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命不因別人的喜歡而存在
世界之所以精彩,是因為這個世間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每一種生命都有自己的活法,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不要因為外界的眼光就改變我們自己的初衷,因為我們的生命不因別人的喜歡而存在。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有我們自己的意志和喜歡的東西。但是,很多人卻常常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中國古代有很多典故,說得都是因為自己太在意外界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想要搏得更多人喜歡,而上演了很多可笑的鬧劇。
有些人常常會很在意別人的眼光他們就是邯鄲學步者、揠苗助長者,而有些卻以自己的內心作為自己的坐標,如東施傚顰者。我們生活中或是自己有時候不正像這三種人嗎?
邯鄲學步——路靠自己走的,不是學的
在《莊子·秋水》中記載了一則故事,說是燕國有的個年輕人,他衣食無憂,中上之人,但是他就是缺少自信心,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於是,他就拚命地學東西,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可結果都沒學成。有一天看見幾個邯鄲人走路優雅,他覺得自己走的不夠好,於是就到邯鄲學習走路。他學小孩、老人、婦人等人走路,到後來他連基本的走路都不會,最後爬著回去了。
邯鄲學步者,之所以最後把自己原來會的東西都丟掉了,是因為自卑讓他活在別人的影子裡。關於自卑就如死亡,每個人都要經歷,每個人都有自卑,所以本不該害怕。佛曰:世間上每一種生命都是平等的。所以,你不必羨慕別人的東西。大樹可以遮天蔽日,小草不能卻可以為世間增添一片綠色。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卑,是人都是不可避免的。不要看別人外表光鮮,可能他比你內心更自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別人不喜歡你,的確是造成自卑的一種原因。但是生命的形式不因別人的喜歡而存在。以前我們能說,自卑就要努力超越自己,讓自己變得自信,但是我覺得,自卑本來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為什麼要去改變?邯鄲學者想改變結果卻失去了原來自己的東西。如果我們只是與自卑和平共處,讓自卑保留在那而不去理會它,就如面對別人的眼光而不去理會,只顧自己內心平靜,那自卑除了它有個自卑的名字外,便一無是處了。
我們的自卑不因別人的存在而存在,因為人本來就是自卑的,既然這樣,何不按照自己的生命意志而生活呢?
東施傚顰——容貌上的好看並不代表美,真正的美在追求
從前有一個姑娘,雖然她很丑,但是她卻很勇敢,很真實,這個姑娘就是東施。幾千年來,多少將她做為負面的教材來告訴我們不要模仿別人,但是你們自己想想,多少時候我們都是在模仿別人。之所以說她勇敢真實,是因為她不以別人的喜歡而違背自己生命的意志。
大家都知道,西施的美貌是無人能及,於是大家都很羨慕她,覺得世間無人能超越她。對於容貌,這是由父母的基因所決定的,不受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東施雖然長得很不好看,但是她卻認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西施能這樣,為什麼別人不能這樣?我雖然丑,但是我也是人。這種姿勢難道人丑就不能學嗎?於是,東施在別人異樣的眼光中,毅然決然地學著西施的動作,結果遭到了村子里人的譏笑,但卻沒有影響到她的心情。因為她是在追求自己美的道路上,不會因為別人的譏笑就會躲起來,而把自己暴露在眾人眼下。
與東施比起來,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比她漂亮,但卻不如她。很多人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眼睛小了,鼻子不挺,嘴大,頭大等等,為自己增添無比多的煩惱。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說話、吃飯,於是很多得了社交恐懼癥。這樣看來,東施比這些人強多了,她不僅敢在眾人面前出現還敢大膽地追求自己想要的。
所以,如果因為你的容貌讓你覺得受到外界的眼光的話,我覺得沒有必要。社會心理學做過一個試驗,在人群中別人看你的時間不超過5秒鍾。你長什麼樣,穿什麼衣服,別人完全不會在意,會極快地記住。既然這樣,你何必又在意呢?想想東施吧,或許她才是過得快樂的人!
揠苗助長——請讓你按照你自身的法則生活
因為別人家的田裡的稻子長得高,自己就乾著急然後就把自家田裡的禾苗全都拔高了一點,結果全都枯死了。
其實這個寓言故事有兩個含義,從兩個角度來分析。第一從禾苗的角度來說,每一種生命都有自己的活法,有自己的生存法則,不需要外界的干涉;第二從人的角度來說,你的生命不因別人的喜歡而存在,就拿這個拔苗人來說,因為看到別人家的禾苗比自己的好,就做出違反自然規則的事。結果得不償失。
有一個部門經理,他每天回家都會抱著腳抱怨,為什麼?因為自己的屬下個子都比自己高,無奈之下,他就給自己的鞋子裡放了很厚的增高墊,希望自己的身高能在他們中樹立權威。可是受傷的還是自己。可能權威並不是來自你的身高,而是你的工作、處事、人際的能力。
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可能做到你身邊所有的人對你好評,而你自己也永遠不能取悅所有的人。如果你在意他人,想盡辦法去取悅他人,那麼你的人生將是悲劇的。活不出自我,沒有個性的人最可悲!
你可能不會別人的技術,但你怎麼知道別人會你的技能;你的容貌,在好看的人中不好看,但在不好看的或者普通人中就會顯得好看或者平常;不是每個人都要像姚明那樣,身高從來都不是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如果你非要糾結身高,那就想想拿破侖吧!我們的生命外顯的東西有很多,總有些東西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於是佛說:一切如夢幻泡影。本來就沒有什麼,只要你的內心充盈,那怕做東施又怎麼樣呢?
把曲折的人生看做是一種常態
父親端詳著兒子手裡拿著的一幅世界河流分佈示意圖,若有所思地對兒子說道:「你發現這幅示意圖上的河流有什麼特點?」
兒子看了看說道:「河流是彎彎的曲線。」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父親繼續問。
兒子說了很多關於地理方面的答案,像是說:河流走彎路,拉長了河流的流程,河流也因此能擁有更大的流量,當夏天洪水來臨時,河流就不會水滿為患了;還有說:由於河流的流程拉長,每個單位的河段流量就相對減少,河水對河床的衝擊也隨之減弱,這就起到了保護河床的作用……
「孩子,你說的這些都對。」父親說,「但在我看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彎路是自然界的一種常態,而走直路是一種非常態。因為河流在前進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有些障礙是無法逾越的,所以它只能取彎路,繞道而行,也正因為走彎路,讓它避開了一道道障礙,最終抵達了遙遠的大海。」
說到這裡,父親突然把話題一轉,說:「其實,人生也是如此,當你遇到坎坷時,也要把曲折的人生看做是一種常態,不要悲觀失望,不要長吁短嘆,不要停滯不前,把走彎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種形式,另一條途徑,這樣你也可以像那些走彎路的河流一樣,抵達那遙遠的人生大海。」
煩惱都是自尋的
人們在生活中總免不了有一些煩惱的事兒。有些煩惱來自外界,必須正視;而大多數困擾則源於內心,這就是所謂的「自尋煩惱」。
有位比丘,每次坐禪都幻覺有一隻大蜘蛛跟他搗蛋,無論怎樣也趕不走,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師父。師父讓他下次坐禪時拿一支筆,等蜘蛛來了在它身上畫個記號,看它來自什麼地方。比丘照辦了,他在蜘蛛身上畫了一個圓圈。蜘蛛走後,他安然入定了。當比丘做完功後睜開眼睛一看,那個圓圈原來就在自己的肚皮上。可見許多我們推給他人或外物的過失,毛病竟在自己身上。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而這種來自自身的困擾我們往往不易察覺,更難以用筆「圈」定。
心理學家為了研究「煩惱」問題,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實驗者在一個週日的晚上,把自己未來7天內所有憂慮的「煩惱」都寫下來,然後投入一個指定的「煩惱箱」裡。三週之後,心理學家打開了這個「煩惱箱」,讓所有實驗者逐一核對自己寫下的每項「煩惱」。結果發現其中9成的「煩惱」並未真正發生。然後心理學家要求實驗者將記錄了自己真正「煩惱」的字條重新投入了「煩惱箱」。又過了三週,心理學家又打開了這個「煩惱箱」,讓所有實驗者再一次逐一核對自己寫下的每項「煩惱」。結果發現絕大多數曾經的「煩惱」已經不再是「煩惱」了。實驗者切身地感到,煩惱這東西原來是預想的很多,出現的很少。心理學家因而得出了這樣的統計數據和結論:一般的人所憂慮的「煩惱」,40%是屬於過去的,有50%是屬於未來的,只有10%是屬於現在的。其中92%的「煩惱」未發生過,剩下的8%則多是可以輕易應付的。因此,煩惱多是自己找來的,這就是所謂的「煩惱不尋人,人自尋煩惱」。
煩惱就像一根打了結的繩子,一頭牽著自己,一頭牽著他人。我們越是和煩惱過不去,這個結就會越牽越緊,煩惱就會越來越多。為了這些煩惱而消耗我們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我們怎麼能熱情地、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呢?又怎麼能較快地獲得夢想中的成功呢?讓煩惱只留5分鐘,這正是及時解結的好辦法。
先哲說: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一個心胸遼闊的人是不會有那麼多煩惱的。誠然,也不是一切煩惱都是自尋的。但外因畢竟只是條件,內因才是根據。倘若心靈一片光明燦爛,煩惱與苦痛便會遠遁他鄉。
生命是一段匆匆而過的旅程,只有把握好我們已有的一切,才能擁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