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倓虛大師:和尚是這個世界的大軸

有一次,我遇見在家的一位舊同學,他是鐘錶鋪的經理,在談話的時候,他說:「哼!你們這些和尚,一點活不乾,只會消耗,不能替國家生產,如果都當了和尚,一動不動,還成什麼世界?」

他說完了,頭還故意地向旁邊一扭,顯出不屑理我的樣子。

我說:「照你這樣說,都當和尚不成世界,那麼都開鐘錶鋪就成世界啦!」

「嗯——」他說,「世界上的人,得各有職業,那能都開鐘錶鋪呢?」

「嗷——」我說,「既各有職業,不能都開鐘錶鋪,就得有當和尚的、當教授的、當公務員的、打鐵的、拉大鋸的……」

他說:「人家當教授當公務員的、作農的、為商的,都各有職業,與國家有益,你們和尚替國家做了些什麼?」

「以弘法為家務,以利生為事業呀!」我說,「淨化社會,改善人心,這都是出家人的責任。能夠以慈悲心輔政治之不足,助教育之不及,使人心潛移默化,改惡向善,這樣世界上就沒有爭奪啦!再進一步說,如果都當了和尚,我們這個五濁惡世,就成了清淨佛土!每一個人都是蓮花化生,再沒有這些殺人流血的事,就怕不能都當和尚。」

他說:「並不是我說當和尚的不好,就是因為和尚坐吃不動,好像只消耗國家似的,不免教不明白佛法的人毀謗。」

我說:「那也沒法啦!他們是不知道和尚是不應動的。」

「那怎麼回事呢?」他很驚疑地問,「和尚怎麼不應當動呢?」

我說:「和尚無論如何不應當動,如果和尚一動,世界就顯著更擾攘不安了!」

他說:「我不明白這個意思,請法師說說我聽。」

我說:「咱們先不說這個,你是鐘錶鋪的經理,當然對鐘錶很清楚吧!」

他說:「是呀!」

我說:「你知道鐘錶是怎樣成的吧?」

他說:「吶,這我當然知道了,裡面有大輪子、小輪子、油絲、發條,還有許多小零件湊合起來,才成一個鐘錶。」

我說:「這些大輪子、小輪子、油絲、發條等東西,都是安在什麼上?」

他說:「都安在大軸上!」

我說:「這些大輪子、小輪子都得動吧?」

「對啦!有動得快的,有動得慢的,都得動,有一不動就出毛病。」

「那個大軸也動吧!」我問。

「嘿!」他有些瞧不起我的樣子說,「你才外行哩!大軸那能動,大軸一動,鐘錶就壞了沒有准了!」

「哼!我告訴你說吧!和尚就是‘世界的大軸’!和尚不能動,和尚一動世界就更紊亂了。你想,和尚要不為國家祈福,不去改善人心轉移風俗,偏要勒令他做旁的事,那不是強人所難,禍亂人心嗎?如果人心都失去了正常態度,世界那能不亂呢?

說到這裡,他低下頭去沈思了半天又說:「就算你說的對吧!」

我說:「這不是強辯的,不信你拿我這話去問別人,看我說的這話合理不合理。」

像上面所說的這些話,都是很平常的事,但社會上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往往拿些很平常很輕薄的話來詰問出家人,這似乎是已成了社會的一種普通現象。不過對出家人來說,如果自己沒有一點應辯的法子,往往就被人所說倒。

我和那位信外道的房東先生,辯駁了半天,又把我和那位舊同學所說的話給他講了半天,意思是讓他明白出家人並不是奇奇怪怪的,所作所為都是平易近人、於人有益的。

出家人對社會的工作就是用善惡因果的事來教化人心,維繫人心。人事的變化,可以用武器來戕賊,來征服;人心的險惡、人心的變化,不是用武器能征服的,這必須用善良的教化,使每個人的心裡,存儲著一種正直良善的潛伏力。無論社會如何的險詐,這種潛伏在八識田中的正直良善的力量,總能維繫著人心的變化,不至於鋌而走險。所以,和尚就是社會化導的中樞,也是世界的一個大軸。


你一生最少要供僧一次,供僧的功德太不可思議!

僧如大地,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

《雜譬喻經》中記載:往昔舍衛城郊外有一個婦女,一次佛陀到她家門前乞食,婦女供養了一缽飯。佛說:「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種萬生億,而能現見真諦之道。」婦女的丈夫聽了佛陀的咒願不相信,他說:「布施一缽飯能獲得這樣大的福德,還能現見真諦之道,瞿曇沙門說話為什麼這樣誇張呢?」

佛陀問他:「你從哪裡來?」他回答說:「從城裡來。」佛說:「城裡的尼拘陀樹有多高?」他說:「高達四十里,每年結數萬斛的果實。」佛又問:「樹的種子有多大?」他回答:「只有芥子那樣大。」佛說:「你說的話太誇張,一粒芥子大的種子怎麼能長成四十里高的大樹,而且每年結數萬斛的果實?」他回答說:「這是我現量所見。」佛說:「無情法的大地尚且能成熟這麼大的果報,何況人以歡喜心供養佛一缽飯,福報一定會不可稱量。」夫婦二人聽後心開意解,當時就證了初果。

因此,對殊勝的對境作微小供養,福德是不可思議的,而且以供養的功德,最終能斷除煩惱障垢,獲得聖者的果位。

《過去現在因果經》中云:「於諸福田中,佛福田為最,若欲求大果,當供佛福田。」《長阿含經》中云:「天及世間人,唯佛為最上,欲求大福者,當供養三寶。」

所以,佛陀是一切福田中的最勝福田,如果想獲得大福報,就應當精勤供養佛陀。現在雖然見不到真正的如來,但在佛像前作供養也能獲得同樣的功德。

在殊勝的對境面前,如諸佛菩薩、僧眾、父母,對其供養微小的物品也會獲得廣大的果報。

經中記載:『以前,佛陀的衣服上破了一個小洞,一位婆羅門見後,剪下一塊白布供養佛,並說:「請您老人家用這塊布補好衣服。」世尊接受了他的供養,那位婆羅門無比歡喜。以此善根,他獲得了未來成佛的授記。』

《大智度論》中記載:『一次佛陀和阿難到一個城市裡化緣,這座城市的國王信奉婆羅門教,他下了一道命令:誰如果供養佛、聽佛說法,就要罰款五百枚金錢。佛陀和阿難到城中乞食時,城中的人都閉門不應,結果佛陀空缽而回。在回來的路上,一個大戶人家的老傭人正準備丟棄腐敗變質的食物,她遠遠看到佛陀過來,心想:這樣莊嚴的人應該享用天人的食物。她見到世尊的缽盂是空的,便對佛說:「我想供養您,但沒有好的食物,如果您不嫌粗劣,希望接受這些飲食。」佛陀知道她信心清凈,便接受了她的布施。之後佛陀舒顏微笑,放出五色光芒普照世間,阿難合掌問佛:「世尊為何微笑?」佛說:「你見到這個老女人以信心布施佛飲食沒有?」阿難回答:「見到了。」佛說:「這個老女人以布施佛飲食的緣故,於十五劫中在天上人間享受安樂,以後出家學道成就辟支佛果。」』

可見,遇到殊勝的對境後,僅僅供養少許財物,也能獲得巨大的果報。但能值遇殊勝的對境也是需要福報的,有福報的人能遇到殊勝的對境,他們的財物會供養到真正的福田。

在這幾個公案里,都是對三寶作了微小的供養,便獲得了巨大的果報,可見供養殊勝福田的功德不可思議。

《雜寶藏經》中云:「如果有人以清凈心,向佛陀、僧眾、父母、病人布施一掬水,以此功德,在數千萬劫中都會感受無窮的福報。」

近代禪門宗匠虛雲老和尚亦云:『佛、法二寶,賴僧寶扶持,若無僧寶,佛法二寶無人流布,善根無處培植,因此齋僧功德最大。』

『增一阿含經』卷一云:能施眾僧者,獲福不可預計。

『佛說布施經』云:供養三寶可得五種利益:

[一]、身相端莊。 [二]、氣力增盛。[三]、壽命延長。[四]、快樂安穩。[五]、成就辯才。

齋僧功德可得五種利益:

[一]、儀表端正,容顏暐麗,人人見之歡見。

[二]、氣力蓋世,精神滿足,承事十方諸佛,無有疲勞。

[三]、生天人間,壽命久長,康健無惱,命終之時,自然受生,不被病苦所纏。

[四]、事事安樂,不逢災逆,心想事成,無有困厄。

[五]、音聲清雅,容動三千大千世界;口常說清凈妙法,通達無礙,聞者無不信受而行!

供佛齋僧,孝親報恩,即報父母十大恩

『盂蘭盆經』云:若能以飯食、臥具、醫藥供養十方僧眾,藉此十方僧眾清凈共修,功德回向之力,能使供養者,往昔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得遠離三惡道,現世父母及其本人,長壽無病無惱,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樂!

故而,僧寶是一切世間供養、布施,修福的無上福田。清凈的供養,能令行者當下遠離煩惱、除心束縛,得清凈心,也因此生生世世與三寶結清凈善緣,功德無量無邊。發心養僧眾不僅能廣結善緣、減輕業障,長養布施喜舍之心,得報生生世世父母恩,深植出世的菩提善因,更為成就六度波羅蜜多、成就佛果之因。


農歷七月的這一天,供僧功德勝過平日好幾百萬倍!

在佛教里,於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一般寺廟都有盂蘭盆法會,這法會是摩訶目犍連尊者興起來的。「盂蘭」是梵語,意思是「解倒懸」。

這就好像我們人倒掛起來一樣,是很辛苦的,所以現在給他解開。給誰解開呢?給我們七世的父母祖先解開倒懸。盆是供養具,就把所有供養的東西都擱這個盆里,這個盆就很大了。先講一講這個法會的來源:

在修道當中,目犍連尊者證得羅漢果,最初得到六種神通的時候,是先得到天眼通。第一眼,就要找他的母親,看看母親到什麼地方去了?於是他就遍觀這個世界,一看,啊!母親墮落到餓鬼道里,皮骨嶙峋,瘦得不得了!他母親在餓鬼道受苦!看他母親那個形相就是從沒吃到過飲食,皮包骨!

目犍連尊者就非常地悲痛,他就用他的神通力,用他的鉢盛一鉢飯,送給他母親吃。但是他母親吃不到,為什麼?飯變成了火。為什麼會變成火呢?就因為她業障太重了!人所遭所遇,一切都是由業障而顯現的。因為她的業障太重了!罪業太深了!所以,再好吃的東西,就變成火焰,她也不能吃,沒有法子吃得下這個飯。

目犍連尊者是大神通第一的,但這時一點辦法也沒有,沒有法子來救自己的母親。尊者悲痛哀嚎,趕回佛前請示解救之法。

釋迦牟尼佛就教目犍連一個方法來救他母親,什麼方法呢?就說:「你母親因為毀謗三寶,罪業太重了!你雖然證得阿羅漢果,但現在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救得了你母親。想救你母親,必須要在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時(僧人這個時候互相訴說在結夏安居三個月期間有什麼境界及經驗,互相檢討一下,這叫自恣時);在這一天,你設上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請十方賢聖僧來應供,以十方賢聖僧為你母親迴向的力量,便可以超度你母親。」

因為這麼個故事,才說的這部《盂蘭盆經》。

做好事也要選擇時間,為什麼看初一、十五,看黃道吉日?就是選擇一個好的時候。什麼時候供僧最好?農歷七月十五日。在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日,大眾僧結夏安居,都修道成就了,所有僧人都清淨的,大小錯誤都沒有;在這九十天有錯誤都懺悔清淨了。

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十方眾僧自恣清淨,都清淨了,這叫清淨福田僧。你個人的力量怎麼能跟清淨福田僧的力量比!這個時候供養大眾僧,這福報最大了!我們在這一天要能供養眾僧,這功德是勝過平日好幾百萬倍!

七月十五日供養眾僧,你能給你七世父母祖先,在危難當中、有困難當中,都能得到超度。這個問題加以說明,這是假佛力。所以目犍連尊者依教奉行,就照著這種方法設盂蘭盆供,藉著十方賢聖僧的力量,果然超度他的母親升天了,所有在地獄裡頭的餓鬼同時都離苦得樂了。

各位想一想,我們哪一位有目犍連尊者那麼大的修行道德?佛為了超度目犍連尊者的母親,特別設立了盂蘭盆法會,來超度七世的父母祖先。我們根本就不能與目犍連尊者比,我們的父母祖先更等著我們去超度啊!

所以就應該在這一天做功德,來超度他們,皆離憂苦,罪障消除!過去父母得超拔,現在的父母、六親眷屬也都能夠出三途苦,都能夠解脫。三途的苦難很多很多,以你誦經、這一天供僧的功德都得除了,因為十方賢聖僧德行大,有威神力能使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和六親眷屬得出三途。

所以農歷七月十五是很重要的一天,我們佛教徒都應該學摩訶目犍連尊者來孝順父母,以及孝順師僧三寶,這是人人應該知道的。

你一生最少要供僧一次,供僧的功德太不可思議!供僧產生的福報,


千僧齋的由來與功德

泥龍雖不能致雨,禱雨者必祭泥龍。
凡僧雖不能降福,求福者須供凡僧。

一、何為「千僧齋」?

千僧齋會,顧名思義,即同時布施一千名僧侶之意。古代帝王祈福消災、冊封太子、國慶國殤、旱澇保收、受戒、薦冥福及還願等事,均設千僧齋而大事行之。

溯古追源,最早之千僧齋應始於《佛說盂蘭盆經》,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之目犍連尊者觀見親母墮於餓鬼道,皮骨相連,日夜苦無飲食。為拯救其母脫離此苦,遂向佛陀請教解救之法,佛指示目犍連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諸佛僧眾,以此廣大殊勝功德,救拔其母脫離餓鬼道,七世父母皆得解脫。由是後世亦盛行此日以飯食等供養十方眾僧。

以是義故,王舍城的頻婆娑羅王常設飯食供養僧眾,雖死不斷。其子阿闍世王秉承王教,於宮中亦常設千僧供。佛陀入滅四個月後,摩訶迦葉選取千人在王舍城外的七葉窟作第一次經藏結集,為毋闕法事,阿闍世王令人每日送飯食供養,迦葉亦不多取一人,僅以千人為數。此為釋尊時代最初之千僧齋,亦是僧人毋須托缽,接受檀越定期供養之始。

二、歷史上千僧齋的感應

千僧齋會,功德廣大,應驗非常。據《佛祖統記》載,隋煬帝於智者大師忌辰設千僧齋時出現奇應,當時司案點名,千數滿足,但臨齋受供時卻多了一人,眾人皆說是智者大師化身來受供養,是日午後,大眾開啟停放大師肉身的靈龕,只見床帳皆空,遺體不見。

唐朝時,京師春夏不雨,皇帝下詔沙門釋不空祈請上蒼三天內降雨,法事開始之第二天已大雨傾盆,萬物蘇復,皇帝賜大師紫羅衣及雜彩百匹,並設千僧齋以報其功。

宋太祖篤信佛法,未登大寶前,見周朝毀佛像,常傷感說:「毀滅佛法,非社稷之福。」登位後,即下詔興復寺院,見沙門必作禮,親手送食物給他們,並對左右說:「吾殺人多矣,不假佛力何以解怨。」建隆五月逢大旱,太祖皇帝往辛相國寺祈雨,進蔬食,設千僧齋,大雨即臨。

三、供養凡僧亦能得福

僧者,比丘之通稱,僧人具有五種凈德,於三寶中稱為僧寶。出家修行,不務世俗營生,是故比丘亦名「乞士」,上乞無上菩提,下乞色身供養,眾生供養得福故亦名福田僧。誠如曇延大師臨終囑咐隋帝:「末代凡僧,雖未必如法,惟簡善度之,自招勝福,倘隨意毀之,則自招禍。」帝聞之更哀慟不已,痛失良師,罷朝三日,設千僧齋以表其敬。

唐太宗即位時非常擁護佛法,建寺四百多間,供養僧人無數。對出家人十分敬重,曾與人言:「出家真乃大丈夫,尤勝公候將相。」惟不久後,見有僧人不守法規,心生不悅,供養漸少。帝嘗問玄奘法師,供養凡僧也能得福否?

大師答曰:「崑山有玉,混雜泥沙。麗水生金,寧無瓦礫。土木雕成羅漢,敬之則福生。銅鐵鑄就金容,毀之而有罪。泥龍雖不能行雨,祈雨須禱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修福須敬凡僧。」

意思是:昆山良玉,難免混雜泥沙,麗水生金,難免有瓦礫,恭敬用土木造成的羅漢可以生福,銅鐵鑄成的佛像,雖然不是真身,但毀之都有罪,泥龍雖不能降雨,如大旱時望天降甘霖,但祈雨必須焚香禮拜泥做的龍王,祈禱泥龍降雨。有假像方能引起至誠心,凡僧雖不是真羅漢,雖不能降福,但有二百五十條比丘戒,三衣披搭在身,人天供養必獲其福。凡夫但修福,須恭敬凡夫僧。”

唐太宗聽後恍然大悟。朕自今以後,雖見小沙彌,猶如敬佛。

寶是一切世間供養、佈施,修福的無上福田。供僧就是一種清淨的供養,讓眾生當下遠離煩惱,除心束縛,得清淨心。發心設齋供眾成就道場,不僅能廣結善緣、減輕業障,長養佈施喜舍之心,更為當來深植出世的菩提善因。出家眾仰仗修行,進德修業;在家信眾以供僧功德,福慧增長。也由於信徒佈施道糧,供養有道、有學的出家人,讓他們沒有物資的缺乏,而能積極弘法利生,將佛法遍佈世間,居士于此因緣供僧,可謂護法護教的菩薩行。

《盂蘭盆經》云:「若能以飯食、卧具、醫藥供養十方僧眾,藉此十方僧眾清凈共修,功德迴向之力,能使供養者,往昔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得遠離三惡道,現世父母及其本人,長壽無病無惱,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樂。」

《俱舍論》云:「若能以一粒訶子,以殷凈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疾疫災;若以一摶之食,起殷凈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饑饉災。」

《佛說布施經》中說:供養三寶可得五種利益:身相端莊;氣力增盛;壽命延長;快樂安穩;成就辯才。

《贊僧功德經》云:「僧如大地,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又云:「殊勝妙寶大德僧,長養眾生功德種,能與人天勝果者,無過佛法僧三寶。」

《四十二章經》云:「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位無修無證者。」

《增一阿含經》卷一云:「能施眾僧者,獲福不可預計。」

僧具有五種凈德,於三寶中稱為僧寶。五種凈德即是:
(一)發心離俗:出家之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修習佛菩提,而為世間之福田。
(二)毀壞形好:出家之人剃除鬚髮,毀壞相好,除去世俗塵衣而著如來之法服,具佛威儀而為世間之福田。
(三)永割親愛:出家之人割捨父母親愛之情,而一心精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兼能為世間之福田。
(四)委棄軀體命:出家之人委棄身命而無所顧惜,惟一心求證佛道,兼能為世間之福田。
(五)志求大乘: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脫一切有情,為世間之福田。

殊勝妙寶大德僧,長養眾生功德種,
能與人天勝果者,無過佛法僧寶眾。
善心僧中施掬水,獲福多於大海量,
微塵尚可有算期,僧中施寶無有盡。

唐道宣律師,持戒嚴謹,感天人送食。有一天律師問天神:「人間作何功德最大?」天神敬答:「齋僧功德最大!」

近代禪門宗匠虛雲老和尚亦云:「佛、法二寶,賴僧寶扶持,若無僧寶,佛法二寶無人流布,善根無處培植,因此齋僧功德最大。」


惠敏法師開示:如何把齋僧的歡喜心、信心普遍運用於日常生活?

問:如何把齋僧的歡喜心、信心普遍運用於日常生活?

答:

【摘要】

隨時隨地,把歡喜心、信心布施給所接觸到的人

【內容】

大家每天早上起來,要煮飯的時候,不要忘記今天來道場供齋的歡喜,不要想:「哎!今天是要煮給那個老不死、不肖子吃的。」你想一想,也要對他們有信心啊!因為他們也有學佛的可能性,他們也有像三寶一樣的可能性。

所以大家來這裡練習信心、培養信心,應該也要把它用到家庭、用到鄰居去。看到鄰居需要我們幫忙時,我們很自然而然的,就像今天這麼歡喜的幫忙他們。有時自己煮什麼好菜,也去供養鄰居一下。

再講寬一點,今天來是用供齋的形式,來道場裡供養三寶,但是眾生所需要的,並不是只有吃飯而已。應該有很廣義的供齋,應該有很多豐富內容的供齋,而不只是一頓飯而已。比如回家時,在車上就可以把歡喜的笑容,供養給旁邊的人。通常在坐車時,大家都一臉的陌生,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我上車的時候,總是希望我有座位坐,別人不一定有座位坐。看到滿車都是人,就覺得不高興;看到位子被別人搶走了,也覺得不高興;看到自己沒有位子坐,別人坐得很舒服,心裡更不是滋味。可是,如果抱著一個心:這是我供養別人座位的機會。這樣感覺就不同了。

回到家裡的時候,碰到鄰居,供養他一個笑容;先生、孩子回來了,也供養他們笑容,並把今天歡喜的經驗和他們分享,告訴他們,今天去供齋,某個師姐很發心,我們做得多麼愉快……。讓家人也分享你的快樂,這也是供養他們。你要有信心,要覺得他們也會和你一樣快樂。

明天起來也一樣,把今天所得到的信心,用到每一天。不是只只有在寺廟裡才可以做,在你們的家庭、鄰居、親戚朋友,也都可以做。乃至於發個願:希望我每天都能把這種精神、這份歡喜,布施給我接觸過的人。到市場買菜亦是如此,把今天的心情永遠保持住。買菜的時候,一樣用歡喜、供養的心,而不是覺得我是顧客,我很偉大,你應該給我服務。這麼想的話,自己不愉快,別人也不愉快。

(講於結夏供齋開示,淨苑,1993)

【關鍵字】齋僧、供僧、布施


供僧產生的福報,這輩子就能看到【現世即報,想改命的佛友】

索達吉堪布開示

供僧產生的福報,這輩子就能看到諸大能人行供時,劣者對此會輕蔑,如同自在天頂飾,卻被非天所食也。

許多有能力的大人物常對聖境行供養,但卑劣的人對此善行卻往往報以輕蔑的態度,如同大自在天的頂飾,也曾被非天吞食。

供養與布施一樣都是積累資糧的殊勝法門。供養的對境一般指佛法僧三寶、金剛上師以及父母等。以清凈的發心盡己所能普作供養,則對境越殊勝,功德越大。有些懂因果明事理的大人物,比如梁武帝、阿育王、給孤獨施主等,他們常喜供養三寶,興建寺院佛塔。此等大人物的地位、財、權皆是往昔行布施供養等善法所感得的果報。

德護如來應世期間,一位貧民手握豌豆行至路途喜逢佛陀托缽入城,生起極大信心,將一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缽中,兩粒接觸到佛的胸部。以此功德,貧民於後世成為轉輪王,統治四大部洲八萬年,後又報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萬年,繼而於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釋王朝與帝釋平起平坐,執掌國政。由此可見,依供養所獲功德福報不可思議。

然而世上那些愚昧無智的卑劣小人不懂因果,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如草尖露水般的安樂和利益,不曾供養一分一厘。當看到許多大人物廣作供養之時,不隨喜不讚嘆,反以輕蔑的態度加以詆毀。嫉妒心粗重且又貢高我慢之人看到別人行善供佛及僧,就如利刃直入其心般難忍,似乎別人做功德耗盡了他的財富一樣。一些人積累了很多財富卻捨不得供養上師及僧眾,當見到別人在供養上師之時,往往會露出鄙夷之態,極盡誹謗之能事,說供養的對境不殊勝,或言「供養者發心不清凈,供養物來源不清凈」等,而他自己的財產卻是作「伏藏」,可能永無開取之期。

大自在天是印度教的尊神,主宰著整個宇宙(佛經教典皆有此說),其殊勝而又莊嚴的頂飾指的是月亮,非天是指羅睺星。相傳非天常與諸天作戰,但因福報和業力所致總是功虧一簣,其勢力每況愈下,故滿腹忿懣無處發泄。非天中最卑劣者——羅睺星則自作聰明,對大自在天的頂飾加以輕蔑,索性將它偷偷地吞食了。這對大自在天來說僅是暫時的小違緣,不一會兒,皎潔的明月又會再莊嚴其頂。卑劣者對大人物作供養的善行加以輕蔑也是如此,絲毫損害不了功德主,反而為自己埋下了罪惡的禍根。

另外,供養的對境,不能局限於真正的大菩薩和具德的高僧、密宗金剛上師,還應對清凈戒律、聞思修的整個僧眾普作供養。按《俱舍論》的觀點,供養僧眾的功德於今生即能現前善報,且下世還會繼續享受善果。所以,條件具足的時候應作供養;條件不具足時,見他人供養應深深地隨喜讚嘆,這樣也能得到與供養者同等的功德。

出自索達吉堪布《格言寶藏論釋》


不願供養僧寶是福報不夠

來源:學佛五台山

熱衷世間慈善,卻不喜供僧,這就是福報不夠的表現。

從前有一對夫妻,當他們財產富足時未能上供下施,後來他們的財產全部用光了,淪為一無所有的乞丐。他們擔心以後生生世世都會成為乞丐,便想對僧眾作供養。這對夫妻在空空的倉庫里仔細尋找,結果竟然找到了一枚金幣,他們將金幣放在裝滿凈水的瓶子裡供養僧眾,僧眾用這瓶水來洗腳,並用金幣買了鮮花,從而享用了他們的供品。以此福德,這對夫妻無論轉生於何處,剛一出生,家中便會出現一個縱廣八肘的水井,而且井中能隨欲出生金銀財寶。

在這個公案中,僧眾把供養的財物都用上了,這對施主是非常有利的。施主的錢財來之不易,除了極少數福報現前的人,一般人都需要勤作才能得到財產,在這個過程中肯定要付出許多血汗,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別人供養的財物。但有些修行人在這方面做得不太好:有時候施主很不容易得到一些錢財,當他們恭恭敬敬地獻上供品時,這些修行人不但不歡喜接受,反而說一些刺傷人心的語言。這樣做是很不好的。作為一個出家人,當自己受到別人的供養時,為了護持施主的善心,不管供養的物品合不合心,都應該儘量歡喜接受,為了讓施主得福,也要合理使用這些供品,如果自己實在用不上,也不能丟棄浪費,應該轉用在其他合理的方面。

大家還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別人的供養後,不要忘了替施主回向。即使是具足一切功德的釋迦牟尼佛,在接受供養後都要為施主作回向,我們這樣的凡夫更應如此。我去泰國時對這一點深有感觸,泰國的出家人受供後,必定會為施主念經回向。這種做法很符合世尊的教規,接受供養者也能避免染上虛耗信財的罪垢。今後大家收到供養後,不能像世間人那樣說句「謝謝」就了事,最好當場作回向,如果當時不方便,過後應該及時作回向。

記得剛出家時自己對因果方面特別謹慎,也算比較苦行,別人供養十元錢,都擔心消受不了,一定要給施主念一萬遍觀音心咒。但凡夫人有一個毛病,如果經常受到許多人的恭敬,自己漸漸就會生起傲慢心,在一些細微的因果取捨方面就不會很謹慎了。現在一方面法務比較繁忙,一方面自己的修行比較差,別人即使供養很多財物,有時候連念一遍《普賢行願品》作回向都沒有。有時候我想:自己接受了這麼多信財,亡財,如果沒有好好給施主念經回向,死後肯定要用自己的血肉來補償施主,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不如現在早點給施主們念經回向。

常有這樣的想法:人生非常短暫,如果當一個普通的修行人,除了維持基本的生活,什麼供養都沒有,這樣過一輩子才是清凈的,臨死時也不會有許多信財和亡財的債務,如果能這樣度過一生該多麼快樂啊!每當看到那些過得很清貧的修行人,自己總是非常羨慕他們,也經常默默地發願:但願我生生世世都能成為這樣的修行人。

剛才那對夫妻以供養僧眾的福德,後世無論轉生於何處,家中都會出現一口能出生金銀財寶的水井。從世間的眼光看,這似乎有點太玄了,但這的確是事實。有福報的人家裡出現財寶是很正常的事。

要想致富,必須要有福報。有些人想:我這麼聰明能幹,為什麼發不了財?其實聰明能幹不等於有福報,如果前世沒有積累資糧,再聰明能幹也沒有用,甚至連飯碗都找不到。而前世積累過資糧的人,即使不是很聰明能幹,也照樣能發大財。我認識有些大老闆,他們連字都不會寫,每次簽名的時候都很麻煩,想找別人代簽,別人也不願意,實在沒辦法就隨便畫一個符號,但他們的財富卻遠遠超過很多知識分子。

僧眾是非常殊勝的福田,供養僧寶福田能夠出生巨大的功德。具有福報者才會值遇殊勝的福田,而沒有福報者很難值遇,即使遇到了也不一定會生起信心。


一、佛經中說供僧功德

《俱舍論》雲:“若能一晝夜持不殺戒,於未來生,決定不逢刀兵災;若能以一粒訶子,以殷淨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疾疫災;若以一摶之食,起殷淨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饑饉災。”

《樓房經》中說:“若對僧眾供養一粒訶子、一勺飲食,未來生中決定不逢疾疫、饑饉、刀兵三大災劫。

在《贊僧功德經》中佛陀曾云:諸法因緣生,安住希求意念中,為彼悉作何祈願,即得如是之成果。經云:“僧如大地,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又云:“殊勝妙寶大德僧,長養眾生功德種,能與人天勝果者,無過佛法僧三寶。”

《四十二章經》上雲: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

又,大阿羅漢賓頭盧尊者曾發願言:放千僧齋無遮大會的,我必到會,為眾生布施福田!

《盂蘭盆經》雲:若能以飯食、臥具、醫藥供養十方僧眾,藉此十方僧眾清淨共修,功德迴向之力,能使供養者,往昔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得遠離三惡道,現世父母及其本人,長壽無病無惱,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樂。

《增一阿含經》卷一云: 能施眾僧者,獲福不可預計。

《佛說布施經》雲:供養三寶可得五種利益:1.身相端莊。 2.氣力增盛3.壽命延長。 4.快樂安穩。 5.成就辯才

二、供僧功德殊勝

(一)昔日佛陀讚歎目犍連尊者:“以後的佛弟子,如果要行孝道就應該在七月十五日供僧,並以供僧功德迴向給過往的親人,這功德不只可以救度這一世的父母,甚至也可以救度七世的父母。”

(二)供僧功德: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

(三)齋僧功德:

1.儀表端正,容顏暐麗,人人見之歡見。

2.氣力蓋世,精神滿足,承事十方諸佛,無有疲勞。

3.生天人間,壽命久長,康健無惱,命終之時,自然受生,不被病苦所纏。

4.事事安樂,不逢災逆,心想事成,無有困厄。

5.音聲清雅,容動三千大千世界;口常說清淨妙法,通達無礙,聞者無不信受而行。

(四)供僧的功德,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大功德。僧寶是一切世間供養、布施,修福的無上福田。

(五)唐道律師,持戒嚴謹,感天人送食。有一天律師問天神:“人間作何功德最大?”天神敬答:”齋僧功德最大!”

(六)近代禪門宗匠虛雲老和尚亦云:“佛、法二寶,賴僧寶扶持,若無僧寶,佛法二寶無人流布,善根無處培植,因此齋僧功德最大。”

(七)供佛齋僧,孝親報恩。

僧寶是一切世間供養、布施,修福的無上福田。供僧就是一種清淨的供養,讓眾生當下遠離煩惱,除心束縛,得清淨心。發心設齋供眾成就道場,不僅能廣結善緣、減輕業障,長養布施喜捨之心,更為當來深植出世的菩提善因。

出家眾仰仗修行,進德修業;在家信眾以供僧功德,福慧增長。也由於信徒布施道糧,供養有道、有學的出家人,讓他們沒有物資的缺乏,而能積極弘法利生,將佛法遍布世間,居士於此因緣供僧,可謂護法護教的菩薩行。


這個緣起是佛陀時代,目連尊者見到自己的亡母,墮在餓鬼道中受苦,因此藉神通力送飯菜給亡母,但是食物尚未入口,即化成火炭。目連尊者於是前去請示佛陀,佛陀答道:「你的母親在生的時後,謗佛謗僧,不信因果正法, 罪根太深重,你雖然已經證到阿羅漢果,但是對於撥無因果的重罪,也難以化解救濟,即使天地神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無可奈何,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威神之力才能解脫。 唯有仰仗供養十方僧眾功德之力,方能令你母親脫離餓鬼之苦。」尊者聽了之後,歡喜奉行,在七月十五日僧眾解安居的自恣日,於盆中設甘露美食,供養十方僧眾,因此超度了亡母。

僧寶能弘揚佛、法二寶,使眾生的善根增長,所以清淨僧寶實為無上大福田。唐朝道宣律師一天問天神:「人間作什麼功德最大?」天神回答:「齋僧的功德最大!」所以恭敬心、清淨心,齋供德慧具足的僧寶,功德無量無邊,能救拔惡道眾生,增長福慧。


供養的功德不可思議

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靜坐時,看見一對七世都是貧窮,名叫須達的夫婦。他們這一世更貧窮,住的是黑洞洞的茅棚,每天在垃圾堆裡尋找果皮或其他腐爛的食物,以維持生命。

須達夫婦有一天在垃圾堆裡,意外地撿到一塊牛頭旃檀。牛頭旃檀是一種非常名貴的香木,它所燃燒的香氣在十五里外仍然清香可聞,世間上任何的香氣都無法跟它媲美。夫婦倆撿到這塊珍貴的寶貝,非常的高興,就用牛頭旃檀,換來了三碗白米飯,因為他們這一生當中還不曾吃過米飯。

時近中午,夫婦倆就決定把第一碗米下鍋,一嚐米飯的滋味。就在這個時候,佛對舍利弗說,須達夫婦已貧窮了七世,現在因緣成熟了,要捨利弗去度化他們,改變他們貧窮的命運。於是捨利弗就到須達家化緣去了。

須達夫婦見到舍利弗尊者來化緣,非常的興奮,夫婦倆也自知過去未曾修福德,所以今日才落得如此窮困不堪,今天佛的大弟子來化緣,正是供養種福德的大好機會,千萬不可錯失,就將第一碗米煮成的飯恭敬地供養舍利弗尊者。

供養了舍利弗後,夫婦倆又將第二碗米下鍋,二人正準備要食用時,佛又叫迦葉尊者前去化緣。夫婦倆見是佛的首座弟子來化緣,又很恭敬地將第二碗米飯供養了迦葉尊者。須達夫婦供養了兩位尊者後,心裡既歡喜又舒坦地將第三碗米下鍋,準備好好享受生平第一次的美味佳餚。

飯剛煮熟,佛陀已出現在須達家,夫婦倆見佛親自來化緣,這種曠劫難逢的機會,即使要挨餓一整天也值得,於是真誠恭敬地將第三碗米飯供養了佛陀。佛見須達夫婦一片真誠,看著須達夫婦說:“一切罪滅盡,百寶從地生。”剎時須達所住的茅棚充滿了金銀財寶。

此時,須達夫婦也心開意解,得了淨法眼藏。夫婦倆看了看滿屋子的金銀財寶:心想:縱是華廈千間,夜眠還是八尺,如果失眠的話,恐怕連八尺都無法受用呢!唯有修行才是究竟。於是央求佛陀收他們為弟子。佛就為他們說四諦法門,須達夫婦因而悟道、證果。所以供養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呀!


供僧福德 不可思議

诗曰:

「供養沙門狗得餐,轉生王女見心歡;為夫廣說前身事,禮佛齋僧福慧寬。」

「心分十界任君臨,六道升沉遍古今;學佛善修超出速,惡因種墮罪根深。」

中印度佛法盛行的時候,有一位虔誠的居士,每天發心供養比丘,當時有一位已經證得阿羅漢聖果的比丘,每天都到居士的家中受供。

這位居士家裏養了一隻母狗,每當供養比丘時,狗都在眼睜睜的盼望,想得到一點食物。這位神通自在的出家人——比丘,他知道這隻狗的心思,常常捏飯團分給牠吃。這位比丘天天去接受供養,狗也天天得到比丘的食物。因此,狗天天都歡喜想見比丘,這位比丘也知道狗的心意,每天去受供時,均拿一團飯給狗吃,狗更加喜歡看見出家人——比丘。因為歡喜恭敬比丘,能消除一切罪業,狗就因此脫離了惡道。

經過一年多以後,狗就訣別命終了,命終之後,魂神投生到安息國王的王宮,生為王女——公主。她出生以後,就知道自己的宿命,知道前世作某居士家中的狗,天天都受到比丘施給飯團。她稟告父王和母后說:「我前世是中印度某居士家中的狗,每天都吃比丘分食的飯團,因此看見比丘就生歡喜恭敬心,由於恭敬比丘的功德,脫離了狗身而生為王女。」當時安息國境內,均無佛寺和出家比丘。

有一天,月氐國的國王派追一位使臣到安息國,安息國王看見這位使臣很賢明,就把公主嫁給他。

公主到達月氐國,看見國內有很多比丘,心裏非常歡喜。她回憶前世作狗時,比丘拿飯給牠吃,因此每見比丘即生歡喜心,又因為歡喜恭敬出家人,今生才得到人身且為王女。她心想:「我應當大興供養比丘僧眾,以報答其救我脫離畜生道之大恩大德。」

當時月氐國佛教非常興盛,有很多出家比丘,公主每天都供養四、五百位比丘,並且親自料理供養的一切食物,不肯讓他人代為效勞。供養諸比丘完畢之後,她又親自打掃。家中的佣人、奴婢等,非常讚歎她,都說女主人是王女——公主,來到這裏,不但天天齋僧供養比丘,又親自掃除清潔,甚為難得,我們也應該做一點功德才是,奴婢們就暗中把掃帚藏起來,不讓公主掃地。女主人找不到掃帚,就去拿她自己當初所穿的衣服,把它捲起來當作掃帚,她的丈夫看見公主以新衣掃地,便對她說:「妳恭敬佛法,怎麼可以把衣服當掃帚來掃地?未免太可惜了吧!」

公主回答說:「我前生但以歡喜心,恭敬出家比丘二年,今生才得到這些衣服。以此衣作掃帚,又有什麼可惜呢?我前世時,連一物布施也沒有,只憑著用歡喜心恭敬比丘,種此善因,今生才有福報得生為王女。我又沒有辛勞的去做苦工,賺錢來購買這些衣服。」

丈夫說:「妳對佛法僧三寶這麼恭敬,竭誠供養比丘僧,我從來沒有看過比丘們給妳一塊錢,這些衣服都是我勞力得來的呀!」

公主就向丈夫解釋說:「我的前世,本是畜生道中的狗,因為主人是佛教徒,每天供養比丘,比丘每天都把食物分給我吃,我便以歡喜心恭敬比丘,由於恭敬出家人的功德,而脫離狗身,出生為王家公主。我能夠得脫狗身,今生我的一切,全都是比丘所賜。」

丈夫說:「妳只對一位比丘生起歡喜心恭敬,就能夠得到這麼大的功德福報。恭敬供養三寶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

公主的丈夫本來不如此發心,自從他聽聞公主敘述這福報因緣之後,即大發布施心,廣種福田。他從此歸依三寶,精進學佛,竭力興建佛寺,供養三寶,並受持齋戒,發揚大乘佛法。

诗曰:

「敬僧福德等虛空,毀謗輕憎罪亦同;佛法若能修禮供,吉祥勝樂永興隆。」

附注说明:

(一)本故事詳載於「福報經」中。

(二)佛教中每一位出家人(僧尼)的福德威力,都是無量無邊,能夠使一切眾生滅罪生福。若能竭誠恭敬、供養比丘——和尚,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相反的,如果對於出家人不恭敬,或輕慢、毀謗僧尼,此人的罪業也是無量無邊!

(三)比丘是三寶之一的僧寶,他身穿佛衣,代表佛住世,為眾生的福田;恭敬比丘就是恭敬佛,獲福無量。如果有人毀謗出家人——法師、僧尼,就是毀謗佛,罪過無量無邊!


「供養說法者」,重點不是你供養什麼,重點是培養你的恭敬心

淨界法師

其實我們一再強調,供養的本身重點不在物質,而在修你的恭敬心,你跟法結善緣。這個地方我解釋一下。

恭敬心,我們一般人的恭敬心都是約外相安立的,心外求法。這個地方有問題,尤其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我們會遇到一個共同的困難。

我們過去有善根,但是你不能完全靠你過去的善根,內因力還要外緣力。外緣就是三寶的激發、三寶的啟發。但是到了末法時代,三寶已經不像正法這麼莊嚴了,受持佛法的法師,絕大部分都是生死凡夫。正法時代的法身菩薩那是功德莊嚴,所以他容易讓你生恭敬心。

那麼末法時代的問題就會怎麼樣?惡性循環。我們因為過去的懈怠、放逸,所以招感生在末法時代。生長在末法時代,我們看到的三寶又不足以讓人產生恭敬心;你沒有恭敬心,你又學不好,又變來生更厲害地墮落;墮落以後你遇到的三寶就更不莊嚴。那麼就展轉地墮落下去了,你就沒完沒了了。就是你一次失誤以後,你沒有好好學就墮落到末法時代;在末法時代你就更難學,因為你遇到的三寶更不莊嚴。然後你就一代一代地墮落下去。

所以大智慧的佛陀為了阻止這件事情,就是從現在開始,你不管這個法師怎麼樣,如果他這法是對的,對你有幫助,你就怎麼樣?以無上的東西去供養他。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就是表達你的恭敬心。重點是,你不能落入因緣的展轉相續當中。

懺公師父以前在開示的時候講一句話,我永遠記得。他說,我們一個凡夫對法師怎麼看待?老人家是在齋堂開示的,我剛好有幸在坐。他說你應該把他當作病人跟醫生的轉想。比方說你有心臟病,你找心臟科的醫生,這個醫生開藥給你吃。他開的藥是正確的,你吃了以後會好。那你作為一個病人,你會不會在乎說,哦,不行,這個醫生也有心臟病,他的藥我不能吃?你會這樣做嗎?你不會,對不對?

懺公師父講這個譬喻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要管法師有沒有病,他的藥能讓你治好,你就吃嘛。是吧?我覺得他這個譬喻非常好,你覺得呢?就是說,你一定要讓所有的莊嚴在三寶現前,那你有本事,你為什麼不生長在正法時代?就是你有這個共業,所以你落入到末法時代。當然我們現在的末法時代還沒有那麼嚴重,但是再過幾代以後,這個問題就嚴重了,他就很可能會落入怎麼樣?你前生沒有修好,所以來到末法時代;在末法時代你更難修,你又提不起恭敬心;沒有恭敬心,你這個法就修不起來,然後你來生又墮落到更糟糕的地方。

所以佛陀為了阻止這個惡因緣的相續,佛陀告訴你,「供養說法者」。 就是你身上只有一個蘋果,沒關係,就拿個蘋果供養法師。重點不是你供養什麼,重點是你培養你的恭敬心。就是你過去因為你的業力,所以你循業發現,招感到一個不莊嚴的三寶,你要自我反省。這是這個意思。

 

僧和僧寶是什麼?最全的解釋都在這了!

真布施不怕假和尚

一招破魔!寺院法師教你一眼辨別「真假和尚」

犯五逆十惡罪佛能救,盜十方常住財物佛不能救

目連尊者度化五百餓鬼

拼一輩子的錢,還不如你拜佛一拜的功德

有福報的人和沒福報的人差別非常大

布施供養實際上是在為自己存錢

供燈功德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