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持咒不要再湊數量:以散亂心持咒念聖號,不得甚深廣大的功德利益 

誦經、持咒、念誦諸佛菩薩的名號,是佛門常見的修行法門。八萬四千法,各個宗派,傳承雖不同,卻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止觀。一切諸佛菩薩、諸位大成就者的修證,都離不開止觀,你想證果,也必須如是修。

如果只是一心念佛,發願往生,精誠之極,會有親見阿彌陀佛的可能,而若沒有加入勝觀的修持,自然無法證悟法身。

那麼,什麼是止觀?《大乘義章》中說:“奢摩他,此翻名止。攝心住緣。”奢摩他,就是止,即攝心住於所緣,遠離散亂。這個所緣,如一句聖號、呼吸、佛像。止為梵語Samatha(奢摩他),觀為梵語Vipasyana(毘婆舍那)之譯;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貫注於特定之對象(止),並生起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觀),稱為止觀,即指定、慧二法。

馬鳴菩薩所造之《大乘起信論》雲:“云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云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捨離,雙現前故。”修止觀有什麼功德利益?《大般涅磐經》載:

“佛言:善男子,汝勤精進修習二法,一奢摩他,二毘婆舍那。

善男子,若有比丘欲得須陀洹果,亦當勤修如是二法;若復欲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亦當修習如是二法。

善男子,若有比丘欲得四禪、四無量心,六神通、八背舍、八勝處、無諍智、頂智、畢竟智、四無礙智,金剛三昧盡智、無生智,亦當修習如是二法。

善男子,若欲得十住地、無生法忍、無相法忍、不可思議法忍,聖行、梵行、天行、菩薩行、虛空三昧、智印三昧、空無相、無作三昧、地三昧、不退三昧、首楞嚴三昧、金剛三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行,亦當修習如是二法。

犢子聞已禮拜而出,在娑羅林中修是二法,不久即得阿羅漢果。”

想證得六種神通,種種三昧聖果,證菩薩果位乃至佛果,都要修止觀。如何結合平常的持咒念聖號?《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菩薩說:

“若未來世諸眾生等,雖不為求禪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種種眾厄,貧窮困苦,憂惱逼迫者,亦應恭敬禮拜供養,悔所作惡,恆常發願,於一切時一切處,勤心稱誦我之名號,令其至誠,亦當速脫種種衰惱,捨此命已,生於善處。 ”

地藏菩薩提到了兩個關鍵字——至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念誦地藏聖號,可謂門檻極低,不揀淨穢。勤誦地藏名號,要令自己達到至誠,精誠之下,會有專一、攝心不亂的效果。

很多人問,為何自己念地藏聖號百萬遍了沒有效果呢?甚至還有一種懷疑的態度。

我說你怎麼不反思?地藏菩薩說恭敬、禮拜、供養、懺悔、發願,且六時勤誦聖號,最後一個核心是令心至誠,有的人在數量上下功夫,卻忽略了至誠的心性因素,自然沒有達到立竿見影的地步。

稱名的功夫,天台宗智者大師在《觀音義疏》中說:

“稱名有二,一事,二理。

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故名一心。或可如請觀音中,繫念數息,十息不亂名一念;或可無量息不雜異想,心想雖長,亦名一心。

一心歸憑更無二意,故名事一心也。

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此乃無一亦無心知聲相空呼響不實,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名無稱,是為理一心稱名也。”

注:事一心乃一心不亂,即是止。理一心是能念所念不可得,稱名不可得,即是觀。《觀音義疏》又載:

“問:一心稱名皆得解脫,今見稱唱累年,不蒙寸效,何也?

答:經云:一心稱名,有事一理一二途,無取可能感聖?譬如臨鏡背視,對谷閉口,何能致影響耶?”

有人問智者大師,經云一心稱觀音名號都能解脫各種苦難,為什麼現在有的人稱名幾年,不見一點效果,為什麼?

智者大師回答:一心稱名,有事一心和理一心兩個途徑,若都沒有,怎麼能感通聖尊呢?比如背對鏡子如何見到自己,對著山谷閉嘴,如何有回音?

什麼是至誠、至心?地藏菩薩有講解。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此第二至心,復有下中上三種差別,何等為三?一者一心,所謂系想不亂,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三者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若人修習此懺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終不能獲清淨善相,是名說佔第二輪法。 ”

初學的人,求願至心,面對佛天,拿出十分的虔誠恭敬心。第二是攝意專精,沒有雜念地持誦,系想不亂。

地藏經中,佛多次講到聞地藏菩薩和諸佛菩薩名號的功德:“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兇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

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地藏名字若人聞,乃至見像瞻禮者。

香華衣服飲食奉,供養百千受妙樂。

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歷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是諸眾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眾罪,悉皆消滅。”

關於聞,在佛經中,有其密意,並非像普通人理解的那麼簡單:

一、聞指聞持,即聞而受持,而不是聽到而已。

二、淨念相繼,一心不亂地受持。我們再來看地藏菩薩的金剛語。

《占察善惡業報經》:“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若雜亂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如是雜亂垢心,隨其所修一切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

地藏菩薩說,如果以雜亂垢穢的心,即使稱念地藏菩薩之名號,也不能說是“聞”,因為不能生起定解,只能獲得世間善報,不能獲得廣大深妙的利益。用這種散亂心,這個人修的一切善法,都不能獲得深廣之利益。

這就引發一個問題,平常行住坐臥走路,可以散念嗎?當然可以,但是散念,不等於散亂心念誦,行住坐臥的用功功夫,也可以力求至誠,系想不亂。

普通人因為功夫還達不到做各種活動也攝心,應當先有定課,座上攝心念誦,剩下的時間,在行住坐臥中爭取一心。有人聞,散亂念,不也是比不念好嗎?

是的,比不念要好,但是太散亂,是在種遠緣,也有作用,也無法獲得深廣之功德利益,為何不精益求精?念誦的數量也重要,但是宜應在質量達標的基礎上,而不是湊數量。

因為你若攝心持念,會有一個驚喜,即逐漸能降伏煩惱,智慧提升。

不少人有精神焦慮、強迫症、抑鬱症,念誦聖號咒語也效果不顯著,若是在攝心上入手,必定會改善乃至痊癒,你會體驗到那種心靈的自在和喜悅。

如何攝心專念?印光大師提倡的十念法就很好,念時不論是否出聲,反反复復從一數到十。或者不數字,就單純地“都攝六根”。

印光大師文鈔雲:“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如果沒有攝六根,沒有在每念時聖號相繼不亂,不摻雜任何妄念,自然就無法證得三摩地。

所以,希望大家在昨天文章中提到的以菩提心攝持的前提下,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心法口訣來指導自己。

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地藏菩薩……每一念都是聖號,聖號相續不斷,當下將你的心安住在念誦的聲音上,或者心裡專注地念,不論是否以打坐、坐著的姿勢念,還是在走路、坐車,都可以不斷地提醒自己如此念誦。久而久之,會一掃你的各種精神煩惱,心靈逐漸獲得自在,你會逐漸體驗到,世間的各種煩惱,無法干擾、搖動你的心,你的心,一直安住在聖號中,相續不斷。

《華嚴經》雲:

“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成就白淨法,具足諸功德,彼於一切智,專念心不捨。導師為眾生,如應演說法,隨於可化處,普現最勝身。佛身及世間,一切皆無我,悟此成正覺,復為眾生說。若能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

要想面見諸佛、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需要念誦聖號心不動,專念不息,即止的功夫,達到三昧,就親見本尊。

“佛身及世間,一切皆無我,悟此成正覺。”這是觀的修持,觀諸法無我無自性,必定證得勝義菩提心,即法身,既開悟,必定會圓滿成佛。

今天分享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啟發,如果你想念誦聖號獲得深廣的利益,想證得悉地、三摩地,就需要不斷提醒自己,每次念聖號,都要以“一心不亂”來要求自己。

如果每天都是散亂念誦湊數量,那麼寧可一心念誦數量少,而不是大量卻很雜亂。因為你攝心念的效果,會遠勝散亂念,且還能逐漸降伏煩惱,雖然還不能如勝觀究竟斷煩惱,但是已經大有進步。

因為當你的全世界、全身心都收攝在一句名號上,念念皆是淨念,妄念煩惱無法鑽進來,你會感受到一種無畏、喜悅和自在。

這需要你自己去實修,才會慢慢體會到,否則這麼說,你沒有什麼感覺,你也不會再攀緣什麼高人、神通,也不會受世俗的太多影響,那種內心的喜悅和自在,豈是神通和世俗功利所能帶來?

更何況,那是一個證得三摩地、面見本尊的法訣。

《華嚴經·賢首品》雲:

若能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

請記住這句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