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度己和度人哪個重要?

我們已經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了,就要全力以赴地用自己的身體、受用和善根利益眾生。

佛法主要強調的是智慧,佛法的根本是智慧。大家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智慧,這樣就不會做錯事情。利益眾生更需要智慧,這樣才不會給自己及家裡最有緣分的眾生帶來煩惱。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可以幫助別人,利益眾生。

如果有眾生需要幫助,若自己有能力,並且方便的情況下,要去幫助眾生,為眾生做事;若是自己沒有能力,或者不方便的情況下,也不要勉強。

所謂「佛度有緣人」,雖然我們都是大乘修行人,幫助、利益他人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但前提是自己要有這個能力和方便,這是很重要的。有的人自認為是大乘修行人,應該幫助他人,然後就不假思索,不顧及自己和家庭,去做一些事情,最後給自己和家人都帶來了煩惱。自己沒有能力,也不方便的情況下,還勉強去做,不但會給自己帶來煩惱,同時也染污了自己的相續,會障礙自己的解脫與成就,這是不如法的,表面上看似在利益和幫助他人,但實際上在造業。

而你的家人等身邊的人都是與你最有緣分的眾生,一般情況下,你應該先照顧和利益他們,然後再去幫助別人,這是用自己的身體利益眾生。

我們還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拿吃、穿、用等受用去做布施,去幫助他人。

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應該第一要把握自己,第二要幫助他人。如果把握不了自己,無法保護自己相續的清淨,只是在表面上幫助他人,這是不如法的。

我們要在能把握自己的情況下,再去幫助別人。先自度,再度他;先自覺,再覺他。


阿姜查尊者:這些話是徹底自斷修行之道,那是條死路!

人們通常不如此修行,不反省老、病與死,而只談不老與不死,因此培養不出正確的修行觀。他們前去聞法,但並未真的聆聽。

有時我應邀在重要集會開示,但那經常對我造成干擾,當我看聚集的人群時,我瞭解他們並未在聞法。有人滿身酒味,有的在抽煙或聊天,看起來絲毫不像是信仰佛法的人。

在這種地方講話,成效可說微乎其微。那些放逸者心想:“他到底要講到什麼時候?這不能做,那不能做。”他們完全心不在焉。

有時他們甚至為了客套而邀請我講話:“法師,請給我們一段簡短的開示。”他們不希望我談太多——那可能會惹惱他們!

我一聽到這麼說,就知道他們並不想聽聞佛法,那會惹惱他們。若我只說幾句話,他們是不會瞭解的,若你只吃很少的食物,那會飽嗎?

有時當我正在講話,才剛準備進入主題,就會聽到一些醉漢在大喊:“好了,讓路,給法師讓路,他現在要走了!”試圖將我趕走。

遇見這種人,提供我很多省思的食糧,讓我更加洞悉人性。就如瓶子已裝滿水,人卻還要求更多,瓶子已無空間再容納,倒再多水也只會無效地溢出來。

這種人不值得浪費時間與精力去教導,因為他們的心已經滿了。當人提不起精神來接受時,我也提不起精神去給予,若他們的瓶子還有空間裝更多的水,則施者與受者都會獲得利益。

現在的開示慢慢變成這樣,情況仍一直在惡化中。人們並不追求實相,他們研讀只是為了尋找能謀生、養家活口與照顧自己的知識,是為了生計而研讀,並非為了“法”。

現在的學生比過去擁有更多知識,生活條件也比以往更好,每件事都更方便,但同時也擁有更多的迷妄與苦惱。為何會如此?因為他們只追求那種謀生的知識。

甚至比丘們也是如此,有時我聽到他們說:“我不是為了修法而出家,我是為了研究而成為比丘!”這些話是徹底自斷修行之道,那是條死路。

這些比丘只是根據記憶在教導,他們可以教一件事,心卻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這種教導是不真實的。

世間的情況就是如此,若你想單純地生活,想修法與平靜地生活,他們會說你怪異、反社會或阻礙社會進步,甚至會脅迫你。

最後,你可能會開始相信他們,而重新回到世俗的方式,一步步陷入世間,直到求出無門。

有些人說:“我現在出不去,我已陷得太深!”這就是社會的趨勢,它不認同“法”的價值。


自度與度人

法依

《大智度論》云:「行者先求自度,然後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於溺,相與俱沒。」

修行者應求自己先解脫生死,然後才去解脫他人。如果自己尚未解脫,而想要解脫他人,就好比還沒學會游泳,卻去拯救溺水的人,非但無功,反而與溺水者一同溺斃。

菩薩不是要覺悟有情嗎?六度萬行,不是菩薩修學的內容嗎?菩薩不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嗎?是的,這些都是正確的。但這不是初發菩提心的新學菩薩所能的。龍樹菩薩說:「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眾生,雖少利益,反更墜落。」未得不退轉的菩薩,由於福德智慧皆有所不足,若急欲度化眾生,反使自己沉沒在煩惱裡,壞了善根。不但眾生沒能得到多少利益,自己卻大大受損了,佛是不鼓勵的。

蕅益祖師在往生前一年期間,經歷三番大病之後,寫下:「具縛凡夫,損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這是何等的痛切,吾人應當深思。

問:若行者先求自度,然後度人,與聲聞人有什麼不同呢?

答:有所不同。聲聞以「逮得己利」為所作已辦,而菩薩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得自度已,當度眾生。」由於願力的不同,聲聞證入涅槃,在究竟苦邊的同時,也與世間斷絕了聯繫。

菩薩則長在苦難世間,以利樂有情,他不急求涅槃,這是何等崇高的理想!


頂果欽哲法王:在修行道上的第一階段,先將精力與決心放在自修上!

在修行道上的第一階段,先將精力與決心放在自修上,而不要草率去幫助他人,這點很重要。

目前,我們離根除我執還差得很遠,在我們尚未調伏自心之前,試著利他是很荒謬的。

這也是為什麼法教說:“證悟為一己,慈悲為他人。”經由見、修、行的修持,我們可以去除我執和煩惱,變得真正有能力去幫助他人。

當我們用適切的戒律來調伏狂野的心時,所有的缺點會漸漸消失,菩薩的一切德行自會展現。

如同龍樹菩薩所說的:若彼行經粗莽者,轉得細心與專注,美若皎月出雲端。

不論我執何等頑強,要從中解脫並開展出慈悲心,都是有可能的。受持任何一種別解脫戒,是為修心提供一個穩固基礎。

透過律藏的清淨戒律,我們培養出分辯修行道上何者應為、何者不應為的能力。

此時我們要精通全部廣大的佛法是很困難的,但若能找到一位具德上師,以正確的方式承事親近他,接受其見、修、行上的法教,並照著實修,必將證得佛法精義。

如果你對上師有全然的信心,他的所有功德也將在你身上穩定地開展,如同生長在香山檀香樹林進而的林木,經過多年檀香樹葉散發的香氣浸熏,結果就帶有檀木的芒芳香。

然而,如果你不去找尋真正的善知識,而去依靠身心混亂的朋友,他們只會教你造作更多惡業,你將像一束掉落陰溝的吉祥草,難以潔淨。


佛源老和尚 : 弘法利生,不到五六十歲都不要去做,要自己腳跟站穩了,八風吹不動,那時才有把握

有人寄了本書給我,大意是說:「你見到鬼不要怕也不要驚,你不要理它,鬼自然走了。」我們參禪也是一樣:「打妄想你不要怕,也不要理它,自然妄想就沒有了。喊它一聲,你看那作怪的,喊破了就沒事了。」我有個經驗,前幾年,鼓樓下面的功德堂里鬧鬼,一到晚上,沒人敢上去,我就去看一看,坐在那裡等到十一點鐘,鬼真的來了,在院子里搬木頭,搬得咯咯響,其時院子里什麼鬼影也沒有,我就喊它:「餵!你們不要在這裡鬧了,鬧什麼呢?安份點嘛!有什麼意見……不安樂的……」喊過就不搬了。我知道這些鬼有意見,把它們放在那裡,不給它們念經,又沒有東西供養,自然就鬧,把碟子丟在地上打得咚咚響,喊破了它就沒事了。

舊社會農村裡確實有鬼,要修橋修不成功,修上去就倒塌,就是鬼在喊魂,半夜三更去喊你的名字,你不要應聲便沒事,一應聲就糟糕,把你的靈魂喊走了,要喊若干人數的名字,橋就修成不倒了。我們做孩童的時候,大人就講這些事,晚上聽到有人叫你的名字,喊開門,你不要應聲,它喊幾聲就走,不會有事,如果你一應聲,靈魂就跟著它走了。

我們參話頭也是同一道理,把眼睛閉了,鬼敲門也好,鬼喊名也好,你不要理它,美女也好,羅剎也好,不要動搖,這個妄想就沒有一點事,如果你心中想著這個女孩子好漂亮好美,那就糟糕,坐也坐不成,妄想越打越厲害,還有什麼靈魂不靈魂,都沒有了,被羅剎鬼吃掉了。所以有的人坐不下來,越坐越煩,越坐越糊塗,不行了,一定要走。鬼敲門你不要理它嘛!

有句俗話:「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得病也是一樣,在外頭跑,人山人海,什麼人都有,吃的也不衛生,又不健康,就容易被傳染得病了。這樣跑有什麼意思呢?過去的祖師就是好榜樣,六祖在南華寺就是不出山門,雪峰和溈山禪師也是不下山,幾十年都不動。其實久住才有緣,久參才有禪。弘法利生,不到五六十歲都不要去做,要自己腳跟站穩了,八風吹不動,那時才有把握。雲門祖師來雲門山時也是六十多歲了,住僧六七百人,那才是真正的弘法利生。我們現在有什麼把握呢?一點把握都沒有,看見一個漂亮的女孩,口說:「嘿!臭皮囊!」心還是動搖的,因你根不深,腳不穩,一吹就倒了。根深蒂固才出來弘法便沒問題了,不怕風吹,穩坐釣魚船。

因此,我們現在的年輕法師不要動搖,好好地鍛鍊十年二十年,到了四五十歲出來弘法利生辦道場,才有把握,對自己有利,對眾土有利,對佛法有利,要不然恐怕自身難保呀!時間一下就過去了,提起話頭來——參!


淨空法師:度自己第一要緊

六道眾生什麼最可貴?佛給我們是最可貴的。知道的人太少,境界現前還是被境界轉,這樣的人絕對大多數,我也是這樣的人。我如何能保住不被境界轉?戰戰兢兢,外面這個力量太­大太大了。真能持戒、真能吃苦,我願意我這一輩子吃苦,我到極樂世界就不吃苦了;我這一輩子要是忍不過,我還想享受,六道輪迴的苦就有得受。這個事實擺在面前,你得看清楚­,你不看清楚吃虧是你自己,不是別人,你在惡道受苦,誰都不能代替你。

唯一的一個辦法,天天不離開阿彌陀佛,天天不離開經教。我們在這個地方,別的執著都放下,對於經教、­對於阿彌陀佛決定要執持,要執著、要保持,我們這一生就得度。現前生活隨它去吧,有得吃就吃,有得穿就穿,沒得吃、沒得穿,就到極樂世界去了,決定不分別執著,決定不起心­動念,心是定的。大乘教裡佛常說「佛度有緣人」,有緣人是什麼?他真信、他真發願、真幹,這是有緣人,一般講老實、聽話、真幹。不老實的人呢?隨他去吧,學多少算多少,不­要放在心上,你就很自在、就很快樂。各人有時節因緣,他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後世會成就。佛菩薩都不著急,我們著急有什麼用?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度自己、成就自己要擺在第一,幫助別人是第二。要是把幫助別人當作第一,自己這一生不能得度,還搞輪迴,就錯了,大錯特錯了。多少人在這一生有修有學,­與眾生有緣,廣度眾生,自己沒能往生,做了多少好事到天道去了。天道有佛在那裡教化,欲界天有佛菩薩在講經教學,色界天也有,無色界天沒有。那是個豐衣足食、幸福美滿的世­間,跟我們現在不一樣,人享福,現在人受罪。享福能捨得掉嗎?能真肯幹,統統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比我們現在還困難。諺語所說的「富貴學道難」,他捨不得離開富貴,所­以他比我們困難。我們了解這些事實狀況,現在我們的生活非常滿意,我們這叫小康之家,衣食不缺,沒什麼福享,但也沒有很重的罪受,這小康之家,這是修學最理想的環境。我們­的大雄寶殿、我們的佛堂,只有一個小櫃子,那夠了,諸佛菩薩統統在裡面,與理相應,與性相應,與法界相應,這我們都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一六集)2011/5/17 檔名:02-039-0416

 


淨空法師:真正修行人,要把度自己放在第一

唐朝道宣律師,中國佛教八個宗派,戒律是一個宗派,律宗初祖就是道宣律師,他曾經說過,凡是有女子的世界必有地獄。

換句話說,沒有女人的世界,六道就少了一道,沒有地獄,有女人的世界一定有地獄,這個意思很深。

佛經有此一說。從前女人苦難多,中國、印度均如此。今天社會開放,男女平等,學佛有成就者,首推在家女眾。

北京學佛的人都知道有個老菩薩,黃念祖老居士,是我們這一代修行人在家的大德,成就非凡。

我們認識之後,我每一年都要到北京至少是三次到四次,去看老人家。那個時代弘揚《無量壽經》會集本,在海外是我一個,在國內也只有他一個,沒有別人講這個,所以我們見面非常歡喜,真的志同道合。

他告訴我,過去一百年前,這不說遠,愈是過去環境就愈好。中國人懂得教育,重視教育,小孩一出生就要注意教他,讓他養成習慣,好的習慣他一生不會改變,養成惡的習慣亦復如是,所以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

古人修行成就的多,一百年前,就算是淨土宗念佛往生,出家男眾最多,出家女眾其次,在家修行的男眾擺在第三,女眾是擺在第四。

他說這個時代不然,顛倒了,現在修行證果,往生最多的在家女眾,其次在家男眾,再其次出家女眾,出家男眾擺在最後,換句話說,很不容易往生。你要問為什麼,不必問原因,細心觀察現在出家在家四眾的結果,你就看到了。

所以,今天在家女眾要不要出家?一出家,大概往生的機會就愈來愈少了。這些道理不必說,諸位在眼前親自看到,親自聽到。什麼原因?真正修行,如理如法的道場少了,沒有了,我這一生只看見一個禪宗道場,香港聖一法師的,我去過一次,親眼看到還像古時候一樣,每天參禪坐香,有四十多個出家人,男眾道場。聖一法師往生之後,衰了,沒有人領導了。相對的,有真正修行人的地方,這個地方風調雨順,少災少難,沒有真正修行人,這地方災難就多,一定的道理。

今天我們要把度自己放在第一。為什麼?自己不能度,你怎麼能度眾生?度眾生先得要度自己。


【自性自度】

唐慧海禪師說:眾生自度,佛不能度。

若佛能度眾生,過去諸佛,如微塵數,一切眾生,總應度盡;

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

當知:眾生自度,佛不能度。

在《六祖壇經》中,惠能大師一再強調,

學道的人…要自己度自己,不能完全依靠別人。

所謂: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所以學佛修行,三分靠老師,七分要靠自己…要自性自度!

能夠覺悟…自己的自性,才能自度,這才是究竟之道。

所以有一首詩偈:

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

無始劫來生死本,凝人喚作本來人。

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本性,心外求法;

哪裡能求到…自己的根本呢?

所謂...見性成佛,這是每個人的自家事。

靠別人幫忙,是不可能得道的。

唯有…自己負責,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證。

心外求法…了不可得,

本性風光…人人本具,

反求內心…自能當下證得。


劉素云:往生沒有把握,不能算自度

看下兩句:〖人能自度。轉相拯濟。

這兩句經文是說我們自己學佛,得到了真實利益之後,一定要發心幫助別人。也就是老法師經常告訴我們的,不但要獨善其身,而且還要兼善天下。

佛在經上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句話特別重要,什麼是“真實之利”呢?唯獨生死自在是真實之利。

注意這個答案:

什麼是真實之利?唯獨生死自在是真實之利。

我們就是要把生死自在的這個真實之利惠以眾生。這就叫不但獨善其身,而且還要兼善天下。

下面我想再說一說,什麼叫功夫成片,什麼叫自度。

在這裡老法師告訴我們:

功夫成片這是自度。如果你沒有達到功夫成片,你不可以稱自度。就是你功夫沒達到成片的那種境地,你不可以說你自度了。如果你往生沒有把握,也不能算自度。

這兩個條件,大家一定要記在心裡。就是:

你沒有達到功夫成片,你不能說你已經自度了。

如果你往生沒有把握,你也不能說你自度了。

我們衡量一下自己,你達沒達到自度的境界?

老法師說,他的老師李炳南老師,七十多歲就得生死自在了。他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多住幾年,也沒有什麼障礙。老人家在九十五歲那一年,透露出一點兒訊息,告訴他的學生們,兩年以後他要往生。結果老人家真的是九十七歲那年往生了。

老法師說,李炳南老師念佛功夫是功夫成片的上品,但是沒有得一心不亂。這是老法師對李老師的評價,老人家這么深的功夫,他是念佛功夫成片的上品,沒有得一心不亂。

那么我們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我們的念佛功夫呢?

這個檢驗標準,只有你自己明白,你自己清楚。你自己衡量一下,老法師給的這個標準,你達沒達到,你達到哪一個層次了?

老法師給我們的標準是這樣的,用《無量壽經》來衡量:

《無量壽經》如果你做到了百分之百,那么你是上上品往生,你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是最高品位。

如果你《無量壽經》做到了百分之九十,你是上中品往生。

如果你能做到之八十,你是上下品往生。

如果按照這個遞減下去,遞減到兩成,那就是百分之二十,如果《無量壽經》你能做到百分之二十,那么你得下下品往生。這是最低底限,往生的最低底限。

如果你兩成都做不到,你往生沒份。

這是老法師給我們的標準。

大家想一想,我們學佛這么多年,按照這個標準衡量一下,《無量壽經》我們做到了百分之多少?

知道了這個標準,我們自己也衡量了,你不用去問別人。問別人,別人說不清楚你修到什麼程度、什麼境界了,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楚,我們應該怎么樣修行。一定要有能力自度。如果說你能夠自度了,你能把握住自己至少保證下下品往生,你有把握,這個時候你可以犧牲更高的品位,去幫助別人。

這裡有個條件,就是你必保自己能下下品往生,你可以犧牲自己更高的品位去幫助別人。

幫助別人,自己的修持要有一個底限,這個底限就是你決定保證下下品往生。

如果你幫助別人,自己不能保證自己能往生,那就是冤枉,太冤枉了!

大家都知道,經上是這樣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我們天天讀《無量壽經》,這兩句話就是名言。你明白它真正的含義嗎?

堅勇自己求生淨土,這個要緊。如果自己沒有真正得度,沒有真正有把握往生,你就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時間用來度化眾生。再說得明白一點,自度第一,度他第二。一定要記住這個順序,不能顛倒。度他第二,自度第一,你在自度的基礎上,才能去度他。自己沒有自度,不能去度他。

老法師給我們舉智者大師的例子。

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祖師,老人家一生都在教化眾生。當他往生的時候,他的學生們問老人家,您老人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他告訴學生,自己是五品位往生,是生凡聖同居土,等於凡聖同居土的中輩往生,品位不高。他自己說,如果我不領眾(就是不管事情,不做當家住持,不去教化眾生),我自己修行,品位可以修得很高。

因為領眾要管許多瑣碎的事情,把自己的修行時間占去了,精力體力也都消耗在這些事務上,耽誤了自己的修持。雖然是耽誤了,老人家還能五品位往生,這就是他有自度的底限,才敢放心大膽地捨己為人,犧牲自己的品位,成就大眾,這是菩薩的發心。

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關係弄明確,怎么樣做才是正確的。絕不是自己毫無把握,只想學菩薩教化眾生。佛在一切經論里,從來沒有這樣教化我們。佛要是這樣教我們,那他真的是對不起我們。佛說的話,句句都是真實語。

自己決定有把握往生,然後才能“轉相拯濟”。

--無量壽經(第54集)劉老師復講於2018年5月17日


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問:

我們修行要修到什麼時候,才可以攝受眷屬?才可以利益眾生?才可以超度亡魂呢?

阿底峽尊者說:

證悟空性,具足神通的時候,才可以攝受眷屬;

完全斷除私慾的時候,才可以利益眾生;

達到「見道」之後,才可以超度亡魂。

------------------------------

為什麼寺院做超度法會,只有極少數的亡靈得度?

淨空法師解釋說:

超度法會的主法人要有功夫,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自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

即便自己沒功夫,可齋戒沐浴,用真誠心去做這個法事,就有感應。

來參加超度的鬼魂,如果過去生修行的基礎好,善根深厚,就被超度了。如果過去生中修行功夫不到家的,祂就得不到利益。


道了法師:學佛人不能忘了超度自己

指望將來得到別人的超度,很是冒險。每個人邊修行邊超度「自己」,更符合諸佛菩薩的本懷。

淨空法師講《地藏經》時感嘆:寶誌公是觀音菩薩再來,他超度梁武帝的妃子,只能超度到忉利天,而一般法師做超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即便一個人(亡靈)有大福報,遇到有功夫的師父做超度,如想升入其業力所限的更高的法界,還得靠其個人生前的修為。

曾聽說,西藏家庭婦女都知道持念「嗡嘛尼叭咪吽」超度自己。傳喜法師也說:「我提醒大家,學佛了不要忘記超度自己。要讓佛的光,照到我們的阿賴耶識,超度阿賴耶識裡所有的種子。」

從功用主義角度言之,學佛修行不是研究學問,而是自己超度「自己」。修行時要加一個意念:「超度自己的業障。」如果超度好了自己,就不怕臨終時無人超度,何況很難遇到有超度能力的人。

阿底峽尊者的弟子曾經問他說:「我們修行要修到什麼時候,才可以攝受眷屬?才可以利益眾生?才可以超度亡魂呢?」阿底峽尊者說:「證悟空性,具足神通的時候,才可以攝受眷屬;完全斷除私慾的時候,才可以利益眾生;達到「見道」之後,才可以超度亡魂。」

為什麼寺院做超度法會,只有極少數的亡靈得度?淨空法師解釋說:「超度法會的主法人要有功夫,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自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但淨空法師又說,即便自己沒功夫,可齋戒沐浴,用真誠心去做這個法事,就有感應。來參加超度的鬼魂,如果過去生修行的基礎好,善根深厚,就被超度了。如果過去生中修行功夫不到家的,祂就得不到利益。」

西藏密宗有一種「破瓦法」超度自個兒的靈魂,即修學破瓦法的人臨終時,把自己帶業往生的那個識神,由業報的蘊身中遷移出去,另外覓找生趣,類似「往生」。但修學破瓦法需要灌頂傳承,往生過程才能得到歷代上師的加持。

我倒覺得,普通藏人誦持觀音心咒,時時自我超度,來得有把握些。超度的方式很多,利益的效果也很多。民間誤以為人死之後做鬼,甚至認為永遠做鬼。實際上,眾生存在於天、人、神、鬼、傍生、地獄六道之中,生來死去,又死去生來,故稱為六道輪迴。

聖嚴法師指出:人死之後,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成為鬼。凡夫死後,罪大惡極者立刻下地獄,善功極多者立刻生天界;而絕大多數人,要經歷一段「中陰身」,這個中陰身,往往被誤稱為鬼魂,其實祂並不是鬼魂。

被超度的眾生(包括自己),可直接獲得利益、可間接獲得利益、可輾轉獲得利益。

聖嚴法師解釋:「假如一個人在生作惡很多,注定來生要做牛或做豬,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若有親友為他大做佛事,並使他在中陰身的階段聽到了出家人誦經,因此而知道一些佛法的道理,當下悔過,立意向善,他就可能免去做牛做豬而重生為人了;如果當他已經生於牛群豬欄之後,再為他做佛事,那只能改善這條牛或這頭豬的生活環境,使之食料富足,不事勞作,乃至免除一刀之苦,被人放生;如已經生在人間,便能使他身體健康,親友愛護,事業順利;如已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能使他蓮位的品級升高,早日成佛。」

四弘誓願說:「眾生無邊誓願度」,既知眾生無邊,怎麼度呢?這個誓願會不會成了大話空話?如果只是喊這個口號,肯定是天天說大話說空話。怎樣做到實修,而非說大話和空話?四弘誓願還說:「自性眾生誓願度」。

所以,學佛修行,不能忘了超度自己。


先自度還是先度他?

問:您常常講,「要先度自己,才可度人,只有真菩薩才可以度人」;又說,「念頭一轉,只要為眾生就是菩薩」。這裡是否有一點矛盾?

淨空老和尚答:

你的疑惑不錯,應當有這個疑惑。但是要曉得,「先度自己而後度別人」,這是菩薩的事情;「自己沒有能度就去度別人」,也是菩薩事業;這兩種人都是菩薩,不過這裡頭有差別。自己沒有度,度別人未必靠得住;你認為是度別人,別人是不是真的得度了?你把他度到哪裡去了?有十法界,你把他度到哪個法界去了?如果把他度到餓鬼、地獄、畜生,那也是度,不能說不是度,「度」是幫助的意思,你幫助人到哪個法界去?所以必須自己得度,你自己認識路了,你知道方向,你不會誤導眾生。為什麼?你是過來人,這個就沒有錯。自己沒有得度,不是過來人,前面的路怎麼樣?不曉得。不曉得,隨便指路,這是一樁危險的事情。

在淨宗就有一個方便,淨宗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決定正確。我自己沒有度,這個勸人,決定沒有錯;諸佛如來都是這樣指的,那還會錯得了嗎?只有這條路是正確的,自己沒有度可以度人。其它的八萬四千法門,那個可不容易,可不簡單,你自己沒有度的話,決定不能度人。淨土法門,自己沒有度可以度人,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的。所以把阿彌陀佛介紹給別人,非常熱心介紹給別人,勸別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人是菩薩。

菩薩他自己能不能往生?不一定,菩薩不能往生的也很多。什麼菩薩?名字菩薩,有名無實的菩薩,這不能往生。自己不能往生,但是他勸人,那個人要是真肯信,那個人往生了。如果他勸的人很多,要是勸了幾十個人、幾百個人都往生了,他自己雖然沒有往生不要緊,到他臨命終時,他那一幫的朋友都到極樂世界了,一定會跟阿彌陀佛說:「我們能到極樂世界,都是他勸我們的」,拉著阿彌陀佛:「我們去接他往生。」你們想想看,可不可能?可能!只要他在那個時候見到阿彌陀佛,真的想去,他就去了;如果見到阿彌陀佛還不想去,那就沒有辦法了。

所以大慈菩薩講得好,勸兩個人念佛就比自己精進;勸到十幾個人,你的福報就很大,這是真的,你就修了大福報;你能夠勸幾百人、幾千人,你就是真菩薩;你能勸念佛的人超過一萬人,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是大慈菩薩講的,勉勵我們把淨宗法門普遍介紹給大眾。你把這些事理都搞清楚了,你的疑惑就解除了。

***************************

印光大師開示:

欲利他,先須自利。
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眾生?
譬如溺於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

南無阿彌陀佛 

要著重自度,自度才能度他,自度尚未成,反被人度去


達真堪布

作為一個發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我們不能離開世間,也不能不接觸這些世人,但是自己首先要斷除貪愛,去把握自己的內心,然後再以佛法影響他們、引導他們,這樣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


淨空法師:拜佛不會用心,白拜了!

普賢大士之德是什麼?總結十條,第一個「禮敬」,頭一個對自己有沒有禮敬,有沒有尊重自己,有沒有?沒有。何以見得?你不尊重你的性德,你不尊重你性德裡頭的智慧,你不尊重性德裡面的德能,你不尊重自性的相好,你天天到外頭瞎求,去胡鬧,這是不知道尊重。所以尊重首先是自己,禮敬自己,稱贊是自己,供養是自己,都從自己開始,自己沒有得到你怎麼能幫助別人,哪有這個道理?

我們每天早課拜佛,拜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現前的應身;拜阿彌陀佛,是自己的報身;拜毘盧遮那佛,是自己的法身,不是拜別人,不是迷信。人家說我們拜佛是迷信,我們拜佛是尊重自己;你說我們迷信,你不尊重自己。現在毘盧遮那、阿彌陀如來、釋迦如來,把我們自性三身顯示出來,模樣在這裡,原來我的應身是這樣的,我的報身是這樣的,我的法身原來是這樣的,自他不二,自他原來是一。你要這樣子效法,那個拜下去有功德,無量功德,這個功德成就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世界怎麼成就的?不就這成就的,我們現在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他不知道尊重,他不曉得拜的是誰。拜的外面,與自己不相干,你拜他干什麼?錯了,裡外是一不是二,他即是自,自即是他。從這個地方去學,首先尊重自己,然後把尊重自己這個心、這種行為,去尊重一切眾生。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是一個自性變現的,這叫自覺覺他。我們自己沒覺悟,怎麼覺他?所以拜佛得會拜、會用心,不會用心,白拜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九八集)2011/7/17 檔名:02-039-0498


丹真絨布上師開示:自己做好了才能度化別人 

壹、三殊勝

第一、前行發心殊勝

我們平時學佛、聽法、打坐、拜佛、念經,最主要的就是發心。如果發心沒有調整好,僅僅是身體上拜佛、口頭上念經,雖然也有功德,但不算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內心的修行。內心修好了,即使形式上不做這些,也沒有太大關係。比如一個普通人,有人對他說了很多好話,但卻都是假話,那只是表面上的好,不是真心的好;而另一個人對他說真話,當中既有讚揚,也有批評,這個人就是真心真意對他好。世間法也是類似的道理,如果不是真心歡喜地去做,而只是在形式上應付,那也一定做不好事情。

所以,最主要就是內心。比如一位出家人,表面上穿著僧衣,但如果沒有調好內心,即使念了幾億遍心咒,又或者從五台山一路磕頭拜到印度菩提迦耶聖地,那也僅僅是形式上的修行而已,並不是真正的修行。

又比如說,有三位畫家,其中一位是老師,唐卡畫得非常好,另外兩位是徒弟。如果以老師為主來畫,兩位徒弟在旁邊幫忙,那就可以畫出非常好的唐卡。但如果僅僅是徒弟來畫,老師不管,那當然畫不好。同樣的,心就是老師,身、口就是那兩位徒弟,只有心好好修行,身、口才可能是真正的修行。不然的話,表面上做什麼善法,心裡卻是亂七八糟想的想法,那就沒什麼用。

再說一個大家熟悉的公案:往昔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為船長,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到大海取寶,途中有個強盜企圖殺害這五百位商人。船長知道後心裡想:這五百名商人全部是不退轉的菩薩,如果這個人殺了他們,後果必將身陷地獄住無量劫,實在可憐;如果我殺了這個人,就可避免他墮入地獄,就算是自己下墮地獄也無所謂。這樣思維之後,船長果斷地殺了那個強盜。從形式上來看,殺人是最大的惡業,但是他內心有這樣的菩提心,所以不但沒有墮入惡道,反而圓滿了七萬劫的資糧。

現在,有些漢人認為自己老了,沒有辦法再修行了;又有人說我想出家,因為出家才能修行,在家沒法修。實際上不是這樣的,真正內心修行的話,出家跟不出家都是一樣的。佛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就像超市的物品一樣,有針對出家人的,也有針對在家人的,無論在家還是出家,無論大人、老人還是小孩,都有相應的法門。修行最關鍵是我們的內心(也即身口意的「意」),無論出家人、在家人、老人和小孩都有心,內心調好了,都會修得好,至於年紀大小、是否穿上僧衣等都不是問題。

所以,我們要明白,內心才是最重要的,學法最重要就是在內心裡修。那具體怎麼修呢?

首先,要相信六道輪迴,如果不相信,那就連學佛的基礎也沒有了。無始以來我們已經在六道中輪迴了無數次。而六道中,除了天道、地獄道不需要靠父母外,其他道都必須靠父母。所有父母都非常慈愛孩子,無論是雞、鳥這些小動物,還是老虎、豹子等喜歡吃肉的大動物,都絕對不會傷害孩子,人類也是這樣。所有的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現在的父母怎樣對我們好,眾生也曾經同樣地對我們怎樣好。他們自己捨不得吃、穿、用,一切好的都是先給孩子們,從出生一直到長大,完全是父母照顧好孩子。因此所有這些做過我們父母的眾生,都對我們恩重如山。或許有些人不相信所有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會問為何現在他們對我們不好呢?這樣的道理所謂的科學是講不清楚的。但是,我們都是佛陀的弟子,佛陀八萬四千法門中,首先講的就是這一點,所以我們要相信佛陀的話。

第二,要相信因果不虛要得到幸福,必須要有幸福的因,要行持十善業;同樣,要避免痛苦,必須斷除痛苦的因,不作十不善業法。只有種了這個因,才會收穫這個果,不可能無緣無故就有果了;因果也永遠不會錯亂,種怎樣的因必有怎樣的果。種青稞,那就得到青稞;種大米就長大米,調過來是不可能的。

我們現在這一世以及以前所有世的父母,想要的都是幸福,但他們不會行持十善業法,也就得不到幸福;他們都不想要痛苦,卻經常作十不善法,結果往往感受到痛苦的果報。比如說,有人去偷東西,是為了滿足自己和家庭的需要,但後果卻是被人當場抓住或者被警察發現抓起來,在監獄裡面幾年都出不來。即使一時饒幸逃過制裁,但按照因果規律,以後也要變本加厲地償還對方的。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殺一條犛牛,為的是吃它的肉,滿足自己和家人一時的口腹之欲。但是殺害了一個生命,當我們這個人身結束後,肯定要到地獄去承受很長時間的痛苦。在地獄裡每天500次地反復經歷有生到死的過程,痛苦不堪。而且業報受盡後投生它道,還將被對方殺回一次。

所有的眾生就是這樣可憐,沒有找到正確的路,就像盲人在荒野中,根本不知道到哪裡才好。現在,我們知道了他們很可憐。如果僅僅嘴裡這樣說可憐,那也沒什麼用。所以,我們既然有福報得到了暇滿人身,能夠依止上師好好地聞思修行,那麼一切所作所為,哪怕僅僅是念誦一遍觀音心咒,都要為了他們而作。對我們恩重如山的這些眾生,都還在六道中輪迴、飽受痛苦。所以,我現在一切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使這些如母眾生脫離六道輪迴,得到究竟的佛果。

以上就是前行發心殊勝。我們念經、拜佛,一切所作所為,都需要以這樣的發心攝持。比如,種一顆青稞,需要土地、牛糞、下雨、太陽等幾樣條件,才能長出青稞,不然的話,絕對不能長出青稞。類似地,如果沒有這樣攝持來修法,就不是真正的修法,就不可能得到佛果。

第二、正行無緣殊勝

真正的正行殊勝,就是基(中觀)、道(大手印)、果(大圓滿)。我們暫時還做不到,那就首先注意避免四種情況:

1、生起嗔恨心,那長久以來上供下施的一切善法功德,全部都會被毀滅。

2、開始時發心很大,後來心裡卻後悔了。比如發願修10萬遍大禮拜,之後覺得很累,後悔當初沒有發願就好了,那這樣前邊的功德也沒了;朝聖也是類似的,覺得很辛苦,認為當初不來就好了,那這樣朝聖的功德也沒了。

3、供養了佛菩薩100元,卻後悔了,認為當初供養50元就夠了,那功德也會消失。

4、念了一定數量的心咒,就到處宣傳,那也會導致功德耗盡。

在避免以上四種情況的同時,在修法過程中,念觀音心咒也好,念蓮師心咒也好,都要好好地觀想,好好地祈禱,總之,不要有很多的雜念,而是專心地虔誠地祈禱。這樣即可代替真正的正行殊勝。

第三 結行迴向殊勝

如果迴向時帶有自私心,那樣的效果就很有限。如果迴向給所有眾生,那就非常好,比如一滴水,流入大海,永遠也不會乾。善法也是類似的道理,哪怕僅僅念一遍觀音心咒,也是迴向所有的眾生,這樣的話,善法將一天比一天增上,直至成就佛果。

可以這樣迴向:自己與十方佛菩薩、所有眾生的已作、正在作、未來將作的一切善法,都彙集一起,上師和諸佛菩薩如何迴向,我就如何迴向!

以上是三殊勝的修法,龍欽巴尊者說:如果知道了三殊勝法,即使不知道其他法,那也已經足夠了。如果知道很多其他的法,卻不知道三殊勝法,那還是沒用。學佛修行,最關鍵就是自己的內心,內心能夠做到三殊勝,這樣就足夠了。

聽法時,用心好好地聽,不要胡思亂想,不要亂說亂看,不要一邊聽法,一邊念經、轉經輪或者撥動念珠。該打坐時就專心打坐,不拿念珠不念經;該轉轉經輪時,就專心好好轉。但是,所有這些都需要以三殊勝攝持。

這個修法不是今天聽到了今天這樣做就可以了,而是任何的修法,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這樣做好,先打好這個基礎再說。

貳、五圓滿

平時修法也好,參加法會也好,必須具足五圓滿的觀想:

第一「住處圓滿」。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表面上只見到房子、燈等普通的物體,實際上需淨觀為佛菩薩淨土,比如蓮師鄔金淨土。

第二「上師圓滿」。上師是三世諸佛之本體,所以將上師視為佛菩薩無二無別的化現,比如蓮師的化現。

第三「眷屬圓滿」。我們的本性就是佛性,這才是真正的本來面目。不要總是想著某某金剛師兄對我不好、這個人品行低劣、那個人菩提心不夠等等,必須全部淨觀為清淨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

第四「法圓滿」。我們所受、所聽、所修的法,都是大圓滿法,屬大乘佛法。

第五「時圓滿」。本來常有相續輪,過去、現在、未來就像常轉的法輪,無始無終地轉動著,恒常不斷。

大圓滿的法,主要就是觀想和智慧的信心。有智慧的信心的話,祈禱什麼都是有結果的。穩固的智慧的信心,就是說,明觀五圓滿,是因為本來就是這樣清淨圓滿的,並非人為加上去的,如果硬要將黑炭觀想成金子,那永遠也成不了。所以,關鍵是內心,內心有這樣穩固的見解的話,那就可以了。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根本上師。注意,並不是說我就是你的根本上師,當然,有信心的話,這樣想也可以。為什麼呢?就像以前有位老母親頂禮狗牙而成佛的事例一樣。實際上,根本上師並不是一個外在的人。上師是三寶的總集,身是僧的本體、口是法的本體、意是佛的本體;上師也是三根本的總集,身為上師、語為本尊、意為空行;上師還是三身佛的總集,身為化身、語為報身、意為法身,所以說,上師是過去諸佛的化身、未來諸佛的源泉、現在諸佛的代表。

上師對我們的恩德非常大,過去出現過很多佛,我們沒有得到他的度化,現在上師示現色身來慈悲度化我們,教導我們分別善惡,就像是為盲人打開雙眼、重見光明。所以,相比於所有的佛,上師對我們的恩德更大。

所以,用智慧的信心真心真意依止上師。上師是佛菩薩的總集化身,跟三寶、三根本、三身佛之間,連剎那間的一點點分別都沒有,這就是智慧的信心。這不是描述出來的,而是本來上師就是這樣的,只是一般人業障深重,沒能看到而已。

現在很多人,僅僅是嘴巴上說上師知,心裡想的卻是不善法的事情,還以為上師可以將自己直接拋到淨土,就像拋石頭一樣。不是這樣的,上師慈悲攝持我們,傳予殊勝的法,讓我們分辨善惡,給我們指明光明的解脫大道,除了這個再沒有其他辦法。至於走不走這條路,那是眾生自己的事情,誰也沒有辦法強制。佛也是這樣,上師也是這樣,客觀規律就是這樣,無法強制誰去解脫。不然的話,佛陀與上師們這麼慈悲,早已將所有眾生都拋到淨土去了。

所以,現在得到了暇滿人身,遇到了具德上師,知道了分辨善惡,知道該走哪條路,趁自己有這個條件、有這個能力的時候,不要浪費時間,要好好地修行。不要以為上師傳了你破瓦法,就可被拋到淨土去,也並不是臨終內外氣斷的時候是關鍵,而是現在這一刻才是最關鍵,不要浪費時間,趁著現在有這個機緣,一定要精進修行。

参、自己做好了,才能度化別人

現在學佛的人天天說要「度化眾生」,有的人還說要度化無量的眾生,不要說無量的眾生,其實哪怕是能夠度化一個眾生也功德無量了。

要度人,首先自己要做好。學佛是一件好事,但學不好也會變成一件壞事,不但自己沒有進步,還會影響到別人。因為如果你做不好,人家見到你這樣,馬上就會認為佛弟子都不好,就對佛法沒有信心了。就好像一個普通的西藏人到漢地騙人,結果漢地很多人就認為藏傳佛教是騙人的。所以我們佛門弟子一定要做好,做不好的話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整個佛教的形象也會受損。那樣你的業障也很大,因為本來人家有希望走上光明的道路,結果因為看到你這樣而退轉了,那你得背兩個人的業障。佛門弟子自己做好了,不用勸別人學佛,別人也會自動學佛的。有的人說自己父母不學佛,其實你要是做好了,父母自然會覺得孩子學佛以後變好了,學佛原來有這麼大的利益,那樣他們也會學佛的,至少也不會再反對。

那我們怎樣做好自己呢?首先是皈依,然後是受持五戒,清淨自己,再好好修加行。修加行是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需要的。有的人為了求大圓滿法才修五加行,這樣的發心和看法是不對的。一定要保證五加行的質量,光是數量上完成了是沒有用的。所以要好好修四個外加行和五個內加行,尤其是四個外加行,四個外加行的質量好,五個內加行也一定好,四個外加行質量不好,五個內加行也是修不好的。

 

本文轉自色登寺官網

http://www.sedeng.com/bbs/read.php?tid=8078

 

佛以什麼方法度化眾生


淨空法師:你要想度眾生,你要先度自己

實在說,佛也是在經上這麼教導我們,自利之後才能夠利他,自己沒有成就要想成就別人,佛在經上常說「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你要想度眾生,你要先度自己,自己沒有得度,沒有法子度眾生。自己得度,在淨宗裡面就是你真正有把握往生,你是自己得度了。真有把握往生,往生的品位不必去理會,品位高低無所謂。

如果自己一味執著我要高品位的往生,那你度眾生的這個願就沒有了。換句話說,你能不能高品位往生?未必,為什麼這個說法?因為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還好高騖遠,所以你縱然能往生你的品位不高。

反而不如心裡頭一絲都不掛,什麼也不求,老老實實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那種人品位高,為什麼?他沒有分別、執著。由此可知,我們平時隨緣度化,對自己念佛往生沒有障礙,不但沒有障礙還有功德。

大慈菩薩就說得很好,你能勸兩個人念佛,就比你自己修行還要殊勝,這兩個人要記住,這兩個人真的往生才算數,不是說我平常勸幾個人來念佛,拉幾個人來聽經,拉幾個人到念佛堂念佛,這個不作數,真的往生了。你在一生當中幫助兩個人成佛,你的功德太大了,你想想你將來會不會往生?決定得生淨土。

你臨命終時,《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的智慧、德能、神通,幾乎跟阿彌陀佛差不多,這我們在四十八願、在經上都看得很清楚,這個決定不是假的,我們要往生的時候他們都看到。

縱然我們自己差一點、懈怠一點,我們阿賴耶識這個佛種性也相當強,這兩個人在極樂世界,還不趕緊拉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他會跟阿彌陀佛說,我們兩個人到這個地方作佛是他勸的,現在他快臨命終,我們趕快去接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大慈菩薩講,你能夠勸十幾個人、幾十個人往生,真往生的,你那個福報就無量無邊,你能勸上幾百個、幾千個,你就真的是菩薩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二十四集) 1998/9/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34-024


淨空法師:你要著重自度,自度而後才能度他,一心一念自度為主。

人生苦短,身上背負無量劫來罪業的包袱,這包袱有多大?《華嚴經》上有比喻,如果這個罪業有體相,像物質一樣它有個體相,哪怕它再小,遍虛空也容納不下。我們認為經上這一句話是真相,不是假設,不是比喻,是事實真相。這麼重的罪業,怎麼能消除?

佛經上有個比喻,「千年暗室」,這個房間日月光明照不到,裡面也沒有燈,已經千年,比喻什麼?比喻一個人累積造作的罪業太多太多了!可是點一盞燈就把黑暗照破了,一燈能破千年暗。這個比喻的意思是,我們無量劫來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就像千年暗室,今天聞佛法明白了、覺悟了,這就好比燈點燃了,無始以來的罪業都消除了。

這個比喻好,這個比喻裡頭的意思無盡的深廣,一般人很難體會。我們學佛的人對這句話,初學的時候解得很淺,隨著長年累積,一年比一年深刻,二、三十年後對這句話就有很深刻的認知,跟初學完全不一樣。

時時刻刻能警惕自己,放下妄想,放下分別、執著,真正知道經上所講的真話!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何必在虛妄境界裡頭做活計,錯了。這句話是古人說的,要用現在的話說,何必在這些假現象上你用盡心機,錯了,白用了心。

我們人生在世,對這個外面環境應該什麼態度?隨緣,「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我不再造罪業了,隨緣消業,不造罪業。怎麼不造罪業?

我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不造業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造業。

菩薩應化到世間來度化眾生,我們凡夫學菩薩度化眾生,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為什麼?

你自己都沒度得了,你怎麼能度人?

這個話佛在經上常說,常常提醒我們,意思在什麼地方?你要著重自度,自度而後才能度他,一心一念自度為主。

要不要度眾生?給你說,自度就是度他,真的度他。為什麼?你在社會上做出學佛最好的榜樣,人家照你這個方法去學肯定成功,這就度他。

你說得再多,人家未必相信,你真做出樣子出來,人相信了。

我們天天叫人放下,自己沒放下那怎麼行?

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自己要真放得下。

放下,不是在事上講,事,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最重要的是清淨心,清淨心裡一塵不染,事相上再多,無動於衷。所以他有能力隨時往生,為什麼?

沒有貪戀,沒有牽掛,沒有憂慮,乾淨了,沒有了,自在了,連身體都放下了,何況身外之物!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做出這個榜樣,實際上,這樁大事所有一切眾生也給我們做了好榜樣。眾生生病死亡了,你細細去觀察,他能帶走什麼?身體帶不走,產業帶不走,財富帶不走,地位帶不走,親情帶不走,沒有一樣能帶走。佛教給我們,帶不走的別放在心上,帶得走的要常放在心上。

帶得走的我們想想看,我們帶什麼?我學佛學了六十年,講經教學今年是五十三年,我是真幹。講經教學是我一生的事業,從來沒有停止過的,我臘月三十、大年初一照樣講經,沒有放過假的,只有旅行,在旅途當中講經停止個二、三天,很快就恢復。這麼多年的經驗,我們在大乘法找到了,帶什麼走?帶阿彌陀佛,這個帶得走的。我只要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我什麼都不要了。

這個道場是供養大家修道用的,你們利用這個場所,好好的在這裡學十年,你就成佛了,你就成菩薩了。

十年如果還搞貪瞋痴,那你就搞餓鬼、地獄、畜生,也在這裡修道,修餓鬼道、修畜生道、修地獄道,都能修成功。

如果十年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其他都放下了,你修的是阿彌陀佛的大道。同樣的時間,用心不同!無論什麼個方式都能成就。

你看看倓虛老法師告訴我們的,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法師,不認識字,出家之後在寺廟裡面做苦工,別人不願意幹的他幹,幹一輩子,歡歡喜喜、無怨無悔,粗重的工作全是他幹。不妨礙他念佛,他心裡頭就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沒有,心是阿彌陀佛的心,口念佛,身幹一切事都叫做佛事,為常住大眾服務。做人謙虛,對誰都恭敬,人家也都歡喜他。你看往生的時候多自在、多瀟灑,沒有生病,預知時至。傳戒期間當中,他到極樂寺,在戒壇裡面分配的工作,他照顧生病的。還沒開戒,開戒的前兩天,他向老和尚告假,告訴老和尚,他要往生極樂世界,要求常住替他辦後事。這是佛門的大事,老和尚很歡喜,答應他,問他什麼時候走?不出十天,他已經有信息了。到第二天又找老和尚,告訴老和尚,「明天我就走」。第二天真走了,留了一句話給大家做紀念,「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這修無法師留下的一句話。他老人家一生能行不能說,他沒說,但是他真做到了;也就是我常常講的,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好榜樣!

真佛弟子,真修行人,我們只要照他那個樣子就成功了。

吃苦耐勞為大眾服務,心目當中看一切大眾都是佛菩薩。

所以他對於大眾那種恭敬,跟對佛的恭敬沒有兩樣,為什麼?

《華嚴經》上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是不是?

是佛,現在是個迷惑顛倒的佛,他只要把迷惑顛倒放下,他是真佛,他跟釋迦、彌陀無二無別,怎麼能不恭敬?怎麼能不頂禮?

乃至於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所以清淨光,就像曇鸞法師所說的,這個光明朗離垢,能為眾生消除貪濁與罪垢。

人起心動念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有貪心嗎?

娑婆世界種種美好能讓他生起貪戀嗎?不可能!

娑婆世界造作種種惡業能引起他瞋恚嗎?不會。

這是真實智慧,娑婆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349集


【凈界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45】凡夫應該偏重在上求佛道,而不是下化眾生

問:

答:這也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的,你要看他的情況。禪宗他有時候開悟以後,就像有人問蕅益大師說:這開悟以後是什麼境界呢?蕅益大師說:你真正明白你這一念心本自清凈,開悟以後你會熾然修福,他就是有事修了。因為你知道你這一念心何其自性,本自清凈的當下,你一定知道循業發現,你動一個念頭,那就有無量的緣起,這時候你會熾然修福。

所以說,當我們有人認為:這個清凈心是離開緣起,單獨有一個清凈心,這個清凈心跟緣起是二個東西,那你這就是執理廢事了,你這個理就有問題,這個理性是離開緣起事相,另外有一個清凈心。所以智者大師說:即空、即假、即中,它即空的清凈當下,它也是即假。因為我們的念頭不是停止在清凈心,它不斷的動,它雖然無自性,但是它不斷的活動;不斷的活動,它就不斷的緣起。所以真正明白清凈心的人,知道無自性,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他知道清凈,他當下一定知道業力不可思議,它受熏。這樣子對理性的明白才真實,才是中道的理性。

所以我們往生凈土,事實上是隨順菩提道的。因為我們一個凡位菩薩,應該要趕快成就聖道。我們看這個經典,佛陀的意思跟歷代大德龍樹菩薩、智者大師、窺基大師的開示,所有的佛陀跟祖師,他不同意凡夫來行菩薩道,不同意,看這個意思是很明顯的。雖然我們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佛陀跟祖師的意思:凡夫應該偏重在上求佛道,偏重在這個地方。要到無生法忍以後,不退轉了,這個時候,才能夠一方面上求、一方下化;到佛陀,那完全是下化,佛陀不做自利的工作了。所以這也是一個道次第的問題,這不是一個意氣用事的問題,這是一個道次第的問題。

——凈界法師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45


南懷瑾:學會自己保佑自己 菩薩才會保佑你!

佛並不是權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這個主宰和權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說一個人學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發自醒,自己覺悟,自己成佛,這才是學佛的真精神。

如果說去拜拜祈禱一下,那是迷信的做法;想靠佛菩薩保佑自己,老實說,佛不大管你這個閒事,佛會告訴你保護自己的方法。這一點與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一樣的, 自求多福,自助而後天助,自助而後人助。換句話說,你自助而後佛助,如果今天做了壞事,趕快到佛菩薩前面禱告,說聲對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真正的佛法教我們一件事,八萬四千法門只教我們一件事,就是如何証到自己真正無我,那就成功了。這很簡單,修行只修行一件事,修到真正的無我。

既然無我了,我當然不須要佛度呀,我本來就是佛嘛!佛有這個度人之相,佛就著了人相,我相。我如果真正能夠悟道,就是無我,就沒有被你可度之處。

修要自己修,修成功自度了,是你自修自度,自性自度。所以佛說的是老實話,他說沒有一個眾生是需要我度的!我也不能度呀!必須他自己有信心,自修自度,自性自度。

求上天的保佑,菩薩保佑,保佑不了的,不要迷信啦!只有自助天助,自求多福。你要想菩薩保佑,你要先保佑自己,怎麼保佑自己呢?行一切善法,那麼自助就天助了,佛菩薩與你中間的電線、電波就接得上了。你一天到晚去殺人放火,然後說,菩薩保佑我,你自己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告訴我們,沒有一個眾生他可以度的,眾生都是自性自度。

──《金剛經說什麼》

整本《維摩詰經》里面最重點的重點,是告訴我們:佛法就在這個世間,我們就在自己的身心上自了。

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賴別人,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為外力僅是方便法門,非究竟法門。所以究竟法門必須要自度自了。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下面一個重點告訴大家,就是“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我們信宗教,請神幫忙,統統沒有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他力能夠幫助你的。學生求老師,請老師幫個忙,我說辦不到。我是你老師,也幫不了你。有時候請媽媽幫幫忙,也做不到。肚子痛,求媽媽幫我痛一下,可能嗎?不要說媽媽,上帝也一樣做不到。

人要怎樣才能做到?靠自己,自助則天助。一切來自自力。中國特有的經驗,唯有自己先站起來,自己幫助自己,才能“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自佑,自己保佑自己,唯有這樣,才能得到他力。“自天佑之”這個天,就代表他力給你的感應。來自他力的一切,就叫感應;有感就有應,所以自己能夠自力站起來,“自天佑之”,那麼上天才能感應你。

自己如果站不起來,你躺在地上我扶你一把,會走路啦!如果我放了手,你又躺下去,下一次我再也不幹了!只好讓你永遠躺在地上。所以人要能自助才能天助,能夠自立自強的人,才能大吉大利。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易經》告訴我們:人生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任何一種外力都是靠不住的。

──《易經系傳別講》


南懷瑾:先求自度,然後度人

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曰:奚為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

這個故事是假托的寓言,莊子特別借孔子來講入世做人處事的道理。因為孔子的學說主張,是偏重在人道,偏重入世的,所以莊子就采用了借婆婆的苦口婆心,向外公說拜年的吉利話。那是譏刺呢?抑是“正言若反”呢?就靠讀者自己去參究了。孔子的學生,第一了不起的是顏回,所以借顏回與孔子的對話來表達。

顏回有一天向孔子請假,他說,我想離開這裡出國去,不再求學了。孔子問他,你到哪裡去?他說我准備到衛國去;孔子跟衛國的士大夫們交情很好。“曰:奚為焉?”孔子問顏回,你到衛國去干什麼呢?顏回講一個道理,他說我聽人家說,衛王這個人“其年壯”,年齡正在壯年很可貴,大有可為。“其行獨”,但是聽說衛王這個人治國啊,做人啊,他的行為作法,非常獨裁,自以為是。

“輕用其國”,他太聰明,又值壯年,對於國家政治很隨便,想怎麼辦就怎麼辦,不加考慮;“而不見其過”,自己不反省自己的過錯。這是莊子借顏回說衛王,說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套用這一句“輕用其國”來說,有些人在自己家裡,輕用其“家”,而不見其過;做事業,或開個公司,輕用其“商”,而不見其過。這句話就是說,不管大小范圍,都是一樣的道理。

“輕用民死”,因為衛王正值壯年,壯年的人有勇氣,有沖勁,但智慧不足,經驗不夠,因此衛國政治搞得很糟糕。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壯年獨裁,憑自己的意志決定了一切,輕用其國,以致“民死”,老百姓受災難受罪的多啦!“死者以國量乎”,死的人太多了,多得可以拿國家來衡量。“澤若蕉”,他這樣搞下去,等於一條大河燒了一樣,把水都燒光,這個國家太危險了。“蕉”字借同“焦”字來用。“民其無如矣”,顏回說我可憐衛國的老百姓,所以我要去救他們。

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他說,老師啊,我跟你學了那麼久,受了你的教育,你平常教我們“治國去之”。顏回說孔子的教育,是說治理好的國家不要去,好的國家去干什麼?光吃現成飯,當公教人員拿高薪水,沒有意思。“亂國就之”,他說,老師教我們,有危難的國家一定要去,要救世救人;現在衛國很亂,所以我要去救他們。“醫門多疾”,一個好的醫生門口,病人就很多,到衛國去可以看到許多有政治心理病的病人,所以我要到這個有政治病的國家去看看。

顏回說,同時我想去弘揚我在老師這裡所學的道理原則。如果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去度眾生,去傳道;拿儒家來講,就是到那裡救世救民。“庶幾其國有瘳乎!”他說衛王的國家毛病太多了,我去了也許能把這個國家救好,把他的病治好。你們注意啊,莊子假托了顏回的思想,其實就是青年人的思想,我們也經過青年來的,年輕時一點也看不慣別人,好像只要自己站出來一定有辦法。唉!可惜自己沒站出來,如果用了自己,早有辦法了。你們諸位男女青年,都有這個心理,對不對?顏回代表了青年心理,與孔子的代溝就出來了,這是老師跟青年學生代溝最好的說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仲尼曰:嘻”,這個嘻字啊!我們念成“西”。真正的不是這樣念,孔子一聽,就幽默他去衛國的心思說,“若殆往而刑耳”,嘿!你去吧!你去了就會被殺頭。孔子接著就講一個道理,“夫道不欲雜”,孔子這裡說的道,不是修道的道,也可算是另一個原則的道;人生的大原則大道理,都是同樣不能雜,要專一。這句話很重要,你們修道打坐,想證果位,要一門深入,方法不要學多了。方法多了,你沒有智慧不能融會貫通,結果一樣都無成。做人做事這個道,這個法則之道也是一樣。“雜則多”,道雜了思想就多了;“多則擾”,思想多了就困擾自己;“擾則憂”,困擾自己就煩惱憂慮;“憂而不救”,人有煩惱憂慮在心中,救自己都救不了,還能救人家嗎?還能夠救天下國家嗎?孔子這樣開始罵顏回。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這一段完全是對青年人說的人生哲學,是孔子講的青年人的修養哲學。他說我告訴你,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上古及中古時代都是要“先存諸己”,先要救自己,所謂己立而立人;對於學佛的人來說,先求自度,然後度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你自己都度不了,救自己救不了,怎麼能夠救人!“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自己病都沒有治好,你哪裡有空去指責人家,暴露人家的缺點!所以道家的思想,同佛家儒家都一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生修養的價值觀,在《莊子》這裡說了出來。

——摘錄自南懷瑾《莊子諵譁》


道證法師:我們自己的煩惱都度不了,是要怎麼度別人?

在這裡,講一個上廣下欽老和尚的故事:

有一天,有一位婆婆,她就去向老和尚抱怨,抱怨她自己的媳婦,是多壞又多壞,多不聽話又多不聽話......

老和尚聽完,就靜靜地問她:「你自己肚子在痛的時候,有沒有辦法叫它不要痛?」

這個婆婆想一想就說:「沒辦法!」

老和尚又問她說:「你若在拉肚子,有沒有辦法叫它不要拉?」

這個婆婆想一想也說:「沒辦法!」

老和尚就向這位婆婆說:「你自己都沒辦法教自己聽話,是要怎麼教別人聽你的話!」

我們自己的煩惱都度不了,是要怎麼度別人?


海濤法師:你首先要自己度自己,“自度”而後“度他

家裡人很難度怎麼辦?本來就很難度啊!我到現在還沒度成功我告訴你,剛剛我兒子來找我,我也是說:有沒有吃素啊?兒子答:中午吃一下素。我也只能這樣講,我只跟他講一講道理,但是我這個人不太喜歡用感情,因為不方便,對我們的父母我們要報恩感恩,但就是基於這種心態而已。

眾生難度所以我們才要努力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但是不要被難度的眾生打倒啊!不能說:哎呀!這個世間大家都在吃肉,好難度!好難度!我不要度了。。。這個叫阿羅漢,他就是自己解脫,度人很難這樣子,但是你不能因為說這樣就退轉了。

本來就是難調難服,本來這個世間就叫做五濁惡世,污穢的。見濁。命濁。煩惱濁本來就上污水,但是這樣的地方才好修行,難得保持清淨,所以家裡的人難度。生活困難,但是內心要保持平靜,本來那都是假的。

不是說富有才是快樂。好度好度乾脆讓你來出家,裡面都是學佛的看好不好度,你來出家看看,都是出家人都在學佛都在吃素,有的人來出家發現出家人更難度,知道嗎?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想法,雖然都是出家了。

你所謂“度”是什麼意思?“度”是因為你首先要自己度自己,“自度”而後“度他”,你要安住在無我的超難“度”,你更要示現給他看,就算這幾萬人都不學佛只有你一個人學佛吃素,你都要把它示現好這樣就好了。佛教就是這樣,釋迦牟尼佛靜靜坐在那裡讓你看如此而已,有緣你就來拜,有佛書在那裡你可以翻閱,因緣如果到他自然就成就,但是不要執著說“我一定要度我家的人”,不要有這個想法,你若有這種想法你會失敗,不能這樣。如果說家裡人那麼好度,那我們就不用出家了,就在家裡好好度就好啦!很難的,我們將來成佛以後真實來度他吧!現在留一條線保留一個緣,他有他的生活,所以各位絕對不要有強迫症,什麼叫做強迫症?就是我硬要叫你吃素,這個叫強迫症,我硬要叫你如何如何......這隨緣就好,我(心裡)已經盡力了,這樣就好了,但是這個盡力絕對不要引起心裡的煩惱,這個很重要啊!

你在吃素,你丈夫在吃葷,這樣就好拉,你每天回向給他,願他能夠....這樣,保持很平靜,你要覺得說我能夠學佛,真的是宿世所種的善根吧!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底,一般世間的好人他不一定會學佛,因為宿世沒有善根嘛!你今天能夠學佛還會吃素你已經太難得了,不要有煩惱心只能有悲心,我們應該很慶幸自己在學佛了,但是他們都還沒有,我們對他們悲心。善巧方便。難行能行,所以應該是要如此。但是也不能消極,難度我就不要度他,不能這樣,要用盡各種方便,像我每次若遇到我父親,我就故意五四三二一在那裡跟他聊天,講完以後,問他:有沒有念佛他看一下?

不用念沒關係,不然拜佛也好,不拜佛那點燈啊,都不要不然看一下也好,用各種方法,再沒有用不然我替你念,我跟我父親說我已經替你念好了,好好好......這句話,他只有好...剩下都不好,所以我說:爸爸我一天都替你念二十一遍藥師咒知道嗎?他說:好好好......回向給你你要記得,好好......這就OK了,哪有可能叫他開口念,我了解我媽那麼久了,現在還沒開口念“阿彌陀佛”讓我聽到,呵呵......但是我覺得這很正常,大家都如此,但你不能為了這個事情而煩惱,這個很正常,因為我一直來感恩他就對了,生下我,又能夠讓我出家,這個就是我生生世世的恩人。大護法,所以我來出生在他家,然後一定又會護持我這樣子,所以我父母到現在還是護持我的法,他不會去破壞,不會去講壞話,在這一點,自己不要起煩惱很重要。


「了解」修行與度眾生何者重要

【歡迎轉發 功德無量】

兩者都重要,只是輕重有別。修行是本份之事,度眾生是隨緣,釋迦牟尼佛示現六年參訪與苦修,而後證成菩提,先後弘法利生四十九年。這就是示現給我們看的,有很大的啟示,六年參訪苦修是自度自利,四十九年弘法是度人利他。

沒有自度焉能度人,不能自利如何利他。譬如:老師要教導學生,也必須先充實自己的學識與道德,而後教化學生,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開始勤求學問與廣學道德,這段時間是老師自度自利階段,學位完成之後,即踏入教學工作,那麼,踏入教學工作是度人利他的階段。

輕重就是如此一般,未證成果位之前,自度自利,是暫時性,不是永久性的,這稱之為重,度人利他為輕;等到已證成果位的時候,度人利他為重,自度自利已圓滿,何有輕重之分呢?

所以我們應該對修行與度眾生有如是共識,才不至於亂了腳步,本末倒置,模稜兩可。


淨土法門: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

問:有一人專門在畫各維次人物和靈性生態及佛像,已有一定數量,應具一定的說服力。他底下兩個問題,請問是否可以把這些作品展示出來?第二個問題,該用什麼方法度人學佛比較有幫助?

答:你第一個問題,問可不可以把這些作品展示出來,我不知道,我沒見過。展示出來,這是有關整個佛教的,關於整個佛教的東西,要想展示出來的話,最好先跟佛教協會聯系,跟宗教局聯系,先讓他們看看,聽聽他們的意見。或者他們主辦這個展覽,或者他們協助協辦這個展覽,這都很好。

第二個問題,你說用什麼方法度人學佛比較有幫助?那你自己先把它學好,我自己沒有學好,沒有法子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常常起反效果。這是佛在經上講過多次的,“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個意思是講,你自己還沒有得度,你要想度別人,沒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做好。現在連世間人都講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我所學的、我所做的都是世間人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范,你就可以度人。世間人所有這些煩惱習氣,我都沒有了,這才行。也就是我們平常常講的,四句十六個字,自私自利有沒有?名聞利養還有沒有?五欲六塵還有沒有?貪瞋癡慢還有沒有?如果這些東西都沒有了,我們自度最低的限度做到了,來做度化眾生的事業很勉強,可以開始少少的做,慢慢的再提升自己。你的德行愈高,智慧愈大,解跟悟愈深,那你度眾生的面就愈廣,度眾生的時間就愈長,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一切都要從自身做起。(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六十三2007/2/16)

問:現代社會污染嚴重,人們六根所接觸多屬殺盜淫妄,對正法、善法卻聽不進去;反觀聾盲瘖啞者可能更為單純清淨。請問佛法“八難”中的聾盲瘖啞,在現代應如何诠釋?

答:盲聾瘖啞他有障礙,盲,見不到佛像;聾,聽不到佛法;啞,有疑問不能夠發問,是說這些障礙,不是說別的。但是在現前這個染污嚴重的社會當中,他們確實可以免除不少的染污,這是真的。可是對於佛法,依舊存在這些障礙,他們學習比一般人是要困難一點。可是今天現在社會一般人迷惑太重,這個迷惑重是什麼?就是自私自利的念頭太重。比過去人,我們冷靜觀察,絕對不止十倍,如果是自私自利超過十倍,應該是三十年前;就是現代的人貪瞋癡慢,對三十年前的人是他們的十倍。要是對六十年前的人,可能是有三十倍到四十倍都不止。如果再比起一百年之前的人,大概我們現在人是他們的一百倍,應該是這樣的。往後去這個速度的成長是幾何級數,沒有辦法估計的。那你就知道這個災難來得很快,災難來得嚴重決不是我們想像得到,這個不可以不知道。

所以在這樣一個環境之下,我們學佛要非常認真努力,我們縱然沒有能力化解別人,至少自己有把握往生。知道這些事實真相,現在這個世間所有一切名聞利養,這個東西要把它捨得干干淨淨,為什麼?你一樣都帶不去。包括你身體都帶不去,你要貪圖這干什麼!名利、權力更是假的,統統放下,多做好事。唯有多做好事,善業你能帶得去;所有一切不善的,一樣都帶不去。我還有同學告訴我,現在這個通靈有一些特異功能的人很多,這些人我可以這樣說,少數可以相信,大多數不能相信,我是抱這種態度。我不是完全相信他們,他們來跟我談,我想一想合情、合理、合法,可以;如果說來說的不合情,或者是不合理,或者不合法,裡面有一條,我都不會相信他。裡面有人看到,這個地裂開,地裂開是什麼?這個科學家說到,地球地殼的變化,那個災難是超越前面講的四種,可不可能?可能。

科學家也預測到,尤其在科學報告裡面我們所看到的,古代,五萬年前,現在的大西洋是大陸。亞特蘭提斯,科學也是發展到比現在還進步,那個時候的飛機、汽車所用的能源,是從太空當中取來的,干淨、沒有聲音。人民迷信科技,也是殺盜淫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達到登峰造極,結果大地整個沉到海裡去了。沉到海裡就是現在大西洋,為什麼叫大西洋?他們那時候國家叫大西國,大西國沉到裡頭變成海洋,叫大西洋,這是我們在科學報告裡面看到的。所以要曉得,人不死,這頭一個我們要安心,人不死,軀殼、身體有死亡,你的靈魂不死。什麼時候你覺悟了,覺悟了靈魂就叫做靈性,靈魂不能超越六道,你在六道裡面還會投胎;到靈性就沒有了,靈性超越六道。如何叫靈魂覺悟變成靈性?那你就證果,至少你是阿羅漢以上,這個重要!這世間沒有重要的東西。

我曾經跟諸位說,我講的真話,不是假話,大梵天王請我,讓位給我,你說我去不去?我不去;摩醯首羅天王請我去,讓位給我,我也不去,為什麼?脫離不了六道輪回。要這個干什麼!今天你遇到佛法,希有難逢,這是一個大好的機會,這個機會是永脫輪回,你要有這個認識。不但永脫輪回,永脫十法界,這還得了!這個機會你到哪裡去找。無量劫難得遇到一次,這一次遇到你說多幸運,遇到了,認識清楚了,還會把別的東西放在心上嗎?哪有這個道理!認識清楚之後,最不得已的方法,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什麼都放下,你這一生成就了。你還想搞這個、搞那個,甚至於搞弘法利生都是錯誤的,說老實話,你也弘不了法,你也利不了生,最後耽誤什麼?你不能往生,你這一生遇到佛法的機會錯過了。

應該是什麼樣態度?我這一句佛號真的在心上,我心裡除了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可以做弘法利生工作。就是我自己有把握,有阿彌陀佛就是有把握往生,決定往生,我這個身體還在世間,我替佛法多做一點工作,多接引一批人,這好事情,這應該做的,自度而後度他。我自己心裡還有亂七八糟的東西,還有妄念,這個佛號還不能夠專注,自己沒有把握,應該把這個當作第一樁大事。沒有這個把握,經都不要講,道場也不要建,為什麼?沒用。比什麼都重要!你一定要記住,佛講的話是決定不錯的,自度而後才能度他。“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無有是處是沒這個道理,這是佛在經上說的話。(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六十六2007/5/4)


淨空法師:如果沒有把握往生,則不能廣學多聞,教化眾生。

我們看末後,念老為我們總結。「右文大意」,右文,註解這些文字,總的來說為,「菩薩一心正直」,修淨土法門,極樂世界的菩薩,一心中正,直心,直心是道場,不偏不邪,「安住一乘法中」,一乘法中,就是一生證得佛果的大法,這個方法就是信願持名,「復具善巧方便,精勤求法,廣為人說,悉無厭倦」。自己修學一門深入,深入之後,復具善巧方便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在現前,最適當的方法,自己往生確實有把握,這一點很重要,智者大師為我們做的示現,就是表這個法。

智者,天台宗的祖師,對於天台宗的建立、弘傳,智者的貢獻最大,他最後念佛往生淨土。學生們問他,老師往生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他告訴大家,因為領眾,領眾就是主持教學,好像一個學校他當校長,他要管理很多人事跟教育,所以只得五品位。五品位地位不高,凡聖同居土中下品的地位。這是慈悲心重,捨己為人。他可以提升自己的品位,上品上生他做得到,但是為了幫助許許多多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提升自己,要把這個時間來幫助提升大家。這是菩薩的慈悲心,菩薩的真實智慧,完全從事相上說。如果從本跡上來說,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化身,在中國示現的。《法華經》上說,釋迦佛久遠劫就成佛,哪裡還會有退轉的道理!這是佛在舞台上的表演,別當真。但是有一樁事情我們抓住,這就行了,就是剛才我說的,自己往生要有把握,我可以犧牲品位,我廣學多聞來教化眾生。如果自己沒有把握,不能幹這個事情,你廣學多聞教化眾生,你自己不能往生,還繼續搞六道輪迴,錯了。智者的示現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所以真正安住,平安住在一乘法,就是信願持名。真正有把握往生,這時候可以以善巧方便,喜歡《華嚴》的教他《華嚴》,喜歡《法華》的教他《法華》,喜歡禪宗的教他禪宗,多些法門,行;如果自己還沒有安住一乘法,這個事情做不得。一定要記住,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真正得受用,門路決定不能差錯。祖師大德無論是示現、無論是註疏,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要會看、要會聽,要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要把意思錯會了。現在這個世界,將佛祖的意思錯會的人很多很多!這些人很可憐,看到他好像是勇猛精進,他的心行細心觀察,統統在造輪迴業。換句話說,他們很難往生,習氣很重,我們同學不能不知道。

文摘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二二集) 2013/11/30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40-0522


淨空法師:怎樣才知道自己有把握往生?

第二個問題是︰念佛很久,往生沒有把握,還沒有見到阿彌陀佛,請問怎樣才知道自己有把握往生?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往生有沒有把握,並不是預知時至。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祖師大德也常常教導我們,往生有沒有把握,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就講得很好,這個問題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淺深」,這個話說得好。蕅益大師是再來人。你看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我們知道他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對於《彌陀經要解》的贊歎,他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個批注,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贊歎,贊歎到頂點了。由此可知,蕅益大師是什麼人再來的?如果不是阿彌陀佛,那一定是觀世音菩薩,才值得大勢至菩薩這樣贊歎。他的話就是佛的話,這就肯定告訴我們,我們有深信切願,這個人決定往生。深信切願在哪裡表現?這個世間決定不染著了,你才真信、真願。如果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愛、還有留戀,西方極樂世界怎麼能去得了?

所以古大德教給我們,這個法門的修學叫「欣厭二門」。厭是厭棄、厭離娑婆世界;欣是希望、歡喜求生淨土。把求生淨土、親近彌陀,當作我們這一生唯一的一樁大事,除這樁大事之外,其余都是小事,微不足道。我勸導同修變一個說法,跟古人的不一樣,你們去想想有沒有道理。我的說法是,我們把《無量壽經》徹底去做到,昨天晚上我講經講到布施、持戒、忍辱,我說到。我們學佛講到相應,什麼叫相應?必須具足信、解、行、證,這才叫相應,這四個字當中少一個字都不是相應。所以你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要相信佛的教誨,要理解教誨當中的道理,要知道怎樣修行。

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真正得到利益了,那就是證。在現前我們所得到的,煩惱、妄想、雜念減少,心地清淨,智能增長,這是證,淺證。功夫純熟,曉得什麼時候往生,功夫好的兩、三年前就知道,我見過。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六祖大師囑咐他的學生,去替他預備後事,那是一年前,他就知道。我在台北,台中同修來告訴我,李炳南老居士在講經的時候告訴大家,他再講兩年就不講了。那邊同學,聽到這個話來問我,老師講這個話什麼意思?我告訴他,老師住世間就是為講經說法而來的,他說他講兩年不講了,意思就是兩年以後他就往生。果然沒錯是兩年,所以我知道他那一年要走。這是什麼?功夫純熟的人,一、兩年前自己就知道了。一般人預知時至,我們看到最多的是一個月到三個月,這種情形我們看到太多了。他在往生前兩、三個月,去拜訪他的朋友,看看他的親戚,見最後一次面。往年,「台北蓮友念佛團」李濟華老居士往生,就是兩個月之前知道的,這是講功夫純熟比較晚。

所以我的說法是,你能夠把《無量壽經》做到百分之百,全做到了,經的意思你都理解、都懂,你都做,統統做到了,你決定是上品上生;你說我能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做不到,不錯,你可以往生,你往生的品位上品中生;你做到百分之八十,你上品下生。這樣子慢慢的遞減,減到你只能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我做不到,我可以做到百之二十,你也能下品下生。如果說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你往生就沒有把握了。我這個講法,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今天我們往生沒有把握,我跟大家說一句老實話,聽經太少了,聽經好重要!聽經要不重要,世尊當年在世,為什麼四十九年天天不斷在講,這就是熏習。我們不聽經,就被煩惱熏習、被妄想熏習,一天聽兩個小時不夠。

世尊當年在世說法,一天是八個小時,經上告訴我們「二時講經」,古印度二時是現在的八小時。印度那個時候對於時間的時辰,他們的說法是晝三時、夜三時;白天三個時辰: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晚三個時辰: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所以是六時。二時講經,我們現在把一晝夜分做二十四時,二十四個單位,他們是六個單位,他們一時等於我們四小時。每天八小時聽經,所以他才有成就。我們今天不聽經,不聽經就打妄想,不聽經就造業。這個道理、這個事實,我們一定要明白。現在我們想聽經怎麼辦,誰給我們講?講經的人少了。

所以今天我們在此地,全心全力的在培訓弘法人才,現在要把培訓班正式改成佛學院,我們佛學院名稱是「佛陀教育學院」,在新加坡教育部注冊。這個學院裡面的程度跟大學一樣,將來發的大學畢業證書,新加坡政府承認。我們全部的學程七年,學生在那裡學七年,學些什麼東西?一門,一門深入,長時間的熏修,他才能成功。學一部《彌陀經》也要學七年,你把這部經學得透徹,你完全明白了,你的疑問全都沒有了,斷疑生信;不但你能夠弘法利生,你往生不退作佛是決定有把握。我們沒有這個修學環境,沒有人跟我們講怎麼辦?今天我們的緣比古人殊勝,我們利用科學的高科技這些機器,我們利用錄相帶、利用錄音帶反復的來聽,一天聽八個小時,把你的妄想、雜念、分別、執著統統聽掉,你清淨心就現前。清淨心現前就有感應,你怎麼會沒有把握?一定要多聽經。

九八年早餐開示—對美國同修講話—知恩報恩(七)  1998/12/27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3-1227


淨空老法師:連度眾生這個念頭都要放下

所以真修行的人,什麼都放下,別去管它了,連度眾生這個念頭都要放下,為什麼你度不了!你發的度眾生的心,所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怎麼能度人?所以我們是凡夫一定要承認,凡夫是以自度為第一,度眾生附帶的。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有緣?這人我認識他,他能信、他能理解、他能放下、他肯念佛,這個人有善根,度一個是一個。這樣的善根福德因緣的人不是多,不是很多,確確實實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二個;大多數學佛的人都是來玩的,不是真的,你要搞真的,他就不來了。

這從前我跟李老師學教,老師常常說現在的這些念佛人,他來幹什麼的他來消遣的,在家裡待著無聊沒地方去,到寺廟、到道場來消遣,他不是真幹。消遣的人我們也讓他來,為什麼給他種一點善根,比到一般娛樂場所消遣總還要好一點,給他種點善根,不要指望他,他這一生能往生,那是靠不住的。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我們對於這些事實真相了解清楚,我們要避免,障礙往生的緣要斷掉,成就往生的緣我們要掌握住,我們才決定得生!

《淨土聖賢錄》裡面、《往生傳》裡面,所記載的不是完全的,許許多多真正往生的人沒人知道,所記載的那是一般人曉得的。知道這個法門廣大,真正要修、要成就不是難事情,因為它沒有叫我們斷煩惱。斷那就真難了,可以說我們沒有這個本事。它的方法是叫伏煩惱,用這句佛號,佛號念得很得力把煩惱伏住了,煩惱沒有空隙夾雜進來,這就叫伏煩惱。還有妄想雜念夾進來,就是你功夫不得力、你伏不住,煩惱還是跑進來了,雜念還是跑進來了。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常常用這個來勘驗自己的功夫,自己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需要去請教人、去問人。問人,人家也不會告訴你,人家告訴你都是恭維你、讚歎你,不會說你不是的,所以現在修學要靠自己。從前老師給你說真話,同參道友給你說真話,你的父母長輩給你說真話。現在沒有了,現在不敢講了,怕你不高興,跟你結冤仇那何必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喜歡聽什麼讚歎幾句,反正都不是真話。這是這個時代修行,幫助你的人少了,要靠自己、要靠經教,天天不離經教。經教要用真誠、恭敬心去對待,你才能得利益;沒有真誠心、沒有恭敬心,你得不到利益。

——大經解演義,第358集


聖嚴法師開示:迷人須仗佛度,悟人乃是自度,起步時可靠他度

迷人須仗佛度,悟人乃是自度,起步時可靠他度,既上了路,有了方向,就要學著佛菩薩的悲願,發願自度度人。我曾見有位老人,尚沒有努力念佛修行,我去勸他,他卻說準備讓他兒孫在他過世後來超度。

我也認識他的兒孫,都很孝順,我問他們的意見,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當然是應該的,到時候要拜託師父您來誦經念佛,替他老人家超度。」他們都指望出家師父給予超度。

清明報恩佛七。報什麼恩?報所有一切恩,主要是親恩。以何相報?以超度來報恩,超度誰呢?超度亡靈,也超度自己。

實則是由於超度自己的念佛功德,使得已故的親友先亡,也獲得超度。不僅超度了自己,超度了亡靈,其實由於諸位的修行,改善了你的身口意三業的行為,回家之後,或在工作場所,也會以智慧及慈悲影響與你們相關的每一個人,所以也連帶著超度了日常生活中的親友及同事們,真是功德無量。

打完佛七,回到原來的生活中。你們自己的觀念、人格、言語、舉止、待人接物,都要帶點念佛人的味道,那是智慧、慈悲的精神,那便是表現了自己被超度也能超度人的化世功能。

(一九九三年三月三十一日農禪寺清明報恩佛七第四晚開示)


達真堪布:自度度他,自覺覺他

噶當教言

32、未調伏自相續之前無法調伏他人,所以先要調伏自心

首先,調伏自己的相續,才能調伏他人的相續。若是自己沒有解脫,很難幫助眾生解脫。我們經常講:自度度他,自覺覺他。唯有自度,才有度化其他眾生的能力,唯有自覺,才有方法令眾生覺悟。若自己沒有內證,想讓他人獲得這種覺悟是很難的;若自己沒有到達彼岸,想要幫助他人到達彼岸,也是很難的。

佛經中講,如同兩個人同時被水沖走了,誰也無法解救誰。自己先得救,才有可能解救他人。同樣的道理,自己到達了彼岸,才有能力度眾生;自己覺悟了,才有能力讓眾生覺悟。

其次,自身的表法很重要。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以身作則。平時我們也要度化眾生,也要幫助他人。

大乘菩薩有四種度化眾生的方便,即布施、愛語、同事和同行。布施,是讓他們接觸佛法、進入佛門;愛語,是讓他們對三寶生起信心;同事和同行指你修行再好、境界再高,也要跟他一起精進地學修。這都是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

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修持方法,眾生的境界不同,所以行持善法或修行的方式也有不同。要儘量地跟他們同事、同行,這樣才能度化眾生,這是度化眾生的能力。

菩薩戒中有饒益有情戒,就是指這四種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若是不具備這些,很難度化眾生,尤其是同事和同行。

我們現在也發心,希望家人親友跟我們一起學佛修行。但是我們沒有智慧,總是跟他們針鋒相對,按照自己的想法勉強他們,這都是錯誤的。在開始的時候我們要隨順他們,要儘量引導他們,這是很重要的。

當我們真正生起了無偽的利他菩提心之後,想要表法非常容易,成佛了之後,一切都是任運自成的。

敬錄自達真堪布仁波切2016年蓮師法會最新開示《噶當教言》講解4


淨空法師:佛是教人自覺、自悟、自度

佛救度一切眾生,是教導他自己轉境界──佛不度眾生,因為是你自悟、自修、自証、自度的。

佛對眾生的幫助,只是教化而已。佛是教人自覺、教人自信,佛之所以偉大,不同于一般神教之處,就在這個地方!佛教化眾生,是以因果為主,佛把你過去今生種種業因果報說清楚,讓你自己覺悟。

我們眾生希求果報,一定要知道它的因緣。因緣具足,那個果報當然就現前,所以佛法始終不離因果。今天這個世間,有很多人不相信因果報應,這是愚癡、沒有善根!

佛教化眾生,是沒有條件的!佛無條件地教化眾生,完全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轉凡成聖。我們依照佛的方法、理論修行,將來成佛成菩薩了,這其中所得的利益完全是自己享受。佛說法,千經萬論,總是不離開這兩個原則:一個是說他自己親証的境界,一個是說我們現實生活環境。

佛教化一般眾生的標准,是依真俗二諦。愈是高程度的,那個真的成分就愈多;愈是初學的,俗的成分愈多,真的方面就比較少。“真”跟“俗”能圓融,我們的生活就會很幸福、很美滿。佛教化眾生,是應機說法,你想要什麼,他就給你說什麼,所以能令一切眾生普遍得益,但是得的利益大小不相同;唯獨淨土法門是令一切眾生都能得圓滿的利益。所以要知道,佛教化眾生第一法門,是勸你念佛求生淨土。

我們這一生真正是多善根、多福德,才遇到淨土法門。諸位要多想想,佛門廣大,八萬四千法門,你怎麼就剛剛好遇到這一門?真正不容易!所以,遇到了就要真修。你不肯認真,是迷惑顛倒,辜負自己,辜負了佛的教化!


希阿榮博堪布:自己還沒解脫,就先別發願留在輪迴中救度眾生

繼續在娑婆世界,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菩薩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出於悲心,乘願力、神通入輪迴救度眾生;一種是凡夫循業流轉,因業力牽引不得出輪迴。

如果是自己已解脫了煩惱束縛,有能力跳出輪迴,而由於悲心仍然發願在娑婆世界積累資糧、護持佛法,那是菩薩的願行,我由衷地讚嘆隨喜。如果自己還沒有解脫煩惱,也不發願往生,完全是因為業力而流轉輪迴,自己的煩惱惡業都還沒辦法清凈,又怎麼去教別人有效地對治煩惱?

學佛不是純粹的搞學問,就算佛學知識豐富,知道去除煩惱的整套方法,但自己若沒有實踐、親證,是很難指導、幫助別人的,就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下河救人,人救不了,自己還需要救援,因為不諳水性,甚至可能把別人往深水裡拖。

流轉輪迴不像一般想像的那樣簡單有趣。今生為人,來世不一定能繼續做人,很可能會墮落到三惡道中。

一旦投生惡道,想積累資糧、斷惡行善就非常難了。餓鬼道、地獄道不用說,我們現量可見的旁生道中,絕大部分旁生都是以殺生度日的。像海洋中有的大魚一頓飯要吃掉幾噸小魚,小魚一頓要吃掉無數的浮游生物。一個個都是殺業累累。即使福報淺薄到只能投生到永遠見不到亮光、冰冷漆黑的海洋深處,或者炙熱的火山熔漿里,無時無刻不遭受冰火的酷刑,這些旁生仍然只是醉心於彼此爭鬥殺害,你死我活,心相續中滿是貪婪、嗔恨。它們生來如此,別無選擇。

相比之下,做人實在太幸運了,因為人就算再潦倒,再走投無路,也還是可以選擇不殺生、不造惡業,而仍能活命。

投生人道也並非像有些人以為的那樣,輕易就能憶起宿命,在前世修行的基礎上繼續今生的修行,積累資糧。菩薩尚有隔陰之迷,我們凡夫經過十月住胎的劇烈痛苦,基本都會把前世忘了個乾淨。況且投生人道有可能投生到邊地、業際顛倒之處,或感得喑啞殘缺之身等,總之想再具足十八暇滿修學佛法,實在不容易。

佛陀教我們發願往生極樂凈土,就是因為大多數眾生不能在一世之內通過修行盡除煩惱,所以要往生凈土,出輪迴,得不退轉,再接再厲修行,直至圓滿佛果。

在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授記的菩薩,都能於須臾間前往無量佛世界,恭敬供養諸佛,迅速積累福慧資糧;都能化身無數百俱胝,以慈悲善巧救度、引導無邊無際為煩惱所迫的有情眾生。

認為發菩提心就是發願流轉輪迴救度眾生,可以說是對菩提心的一種誤讀。佛陀教導我們發菩提心,是為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而發願證得佛果。

願菩提心有三種:國王般的發心、船夫般的發心、牧童般的發心,這三種發心雖有差別,但都發願圓滿覺悟、證得佛果,沒有哪一種發心是立志循業流轉的。佛經有云:「若自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你自己的手腳還綁著呢,怎麼去幫助他人解綁呢?

大乘佛子發願在娑婆世界積累資糧,護持佛法,救度如母有情,這很好,但自己先要努力解脫煩惱,才能給眾生切實帶來暫時和究竟的利益。

——希阿榮博堪布《透過佛法看世界》


索達吉堪布:菩提心的三種類型(從心力角度劃分) 

從心力的角度來分,菩提心有如國王之發心、如舟子之發心、如牧童之發心三種。

(一)如國王之發心

國王首先要摧伏敵方,得到自方的擁戴,自己先登上王位,再維護屬下臣民。同樣,希求自己先得佛果,之後再將一切眾生安置於佛地,這種發心就稱為如國王之發心。

(二)如舟子之發心

所謂的舟子,也就是船夫。他的願望是自己與所有船客同時趨達彼岸。同樣,希求自己與一切眾生一同獲得佛果,這種發心就叫如舟子之發心。

(三)如牧童之發心

牧童為了使牛羊先吃草喝水,免遭豺狼等猛獸侵害,就將它們趕在前面,自己隨後而行。同樣,希求先將三界眾生安置於佛果,之後自己再成佛,這種發心稱為如牧童之發心。

 

《大圓滿心性休息》中也講了這三種發心,並引用《大寶積經》的教證說:如國王之發心,又叫廣大欲樂之發心,這種心力屬於下等,是鈍根者的發心,需經三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如舟子之發心,又稱殊勝智慧之發心,這種心力屬於中等,是中根者的發心,需經七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就像彌勒菩薩的發心;

如牧童之發心,則稱為無與倫比之發心,發心者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是利根者的發心,經三大阿僧祇劫即可成佛,就像文殊菩薩的發心那樣[據有些經典說,賢劫千佛都在文殊菩薩面前發過菩提心。後來他們已經成佛,文殊菩薩仍以菩薩的身份在度眾生。]。

印光大師也講過:“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當然,這裡的“人”指代一切眾生,否則,菩提心的范圍僅限於人,肯定是不行的。現在很多學佛的人,一提起人類的利益,都願意為此而努力,至於人類以外的其他眾生,包括有些大乘修行人也不強調,這種做法不太符合大乘教義。其實,三界中的所有眾生,都是我們要饒益的對象,這一點務必要牢記!

關於第三種發心,有人或許會提出疑問:“假如把一切眾生先度完了,自己最後成佛,那成佛後就沒事可做了。因為佛陀的事業就是利益眾生,除此之外也沒有別的,倘若眾生全部已度完了,成佛又有什麼必要呢?”

這個你不用擔心,三界眾生是不可能度完的。如果眾生有邊際,倒是可以被度盡;但由於眾生無邊的緣故,就不可能有度盡的一天。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要這樣發心呢?這主要是體現了發心者的心力強大。雖然他想先度盡眾生,然後再解脫,但依靠這種巨大的心力,自己反而會最快成佛。就像有些人平時處處想著別人,寧可餓死也要讓別人先吃飽,這樣的人自會贏得眾人愛戴,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特別困難。

所以,這三個比喻,是描述了大乘佛子的心力之別,並不是說非要自己和眾生同時成佛,或者先度完一切眾生,自己再成佛。這個問題在解釋時,應該要這樣來理解。


提醒大家:

我們都只是凡夫!

即使參加很多法會,灌了很多頂,聽了很多堂課,依然還是凡夫!

即使有特殊的感應力,神通廣大,法力高強,還是凡夫!

也不要以為聽完課,灌完頂,修完法法喜充滿,甚至夢見佛菩薩或護法神了,就有哪邊不一樣了。

其實依然還是凡夫!

「到死是凡夫」見,是修學佛法最安全的見地。

什麼時候才不是凡夫呢?

只有到往生了,不受宿業影響,往生淨土了,才不是凡夫。


廣欽老和尚:現在的人學佛,自度尚未成,反被人度去。

居士世代篤信佛法,早年常親近虛雲老和尚,這次來台,仰慕老和尚的道風,專程上山參拜。

居士見過老和尚後,便對老和尚表示,人生短促,今後將一心一意走修行這條路,看能不能了生死。

老和尚說:

「現在民間信佛,大都佛、道不分,把佛菩薩、神明搞在一起,亂信一通。而且在世俗中,人人都被名、利兩樣絞得團團轉,天天都在打名利的妄想,像沉睡在迷夢中不知醒一樣,這樣要學佛了生死,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居士說:「所以我就想,早點把擔子卸下來,專心走這一條路。」

老和尚:

「話是這麼說,你還是有所掛礙,你仍是在掛心你的孩子、全家大小。我們修行就是要修這愛別離苦、生老病死苦。」

「你要知道,我們投生到這人間來,有父母、兄弟姊妹等,這些都是屬於四生輪迴中的一環,今世父母生我,以後我再生別人,彼此輾轉相生。」

「再加上我們的殺業,現在你殺我、食我,以後我殺你、食你,殺業不絕,冤冤相報,這樣一下子生為人,一下子又淪為畜生,在四生六道中,來來去去,永無止息,六親眷屬就是我們輪迴的伴侶。」

老和尚:

「現在你既然曉得學佛、拜佛,也會供佛、供法、供僧,這也是過去有種善根,學佛了更應知道來擁護佛法。」

「居士在家學佛,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這是免不了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有所節制,能夠吃得飽、穿得暖,一切能過得去就好,把所剩的錢財拿來供佛、供法、供僧、做功德,做個護法,這才是在家居士所應做的本分事。」

問:「那我們在家人應該修持那一種法門?」

老和尚:

「在家居士想要修得如何,那是很困難的事,還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求帶業往生,不要再墮娑婆,才是最穩當的。」

「我們出家人,有的為了度眾生,發誓還要再來這個娑婆世界,但這個願,也要本身有達到菩薩的境界才有把握,否則一來很容易就迷失掉,又被牽入輪迴中,這是很危險的。」

老和尚:

「現在的人學佛,自度尚未成,自身還是一團泥沼,就想度自己的親眷,結果度人未成,反被人度去。學佛人自度無暇,還去牽絆掛礙親眷,這樣子,世俗念頭不易轉過來,想要修成了生死,就很為難了。」

「這個人生就像在演電視劇一樣,各人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劇情發展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看戲的人也隨著劇情忽喜忽樂、忽憂忽悲,而這好惡憂樂,也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眼根對塵境,在分別取捨而已。」

「我們看娑婆世界也是一樣,順境、逆境、善的、惡的,心境隨之起伏,而不幸的是,我們的習氣深重,眼根對境,見惡易隨,見善難徙。」

「看到惡的,契合自己的惡性習氣,就隨順而去;而聽到佛菩薩的事迹和種種的作為,卻心生為難,認為那是佛菩薩們的境界,自己是凡夫,如何學得來,心生退卻,對佛菩薩只有空讚歎。結果好的沒學到,壞的卻越染越深,這就是本身沒有誓願力的緣故。」

「我們修行,就是靠我們的誓願力在成佛的,自古以來的佛菩薩,像文殊、普賢、觀音等,無不是靠著他們本身的誓願力,修苦行而成就的。」


達真堪布:利益眾生的要領是什麼?

我們已經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了,就要全力以赴地用自己的身體、受用和善根利益眾生。如果有眾生需要幫助,並且自己也有能力,在方便的情況下,要去幫助眾生。若是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或者沒有這個方便的情況下,也不要勉強。

所謂「佛度有緣人」,我們都是大乘修行人,應該幫助他人、利益他人,但是自己要有這個能力和方便,這是很重要的。有的人自認為是大乘修行人,應該幫助他人,然後就不管不顧,去做一些事情,最後給家人和自己都帶來了煩惱,這是不如法的。在沒有能力,也不方便的情況下,若你還勉強去做,會給自己帶來煩惱,自己的相續就被染污了,會障礙自己的解脫、成就;而你的家人等身邊的這些眾生都是與你最有緣分的眾生,一般情況下,你應該先照顧和利益他們,然後再去幫助別人,若是給自己的家人帶來了煩惱,這也是不如法的。

在自己有能力和方便的情況下,一定要去幫助需要幫助的眾生,要為他們做事。這是在身體上利益他人。我們也應該以吃、穿、用等受用利益他人。在自己有能力和方便的情況下,要去做布施,去幫助他人。若是自己沒有能力,沒有這個方便,也不能勉強地去做。否則,在表面上看是利益和幫助他人了,但實際上是造業。

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第一要把握自己,第二要幫助他人。如果把握不了自己,無法保護自己相續的清凈,只是在表面上幫助他人,這是不如法的。佛法主要強調的是智慧,佛法的根本是智慧。大家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智慧,這樣就不會做錯事情,不會給自己及家裡最有緣分的眾生帶來煩惱。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可以幫助別人,利益眾生。先自度,再度他;先自覺,再覺他。

對善根也應如此,我們要將所有的善根都迴向給與我們最有緣的眾生以及所有的眾生。眾生無量無邊,你的善根也會變得無量無邊。若是將善根迴向給這些有緣的眾生,對他們也有一定的幫助和利益。

總之,我們要將自己的身體、受用和善根都用來利益眾生,幫助別人。要斷掉對善根、受用和身體的貪著,這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修鍊,也可以以這種方式去利益這些眾生。


南懷瑾老師:人真可憐,為誰辛苦​為誰忙?

不要把這個假的身心當成真我,把它看得牢牢的。想想看!我們一生時間中百分之九十五都在為這個軀體而忙。它需要睡覺,躺在床上,人生已去了一大半。它會餓,吃三餐飯,可有得忙了,買菜、洗菜,要煮、要炒,吃完了,還要洗,吃下去也挺麻煩,又要排泄出來。早晨起來,還要洗臉;冷了要加衣服,熱了要脫衣服。為了生活奔波,要工作,要受氣,忙了一輩子,結果,它還是不屬於我的,最後屬於殯儀館的焚化爐。你看!我們被它騙得多苦!眾生顛倒!除此之外,又是名,又是利,那更有得忙了,忙了一輩子,結果如何呢?人真是可憐啊!

要透過這些假相來尋求真正的生命,不要被這些六塵緣影騙住了。其實,大家念佛打坐也是在玩自己的六塵緣影,尤其是學道學密宗最喜歡講夢,跑到我這裡來,老師啊!我昨天做了一個夢……如何如何,唉呀!我聽一個頭三個大,明明是夢,明明是假的,偏偏講了又講,最後還說這個夢是真的,你說眾生顛倒不顛倒?

——《圓覺經略說》

下面接著人相眾生相都是假相。佛學說這個「我」,就分析來看,我們現在一定是有個我,有個身體,佛學說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之身,骨頭呀,肉呀,這些東西湊攏來而成的暫時的我。而且生下來到了第二天,那個第一天的我已經衰老了,滿月以後,與第一天生下來也完全不同,十歲與一歲也完全不同。總而言之,我們今天坐在這裡,十二年以後的我們,全身連骨頭都換了。所以這個肉體不是我,是假我,這是個工具,暫時借來用。等於這個電燈泡,暫時借來用一用。所以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認假為真了。

身體的我既非真我,那麼我們的思惟意識,念頭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為每一分,每一秒思想意識都會變去;尤其年齡大的時候,過去幾十年,甚至現在說的話,都隨時忘記,所以說能夠思惟、意識、念頭也非我,這些都不是我。「我」都尚且非我,那裡還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無相。萬有的相是因緣湊合,是假合的虛妄相,不是真實。但是虛妄不是沒有,只是偶然暫時的存在而已。所以說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廣之,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剛經》使我們同時認清,不要被虛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暫時現象,騙去了自己的智慧,騙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真性的情感這句話,有沒有問題呀?有問題!真性怎麼會有情感,真性不是沒有情感嗎?所謂情感者,即非情感,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虛妄相;但是,如果佛沒有情感,佛不會發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過,佛的情感不是痴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真正的悲心,沒有悲心的痕迹,只是理所當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金剛經說什麼》

所以說,凡夫之人都是天生的貪著其事,都要抓,抓得很牢,因此佛說不可說。我們給它的結論偈子:

第三十品偈頌
塵沙聚會偶然成
蝶亂蜂忙無限情
同是劫灰過往客
枉從得失計輸贏

「塵沙聚會偶然成」,這個世界是一顆顆沙子堆攏來,偶然成功的世界。人生也是這樣,他是你的父母、你的丈夫、你的太太、你的兒女,也是塵沙聚會偶然而成。

「蝶亂蜂忙無限情」,這個塵沙堆攏的世界一形成,很好看的,那麼多的花朵,構成了自然的美。蝶亂蜂忙,人們就像蜜蜂蝴蝶一樣,在那裡亂飛亂鑽亂忙。前面我們也提過,唐末的羅隱有一首詩,形容人生的痴,像蜜蜂一樣。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蜜蜂一天到晚忙碌採花釀蜜,為誰辛苦為誰甜。如果喜歡吃蜂蜜的話,拿起那一瓢蜜就要念一下,然後說,為我忙!咕嚕把它吞下去;那就對了,有了答案了。可是蜜蜂自己沒有答案,採得百花釀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人生都是如此,忙了一輩子,為兒女呀,為家庭呀,忙到老死,最後嘛,眼睛一閉像那個蜜蜂一樣,為誰辛苦為誰忙,不知道,找不出答案。

所以我們說,蝶亂蜂忙,明知道人生是空,個個都看得清楚,可是還是捨不得呀!還有無限情,自己無限的感情。有時候看這個世界上的人真好玩,很多人反對打牌,但是自己一輩子就坐在牌桌上而不自知。不過打牌人人不同,有些人把寫文章當牌,一天勾著頭,脖子都歪了,像打麻將一樣地寫文章,他也在賭啊!寫詩的,作文章的都一樣,都是在賭。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大賭場,誰賭贏了?誰賭輸了呢?只有當東家的老闆賺了錢,其他的人都輸光了。贏的也輸,輸的也輸,這個世界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我們了解了人生,一合相即非一合相。

「同是劫灰過往客」,我們的這個世界是個劫灰,前一劫燒成灰了,這一劫從新再來,所以叫劫灰。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像是住旅館一樣,過往之客,有生就有死,有死再有生,同為劫灰過往客。

「枉從得失計輸贏」,人生在世,誰對誰錯?誰贏誰輸?都差不多,最後都是沒有結論地走了。假使以佛法來看人生,都是沒有目的地來,沒有結論地回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


渡人,渡心,渡自己!

佛,普度眾生,

人,先渡自己!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渡不了,就沒有辦法去渡別人。

活在世間,不是渡人,渡心,就是渡自己。

渡是什麼?渡是一種態度,能看得淺,放得下!

渡是一種寬容,能忍得住,容得下!

渡是一種擔當,要不放棄,堅持住!

渡是一種修養,要有格局,放寬心!

世間所有的事,都有因果。

世間所有的人,都得自渡。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你付出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你算計什麼,就會失去什麼,

你做了什麼,就有什麼收穫。

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渡,

渡人,渡心,也要渡自己。

在渡中反省自身,在渡中獲得感悟,在渡中修身養性。

先渡了自己,渡好自己,才能去渡別人。

活在這個世上,金無赤足,人無完人。

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

渡自己,是反省,

渡別人,是修行。

容得下別人,給予尊重,

不把話說盡,顧及別人尊嚴,

不把事做絕,要給別人留路。

於人方便,就是於己方便,

給人留路,就是給己留路。

渡心,也是修心,

不與人爭,不為事憂。

看不開的事,放下,

解不開的結,釋懷。

把心清零,讓心輕鬆,

用平和的心態面對一切,

不去抱怨,不去記恨。

渡好了心,修好了心,

活著就會舒服輕鬆。

人生在世,

渡人就是渡己,

渡己就是渡心。

渡人,給別人真誠,

渡己,把自己提升,

渡心,讓自己輕鬆。

只有用心去渡,

渡人、渡己、渡心,

才能擁有寬闊的心胸,

過得心安理得,活得與世無爭!

 

強行渡人損耗自身,隨緣助人才是正道

隨緣不攀緣,少管閒事!

天道忌滿,人道忌全,不能十全十美!否則物極必反!

學佛人不能忘了超度自己

為什麼要定期舉行超渡?應不斷超度祖先才能閤家平安事業順利!

牌位超度與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否相符

如果超度可以使人解脫,那我們還修行幹什麼?

什麼是攀緣?《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隨緣而不攀緣:只要有向外攀緣的心,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

為什麼有的人念佛不能往生?夢,說明了你能不能去極樂世界?

真修行人不用儀式也能超度

你念佛時會頭暈嗎?

人天感應是怎麼回事!感謝人,不用講太多,多念經!

《淨土聖賢錄續編》--百不管老太太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總有些你幫不到的人

你的心不要活得太表面,最好是能夠活得深層一點,讓業力沉澱, 所以這個「都攝六根」很關鍵!

善業,要在菩提心的引導下

什麼是攀緣?《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用攀緣心念佛拜佛,竟成了阿修羅!

大家要注意,隨緣是隨善緣,但不可隨惡緣

把你的觀念強加在別人的身上,保證你活得痛不欲生

做一個懂“風水”的人——念普門品得好風水人氣

佛法無邊,但佛亦有三不能

內心不想改變,佛菩薩來也是沒用!

天眼照見女人多墮地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