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醍醐灌頂——阿秋法王對漢地居士的呵斥

阿秋法王:「你們不去依止一位能夠方便為你們引導的具緣上師。而是揣著一顆攀比名氣的心,大老遠的跑來求見我這個老頭子。像這樣的眾生,我實在無力度化!如今,你們漢地學佛的弟子們身上多疑、嫉妒心重、喜新厭舊、好高騖遠、虛榮好鬥的習氣太重。把近水樓台的文殊菩薩所加持的聰明頭腦,全都用到追逐名利之上。最可怕的是,你們即便求佛、學佛,也絲毫不放鬆自我名利追求的習氣。所以,漢地佛弟子們都是爭先恐後、一窩蜂地要去拜見那些有名的上師,去求那些赫赫有名的大法,去爭作一個頗有世面的名流修行人。孰不知,你們如此以貪心學佛,於自身將毫無實意!」

「說實話,你們迫不及待的來見我,是不是也迫不及待的想奔走相告,告訴大家成為了我的弟子。這幾年,漢眾的這種情況屢見不鮮。一群人跑到這裡,聽了我的幾句開示,得了我的一點加持,就回去到處宣傳自己是阿秋法王的弟子,從阿秋法王那裡獲得了大圓滿法。如此荒謬的行為,真是自欺欺人!要知道,這樣上人妄語的行為,只會使自己造作更大的惡業。」

阿秋法王鏗鏘有力的話語,像一把利劍直直戳入眾人淺薄虛榮的心,大家無地自容的深刻反思著...

「大家都一心想見有名的上師。但你們可知,現今末法時代,有多少有名上師的名氣,不是通過世人的炒作而搞出來的呢?告訴你們,那些真正德高望重、修證卓越的有名上師,他們大多都身為各大傳承法脈的法主,哪個不是法務繁忙、使命重大?不要說能親自引導大家,就是抽身親近一下大家的時間都得擠出來。在這種實際的狀況下,大家一窩蜂、一味地執著有名上師,豈不就是著魔了一般嗎?」

「我告訴你們,包括我的很多真傳弟子以及藏地很多有修證、具德行的上師,他們都去過漢地。可他們去了幾趟漢地後,就再也不去了。原因很簡單,因為你們漢人不喜歡、不歡迎!儘管他們是那麼真誠去利益你們,儘管他們也能夠真正利益到你們。然而,他們純真、質樸、低調的品格與你們所熱衷的世間八法卻格格不入。他們不會甜言蜜語地迎合你們,也不會耍心眼去利用你們,更不懂自我炒作的把戲。當他們真誠率直地將你們自身問題直言不諱地告訴你們時,當他們無限慈悲地赤裸你們自心的醜陋時,當他們把對治煩惱的苦口良藥嚴厲而急切塞進你們口中時,這樣能真正幫助、解救你的導師,你們不喜歡!你們不願聽到自己的不是,你們不願看到自己的醜陋,你們不要接受沒有糖衣而能治病救命的苦藥。這樣能真正降伏自心的方式,你們不歡迎!」

......

「我們再來看看印度的八十四大成就者,他們中有哪一位是當時有名上師、或眾所周知成就者?他們哪一位要麼不是形如無奈的乞丐,要麼就是癲狂的瘋子,要麼就是再普通不過的平民。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的瑪爾巴大譯師不也是如此嗎?當米拉日巴尊者到達瑪爾巴大譯師從小成長、長期生活的村子時,沒有村民知道那裡有位偉大的譯師,他們只知道村裡有個叫瑪爾巴的人。」

「縱觀歷代大成就者們,他們大都長期默默無聞。由於他們不染世間八法,不喜喧鬧、無視名望、低調平實的風範。所以,往往只有他們的真傳弟子方可有幸一睹他們無限智慧的風采。今天講了這麼多,就是想告訴大家,千萬不要執著上師的名氣大小,一定要好好觀察自己與上師具不具緣,這才是我們依止上師的關鍵呀!

「來求見我的人,幾乎千篇一律都在求從我這裡獲得大圓滿法。說實話,就算我給你們傳了大圓滿、大手印,如果你們沒有學好、修好基礎法,這就如同餵給了你們金剛石,你卻沒有具備融化它的胃。要知道,這樣的結果只有一個,硬吃進去了就等於自殺。這句話一點也不危言聳聽,倘若你們不腳踏實地的從四個轉心法、五個加行,扎紮實實、循序漸進的修持過來。一旦好高騖遠、次第顛倒,自心定會越修越迷亂。這樣修行,不就是自毀慧命、自斷解脫嗎?」

「還有,現在很多人都在爭著作名流的修行人。他們看似非常忙碌地在修行,於是乎,自己見了多少上師,自己得了多少灌頂,自己接了多少法,自己念了多少咒,以及自己的夢境、自己的感應等等,都成為他們炫耀自我功德的本錢。如此力爭成為一名流修行人。孰不知,即便自己辛苦忙碌所獲得的些許功德,也會因如此迷亂的炫耀而完全喪失。更可怕的是,在不斷追逐中的炫耀情緒會進一步催化自身貪嗔痴慢嫉的滋長,這樣修行終將得不償失。

「總之,我們不但不能炫耀自己的根本上師、自己所修的法,以及自己的修法功德。相反,我們還必須嚴守這三方面的秘密。原則上,在自己沒有開悟之前不可公開自己的根本上師。所以,在藏地倘若一個修行人公開了自己的根本上師,就表示這個人已經開悟了...另外,我們對自己所修的法也應該嚴守秘密原則上,在自己沒有親見本尊之前,不可公開自己的本尊...最後,我們對自己修法的功德也應該保密。原則上,在我們還沒有獲得持明果位之前,不可公開自己的修法功德。同樣,保密就是為了減少、避免因我們自身福慧資糧欠缺,自心還不具備堅定、不退轉的正信時,所導致的種種障礙。」(法王的一通呵斥是真正的醍醐灌頂!!)


密宗灌頂之意義

(問:修習密法,是否必須經灌頂?它是一種儀式,還是另有密意?)

黃老答:這個印度的風俗,太子要登位的時候,或者肯定太子要繼位的時候,舉行灌頂,用四海的水來從頭上灌下去。舉行這個儀式之後,就表示這個人一定要做皇帝,灌頂這個名詞就從這兒來。那麼在佛教呢,就是說給你進行灌頂了,就是肯定你將來一定成法王位,咱們不去做皇帝了,也就說你將來必定成佛。所以它是一個儀式,而這個儀式,它的意義呢,就跟世間的灌頂,現在像泰國王子,也還是在灌頂,這就跟世間的這個道理意思差不多。

但是在灌頂裡頭分好幾種,總的意思是這樣的意思,但是這分得有深有淺,有的是一般的灌頂,有的是授位置的灌頂。一般的灌頂就是經過這個灌頂,你才能夠修習某一種法,所以有很多密典,過去常常封面上印著「未經灌頂,不許翻閱」,就是你對於這個法,比方像《金剛亥母》大法,你要沒有灌過這個《金剛亥母》頂的時候,你不許看這個內容。那就是說你灌頂之後,才有這個資格看。沒灌過頂看了之後,看的人和這個經的主人,兩個都有過失。所以常常還有的寫:「如果翻閱,必受災殃。」現在有很不通的事,就是印的書上寫了這一篇。印的書上寫了這一篇就麻煩了,你印的過程之中已經都……。所以我們的本子不能拿到外頭印,都是自己搞。

還有許多經,根本師父就是說不許寫出來,你腦子記,為什麼呢?他就許多是重這個法,就是你要得到這些法,你必須由師父傳授。確實有許多法、有些東西,你就是用文字、用圖表示不清楚。就是有一個儀軌,有一個本子你拿到了之後,自己要去修也很難正確,因此這密法裡頭最尊重的是什麼呢?就是師承口授,口耳相傳,很親切、很直接。

那授位灌頂呢,就是授你的金剛阿闍黎位,那就是說你可以替代你的師父來弘傳密法。密法呢,很不像顯教,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當師父,師父的責任很重,要做師父的人,一定要受過金剛阿闍黎灌頂。現在也是比較很亂了,就是不很嚴格了,過去那是很嚴格的。現在還更不好的呢,有的人根本沒得到灌頂,就收徒弟、收供養,亂傳,這個就是完全違背了密法的戒律。這個密法的戒律,密法是很殊勝,即身成佛那是比別的各宗都獨特的一種優越性,但是你要違犯了戒律,密宗的地獄也比其他所有的地獄都嚴重。

所以有的人只說這一面,只說它怎麼怎麼好,而不說它那一面,這就不合理了,天下沒有撿便宜的事情。就常說刀子快,切水果快,切手指頭一樣快,它就是這樣。所以這個法為什麼不能輕傳呢?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把一個裝子彈的槍給小孩子玩,他就是哭著跟媽媽要,媽媽也不能給。所以師父就有很大的責任,要看你是不是能夠適合於這個法,主要的就是說是,就像我們小孩子,他在那邊鬧說:「我要手槍玩」,你能給他嗎?他拿了手槍之後他亂扳,一下子下去……,他不懂嘛。還有呢,你也不能把這個武器啊,關公那個刀,一百來斤哪,在關公手裡頭,那一刀,顏良文醜就完了。你要別人拿起來,他就不要說騎馬上陣,刀就把他壓倒,拿不起來了。你有沒有這個力量來拿這個武器,所以這好多好多問題。

所以在這真正密宗的規距,師徒之間要互相觀察,而且學密之前,你要把佛教自己理論的研究,顯教的研究,要有脫產學習十二年的這麼一個過程,所以這個是很嚴格的。不是現在我們居士這麼的研究,你現在上個班,回頭看一點,這麼十二年,不等於那個,那個是你是脫產。

我遇見一個清華畢業之後去當喇嘛的人,解放以後他又還俗了,那麼某某一直推薦他,他還考了格西。那他們在廟裡成天都是讀經,黃教要辯論,就跟咱們現在進訓練班一樣,排的東西很忙的。這麼十二年之後,那才能夠給你灌頂。灌頂傳一個法,就是說你對於這個法你有資格學習了,你可以修了,這些經典都可以看了。等到給你金剛阿闍黎灌頂,那你就不但是可以看了,而且你可以傳法了,就是有資格做師父了。大體分成兩類,細分還有很多類,就是一般法的灌頂、大法的灌頂。還有就是正式的灌頂呢,四種灌頂,這是無上密的灌頂,就是瓶灌、慧灌、密灌、大手印灌頂。那麼在修法,我們灌到大手印灌,那就是所謂的第四灌,就是最高的了。

再有呢,後來也把皈依做為一種灌頂,其實皈依應該只能說是只是皈依。那麼也就可以稱為所謂皈依灌頂吧,這也可以。事實上皈依和灌頂還是應該有所區別,皈依嘛,就說你只是皈依到佛教裡面來。那麼現在這個社會上,我們把它方便一點了,你再說他:「你就是皈依啊,你還一點沒得到灌頂啊」,他就心裡頭好像很不安,所以這個說法也很切合實際,稱為皈依灌頂。皈依呢你就是:我是發了決心了,我依止佛教了。

所以要稱為居士,那真正的居士你就應當受過皈依,而且受了戒,這兩個都有才能稱為居士。居士要說也是一個很尊的尊稱,要有德,而且很有地位,這樣的人才稱為居士,現在也普遍。和尚也是尊稱,喇嘛也是尊稱,大家對這都隨便用了。三皈嘛,顯教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呢,你受一條也可以,兩條也可以,三條也可以,五條就具足戒了。你受一條也可以,我只是不殺,或者我只是不盜,這都可以的。你有了戒,有了皈依,你就是居士,就是佛教徒了。

在密法就是皈依四寶,特別強調上師。這個上師是怎麼樣呢?他代表了佛、他傳授了佛的法、他本人就是僧。僧不一定是和尚,四眾弟子都在內,僧噶雅是僧眾,過去說是見了僧噶雅要頂禮,後來和尚說你看見我和尚就要頂禮,這個又有點,又有點什麼……。你單獨碰見一個和尚,不一定頂禮,當然你要是頂禮,代表你謙德,那是有功德,都是好的,但是不是一定的,不是說你不頂禮就錯。你頂禮當然是好,你不頂禮不錯。可是你見了僧眾,對於僧眾這樣一個集合體,那就是很尊重,那就要去禮拜。這就稱為四寶。

這樣的話呢,皈依了密法了,這就可以開始修四加行。《皈依法》,有個法叫《皈依法》,就念這四皈依咒。一般正規的,在這些地方上完成了一些,那麼師父就給你進行一個灌頂。那麼這個我說的是按正規的規律的,現在按圓融的規律呢,也可以給你皈依灌頂的時候,你可以修《皈依法》,那麼也就是等於灌了頂了。你《皈依法》灌了頂了,這個都不一定是很嚴格的。

它是個儀式,但是這個儀式呢,它代表很深的宗教含義,有宗教含義,這個儀式有很深的宗教含義。你受了四皈依之後呢,你就有約束,你就不要再到基督教去做禮拜了,它就有個約束。你不受四皈依,你自由的;受了四皈依,你再做這些事呢,你就是違反了四皈依,你的四皈依就破壞了。你就不能夠再……,比方說教皇來了,你又去禮拜他,這就是對於第一條皈依上師就破壞了。那就是,只有佛教的,顯教密宗都可以;你要是信耶穌教,信基督了,那麼就跟皈依佛就矛盾了,信默罕默德,這也矛盾了。你要是看聖經,看可蘭經,你跟皈依法就矛盾了。跟牧師、神父,回教的阿匐,尊敬他們去,那就跟皈依僧矛盾了。那一些我們就不做了,那你就是,保持住你的四皈依。

(問:現在有些人自稱受某上師灌頂就得法,甚至開悟,灌頂真能使人開悟嗎?)

黃老答:在古時候,你看看,這十二年的研究,然後再給你皈依、傳個小法、然後給你授大法灌頂。還有人有善根又深厚,師父也跟現在的師父不一樣,你要知道,所以在這種因緣會合之下,就有出現這個可能性,在灌頂時候就成就了。所以這個事情是有的,但是也是非常少的,後來就出現不了這個情況了。所以有的人就說是,常常就變成,我們變成一種挖苦人的話:「某某師兄,他只是等灌頂成就的。」就是說來一個佛爺他就去灌頂,來一個佛爺他就去灌頂,這麽說是挖苦人的話,他是等灌頂成就,他不修持的,變成一個刻薄話了。

但是古代在灌頂的時候就成就,是有的。在禪宗就有這個事情,有人去拜訪一個大德,那個廟在江那邊,這個人在江這邊,還沒過江,那邊大德看到他來,拿扇子:「來啊,來啊,來啊……。」他一看,他已經就開悟了,回去了,不用再見了,這種事情都有。還有,他不但不要看見人,看見廟的旗杆他就開悟了,他就回去了,這些都有,這個事情就是各種的因緣不同。

現在有的事情就是些招搖的事情很多,你在我這兒得了我的法,你得了我的灌頂,你就得多大的好處,你就怎麽怎麽樣。現在要是說老實話,師父要是不好,你受了他的灌頂,你不但沒有好處,你簡直就是大禍臨頭,師與弟子皆陷地獄,所以密宗的師父我們要十分慎重。

這裡頭就是這兩個宗最容易被魔來在裡頭混進來、混充,一個是禪宗,一個是密宗。這兩個我都是最有興趣,我也都深得法益的。但是實際就有這個情况,它很容易冒充。別的你都不能太冒充,因爲什麽呢?稱法師,你要講經,你總要能講幾部經吧?你講的經,總得跟經相合吧?聽別人講經的時候,你來聽這位法師講經,他要全不對,一下子就聽出來了,是不是啊?你總得說得差不多吧,所以你總得有幾部經你能說得差不多。


淨空法師:灌頂的真實義

你念佛佛光照你,佛光照你是佛光加持你。你念這部經,阿彌陀佛就給你灌頂,這真的不是假的,佛光給你灌頂。你每天念一遍,佛光給你灌一次頂;你每天念十遍,佛光每天給你灌­十次頂。

這是跟你講密宗,這部經顯密圓融。我們找哪個上師的灌頂,都比不上找阿彌陀佛來灌頂。

灌頂這個名詞的意思,諸位也得搞清楚,黃念老在這個經的《註解》裡,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不是迷信。

灌是什麼意思?灌是傳給你的意思,傳法的意思,傳給你。頂是什麼?頂是­佛法裡最高的法、最殊勝的法這叫頂,叫灌頂。

什麼是最高的法?現在我們知道,《無量壽經》是最高的法,「南無阿彌陀佛」是最高的法,把這個法傳授給你這叫灌頂。

不是頭上滴幾滴水叫灌頂,那種灌頂,你看每天晚上你去沖涼,開蓮蓬頭的時候那不叫大灌頂嗎?

所以佛法不能迷信,得搞清楚。不搞清楚,做這些儀式的時候沒有意思,為什麼?做完之後還是糊裡糊塗的。

上師一灌頂就開智慧,真的嗎?你天天去給他摸摸頭、灌灌頂,看你智慧­開不開?愈摸愈糊塗。都把佛在經上講的意思搞錯了、誤會了。

佛法裡頭你找不到迷信,給你說吧!但是誤會的人不少,真正明瞭佛法的人是很稀有的,所以一定要做個明白人,別做糊塗人。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215集

 


金剛上師與灌頂

源自喇榮「赤誠羅珠」          

今天作一個簡單的開示,講金剛上師和灌頂。在藏地,人們對於金剛上師與灌頂的認識一般沒有太大問題。但是目前在漢地,很多居士對於金剛上師與灌頂的認知存在十分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因爲缺少這方面的知識,所以盲目地依止一些金剛上師,然後盲目地接受一些灌頂,結果造成不好的後果,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其後果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主要有二,一、是那些金剛弟子(即學密之人)個人修行上的一個大問題;二、這些現象對於整個藏傳佛教及密宗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使得社會各界人士,無論學佛或不學佛的人對藏傳佛教産生誤解。所以我們要講這兩個問題。

一、金剛上師

是不是從藏地出來、穿藏紅色僧裝的人都具足了金剛上師的條件?或者具有活佛、堪布等名字的人是不是都是金剛上師?都不一定。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什麽樣的人可以做金剛上師,同時,再講講做小乘和大乘顯宗上師所要具備的條件。

1.爲什麽要擇師

有些人也許會想,我們也不做金剛上師,爲什麽要講這些?你們雖然不會做金剛上師,但是你們會依止金剛上師,那時就要依止一位真正的金剛上師。因爲,依止上師是剛剛開始學佛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不正確地依止上師而走錯了路,就浪費了這珍寶人生。人的生命本來就很短暫,在這短暫的一生中,遇到正法很難,之後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金剛上師就更難,此後能依止金剛上師如理如法地修行更是難上難,所以要想學正法就有一系列的困難。我們學佛就要學一個正規的法,要走一條正規的道路。

佛教就像一個超級市場,其內容十分豐富。如甯瑪巴的《大幻化網》裏講,佛法可分爲五乘。第一是人天乘,只求人天福報;第二是聲聞乘;第三是緣覺乘;第四是大乘顯宗的菩薩乘;第五是密乘。如果你想求人天福報,佛教裏有這樣的法;你想修聲聞的法、緣覺的法,佛教裏也有;若想修大乘顯宗的法或者密乘的法,佛教裏還是有。超市裡有很多東西,自己可以隨意選購。同樣,佛教裏從世間法到最頂峰的無上大圓滿,有一層一層的很多修法,其中選擇哪一個,是由自己決定的,這是每個人的自由。諸佛菩薩雖然希望大家都修解脫法,不要去追求人天福報,但這只是他們的期望而已。他們既不會勉強所有的人都去修密法,也不會勉強所有的人都去修大乘法或小乘法。因爲衆生的根機不一樣,而一個法門能不能度化所有的衆生呢?顯然是不能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釋迦佛才會一轉、二轉、三轉法輪,傳了八萬四千法門。如果僅一個法門就能夠度化所有衆生,佛也不會說那麽多的法了。

如太虛老和尚提倡的人間佛教,也不代表整個佛法。他們主張建立慈善機構、承辦社會福利,幫助人或動物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行持這些善法可以說是人天乘,也可以說是大乘菩薩的行爲,因爲大乘菩薩非但不排斥而且十分讚歎除了傳法和勸人修行以外的、其他利益衆生的事業。這些善行是大乘菩薩的行爲還是世間法,關鍵是由自己的發心(動機)決定。

現在很多居士自稱是學佛的,但實際上,他是如何學佛呢?上至知識份子和商人,下至農村裏的老太婆,很多居士都是修人天福報的。爲什麽學佛?爲什麽受皈依戒?爲什麽受五戒?都是爲了健康長壽、工作順利、事業有成、孩子們能夠順利地考上大學、能夠找到很好的工作……這是不是學佛呢?佛沒有這樣做過。我們都知道,自從佛發了菩提心後,于三大阿僧祗劫中,從沒有爲自己希求過這些世間安樂。這樣的“學佛”更應該叫學法。梵文的法(Darma),中文譯音爲達摩,其意很廣,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在修持正法上講,“法”具有度衆生的能力,可直譯爲“持”,即抓住的意思。若修人天福報,此人則可享受一些人天報應而不墮惡趣,具有“法”的意義。由此可見,只是爲求人天福報或現世利益而行善,不是學佛,只是學法。現在,很多自稱學佛之人都是這樣發心的。

在剩下的修行人中,又有一部分人是爲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雖然我們都會說“我是大乘佛教徒”,而實際上,相當一部分人卻是爲了個人的解脫。我們修加行是爲了自己,放生也是爲了自己,燒香磕頭還是爲了自己,處處都是這樣,和上班或處理一些家務事沒有很大差別。上班不是爲了其他人,就是爲了自己的生活;修五加行、聽法也不是爲了其他人,就是爲了自己的解脫,同樣都是爲了自己。

只有剩下的一部分人才是真正在考慮衆生的事情。自己的事,他沒有去考慮。如經中所喻,種谷可得穀,但稻草不求自得,無須專門求得(種谷喻爲菩薩行六度萬行,谷喻爲衆生的利樂,稻草喻爲自己的利樂)。又有一個比喻是,燒火做飯可得飯,火起而煙自然冒出,不須專門求煙(燒火做飯與種穀義同,飯與穀義同,煙與稻草義同)。這是什麽意思呢?雖然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不管你的能力怎樣,如果你真正能夠放下自己(不要說現世生活上的問題,甚至後世的解脫也不去管它),根據自己的能力,只是一心一意、無條件地利益衆生,那自己的事情怎麽辦呢?自利之事不需要專門去做,會不求自得。其實,只是我們放不下而已,如果放得下,就不用專門做。對此,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證明。我們衆生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流轉輪迴,無論做高貴的帝釋天王,還是轉生爲微踐的螞蟻、蚯蚓,隨時隨地無不爲自己打算,從來沒有考慮其他人的解脫,但是今天我們有什麽結果呢?還是流轉於輪迴中,什麽也沒有得到。今生去世時依然空手而歸,以後也是這樣,世世代代都是這樣。而佛真正把自己的一切都放下了,沒有去管自己,只是一心一意利益衆生,正如佛的廣傳裏所記載的,就是爲了填飽一個衆生的肚子,他都會捨棄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更不要說其他的。他沒有管一己之事,但是佛已經成佛了,他的福德和智慧都已經圓滿了。所以能夠放下就會和佛一樣,不能放下就和六道衆生一樣。學佛人當中,真正能夠學到大乘佛法的人較少。但這只是從外現上得到的結論,所以有可能是不準確的。

凡是只考慮自己的解脫,無論聞思修或做世間善法都是小乘的道路;凡是考慮其他人的解脫,不要說聞思修,即使外表上是造罪,也是積累成佛的資糧。佛經裏有許多這樣的公案。我們經常爲了自己去放生、修法……,表面上做得非常好,但實際上,我們從根本上已經錯了。

是不是爲他人著想的所有事情都是正法呢?不一定。社會上確實有很多善良的人,每當見聞他們的事迹時,我感到非常慚愧。他們也不是學佛人,也沒有說爲了度化衆生而成佛,但是他們做得那麽好,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而我們天天從早到晚念了一遍又一遍:爲了度化衆生發菩提心,這只是口在念,但我們的心行是否與之相應呢?

總之,只有爲了衆生的解脫而行利益衆生的事業,才是正確的路,是我們要走的路,是菩提之路。

這樣的路我們該如何走呢?我們需要一個人的引導,才能順利地走上菩提道。例如世間的學問,無始以來,我們在生生世世中,肯定學了很多次,只是現在想不起來了,然而,如今只學其中一種,尚需一位老師的引導,否則難以學會。放下自己的事,是無始以來我們從未做過、想過,甚至連作夢都很少夢到的;而利益自己,是我們生生世世做慣了的。今天,佛要求我們把無始以來一直做慣的放下,去接受一個從未想到的事物,該有多難啊!這肯定要有善知識給予幫助才能辦到。所以,選擇金剛上師和善知識特別重要。

2.如何擇師

(1)作大乘上師的條件

什麽是衡量大乘善知識的最低標準呢?第一、大乘上師要有無造作的菩提心。據佛經所載,若某人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即使其他方面不是十分完美,在沒有其他上師可尋時,我們也可依止他。我們依止上師,除了希望依靠他獲得對解脫有利的智慧和方便外,別無所求。若他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就多多少少會給我們灌輸一些好的東西。也就是,他絕不可能爲獲得個人的財産、名譽和地位而利用我們;他會盡己所能來度化、引導我們。所以我們還會多多少少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第二、只具有菩提心是不太圓滿的。比如在世間,我們找到一位人品極好的老師,而他卻一無所能,我們跟著他又能學到什麽呢?同理,若上師人品雖如彌陀、觀音一般(菩提心還是必要的),但我們要的是解脫智慧,而他對此卻一無所知,老師都沒有智慧,我們哪裡能得到智慧呢?所以,大乘上師在無造作菩提心的基礎上,要或多或少地精通顯密教理,特別要精通我們所需要的、正式修法上的智慧。若某人不具有菩提心和智慧,他表面上會說得很好聽、做得也很好,但實際上,利益自己的成分很多,考慮其他衆生的成份很少,他會爲了自己的一些目的利用我們,如果我們在很多關係上處理不好就會很麻煩。這時,還是以不依止爲好。上面講的這兩個要求,是做大乘上師的最低標準。

(2)作金剛上師的條件

做金剛上師只具備上述的最低標準是不夠的。無垢光尊者的弟子智悲光尊者,是甯瑪巴一位非常偉大的成就者。他著的《功德寶藏論》裏收集了很多顯宗、密宗對金剛上師的要求。之後,他作了一首偈子,其中講到:因爲現在是末法時代,衆生的福報淺薄,要找一位非常完美、如佛陀或大菩薩一樣的金剛上師,恐怕難而又難。故尊者說:且不談很高的要求,對金剛上師比較低一點的要求是:

第一,三戒一定要清淨。三戒是指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

1)別解脫戒清淨。別解脫戒分爲在家和出家兩種。故從這個角度而言,金剛上師既可是在家人,也可是出家人。在家的金剛上師首先要具足圓滿、清淨的居士戒。

2)菩薩戒清淨。作金剛上師一定要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說到菩薩戒,我要強調漢地存在的一個問題。現在,漢地很多學佛人都認爲,我曾在某法會上受了菩薩戒,所以我肯定有菩薩戒。但實際上,他們得到菩薩戒了嗎?很難說。問題在於,獲得菩薩戒的關鍵是什麽?若舉辦一個非常隆重的法會,並邀請一些高僧大德,由他們爲大家舉行一個授菩薩戒的儀式,是否就得到菩薩戒了呢?從外緣上講,很多條件都具備了:傳戒上師是有菩薩戒的高僧大德;他懂得怎樣傳菩薩戒;儀軌也準確無誤;我們去參加了;法會也非常隆重,種種外緣十分圓滿。但得菩薩戒的關鍵是內因而非外緣。內因就是我們從心靈深處是否發過菩提心。比如說,參加授戒法會後,我們應捫心自問:現在我做的一切,是爲了利益自己,還是爲了利益衆生?若是爲了利益衆生,就要有爲了度衆生而成佛的念頭。若大部分修法的動機是這種念頭,就可以得到菩薩戒。反之,若處處都是爲了我自己的解脫,那你根本沒有菩提心,又怎麽會有菩薩戒呢?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這時,首先要煆煉、調整自己的內心?也就是按加行裏講的發菩提心的方法,先修四無量心,再發菩提心。佛法再三強調,所有行持要從內心出發,從內心開始。內在沒有任何基礎、沒有菩提心,只是參加授菩薩戒的法會有什麽用呢?傳戒法師雖是高僧大德,福德、智慧都很圓滿,但是他的圓滿對我們有什麽用呢?我們自己不發菩提心,他也沒有辦法強迫把我們變成菩薩,如果有這種可能,釋迦牟尼佛早就這樣做了。所以得菩薩戒也沒有那麽容易。一旦得了菩薩戒,就要護持使之清淨。

3)密乘戒清淨。獲得密乘戒需要得到真正的灌頂。現在,我們也會說:我是受了灌頂的,有密乘戒。但是否真正得到要看三個方面:第一、給你灌頂的人有沒有灌頂的資格和能力,再進一步說,他自己有沒有密乘戒。第二、你本身有沒有受灌頂的資格。第三、舉行的灌頂儀式是否如法。如果能保證這三個方面都沒有問題,才可以說我已經入了金剛乘。否則,是不是金剛弟子還是值得懷疑的。

第二,要廣聞佛法。例如,有些修行人(以前某些在山洞裏修行的老喇嘛),修行相當好,戒律清淨,又很虔誠,對上師非常有信心。在智慧上,他還是多多少少瞭解一些,但是,要給別人傳法就很困難。因爲佛法跟世間學問不同。比如,雖然你只精通世間所有學問的一部分,但在這個圈子裏,你就是權威。而佛法不是這樣,只有精通了整個佛法後,你才可以融會貫通,瞭解佛的真實意趣,若只看了一兩部經典,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因爲佛法可分爲了義和不了義兩種。佛傳法時,要考慮聽衆的根器,傳對他們有利的相應之法。如果講實話,而有人不能理解,佛是不會這麽做的。假如實際上不是這樣,但若暫時這樣講,可使大家都能理解,都很開心,又由這個開心,都能夠走上解脫之道,那麽,佛就讓大家開心,先講一個方便法。這難道是佛打妄語嗎?不是,佛要觀察衆生的根器,應機施教。衆生的根機各種各樣,因此佛說的法也各種各樣。而所有這些法中,真正佛的思想是什麽呢?這只有在精通了很多經論後才會明瞭。這是佛教與其他學問的不同之處。所以若要給別人傳法,就必須廣聞多學。

第三,要有大悲心。因爲,作爲金剛上師就要以悲心攝受其他人。若某修行人戒律清淨,又懂得一些顯密教法,但他只是獨自在山洞裏修行,拒絕跟所有的人接觸,不願意攝受他人,那麽,他雖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卻不具備做金剛上師的條件。

第四,要精通顯密儀軌。特別在密宗裏,有很多事業法,它們是度化衆生的方便,可以遣除修行的障礙。但這些全是依照儀軌來做的。若什麽儀軌都不懂,就缺少了許多度生的方便,所以要精通這些儀軌。

博通經論和顯密儀軌是從學識方面講的,但更重要的一點是:

第五,要有證悟。譬如要灌一個大幻化網的灌頂。在大幻化網中有一百位本尊,其中有五十八位忿怒本尊,四十二位寂靜本尊。授灌頂者不但要將所有的本尊都觀想清楚,甚至連每尊佛的手裏持有什麽法器、結何手印、身上有何裝飾也要清晰地觀想出來。若做不到這一點,他怎麽給人灌頂呢?所以做金剛上師一定要有證悟。又如,給別人傳講大圓滿,首先自己必須證悟大圓滿。如同爲人帶路,首先要把路瞭解得清清楚楚,才可能引人走上正途。若領路人都是糊塗的,又怎麽爲人引路呢?同樣,若上師自己都沒有證悟,他講什麽大圓滿呢?所以傳大圓滿、傳竅訣的人必須是證悟者。

這裏的證悟,不要求斷掉所有的煩惱,也不要求證悟圓滿的智慧,只要求或多或少地斷除了煩惱、證悟了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世智辨聰,也不是文字上的知識,而是通過修證得來的。

第六,要懂得四攝法。即四種大乘菩薩攝受衆生的方法。若不懂四攝法,也沒有辦法度化衆生。

對金剛上師較低的要求,就是以上六點。具備這些條件的稱爲具德上師。可是,我們西藏有一個說法:小偷和佛,難以分辨。在大街上有很多很多的人,其中誰是小偷呢?我們不知道。佛也是同樣的,在大街上的衆多人中,肯定有佛的化身,但佛的頭上也沒有寫著“佛”字,所以從外表看不出來。既然這樣,我們該怎樣去選擇、依止金剛上師呢?在密續裏講了三種觀察金剛上師的方法。

首先,在還未接觸時,向住在這人附近的大衆打聽,因爲這些人應該比較瞭解他的情況。這是從遠的方面講。第二,從近的方面講,雖然不接觸他,但可以在這個人的附近觀察他的行爲,僅觀察一兩天是不夠的,因爲短期內他是可以僞裝出來的。第三,就是真正接觸這個人並仔細觀察,在觀察五、六年、七、八年後,如果你覺得上述六點他都具備的話,就可以去依止。但是我們現在有沒有這樣的時間呢?對於現在工作繁忙的人來說,怎麽可能用七、八年的時間去觀察一位上師呢?但是,我們要真正地得到灌頂或接受一些密宗的竅訣,對金剛上師又必須要嚴格要求。該怎麽辦呢?此時,像法王晉美彭措等那些高僧大德,就是最好的選擇。我們現在不用觀察,他們是很多高僧大德長期以來已經觀察好的,依止他們,就不用費太大的心血。而其他上師,就必須要觀察。

上面講的是密宗對上師的最低標準,不符合這樣的標準,就沒有辦法做金剛上師。但是做不做金剛上師是他們的事,依不依止是我們的事。在前面也提到目前漢地的狀況:從藏地出來的穿紅衣服的人,只要自稱是活佛或堪布,人們便不看他的背景,一律去接受灌頂,也不知道灌頂有哪些條件。大家只知道灌頂很好,金剛上師很好,僅此而已。如果依止以後永遠不退失信心,到也無妨。而實際不是這樣。比如一人來灌頂,大家都去聽,等他走了沒過一個星期,這些人就開始譭謗:“噢,我們錯了,他(上師)沒有修證、沒有戒律,……甚至連人品都不好。”或者又說:“你的上師不如我的上師,我的傳承比你的傳承好,我的教派比你的教派好”等等。這些都是目前在漢地的居士裏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3.做小乘上師的條件

下面,我們順便說一下小乘的上師。做小乘的上師,

第一、要戒律清淨。也就是說,若是沙彌(尼),則沙彌(尼)戒清淨,若是比丘(尼),則比丘(尼)戒清淨;第二、要精通戒律;第三、要非常關照跟他學的那些弟子。其他的還有很多,但我們不講,只講這三點。

由上可知,在所有的上師中,對密乘的上師要求最嚴格,特別是對修證的要求,因爲證悟不是很容易的事。密法絕對不允許你盲目地依止上師,它嚴格地要求你再三地觀察,選擇好上師後,再依止他聽法、受灌頂。此後,有一個更重要的要求是,從今以後,無論發現他有什麽樣的過失,你都不要退失信心。這位上師有功德也好,沒有功德也好,你要認真地依止,否則又會造業。現在無論在漢地或藏地,都是既有很多真正的金剛上師,也有很多不具足金剛上師條件的人。所以對於我們來說,要觀察好,選擇好。

如果你不能觀察的話,又該怎麽辦呢?他們無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是修行人,尤其是穿僧衣的出家人,他多少都有一些功德,這是肯定的。釋迦牟尼佛也講過,出家後還俗犯戒的人像獐子的屍體一樣。因爲獐子死後,雖然變成了屍體,但它身上還有非常有用的麝香。其他不修法之人,佛說,就像狗的屍體一樣。狗死了以後,身上沒有任何有價值的可取之物(這是古印度人的看法),它只是一具屍體。也就是說,一個出家人即使再沒有功德,也比一般情況下的在家人好,他總是或多或少有些功德。所以在家人的做法應是,從自己的信仰上,要恭敬所有的出家人,不要去觀察他們的過失。但如果你要依止某位出家人,一定要再三地觀察。如果你不依止,卻常認爲這個出家人這裏不如法、那裏不如法,是沒有必要的。因爲有無功德從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也許這些人都是菩薩的示現。

印度曾有八十位大成就者,他們顯現爲什麽樣的人呢?今天,如果我們看到他們,肯定會生起很大的邪見。他們中有些是打獵的,有些是妓女或屠夫,總之都是世間種姓最下劣之人,但他們卻是佛菩薩的應化。所以我們要培養這樣的習慣,在信仰上這樣恭敬,對我們沒有任何損失。這是你們居士應有的正知正見。

第二、灌頂

目前,在灌頂方面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大家都認爲灌頂非常了不起,所以去接受灌頂;有些人聽說沒有灌頂就不能看密宗的書,他很想知道密宗的書裏到底講了些什麽,越不讓看就越想看,爲了有資格看密乘的書,他便去接受灌頂;有些人覺得,有資格看很多密宗的書是很了不起的,因此要接受灌頂。而且,人們往往在接受灌頂之後,不認真地護持密乘戒。在漢地的各大城市裏面都是這樣,包括國外和藏地某些地方也有這種現象。

還有,很多人都認爲金剛上師在灌頂時,自己到那個地方坐一坐,聽一聽,吃一些發下來的加持品,再將佛像擱在頭上,這樣就得了灌頂,很多人都有這種看法。實際上不是這樣。

是否得到灌頂要考慮三個因素:第一、給我們灌頂的人是否具備金剛上師的條件;第二、我們是否有接受灌頂的資格;第三、金剛上師給我們灌頂時,方法是否如理如法。這三方面有一個欠缺,我們就沒有得到灌頂。如果以後我們要接受灌頂,就需要觀察這三方面的條件。

首先講一下什麽叫做灌頂。很多居士包括漢地的出家人,都不懂灌頂是什麽。有些人認爲:灌頂後,修行上會有很大的進步,很快就要成就了。有些人認爲:這是一個開許,灌頂後就可以看許多以前不能看的經書。需要澄清的是,灌頂後馬上成佛,對目前一般人的根機來說是不可能的,曾經有一些這樣的人,但他們是利根之人。對普通人來講,不要說馬上成佛,甚至在灌頂後立刻能夠看到進步都是不一定的。

那麽,灌頂到底是什麽呢?灌頂就是一個高層次的授戒。比如授比丘戒、比丘尼戒時有一個儀軌,授菩薩戒時也有一個儀軌。同樣,授灌頂時還是有儀軌。更確切地說,受灌頂就是受密乘戒。如我們去受大幻化網灌頂,幻化網有五條根本戒,十條支分戒。我們首先要看這些戒律能不能做到。如果目前能夠做到,你就去接受這個灌頂,如果根本沒有辦法做到,就不能去受,否則灌頂後會犯戒的。凡是灌頂都是授密乘戒,只是戒條各不一樣,有多有少。這些戒律中有一些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但是可以開許,一般人做不到的總有辦法用其他的來代替;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也有我們做不到的。所以首先要瞭解灌頂的那些戒條,若覺得能夠接受,才可以去受灌頂,這樣才是如法的。

若灌頂時根本不知灌頂就是授戒,而且上師們也不講。這樣,灌頂三、四年後還是不懂。以後看到密乘戒的法本時,才發現兩件事:或是根本就沒有得到密乘戒,或是密乘戒早就破了。這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沒有好好考慮,二是授灌頂的人沒有介紹。

律經裏講,如果我們給某人授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必須要給他講清楚從今以後你能夠做什麽,不能做什麽。佛說,假如拿一把非常銳利的刀交給屠夫,讓他去殺生,我們覺得這肯定有很大的罪過。但是這卻不如給一個人傳戒而不給他介紹戒條的罪過大!授戒不是很好嗎?灌頂不是很好嗎?爲什麽會有罪過呢?因爲如果他真正得到了灌頂,上師也不給他介紹戒律,第二天他就犯了密乘戒,那麽他不是要墮金剛地獄嗎?這個灌頂對他到底是利益還是傷害呢?但這是授灌頂者的責任,不是我們責任。可是現在已經破戒了,即使是他們的責任,而受害者卻是我們。所以接受灌頂前首先必須懂得灌頂是授密乘戒。雖然得了灌頂後,可以被開許看密乘的書,而且可以逐漸地、間接地增長一些智慧,減少一些罪業,但灌頂主要是授戒。

首先我們介紹了什麽是灌頂。下面講得到灌頂要具備的條件。

只有具備了六種因緣——二因四緣,才能夠得到灌頂。二因四緣的第一個是相應因。相應因本來是指人體裏的氣脈明點等。對於一個六根具足之人,這個條件基本上是具備的,不用考慮。

第二是俱生因。它是指灌頂用的法器,如寶瓶、佛像、甘露等。

有了一個瓶子,上面插一根孔雀的羽毛,是否就是一個法器呢?不是。還需要很多其他東西,這些具備後,還需要金剛上師對它進行加持。你們經常說“加持,加持”,什麽叫加持?加持就是有一定能力的人,在某種物品裏面加入一種能力。比如說平時我們喝的水,只是自來水或礦泉水等,只能解渴。但是加持過的水,就有能力消除業障和增長智慧。它的能力之源是什麽呢?是不是念一個經就有這種能力了?不是。如果念一念經就叫加持,那凡是認字的人都可以做到。事實上,加持的來源是一定層次的修證,這樣的人才能夠加持這些灌頂用的法器。現在,有錢的人可以購買到外表非常莊嚴的金銀做的寶瓶,裏面需要的很多藥物也可以在中藥市場買到。但金子就是金子,金銀不會有什麽加持吧?同樣,佛像、甘露水等也需要開光、加持。在我們眼睛能夠看到的物體上,有一種肉眼無法看到的能力,那就是通過他們的開光、通過他們的修證加持得到的,這是金剛上師們的事。如果我們選擇了具德的金剛上師,他肯定有這個能力,我們便不用考慮俱生因。

下面講四緣。第一是因緣。修密乘的金剛弟子所要具備的條件叫做因緣。他需要具備什麽樣的條件呢?他要對密乘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且在灌頂的現場,能夠聽到金剛上師講的話、念的儀軌,需要觀想的能夠觀想,這種人可以說因緣已經具備了。如果對密法沒有什麽興趣,或者是以好奇心去接受灌頂,這種人就不具備因緣,他也得不到灌頂。有些人雖然對密法有一些信心,但是到了灌頂現場不認真聽,也不具備因緣。

第二是增上緣。這是金剛上師要具備的。如上所講,金剛上師相當重要。你們中的居士都去過學院,在學院聽過很多法,基本上沒有問題。但在其他地方,不能經常聽法的那些居士,雖然非常虔誠,但是因爲他們對密法不瞭解,缺少這方面的知識,所以非常盲目。他們不會選擇金剛上師,在這上面發生了一系列問題。

如果金剛上師沒有灌頂的能力,就得不到灌頂。若灌頂時他只需要念一個經,那麽誰都有灌頂的資格。不是這樣的。他必須要精通密宗的經典而且要有修證。特別是在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上,要有一定的修證層次,才可以給人灌頂。這樣的灌頂才是如法的。其他的灌頂都是形式。聽聽那些聲音也是有功德的,因爲那也是續部裏的金剛語。除此以外,得不到什麽。因爲這裏面沒有什麽可以得的。如同鍋裏沒有瓢,可以舀得出東西嗎?所以觀察、選擇上師很重要。

第三是所緣緣。金剛上師也是標準的金剛上師,我們自己也有信心,且所用法器也很圓滿,是加持過的,但是還需要具備一個緣。灌頂中,上師會讓我們做很多觀想,如果不觀想這些,就不具備所緣緣。所以那個時候,要認真聽灌頂詞,讓我們觀想的都要一一觀想,這些全部都做到,才能夠得到灌頂。若你的身體雖然在灌頂的現場,但是心裏胡思亂想,是得不到灌頂的。這很容易發生。你們很多人都去學院接受過灌頂,灌頂的金剛上師已經具備了上師的條件,找不到再好的了,而且在法器和灌頂的儀式上也無可挑剔,但是我們有沒有認真地去聽,去觀想呢?若是沒有,灌頂還是不圓滿的。

第四是無間緣。無間緣是指灌頂的次第不能顛倒,前面的灌頂和後面的灌頂,一個一個不能錯亂,但這不是我們的事,是金剛上師的事。

綜上所述,在灌頂時,我們自身要做的是首先觀察選擇好金剛上師,然後到灌頂的現場,認認真真地聽,上師讓我們觀想什麽,我們就認真地觀想。

剛才講的兩個因四個緣,其中缺少哪一個都得不到灌頂,這在經書裏講得很清楚。經中有一個比喻,比如古代的馬車,它有兩個輪子,其中缺少了任何一個它就不能走,同樣的,這六個因緣裏缺少任何一個,我們就不能得到灌頂。所以,如果我們想得到一個真實的灌頂,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具備這六種因緣。

灌頂完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護持密乘戒。灌頂就是接受密宗的戒律,在灌頂的時候已經發了誓,這些誓言必須要做到,否則要犯密乘戒,墮金剛地獄,那是非常非常危險的。犯戒者很危險,金剛上師們也有危險,除非是佛或很高層次的菩薩,因爲他們不受因果的影響。凡夫有沒有灌頂的資格呢?也可能有。凡夫中修到加行道比較高層次的那些人有資格灌頂,但是他也有可能墮地獄。因爲凡夫有可能犯戒,如果犯戒,就有可能墮落。這樣的金剛上師,都有墮地獄的可能,那接受灌頂的人當然有墮地獄的可能。所以灌了頂以後的一個重要學處就是詳詳細細地瞭解那些戒條,然後要好好地護持戒律。這個非常重要。

現在很多事已經顛倒了。比如,我首先把居士的五戒給你們講得清清楚楚,然後要求每個人都要受,很多人會十分害怕地說:“這我做不到,五戒中有的對我不適應。”但是,人們對灌頂的態度不是這樣。凡是有人授灌頂,大家都會去參加。若連居士的五戒中都有很多做不到,那麽怎麽接受得了密乘的戒律呢?這說明,我們接受灌頂之前根本沒有觀察。實際上,居士五戒的要求不是很嚴格,對傳居士戒的上師的要求也不那麽嚴格,對受戒者的要求相對來說也不十分嚴格,但是這時很多人都會覺得:不行,不行。而灌頂的時候,人們根本沒有這種感覺。假如有人灌一個大圓滿的頂,那麽此地凡是聽到這個消息的學密居士,肯定都會去那個地方接受這個灌頂。可不可以這樣做呢?剛才我們講了,即便灌頂的法器,灌頂的儀式以及授灌頂者都非常圓滿,但是自己也不一定能夠接受。大圓滿有很多戒律,你能不能護持這些戒律,這一定要選擇!居士的五條戒都要這麽認真選擇,那麽對密乘戒更要謹慎,不能掉以輕心。

當然,若如法的灌頂能夠得到,功德也非常圓滿。不像別解脫戒,它的功德相當大,但同時它也有危險性。不過如果你能認真護戒,根據密宗的要求如實去做的話,它也不是那麽危險。爲什麽這麽說呢?因爲密法不是針對登地的菩薩,也不是針對佛,就是針對凡夫人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不用失望。因爲佛都考慮好了,這些密乘戒是凡夫人能夠做到的,只是方法一定要正確。所以若能如理如法地做,灌頂還是非常好的。

 

 

佛教「加持」是什麼意思?如何才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灌頂的感慨---跑灌頂不修法,真的很可惜

醍醐灌頂--密宗灌頂之意義

趕法會跑道場會影響自己修行嗎?

在家人千萬不要說僧眾過!僧人縱然破戒,你去毀謗他,罪業在無間地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