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慈善與修行的差別】
我們看到很多非佛教徒,也會做一些慈善事業,他們也修善,我們佛弟子也修善,這兩個有什麼差別呢?有些人說:“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樣,都是勸人斷惡修善。”其實,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善惡是強者先牽】
從暫時離苦得樂的角度來說,佛弟子是等同外道。就是說一般的非佛弟子,也經常做一些慈善事業,當他們大悲心發動起來的時候,到偏遠的地方做很多關心弱勢團體的善事。他們也會因為這些善業而生天,我們佛弟子因為持戒、修善也生天,但是最後的因緣卻是不一樣。
如果你是一個非佛弟子,生天之後,當你的善業享盡時,你的罪業就現前,善、惡是“強者先牽”。所以一個人升到天上享福,問題是下來之後很容易直接墮到三惡道去,因為你享受得太厲害,所有的善業都被你花光了,惡業變成是最大的勢力。惡業一發動出來,就墮到三惡道去了。
所以古代大德,如果不願往生到淨土去,往往就發願轉世當人,他要把善業保存起來。非佛教徒升到天上去,當他福報享盡,一點資糧都沒有,內心當中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就跟剛開始的起點完全一樣,還是活在煩惱障、業障、報障痛苦當中。
【只有佛法才有資格稱為“乘”】
但是佛弟子修善的時候,因為有戒體的攝持,暫時升到天上,等他從天上下來之後,會遇到三寶住世,繼續發揮他增上的功能——斷惡修善。就算把善業都花光了,內心那種“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的功能,還是沒有改變。所以只有佛法才有資格稱為“乘”,“乘”就是能夠到達彼岸。外道修善,雖然這個善業能夠得到安樂的果報,但是不能稱為“波羅蜜”,不能稱為“乘”,因為沒有解脫煩惱的力量,沒有解脫業力的力量,解脫老病死的力量。
所以,我們從心性迷悟的角度來觀察,唯有“持戒”能夠改變我們的煩惱障、業障和報障。
雖然說“持戒”可以暫時生天,但這不是佛陀制戒的本意!諸位從律藏可以看得出來,佛陀特別強調一個觀念:佛陀不是為了人天福報而制戒的。雖然持戒的因緣,暫時可得到人天福報,但這不是佛陀制戒的真實意。佛陀制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令眾生趣入聖道。
【你要的是糖果還是永久的解脫】
就好像一個小孩子生病,你要他吃藥,他怕苦,寧可抱病過活。那這個醫生很聰明,你不吃藥,他把藥包在巧克力裡面,“誒,現在不吃藥,吃巧克力,行吧?”巧克力吃下去的時候,也把藥也吃下去。
我們凡夫好樂眼前的安樂,這個無上菩提的境界太高了,沒有什麼意樂。但是你說持戒,能得名聞利養,乃至死後得生天上。因為這樣的鼓勵,大家願意持戒。當他持戒的時候,確實可以得到安樂的果報,因為持戒是斷惡修善,但這不是佛陀的本意。
【制戒目的在返妄歸真 防非止惡】
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在你內心當中成就一種“返妄歸真、防非止惡”的功能,這才是佛陀制戒的本意。所以即使你把善業給消耗掉了,佛陀所授予的那個善根,已經栽培在你的心中。這就是我們今天這麼辛苦來這個地方受戒的理由,就是為了納受戒體。
我們講淺一點,不要講“成佛之道”那麼遙遠的道路,我們以臨命終來說明。每個人都要面臨死亡,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只要有生就必定要死亡,我們遲早要離開這個人世間,不管我們願不願意。當我們死亡時,馬上要面臨一個新的生命——來生。
【大部分人都隨業力走】
《瑜伽師地論》上說,一個人面臨死亡時,有兩種力量在引導我們:第一種是業力,隨業往生。就是你這個人從來不修行,你內心當中平常就是放縱自己,高興的時候就高興,生氣的時候就生氣,完全跟著感覺走,一般人是這種境界。這種人臨命終時,就看他這一生當中,他的善業、惡業哪一個勢力強,強者先牽。
這種人臨命終時,通常是進入昏睡的狀態,因為他沒有修行,所以他的正念很快就退失,取而代之的就是第八識的業力現前。如果他是一個大善、大惡的人,很快就投胎了。如果這個人善、惡各一半,那他投胎的時間會晚一點,不決定。總之,我們一般人是隨業往生,由業力來引導我們下一期的生命。
【以念力願力引導生命】
第二種人是修行人,是由念力來引導生命,又叫做“隨念往生”。特別是淨土宗的人,強調隨念往生。就是說我們曾經造了罪業,當然我們應該要忏悔改過,重點是你平常在內心當中,已經栽培一種清淨的念力。不要說淨土宗的信願持名(這是一種念力),就是持戒也是一樣,你經常憶念你的戒體。
因此當你受完戒之後,你不是就放著不管,要經常憶念你的戒體:不行,我不能再做這件事情!我已經在佛前、三師面前發願,我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我是有戒法攝持的佛弟子,怎能做這種事情呢?你經常一次一次在心中加強戒體的力量,臨命終時你就跟一般人不一樣了。
【念茲在茲保持正念】
一個沒有戒體的人,他內心完全作不了主,隨業往生。我們今天受了戒之後,經常保持念茲在茲,使令這個戒體的力量,從最初的種子,慢慢地增長廣大,到臨終時,正念現前——斷惡、修善、度眾生的願力,這個念力就會引導著你,幫助你解脫業力的障礙,往生到淨土去,或者往生到善處去。換句話說,你受過戒,你臨終時,你的“念力”會現前引導你;沒有修行的人,他的內心當中不可能有念力,當然就任由業力去引導生命,這個地方是有差別的。
【有無修行的外在表現】
有修行的人跟沒有修行的人,差別在哪裡呢?
諸位可以看看老和尚,老和尚就很明顯地與眾不同。你看一般的老人,當他的身體都老化了,白髮蒼蒼,滿面的皺紋,他的眼神呆滯無光,他一生的心光外洩得太厲害了,整天就是向外攀緣,心隨境轉,把一生的念力耗損掉了,所以眼神就沒有光明。
諸位去看看大修行者,像最近我看到懺公師父,他坐在輪椅上,你看他的眼神——不得了!目光如炬。我們一個人,什麼地方都可以欺騙人,眼睛無法騙人,那是一種經過長時間栽培的正念力。所以你看老和尚的特色,你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不一樣。他的身體可能敗壞了,這個色法是沒有辦法作主的,佛陀也示現老病死,佛陀也會老,臉上也會出現皺紋,但是佛陀不老、病、死的心有正念力。
所以,我們今天成就戒體,就是要在你這一念的無明妄想當中,先把第一個善種子種下去,也就是在你的“成佛之道”先跨出第一步!這第一步跨出去之後,你慢慢就會產生清淨的動力!
往生西方極樂與行善積德有關係嗎?
文:衍慈法師
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平時做人行德積善的關係,不行善積德只念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
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行善積德是兩回事,我們修行有主行和助行。念佛是主行,要在內心做功夫;行善積德是助行,幫助我們念佛得力。念佛能不能往生,關鍵在於自己的信願行夠不夠虔誠。
既然誠心念佛,應該來說,煩惱會減少。煩惱有俱生以來的煩惱,不是今生所造的,是過往生所帶過來的,因為我們不斷在六道里輪回,就是在流浪,我們的習氣很重,帶來很多煩惱,再加上今生,自娘胎出生以來,所受到的家庭學校教育,還有外邊環境、人事的關係,給我們的影響,不論是俱生或今生,都有很多的煩惱。
我們這個煩惱之根是在哪裡?就是從執著,放不下,有個「我」字而生出來的。要念佛念到有相應,煩惱才會漸漸解脫,菩提漸漸增長。念佛如果念得好,人的觀念改變了,各方各面的執著減少了,自然會發心行善,去做一切有利他人之事,達到自利利他。
念佛人如果對淨土法門有信心,發願臨命終時,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彌陀,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然會來接引,花開見佛,悟無生忍。
如果一個人一心一意在行善,他會不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他缺少了信願行這三資糧。行善所得到的只有行善之福,那就是下一生能繼續做人或生天上,即所謂人天之福報。
只要問妄想一句話,它就完了
淨界法師
我們如果是從今生開始,那很簡單,處理今生的問題就好。而修行的困難就是,主要是你內心深處,留下一些亂七八糟過去的想法,這個很麻煩,有好的、有壞的。這要怎麼辦呢?我們現在已經不可能回到過去,說你不要老是打這個妄想,不可能,已經打了!現在要做的就是「唯識所住」這個地方。
所以《楞嚴經》它並沒有改變你的感受跟想法,因為我們身在現在,肯定要繼承過去的,這是我們的宿命。佛法不重視過去,佛法是既往不咎,佛法常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這個刀子拿了無量劫,沒關係,你放下!你未來是光明的!所以佛法是重視未來。那你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怎麼辦呢?下面這一句話很重要:
不要住在你的感受,也不要住在你的妄想,否則你生命的歷史將不斷地重演!
我們不是要改變你們的感受跟想法,你們做不到嘛!你抗拒不了的,這個是一個無量劫來打了很多妄想,留下來的等流習氣,你怎麼跟妄想抗拒呢?你不是它的對手!你只有用智慧觀照它,你只要問妄想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
「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它只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只是心境碰撞的時候產生的感受,所以才引生妄想。我們今天想要改變生命,就從「唯識所住」下手,破那個「住」。
在禪宗有一個公案講到佛印禪師,佛印禪師有一次到河邊準備渡河,在等待渡河的時候,有一個女眾突然間跳到河裡自殺。佛印禪師趕快跳下去把女眾救起來。救起來之後,佛印禪師就說:「哎呀!你那麼年輕,幹嘛要尋短呢?」這位女眾很悲傷地說:「師父,你不知道啊!我結婚了三年,我的兒子最近死掉了,先生也離我而去了,我什麼都沒有了,我活著有什麼意思呢?」佛印禪師說:「你結婚了三年,就有先生跟兒子,那你結婚之前幹什麼呢?」「我結婚之前是年輕的女眾,很快樂!自由自在!」佛印禪師說:「那你現在只是回到三年前的你,你也沒損失,你三年前就是這樣。那你三年前可以快樂,你為什麼現在痛苦呢?你失去你的先生,失去你兒子,那你以前也是這個樣子啊!」
問題是我們自己要住嘛!所以你看:假設你有快樂有痛苦,諸位你會選擇先苦還是先快樂?你選擇先苦。因為我們先苦,有比較,前面不好,後面好。假設你快樂是百分之五十,痛苦是百分之五十,如果你前半段是快樂,你後半段就很麻煩,因為你會有所住,你就會對比。所以世間上最痛苦的人是:前面活得很快樂,後面失掉了!你看他一路以來都很貧窮,他也無所謂,他從小已經貧窮慣了。所以業力在釋放果報的時候,它是公平的,但是當我們有所住的時候,這問題就出現了。
所以我們修行,你要知道它的方向——不是改變你的想法,因為想法你改變不了,你只要無住,它自然消失掉,它對你沒有影響,有跟沒有一樣。我們今生的生命只有活五十歲,活到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你不可能去抗拒無始劫來留下的東西,你說妄想我跟你拼了,不要做這種無謂的犧牲!
為什麼很多人退轉,就是只有事修沒有理觀。你要觀察:這個妄想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只要無住就好了!所以在整個還滅門當中,我們正念真如:
第一個,安住力——把心帶回家,不迷、不取、不動。
第二個,調伏力,就是空假中三觀來調伏。
第三個,堅持力。這個堅持力到修行門再說,以願力來堅持下去,永不退轉。
——摘自《楞嚴經修學法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