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佛須知,修行離開了這四種方法,一輩子都不會成就

佛陀臨終前說,我雖傳下眾多法門,但若想成就,卻離不開這四法!

我們都知道,佛陀在世時,為眾生傳下了八萬四千法門,眾生可以根據自己根器悟性的不同,選擇不同的修行方法,來達到成就的目的。但是,佛在臨終前卻說,雖然我傳下來的法諸多,但是修行人如果離開這四法,就無法成就,更無法證得佛果。

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何等為四。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專心聽法。三者繫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大般涅槃經》

佛陀在即將涅槃前,宣說了這本《大般涅槃經》的內容。在經書中說道,有四種法不能離,離了想成佛道,證悟不生不滅,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四種法就是:一、親近善友,二、專心聽法,三、繫念思維,四、如法修行。

為什麼說呢?佛陀擔心我們聽不懂,特意為我們說了一個病人治病的比喻,來告訴我們,這四法的重要性,我們一定要謹記。

病人治病喻

比如有人得了諸多的病,身體若熱若冷、虛勞下瘧、眾邪鬼毒,到良醫的診所去治療。良醫根據他的病開出了相應的藥方,病人聽了後非常認同的接受了醫生所開出的藥方,並根據醫生開出的藥方,如理如法地喝下了它。喝完良醫開出的藥,身體所還的病症便全愈了。

佛陀把修行人比喻為病人,善知識比作是良醫。良醫所說的病症藥方便是經法,善於接受醫生的教誨便是善思維,按照醫囑合理的喝藥就是如法修行。那麼患者的病症就如我們身心的貪嗔痴煩惱一樣,會因為我們修行了這四法,而破除了煩惱,癒合了病症,獲得了常樂我靜的寂靜涅槃安樂之身。

為何要親近善友

而我們的修行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修行人不懂得親近善友,而常和惡友交往,這就有如病人並知有良醫在世,卻避繞開良醫而常在庸醫這裡治療病情,只會治療不僅會拖延治療時間,也會使得病症越治越差。

為何要專心聽法

再者說,就算遇到了善知識,接觸到了佛法,卻不懂得專心聽講。這就好像是良醫為病人開下了治療病症的藥物名單,病人自己卻三心二意的給丟掉了,自己的病便也無法及時開藥解決了。

為何要繫念思維

我們為何要繫念思維呢,這就好比病人聽到了良醫所開出的藥方名單,並不能治療了他的病,只有把藥方名單中的藥物喝到肚之里才有效果一樣。我們聽聞佛陀所講的十二因緣法,不能斷除我們的一切煩惱,要好好品味,並理解運用,才能知道佛法的喜妙之處,我們的煩惱也才能斷除斷除。

為何如法修行

這就好比我們在良醫那裡拿到的良藥,良醫明確的告訴了我們,藥品必須要放置多少比例的配料、熬制多長時間、一天服用幾次。我們卻不聽從良醫的要求,胡亂煮藥吃藥,哪怕你手中是一個對治自己病症的良方,也會被自己不如法的行為而白白損失浪費掉。修行也是如此,所以佛陀才要求我們的修行一定要如理如法。

當佛陀為我們做出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之後,你是不是明白了佛陀的良苦用心?西方有一句名言叫做「條條大路通羅馬」,雖然佛陀為我們留下的修行方式眾多,它們就像這是道路一樣最終會通向羅馬。但佛陀所說的:「親近善友、專心聽法、繫念思維、如法修行」這四法,卻是前往羅馬的方向和交通工具,如果缺少了它們,就算你知道最終的目的地,卻也是望塵莫及。


土登翁修堪布:你有病我有藥

學習佛法重在學以致用

就像世間的學問一樣

如果僅僅是學習卻不去運用

那麼所學的知識

就會變成無用武之地的廢知識

學習佛法也同樣

哪怕是最基礎的三殊勝

在學習、了解了其內容及功德利益之後

都要隨時隨地的運用在現實生活中

我們身邊有很多居士

接觸佛法很多年

卻沒有多大的改變

煩惱不但沒有減少反倒越來越多

自私不但沒有去除反倒更加嚴重

這是什麼原因呢

除了懈怠懶惰不精進之外

最主要的原因

還是聞思與修行結合的比較差

佛法與生活脫節了

佛堂里貌似認真聞思

但走不走心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生活中也天天嘮著居士嗑

扮著居士樣可就是不干居士事

學了佛法而不去實踐

就像拿著醫生開的妙藥

熟知了每一味藥的療效

而不去服用一樣

我們的病永遠也不會好

聞思而不精進修行

不用佛法改變自己的身口意

不將佛陀的教言應用在生活中

也同樣根本不會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學佛要有我是病人佛是良醫

佛法是妙藥的觀想

此生值遇佛陀這位良醫

得聞佛法這劑良藥

只要用心聞思修看護身口意

再嚴重的病人都會藥到病除


在家居士如何獲得平安快樂?佛陀指出這8個原則

學佛之後,若能出家,全身心修行當然最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學佛人沒有因緣出家。因此從古至今,在家的居士的數量,其實遠遠多於出家人,在佛陀住世的時代也是如此。

當年世尊在舍衛國的孤獨園之時,有一位叫做郁闍迦的在家居士,來拜訪世尊。郁闍迦頂禮佛陀後,就恭敬地請教世尊道:「世尊,像我們這種在家居士,如何做才能獲得這一世的歡樂呢?」

世尊微笑著,慈悲地告訴郁闍迦道:「如果能具足以下四法,即可獲得此生的安樂。」佛陀所說的四法,如下所述。

佛陀告訴這位年輕人,若具足四法,能讓在家人這一世獲得安樂。具足哪四法呢?分別是: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

1.方便具足:應當具備自己獨立謀生的技能。在農業、商業、行政、會計、文書、繪畫等等上面勤奮學習,使自己掌握一技之長。

2.守護具足:保管好財物,不至損失。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如理如法的獲取錢財和糧食,並且能妥善地保管好守護好自己的財產和糧食。不要被強權者沒收,盜賊所搶奪,水火所吞沒,不要被敗家子所敗散,以及被各種如借貸不還、沉迷賭博等災禍毀壞。

3.善知識具足:結交善友,遠離惡友。應當結交一些善友,他們德行端正,正直善良,不陰險狡詐,懶散放逸。善友之間能互相勸勉和鼓勵,而歡喜和快樂會恆長圍繞。沒有產生的憂苦以後也不會產生,對於已經產生的憂苦可使心開意解。沒有快樂之時可速速生起快樂,已經生起的快樂也可不令退失。

4.正命具足:如理如法使用和獲得錢財。對於錢財的使用,應當要掌握好分寸,能夠量入為出,掌握好收支平衡,就像稱東西,多一錢不行,少一錢也不行,秤桿平平的才能準確的稱出實物的重量。所以,既不大手大腳,也不錙銖必較。如果本來錢財不多,但是胡亂使用,就像優曇缽果,沒有種子,這種不考慮後果的行為非常愚痴。但是如果錢財豐厚,卻又凡事斤斤計較,這種愚痴行為如同餓死狗。所以,合理使用錢財非常重要。

佛陀說道:「年輕人,如果能做到以上的四點,這一世就能獲得安樂、幸福、吉祥和財富啊!」

年輕的婆羅門謝過佛陀,又問道:「世尊啊,那在家人又有什麼法子能夠得到後世的安樂呢?」

佛陀說道:「在家人有四種方法,能夠獲得後世的安穩和快樂。

1.信具足:敬信三寶。對如來生起正信,並且要堅定這種信心,不要被如天、魔等外道動搖信心。

2.戒具足:受持五戒。理當堅守好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3.施具足:樂於布施。雖然作為在家人,也要放下對家庭財產的執著,要做到常常布施,自己親手布施、樂於布施、平等布施等。

4.慧具足:學習佛法,獲得智慧。了知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道理。

佛陀說道:「婆羅門!按照這四種方法去做,就能讓你下一世得到安穩和快樂!」

很多人認為學佛一定就要出家,但是其實即使在佛陀的年代,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出家,在家人還是占大多數的,佛陀在經典中對在家人的開示也相當多。作為一個在家人,一方面要經營生計,過好今生;另一方面也應該勤修布施、修持解脫道,持戒念佛,求生凈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