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源法師:佛告訴你為何心靜後智慧就來了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圓覺經》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眾生的心念,本來渾濁不清,要把它靜下來、澄清。眾生這一盆水,本來有泥沙,叫做渾水,你把它靜下來就澄清了,取靜為行,就是為澄清諸念。我們眾生的苦惱在哪裡?苦惱本是一盆渾水,天天用手攪,當然渾濁不清;你天天動新的貪嗔癡,等於用手攪渾水,越攪越渾。這個時候,他用功修行,把一切妄念都停止下來,用這個靜功。

「覺識煩動」,人念念生滅,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都是妄想心,我們坐下來迴光返照,一剎那九百個生滅,觀照不出來;一念九十剎那,也觀照不出來,就是念念生滅的粗念頭還觀照不到。為什麼觀照不到呢?我們的妄想心,攀緣外面的六塵境界習慣了!你坐那兒打坐,閉著眼睛,沒有看到外面的境,耳朵也沒聽到聲音,還是要打妄想,想的不是法塵嗎?你得用功,把聽到的法相都對上,你說沒有對著五塵境界,你的分別妄想卻是法塵,妄想心緣的法塵還是外境,沒有觀照到自己的心。這個時候觀照到了,「由澄諸念」,把妄念降伏下去,「覺識煩動」,覺到自己的妄想心,就是第六識在那兒「煩動」,一覺到它,它就沒有了。

「靜慧發生」,佛法學的是心法,般若智慧不是佛給我們,是本來具有的,這時因為修靜功,所以靜慧就發生出來了,學佛法能學到這裡,才得到真正的法樂,才曉得佛說的法,都是我們的心法,般若智慧本來現成。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前面講過了,四大假合的身體,把它執著是自己的身相;六塵緣影,把它執著是自己的心相,不曉得四大種以及六塵都是客塵,客,不是主人、不是我,是我圓覺自性以外的東西,客是從外面來的。你不「靜慧發生」,滅它不掉,因為它是無始劫來的習氣。所以我們學佛法,不腳踏實地用功,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盡在那裡說,打你一巴掌,你就受不了,還沒有拿刀子刺你一下呢!你說身相是假的,打你一下,就假不了,沒有打你,人家罵你兩句就受不了,心裡面就起了分別,雖然知道心是六塵緣影,心還是我的心。他說你的壞話,你聽見還是起煩惱,因為客塵沒有滅。

你要是用功修行,把身心客塵都滅掉,「便能內發寂靜輕安。」「輕安」,身心得一種自在的法樂,你不用功,不曉得身體之重,不曉得心裡之煩。等到你用功,才知道身體這個臭皮囊一百多斤,你天天背著它走路,是多麼苦惱!心裡面你越叫它安,它越不安;你越不叫它打妄想,它越打妄想;身不輕,則心不安。

到這個時候,心裡不動,身體輕飄飄的,好像騰雲駕霧到天空那樣的境界,叫做「寂靜輕安」。從哪兒來的呢?這是內發的智慧,不是佛給我們的,這是一種定功,定功的前方便,叫做輕安,是內發的。


道證法師:遇到事要往快樂慈悲的方向想

自己快樂,就放光,照亮世界

遇事往最快樂慈悲的方向想

我認識一位大家尊稱她“歡喜菩薩”的農婦,有一天她丟掉了五千塊,她發現的第一句話就是說:“這樣撿到的人也能用,這樣真歡喜!”她的心真的是願往生極樂,所以遇到事總是往最快樂的地方想,往最慈悲的角度想,她馬上放下、布施,使自己當下快樂,自己能快樂,自然散發出快樂的芬芳和光明使大家都快樂!自己如果不快樂,愁眉苦臉,天天埋怨放黑煙,說能夠造福大眾實在不可能,也許還會給大眾惹麻煩,所以真的要幫助大眾,自己當下要活得快樂往生極樂。

自己當下快樂,就像一盞燈點亮了,就會為整個世界帶來光明,如果內心像一團垃圾發臭,或是一輛車子冒黑煙,對整個世界都會有污染的不良影響。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一念,我們每一個心念都是周遍宇宙,對整個世界都有影響的。不要小看這願生極樂的一念,這真正放下垃圾烏雲的一念,會帶來強大的光明快樂,照亮自己和世界,也能產生拔苦予樂慈悲的功能力量,所以說“信”“願”也就是菩提心,這一種光明和輕鬆快樂不是天天患得患失的人所能想像的。

沒有一個憂愁的事,沒有一個著急的事

(不浪費心思在“著急”,才能盡心又盡力!)

在燕巢有一位悟光和尚尼,她曾經閉關十多年修持很好,她有兩句開示描述她的心境,非常好,簡單而且貼切,真正是信心願力具足的寫照,她用很輕鬆自在、很溫和柔軟的聲音說:“沒有一個憂愁的事,沒有一個著急的事”這是多麼美好的生活境界,聽了覺得身心很清涼。一個人真的相信佛力、相信自性,信心具足了就沒有一個可憂愁的事,反正都是往生極樂,憂愁做什麼?對娑婆世界的一切,不再掛礙執著,就沒有緊張壓力,就沒有一件值得著急的事,反正一切都盡心盡力,該辦好的,自然都會辦好,著急也不會比較快,不著急也慢不了。不把心思浪費在著急,才能夠真的做到盡心又盡力,反而能夠最快最圓滿!

 


慧律法師:放下的感覺真好

有一個師父跟一個徒弟,在路上走,剛好有一棵大樹倒下來,橫放在路中間,人車很難通行。

出家人心懷慈悲,就想將它移開,讓路上的車輛、行人,比較好走。

結果因為樹木很重,師徒合力扛著這顆樹,累得氣喘吁吁的,搞得汗流浹背。

這個徒弟就跟師父說:「師父,這棵樹這麼重,扛著它好辛苦,還是盡早放下來比較輕鬆!」

師父就借機會對他開示:「我們心中的執著,比這棵樹更重,我們扛了一輩子,都不覺得累。我們修行,就是要將妄想與執著放下,就像放下這棵樹一樣。」

於是才把那棵樹扛到一旁來,放在地上,所以徒弟對師父說:「放下的感覺真好。」

我們現在就要學習這樣。眾生的執著,就像是從小扛著一個很重的東西,執著自己的看法,執著一切因緣所生起的假相的東西,活得很辛苦!所以佛陀說:我們若是能夠回光返照,智慧就在我們心中,真理就在我們眼前。


煩惱太多,心如何安定?

信眾說,碰到好多事,心定不下來,腦海念頭亂,煩惱太多,壓不住,各種念頭總是會跳出來,也有用心改變,不去想,但是一遇到事又出現,不知道怎麼辦了,該如何做呢?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云: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當我們發願求無上大道的心,在這發願的一剎那,實際已經降伏了自己的內心,只是這一刻太短暫,不自知而已。煩惱的自性本來是空,所有的喜怒哀樂、憂悲苦惱都只是因緣和合而成,當我們發願離苦得樂,讓心中的佛來護持眷念,那麼這個心就無所謂降,也不需要降。

對於安定身心這個問題,大德也開示過

首先,不輕易動心起念。心念雖難受控制,但並非不能控制,只要大家收束住這顆急功近利的心,在任何事情面前,退一步,放緩思考,少欲少求,念頭就不至於滿天飛。

然後是觀想。所謂觀想,就是找一個物體,比方說一個小小的佛像,將它放在眼前觀看,然後將腦中的想法集中在眼前的佛像上,控制自己不去想其他的事。經常訓練觀想,讓心靈入定,就能有效驅除雜念。

還有一點,要學會平衡情緒。過分的快樂喜悅,過分的痛苦煩惱,這都會影響心靈的安定,所以說要平衡好,無論快樂還是痛苦,都別太過頭。

內在的狀態調理好了,生活自然能夠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當中。要是心是亂的,那麼很多事情就做不好,因為你沒有把握好自己,不能夠明確自己在世間所處的位置,而且你也沒有處理好身心內外的關係,這樣一來,越是努力向外追求,失敗就越多。

而一個時時心安氣閑的人,他一定能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下遊刃有餘,環境和遭遇的變化不能動搖他,自身的得失成敗也無法左右他,因為他的內在有安定的力量。


人家誇你,消你福報。

阿旺嘉措金剛上師

人家經常贊揚你,這個也會消福報。經常被人家贊揚,你的壽命就會減少。大家都經常贊揚,壽障會比較多。在我們藏地,有人生了大病,經常有問題的那些人,就會求人家來罵他。求人家來罵了他,他會消了這個業障,會長壽。罵不一定是壞事,罵會消除你的業障,消除你的障礙,人家罵你的時候,你要開心一點。

我去了北京的一個飯店,這個飯店名字就叫狗不理。狗不理是當初飯店老闆的名字,他家裡生了男孩子都會死掉,他父母給他取個名字狗不理,就活了下來,還很發達。有些地方會給孩子取賤名,他就會長的相對好,健康一些。

所以人家罵你,會消除你的壽障,你要開心一點。這個你能理解,就打開了你這方面的智慧,以後人家罵你就不會生氣了,心情就平衡了;人家贊揚你,哄你的時候,你也不會起很大的貪心。內心如如不動的感覺會很舒服的。


傳喜法師:你的修行,夠穩嗎?⠀

穩重,⠀這是修行很重要的品德⠀

穩重,這是修行很重要的品德。 像我們出家人,從穿上這身衣服起,就要在行、住、坐、臥間展現四大威儀。 一言一行,莊重安穩,不輕率,不散漫。⠀

特別是作為一個表法的法師,他的形象、語言,甚至語音、語調、語速,都需要考慮和注意,都要展現出修行者應有的修養。 開口講法,雖然在理上,也要好好說話。⠀

內持正念,外現莊嚴,這種力量可以用來度化眾生。 馬勝比丘是佛陀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威儀端正。 有一天他在王舍城內乞食,徐步安詳,清淨莊嚴,舍利弗遠遠看到,心生歡喜的同時就被自然地攝受了。⠀

所以,當我們靠近一個內心很沉穩很祥和的人時,我們也會享受到那份沉穩與祥和,而這份感受又會成為我們生命中非常寶貴的經驗,它會儲存在那裡,時時發著光。⠀

包括我們佛弟子,在社會上講話做事也要有佛弟子的姿態。 境界現前,不急躁,更不極端。 弘一法師說過,“有事戒一亂字”。⠀

為人穩重,同時有一顆溫暖的心,講話周到,這樣口業也清淨一點。 所以行事沉穩,就是既不受負能量的干擾,又積極開放胸懷,與正能量保持暢通的交流。⠀

尤其是女性,學佛之後,不管是身體、眼神還是思想,更要注重大氣和端莊。 學佛是大丈夫行為,女性有向道之心,能戒惡修善,就是女中丈夫。⠀

安住在智慧的念頭里,超越男女的外相,思維上理性穩定,神情上溫和寧靜,行為上優雅大方,這樣,你就會越修越有金玉之氣,越修越有大美之象。 穩定、安詳、思維敏捷,這是對修道而言非常重要的生命狀態。⠀

我們開始追求真理後,就要安定在這條路上,放棄以前的知見,學會控制自己的念頭。 念頭太多,老是東想西想,繼而東跑西跑,精力和能量就白白浪費了。⠀

就像攀岩的人要把保險繩鉤得穩穩的,我們也要保持著心靈的寧靜,保持著自己的定力,不被外緣輕易打擾。⠀

心越寧靜,見解越穩定,憶念越深刻,與三寶的鏈接就越穩固。 佛教裡說“十字街頭好參禪”,在熙熙攘攘中保持定力,這就叫修行;在快速變換的景色前保持內心的寧靜,這就是修行。⠀

為什麼我們繞佛的時候必須走方步? 一步一步,方方正正,腳步踏得很穩,佛號也念得很穩,這是代表我們做人身和心要合一,要誠懇,要持重。⠀

在寺院修行尤其要有這種人格的修養。 自己要穩定,要沉澱下來,同時還要護念別人,護念道場的修道氛圍。 這一點做不好,或者觸犯了,因果比破戒還厲害。⠀

每一個個體生命,有智慧了,就不會心浮氣躁,人格也會變得穩重。 反之,心思過於活躍,不能腳踏實地,無論學佛還是工作,總有一天會像氣球一樣飄走。 這樣的人是很難與佛法相應的。⠀

在我們佛教裡,普賢菩薩有什麼特色? 最大的特色就是精進、不疲厭、不退失。⠀

普賢菩薩的坐騎六牙白象,白象代表精進,六牙代表六度波羅蜜。 白象的四足,大而穩,普賢菩薩坐在六度波羅蜜上,不動不搖,穩如泰山。⠀

我們佛弟子只要能在修行路上如法實修,不退初心,既而更能發起大乘心,不畏艱辛,象行徐步,穩重前行。⠀

普賢菩薩說:“我會為你摩頂,給你加持,令你增上。”


凈界法師:內心不平衡時,不要講任何話,不要作任何的決定

​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剛開始是一個貧窮的人家,我們沒有珍寶。我們開始布施、持戒,讓我們這個貧窮的內心產生布施、持戒的功德,以布施、持戒來莊嚴自己。

成就莊嚴以後,你就要注意一個問題了:如何保護功德?《金剛經》就是在討論如何保護功德。菩薩發了菩提心,也成就了廣大的布施、持戒的功德,那麼這個時候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因為我們內心有很多負面的情緒,很多的盜賊要去偷走我們已經成就的功德。那麼這個時候佛陀勸我們說,你應該怎麼安住呢?你要以真理來安住。不要安住在感覺,不要老是跟著感覺走、跟著情緒走。

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已經有很多的功德林,但是我們還沒有成佛,我們要經常保持戒慎恐懼,因為功德隨時會破壞,很多人、很多的盜賊兩個眼睛一直瞪著我們的功德,想要偷走的。

所以我們遇到逆緣的時候,要思惟兩個道理來保護自己:第一個,安住在業果的道理來降伏其心。

我們今天遇到這個環境、這樣的怨家,跟外境完全沒有關係,是我們心中的業力變現出來。我心中如果沒有這一部分的罪業,我一定不會招感這個果報。你對這個道理深信不疑。當然這是一個業果的思惟。

第二個,你思惟我空、法空的真理,那是更圓滿,「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所有的躁動、所有的瞋恚,都是因為對立產生。我不能改變別人,我起碼可以改變自己。我把這個自我意識拿掉,回歸到一個平等法界,沒有能所,那麼這時候也可以安住。

總之,諸位要記得一個觀念,我們內心開始不平衡的時候,躁動的時候,千萬不要講任何話,千萬不要作任何的決定。因為你這個時候所作的決定、所講的話對你的功德會產生致命的傷害。

所以一個菩薩(我希望跟大家共享),你不但要努力地積集功德,你還要知道怎麼樣保護你的功德。就是你心理不平衡的時候,什麼事都不要做,趕快去佛前懺悔,然後用道理來降伏自己,等到平靜以後再採取行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