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我們障礙重重?

淨界法師

有時候我們在想,我們看平常很多事情真的是有障礙,為什麼佛陀、佛菩薩看都沒有障礙呢?問題是出在哪裡,到底是誰對誰錯呢?

「觀相元妄,觀性元真。」這個意思就是角度的問題,你看事情的時候,你是一種心外求法,你站在外境的角度來看事情。我保證你障礙重重,因為你被業力牽著走。如果你把這心收回來,你站在「現前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事情「法法消歸自性」,我保證你沒有障礙。

障礙就是你站在「相」的角度來看事情,障礙重重。我們前面說,你一念的向外攀緣,啓動了痛苦的根本,煩惱障礙、業障、報障,你看事情的時候你回光返照,安住現前一念心性,「不迷、不取、不動」,你看事情是如夢如幻,完全沒有障礙。

我們講莊子的小故事來加以譬喻:

莊子在講一個小故事,這一個譬喻他說:

有一天白雲它往東邊飛,飛得很遠很遠以後,到了東方一棵大樹的地方。看到一個老人家白髮蒼蒼,滿面慈祥的老人家,繞著大樹非常快樂,又走又跳,雙手又拍。這白雲就覺得這老人家怎麼這麼高興呢?不就是繞著一棵樹嗎?為什麼這麼高興呢?白雲就停下來,就問老人家說:老人家,你為什麼這麼高興?

老人家就停下來,看了一下白雲說:那難道你有心事嗎?

白雲說:我的責任很大的,你都不知道。白雲說:我的責任是要讓整個天地風調雨順,讓大家在雨水的滋潤當中,萬物得到滋長,芸芸眾生因為風調雨順能夠豐收,才能夠把飯吃飽。但是有時候我不能滿意的,有時候你看烏雲經常來障礙我,有時候弄得天上的氣不清,有時候地氣又郁結,弄得上下之氣不能交流,我的工作是障礙重重,弄得整個風不調、雨不順,我怎麼會快樂的起來呢?那你說我要怎麼快樂呢?

老人家說:這個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能回答你。他又走他的,白雲沒辦法,就飄走了。

三年後它還是沒得到答案,但是他想這個老人家會快樂,事出必有因,它又往東邊飄過來,這時候它很虔誠,停下來很恭敬的、很虔誠的,正式的問老人家說:你一定要告訴我你快樂的原因。這個老人家就被他感動說:好!那我告訴你。說:你要快樂,你要記住兩個字「心養」。你要用你內心去長養一種清淨的「道」。當然以道家來說是用自然之道,什麼事情順其自然。

佛法是認為,你要能夠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用空、假、中這三種道,來長養你的內心。也就是說你一個人要快樂,你的心老是去住在外境,你不可能快樂。

--《楞嚴經講記》(節選)


生命,由你的想象創造,真是這樣!

淨界法師

本經雖然是在六根活動的修學,其實本經所對治的六識,就是我們的「遍計執」。遍計執是什麼意思?我們的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第一個產生感受,快樂的感受,或痛苦的感受,感受第一剎那,就產生我們最要命的想象,加上我們個人的想象。世間上會有問題,不是問題本身,是我們有太多的想象,就是名言分別。當然這個想象,從《唯識》的角度也不是完全不好,有的是好的想象,有的是不好的想象。

總而言之,從因緣法來說,我們心中有很多的想象,就會產生不同的業力,就產生不同的結果。比方說,你現在身上有一千塊,一千塊是一個色塵,你的六根跟一千塊一接觸的時候產生六識,你會產生什麼樣的想象?有些人會想,我應該把錢跟大家分享。一般會有佈施想象的人,這個人來生大福報。有些人比較慳貪,欸!我這一千塊,我應該獨自受用,「慳貪」,那麼你福報大概到今生就結束了。

《唯識學》是有道理的,他從你的思考模式,你的心跟境接觸的時候,你產生什麼想象,他大概就知道你來生是什麼相貌。「萬法唯識」,生命是你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來的,真的是這樣。你看!我們平常遇到人事的障礙,你會產生什麼想象,有些人會產生包容、慈悲,你來生會很莊嚴;有些人他遇到人事障礙的時候,他選擇瞋恚、報復,來生醜陋。這個都是空華,虛空沒有華,但是有些人會產生莊嚴的華,有些人產生醜陋的華。

所以,六道輪回其實就是從六識變現出來的,從六道輪回的角度,如果我們不談出世的解脫,應該培養美好的想象,但是要能夠產生離開生死,那你要把所有想象完全破壞,不思善、不思惡。本經它後面講「不取」,善的不取,惡的也不取。--《楞嚴經講記》(節選)


你沒有突破障礙,如何能見到阿彌陀佛

——淨界法師

佛教的因緣觀,只有一個觀念就是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一定有原因的,沒有一件事情莫名其妙出現的。你今生會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你今生會從事什麼樣的職業,你今生你可以享受多大的福報,你的壽命有多久,你今生誰會做你的子女,都一定有道理的,沒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生的,這個道理簡單的只有兩個字就叫業力。

我們一個人面臨兩個問題,第一個外面,我們說一個凡夫,臨命終的人就是內憂外患,外在有業力的牽動,我們無始劫造了很多生死業力,它不會放過你的,你只要念頭一動,被它帶走了,它在外面跟你招手,它說來啊,我有很多快樂的果報等你去。

很多祖師在臨終,阿彌陀佛現前之前,它是先現天的果報給你看,你臨終的時候看到宮殿,看到很多快樂的資具你心動不動?你想,如果你沒有真實的把人生參透,你肯定念頭一動就完了,阿彌陀佛連來的機會都沒有了,因為你的心跟它感應了。

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是內憂外患,內有妄想顛倒干擾你一念往生的心。所以我們往生的心,臨終的時候是很辛苦,好不容易栽培一個往生的善根,內有妄想的干擾你,外有業力的引誘你,糟了!你只要稍微一點差錯,一念差池全體殘,你今生的修學全部白費了,你來生再一次,但是來生不見得就比今生好。

諸位你要知道,你今生衝不過去,來生更糟糕了,因為環境更糟了。所以你遲早要解決這個臨終正念問題。臨終的時候就是怎麼樣,就是算總帳,臘月三十算帳,你平常欠人家的錢都得還了,不只是今生喔,是過去生所修的善惡業一時都現前,平常打的妄想也現前,當然我們念的佛號也現前,所以這個真妄交攻。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栽培了淨土的善根,我們對阿彌陀佛的名號有信心,我們對淨土的功德有願力,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一句佛號信願具足,但是關鍵是誰能夠突破障礙,誰能夠見到阿彌陀佛,關鍵在這裡。諸位,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我再講一次,過去的你不會放過你,你過去的生命留下的問題,難道它會放過你嗎?所以你沒有突破你的障礙,你怎麼見到阿彌陀佛?

你淨土宗往生是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的,我們可以不斷煩惱,但是你一定要想辦法,讓煩惱不干擾你,要沈澱下來,這個就是調伏力,這個就是般若的智慧,如果你不能讓你的業力,跟妄想沈澱下來,你就不是業力的對手。

所以古人說,帶業往生,是帶種子,帶業力的種子,不能帶業力的現行,這句話你要聽清楚。沒有一個人是臨終很躁動不安的時候往生的,沒有一個人。所有往生的人,臨終都是寂靜安穩的,這是固定的相貌。如果你看到這個人臨終的時候,內心很躁動不安,這個是非常不吉祥,大概不太可能往生,因為你那個生死業力的相狀,都現前,輪回的相狀都現前,你這個時候,哪是你一個驚慌失措的時候,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臨終要往生這個人一定是,不管他遇到什麼障礙,他的心一定是非常清楚明瞭,寂靜安穩,安穩寂靜,這是共同相貌,然後提起佛號,他要能夠不隨妄轉,我們沒有辦法做到消業往生,所以我們業力一定會干擾我們,但是你有本事不受它干擾,如印光大師所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這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不可能修到「業盡情空」,業力不干擾你,妄想不干擾你,那你是修到業盡情空,那你不是一般人了,我們一般人能夠修到不隨妄轉就不簡單了。

所以我們做不到祖師的正念,萬里晴空,一輪明月,沒有任何烏雲,做不到的,這不是一生做得到的。我們可以做到雖然有烏雲,但是這個烏雲不能夠遮蓋我的光明。

所以不管我們過去做了什麼,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說,現在過去留下了問題,我們現在必須要繼承過去,但是重要就是說,你怎麼去面對你的過去,能夠從過去的業力跟妄想中走出來,我們現在後悔都沒有用,關鍵是我們要解決,我們要怎麼樣面對未來,一個人要能夠面對未來,首先你要先面對你的過去,你沒有辦法從過去走出來,你就沒有未來可言。一個人走不出過去就失去了未來,那走出過去,那只有一個方法,般若波羅蜜,沒有其它的方法,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否則你怎麼說,你今生短短的幾十年的修學,你憑什麼能夠去解決無量劫來留下的問題,我們經歷過這樣多的生命,每一期的生命,或多或少都留下很多的顛倒妄想,留下很多生死業力,要以經典來說,我們由生死業力所留下的顛倒妄想,如果有相狀的話,盡虛空不能容受,這就是我們的過去,你怎麼辦,只有靠智慧來面對,你別無選擇了。

所以我們研究智慧以後,我們開始知道怎麼去處理過去,當然這智慧不是我們想出來的,是佛陀的傳承,經過祖師的開導。如果今天你對佛教的修學,你不是只是希望能夠讓你的生命離苦得樂而已,你更重要是解決生死問題的時候,你就要注意臨終的正念,你要注意臨終的正念,你就要去注意,你怎麼面對你的過去,所留下的業力跟妄想,因為臨終的時候肯定是內外夾攻,外有業力的干擾,內有妄想的障礙。

這就是我們必須要學習佛法的主要因素,我們怎麼面對我們的過去所留下的障礙。好,這個就是,我們已經花了很多時間,來告訴大家,怎麼去培養臨終的正念。當然剛開始你要先有個目標,我們要從過去跳脫出來,你先有個引導,你前面要先有個方向,你要先發願,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先要有一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力。

你沒有目標,你就很容易被過去牽動。所以發願是第一個,引導力。第二個安住力,你要不隨妄轉,你心中一定要有個房子住,你要先安住下來,調伏跟安住是分不開的,你沒有站穩腳跟,你打不出好的少林寺的招式出來,不可能。

這就是安住力,然後再調伏力,這三種力量就是我們,其實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篇、正見篇,就是告訴大家,如何在無量的妄想當中,打下三個木樁,就是引導力、安住力、調伏力,你三種功德力具足了,那剩下就是你的生活歷煉了,慢慢讓它增長廣大。

但是起碼我們剛開始,先把這樣的雛型建立下去,先把這樣的一個概念先建立下去。所以理觀,它可能是一個薄弱的概念而已,沒有錯,但是你這個薄弱的概念,經過你修行篇的後面的行門的歷煉,它就慢慢的增長廣大,它要事修。

所以理觀要有事修來磨煉,但是如果你連理觀的雛型都建立不起來,你事修你就是在修福報,因為你沒有心地法門,你就是完全在修習善業了,那就糟糕了。所以理觀的時候,是一種概念的修學,是一種思想的建立,但是到了理觀以後我們開始,下一堂課講到歷煉的事修。好,這就是我們講到,前面兩科的主要的因素。


記得!不要安住在相上。

淨界法師

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要抓住一個根本的思想,那就是要破妄顯真。其實整個《楞嚴三昧》的修學,就是我們破除一切虛妄的相狀,而開顯真實的心性。這個重點在修學的次第有二個次第:第一個就是你要安住下來,我不知道我們內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習慣性你是安住在外相、或是安住在內心?

相狀從本經的說明是有二個過失的:第一個、它在時間上是生滅變化的,所以你安住在相上,你會覺得有一種不安穩性。你看我們很多初學者,剛開始來的時候,你就知道這個人情緒變化很大,有時候高興的時候很高興,痛苦的時候很痛苦。這個人沒有真正安住,他的心還是在外境上活動,這個人沒有找到家,沒有回家的。所以你看一個老參的特色,他的心比較平靜,外境是動態的,但是他的心已經是收攝,慢慢收回來了。所以外境基本上是生滅變化的,是不安穩的。

其次、外相的第二個過失,在空間上是不圓滿的,我們執著一個外相,我們就失掉了其他的東西。所以,我們今天不管你做再大的善事,你執著一個相,你就很難使令你整個功德,能夠達到圓滿的境界。

所以在我們修學的過程當中,你的心跟任何的相狀接觸,記得!不要安住在相上,要把它回光返照,安住在你這一念明瞭的心性上,你只是借這個相來修心而已。所以我們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首先你要做的就是向內安住,這是第一個,安住的問題。一個人安住了以後,我們可以說這個人已經開始修行上路了,他找到高速公路了。

接下來就是調伏,你怎麼去調伏你內心動蕩的心。在本經當中,他今天就會講到用空、假、中三觀來調伏內心。「空觀」是破除心中的妄想,我們前面是遠離外在的相狀,那麼「空觀」是破除你心中的相狀。因為我們離開外在的相狀,但是我們心中的妄想又會創造很多的相狀,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來障礙自己。所以「空觀」就是破除你心中的這些妄想所捏造出來的這些相狀,你也要把它破掉,達到所謂的離念的心體。

「假觀」假觀就是你要假借相狀,比方說你拜佛,你要對阿彌陀佛皈依。你沒有佛像,你怎麼皈依呢?所以我們透過禮拜、稱念、觀想,這都是要有相狀的。又假借一個假名、假相,來生起我們內心的功德法。所以它到最後,今天會講到,「離一切相,而即一切法」,我們破的是相狀,但是開顯的是一種功德法,法是不能沒有的。但是這個法要怎麼生起呢?你要假借相,所以這「假觀」你又重新安立了假名、假相,假借外在的假相,來開顯你內心的功德法,這個假觀就是「借相修心」,又安立一個假相。安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至於憶佛念佛的假相,來莊嚴自己的功德,這個就是「假觀」。

「假觀」照俗諦理,「空觀」照真諦理,然後「中觀」是把空假這二個智慧,把它達到平衡。使令空觀也不障礙假觀,假觀也不障礙空觀,讓它能夠平等的運轉,「中觀」照中諦理。

我們在整個圓頓止觀當中,你第一個你一定要安住下來,你一個心老是在外境上活動,你是很麻煩的!因為外境你控制不了,變化太厲害了。所以先把心收回來,然後好好的調整你的內心,用「空假中」三觀來調伏內心。

那麼我們這樣子做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就能夠達到:從自利的角度成就「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從利他的角度,成就「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是一個可以說是最快速成佛的法門,這個是本經的一個中心思想。

--《楞嚴經講記》(節選)


【淨界法師】【攝大乘論講記72】凡夫外道對緣起是什麼看法呢?(二)

醜二、愚第二緣起

若愚第二緣起,復有分別我為作者,我為受者。

這是對於種子的增上緣產生迷惑。

對於十二緣起,所謂愛非愛這樣一個熏習緣起的錯誤,就會認為在內心當中有一個我,我來造作業力,也是由我來受用果報。當然業力會變化,在流轉當中,這三界的生命會有不同的變化,但是這個我是不能改變的。這個地方的分別愛非愛緣起,這個我見是比較粗的我見,這是分別我見。

這個地方我們做一個說明:

在印光大師的《文鈔》當中,他說:有些人他越用功,佛念得越多、拜佛越多,他的煩惱反而更重,瞋心、慢心更重。印光大師說:為什麼一個人念佛,沒有使令他內心改造呢?就是這個人修行──心外求法。他內心當中,沒有產生正念的觀照,觀察我空的真理,也就是說,他內心當中的想法是說,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這個我積集很多的善業,使令我以後的生命,因為這個善業的力量,得到安樂的果報。這個自我,以前沒有善業、沒有資糧的時候,他當然很低調的,但是他現在不同,他現在一天拜五百拜、一千拜,他的善業力加強以後,也就把這個自我膨脹。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他越修行,煩惱越重、瞋心越重、高慢心越重的道理,就是他沒有回光返照。

那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了,諸位可以看看所謂外道的學者,外道也是深信因果,但是他沒有我空、法空的正見。比如我過去認識一個外道,差不多十年前他的個性是這樣子,你十年後再看,他的個性還是這樣子。就是十年前跟十年後的差別,這個人就是修了一點善業,如此而已,他的個性沒有辦法改變,他以前是什麼脾氣,現在就是什麼脾氣。為什麼佛弟子能夠很快的自我突破呢?因為他修我空觀。修我空觀,他內心調柔。就是我不可得,所以所有的煩惱都是可以改造的、都是因緣法。我們先相信這個真理,我們先相信我們心中的貪瞋痴的煩惱是可以改造的,它的本性都是畢竟空的。這個時候,對你的修行有很大的加持力。你一直認為你內心當中那個我──我的個性就是這樣子,沒辦法改變的,這就是我嘛!那你這樣的思考,就沒辦法改變了,的確不能改變。這就是外道說分別我為作者,我為受者,由我來積集業力,也是由這個我來得果報,那這是對於愛非愛緣起的一個愚痴。

——淨界法師 攝大乘論講記72


人為什麼會發脾氣,原因在哪裡?

——淨界法師

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發脾氣,但是我們還是發脾氣,控制不了。問題在哪裡呢?我們應該要分析分析一個人為什麼會發脾氣。

我們的內心,古人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內心能夠包容天、包容地,包容宇宙萬物,但是包容不了一點點的委屈。你會發脾氣,你就是有委屈,你覺得這個是不公平的。

你就是認為不公平,你才發脾氣。你認為我的付出跟我的代價不成對比,我不應該得到這個結果。

但是諸位要知道,因果不是講今生的,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諸位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所有的外境,所有的逆境,都是你內心的罪業變現出來的,跟別人沒有關系。

事實上如此。所以,遇到了逆境,你不應該發脾氣,你應該到佛前懺悔。因為你一觀照,哦,我有這個罪業!你到佛前懺悔,你就說:「我弟子淨界,過去曾經造了一些罪業,所以這個罪業逼出來的時候,變現這個痛苦的果報。」

向佛菩薩至誠地懺悔,說三次。我跟你保證,因緣馬上變化。

我們一個人很大的悲哀,就是惡性循環。你過去造了罪業,這個罪業變成逆境的時候,你自己感到委屈,感到委屈就發脾氣;發脾氣又造了罪業,這個業表現出來的時候又是一片逆境,這個時候你要發脾氣;發脾氣又造罪業……那你這個痛苦幾時能夠消除呢?你這個不是惡性循環嗎?

所以,修行人要把痛苦從這個地方(古人講)截斷妄流,從此打住。你只有一個方法:透過智慧的觀照,看到一個人為什麼會發脾氣。因為他感到委屈。為什麼他有委屈呢?因為他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他認為痛苦是別人給他的。所以,愚癡是所有罪過當中的根源——無明。

其實我們說穿了,人沒有什麼好委屈的。前生的你創造了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創造了來生的你,你必須要為前生的你負責。難道不需要嗎?

你前生選擇這樣做,那麼你今生必須要無條件地承當。因為前生的你創造了今生的你,所以你今生不僅是為你自己負責,你還得為你前生負責。就是這個道理,重點是你不能糊塗。一個人絕對不能對因緣法作出錯誤的判斷,這樣子是不可以彌補的。

特別是我要提醒所有的老參,當你內心有一點點戒定慧功德的時候,我必須提醒大家:你沒有發脾氣的理由,你沒有發脾氣的空間,因為你輸不起了。你只要發一個脾氣,你可能要從生命當中回歸到過去、過去……你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才付得起這個發脾氣的代價。

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不但是往前衝刺,安穩也是很重要,把你既有的功德好好地保護得住,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佛陀慈悲,看到菩薩有這個問題。他白天、晚上修習功德,佛陀告訴他,你要修忍辱,要向內觀照,一切的問題都是前生的你創造的,你必須為前生的你負責。

《攝大乘論》第四十六講


業障很重,但不妨礙往生

——大安法師

比如你的命運要生絕症,生命要終結,那你忽然在這個時候,你發出了殷重的懺悔之心,原來得病可能就是殺生吃肉太多了,煩惱太重了,你忽然就生了一念的慈悲心,我再也不吃肉了,我吃素了,然後就開始念佛,往往這個癌症就會得到治療,你命中的短命,就會變成壽命延長。

所以念佛滅罪,比如白毫觀,《佛說觀佛三昧海經》談白毫觀,無論是觀成觀不成,都能夠消九十億那由他恒沙劫罪。

再進一步,我們要思惟一個事情,站在淨土宗的角度,既然我們無始劫以來造作的惡業無量無邊。

那麼,如果我們要走通途自力的道路,要修行證果,那一定要業盡情空,業障沒有了,我們心才清淨,這就是一個自力難行道,而淨土法門給出了一個方便而究竟的方法,就是帶業往生。

雖然我們造了罪業,但我們只要信願念佛,登上了阿彌陀佛的大願船,雖然業障很重,但不妨礙往生,這一點一定要有這個知見。

如果說念佛法門不能帶業往生,一定要消業往生的話,那可能這個地球上沒有幾個人能往生了。蕅益大師曾經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判言,比如說,每一聲念佛都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那麼你一天念十萬聲,然後你念了一百年,那消的罪業應該是很多吧?

然而對你無始劫以來造作的惡業來說,你以一百年,一天念十萬聲,每一聲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來計算,那你來校量的話,你能消的業如手上土,未消的業如大地土。所以,我們要深知,我們是一個非常深重的罪業凡夫,對這一點,我們要確實要有一個自知之明。

有些人呢,動不動就說我是一個好人,我一念佛就很清淨,我怎麼怎麼樣呀,這一聽就是內心黑暗,非常愚癡,這個你一身的毛病缺點,你竟然都不知道,那不是更愚癡嗎?

所以一個菩薩一定要有自知之明,這個自知之明就是有種深刻的反省,就是知道自己罪業深重,如果造的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不能容受,所以要常慚愧,常懺悔,要精持戒律,要發心、發願、發誓不再造惡業。

 

對上輩子做過你不知道的事要負責嗎?誰該為前世善惡負責?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