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宗薩蔣揚欽哲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印度有一個大成就者叫‘美德嘉那’,他用自己的‘智慧’看到自己的母親,轉生在西藏的一個‘小地獄’裏面的一個衆生。然後他就到西藏來,希望度脫他的母親;但很不幸,在途中他的翻譯死掉了,並且美德嘉那他自己也迷了路,結果就走到東藏,因爲語言不通,沒有辦法,只好做了一個牧羊人。 這位成就者,來西藏其實比中興藏傳佛教的阿底峽尊者還要早。後來阿底峽尊者來了,聽到這位大成就者在西藏只是放羊,並早就已經過世了。

阿底峽尊者聽到這位大成就者來了西藏,但在西藏毫無所聞就這樣死掉後,他就流著眼淚說:“在印度東西兩邊的班智達,沒有人比他的智慧和功德更高;而來了西藏,你們西藏人沒有一個人從他那裏接受到一個殊勝的教授,那就是表示妳們西藏人功德不夠。這就好比盲人,就算外面的風景再美,你也看不到” 有些人當然想要修持佛法,但基本上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爲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或者希望以後投生到更好的地方,就像前面一堂課說的有些人修財神、有些人修咕噜咕列這些法,你只是爲了使現今的生活變得更好、更安適罷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也不具備前面講的‘殊勝的人身’。 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 “什麽是‘殊勝的人身’?”——就是一個“真正了解什麽叫痛苦的人。” 很多人,如果你沒有真正體會到“痛苦”,這種人實際上是被寵壞的人。 仁波切說這些人不止是一般的人,甚至是身份很高的喇嘛或仁波切。當然仁波切說講這樣的話是帶著非常大的尊敬,但是當他看到這些人的種種表現,他甚至會想到“這些人是不是具備‘勝妙人身’的這種條件。” 他們給教授的時候都會講“輪回皆苦”,爲什麽這樣講呢?因爲教授裏是這樣寫的。但是他們真的知道“什麽叫痛苦?”——當他們想喝茶的時候,從來就沒有人拒絕端茶的給他們;也沒有任何女朋友會拒絕他們,女朋友們從來都是對他們完完全全的同意;他們也不需要剛剛我們講的“被拒絕的痛苦”——從來不需要手裏捧著什麽玫瑰花、跪下來、手裏拿著戒指、擔心別人的答案會是什麽。 完完全全是一個被寵壞的人。 沒有這種‘痛苦的感覺’,你就不可能對輪回有‘不舒適感’。因爲你沒有相當分量的參考點來對照這種輪回裏的不舒適。


佛說:一切皆是因果!人生七苦,每一苦都是輪迴!

佛說,你恨的人,來生不會再見,所以別在他身上浪費時間;你愛的人,來生也不會再見,所以今生要好好對他。

婆娑世界,眾生皆苦。人生在世,其實每個人都很苦。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痛苦的遭遇總會降臨到每個人的身上。

世間所有一切都是變化無常,歡喜是瞬間,痛苦是常在。人生的這七大苦果,每一苦你都無法逃脫的,是每個人都必須歷經的七大苦。

一、出生之苦:

出生的痛苦很劇烈,只不過我們還沒有意識,不記得。在封閉無明的環境裡禁錮十個月,誕生時通過窄小的生門,嬌嫩的身體被機械的撕扯,所以一生下來就忍不住大聲哭苦。

二、病痛之苦:

人的一生,充滿著諸多坎坷,其中生病就是常見的苦難。每一次生病,摧殘的不僅是身體,還有心靈的折磨,每一次遭遇傷害,不僅自己痛苦,也會連累家人受盡苦楚。

三、分別之苦:

有相遇就會有相別,無論是什麼原因,若是別離了自己的家鄉、父母、妻兒,就會受盡孤獨的苦楚。命終無法相伴到老的,就會將無盡的悲痛留給在世的人,盡相思的煎熬。

四、衰老之苦:

每個人都會隨著歲月老去,從懵懂的童年到無明的老年。中間曾經睿智光明過,最後都會什麼都不剩,只剩身體病痛的折磨,以及心智的褪去。如果沒有修行改善,身心就容易被衰老的恐懼包圍。

五、死亡之苦:

每個人有誕生就會有死亡,誰也逃不過。面對死亡,你永遠無法知道它何時到來,前一刻你還在生命的喜悅,后一刻可能閻王爺就來找你了。

六、求不得之苦:

世事無常,人生並非事事順心,不如意的事情總讓人倍感無奈與煩惱。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與我們無緣的人事物,無論怎麼求也無果。

七、怨憎之苦:

無論是前世舊債,還是今生新業,都會感召我們可能遇到親朋好友的背板,伴侶子女的背棄,甚至是陌生人的刁難,嚴重困擾糾纏我們,讓我們心懷怨憤,遭受愛恨情仇交加的苦悶。這是每個人都必須歷經的人七大苦,世間遍地苦難,只有堅持修行,才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問:佛教認為“輪迴皆苦”,為什麼要全然否定世間人的快樂呢?

索達吉堪布:佛教承許的“輪迴皆苦”,也不是把世間所有快樂統統否定了,而是揭示了快樂的本質瞬息萬變,對讓自己快樂的對境越執著,帶來的痛苦就越大。這些,只不過我們沒有認真觀察而已,如果真正觀察了,也許你所喜歡的人,給你帶來的快樂根本沒有痛苦多。所以,佛陀宣說的“輪迴皆苦”,是從萬法無常的行苦角度講的,若能認識到這一點,知道輪迴完全是痛苦,就會渴望從中解脫,通過往生極樂或其他方式,來獲得五道十地的功德。

——《前行廣釋》


嘎瑪上師:輪迴皆苦,苦從何來?

佛法的深奧博大,超越人世間所有的學科。佛陀透徹理解人類痛苦的根源,來自人的心識和思想,苦樂的因是心識種下的,而苦樂的果主要也是心在感受,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萬法唯心造」。所以,佛教又稱為內教或內學,意思是一個往內觀察或向內修學的教法。它一開始就在探究,人類的種種苦難到底是從何處而來?探究的結果發現,苦難都是從自己內心深處產生的。

每個人心的本質都如燦爛的陽光一般,內心深處明凈無瑕,就像國人耳熟能詳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樣,有最純潔、最智慧、最慈悲的一面。可是一旦被自己的情緒所污染,智慧和快樂的一面就被遮蔽住了,就像燦爛的太陽被霧氣或烏雲籠罩後,光芒是無法透射出來的。佛法將這些遮蔽心性智慧的污染,稱為煩惱,它們的源頭就是無明。無明就像黑暗的烏雲,把我們原本清凈的心籠罩住了,帶來的只有痛苦。其實,無明和智慧是一體的兩面,當我們理解心的本來面目時,顯現出來的就是智慧;在還沒有理解它的時候,顯現的就是無明。

從無明產生的主要是「我執」,也就是我們平常習慣自稱的「我」。這種把自己的身體、感受、思想、意識執著為「我」的習氣,是與生俱來的。我們一來到這個世界,身體里就有一個頑固的「我」支配著,雖然我們後天都在盡力改變這個頑固執著的「我」,但無始以來它已經根深蒂固,習氣深重。人在生命歷程中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身心,一直在重複著「成、住、壞、空」,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會經歷產生、存在、衰退、消失的過程。我們住的房子、買的車子、人人都最為珍愛的身體,以及所擁有的一切,無一例外,都將經歷這個變化過程。但唯有一個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對「我」的執著。這就是「人我執」。

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最關注的是母親對自己的關愛,以及自己的溫飽有沒有解決。隨著年齡的增長,內心的慾望就會非常明顯地產生出來,「我執」也開始不斷地往外擴散,逐漸擴及到各個層面,慢慢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我」——我要什麼、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這種行為傷害了我、那種行為對我有意義等等的分別念。

比如,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根本不懂衣服好不好看,占有欲還不是很強。隨著視覺能力的發展,自然就會去分別衣服好看或不好看,周圍的人對自己的表情是友好或不友好,心也會開始判斷外在的事物,是對自己有益或有害了。當執著自己身心的「人我執」開始往外擴散以後,對外在事物的執著,就稱「法我執」。而接下來所產生的,比如:貪念、嗔恨、嫉妒、傲慢、疑心等等心念情緒,在佛教中都稱為煩惱。

人與人之間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執著。就像大家在相識之前,因為互不認識,無論對方發生多大的不幸,也和自己毫無關聯,根本不會產生什麼感覺。但是互相認識之後,不必說大災難了,只要對方發生一點小意外,我們都會痛到心裡。這種痛苦,不用刀割在身上,不用拳打在臉上,我們的心靈和精神上就會有感覺,彼此的關係越好越密切,這個痛就越深也越重。在執著的對象受到傷害後,我們會有痛苦的感受,這就是「我執」的力量。

人們在沒有意識到自身的無明時,通常都被痛苦所包圍,隨之而來的,也只能不斷累積痛苦與煩惱。就像遭遇痛苦時,每個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可是一旦熬過之後,又會遺忘得一乾二淨,好像從來就不曾發生過,這就是人的無知愚痴。我們經常都會因為無知愚痴,而造下各種惡業,也因此我們所希求的幸福生活,都是短暫不可靠的,但痛苦卻占據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

慈悲和執著是截然不同的力量,更會產生非常不同的結果。我執造成的負面力量是強大的,只會帶來種種的痛苦;而慈悲則是深深感知眾生的各種痛苦,希望他們不要身陷在其中,同時有能力幫助他們從痛苦中脫離出來。凡夫只能感受到自身及所執著對象的痛,而佛菩薩則是對所有眾生遭遇到的痛,都能感同身受,這就是佛菩薩發自內心的大慈大悲。佛陀就是看到六道眾生的種種痛苦,同時也理解痛苦的來源,於是告訴我們「落入輪迴,即是苦。」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無明煩惱,煩惱的根源就是我執,而唯一能對治我執煩惱的方法,只有智慧。所以,破除「無明」必須有高度的智慧,這需要我們累積無邊的善心,還需做到對萬事萬物的不貪執。而佛法的精髓,正是能讓我們祛除痛苦、得到快樂的慈悲和智慧。

《如果本文令您受益,請轉發發》(嘎瑪仁波切著)


如瑞法師 :三界之苦,輪迴過患,應生出離之心

蓮宗十二祖徹悟大師,以十六字總結淨土法門修學之要訣:「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印光法師在文鈔中,盛讚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其中「真為生死」四字,即是指出離心。

什麼是出離心?

出離,是超出、脫離的意思。《佛地經論》曰:「言出離者,即是涅槃。」意即:一、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二、出離三界之牢獄,了脫惑業之繫縛;三、離迷界、出生死輪迴之苦,而成辦佛道,以達於解脫之境。

通俗來說,出離心就是能夠看破放下,堅決要出六道輪迴的心。也可以說,出離心就是超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之大誓願,是故《長阿含·大本經》讚歎,出離最微妙,清淨第一。

為什麼要生出離心?

三界猶如火宅:《法華經》云,「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深著世樂,無有慧心。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這是著名的「火宅喻」,比喻煩惱多的眾生為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所逼迫,煩惱多,不得安穩,猶如屋宅起火燃燒,不得安居。

六道過患深重:在生死輪迴中,上至非非想天,下到無間地獄,不管轉生到任何地方,都沒有少許安樂。六道輪迴各有其苦,且苦不可言,正如論中所說:

「地獄之苦,星火炙眉,痛尤難忍,何況大熱地獄,炮烙焦爛,不可名狀。餓鬼之苦,經日不食,餓尤難忍,何況餓鬼歷千萬年,水漿不入於口。畜生道之苦,湫隘之室,居尤難安,何況畜生,豬犬所棲,污穢不堪。」

三惡道苦,非人所能忍受,於此應生大怖畏。

雖以善因得生人、天、阿修羅三善道,而此三善道,未斷生死,仍未離苦。人道有三苦、八苦以及無量諸苦,不能具說。諸天自以福報,雖受諸樂,而報盡還墮。或始生天上,旋淪地獄,欣悲迭代,顛倒輪迴,於輪迴中無自在,有何可戀?

六道眾生,因業感果,死此生彼,欣悲迭代,顛倒輪迴。見此三界之苦、輪迴過患,應生出離之心,即知苦思斷集。

怎樣修出離心?

修出離心的方便方法是,思惟「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皆苦」。

修出離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出離對今生的不舍,二是出離對來世的希求貪著。觀修人身難得和人命無常,可以斷除對當生的執著。觀修因果無欺,輪迴皆苦,則能斷除對後世的貪執。

出離心需要思惟修,隨時隨地來練習。比如看到卡車上拉的豬羊牛,馬上作意:自己是多麼幸運獲得人身,而人命無常,得好好修行,墮落是多麼可憐;碰到被人用繩牽著的寵物,當即警覺:眾生多苦難,寵物有福報,但是愚癡不得自由,自己得好好修行。常常想到人生難得、人命無常,在這個世間,在無常面前,沒有什麼可貪的。

論云:從無始來,生死流轉,受種種苦,與種種樂。即過去曾受百千萬億諸樂,事過境遷,於今安在?空無受用,何益於我!如是世間苦樂,不但不能斷除我之生死煩惱,反令此等煩惱熾盛,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我們了解了出離心的重要,在現實生活中就要多念佛,做好應該做的一切。努力做好,但不生貪著。

最後,引用一位聖者的偈頌做個小結,以期共勉:

暇滿身如摩尼寶,

多生累劫難一遇。

今得此身聞正法,

獲大利益宜修學。

南無阿彌陀佛!


【學佛的人消極嗎】

人不是一天一天接近死亡,是一秒一秒接近死亡。有沒有想到?死亡之後什麼東西能帶去?

佛說「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帶走,你空手而來,你還是空手而去,何必造這些業?

真正聰明人,真正覺悟的人,真正對人生有體會的人,他要的是每一天能吃飽、能穿暖,有個小房屋可以避風雨,足了,知足了,知足就常樂。

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是佛菩薩,這是佛教育。

有人說佛陀教育太消極,沒有進取的心,這社會怎麼能進步?乍聽起來,好像他也滿有道理。他進取什麼?

你想想他進取的內容,在財色名利上進取,在五欲六塵上進取,增長貪瞋痴慢,膨脹貪瞋痴慢,最後的結果三惡道去了,這個進取走的方向不對,錯了。

佛法,你說它消極,你從另一個角度看,它比你積極,它不消極。

它進取積極的那一面與你恰恰相反,你的進取是自私自利,它的進取是為一切眾生造福,念念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它幹這個事情。

所以它是三善道,它不是三惡道,對三惡道它消極,對三善道它積極。

現在人的思想當中,對三善道消極,對三惡道積極,各有積極、消極,不一樣。

佛教人物質生活上要知足常樂,稍稍有一點能過去,知足了,不再求了。精神的生活,那要不斷提高,要不斷提升。

精神生活是什麼?覺悟,破迷開悟,要大幅度向上提升,人道提升到天道,天道提升到聲聞,聲聞提升到緣覺,緣覺提升到菩薩,菩薩提升到佛陀,這非常積極。

學佛的人非常快樂,學佛的人自在,學佛的人心情是定的,一點都不浮躁。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

世間競爭的人,哪個不生煩惱?你得到財富,你得到地位,煩惱跟你所得到的平行的提升。

那變成什麼?世間人常說的富而不樂、貴而不樂,富貴得到了,快樂犧牲了。

吉凶禍福,你有沒有看清楚,有沒有看明白?趨吉避凶是人生的常道,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先要把因果這一關把牢,我們不會走錯路。

《 淨空法師慈悲開示 》

恭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七七集)講經節要

祈願師父上淨下空老和尚。續佛慧命。正法久住。南無阿彌陀佛!

隨喜功德分享此文。皆悉回向給文章、圖片原作者(佛友大德)和眾讀者(佛友大德)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閱讀開智慧。分享好文。利人利己。正法流通。功德無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