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莊嚴:若未證得如來的境界,當恭敬一切⠀
⠀
一天,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正當大眾在聆聽佛陀說法時,一位面容憔悴的比丘蹣跚地走到前方頂禮佛陀,接著,向大眾合掌後,即在一旁坐了下來。⠀
⠀
當時在場的其他比丘,都興起了厭惡的念頭:「為什麼這位比丘看來如此憔悴,毫無威德可言?」
佛陀觀察到比丘們的心念,於是問大眾:「比丘們,你們看見剛才向我頂禮的比丘了嗎?」
比丘們回答:「世尊,我們看見了。」⠀
⠀
佛陀告訴眾比丘:「你們千萬不要看不起這位比丘,他已破除見思惑,漏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獲得真正的解脫。
所以,大家不應該輕蔑這位比丘,除非你們和我有一樣的證量,才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
如果沒有證到如來的境界,而是藉由外表來判斷他人,對自己只是有損無益。」
於是佛陀為大眾說了一首偈語:⠀
⠀
孔雀雖以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高飛,⠀
外形雖有美儀容,未若斷漏功德尊。⠀
今此比丘猶良馬,能善調伏其心行,⠀
斷欲滅結離生死,受後邊身壞魔軍。⠀
⠀
聽了佛陀的開示,在場比丘皆心開意解,歡喜奉行。⠀
⠀
——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一》⠀
⠀
曾經有一位高僧大德經常以一位普通僧人的形象出現,很少有人認識他。
有一次他與師父一起外出化緣,遇到一戶人家母親剛剛過世,正想找僧人超度,遠遠看到三位身著僧衣之人,便上前祈求:「我的母親不幸身亡了,在這個偏僻的山村裡找不到出家人超度她,您們能為她做佛事超度嗎?」
他們爽快地答應了,到了家中便讓他們準備做超度所需之物,當時死者家的一位年輕姑娘看見這位衣衫襤褸的僧人,心想:我們家真是可憐,竟然叫來這些乞丐做超度,於是狠狠地踢了他一腳,並生氣地說:「滾出去」。
對於姑娘的惡言暴行,他只是笑了笑。
之後開始念誦儀軌等作佛事。
完畢之後,屍體的梵淨穴(梵淨穴就是這個頭頂上)已出現死者往生極樂世界的瑞相。⠀
⠀
這家人見此情景特別高興,供養他們三匹馬和一頭牛。
僧人說:「我們不需要任何供養,有了三匹馬就會有三匹馬的煩惱。」
主人家忽然意識到這三位不是普通的僧人,於是就追問真實姓名,這位大德只向他們介紹了兩位師父的尊名,但對自己卻只字未提。⠀
⠀
印光大師言: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省思:
《佛說無常經》云:‘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再美麗的容顏,抵不過無常,終歸老死;莊嚴的彩飾,也不能讓心得到清淨自在。什麼是真正的美麗?在於能善調身心,降伏自己的煩惱。當我們能真實面對自己,反省檢討,改正習氣,讓心清淨自在,才是擁有真正莊嚴的生命。
僧人的威儀與形象也是度眾方式
濟群法師
人有人格,國有國格,僧人也應該有僧格。作為三寶之一的僧寶,每個僧人都代表了佛教在世間的形象。
社會上的人怎樣了解佛教呢?是不是先到藏經樓去研究佛經呢?不是的,大多數人是通過直接與出家人接觸來了解佛教。他們對佛教的認識,往往取決於對僧人的認識。看到一個好師父,就覺得佛教真偉大;看到一個不好的師父,又會覺得佛教真糟糕。所以出家人責任重大,因為你的形象會長養或斷絕他人的善根。
良好的威儀與形象也是感化世人的一種方式。昨天,我與居士們座談,其中一位談到他學佛的經歷。他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教,當然更談不上信仰。後因家人出喪,經人介紹去一所寺院作佛事。其間接觸到一位法師,法師連續為他講了四個鐘頭的佛法,舉止談吐都很莊嚴,有極大的感染力和攝受力,使他對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走上學佛之路。可見,僧人形象對於佛法弘揚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遺憾的是,今天的佛教界,僧格和形象不如法者為數不少!有些人以為出家後一了百了,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有飯吃就行了。有些人乾脆貪圖享受,甚至有拜金主義的傾向。還有些人修行修得怪怪的,以至於旁人無法和他接觸。修行人為什麼會越修越怪?原因是偏執一端。真正的修行,是對身口意進行全面改善,其人格應該比普通人更健全才對。但現在很多修行人根本不學教理,僅僅執著於某種特定外在形式,執著於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於是越來越偏執。過分重視體驗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任何宗教的修行,包括世間的氣功,只要在心智訓練上下點功夫,都會有體驗,但不一定是有益的。很多練氣功者走火入魔,都與執著體驗有關。所以,修行需要有正見的指導,如果局限於自己的感覺,是很容易偏離中道的。
修行人如此,干事的人又如何呢?干到後來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庸俗,久而久之,幾乎跟世人沒什麼區別。至於學教理的,往往學到後來很狂,狂到不可一世。
所以,不管是修行的、做事的、學教理的,要避免怪,要避免俗,要避免狂,都需要有健康的人格。沒有健全的人格,何以為人師表?又何以教化世間?在弘法過程中,言教固然重要,身教更具有潛移默化的力量。
如何才能完善我們的僧格?無非是勤修戒定慧。首先是戒律的學習,戒律中要求我們「五年學戒,不離依止」。為什麼要規定五年學戒?是大有深意的。佛陀在世時,戒律就是僧團的生活規範,出家人大可不必用五年時間去學習戒條。不像現在研究戒律,各宗派都有不同的開遮持犯,律藏中有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說一切有部律等等,此外有更多的論與疏。弘一大師研究律學二十年,還自謙僅僅是打下一個基礎。但在原始僧團,戒律只是僧團的生活準則,比如布薩、安居、學戒,完全融入日常生活中。只要生活在僧團,不出半年就會知道。既然如此,佛陀為什麼要規定五年的時間學戒?原因在於僧格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
從一個世俗的人轉變為有威儀有道德的出家人,具有完善僧格,需要徹底改變在世間薰染的習氣,糾正習以為常的錯誤觀念和行為。戒律的意義在於,使自己的行為合乎規範,具足威儀。現在很多出家人,雖然也剃頭、也披袈裟,但行為舉止卻與世俗人沒有區別,不過是光頭俗漢而已。所以,需要有五年時間在師長身邊,通過不斷熏習,才能在僧團中如法地生活,才能代表三寶的清淨幢相。
其次是修定,今天的人很浮燥,有些出家人也不例外,跑來跑去,住在這裡想著那裡,到了那裡又想著另一個那裡。這山望那山,一山高過一山,跑來跑去不知道究竟該去哪裡。滾滾紅塵滾得讓你頭昏,滾得讓你抵擋不住,只好跟著亂跑,到哪裡都不安心,還怎麼修行?古人說:「板凳坐得十年冷。」不管是學習還是修行,要耐得住十載寒窗。不肯靜靜地下幾年功夫,就想出成就,所謂快速成材,能成什麼材?火柴罷了,稍微一摩擦就把自己燒了。
什麼是定?必須終日枯坐、足不出戶才是定嗎?不是。能在生活中始終保持穩定、平和的心態,就是定;能在研究所老老實實地讀上五年書,就是定;干事時專心致志地做下去,就是定;聽到別人責罵不發火,就是定;看到別人名利雙收不動心,也是定。《維摩詰經》中,維摩詰居士為舍利弗開示宴坐法門時就是這樣說的,這才是大定。心若能真正靜得下來,則行住坐臥都可在定中。
此外,還要有慧。有了智慧之後,才能具足正見和正確的心態,擺脫因為學教引起的狂妄,糾正因為修行引起的偏執,防止因為做事染上的庸俗。有了智慧之後,才能時時保有朗照不住的心,不會執著在我法二執中。
修行是要去證什麼、得什麼嗎?非也!戒律,是外在形象的建立,定與慧則是內在氣質的昇華。有的出家人,你一看到,就會覺得超然物外,不同凡俗。所以說,戒定慧的修行,就是從外在形象到內在氣質,徹底地改變一個人。
不要老掛起那討債的面孔
南懷瑾老師
佛講一切法無相,尤其在《金剛經》中,明確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心經》也講「諸法空相」。既然強調無相,為什麼又說成佛的人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淨土經典也講佛菩薩「相好光明無等倫」,為什麼?
在解脫道上,一切無相才能空,才能證到形而上本體。相好莊嚴還是由功德來的,所以要修一切功德,學會看相就知道,世上很多人都是討債的面孔。討夫妻債、討兒女債……滿街都是這種不友善的面孔,很多機關單位中服務的人也是,一個歡喜的相都沒有。有些長得很漂亮的人,看了卻讓人很討厭。所以這一生,要多跟人家結歡喜緣。
不要見了人,老是掛起那討債的面孔啊!學佛不是空口說白話。譬如講慈悲,你能做到慈悲嗎?看到人那個面孔就一臉死相,好像討債的面孔,慈悲喜舍一點都沒有。你對人家笑一笑這一點佈施都做不到啊,就是那幅死相的樣子瞪起眼睛看人,以為這個是佛法。
莊嚴肅穆,實際上死相,人緣都不結嘛。任何眾生都喜歡菩薩的慈悲喜舍,你要注意喲。就拿喜心來說,一天到晚看到人家嫌煩,別人看到你也煩死了,臉孔像討債的冤家,一點喜心都沒有,你還能度眾生?凡夫就是如此,你慢慢修吧!三大阿僧祇劫再來。逢人就笑也不算喜心,喜不是笑,是喜悅之心,真學佛修道的人,你看他那個神情,臉上的細胞都是使人看到就喜歡的,即使他在罵人打人的樣子都是慈愛的。
真得定、得道的人,外表相貌具足圓滿,即使最丑的相也轉莊嚴了。我自己在參學經驗中,遇到過許多這樣的例子。有些小說也寫得對,說入定的人寶相莊嚴,臉相變了。如果打起坐來,滿臉苦相,背還窩著,說入定了,那是絕無此事的。真得定了,色身氣脈必然通的,所有神經細胞自然會鬆開(不是散掉),臉色自然是端正柔和的。所以相好莊嚴是從功德來的,什麼功德呢?
戒定慧的功德。修心能改相,這是必然的。得了定的人,身心都起變化,儒家說變化氣質,自然與一般人不同了,並不用什麼其他特別的打扮。我提醒過大家,不要認為學佛了,外形就可以邋遢,你儀容還是要端正。你看,沒有一個佛菩薩像是不裝扮的,身上掛的戴的滿滿的。只除了一位地藏王菩薩,他是出家相。
但是過分重視外形也是不對。所以真修行,不裝飾或過分裝飾都不對,因為不合中道。
身心能轉變,一切功德莊嚴就具備了。這要隨時修慚愧心,就是謙虛,就是隨時反省自己的過錯,這就是慚愧心。真正知道慚愧的人,是正修行人。慚愧是我們修行最重要的一件衣服,隨時懺悔反省,改進自己,修到功德圓滿時,身心自然會轉變。雖然沒有修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一定與眾不同。
一個人要想這一生少病少痛,相貌莊嚴,是要靠修來的,要前生福德修來的。你這一生多用笑臉迎人,他生來世長一個人人都喜歡的面孔。見到人用那個討債的死相,他生來世長一個處處惹人討厭的臉。要相貌莊嚴,甚至於依報好的環境,就要修福德啊!你們千萬不要像一般學佛修道人的作法鐵青著面孔,千萬不要帶著那副死相。
你看看學佛的人幾乎沒有幾個人做到「喜舍」,沒有幾個人能在臉上帶個喜容,個個幾乎都是討債的面孔,只要一學佛一身的「佛氣」,看起來很嚴肅。學佛的人有四種最根本最重要的行為:慈、悲、喜、舍。有的同學面無笑容,一付來討債的樣子,再不然就是一張嗔恨的臉孔。所以我要你們學佛第一步先學彌勒菩薩那個歡喜佛的笑容,尤其打坐時兩條腿在痛,你就一邊痛一邊笑嘛!笑上三年,你笑慣了,你就是不講話臉上都有笑容的。
笑有什麼好處?你一笑神經肌肉都鬆了,打坐咬緊牙齒,何苦呢?所以打坐要先把臉部神經拉開,學菩薩微笑嘛,一笑腦子都鬆開了,腦神經整個拉開了,眉毛舒展開來,你看塑的菩薩像坐在那裡慈眉善目,這是要學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