一九九零年畢業。畢業的時候,懺公師父就透過侍者打電話給我,要我去蓮因寺住一段時間。

老人家這樣講,當然就依教奉行,我們把行李簡單打包一下,就到蓮因寺去住。

我記得是在第三天還是第四天的時候,我在念佛堂拜佛,跟大家一起拜佛。

拜了一段時間以後,突然那個念佛堂外面有一個電話響了。電話響了,我們是外來的客比丘,我們不敢隨便接電話,就一直響一直響,後來都沒有人接。很奇怪,那一次剛好都沒有人去接電話。

吃午餐的時候,老人家就說話了。他說,今天早上的電話一直響都沒有人接,人家可能是要我們寺廟回向的,有緊急情況的,這都沒有人接,這樣不好。

他說,我們要多體驗體驗,給人家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欸,這句話很重要!這句話對我深深地影響到。就是說,別人在修行當中有困難的時候,你適當地開導他,拉他一把。

表面上我們在幫助別人,但是諸位你知道嗎,你點點滴滴的力量是回饋到你未來的因緣!

他有困難的時候,你出手去開導他,他可能這一念就轉過來了,關鍵時刻嘛。他有善根,你說,你要不要來讀誦《法華經》?

結果他聽你勸,他讀《法華經》了,這因緣就變了。

我們對眾生所釋放的給人家的方便的因緣,總有一天就會積累成一種強大的力量,就變成給你自己方便了。

所以這個地方是這樣子,就是善根力福德力是點點滴滴積累而成的。


淨界法師:佛法的重點在於智慧的觀照

正確聽聞佛法的三要素:專心、信心、恭敬心。

龍樹菩薩說,一個人成功跟失敗,重點是機會來臨的時候,你要把握,你要掌握最佳的時機。而聽聞佛法,上課的時候是最佳的時機,你平常打妄想也就罷了,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專心。

第二個要保持信心。佛法的修學跟世俗的學術研究是不一樣的。學術研究是抱著懷疑的心態去學習一切的世間法。佛法是以信根為本。我們講信、進、念、定、慧,以信根作根本。所以佛法很多不可思議的真理,經過祖師的傳承,我們接觸以後,第一件事情:當我們這個顛倒妄想的心跟這個真理接觸的時候,第一件事情,你先要求你自己相信。菩薩戒就是強調這個觀念,先相信,仰信真如法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第三個你要產生恭敬心,不要產生輕慢佛法的心態。我們要知道,佛法是約著眾生的根基安立的。澫益大師說:良由眾生根基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在修學過程中我們沒辦法廣學一切的法門,你今生當中只能夠選擇自己適合的法門。但是,你千萬不要對其他的法門產生譭謗。你學淨土宗的,你對於禪宗、天台宗要保持隨喜讚歎,因為你遲早還是要通達一切法門,只是你今生的因緣選擇這樣的一個法門。如果我們譭謗會對我們未來產生障道,這是要特別注意的。

智慧的觀照,佛弟子不共於外道的殊勝之處。

佛法的重點在於「觀」,修「止」只是前方便。一般宗教的修學,能在生命中產生善業,但不能對治心中的顛倒,是心外求法,所以叫外道。在他們的教法傳承中,沒有法義能引導他們見到生命的真相。外道的積集善業,意味著他們將因此而到天上享受幾劫的快樂,之後又完全跟過去一樣,無法對生命加以改造。身為佛弟子,我們在積集善業時,每一善業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清淨而正確的觀照力在觀照,所以善業能成就一種波羅蜜到彼岸的功德。故只有佛法有資格稱為「乘」,因為只有佛法能引導眾生解脫生死,成就三乘的功德。

一個人如果沒有觀照力,心隨妄轉,這一念心與境界接觸時,會產生某種妄想或情緒,自己就完全跟著感覺走,不能產生自我克制的力量,就好像一個人沒打開眼睛,不知道何去何從一樣。如果能如理觀察生命的真相,當這念心與環境接觸時會產生感覺,但這感覺當中又會產生智慧的觀照,這時你會迴光返照來判斷這感覺正確與否。這種反省力量的生起所產生的功德不是一般的善業所能比擬的,因為它對生命產生大方向的決定性的影響力,這是修止觀的殊勝處,也是身為佛弟子不共外道的地方。


淨界法師:掉舉的三種情況

第四棄掉悔蓋:掉有三種:一者身掉:身好遊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

這個掉有身、口、心三種,看身掉。身好遊走。說你這個人的身體靜不下來,喜歡到處找朋友攀緣。或者諸雜戲謔,你經常喜歡現出一些很奇怪,令人發笑的動作,就像馬戲團的小丑一樣,現出種種的戲謔的動作。坐不暫安,你這個人的身體靜不下來,也坐不住的,一定要動來動去,這叫身掉。

二者口掉:好喜吟詠,諍競是非,無益戲論,世間語言等。

這個人歡喜吟詠,歡喜唱歌吟詩作對,或者諍競是非,有些人就是歡喜跟人家辯論,他跟人家辯論,他很歡喜很高興,諍競是非。或者無益戲論,有些人他喜歡講一些開玩笑的話,增加一些戲論;乃至於世間的語言,世間這些塵勞的事情,這個是屬於口掉。

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

心掉,就是內心當中放逸,你已經不再去克制自己了,把自己的內心放鬆了;縱意攀緣,當然這個攀緣不是在三寶的境界活動,是在五欲的境界活動。思惟文藝,思惟這個世間的文學、藝術,以及世間的種種的才藝,總之諸惡覺觀,一切的惡覺觀,都是稱為心掉。

這個地方的掉有三種,身、口、心三種。


夢參老和尚:聽聞了佛法,你必須去修才有用

我們諸位道友,我們現在要是幫助別人,勸化別人也信,你自己沒有得到力量,人家不信你,不聽你的話。你說出的話,人家不盡信,也不恭敬你,也不信你的話。你本來是想弘揚佛法、幫助別人,人家不信你,你有什麼辦法?因緣也不成熟啊!不用說我們一般人,如果因緣不成熟,大德也如是。

印光老法師,我想大家都知道。印光老法師在上海講經,聽的人啊,擁擠得不得了,一、兩千人聽。經還沒講完,人都走了。老法師認為弘法因緣不具足,他就到靈岩山去閉關。在閉關當中,誰要問他問題,他就用書信答覆,他用書信來弘法,那些信件積了很多。自此以後,他也沒再講了,如果他再講經,聽法的人就多了。

講法還得有法緣,你說話要人家信仰,你得自己有點功德。什麼功德呢?就是念三寶。如果你能念念三寶了,建立吹不倒的法幢,那個時候,你再救濟他的困苦,你有力量了,人家求你什麼,你一幫助,他得到的效果截然不同。如果你沒力量,你也誠心誠意的幫助他,給他念經迴向;當然他得到的不大,為什麼?因為你力量不夠,你必須得修。

我們每位道友,你想幫助人家,你自己必須做。你做了,才教人家做,聽的人分外信得進去。如果你自己沒做,你老叫人家做,那個人就起懷疑:「靈嗎?靈,為什麼你不做?那一定有不靈,不靈你還告訴我幹什麼。」這裡頭含著很多問題。所以你聞到哪一法,你一定要體會、要做,並不是你做了一定成功,你要是做得不成功,只要在路上走,它也產生力量,這樣子你才能利益自己、利益他人,自他兩利。

若是聞了法,你不去做,沒作用。那種作用只是聞的功德,沒有做的功德。要是修了,你說出來就不同,因為你親身體悟過。如果你說這杯水是熱的,別人不相信,「不然你喝喝。」他一喝是熱的,人家就相信了。為什麼?因為我喝過了,人家一試驗,是靈。如果你沒做,你也不知道,連你自己也摸索這水究竟是熱的、是冷的,你沒喝過,你也揣想大概是冷的;「大概」,一「大概」就不行了。自己雖然不能親自完全證得究竟,你必須有個相似的覺悟,你跟人家解說,告訴人家,人家才相信。

因此,你信了三寶之後,念佛、念法、念僧,勸人家念佛、念法、念僧。之後,你自己也得到利益了,人家也得到利益了,一直能達到究竟成佛。受你度者,一定跟你作為好道友,共同修行。這就是你信了三寶、受持三寶,乃至修行,所得到的效果。

從效果上,再驗證你的初心。有了效果,你想:「這條路,我走對了,我最初的發心,一定是正確的。」之後,你再檢查:「我的心哪裡還有不正確的,是精進心不夠嗎?我不夠精進嗎?我正知正見不夠嗎?我觀心的方法不對嗎?」這個時候你有了智慧,你可以修正,那樣子你就更準確了。這就是信了三寶、皈依了三寶,修行的效果。


夢參老和尚:法不對機聽了煩惱,反而生出障礙

佛說的法,就像一個病人害病了,害病了得吃藥,那這就是緣起。因為他有病,這個緣得吃藥。佛說法是對著眾生有這個病,佛說法就是藥。因為眾生執著,貪、瞋、癡煩惱很重,佛給他說法,要斷煩惱,要消滅妄想。

但是佛說法是對機的,對哪一類人說哪一類法。我們眾生他不管對像,也不管聽懂聽不懂,他也沒辦法來判斷,所以不能夠隨機說法;還有一說,不能假善巧、方便、變通,盡說成語。

我們就現實例子說吧!我看過很多佛學院的法師講課的時候就是念念經文、念念註解,因為他自己也沒深入,也沒法把它變通來給學生講,這就是法滅的現象。法不對機,不對機他要謗毀。法不對機,他聽了他煩惱,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生出障礙,他要謗毀。這是法不對機的現象。

不但一般凡夫,就是聖人、大阿羅漢,在《戒經》裡頭,舍利弗收了兩個弟子,教給他一個學定、一個學慧,這兩個弟子修了三年什麼也沒得到,退心了。佛就知道了,佛就跟舍利弗說:你把這兩個換一下,學定那個人叫他學慧,學慧那個人叫他學定。舍利弗照著佛的囑咐給他倆換,給他倆重新說,不到一百天兩個人都證得了,開悟了。為什麼?大阿羅漢能觀機的時候,觀得很短。

那我們現在說法就是講經,你這個講經是照本宣科,法不見得對機。機呢?也是現在講經的很少,只要講經我就去聽,但是我能進入、不能進入那是另外一回事,聽聽經種種善根就好了,是這種心情。說者沒有那種慧解,不能觀機。

說法要對機,有機才有法。這個人血壓很高,你再給他吃補藥,完蛋了。他已經就血壓很高了,因為你不知道他的病,你再給他吃點補藥,那麻煩了,那血壓不更升高了?所以知病下藥,得對病投藥。我們這末法說法,現在說法,種善根——只要有說法的我聞一聞種善根,並不是求證得。

我知道我們最近道友的心情——「老和尚再講一講吧!」只要有講經聽聽就好了,是這種心情;並不是想聽,「我要證得般若波羅蜜。」沒這個心。有嗎?你們哪位有想證得觀自在菩薩、想證得須菩提以上的位?

所以為什麼說經說那麼多呢?單對那一類機說的。有的時候普遍為一切人種個善根而已,達不到個個都證,那有時間、有地點、有條件,因、地、事、物、時這幾種都得具足。第一個是因,在什麼地方說什麼法。

什麼時候,佛都是「一時」,因、地、事、物、時,因為什麼事情引起的佛說這個法,這幾種你先得把它研究明瞭了。所以佛以種種方便化導一切眾生,從這些方面化導眾生,他的目的就是你離開執著就對了,教你離開執著。一切眾生就是妄心生滅永遠不停的。妄心生滅不停幹什麼?逐境,追逐一切境界相,就隨著境界相動,遇著什麼相動什麼心,遇著什麼相動什麼心,無緣無故地起些個妄念,完了隨這個妄念去轉。

那菩薩是不是起妄念呢?照樣,但是菩薩他跟著個覺,剛一起念馬上他就警覺了,就停了。眾生不行,眾生要學菩薩,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剛一動心,錯了!馬上就止住,這就是菩薩了。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念不起?那真是得觀音、地藏、文殊、普賢,沒有到等覺菩薩位子,心還是起。心不生,到了不生不滅、究竟不起,唯佛與佛才能究竟。

佛是大覺,佛是覺了,大覺圓明,「大覺」的意思含著他的功用就是不住,什麼都不住,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切無住。所以須菩提問佛怎麼樣生心?無住。無住怎麼會生?無住就生不出來,這就是無生。無生而隨緣,隨一切生滅的緣,隨一切眾生的緣。

因為一切眾生執著,他的妄想心生滅、生滅,生滅不停的,不能停在一切的境界上。動要逐境界相,妄想生滅心永遠不停,逐著一切境界妄動,一天就這麼攀緣妄動。菩薩妄念剛一起,馬上就覺悟了,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者,是為菩薩。在《金剛經》上說一起念就是惡,起念就是惡。若不起念,不起念無念,無念就是菩薩了,無念無住。覺是什麼?覺就是無住,不住一切境界。

所以須菩提問佛:「云何應住?」不住就對了,應如是不住,不住一切境界。「云何降伏其心」呢?不攀緣,知道境界是妄境,心不起念,不起念就無生無住了。所以佛跟須菩提說沒有定法,哪一法如來可說定法?如來說法如筏喻一樣的,前頭說了像過河船一樣,過去就沒有了。


修行人要經常體會自己的行為,有時心裏頭一念動錯了,很快,事情馬上就會擺臉色給你看。

只是我們在做人做事上,沒有在這方面自己觀察自己,所以往往怨天尤人,

「怎麼我會遭遇到這種事呢?」真要好好觀察自己,以後就絕不會罵人。

清醒清醒,就會發現自己真有過錯。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宗鏡錄略講(一)》第十六講╱ p. 392


夢參老和尚:照看你自己的心

我現在教給你們一個最殊勝的法門——就是照看你自己的心。

從早上一醒,一直到晚上睡覺,你都要觀看自己一天的心在想些什麼。由心作主宰,支配你的身、口。像我們現在住在五台山,要修文殊法,心應與文殊菩薩相應,「文殊如何行為,願我行為亦如是」——就是文殊菩薩怎麼發願、如何去行,我也如此發願去行。

在修行中,我們自從受了三皈依之後,每天一睜開眼,就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最少念十聲;晚上上床要睡著時,也提起正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這樣二十四小時相續地連續,能夠做到這一步,就不得了啦。

我對每個受三皈依的弟子,我都要囑託他們:你皈依的是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我只是代表相。因為現在有很多人起偏執著,認為皈依這位師父,就不能再皈依別的師父,這是極端錯的,是滅三寶的。

講經說法也如此,不能講這部經就說這部經好、說其它經不好,這就造了謗法的過。不能執著於哪一部經。佛在《金剛經》裡有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無論大乘、小乘,顯宗、密宗都是佛法,皆隨眾生的機而說,不能互謗。

所以我們一天當中,按佛教的教理做、在我們心裡觀想問題的時候、修行的時候,一定要圓融。要圓融就得有智慧,要想得到智慧,就要學習觀照。

《心經》第一個字就是「觀」,「觀」就是思惟修,思惟修就是禪定,叫「三昧耶」。你修行能進入三昧耶時,你做事情就熟練善巧了,這就叫三昧。觀世音菩薩修的三昧就是「觀」,他觀得非常自在,觀一切事物是假;隨順眾生行大悲心,眾生又是真的。

放得下、提得起,觀世音菩薩用的是「深般若」,用甚深的智慧來觀照,所以觀一切法都不存在,是幻有,但又隨順一切法來利益眾生。


大願法師:多聞佛法的重要

第一種,是我們要多聞佛法,聞思修三種智慧,聞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今生不多點聞法,你將來,你希望你來世會有智慧,很難說的。有一些人說,我不需要多聽法了,我只需要念,我希望增長智慧,我只念「嗡 阿ra巴紮那帝」,這樣就很快有智慧了。是不是這樣呢?很難講。你只念文殊五字真言,增長智慧的真言,你都要有一定的修行方法,你要懂得怎樣去修,不是有口無心地去念,不是的。如果你有口無心地念,效果就很微小,所以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佛法,多聞法。

現在這個時代,佛教為什麼這樣衰落,看起來好像很多人信佛,但是真正地了解佛法的,真正如法修行的人比較少,大家都在很淺層次的停留,祈求佛菩薩保佑我陞官發財,怎樣怎樣,身體健康,但是怎樣如法修學呢?怎樣超出生死輪迴呢?怎樣得到解脫?很多都不知道的。為什麼呢?因為現在佛教有四個毛病。

第一個毛病:簡單化。有些人說,你什麼都不用做了,你就念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是這樣的嗎?這樣你就有智慧了?你的智慧就超過釋迦牟尼佛了?釋迦牟尼佛度眾生講法四十九年,他講了無量的法門,他為什麼當時不講你就念阿彌陀佛就行了?他為什麼不這樣做?這樣說你的智慧比釋迦牟尼佛還要高了?其實你搞錯了,佛法如果沒有人來講解的話,慢慢地這些法就沒有人懂得的了。

怎樣叫末法時期呢?佛陀講了一本經書叫做《法滅盡經》,正法是怎樣滅盡的呢?因為很多的法寶,很多的修行法門,佛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沒人講解,所以這些經書慢慢地就沒有人懂得,放進博物館。沒有人懂得講,沒有懂得去修行,因為很長時間沒有了解,所以念都沒有人願意去念,慢慢地就遺漏了。所以佛陀在經裡面說,最早滅亡的一本經書是《首楞嚴經》。為什麼呢,因為《首楞嚴經》將成佛的方法說得很詳細,很徹底,很細緻。

可以說,有凡夫拿著這本《首楞嚴經》,如果有指導的話,你明白的話,你拿著這本書一直修行到成佛,所有的方法都在裡面。二十五位聖人來講解他們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這個道路中有五十種陰魔,魔障,五十種魔障干擾,全部講得很詳細,怎樣去破除,怎樣去解決,都講得很詳細。所以這本書《大佛頂首楞嚴經》,是最早滅亡的,其他的經書就慢慢地消亡了,最後就留下一本《無量壽經》。

以後《無量壽經》都沒人認識了,就留下一句阿彌陀佛,最後留下一百年,最後阿彌陀佛也沒有人念了,法就完全滅盡了。所以如果我們一味強調說,你不了解佛法,只是有口無心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您將來可以往生西方嗎?很難。所以不可以將這個佛法簡單化,不可以說我只念一個佛號,或者說我只持一個咒,我只念一本書,我就可以了,我就可以解脫了。當然如果你是非常有智慧的,有善根的,你的心是很清淨的,你這樣修是可以成就的,這樣就隨喜你。但是,如果你沒有這個功夫的話,你要多聞佛法,多了解佛法。

第二個毛病是形式化。只注重表面的形式。做早晚課,打法器,唱讚,但是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點香,點蠟燭,不了解是什麼意思。其實,我們點燈,點蠟燭,供養蠟燭,這些是代表祈禱三寶啟發我們內在的智慧的光明,這個光明,所以你們點這個電蠟燭是可以的。但是香呢,要燃燒自己,幫助眾生來修福德的,提醒我們自己要修這個福報,修這個福德。所以這個香氣來供養佛陀,所以最好不要用這個電的香枝,最好點真正的香,這個是最簡單的事,所以我們不可以只用口來念,有口無心地念。形式化的佛教,這樣就會令佛法比較衰落。

第三種毛病就是神秘化。整天都是神神秘秘的,以為甚至說裝神弄鬼這樣,這些經常說見到什麼什麼啦,這個寺開光,或者我在哪裡拜懺,我也見到什麼。其實不是這麼容易的,你業障比較小了,你的心也很清淨了,這樣你才容易見到,否則的話,不是一定真實的,不可以片面地強調這些。

第四種毛病就是世俗化。慢慢地正統的佛法沒有人講解了,加進一些其他世間的知見,搞一些世間的事情。比方說,廣東也好,香港也好,有一個習慣,正月二十六,觀音菩薩開庫,開金庫,所以快點去找觀世音菩薩借多點錢,這樣生意就比較發達。這些其實是世俗化。應該怎樣如法修好自己的福報?我們如果希望避免這些毛病的話,我們要多聞佛法,了解佛法,這樣才會增長自己的智慧。

宋朝有一個人叫黃庭堅,這個人很聰明的,十九歲就考中狀元,所以分配在江蘇那邊做官。有天中午他很想睡覺,就想著午睡一會兒,一睡下去馬上就做夢,夢見自己起來走出去,一路走一路走,走到很遠,去到田野中間看見一間小茅屋。小茅屋裡面有一個阿婆,她拿著面條朝天拜,他好像叫誰來吃這碗面條,這個面上面放著一點芹菜,芹菜面。這個夢中間的黃庭堅迷迷糊糊的,就走過去,在夢中間就吃了這碗面條,之後回來就醒了。

一醒過來,原來是一場夢,但是又很奇怪,他口中真的有這種芹菜的香味。他自己不當一回事。第二天中午又到那個時間,又想睡了,又睡又同樣做一個夢。三天都同樣做一個夢。第三天醒來他就覺得奇怪了,沒理由的,為什麼?醒來按照夢中的回憶,自己跟著去找,按照夢中間的位置一路找一路找。

找了一會兒,果然見到田野中間有一間茅屋,果然屋裡有一個阿婆坐在裡面。

他走過去問:「阿婆啊,你前天、昨天和今天是否連續三天都擺著芹菜面在裡面朝天拜。」

阿婆說:「是啊,你怎會知道。」

黃庭堅問阿婆:「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你為什麼要拿著芹菜面朝天拜呢?」

阿婆告訴他:「我有一個女兒,她十幾歲就死了,今天是她死的忌日,所以我的習慣,她死了之後,因為她很小,死了十九年了,所以我就很懷念她,所以我每一年提前兩天擺芹菜面,拜祭她,因為她生前很喜歡吃芹菜面,我每一年都這樣拜祭她。」

黃庭堅覺得很奇怪,自己剛好十九歲。實在怎樣呢,是他的前生,剛剛在這裡死了,又在那邊入胎,那胎已經成型了,馬上出生了。

他覺得很奇怪,他心裡有一個疑惑在那裡,他就問:「阿婆啊,這樣吧,不如你帶我去參觀你女兒的房間好不好。」

阿婆說:「可以。」就帶著他進去,進去見到那個房間,牆邊有個書櫃,那個櫃子是鎖住的。

阿婆說:「這個櫃子已經鎖了有十九年了,我的女兒突然死了,鑰匙在哪裡我也不知道。」

很奇怪,黃庭堅他馬上想起來了,他立刻對她說:「阿婆,你這樣,你在這面牆的第幾塊磚去摸一下。」

果然就摸到鑰匙,那個鑰匙一開就打開那把鎖,發現裡面都是些文稿,阿婆告訴他:「我的女兒生前很喜歡讀書的,很喜歡寫文章的。」

黃庭堅拿起這些文章來看,一看,就很驚奇,怎樣驚奇呢,因為他今生考中秀才,中舉人,到中狀元,所有今生寫的文章,原來他前生都寫了,他看到這個女孩寫的文章和他今生寫的文章一字不差的,所以他很感嘆地說了一句話:「書到今生讀已遲。」書到今生來讀已經很遲了,所以有一些小孩讀書很有天份,有一些天份是差一些的,為什麼呢?是前生的因緣。

我們昨天晚上講了一頭牛,這頭牛它前生聞了經書,今生他聞過的他就可以背出來,所以多點種因是非常關鍵的。希望大家多聞佛法,深入經藏就可以智慧如海,多點了解正法,多點聞法,多點看經書,這樣就會智慧如海了,所以這是第一種增長智慧的方法。

而且我們了解佛法,最好我推薦大家最關鍵的,多一點了解,多一點學習菩提道次第,你不可以隨便今天拿這本書看一下,明天拿那本書看一下,搞來搞去,搞得自己的頭腦很混亂。因為什麼?你沒有一個次第,由凡夫到成佛這個中間,是次第很分明的,方法是很清晰的,你一步一步怎樣走,不可以走錯了,這一步沒有走完,不可以走下一步,你走不過的。打個比方來說,你自己在地上面,你想一下跳上三樓,除非你有輕功,輕功很高強,或者有神通,否則是跳不到的。所以要一步一步地修,所以我希望大家多一點了解一下菩提道次第。我們是非常幸運的,為什麼呢?以前的祖師大德,他修行解脫,他自己都要在《大藏經》裡去摸索,去了解,但是我們就不用了,不用自己去摸索。

阿底峽尊者和宗喀巴大師直接將這個成佛方法,一步一步,怎樣走,怎樣走,全部都告訴我們了。這個菩提道次第,告訴大家,這是一張成佛的地圖,你去一個地方,你不知道的話,首先找一張地圖,這樣你就不會走錯路。同樣的,我們要成佛,都要首先拿到這張,了解這張看清楚這張成佛的地圖。

為什麼有許多人念咒念了幾百萬遍,沒見他開智慧?誦經誦了幾千遍,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提升?你是有口無心去修,口是心非去修。這樣就算你手拿念珠,你念到出血都好了,如果你的心,你不會修你的心,你不會轉變你的念頭,可以說你的進步是很微小的,很細的,很小的。

所以要了解修心的次第、方法,降伏自己的心,怎樣降伏?怎樣在生活中修行?怎樣在這個世間快樂地、完全沒憂愁地修行?希望大家了解這個菩提道次第。所以我們的福報很大,可以了解正法,而且可以得到這個菩提道次第的傳承。可以這樣說,如果你如法地甚至給你很短時間去修一遍菩提道次第的內容,你念一遍菩提道次第的攝頌,很快的,你的功德都超過你念幾萬遍的咒,超過你有口無心的念許多經典。為什麼呢?你念咒也好,打坐也好,你歸根到底是為了修行菩提道,成就菩提道,這樣你就不如直接了解這個菩提道次第,直接了解,在八識田中種成佛的種子。

所以希望大家有時間的話,可以學習一下菩提道次第,看一下《掌中解脫》和《入菩薩行》,這些是非常關鍵的,多聞佛法,這樣去聞思修,這是最好的最快速的方法,最快速地成佛的方法。這個溫薩巴尊者,他就是修菩提道次第,三年三月零三天,他就圓成佛道,成就了金剛持的果位。所以這是要多聞佛法。

 

佛法的命根就是聞思修行

為什麼說聞思修行是唯一的出路?

你要不覺悟,誰也救不了你!

往生不是靠善業力,而是靠臨終正念

修學凈土宗要不要聞思,學習教理?

聞思修到什麼時候才是一個頭

可不可以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契機很重要!

只念一句佛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你還是認為別人在傷害你,你完蛋了!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學習「唯識觀」,人生得自在!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盡量保持離二邊的思考模式

從淨土宗的角度,只要掌握黃金十年你就成功了,這五年你一定要忍得下來

為什麼修行多年,卻用不上功夫?

修行一定要用行為、用智慧來引導,用強迫都不會持久的

痛苦的覺悟不是靠你人生的經驗,你才活了幾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