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修行人不可以跟不修行的人住在一起
他賢聖遍其實也是很重要的。修行啊,我們凡夫的心要不起煩惱,除了你自己調伏以外,這個人跟人之間的相處也是有關係的。你看佛陀在經典上講一個鰐魚跟猴子的譬喻:
森林河邊的樹上,一隻猴子住在樹上摘水果吃。河邊住著一隻鰐魚,游過來游過去,游累了就在樹下乘涼。它們倆做了朋友,二個經常的聊天,彼此互相的瞭解,這鰐魚跟猴子做了好朋友。有這麼一天,鰐魚它回去的時候,看到鰐魚太太心情很不好。你最近心情不太好?是的。怎麼回事呢?我最近生病了。這怎麼辦呢?這母鰐魚說:我的病一定要吃猴子的心臟,才可以把我的病治好。怎麼去拿猴子的心臟呢?這母鰐魚說:你不是有一個猴子的朋友嗎,我們可以把它的心臟拿過來吃。這個鰐魚說:不可以,牠是我的好朋友。這母鰐魚說:那你不拿心臟給我吃,我就死掉了,你考慮一下好了。這個鰐魚它內心當中真妄交攻,一個是面對它的太太,一個是它的朋友,最後它做出了決定。它就游到了猴子的那棵樹下,跟猴子打招呼說:唉呀!你今天這麼早!是啊,今天工作做完了,就過來跟你聊聊天。鰐魚就問猴子說:你在這個地方生活怎麼樣呢?猴子說:不是很好,但是還過得去,水果多多少少都還可以吃得到。鰐魚說:在這個岸的另外一邊,唉呀,有很多的水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這樣子嗎?是的。猴子說:但我也不會游泳,游不過去啊。我可以幫助你,你站在我的背上,我帶你過去。猴子說: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幫我這樣的忙。那猴子就跳到鰐魚的背上,就游過去了。但是這個鰐魚游的時候,它就往下里沈,沈到最後,這猴子就說:唉呀!你不能再下沈了,這個水都淹到我的嘴巴了,你再下沈的話,我就淹死了。鰐魚說:是的,我就是要淹死你。為什麼你要淹死我呢?它說:我太太生病了,要吃你的心臟,就只好對不起你了。猴子說:唉呀!你要吃我的心臟,為什麼不早說?我的心臟掛在樹上沒有帶下來。鰐魚說:那怎麼辦呢?趕快帶我回去,我把心臟拿給你。鰐魚就把它帶回去了。帶回去以後,這個猴子一到樹上就跳上去。鰐魚說:誒,你為什麼不把心臟拿下來呢?猴子說:你這個人真壞,見利忘義。
當然佛陀講這個故事,是在形容我們凡夫的世界。說我們凡夫的世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當有不正常的因緣出現的時候,就是你的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這個之間就會有問題,人跟人之間就會互相傷害。就是你的利益跟我的利益有衝突了,我不能活下去了,或者我所愛的東西要失掉了、失壞的時候,他就要發動煩惱來傷害別人。所以《小止觀》上說:修行人不可以跟不修行的人住在一起。因為你剛開始修習戒定慧的止觀力薄弱,你跟他住在一起,他經常會打你閒岔,他經常障礙你。所以就一個初學者來說,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是很重要的。
所以佛陀在講皆是四寶周匝圍繞,佛陀講四寶就好,為什麼會強調周匝圍繞呢?就是說跟你一樣是寶的人很多,你內心當中有常、樂、我、淨的寶,他也是常、樂、我、淨,這個時候,人與人之間就很好相處了,彼此互相隨順。
說這個全世界只有你一個人有錢,我看你晚上睡不著覺,因為大家都看著你。如果大家都有錢,那沒事。
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抉擇一個國土,除了你自身的功德以外,其他的眷屬那些人的環境也很重要。就是其他那些人是怎麼回事呢?哦,他賢聖遍,你內心當中有正念,別人也有正念,這樣子的環境就好修行了,大家就隨順了,所以這是成就佛道的正因緣。所以佛陀必須強調皆是四寶,周匝圍繞,這四寶是遍滿的。
好,休息十分鐘。
——淨界法師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141
佛陀講道理是透過三種方便!
那麼這一堂課開始我們解釋什麼是法。
什麼是法?那麼這當中我們先看一段經文,那我們再加以解釋。
法華經雲: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之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好,我們來看這個解釋,我們看第九面的這個脈絡。那麼佛陀我們都知道他是從一種清淨的法身依止他的大悲願力,來到人世間陪我們流轉。那麼我們看佛陀的八相成道,佛陀成道以後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轉法輪,然後就入滅了。
所以佛陀出世的目的是宣揚一種道理,那麼這個道理佛陀是怎麼說呢?我們看經文。
舍利弗,諸佛在宣揚道理的時候是隨宜說法,佛陀不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他要根據眾生的根機,看你是什麼根機。你這個人貪戀生死,沒關係,佛陀要你受三皈五戒修人天乘法;你這個人對生命的痛苦體驗特別的深刻,佛陀講二乘法;你這個人有大乘善根,佛陀直接講大乘法。所以佛陀是就著眾生的根機來說法,但是其實佛陀心中自己覺悟的這一塊法是意趣難解。
我們前面講到佛陀是分兩部分來看:一個是根本,一個是枝末。其實法也是這樣子,也有根本跟枝末。
在根本上,根本的法在《法華經》叫真實義。真實義就是佛陀心中所覺悟的真實的道理。但這個道理佛陀不是隨便宣說的,因為他必須有因緣有這種根機才宣說。
那麼佛陀說出來的東西是順著眾生的根機而說出來,這個叫權法,方便法門。
所以佛陀自己覺悟的道其實是意趣難解。這個意就是它的過程;這個趣就是這個道法本身的這個甚深的道理,這個趣是它的目標;那麼這個喻就是引導我們去覺悟這個目標的這個過程的方便法門叫做喻。
也就是說其實我們看到佛陀,你看佛法很廣,你要是信基督教,就一本聖經就沒了,是吧,但是你看佛法是一百部大藏經,佛陀一生是說了很多很多的事情。那麼我們現在要知道一個重點,就是說佛陀說了很多很多的道理,但是這當中有一個核心的思想你要先掌握,他有一個根本理論,他這個根本理論是貫穿整個大藏經的,從頭貫穿到尾,就像念珠一樣,念珠有很多的珠子,但是它之所以形成一個念珠,因為它中間有一條線,如果沒有一條線,這個念珠就沒有章法了,就散落滿地了。
佛法有這麼多,但是諸位你要能夠得到,有所心得,你一定要先把這條線先抓出來,就是這麼多的藏經你要深入之前,你必須把佛陀的根本的這個架構先掌握出來,佛陀說了這麼多法,那麼他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麼?這個地方我們先探討一下。
我們看第二段,所以者何?說為什麼佛陀的這個道法是這麼難理解呢?因為佛陀在開顯法門的時候是透過無數的方便,善巧的方便。
那麼在《法華經》上說,佛陀在講道理是透過三種方法,三種方便:
第一個言詞,法說。佛陀對於比較簡單的道理,你根機悟性也高,佛陀直接用言詞來攝受你。比方說佛陀講苦集滅道,什麼是苦?什麼是集?什麼是滅?什麼是道?佛陀直接用語言文字來跟你溝通,這個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個因緣說。因緣說就是有些人對道理雖然理解但是心中還有疑惑,佛陀就講他過去的故事,講一些過去發生的事實。比方說佛陀講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這個道理,佛陀就會說過去生哪一個人造了什麼善業,所以他今生做了國王;過去生哪一個人造了什麼罪業,所以他到地獄去了,他講實際的例子。
比方說我們在經論上看到一件事情,比方佛陀要說明我們的身口意,心靈的力量最大。佛陀有一次跟外道說,他說你認為我們的身體的力量大還是心靈的力量大?外道說當然是身體的力量大,我要搬一塊石頭我一定要付出行動,我用身體把石頭搬走嘛。佛陀說你說錯了,身體的力量是有限量的,但是你心靈的力量是無限量的,心靈的力量大。那麼外道不服氣了,他說你可以舉個例子嗎?
佛陀說,他說比方殺人,你用身體去殺人,你只能夠一個一個殺,但是你用心靈的力量去殺人,你可以瞬間殺死一個城市的人。
那麼外道說,你講這句話有根據嗎?佛陀就說,當時印度有一個石頭山,是全部用石頭做的山,佛陀就問外道說,你知道這個石頭山是怎麼來的嗎?外道說不知道。佛陀說過去生,有一個修道的仙人在山中修行,這個仙人已經成就四禪定了。那麼這個仙人有個老婆,就是他還沒有修行之前,他們就結婚了,結了婚以後這個仙人就修行,這個老婆就護持他,煮飯給他吃。
那麼這個老婆長得很漂亮,有一天國王出巡的時候看到這個女眾很漂亮,就用強迫的力量把她奪走了。奪走以後,這個仙人有時候入定,有時候不入定,他從定出來的時候他要去吃飯,今天沒有飯吃,他老婆不見了。他就入定了,他一入定以後,他就知道,他就神通現前,他就知道國王把她搶走了。那麼這個時候仙人就到了王宮裡面跟國王理論說:請你把我的夫人還給我。國王說:你是一個修道的仙人,你根本不需要夫人。他說我呢,需要吃飯,所以我還是需要我的夫人。那麼國王就不給,不給仙人就生氣了,他就走過他老婆那邊說,你今天晚上你要不斷憶念我名字,你就沒有事。
所以你一個人,不能去觸惱一個修行的修道人。那麼這個修道人回去以後他就入禪定,到晚間他進入四禪,諸位要知道進入四禪的時候,他的心力是非常強,他就憶念這個城市,那個國王的王宮宮殿,他就用心力變現石頭,天上那個石頭,經論上說就像下雨一樣,就把整個宮殿全部破壞了,整個城市全部毀滅。當然這個仙人造了一個重大的罪業,一念的嗔心。那麼結果這老婆,她因為憶念這個仙人的名號,她沒事。
那麼這個就是說明佛陀在講深奧的道理的時候,尤其是跟我們的思考模式違背的時候,佛陀講過去的因緣,用事實來證明這個道理,就是已經發生過的事實來論證這個難理解的理論,這個佛陀有時候因緣說。
第三種是譬喻說。譬喻說也是針對於比較深難懂、難以理解的道理,佛陀用了很多的譬喻。比方說我們對三界,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我們覺得世間很快樂,的確世間也有一些快樂的事情,但是人生苦多樂少,所以佛陀就用比喻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其實我們住在三界當中,它的本質是一個起火燃燒的房子。雖然你在牆角當中你感受不到火的這個燃燒,但是遲早有一天你必須被燒到,因為你死亡到來的時候你什麼都被破壞了,你就會失望,你經營的所有的珍寶,所有的財富,所有的眷屬都必須被無常的大火所燒,遲早的問題。就是說雖然暫時燒不到你,但是這個火的燃燒是不可避免的。
那麼也就是佛陀在說法的時候是用三種方式:言詞、因緣、譬喻。那麼這樣的譬喻,其實這樣的方法還是不能完全解釋佛陀真實的道,因為佛陀的真實道不是思量分別所能理解的,唯有諸佛才能夠證知的。
這樣講好了,道法是兩種,一種是超越語言文字的,就是佛陀自己親證,這個是真的沒有辦法宣說的,因為語言文字是有限量的,他講出一個東西,就有限量了。所以當我們研究法的時候,我們要知道其實佛陀真實所覺悟的道是不能言說的,但是如果不能言說,那麼佛陀怎麼讓大家知道呢?佛陀就必須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要開個門,那麼就用言詞、譬喻、因緣來做一個引導。
所以說,這個道法就有所謂的語言文字的道法跟超越語言文字的道法,有兩種道法。
淨界法師:如狼守齋 ,發願很重要!
佛陀一開始用中道的實相,對我們一個煩惱粗重的人來說是不適合的,就是我們沒辦法做到“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我們必須怎麼樣?採取對立。就是生死是雜染法,四聖道是清淨法,我們要把染淨先切開來。我們一開始不要求中道,對立一點都沒關係,把染淨先分開,透過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重點在於“若心決定”,這關鍵了!
有很多居士私底下跟我講說:師父!厭離娑婆這件事情不用修習。你看我一輩子,我結婚以後到現在生了那麼多小孩,一路栽培他們,我吃盡了痛苦。我的人生經驗就可以告訴我“知苦”。
這個觀念不對!諸位,生命經驗是片段的。你今生,就不要說給你活八十歲,就是給你八萬歲,你所嘗盡的因緣也是人生里面、三界里面的小片段。但是,你思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遍整個三界的果報,上至諸天,下至三惡道。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不學佛法,完全憑生命的經驗,你這種對痛苦的覺悟是不確定的。不確定,我們舉一個例子。
佛陀在講到八關齋戒的時候,他講一個公案說,“如狼守齋”。說有一隻狼住在一個山洞,這幾天連續下了七天的大雨,下得特別大,所以這個狼在雨中找食物都找不到,因為牧羊人都不出來,所以這七天出去以後都是空著肚子回來。第八天又下雨,它心里想說,我今天不出去了,我今天就受齋戒了。我索性受個齋戒,反正我出去也找不到。受齋戒的時候它還發願,希望一切眾生得安穩住。它還發這麼好願。
它發願受持齋戒的時候,又發了好願,這個時候驚動了釋提桓因。釋提桓因說,哎喲,這隻狼能生起這麼好的願,又能夠受持齋戒。就要考驗它的道心。這釋提桓因就變成一隻小羊,在它的洞口前面咩咩地叫。這個狼本來發心要受八關齋戒,一聽到羊的叫聲,它肚子又餓了。
就跑到洞口一看,果然是一隻羊,就衝過去要吃這個羊。那個羊就跑,狼就在後面追。快追到的時候,這隻羊突然間變成一隻大狗,反過來要咬這隻狼。因為狼很久沒有吃飯了,沒有力氣。它一看,哎喲,是一隻很大的狗,一害怕又躲回山洞。在山洞又想說,哎呀,我今天果然是需要受這個齋戒。
它下定決心受齋戒,結果沒多久又聽到有羊叫的聲音。它一看,哎喲,是不是我眼睛看花了?再次專心地看,果然是一隻羊,沒錯!所以它又出去追,追到一半羊又變成一隻狗,又把它給嚇回來了。這次它真下定決心了,這次就算羊肉放在我前面我都不吃了。
佛陀講這個“如狼守齋”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個人修行,沒有發願,沒有以願導行,這個修行就是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刺激而產生變化。
有人就說,佛陀不是說調伏三界的業力要修我空觀嗎?幹嘛要知苦呢?你錯了!修行要以願導行,你一定要知道痛苦,然後才能夠產生出離心這種增上意樂,然後修我空觀才有效果。所以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就是佛陀要先講苦諦,然後再講無常、無我的道法,是這個概念。這兩個,出離心跟我空智慧,缺一不可的。
——《妙法蓮華經》
【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
~~入菩薩行論 寂天菩薩造
佛子雖逢難
善增罪不生
「佛子」指具有菩提心的人,即便他遭受再大的痛苦與磨難,也絕不會生起嗔恨等惡念,反而會依靠這種外緣力使善法自然增上。因為他能轉為道用,若有磨難、有人傷害,對他也是好事。有人傷害你,是修忍辱的機會來了;有疾病災難,是消業的機會來了。菩薩是這樣認為的,我們自己是怎麼認為的呢?
痛苦磨難是真正消業的機會!以前我給大家講過:不是生病了,而是祛病;不是著魔了,而是祛魔。若是你能轉為道用,能轉變心態,這叫祛病、祛魔。若是你不能轉變心態,不能轉為道用,心裡煩惱痛苦、著急上火,那就難了!那就是真正生病了,真正著魔了。作為一個修行人,遇到對境的時候,不應該手忙腳亂,不應該心慌意亂,先把心定下來,然後轉為道用,當成好事,轉成好事,就是好事,就是修行。沒有生起嗔恨心或惡念,反而增長善念、增長功德,這就轉為道用了。
對一個修行人來說,一切都是好事,沒有魔不成佛,都是消業的機會啊!《般若攝頌》中雲:「雖受數多難忍害,然彼勝士心不變,安忍之力心穩故,多信解修勝菩提。」這就是轉為道用。肚飽被暖的時候,都像個修行人;一切都比較順利的時候,都像個修行人。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在這樣一個舒適的環境裡,天天諦聽佛法妙語,這個時候坐得都很像樣子,都很像修行人;但是一旦遇到對境,遭受磨難坎坷的時候,還是個凡夫,一點變化都沒有。一個修行人遇到對境的時候,面對絕症,面對死亡,比如地震來了、海嘯來了,若是真能穩重起來,若是真能不當回事,如如不動,那就是個真正的修行人。
修行不是要解決生老病死這些問題嗎?在對境當中,尤其面對生老病死的時候,心如如不動,心態還是那麼平靜,這才是修行人。若遇到一點點違緣障礙的時候,就開始動心,那不是修行人,更談不上是大乘修行人。
大家說得都好聽,還說「我要修大圓滿,我要即身成佛」。修大圓滿、即身成佛,有那麼容易嗎?若是能在一切對境當中如如不動的時候說這個話,還有點靠譜,之前說這個話有點太早了。那個時候,境界才差不多,離佛的境界才不遠了,說「我要修持大圓滿,我要即身成佛」,身邊的佛菩薩聽著也覺得差不多。否則,你再喊這些大話,身邊的佛菩薩也許看都不看,因為你的修行根本就沒有達到那個層次。
具有菩提心的人——真正的菩薩就是這樣,有違緣、有障礙是好事。遇到一個違緣,就能提高一個層次;遇到一種障礙,就能增長一種智慧。這是磨練的機會,這是成就的助緣,求之不得啊!以前我自己也有過這種感覺,很多人肯定也有這種感覺。有人罵我,我不罵人;有人打我,我不打人;有人羞辱我,我不羞辱別人;有人傷害我,我不傷害別人……這是對一個修行人基本的要求。以一個菩薩的理念來想,一點都不難,這不都是解脫的機會,成就的助緣嗎?這都是求之不得的,是千載難逢的,所以不是「裝」,而是心平氣和、心甘情願。現在,我們有時候能忍一忍,有時候也能轉轉念,過後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今天有人說我,我還沒有說他,我是不是很有修行?」這說明還是不行。心甘情願,心平氣和,很坦然,很正常,這個時候你才真正有修行,之前還沒有呢!
——摘自達真堪布《入菩薩行論》講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