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欽哲仁波切:爲什麽有時學佛者的“自我”表現得更加嚴重?

問:爲什麽有時學佛者的 “自我 ”表現得更加嚴重?是否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在我執快要被打破的階段,修行者有時會顯現更加嚴重的我執?可以這麽問嗎?

答:是的,當然可以。這是最常見的問題之一。這意味著佛法只是進入了他們的頭腦,而沒有進入心靈。佛法成了自我的另一個工具。有時用壞了很多念珠、壓壞了很多坐墊的人看上去像是很好的行者,但這只是外表。他們或許曾經把自己關進一間房裏,裝作在修行,卻沒有真的修行。這是很常見的。

我的老師們告訴我,精通佛法和修行好的人有兩種外相表現。精通佛法最好的表現就是變得謙遜,修行好最好的表現是沒什麽煩惱 ——不會激動或憤怒。如果你沒有這兩種表現,那麽你就沒有學好也沒有修好。

我認識一個堪布,他很博學,通曉儀軌文本與經文,並且精勤持戒,對自己的學識淵博與戒律清淨非常驕傲。他出生于西藏,是個大男子主義者,傾向于看低女性。有時候很難區分他看低女性是因爲西藏文化,還是以修持戒律爲托辭,那是他慣于吹噓的。

同一個寺廟裏,我記得有位當地的尼師,她沒有名氣,也不博學,卻每天在寺廟裏勤勞地清洗供杯,並准備供佛的酥油燈。這些都是寺廟裏瑣碎的雜事,沒有什麽人願意做。堪布並不尊重這位尼師。

總之,隨著時光流逝,尼師因爲健康問題往生了。她走得如此優雅,讓我想起佛經裏的偈頌,釋迦牟尼佛說: “真正追隨我的.會像獅子一樣死去。 ”當我看到她往生時的狀況,沒有財産,沒有任何要保護的東西,如此自在,我強烈地憶起了這個偈頌。

此後一段時間,這位堪布遭遇車禍而折斷了脖.,他沒有往生,但已非常接近死亡。從他的示現中,我學到了很多。他很恐懼,因爲佛法從未進入他的心靈深處;他很慌亂,他的行爲像是不想死卻又感到死亡即將來臨的普通人,不知道該怎麽辦。他所有關于無常和死亡的知識都只是停留在理智上。更爲難堪的是,他努力隱藏自己的恐懼,因爲即使在這種情況之下,他還是虛僞,還是想要裝作滿不在乎的樣子,但實際上他很在意。

這實在把我嚇壞了。看到這些,我想,我要是最終像這位堪布一樣可怎麽辦呀?所以,對自我的執著會在最不可能的人心裏出現。

但是正如你在問題中所說的,我們剛剛開始修行時,有一些修行人的自我也可能表現得更加強大,這是因爲自我被引出來,正在反抗呢。這種情況實際上並不太壞。

- 《八萬四千問》


觀音菩薩的感應,叫不可思議。就是超越了我們大腦所理解的範圍。

比如鳩摩羅什小時候有一次證入空性,他舉起一個很重的鼎,一下子舉起來。旁邊一個人說,這麼重的鼎。他一聽,腦袋起了輕重的思維分別,馬上就拿不動了。這個公案,大家去好好想。

普門品中,設入大火,火不能燒,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這個水和火的屬性,火會燒一切東西,為什麼念觀音菩薩火就不能燒。這個時候,就要進入一種超越大腦思維的層次。怎麼超越,就是一心一意的念觀音菩薩。

就像有時候堵車,按照大腦推理,很難變好。這時就放下推理,然後一心念觀音菩薩,這時就有不可思議的境界。

思維出來的東西,都是大腦的。所以有些人,尤其現在越多人講經,都按照唯物論來講。唯物論就是大腦思維來講,沒有進入靈性的層次。很多人學了很多的經論,上課,不一定比那些一心念觀音菩薩的老太婆有信心。

大乘佛法,就是信為道源功德母。而信心不是靠讀書出來的,讀書是大腦思維。信心是靠靈性,和一個人的福德有關。福德不足,業障很重,你哪怕做個哲學家教授,你都沒有信心。

信心和福德有關,和一個人業障有沒有消有關。有的人學了幾天佛教理論,就狂妄起來,認為一切我都行,不用靠觀音菩薩。這就是業障很重的行為。讀書不一定消你的業障,但是念經,磕頭一定消業障。不信你看看現在研究佛經的學者很多,他們真的能解脫嗎?

我們要勤勞的念普門品,越多越好。慢慢的業障消了,很多經論也懂了。這根本不能用大腦去學習和記憶。

佛在法華經中說到,像舍利弗一樣智慧的人,也沒辦法思維佛法。因為佛法不是用來思維學習的。佛法是離開大腦分別後的悟入,證入。

勤念普門,心性直入。

思維分別,是個錯誤。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淨界法師

在我們大乘佛法的修學當中,佛陀的慈悲開了很多很多的法門,我們一般說是八萬四千法門。那麼在這麼多的法門當中,其實我們是可以把他歸納成兩個修學重點,所有的修行人主要是兩個重點:一個是屬於業力的修學,一個是屬於心念的修學。

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仰仗一份的信仰,信心,我們是先偏重在業力的修學,所謂的事修,比方說你會去拜懺,拜八十八佛,大悲懺;比方說,我們會去持咒,乃至於做慈善事業。我們剛開始,總是希望我們身口意的罪業慢慢的減少,我們的善業慢慢的增長,所以我們剛開始先調整我們生命中的業力,剛開始是這樣子的。

那麼,業力調整以後,我們的生命也會從痛苦慢慢轉向安樂,這是一個事修的基礎。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這個階段,因為我們要處理我們無始劫來的根本問題,就是思想的問題。思想問題就必須靠經典的學習,聞思來提高我們的思想水平。

所以《金剛經》說菩薩他一生的修學只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云何應住?第二個云何降伏其心?一個是安住,安住就是根本法門,你以什麼為住,你的思想是以什麼為標準;第二個就是云何降伏其心,你用什麼方法來做一些身口惡業的調伏。那麼當然這個調伏和安住是有關係了,但是,我們這次的主題在我們應該以什麼為住才是最好的方式。

智者大師把有情眾生,分成四種的安住方式:

第一個,他以增上惡念為住。

就是說他的心發動出來,他根本的安住的標準是邪惡的念頭。有些人他習慣性起惡念,習慣性貪慾,習慣性跟人家對立,習慣性。那麼智者大師說,這個人在他生命當中,不管過去,不管未來,絕大部份都在三惡道,即便得到人身也不會持久,就是說這叫三塗種性,你已經養成這個種性,你開出來的結果自然是三惡道的結果,這是一個最低層次的人。

第二種人,是以增上的善念為住。

就是這個人,當然他偶而也起煩惱,但是,他一天當中呢大部分的時間都會很自然的起善念,沒有人去教導他,他習慣性起善念,以善念為住。這種人,他的生命當中,絕大部分不是做人,就是在天上,偶爾墮落三惡道,但是雖墮惡趣,終不久留,因為他心地善良。

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墮到狗道的時侯,他很快的跳出來,因為他的種性不是三塗種性;但是,有些人墮三惡道就很難出來了,因為他的種性和果報相隨順,他三塗種性嘛,那麼這個是講到第二種人,他是人天種性的眾生。

第三種人是以出離心為住。

這個人平常身口意很清淨,個性也特別清高,不太喜歡跟人家往來,他的身心世界安住在少事、少業、少方便住。就是說,他也不去干擾別人,但他對幫助別人興趣也不大,這種人多分會離開都市走入山林,不喜歡跟人家往來,這種人在成佛之道他一定會先證阿羅漢果,然後再回小向大,他不可能直趨大乘,他的習慣性動作一定先證小果,然後遇到佛陀,再回小向大,這種人聲聞種性。

第四種人是最好的,安住菩提心,以菩提心為住。

他很容易生起自我要求,上求佛道,他很容易生起悲憫眾生的心,所以,他偶爾失去正念,但是你稍微點破他一下,他就醒過來,因為他的種性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