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業果決定”是佛弟子的根本正見!
「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
這一段是總標。什麼是業果決定的道理?以下就解釋這個道理。
「謂諸異生」。“異生”,佛法講就是凡夫。凡夫為什麼叫異生?因為凡夫的內心狀態是依止無明所起的惑業苦。每一個人的惑業苦是不同的。這個人貪煩惱重,那個人瞋煩惱重。每一個人業也不同,果報體也不同。沒有兩個人長得完全一樣。所以凡夫叫作“異生”,有很多的差異。聖人就是“同生”,同生性。聖人那一念心都是依止空性而安住。這個空是一空無二空,是無差別。文殊菩薩所證的空,與普賢菩薩所證的空性是無差別。所以聖人的狀態叫同生性,凡夫就是異生性。
一切的凡夫,一切的聖人、初果以上的聖人,“業果決定”的道理,它所涵蓋的包括凡夫、包括聖人。
「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不管凡夫、不管聖人,內心當中出現這種舒適喜悅,這種行相的樂受。乃至於在「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講出在十法界當中,一切樂受,最小單位的樂受 ——最小單位的樂受是出現在那裡呢?地獄裡面。地獄裡面的眾生到刀山油鍋去受苦。到油鍋把他炸死了以後,拿出來放到地上,這個時候吹了一陣涼風,春風吹又生。地獄的眾生,他生命唯一的樂受就是那一陣涼風。是在十法界當中一個最小單位的樂受——這個樂受是怎麼來的呢?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這種樂受也是從過去的一種善業所引生的,如果從不善業而發生樂受,是“無有是處”。不可能說是罪業能夠產生樂受的,這是不可能的。不管凡夫、不管聖人,只要出現樂受,一定是善業引生的。
「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這個地方講出一個最小單位的苦受 —— 羅漢的相續之苦。這個相續是阿羅漢生命的相續。阿羅漢已經證得我空的真理,到了涅槃的境界。但是這一期的生命是過去有漏業力所創造,這個業力還沒有受完。一個輪盤,它的插頭拔掉了,它還有剩餘的勢力。這個時候它還有相續之苦。所以阿羅漢有時候去托缽,他中暑,身體也是痛苦,或者感冒,他也是痛苦。當然這個聖人的苦比較微細,雖然微細也是苦——阿羅漢這種聖人生命的相續之苦,怎麼回事呢?也不是上帝創造的。“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引生的,一定是這個阿羅漢,他過去作凡夫的時候,曾經在某一個時候造了一個罪業。這個罪業出現了,使令他還沒有入涅槃之前,還有這種生命的相續之苦。這個苦受一定是有罪業引生的。“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善業不可能創造痛苦的。
業決定。簡單地說,善業引生可樂果報,惡業引生不可樂果,這個事情是決定的,不能改變的。
「【寶鬘論】雲:『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
這一段是把前面的觀念加以引證。宗喀巴大師引用【寶鬘論】來證明他前面所說的話是有道理的。
【寶鬘論】上說,“ 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我們有情眾生所感受到的一切的痛苦,是怎麼來的呢?“從不善”。是從不善業所引生的。這種不善業有什麼作用呢?“如是諸惡趣”。不善業會使我們墮落到惡道去受苦。
“ 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從善業一定引生善的果報,善業引生安樂的果報。
所以說一切苦樂不是沒有因緣而生的。不是說這個人痛苦快樂是偶然的,不是的。他有因緣的。不是無因緣生,也不是自性生。這個“自性生”就是說它自己生起。這個人生病了,感冒了,這個病毒是怎么生起?它自己生起?沒有這回事情。這件事情一定過去有一種業力在支持的,沒有說它自己會生起,沒有這回事情。
它不是自性生,也不是“自在天等不順因緣生”。自在天是他生。是另外有一個他,或者是大梵天,或者上帝,或者自在天,創造了這種可樂、不可樂果報。這個是不對的。不是無因生也不是自性生、自在天生。
那麼是怎么生的呢?是“為從總善不善業引生總苦樂”。是由善業引生可樂果報,不善業引生痛苦果報。“諸苦安樂種種差別”,都是從善惡業的差別。“無少紊亂”,就是無少錯亂,“各別而生起”的。
佛在世的時候,波斯匿王,他有三個公主。其中一個公主長得很醜陋,叫作金剛。這個女兒生出來以後,(波斯匿王)看她的樣子就是非常的醜,不像人的樣子,非常厭惡她,又怕其他王公大臣看到,失自己的面子,就把她鎖在深宮當中,不讓她出來見面。這個醜陋(的女兒)長大以後,總是要結婚。波斯匿王就很頭痛,我這個女兒怎麼嫁得出去呢?大臣就說,我們可以去找一個一般的貧窮人家,把她嫁過去,不要嫁給王公大臣,大家都知道。就找到一個貧窮人家,長得蠻莊嚴的。國王說:“我今天要把女兒嫁給你,給你官位作,給你很多的錢。但是我這個女兒長得很醜陋。唯一的條件,你要經常把她關起來,不能讓她跟別人見面。”對方就接受了,他就把金剛就娶回去了。娶回去以後,就把金剛鎖在房間裡面,房子鑰匙也是放在自己口袋裡面。這個貧窮人娶了金剛以後,國王就給他很多錢,就變成有錢人,就跟有錢的人互相往來。別的有錢人參加活動,都是夫婦一起參加,這個人都是一個人參加。別人就說,聽說你娶了波斯匿王的公主,你是駙馬爺,把你的太太帶來,大家看一看。但是這個年輕人一直都不敢把公主帶出來。大家就想一個辦法,以後參加這個活動,誰不把太太帶來就罰多少黃金,罰多少黃金。這個年輕人還是不帶來,罰了很多錢。這個年輕人回去就悶悶不樂。在吃飯的時候,金剛看到他先生心情很不好,就問,說,你怎麼心情很不好呢?這個年輕人說,如是如是,我不敢帶你出去就被罰很多錢。金剛聽了以後,就生了慚愧心。這一天年輕人又出去了,金剛在佛堂當中——她也是多少聽過佛法,因為她父親波斯匿王是學佛的——她就起了一個很殷重的慚愧心,就向佛陀的方向禮拜。我從小長得這麼醜陋,一定是有原因的。這個時候至誠向佛陀懺悔。因為她非常至誠,在拜下去的時候,佛陀從虛空當中慢慢地飄過來,來到她的面前。金剛這時候很至誠地拜下去,頭抬起來的時候,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內心一歡喜,這個醜陋的相貌就變成很莊嚴。醜陋的相貌就慢慢地退失,就變成一個莊嚴的相貌。這年輕人一回來說,哎呀!你是誰呢?(她說)我就是你太太金剛,我向佛陀懺悔,變得 這麼莊嚴。他很高興,就帶著太太去見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就很高興,帶著女兒去見佛陀,問佛陀,說,金剛怎麼回事,能夠生長在王宮,福報那麼大,但是那麼醜陋?佛陀說:金剛前生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女兒。這個女兒很有布施心,只要有出家人來,她一定親自拿著飯菜去供養。但是這個女兒脾氣很大,非常的大。有一天一個出家人來跟她討飯,這個出家人長得很醜陋,她就惡口罵這個出家人,怎麼長得這麼醜呢?用瞋恨心來罵他。那個出家人是一個辟支佛。不得了了。她得果報的時候,雖然她罵他,她還是經常拿飯菜去布施出家人,所以她生長在一個國王的家庭,衣食無缺。因為她脾氣太大了,經常用瞋恨心,表達惡劣的言詞來傷人,使令她非常醜陋。
所以我們講,因果,它是一條一條不會錯亂的。布施得富貴的果報,富貴從布施中來。莊嚴從忍辱中來。這個人能夠忍辱,下輩子保證莊嚴。你怎麼樣困擾他,他不跟你計較的。一個人長壽就從慈悲中來。你有慈悲,可能今生或者來生長壽。“ 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不同的業,他能創造不同的果報。
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他去造了一個殺盜淫妄的罪業,他用錢來布施、來贖罪。其實這個是不對的。你布施有布施的果報。你唯一要改變你的果報就是要懺悔,針對你這個罪業去懺悔。如果你不懺悔,你繼續地去造作這個罪業,雖然你去布施,但是這個布施不能抵銷這個罪業的,罪業是等流性的。布施有布施功德,造作有造作的果報,這兩個是不能抵銷的。因果絲毫不爽就是不能夠互相抵銷的,除非你懺悔。
「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或定解者,視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這是宗大師的總結。假設我們對於業果的性質,“善業引生可樂果報,惡業引生不可樂果報”,這樣的性質能夠生起一種“決定相”,一種決定不變的相貌,或者是“無欺罔”,認為這個是真實不虛的。對於這種決定相,無欺罔相,能夠產生一種“定解”,堅定不移的理解,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能改變。這個是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一切大小乘,只要你是佛弟子的一個根本正見。也是一切白法、善法的根本。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弟子為什麼要斷惡修善?他斷惡修善的道理是依止業果決定。善業引生可樂果報,惡業引生不可樂果報。依止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必須要斷惡修善,使令我們的來生避免痛苦的出現,使我們來生能夠出現種種安樂果報。
佛弟子們斷惡修善是依止因果的道理而建立的。這個因果的道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人福報很大,身體健康,事業做得很順利,賺很多錢。但是這個人無惡不作,什麼事都做,什麼罪業都做。但是他造很多罪業,福報還是很大。世間人就無語問蒼天,這個怎麼會有因果道理呢?這個人造了這麼多罪業,他福報還是這麼大?
很多人只是用肉眼來看今生,就很難明白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前面說過,我們造的業力,要得果報,中間有一個過程,就是先保存,阿賴耶識先保存。不是說你現在造的業力,你馬上要看到果報的出現,不是這樣的。我們講異熟果,你現在造的善業,這個善業一定是跑不掉的。一定會讓你今生、來生快樂。但是他什麼時候出現,不知道。強者先牽。所以這個人福報很大,造了罪業,福報還是很大。福報大不是因為他造罪業引生的,是他過去善業起現行,他善業還沒有受完。所以他今生造的罪業先保存下來。
這個人是個大善人,造了很多的善事,但是還是貧窮多病,上天真是不公平。
不是不公平。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為他今生的痛苦,是他過去有一世造了罪業,罪業還沒有受完。他今生造的善業,先保存下來。
三世因果,我們不能夠只看今生,你還要考慮前生,前生造了什麼事?所以說,我們今天在造善業的時候,逆境現前,你還能夠繼續地對因果道理維持下去,這就是不簡單。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須達長者,給孤獨長者。這個長者是大富長者。他是捨衛國人。有一天到王舍城去,他兒子要辦婚事,到對方去提親。對方是學佛的,“今天佛陀要說法,我帶你去聽法。”到王舍城去聽佛陀說法,聽得非常歡喜。他說:“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我們舍衛國,我也要蓋一個道場請佛陀來說法。”回去以後,就下定決心找道場。七找八找,找一個地理最好的一個花園。這個花園一打聽,是太子的。就是波斯匿王的太子,祇陀太子的。去找太子說:“我要把你的花園買下來。”這是國王送的花園,他(太子)非常喜歡這個花園,不想賣給這個長者。但是這個長者在舍衛國是很有名望地位,他又不好意思去拒絕他,就出了一個難題,說:“你要買我這個花園,除非你用黃金鋪地,我才賣給你。 ”這個大富長者說:“好,一言為定,黃金鋪地。”太子就後悔了,說:“我是跟你開玩笑的。”長者說:“你是今天的太子,明日的君王,君王無戲言,怎麼能開玩笑呢?”太子說:“你怎麼花這麼多錢買我的花園呢?”須達長者就說:“我要請佛陀來我這個地方說法,佛陀有那麼多僧團,一千二百五十人眾。”太子說:“佛陀有什麼功德呢?”長者就把佛陀的功德講出來。太子聽了也很歡喜,說:“好,黃金鋪地,我這個花園樹也很多,你鋪地,你樹沒辦法鋪,樹我供養。”兩個人就合成一個祇樹給孤獨園。祇陀太子供養樹,須達長者供養大地,就把這個花園買下來。買下來以後,須達長者就把庫房裡面的黃金運出來,送給太子。不是買地而已,還要蓋房子,蓋很多的大殿、寮房、講堂,還親自監工。結果買地蓋房子就把須達長者所有的錢花光了,花到最後,整個家族要吃飯,沒飯吃,怎麼辦呢?大家去找,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檀香的木桶。因為他是有錢人,連桶子都是檀香做的。把這個檀香拿去換錢,買一點米。一點米不夠煮成飯,不夠吃。一個大家族,煮成粥。煮成粥要吃的時候,目犍連尊者來托缽。他說:“我們先不要吃,阿羅漢來托缽,我們應該先供養阿羅漢。”長者就把粥裡面,有顆粒的撈了一半供養目犍連尊者,剩下一半大家吃少一點。要吃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又來托缽了,又把另外 一半顆粒撈起來,供養舍利弗尊者,大家喝喝湯好了。喝湯的時候,佛陀來了。今天我們什麼都不要吃了,供養三寶。三寶是大功德的境界。這個時候,須達長者就親自把這一缽粥水,拿著跪下來供養佛陀。他真正地完全舍出來以後,把這個粥完全倒到缽以後,佛陀講出一個四句偈,跟他授記,說「罪滅福生,自今以後,永恆富鐃,無復匱乏。」你今天的布施,罪滅福生。你無始劫來,在阿賴耶識中的慳貪的業力,全部消滅。從你現在生命開始,到你成佛,你不可能有貧窮的果報出現,不可能。從你現在的境界開始,到你成佛,你整個慳貪的業力,從這次的布施,完全都消滅了。自今以後,永恆富饒,無復匱乏。佛授記以後,須達長者的珍寶又重新出現了,又變成大富長者了。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去思惟的。假設我們是須達長者,我們今天造了那麼多善業,而遇到了這麼大的逆境。很多人會批評,你看你這個人,為什麼你會貧窮?因為你布施太多了嘛!我們很難會想,我今生的貧窮是因為慳貪,我怎麼可能因為布施而貧窮,不可能。所以說,須達長者,他在那麼大的逆境現前,他能夠不破壞他的信心,這件事情不簡單。一般人做不到。
譬如說,今天我們出家或學佛了,吃素了。吃素的時候,一剛開始時身體情況不好。人家就說,你看,身體不好就是吃素。但是吃素是避免殺生是一個善業,怎麼我們造善業,會創造不可樂果報?這件事情是不合道理的。我們今天以慈悲心,不想殺生的心來吃素,絕對不可能創造不可樂果報。當然飲食也應該盡量均衡。
我們今天在造善業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逆境,尤其是一個出家人,業力要轉變的過程,從一個業障凡夫,要開始修懺的時候,就像水溝的髒東西要把它清出來,會更臟。你懺悔的時候,那個重報輕受,地獄的業力可能要把它逼出來,變成你今生短暫的痛苦。你一定要深信,深信善業引生可樂果報。我今天的拜佛、懺悔、持戒、念佛,一定是引生可樂果報。惡業一定引生不可樂果報。由善業引生不可樂果報,無有是處。你一定要有這樣的認知才可以,業果決定。當然這個果報,我們一定要看到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你今生造的善業,不是今生馬上得果報,可能會來生才會得果報。我們對於業果的道理,“或決定相,或無欺罔,或定解者,視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這個人他能夠勇猛精進斷惡修善,是以這樣的一個理論做基礎的。一切善法的根本,業果決定的道理。(節錄自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業因業果絕對不會錯亂,生命中每一件事都不是理所當然
我們看第二科的業果決定。前面是把業果的思想做一個總說,這以下就各別各別的說明業果之間的關係,業到果,第一個它決定不會錯亂。這第一個了解,這是一個別示的第一科。我們先把他念一遍。
【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造集善業所起。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
《寶鬘論》雲: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故住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比善業生總苦樂,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百法根本。
好,那麼前面一科,我們先把業果的一個形成,乃至於它種種的一個顯現做一個總說。這以下我們就各別各別的說明業果的特性。
第一個,業果的特性就是它不會有錯亂的情況。這以下有五小科。
先看第一科,就是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說什麼是業果決定的相貌呢?就是一切的異生就是凡夫乃至於聖人,但是這個聖人,佛陀除外,佛陀不受因果的思想影響,因為佛陀他已經金剛道後異熟空,世間上只有一個人不受因果的影響那個就是佛陀,等覺菩薩還有微細的因果思想,但是佛陀是真的業盡情空了。他過去所造的業完全不能影響他,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所以這個諸聖者要鑑別他不是佛陀,佛陀以外的聖者。那麼他的生命當中有一些舒適快樂的樂受,這個是聖人的快樂。乃至於這個地獄的果報,比方說這個阿鼻地獄,無間地獄,無間地獄他受苦是沒有間斷的,就是你這個身體被丟到油鍋裡面炸,炸死了以後變成一個骷顱頭,再把它撈起來,那撈起來一陣涼風吹過來,讓你恢復原來的色身,然後再丟進去再炸。這個阿鼻地獄的眾生他的生命只有一剎那是快樂,就是那一陣涼風吹過來的時候,當他恢復身體相貌的時候,他有樂受。這個樂受怎麼來的呢?也是他過去所造的善業所感,即便是無間地獄的那一陣涼風的樂受也是善業所感。
所以從不善業,從這個罪業,發生安樂的果報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是快樂的果報它一定是善業。比方說,你現在能夠走路,這個就是善業了。我們不要以為好像走路很自然,不一定每一個人都可以走路。你這一碗飯能夠吃下去,吃得很快樂,善業,沒有一件事情是自然發生的,你這一杯水能夠喝到肚子裡面去,產生你的滋養,善業。只要讓你今生會感到舒服快樂的東西,全部是善業,你都要讚美你的過去。你能夠走路,你要讚美你的過去,你能夠吃飯,你這一個晚上能夠睡好覺,善業,沒有一件事情是理所當然的,這個是第一個思想,所有快樂的果報它一定來自於善業,沒有例外。
那麼反過來,罪業一定因生痛苦的果報。所有讓你感到逼迫壓力的苦受,乃至於阿羅漢的相續之苦。我們解釋一下,阿羅漢他成就以後,他還沒有入滅,進入死亡之前,他的生命叫做有餘依涅槃。他這個涅槃還有剩餘的色身,這個時候阿羅漢如果吃壞了肚子,他也會肚子痛,你看舍利弗尊者,佛陀講經的時候,他肚子痛就不能過來,他有時候會中暑。那麼這種生命相續還存在的時候所產生的痛苦呢,也是由於過去他前生的罪業所招感。不是說他今生做的,可能是前生的。所以說從善業招感痛苦的果報,無有是處。所有的痛苦都跟別人沒有關係,都是我們自己的業力,別人只是一個助緣,他只是激發出來而已,所以我們每一個都是自作自受的,外在的環境只是一個刺激,一個助緣把它激發出來而已。
我們看引證《寶鬘論》上說,諸苦從不善,一切的痛苦是從罪業,如是諸惡趣,乃至於墮落到三惡道,那麼善業招感善趣,而生起一切的安樂。這個地方是說明,痛苦是由罪業而來,快樂是從善業而來。我們看第四段的結論。所以痛苦的要因不是無因生,苦樂不可能沒有因緣生起。也不是自性生它也不會自己生起,也不是大梵天給我們的。把這種不順因生是為善惡的業力產生苦樂的果報。所以種種苦樂的種種差別也是從善惡兩種業力的差別所變現出來,一點都不可能錯亂。是各別各別生起,這是一個總結。
最後一個解勸。那麼一個菩薩,能夠對於業果的自性,這種三世兩重因果的道理,乃至於業果決定,就是業果,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是絕對不會錯亂的。它是沒有欺誑的產生決定的理解,這是一切的佛弟子,所有正見的基礎,也是修習善法的根本。(摘自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可以代別人拜懺、幫他消業嗎?(淨界法師答問)
學員:師父慈悲。不好意思,我現在要回歸到拜懺的那個問題,有關於替小孩子拜懺,可是在夢中的時候,那個好現像出現的時候,卻是自己的母親口吐穢物出來,請問這個是消哪一位的業?
淨界法師:這個問題,我們現在《佛法概要》已經講了一半了,你覺得你可以替一個人懺悔嗎?你認為可以把對方的業,幫他懺悔消掉嗎?你認為可以嗎?
對!不可以的。對!搖頭的人表示你《佛法概要》沒有白聽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人造的業,這個業跑哪裡去了?現在你要知道業的去處。“罪從心起將心懺”,他造了業,它跑到他的心中去了。你認為你可以跑入他的心中,把他的業消掉嗎?你認為你可以嗎?
不可能!
佛菩薩都進不到我們的妄想裡面。佛陀只是講一個道理,讓我們自己走出妄想,佛陀不能進入你的妄想,把你從妄想裡面拉出來。他如果做得到的話,那就簡單多了。如果佛陀可以進入到我們的心中,把我們拉出來,那我們還要修嗎?我們還要那麼辛苦嗎?
一個人要自己走出妄想,才可以跟彌陀感應。所以佛陀做不到,我們更做不到。諸位,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福報迴向給對方,善根不能迴向,懺悔是屬於善根所收攝,不可以。你不可能替他懺悔,不可能。
所以還是你在懺悔。只是你緣眾生的法界,你的心量更大,你功德越廣。所以你要知道,慢慢,諸位要體會到什麼叫“歷事煉心”。其實,你是藉眾生的因緣,來擴大你的胸量。如此而已。
所有的事相還在鍛煉你那念心,你不可能鍛煉別人的心,不可能。修行不可取代,不能取代。他不覺悟,他就是不能改變。但是你迴向給他,他會增長福報。但是他內心那個滅惡生善的自覺功能
你不能幫他修,不可以,他要自己去修的。
等到他在生命當中,遇到了重大的痛苦,他開始知道怕的時候,他要乖乖地走入講堂,聽師父的開示,明白道理,開始發心修行,開始這樣走上來,這個過程是沒有人可以取代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