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法其實是專門設計用來翻轉你的生命的

巴楚仁波切曾說,天底下並無所謂「佛法修持」與「世間法」兩者都圓滿的人。

如果我們遇見某人似乎兩者都圓滿,那麼他的善巧很可能只是根基於世俗的價值。

誤認為修持佛法會讓自己平靜,而且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這是個極大的誤解。

佛法並非一種治療;相反的,佛法其實是專門設計用來翻轉你的生命的。


不管你拜誰為師,聽誰講法,傳承多麼殊勝,修行多麼用功,如果不是為了搞定自己,調伏自己的煩惱,解決內在的困惑,那很遺憾,你學的不是佛法,僅僅只是知識而已!

—— 索達吉堪布


實際生活不是按照你的計畫而定,當事情不如意時你仍必須接受事實;佛法的意義在此。


很多人認為修行是很傻的行為,其實深入瞭解才知道:

修行是最智慧的行為,高人都是悶聲發大財,修行是悶聲得大自在。


宗薩欽哲教言:很多慈悲善良的人不一定都是佛教徒

學佛不只是成為一個好人

做一個友善、善良、慈悲的人並幫助他人,的確是極好的。但這不是唯一的事,事實上,這並不是佛法究竟的目標。

我們修行佛法不只是為了成為一個好人,而是為了讓自己得到解脫、了悟真理,然後使得其他人也能了悟真理。畢竟,很多慈悲善良的人不一定都是佛教徒。

 

問:仁波切,雖然佛教正在中國興盛發展,但我們好像已經失去了自己的社會價值體系。事實上,現在中國內地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可能就是沒有任何真正的精神道路或信仰體系。

宗薩仁波切:事實上,如果中國人能夠用心地維持文化傳統的話,中國,和其他很多國家不同,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她有著真正良好的價值基礎。

我過去對儒家思想持有少許謹慎態度,但現在我認為,儒家思想可以是很好的。例如,我認為在台灣看到的熱情、人道、善良和責任感應該歸功於儒家。

當你來到西雅圖這樣的美國城市,不到一小時就會聽到追捕罪犯的警笛聲,而在台灣不太會聽到警笛,只有垃圾回收車的悅耳音樂。

犯罪率這麼低一定跟儒家有關,當然也跟佛教有關。所以中國人應該珍惜儒家的價值,但佛教和道家的智慧也不應被拋棄或遺忘。

或許政府、知識分子、政治家、商業首腦以及為人父母者有時仍會利用儒學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但看上去他們確實把道家和佛教遺忘了。

現在,有許多的傳言和證據表明中國人正在變得非常物質主義;但同時,也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和事件發生,有的人以驚人的方式幫助他人,尤其是發生地震或洪水等災難時。

這顯示中國社會有一種始終存在的人性,我們需要更多地去培植它,例如把這些內容放在學校教材裡。

在中國,有人買下整個小鎮,然後把它變成文化遺產保護區,這表明他們看到了某些比一味堆砌金錢更有價值的東西。同樣,我也聽說還有不少人去終南山或其他山裡隱居。

也許現在你很難相信,但在未來二百年裡,將會是這些人把中國獨特的品質與價值繼續維持下去。我並不反對戴勞力士表,或購買昂貴的鞋子和皮包。

我只是說,中國人也應該播下並培養精神價值的種子。因為如果精神價值缺失,他們就會成為能夠用金錢買到的、膚淺而廉價的人,然後在不知不覺中發展出一個腐敗而低劣的社會。

精神種子可以透過很多小事來完成播種,從品嚐中國茶的香味,到復興古老的隱士文化,等等。

 

Q:仁波切,可能有這樣一些朋友,他們人非常好,總是盡力幫助他人。

但他們覺得不需要修佛法,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行為已經與佛陀的教法一致。他們可以僅憑著自己善良的心,不修學佛法而得到解脫嗎?

宗薩仁波切:做一個友善、善良、慈悲的人並幫助他人,的確是極好的。但這不是唯一的事,事實上,這並不是佛法究竟的目標。

我們修行佛法不只是為了成為一個好人,而是為了讓自己得到解脫、了悟真理,然後使得其他人也能了悟真理。畢竟,很多慈悲善良的人不一定都是佛教徒。

事實上,即使在動物中間,你也能見到善良、慈悲和關懷的行為。而有些自稱是佛教徒的人,即便經過了很久之後,卻還是既不善良也不慈悲,只是用佛教徒的身份來掩蓋自私的行為。

即使是有時表現得善良而慈悲的人也會發現,一直保持這種狀態並充滿耐心是非常困難的。

例如,我自認是相當有耐心的,但巴黎的計程車司機以世界最差聞名,他們粗暴地對待乘客,好像搭乘是免費的一樣。有一天晚上我在巴黎搭計程車,開車的是位粗魯無禮的司機。

他開得很快,然後猛踩煞車,以致我受了傷。我怒火中燒,失去了耐心,卻不知能做什麼,因為我坐在後排,於是就地小便了。所以,就算是跟我一樣,生下來就是佛教徒,也不是一直都有耐心的。

 

Q:有些朋友年輕、健康,有著穩定而幸福的家庭。對他們來說,輪迴似乎是快樂的,因而連想到出離心也很難。仁波切可否就此開示?

宗薩仁波切:不必在意那些不能想到出離的人。照理說我是教授出離心的人,但即便是我自己,也會忘記每一刻我都在老去,每一刻我都離死亡更近。

我的健康像是草上的露珠,取決於非常多的條件,而其中許多條件都不在我的掌控之中。許多人很難認識到輪迴是苦,因為我們對於生活的投影總是透過希望的鏡頭來完成的。

舉個例子,即便我們正在遭受實實在在的痛苦,我們依然相信事情會得到改善。然而有多少次,當我們解決了舊的問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但我們仍然懷抱著強烈的幻想,認為有一天我們可以在一個沒有問題的地方安頓下來。所以出離心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難。

但是,如果我們擁有出離心,事實上它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幫助我們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家人、朋友、財富,甚至小小的一杯茶。

這是因為,一個有無常觀的人每次品茶,好像是品人生的最後一杯茶,因而會倍加珍惜。


信仰不是尋找奇跡 不要過分感性狂熱

明賢法師 

玉琳國師曾經有過這麼一段話:作為大德善知識,為眾生所開顯的修行之道,它一定是光明和坦途的,一定是大眾可行,並不是說只有一個兩個人可以接受,一定是大眾都可以接受,它一定是寬坦可行,而絕不是特別陡峭、特別嚴峻而讓大家覺得沒有接受餘地。

第一種正見:皈依是目的而不是起點

我們要把皈依佛教當成一個結果,而不要把皈依當成一個信仰的起點,不要設定這麼高的一個門檻,讓別人有一些選擇的餘地。

第二種正見:佛教信仰是具備理性的實踐

我們不太過分地強調感性的東西,有感應也好,沒有感應也好,奇跡的東西我們不追求。奇跡可以鼓勵我們的發心,可是我們的奇跡是在實際修行當中來尋找,在我們生命本身來尋找。我們能活著,這就是奇跡,我們生命本身就是奇跡,我們不到心的外面去尋找奇跡。所以具備理性的實踐,是我們要強調的第二個正見。

第三種正見:信仰不是心靈寄託

要知道,心靈空虛才尋找心靈寄託。如果有人說:「你們信佛的人,就是得到心靈寄託。」我們要反對這個觀點,我們信仰佛教不是在尋找心靈寄託。

第四種正見:信仰不局限於祈福免禍

祈福免禍,正因為它有逃避現實和貪圖僥倖這麼一些嫌疑,所以我們不會把祈福免禍當成我們信佛的一個主題來看。我們信仰佛教的主題絕不僅僅只是祈福免禍,不要拿祈福免禍這個詞對佛教來定性,這是第四個正見。

第五種正見:佛教的核心不是「教人為善」

「佛教就是教人為善」,我們也要反對這樣一個觀點。這個反對是因為有些原則性的問題,並不是說它在一些細節方面沒有正確的地方。因為做善人不一定要信仰佛教,所以善報也不是信佛的首要目標,善報是信仰佛教的一個必然結果。一個孝順的子女,不會為了遺產來敬重父母親。為了覺醒生命的尊嚴,善行是一種無造作的、自然必要的行動,所以「自淨其意」、「關注當下」,然後我們內心裡面有一種「發諸內而形諸外」的責任感,這是做善行的推動力量,它並不是一個行為標準的需要,它是心靈尊嚴的一個自然要求。

所以這個「教人為善」,它不是佛教定性的詞彙。做善人不一定要信佛,可是信佛的教人為善,它絕不是一個首要的東西。所以第五個部分:教人為善不能作為佛教信仰的正見,不能作為它中心的核心正見。教人為善,不是外在行為標準的需要,是心靈覺醒的要求,是發諸內而形諸外的、帶著責任感的一種推動力。它不是裝出來的,也不是你要求出來的,它是內心裡面的自然要求。

第六種正見:信仰不是尋找奇跡

尋找奇跡就是說得到一個感應,見光、見花、看到佛菩薩。我們生命當中,我們有身心、有血肉,能夠享受陽光、空氣和水分,這都是奇跡。信佛的人是從內心求道,在道上來尋找奇跡,道是我們要求的奇跡。在心靈之外,沒有奇跡可言。佛菩薩給你現身,如果你沒有證悟空性,你不懂得無常,這也不是奇跡。所以,信仰不能夠只是追求世間奇跡,追求世間奇跡也不是我們信佛的正見。

第七種正見:不要過分感性乃至狂熱

我們不要過分去強調感性層面的東西,過分強調感性層面的東西,我們會逐漸變得非理性和反理性,乃至讓自己和他人走向狂熱之途。我們信佛,我們的信仰遠遠要比一時的感動流淚深刻。深刻的宗教體驗會讓人感動,但這是健康的、不是偏激的謀求。有時候會熱情感動,有時候是冷然面對。有時候是有佛菩薩的感應,有時候也是長夜守候,沒有任何感覺,也沒有任何進步。

有時候是非常苦苦的一個人在那裡摸索和探求,這些你都得接受,這都是你的信仰。所以並不是你在覺得有所感受的時候才是信仰,信仰要避免陷於狂熱,不要過分強調感性層面——這是第七點正見。

第八種正見:信仰不單是追求理想更能改變現實

所以說佛教的信仰不是一種說教,不僅僅只是一個精神勝利法,它更是一種實踐。

第九種正見:求得平衡不如自淨其意、培養觀察力

我們求得世間和出世間的平衡,求得自利和利他的平衡,求得世俗真理和勝義真理的平衡,求得世俗諦和勝義諦的平衡……我們有很多的平衡想去找到,但要知道這個平衡並不是最重要的東西,不要把它作為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支點的問題。這個支點是什麼呢?是指觀察能力。觀察能力取決於你內心的清淨,內心的清淨要拿修行來換得。我們一點修行都沒有,一次修行都不去實踐,那我們內心的煩惱減不掉,內心的平靜找不到,這種觀察能力就找不到。

所以我認為,與其到水裡按葫蘆,以那種方式去求得平衡,——自利利他的平衡、世出世間的平衡……這個都是很難的事情——與其這麼難地去尋找平衡,不如給自己一次修行的機會,讓自己的心得到一次清淨。當心一清淨了,就自然有一種觀察能力產生。觀察能力產生了,平衡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所以,修行和心的清淨比平衡更重要。

第十種正見:信仰一定要強調家族性的推廣推進

我們不要去追求那種背離家庭的、單個式的信仰,我們自己信佛,開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家庭開始來接受自己和佛教的影響,一個家庭來感染更多的家庭,像這樣推廣開來,世代相傳,上輩影響下輩,這樣才真正地進入家族。從中國社會的發展來看,沒有進入家族的宗教都變成邊緣群體,凡是進入家族化的信仰都變成社會的主流。比如說中國的儒家文化,它正是因為進入了家族,所以它變成了主流。如果佛教一直都做那種邊緣群體,那很難引導這個社會的正常發展。

所以,我們信佛,一個標誌:我開始影響自己很好的朋友,影響自己的家人開始信仰。如果總有那麼一層隔礙,我在這裡信佛,我一定不讓我的先生信佛;我信佛可以,我一定要藏著不讓我的夫人信佛;我信佛可以,我一定要讓我的小孩多吃點肉;我信佛可以,我一定要讓我的老公多喝點酒,這樣他的交際圈才能夠耍得開……你如果被陷在這樣一個觀念圈子裡面,佛教在你的家庭裡面就一點力量都沒有。

我們更希望、更想推動的是一種家族式的信仰,就像藏傳佛教那些家庭一樣,父親那輩信佛,他會教下面的子女,讓他們先信佛再學文化,先從信仰開始接受,再來接受其他。

我很希望大家遵循以上十種正見,希望大家對這些感興趣。我敢肯定,對這些感興趣,你們可以受用一生。如果是對以上所談的相反觀點感興趣,我相信以後我們的信仰中會有層出不窮的問題。所以作為佛教徒,我提出以上對於佛教信仰狀態的考慮,這是一種憂思。凡是對中國佛教發展有一點悲心的人,剛才我談到的這些,多少會有一些認同。

這裡所談的情況可能會有一點過激的言辭,會衝擊一點敏銳的觸角,但是我也沒有刪掉,我這裡還是講出來,是因為我希望大家能夠把它作為一個問題,進行一點思考。而且這個話題,我們以後還將繼續討論下去,希望將來信仰這條道路走得越來越寬廣、越來越光明!


大寶法王:想做佛教徒,要先做個善良的好人

首先我自己是不是一個菩薩呢?我也不知道。但因大眾的福德之力,我們聚在聖地,如果能藉給了菩薩戒,讓大家生起一點菩提心,也是我的一點祝福和心意。

我在辯經法會上說過,我從小誕生在一個佛教家庭,父母他們對佛法很虔信,比起他們我真的不算什麼,我的親戚朋友也都對佛法很有信心。後來我得到一個噶瑪巴的名號,被帶到寺院,有個老師二十四小時跟我在一個房間裡,我哪兒都去不了,還有行持很好、很有善行的侍者整天在身邊。後來來到印度,也遇到很多具德的上師,跟隨他們聽聞了法教……從這樣的經歷看起來,大家一定說:「你絕對是個佛教徒」,但這樣就真的算是個佛教徒嗎?

有時我們說自己是佛教徒的時候很確定,但如果問:「你是個好人、善良的人嗎?」有時反而會遲疑一下,不那麼確定,這真是很不好意思,但這種情形卻很多。這是很重要的部分,做為一個人,你得先是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才能成為佛教徒。就像想做一個黃金的寶瓶,首先材質得是黃金,想做金瓶,卻只有銅,永遠也做不成金瓶;想成為一個佛教徒,至少要先成為一個善良的好人。

沒有善心,卻想成為佛教徒,是種邪見。所謂善良的好人,不是指完全沒有煩惱和情緒,這很難,但至少情緒要比較輕微,不那麼放肆。只要你是一個善良的好人,自然就會是一個佛教徒。

「佛教徒」僅僅只是個名稱,貼上這個標籤,其實無法改變你。能不能成為真正的佛教徒,在於你願不願意真正改變,成為一個善良的好人。隨時要提醒自己,隨時和自己溝通,看自己有什麼地方是善良的、還不足的地方是什麼,隨時調整,朝善的方向改變自己。


佛法的設計從來就不是讓你這一生變得更美好

宗薩欽哲仁波切教言

醒醒吧! 朋友們,別再用“佛教”來增加你的我執!

一般來說,銀行賬戶裡有一點錢、舒適的住所、足夠的食物、好穿的鞋子及其他基本的生活條件,確實能夠讓我們感到快樂。

但是,印度的苦行僧和西藏走方的隱士之所以感到快樂,是因為他們不需要一個鑰匙圈——

他們不必恐懼財產會被別人偷走,因為根本沒有什麼東西需要鎖起來。

佛法的設計從來就不是讓你這一生變得更美好。

講得更清楚一點就是:“增長這一生的美好”不是佛法的目的。

佛法設計出來目的是要“摧毀、破壞”你對這這一生的執著。

用英文的諺語說:“抽掉你腳下的紅地毯——讓你摔倒出醜”,這個是佛法的目的。

按照文殊師利菩薩曾經給薩迦派的創始者,也就是薩迦五祖的第一位“薩千·貢嘎·寧波”的一個教授說到的:如果你是專注“這一生的美、這一生的榮耀、這一生的成功、這一生的安適”這種人的話,你根本就不是一個佛教徒。

但這樣講很難讓人信服的,因為我們就是被“設置”成“愛上這一生”這樣的,我們也被洗腦了:偏執地認為“這一生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

所有圍繞我們的東西都讓我們困在這一生里,然後很在乎這一生、很執著這一生。

但是,有的時候,我們會被這種持續不斷、毫無意義的所謂「這一生」的生活,搞得筋疲力盡,非常的不舒服。

對於這類人來說,佛法就像“耳朵聽到音樂”一樣,那這類人就是有希望,同時也有潛力來開始修行佛法的。

像剛開始講的一樣,我們看的這本書《普賢上師言教》是巴珠仁波切的大作,是大圓滿前行的一個教授。 

相信在座很多人都聽過很多次,說:“大圓滿”是最快的、最迅速的、最容易的一個修道。

這樣講實際上是真的,並不是像一般誇張的廣告一樣,這樣講是真的。 

說“'大圓滿'道,是最快、最迅速、最容易的”,這樣的講法其實還遠遠不夠宣傳“大圓滿”,“大圓滿”還遠不止這些。 

但是,“大圓滿”的這種簡單或單純,實際上也反而容易會變成捆綁我們的繩子,或讓我們脫離正道。對於大圓滿的這種簡單,我們只能夠欣賞到某一個程度。 

在這裡舉個例子:假如你修法,你覺得這個法本60頁,實在是太長了。你心裡會說:“接受這個或那個灌頂之後,我天天要修這些60頁的儀軌,這太長了”。 

還有些修法,一定要求你“頂禮多少次,要去閉關,或這個那個的”這種東西讓人聽起來好像已經沒有勇氣去做了。

所以一個人聽到前面說的這麼多的修行——又是法本很長,又是頂禮多少次,又是閉關,又是這個那個等等的。

但突然聽到一個“你不用念誦”、“也不用觀想”、“頂禮也不必”、“也不需要做各種呼吸的訓練”,不用做前面種種的工作——只要在那裡就好了,聽到這樣的話,你會覺得真的蠻輕快的。 

但是你要知道,你當時覺得的輕快感,並不是一個真正能鼓舞你的東西——這其實是表示你的“究竟的懶惰”終於要開花了。 

因為你不想真的修行,不想付出時間和力氣,所以你只不過喜歡這種:“你什麼都不做,你就會得到一切你想要得到的”這種概念;你只不過喜歡這樣的概念罷了。 

在巴珠仁波切其他的著作裡面,他提到說,所謂的大圓滿有兩種,一種是“大圓滿道”,一種是“大圓滿行人”

他說如果你說的是“大圓滿道”: “對,'大圓滿道'的確是簡單,'大圓滿道'的確是美妙,'大圓滿道'的確是只要你想到它,就會覺得非常非常的舒服。” 

這有點就像我們說到的“藥”:一瓶藥的功效可能真的是非常好,但是你把它放在櫥櫃裡面,生了病也不去吃它,那麼這瓶藥就一點用也沒有, 

所以大圓滿道和大圓滿行人,這兩者其實不應該分開:一個人對大圓滿生起很短暫的倍受鼓舞的感覺;但這種短暫的感覺並不會把人變成“大圓滿修行人”。 

很多很多“所謂的大圓滿的修行者”,這種“所謂的大圓滿修行者”既不修加行,也不修“修心”的方便法門,他們是全世界最糟的修行者。 

這些人是最驕慢的人,因為他們聽過“大圓滿道”,但是“大圓滿道”沒有“沉浸”到他們的心中,只“漂浮”在他們的嘴裡。所以這種人,永遠都只會懂得像“紐西隆多”的老師那樣:對別人講“不要擔心”之類的話。 

但是,這種永遠只會跟別人說“不要擔心”之類的“大圓滿修行者”,永遠都會讓仁波切他擔心——而且你只要找到讓這些人“擔心的東西”,他們會“擔心得一塌糊塗”。

這些人充滿了驕慢,非常非常的驕慢,這些人基本上就像我們以前說的——腳底上的那種“老繭”。 

這種人,在藏文裡面有一個專門的字“竊得”,形容他非常的僵硬。中文《普賢上師言教》把這個字翻成“佛油子”,用的是比較早期的話。 

一個人是不是真正很好的“大圓滿行者”,其實這很容易就可以檢視出來:你某一天你故意的把他弄得沒辦法吃午餐;或者在他面前用力捏一下他太太的屁股。

你找一些這種事做一下,這個所謂的“大圓滿行者”——你在他面前捏了他太太的屁股,他就會完完全全的失控,沒有辦法接受這種狀況。

從這些事情上,你就可以知道,“大圓滿道”和這些“所謂大圓滿的行人”,其實有很大的距離。就是為了這些理由,所以修心是非常重要的。 

當我們聽到“大圓滿”教授的時候,我們都覺得受到很大的鼓舞,覺得自己成佛是非常有希望的,這種感覺非常重要——就好像是“點燃對修行的熱情”的打火機一樣。 

還有,當你坐在或站在一個“大圓滿的大師”面前,感覺也是非常好。但是這些感覺都是非常的短暫、暫時性的。

因為,所謂好的“大圓滿”、好的上師,不是“攜帶式”、“繫帶式”的,當你走到某個時刻感覺不好,可以拿出來鼓勵自己一下。好的大圓滿老師不是這種人。 

就算所謂你認為的“大圓滿”好的上師,是那種“攜帶式”“繫帶式”的,你可以把他打包好,放在自己的包包裡,任何地方都帶著。

當你需要修道的“熱情”、需要“希望”、需要“鼓舞”的時候,可以很方便地把上師像“打火機”一樣從包包裡拿出來。 

但即或是這種情形,這個所謂的大圓滿上師也會在未來的幾個月或幾年之內,還是讓你覺得“煩得要死”。 

所以“修心”:是最基礎的東西,是需要我們不斷重溫的最最基本的原則。

在修道上,大圓滿,大手印的確是非常好的修行,但是,即便是最好的修行人,也要不斷地回去重新思考這些最基本,最基礎的東西。

講到這裡,也許大家聽得比較迷惑,但是有這樣子的說法 :

如果一個人在修行的早期,或在修行的整個過程之中,非常專注,投入很大的力氣去“修心”的話一一這樣的人,這樣的菩薩,在未來他的菩薩事業中會利益到更多的眾生。

感恩仁波切講授不一樣的思維,但是確實是這樣的見解!


 

宗薩欽哲仁波切:痛苦是什麼!

“無知就是痛苦”,這是文殊師利菩薩給的有關智慧最重要的教授。 一切現在的不幸,如戰爭等等,都是因為無知,所有的誤會源自於無知,可以說,現在我們的智慧很愚蠢,無知它會讓我們產生各種各樣不同的想像。

釋迦牟尼在菩提迦耶成佛之後,帝釋天王和大梵天王請轉法輪,佛在現今​​稱為瓦拉那西的地方給的第一個教授就是“了解痛苦”。 不了解痛苦的話,痛苦將會繼續下去,而且我們也會不知道什麼是該放棄的。

沒有一個人喜歡痛苦,人們卻時常感到痛苦,為什麼? 因為沒有人了解痛苦以及它的原因。 如果我們真正了解痛苦和其原因,當然就應該去除苦因,是不是? 所以,如果我們能真正了解痛苦,那麼真誠的出離心也會產生的!

在這個時代裡,世界的各個角落,修金剛乘的人看起來都沒有什麼出離心,沒有出離心的人學佛法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好像是個犯人了解監獄是一個不好的地方,他唯一的希望便是離開它。

我們如果知道輪迴的痛苦,自然會想要離開輪迴的監獄,而且一點執著也不會有。

但非常可悲的是,現代人學佛卻是為了這輩子要過得很好,如受增益灌頂,祈求今生富裕;受長壽灌頂,祈求今生活得長久;求文殊灌頂,希望變得聰明,考試考得好,這些都是在顯示你對今生的強烈執著。

如果想利用佛法來使今生過得很好,那是完全錯誤的,其實佛法是讓你今生過得最差的一種方法,因為它叫你落髮,對不對? 因為它叫你放棄世間的一切,對不對?

很悲哀的是,一般人很少想到下輩子會怎樣,即使你不想成佛,起碼也要想想下輩子會怎樣吧? 但是,好像我們很少追尋成佛,而只希望活得久、活得好,做這一些世俗的事情,而最糟的是,我們把佛法運用到這裡,並希望達到目的。

不知幸運或不幸,金剛乘來了,他們給了各種各樣的廣告說:“持咒很有效!只要上師一吹法器,什麼事都沒問題了,那些多頭多臉的本尊也都很有力量!”受了廣告的吸引,只要有方法能令今生過得好,任何人都希望去做這種事。

所以現代人參加了成千上百的灌頂,換了成千上百的本尊和上師。 他們這樣做了三十年,還是回到原來的地方,一點效果也沒有。 他們認為佛教徒在說假說,因為做了這麼久還沒有效果;他們會說修了三十年的財神,還是像三十年前一樣窮,為什麼?

因為他們離開智慧越來越遠,從來沒有人想要作一個真正的自己。 多半人都只想今生,而不想想下輩子。

我們持了很多咒,仍對此生很多執著,只是為了競爭心,希望比別人好,所以念了很多咒,像這樣做能夠再投生人道已經很不錯了,像這樣子的修習佛法是完全錯誤的。

印度有一位聖者說:“如果你不知道怎樣習佛法的話,佛法是最好的毒藥,它可以立刻讓你下地獄。”所以,每一個人應該好好地想一想什麼是痛苦!


宗薩欽哲仁波切:修行真的能改變業力嗎?

問:關於信心,我學佛幾年了,感覺信心不如以前。因為各種原因事業工作一直不順利,每當這樣的時期,家裡人就會質問“你不是信佛嘛?怎麼工作老出問題,就連個好工作都找不到?怎麼裁人就裁你呢?佛都保佑你什麼了?”面對不信佛的家人,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也因為生活的不如意讓我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在學佛方面也沒有了動力。

我知道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都因為福德資糧不夠以及業力的牽引。這也讓我更加自卑!在修行時我無法做到觀想自己就是菩薩、就是佛,無法觀想自己是金剛薩埵或是度母,我陷入了怪圈當中。只感覺業力好重。壓力好大。修行真的能改變業力嗎?

答:希望通過聞思修佛法來使生活變得更好,這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我們學習和修持佛法是為了了悟實相。實相它超越此生、來生以及任何的世間分別。

佛法不是為了讓你得到一個好工作,也不是令你變得富有。因為,如你所知,僅僅因為有工作或者你很富有,並不意味著你就會快樂。很多富有的人,他們也很痛苦。還有,佛法也不會令你長生不死。

佛法它所能做的就是讓你看到所有這些事實,而看到所有這些事實,將對你的人生以及你的生活方式有所助益。

也許你原本要買五輛車,但你可能只買了一輛,而可能只擁有一輛車將讓你減輕很多壓力。還有,也許你原先做事情只考慮自己,現在你開始為國家、為他人服務,而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可能還覺得更幸福。

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很多成功的人士到深山裡去做隱士。

你對於“業力”的理解是不正確的。你的理解似乎受到印度教的一些影響,在印度教的理解中,“業力”是命中注定、無法被改變的。當然了,如果因和緣已經聚集在一起,而你又沒有做任何事來阻斷它們,那麼不管你喜歡或不喜歡,業力一定會成熟。但你可以操縱業力,並且不僅僅是操縱,你甚至能夠用善業來摧毀惡業,也能用惡業來摧毀善業。但修持佛法並不僅僅是為了用善業來摧毀惡業,這不是最終的目標。佛法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超越善業和惡業,我們根本不想受到因緣的影響。

對我們很多人而言,在真正達到娴熟的程度之前, 我們的修持還缺乏力量。這就好像開車,如果你還不是一個好的駕駛員,你依然會犯很多錯誤。你也可能出事故。成為佛教徒,並不意味著你能一夜之間摧毀所有的惡業。所以,過去存留的惡業當然還會繼續,但是我們繼續修持才能知道如何把所有的惡業全部摧毀。


達真堪布:你是這樣理解佛教的嗎?

現在很多學佛人都是這樣的心態:今天念佛了,參加法會了,身體上有點舒服了,家裡平安了,事業順利了,就覺得學佛有意義,佛有加持,上師有加持;明天身體有點不舒服,家裡又出事了,工作上有點坎坷了,就覺得學佛、修行沒有意義,上師三寶也沒有加持了,然後心裡開始產生懷疑,心灰意冷了,進而對學佛、修行失去了信心。

如果你對佛法的理解是這樣的話,說明你還是沒有懂佛法,沒有懂佛理,這樣修行與其它的教派就沒有什麼區別了。因為你修的就是人天的福報,修的是世間法,修的是今生,不是解脫。

你向佛求平安,求健康,求長壽,求發財,你即使求到了,也是暫時的,也是你自己的福報。如果在你的命中沒有這些福報,佛菩薩也不能給你。你即使求到了福報,也是消耗自己的福報。原有的福報享用完以後就沒有了,你根本不可能永遠平安、健康、富足。

要知道,世間上的這些緣法都是暫時的,沒有恆常的。現在身體健康,家裡平安,工作順利,幾天、幾個月、幾年以後,肯定會變。任何事情都沒有恆常性,沒有長久性。所以別在乎這些,變就變,很正常。

這些世間法,輪回的本性、自性就是這樣。這個境肯定會變,但是你的心不變就行了;這個境肯定會動,但是你的心不動就行了。了脫生死是了脫生死的苦,這是任何人都要面對的。如果你有修行、有智慧,即使面對了,也不會有煩惱,有痛苦。


問:判定一個人是不是佛教徒的根本標准是什麽?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

覺知。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覺知和正念,就是違背了佛教教義。即便妳到了山洞裏面,成爲僧、尼,如果妳還是心存傲慢,只是口頭上說著我是僧人、我在修行,那麽妳的心中還是沒有正念,沒有覺知。相比之下,我反倒認爲如果一個人在購物、打麻將的時候,依然憶念真理,想著“哦,我的生命將會完結了,不知道我還能不能再活20年,我該做什麽呢”,這樣的活法會更好些。

覺知對佛教徒來說是最重要的。如果妳看看古代佛教徒留下的教義、詩歌、事相,就會發現這一點。將佛教與其它事物相關聯,比如辭職、戒酒、戒肉等等,我想這是一個巨大的誤解。


我們學佛就是學習改變自己無始以來最為習慣的那些思想和行為模式。

為什麼要改變呢?

因為正是這些想法和行為使我們困於輪迴,持續感受苦惱。

若沒有佛陀開示,我們顛倒輪轉而不自知,苦而不明白其原因。

——希阿榮博堪布《生命這齣戲》


放下,究竟是要放下什麼?

1、放下爭論對錯

有許多人不能認識到自己也是犯錯的,而是希望自己永遠正確,殊不知,這對我們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巨大風險,也給我們或別人帶來巨大的壓力和痛苦。

仔細想想,這真是的值得的嗎?因此,當你感覺自己急切投入到爭論對錯的時候,請問一下自己,這樣做真的是對的嗎?對自己真的是有利的嗎?我們的自我真的就那樣大嗎?

2、放下你的控制欲

要願意放棄你對身邊人、環境和事物的控制欲。無論他們是你愛的人,還是你的工作夥伴,或僅是街上一個陌生人,請允許他們遵循自己的狀態,這樣你就能感受到更好。

3、放下責備

不要去責備別人做了什麼,或者沒有做什麼,也不要憑著你的感受去責怪別人。

4、放下你的自怨自艾心態

許多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他們消極的,不潔淨的和反覆出現自暴自棄的心態。不要相信任何消極的自怨自艾的想法。這樣你會更好。

5、放下對自己有限的認識

我能做什麼,我不能做什麼?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現在,放下你對自己問題的思考,對自己有限的認識不應該讓你圈禁自己。張開翅膀,盡情飛翔吧!

6、放下抱怨的心態

停止你一貫對(人、環境、事物)的抱怨吧!除非你願意,沒有人能使你不快樂,沒有環境能讓你沮喪可憐。不是環境引發了你的這些感受,而是你自己選擇的。積極想法的能量不可低估。

7、放下批評

不要去輕易批評與你不同的人和事。我們都是不同的,但我們又都是相同的,我們都希望快樂,希望被人愛和理解。

8、放下虛榮心

停止去迎合和取悅別人,因為這是做不到的。只有當你放下偽裝,摘下自己的面具時,你才能接受和擁抱真實,這時別人也才能被你吸引。

9、放下惰性

改變是好的,改變可以幫助你從A到B,改變可以改進你和你周邊人的生活。跟隨你的運氣,擁抱改變吧,不要去抗拒它

10、放下隨意判斷的心

不要給那些你不了解的人和事輕易下定義,貼標籤,盡管有時它們看起來很怪異不同,嘗試一點點打開你的心靈。記住,頭腦在打開的時候才會工作,高級的愚癡就是輕易拒絕那些你一點也不了解的事。

11、放下恐懼

恐懼只是一個幻覺,它並不真實存在,只是你創造了它,它只存在於你的頭腦裡。只有一樣東西令我們恐懼,那就是恐懼本身。修改你的內在,外在的自然就變好。

12、放下藉口

大多數時候,我們限制我們自己,因為我們總是使用這樣或那樣的藉口,而不是改進我們的生活和努力成長。我們被它們障礙了,被它們欺騙了,要知道99%的藉口都是虛假的。

13、放下過去

我知道這是很難的,尤其,是過去十分美好,而未來令人恐懼的時候。但是你不得不認真考慮現實,因為現實才是你擁有的。

過去雖然是你渴望的,但那只是你的一個妄想。你必須回到現實認清這一點。不要令自己迷惑,活在當下,享受當下。

畢竟人生是旅程,而不是終點。為自己做好準備,保持一個清醒的意識,僅僅活在當下。

14、放下執著

這個概念,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確實很難領悟,但這依然不是不可能的。你可以通過花時間不斷地鍛煉一點點做到。

放下執著就是超然物外,放下一切,但這不代表你可以放棄愛,因為愛與執著是兩回事,執著更多的來源於對失去的恐懼。

而愛是純淨的,寬容的,不自私的。當你愛的時候,你不會恐懼失去。因此愛與執著不能共存。放下執著,你將變得十分平和,寬容和安詳。

這時,你能夠理解一切事物,甚至包括你並未體驗過的事。這種狀態超越語言。

15、放下別人的看法,自己過自己的生活,太多的人在為別人生活,而不是自己。

他們總是根據別人的觀點去生活,包括別人認為好的。他們忽視內在的聲音,內心的呼喚。他們總是忙著取悅別人,為別人的期望生活,而忘記控制自己的生活,忘記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到底想要什麼,到底需要什麼。

最終,他們忘記了自己。請記住,你擁有自己的人生,這是一項權利,它是屬於你的,你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而活。尤其注意不要讓他人的意見左右你的道路。

有的人以為放下就是不管不顧,或者就是隨隨便便。其實不然,不管不顧是放棄;隨隨便便是馬虎客。真正的放下,不是應付了事,而是用心做事。

做事包括工作、生活、學習、修行等等。在做事情過程中不做與事情本身無關的事情,比如邊做事邊胡思亂想,邊做事邊覓心覓性,邊做事邊計較,邊做事邊情緒化,一邊做事邊妄想我在做事,等等,這些統統要放下。

那麼做完事呢?你盡心盡責做完事了,剩下的只能是結果,不管是好是壞,已經告一階段了。你對好的總結經驗,對壞的吸收教訓,然後全部從心上放下,好的不留戀再三,壞的不難過憂愁,都不要去執著了,因為你已經努力過了。


仁煥法師:學佛目的是為了解脫

廣東化州南山寺2011年農歷六月佛七

(初六下午) 學佛目的是為了解脫

上午我們已經講到,使用佛法是在於信仰、信心、勇氣和耐心。當我們在使用佛法時,沒有靈感自然是因為缺少信仰心、信心、勇氣和耐心。這三個心圓滿才能有靈感的作用。因為信仰是認可,你沒有認可,就根本沒有信心去接受,沒有信心去接受自然沒有勇氣和耐心去完善。

靈感的程度和自己定位非常有關。我見到很多的老板來寺廟求財,非常可笑,自己的名字也沒有說,哪裡人也不講,想發多少財也沒有說。你想發財,我給你一分錢也是算財啊,因為你沒有講數字嘛。

這說明我們眾生的無知與無明。無知一般來講,在未聞佛法之前,根本不懂得這個層次有什麼靈感不靈感的事情。無明是學佛以後,也不懂得怎麼做,也不願意問別人,自己裝著聰明。無知是未聞佛法,無明是聞佛法以後還是糊塗。

佛門是生命解脫之門,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解脫。現在很多人是依感情而拜師,不是依法而拜師,這是糊塗拜糊塗,連師父都沒有懂得怎麼用佛法。師父就是老師,我拜的每個師父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老師,我有良好的名師指導才有今天的進步。

現在的佛教,普遍是生活性的佛教,不是修行性的佛教。為生活而學佛,不是為修道而學佛;為生活而出家,不是為解脫而出家。我的脾氣也不好,脾氣不好就不是解脫的人嘛,解脫的人絕對脾氣非常好的,我有時候就說糊塗話,我說:“你們是不是家裡面沒有飯吃,來這裡混飯吃?”

寺廟也是心靈大學,我們的信仰也叫做心靈信仰。這幾天有很多人拍到不少的殊勝的照片,我想問大家,每一個人都看見嗎?有一部分看得見,對嗎?一部分看見,那就是一部分人的心靈信仰非常良好。看不見的同修就是缺少心靈信仰。《華嚴經》裡面講:萬法唯心,一切唯識。萬法唯心就是心靈信仰的作用,你的心靈信仰到位了就達到同等的境界,你沒有心靈信仰自然看不見了。

我所講的靈感不是講外在的,我講的靈感於生命安祥而說。釋迦牟尼佛為生老病死苦而立教。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叫做非常安祥的世界,那表示生命非常需要的是無上安祥。在09年以來,我終於悟了這一個道理,那就是——以安祥為往生,以斷氣為捨報。有些同修經常在請法的時候把安祥忘記了,沒有把安祥放在首位上,個個都認為往生是死人了,應該以安祥為往生,安祥斷氣就叫捨報。

了脫與解脫。了脫是等於結束了,好也結束了,不好也結束了。解脫是於障礙當中轉變過來,沒有障礙叫做解脫。

佛教提倡自利利他,自利利他是怎麼說的?自己得到解脫,指導別人能解脫。自己沒有得到解脫,自然沒有能力指導別人得到解脫。我在這裡想說一句話:未得到解脫的同修,不要亂去指揮別人。你們去指揮別人了,叫做糊塗指導糊塗。

我們要成為一個帶路人,首先你要懂得這條路,從起點到終點,全程全部清楚,那你才能帶路啊。你自己都不認識這條路,一邊問路,一邊帶路,被帶路的人肯定惱火了嘛,惱火了就從吵架變成打架。那這樣不是叫糊塗帶糊塗嗎?要做帶路人,首先要明白路怎麼走,才成為帶路人。

學佛人一定要學會實實在在,懂就是懂,不懂就不懂。經常有人來問我怎麼樣打坐,我說:“我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我不知道打坐,願望你去找打坐的大德。”有人又來問我:“念咒怎麼打手印?”我講:“你去找金剛上師,我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打手印。”有人問:“師父,你念佛做什麼?”我說:“我念佛做佛。”“佛是怎麼樣呢?”“佛沒有障礙。”他又問:“那你現在沒有障礙嗎?”那我就說:“你現在見我有障礙嗎?”最後願望大家信願念佛生極樂。謝謝大家!

(初六晚上) 互動分享

1. 我是廣東省茂名市人,名叫潘**。我女兒潘**從十九歲去深圳市某電子廠打工,不滿一個月就在廠內和廠長爭吵,之後患有精神分散不集中,我們帶她到很多醫院治療都不好,從患病到現在已有九年不說話。我女兒農歷四月初十有緣來到南山寺,接受佛的慈悲功德。有一天,我們在大雄寶殿拜佛時,我女兒就細聲說了兩句話,今天下午在念佛堂還大聲叫起來。我夫妻二人刻苦念佛,同時忏悔我做的惡業造成我女兒不好的後果。我女兒得病九年多,在家什麼都吃過,包括蛇、狗、羊以及人頭骨。我來打了兩個佛七後,深深地感到,我傷害生命是我的錯,以後我們夫妻要斷惡修善,做明白人。

2. 我來自廣東湛江,很感恩我的老祖宗把我推到南山寺這個殊勝的地方來。我是一個不忠不孝、不受管教、造惡業不計其數的人,所以到今天為止已經高位癱瘓五周年了。來到南山寺,非常感恩的是我們的師父,讓我們明白了很多道理,現在我都有改變了。在這裡我向老祖宗、堂上父母忏悔,我知錯了。在南山寺有緣聞到了佛法,讓我知道還有一個更殊勝的心願,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那是一個離苦得樂的地方,我聽到非常歡喜,也非常有信心非常肯定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這裡感恩我的老婆一直默默照顧我包容我,感恩我的家人,感恩我的父母。如果沒有師父的開示教導,我就不認識到自己有很多過,在這裡我們為師父鼓一次熱烈的掌聲!感恩南山寺的義工們,你們無私的奉獻,你們辛苦了,感恩大家。

師父:這位病人叫陳**,剛才他也介紹了,已經受苦受難五周年了。什麼叫人間菩薩?他的愛人就是他的菩薩。他的愛人這麼多年來,默默無聞地為他辛苦操勞。她年紀還不是很大,小孩也還很小,我接觸很多家庭的夫妻,很多是一方有災難,另一方就離開了。我在海南的時候見到一對夫妻,丈夫病重的時候,女方卻提出離婚。婚姻是為了生命的依靠,同甘苦共患難。

全國各地念佛的道場也很多,我們這裡的觀念是:佛教的覺悟教育和佛教的慈善要同步,佛教的修養和服務十方要同步。佛教是覺悟之教,也是慈悲之教,就是實實在在救苦就難之教。希望大家信仰佛的本願慈悲,也願望大家有信心接受佛的慈悲,謝謝大家。


仁煥法師:不生西方宿業難消

廣東化州南山寺2011年農歷六月佛七

(初七上午) 不生西方宿業難消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冥陽兩界的生命。作為陽界就是這個色身,冥界的生命沒有色身。陽界的生命看不見冥界的生命,但是冥界的生命能看見陽界的生命,所以我們世間上就把冥界的生命叫做鬼。

冥界的生命絕對不是鬼,煩惱的人才是鬼,發脾氣的人、殺人放火的人就是魔。有些人自己的父母捨報了,也怕起來了,不是這樣的,他們捨報才是真正離苦得樂,未捨報就是受苦受難。人的障礙是在有為上,受苦受難也是在有為上,不可能障礙在無為裡面,無為根本沒有什麼受苦受難。生命的經歷,從靈魂入胎,叫做第一關;九個月以後到十個月生下來,叫做出娘胎。一個是入娘胎,二個是出娘胎。當我們捨報了,捨這個身體了,叫做捨果報之胎。

我們陽界的人幫助不了冥界的生命,冥界的生命反過來可以幫助我們陽上的人,冥界生命有煩惱也容易障礙我們陽上的人。冥界既然沒有身體了,為什麼還有障礙呢?在陽上階段,由於沒有修養,特別過於留戀這個身體,又留戀這個世界。人捨報的時候,中陰身到處找他的身體,見到哪裡有身體,他就擁抱下去,就把別人的身體當成自己的身體。這個絕對不是迷信的,我認為你們不知道才是迷信。明白這個原理,這是自然科學。我們認為捨報了,就認為是死了,唯有靈魂(阿賴耶識)是無量壽,身體是有限的。但是靈魂(阿賴耶識)一脫離這個身體以後,往往馬上又找身體,又投胎去了,這樣容易進到豬胎、狗胎、牛胎、馬胎等等各種動物的胎裡面去,當你一醒過來了:為什麼我又變成豬了,變成狗了……?你們相信嗎?

佛教提醒我們看破放下。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看破什麼,他們認為看破家庭,看破事業,看破生活,其實真正應該看破的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果報,了(liao)叫做了(liao)果報,沒了(liao)叫做果報未了(liao)。

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情愛所生,說明這個身體是來繼承父母的情愛,也是等於來報答父母的恩德,沒有父母的情愛,就沒有我們今生這個色身。如果我們真正做到孝順父母,那就是報父母恩了。如果虧了孝道我們就是討債鬼,違背正報叫做鬼。

我們生命是為快樂而來,我們反過來生煩惱。煩惱和快樂是相對立,所以快樂是佛,煩惱是鬼。西方極樂世界所住的都是佛,那個地方都是快樂的人,沒有煩惱的人。現在懂得佛是什麼人了嗎?佛就是快樂人。鬼是什麼?是煩惱人。那說明佛也是人,鬼也是人,只不過心態不同而已,一個快樂的心態,一個煩惱的心態。快樂表示平安,煩惱表示痛苦,快樂和煩惱都是唯心所造,而且極樂在心中,地獄也在心中,自己可以在自己心中安裝地獄,也可以在自己心中安裝極樂。

佛和菩薩,菩薩表達慈悲,也表達奉獻。我們這個色身,你沒有奉獻,最終也要送去山上埋,也要送去火葬場,奉獻了也送去火葬場,也送去山上,對不對?但是奉獻叫做菩薩,貪和癡(愚蠢)叫做夜叉,嗔恨叫做羅剎。以後當你們煩惱的時候,你們用鏡子來照,看自己現在是佛還是鬼。當你們快樂的時候也要照,也自問現在是佛還是鬼。

平安健康是天堂,煩惱痛苦惡報是地獄。我們往生堂有一位骨癌患者,他叫鄭寶田,從浙江溫州過來的。原來我跟他講什麼話都沒有用,他天天痛,天天躺在床上不能下來走路,後來我就問他:“你現在在地獄,你想不想出來啊?”他說:“我想啊。”“如果你想了,你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要保持念佛。”他現在從地獄出來了,前天晚上來感恩,也來參加我們念佛了。回到天堂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也非常快樂,也非常健康,也非常平安,心無掛礙。

請問大家,我們的痛苦和平安,是別人安排嗎?完全是我們自己安排。你們來這裡是要安排自己做平安的人,做天堂的人,做極樂世界的人。沒有這種心願,你們雖然來到這裡,還不是天堂,你們還是人間的人,人間的人跟哪個地方更接近呢?跟地獄比較近。如果只有一個念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中只有念佛,就跟天堂接近了。

過去我也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也東想西想,後來十年病痛使我進地獄了,我才感覺到還是極樂世界好,現在我天天皈命極樂世界。我告訴大家,我本來已經死了,只不過還沒有捨報。你們很多的人,雖然沒有死,但是你們早已捨報了。受苦受難就是捨報了,我很平安,所以我還沒有捨報。你們不願意往生,所以你們還沒有死,但是你們的身體已經壞了,你們已經捨報了。大家想要什麼?想要地獄還是想要極樂世界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叫做回歸平安,如果不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自然就靠近災難。感恩大家今天終於明白往生西方的作用,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願力不變,你們當下已經是佛了,一直到盡未來際中也不變,那就叫做無量壽佛了。

(初七下午) 發心的作用和他力的作用有願力和沒有願力,大家共同念經、念咒、念佛號都是有差別。有願力的人感應就大,沒有願力的人往往只是偶然有靈感。有願力的人就非常重視,沒有願力的人根本不在乎,所以靈感的程度就不一樣。

有願力的人,有發心的人,自然就主動幫助人。沒有這樣發心的人,見到人痛苦,乃至在身邊也不在乎。所以從這個地方就理解到靈感來自發心。佛教有句話:佛法不渡無緣人。

我在05年閉關的時候,明白到和佛的願力一致,和佛的觀念一致,自然和佛步調一致,也就整體同步了。和佛的願力一致就叫做有緣人,不一致了,相反作用叫做無緣了,無緣的時候就渡不了。

我們在座的同修有人參加過助念嗎?現在助念的同修都還有一種念頭,還有要求病人配合自己,這是有成見有條件。發心的人,要無成見和無條件去接受一切,服務一切。比如有病人突然往生了,斷氣了,我們就認認真真地助念。

現在我感受他力的作用非常大。我贊歎你們在家人助念比較多,出家人在這方面太少,甚至沒有。出家人怕助念,那說明出家人怕鬼。你們在家人膽量大,不怕鬼,所以你們在家人是菩薩。我曾經研究過善導大師的開示、蓮池大師法語等等,淨土宗十三位祖師大德當中,我曾經看了八位祖師大德的書。特別是近代的印光老法師,我認為他講的道理非常透徹,他在他力的作用上所講的是其他大德不能及的,我們現在實踐內容也是他講的道理。

發心的人能夠橫超三界。三界是色界、無色界、欲界,超三界也是超時空、超環境、超人事。但是沒有發心超不了。發心有兩等人,一種是志界發心人,一種是意界發心人。

意界是隨緣的,志界的人以成功為標准,意界人沒有想成功的念頭,隨緣做成就成,不成無所謂。志界的人才能成功,因為他不成功就不放過,意界的一旦不成功了,他就會辯護,因為他還有成見有條件。

我成功是佛的功德,有障礙是自己的業障。儒家有句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所以說我們怕成功了,不相信成功了,自然就沒有成功了嘛。

成功裡面有些道理跟沒有發心的人是不能說的,所以經文有些地方不可說不可說。你沒有發心跟你說了,對牛彈琴了嘛,沒有用。如果你是發心人了,你主動來問了,那是你的需要,就可以說。在座的同修,你們的小孩有沒有不想成家的,有嗎?為什麼我提到這件事?他本人不想成家,你們老人怎麼講都沒有用,如果他想成家的時候,不用你們父母操心,他自己會去找對象,有沒有道理啊?願意做事的人就主動,不願意的人做事是被動。

為什麼在淨土法門以西方極樂世界轉變我們的命運呢?我們現在在火宅裡面,那你不想讓火繼續燙,需不需要首先離開火宅,然後再用藥?如果人還在火宅裡面,用藥有作用嗎?意思是先把人轉移到安全的環境,然後再處理,由於環境安全了,那麼你處理才有效果。如果環境沒有安全的時候,還有障礙,你怎麼處理都沒有作用。

在實踐佛法裡面,我講過一句話:一人學佛合家得福,合家學佛九族超生。現在我們大部分的人,學佛人以後變成跟家人作對。在座的同修有沒有這樣?你們老是怪家人不配合你們,那這樣不是條件和成見嗎?那不是家人不過關,是你們沒過關啊。

過關是默默無聞地把全家人交給佛,感恩家人的好處,如果他真正錯了,也不要罵。全家變了,證明交進去了。全家未變,說明自己還沒有交進去。自己學佛了,要成為一家的東道主,意思是說我們也沒有能力改變家人,我們把他交給佛,由佛慈悲幫我們解決問題,這樣叫做東道主,懂嗎?我們有些同修,強迫自己的母親學佛,自己的母親不接受,整天說母親怎麼不是,最後搞到母子之間矛盾升級了,所以方法不對路了。

這類問題,你們失敗在喜歡跟人打交道,我成功在跟佛打交道。比如強盜作案,一般他不會主動到公安局自首,那我們怎麼辦呢?我們勸強盜投案自首沒有用,直接拔打110 。我們也是生死凡夫,哪裡改變得凡夫?我們應該把全家交給佛,唯有佛才能改變。大家相信有這樣的道理嗎?我們昨天講信仰的道理,現在講信仰的事,聽懂了嗎?能依教奉行嗎?依教奉行,功德無量。


索達吉堪布:能對治「我執」,你就不再苦了

1 執我唯增苦

佛教中最直接的認識,就是人的痛苦——從大的痛苦到微細的內心不平衡,都是源於「我執」。「我執」就是私心,就是對「我」和「我所」的執著,梵語稱作「薩迦耶見」。

印度偉大的佛學家寂天論師曾說:「執我唯增苦。」只要你執著「我」,就唯有增加痛苦。在座的老師和同學,你們也可以觀察一下:當你感到痛苦的時候,不管是身體上的,還是心靈上的,也不管是感情上的,還是工作上的,一切痛苦、焦慮和憂愁的源頭是什麼呢?真的是外面的人或物讓我們痛苦了嗎?不是,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執著,這也就是「我執」。

其實這個「我執」,不僅是人類痛苦的因,也是動物乃至六道一切眾生痛苦的因,所以《入行論》中說:一切世間的痛苦,都是從尋求自利中產生的。再進一步來說,「我執」還是輪迴的推動者,如印度中觀學者月稱論師所說:眾生因為有「我」、「我所」的執著,從而在六道中流轉不息,就像水車上下轉動一般。

所以,《修心七要》裡有個竅訣:你應該把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痛苦,全都歸罪於「我執」,而不是他眾,只要你能對治了「我執」,你就不再痛苦了。

這個道理很深,以前我讀書的時候不懂,因為書裡沒有這些。不過,當我痛苦時會思索:這個痛苦,它是來自於外境?還是心識?如果不是全由外境的話,心的成分就很大了……但當時只是模模糊糊地覺得,痛苦應該跟心有關,後來學了佛法才明白:其實這些都是心裡的執著導致的,而且每一個心念,也都與「我執」息息相關。

雖然我們都不願意受苦,都願意快樂地生活,但命運很少會按著我們的想法去,它往往充滿了坎坷、不公和意想不到的痛苦。所以,當我們不得不面對痛苦的時候,與其怨天尤人,倒不如嘗試著了解痛苦,了解它的根源,以期漸漸地除掉它。

2 「我」所執著的是假象

剛才說了,痛苦源於「我執」,但這個「我」,以及「我」所執著的一切,是不是真實的呢?不是真實的,只是假象而已。這一點,不僅是佛教理論,就是用世間的方法來看,也是一目瞭然的。

可能你們都讀過《理想國》。在這裡面,柏拉圖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他之間的對話,闡明了他們的哲學思想。其中有這麼一個「洞穴比喻」:

在一個洞穴裡,長長的通道連著外面的世界,亮光順著通道照到裡面。裡面有一群人,他們從小就住在這裡,而且像囚犯一樣,腿腳和脖子都被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望著前面的洞壁。

在他們身後遠處的上方有一堆火,就在火光和他們之間的這個位置上,洞外上方有一條路。沿著路邊築有一堵矮牆,牆後有些人舉著各種器物,做著各種動作,而影像就投進洞裡,呈現在洞壁上。

裡面的人每天看到的就是這些影像,也只有這些影像;久而久之,他們認為影像是真實的,從來不知道外面還有一個光明的世界。

突然有一天,他們中的一個人解開了束縛,沿著光走到了外面的世界。當他看清了一切以後,知道裡面牆上的東西都是假的,於是趕緊跑回洞裡,想喚醒那些同伴,救他們出去。然而,當他說出真相時,所有的人都開始嘲笑他,以為他瘋了,把他處死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說明我們一向認為真實的東西,其實最不真實。

我們從小認為有「我」、有「我所」,認為我所見所聞的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的,從來沒想過這是假的。然而,即使你一輩子這麼認為,即使所有的人都這麼認為,假的還是假的。

如果「我」和「我所」是假的,那什麼是真的呢?「無我」是真的。

比喻裡跑出來的那個人,明明見到了真實的東西,為什麼裡面的人不相信呢?這就是《紅樓夢》所謂的「假作真時真亦假」,你把假的當成真的,真的就被掩蓋了,說出來也成了假的;「無為有處有還無」,你把無的當成有的,有的也就成了無的了。

所以,希望大家對「無我」做些思維。所謂「無我」,是本來就沒有「我」,你認為有的話,那這個「我」是個什麼樣子?分析過嗎?


明憨法師:去掉我執,使自己的心軟化

我們修行的前提,是一定要去掉我執,使自己的心軟化,來適應外邊的這種氣氛。你的心態柔軟了,你能把握自己的心多一點了,那麼遇到外邊的某一個因緣,你都可以受到啟發,就有開悟的可能性。

讓心先歸零

我講《吉祥經》的時候,就給大家講,古人沒有計算機,他不知道,很多現代人都用計算機,計算機一定要來先歸零,然後計算數字,加減乘除,才有可能準確。如果你一開始使用,忘了歸零,上面無論是什麼數字,無論是什麼符號,只要它不是零狀態,你算出來的數就不可能正確。通過這麼樣的一個現實,如果你的心態調柔,就會從中受到啟發。那麼這個啟發可能給你的修行、給你的開悟很大的動力。

修行就像「一人與萬人敵」

如果說你的心不細,對這個問題就沒有發現,乃至發現了以後就沒有好好總結,好好的因緣就浪費了。為什麼浪費了?是你的心不調柔,沒有細細地去發現身邊的這些因緣。這是我們凡夫的執著,凡夫的粗心。所以說,我們修行這件事情就像「一人與萬人敵」,是非常的難。

你是不是大英雄?

還有一個比喻,說在戰場上,能戰勝對方敵軍的千軍萬馬,這樣的元帥,這樣的大將,我們只叫他英雄,不叫大英雄。佛教所講的大英雄不是在戰場上戰勝別人,而是在生活中、在當下、在時時刻刻,能夠戰勝自己,把自己一個執著的心、一個自以為是的心,把它降伏了。使我們的原來的、不是我們本性的心,使我們日常的粗的心、心猿意馬的心,把它變得調柔。

就好像馴虎的馴獸師一樣,馴獸師能把老虎馴得這樣地順從他,把獅子、大象教訓得順從他,聽他的指揮。那麼,馴獸的這個管理員,他馴化的是身外的大象、猛虎、獅子,那麼我們呢,我們是馴化我們堅硬的內心,調馴我們的自性。


淨界法師:這三層道理,我們必須要覺悟。

我們學佛以後,開始明白道理。這個佛法的道理的觀照有三層:

第一個是因果的道理。就是每一個人生命當中,他的果報體是有差別的。你看這個人他看起來很有福報、財富很多,但是他多病;這個人身體很健康,但是貧窮:就是說每一個人的果報是各式各樣的。這個差別,不是自然產生的、也不是上帝創造的,以佛法來說是有它的因緣--諸法因緣生。

什麼是因緣呢?簡單的講就是業力,所以我們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個因果的道理的意思就是說,它是一個隔世的招感,不是今生的。你今生的果報,是前生所造作的業所創造的,那你得到這個果報,你又造一個業,這個業又創造你來生的果報。

所以,前生的你創造了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又創造來生的你,這個就是佛法說的三世因果。那這個三世因果,就構成一個無量生命的水流,也就是說,生命的相續,來自於因果的相續。所以我們剛開始觀照生命的真相,第一個就是看到因果的道理,這個因果的道理告訴我們應該要避免造惡,因為你不想要痛苦,你就不應該造罪業,而且你喜歡有安樂,希望有安樂的資具出現,你就應該修善。

所以對因果道理的瞭解,強迫我們去反省自己、去斷惡修善,而這斷惡修善的動力,來自於對真理的理解,所以我們剛開始的覺悟是覺悟因果。

第二個是覺悟空性。如果我們的瞭解只是在因果的有相分別,我們會感到心是非常躁動不安的,因為你都是在善惡的對立、得失當中打轉,所以我們瞭解因果以後,開始修習我空觀,觀察生命的本質是無常生滅的,在生滅當中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自我,所謂的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比如說:你前生是一隻螞蟻,今生變成一個人。你前生做螞蟻的時候,你前生有螞蟻的色身外表、有螞蟻的心態,由於這個業力的熏習,你今生變成一個人的色身、人的心態:這二個果報體,我們看不出有什麼東西是不變的,完全改變了,因為前生的你跟今生的你是完全不同的。

你前生做螞蟻的時候,是很卑賤的,整天就是工作;你今生做人的時候,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我們不應該在生命的流動當中,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自我--這是我們心中的妄想,是錯誤的。所以我們透過無常、無我的智慧的觀察,知道生命的本質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在整個生滅變化當中,沒有一個不變化的東西,沒有。

這個時候,我們觀察到我空真理的時候,我們內心開始產生一種寂靜的力量,這個時候就慢慢趨向於涅槃的境界。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第二層真理,就是空性的真理。

因果的道理是有相的,空性的道理是無相的,在大乘佛法來說都是偏一邊的,所以我們第三個要瞭解的是真如的道理--中道的實相。我們開始瞭解到,其實整個法界的緣起,是我們一念心所創造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內心的本性是空性的,但是它一動就是十法界的因緣,這個時候我們觀察到整個生命,在我們內心當中,是觀察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看到整個生命的流動,每一個點都是即空、即假、即中,這個時候,你就同時觀照到有相的因果跟無相的空性,這樣子我們就開始趨向於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菩薩道。

這個就是在整個佛法當中,我們必須覺悟的三層道理:業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這個就是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外道也做慈善事業、佛弟子也做慈善事業,外道做慈善事業只是仰仗一分的信心,我們在信心當中,還多了一層智慧,這個就是覺。


不再為世間所囚縛

星雲大師

唐朝的曹山本寂禪師,是福建泉州莆田人,從小學習儒學,十九歲在福州靈石山出家,法名本寂,二十五歲受具足戒。之後前往洞山良价禪師座下參學,並且得到法要;後來在江西撫州荷玉山開堂說法,因為思慕曹溪六祖惠能大師,於是改名‘曹山’,一時諸僧雲集,大振洞門宗風,成為曹洞宗的第二代祖師。

有一名雲水僧去拜訪曹山本寂禪師,向禪師探問說:‘常在生死海中沉沒的是什麼人?’

曹山本寂禪師悠悠地說:‘是你。’

雲水僧不解地問:‘我現在是人,並且學佛修禪,怎麼會沉沒在生死海中呢?’

曹山本寂禪師回答說:‘人海茫茫,那個人不在無邊的苦海里流轉啊?’

這名雲水僧一聽,又接著問說:‘既然是這樣,老師您有超出三界外嗎?’

曹山本寂禪師微微一笑,意味深長地看著雲水僧說:‘我不去想這個問題。’

雲水僧於言下忽然有省,作禮而去。

有謂‘三界火宅、娑婆苦海’,主要的是因為苦海茫茫,沒有邊際,這裡面沒有安穩。其實,世間上人人都沒有依靠,你說靠錢財,人為財死;靠情愛,作繭自縛;靠知識,妄想煩惱;靠社會,是非紛擾;到底三界中,有什麼是可以依靠的呢?

曹山本寂禪師的禪修生活,讓他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也就是說,他沒有在是非名利場中流轉,意謂著他雖在世間生活,但已解脫超凡,不再為世間所囚縛了。


佛欣法師:哪有什麼歲月靜好!

阿彌陀佛在因地作為法藏比丘之時,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出家,看著諸佛已過,還有無量眾生還在輪迴生死,悲心切願,要為眾生發下超越諸佛的大願,救度那些還在輪迴的眾生。

於是,他就在世自在王佛前表明自己的願心,也就是「發心總願」,有了這樣的願心,才有後面的四十八願。

一.三個核心大願

在這願心中,他向世自在王佛表達了他的三個最核心的大願。

第一,成佛的願——願光明無量。

譬如恆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剎土。

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

譬如恆河沙數的諸佛世界,及不可計算的無數國土,願我佛身的光明都能永遠遍照這些十方無量無邊的國土而無餘。我要這樣的精進,成就這樣難量的威德神力。

這兩首偈表達了他將來成佛要成為光明無量的佛,能夠照遍恆河沙世界的國土。他一定要達到如此威神難量的境界,讓光明遍照無數世界的國土,同時也表明要以光明來救度十方世界的眾生。

第二,成淨土願——願國土第一。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

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我如果成佛,我的國土殊勝莊嚴最尊第一,超踰十方一切諸佛國土。最為奇特的是國土中的眾生坐道場就成佛,如此神妙是超越而絕對無比的;國境則像佛的涅槃一般,更是十方淨土所沒有的殊勝莊嚴。

前面是願成佛第一,他要成的佛,是超勝諸佛的;他要成就的國土,也是第一的。

他的心願很大啊,他沒有對世自在王佛說「我也要成佛,只要和你差不多就行了」,他在世自在王佛座下,發願的志向很大,直接說我要國土第一,超越你。

第三,度眾生願——願眾生第一。

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

已至我國,快樂安穩。

我發愍哀之心,救度一切苦惱眾生。使十方眾生都願意來生我國,並且充滿歡喜;一旦往生到我國,必得微妙快樂自在安穩,並且速成佛道。

到了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都是可以成佛的,而且眾生第一,不是去那裡掃地、擦桌子的,也不是去那裡慢慢修行的,是當下成佛的。

這三個總的願:成佛第一,國土第一,眾生第一,是不是四十八大願的核心都在這裡了?

四十八大願如果囊括起來也就三個:攝法身願,攝眾生願,攝國土願。

所以,阿彌陀佛很早就在為眾生發願,要成就超越的國土救度眾生,四十八願只是願心的展開,像為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量身定造的,我們喜歡什麼,就跟我們設計什麼,其中還講到洗衣服的事情,到極樂世界要洗衣服嗎?都是照顧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才這麼說的。

 

二.請佛證明

法藏比丘向世自在王佛表明願心之後,最後還請佛來證明他的願心不虛。

第一,請師佛證明。

幸佛明信,是我真證,發願於彼,力精所欲。

本師世自在王佛!請您俯察我心,證明我的願心誠信無偽,唯有您的證明才是真正的證明。以上所發的無上誓願,我必定勇猛精進地去完成。

第二,請諸佛證明。

十方世尊,智慧無礙,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十方諸佛,您們的智慧是廣大、融通無礙的,能夠瞭解我(法藏)的願心是真還是假,因此也請十方諸佛來作證明,希望十方諸佛能夠瞭解我(法藏)真誠不變的願心,並加持我早日成佛來廣度眾生。

十方諸佛都知道他的這個願力是殊勝的,是超越的。

第三,為眾苦不悔。

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

不管怎麼樣我都不會停止的,願不成不罷休,一定要成就光明第一、國土第一、眾生第一,能夠救度十方眾生的這樣的佛,不成佛不行。

即使我身陷無間地獄等苦毒之中,我這樣的願心也永遠決定不退,永遠精進,安忍順受,無怨無悔,直到所願成就。

這一偈,不只撼動人心,更是驚天地泣鬼神。

阿彌陀佛為眾生生生世世修行,經歷種種苦,「諸苦毒中,忍終不悔」,阿彌陀佛為了救度眾生,曠劫以來,不知布施了多少肉,布施了多少眼睛,布施了多少血!為我們眾生承受了多少苦!我們眾生生生世世業障最重,都是靠阿彌陀佛為我們修,我們的業障才能除,我們念這句名號,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這句話在《如來會》翻譯說:

縱沉無間諸地獄,如是願心終不退。

為了救度我們十方罪苦眾生,他以身為質,代替我們到無間地獄,受無間地獄的苦來救贖我們,他也願心堅固,始終不反悔、不退卻。

《華嚴經》也有一句話說到:

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

我當普為一切眾生備受眾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

我寧獨受如是眾苦,不令眾生墮於地獄。

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

其實阿彌陀佛是最想快速成佛,救度我們的,他最後說到:

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我們經常說阿彌陀佛為我們修行花了多長時間,多少劫、很漫長,對於阿彌陀佛來說,他最想的是速成正覺,最想快速成佛,但為了我們眾生,不得不兆載永劫修行。

他最想快速成佛,最後花了最長時間來成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來救度眾生。可見我們眾生有多難度!

我們現在能夠安安然然念一句名號,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很多人說,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我們只看到了結果,沒有看到過程,我們念得容易,阿彌陀佛為我們修得容易不容易?不容易呀,非常難啊。

我們看似輕飄飄的六個字,阿彌陀佛卻花了很長的時間,兆載永劫都不止,無數劫來,一次一次的示現,為救度我們,為我們發願,終於才成就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送給我們,我們才能夠很簡單,念一句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如果知道這六字名號背後的付出,就不會再說:「這句名號太簡單了吧,哪有成佛那麼簡單的?」

我們成佛簡單嗎?從我們來講很簡單,對於阿彌陀佛來說,為了讓我們成佛,他不簡單。

世間有一句話,也挺美的:

如今,你的歲月靜好,是有人已經為你負重前行。

我們現在能夠這麼安心念佛,很輕鬆,能夠簡簡單單念一句名號往生極樂世界,其實是阿彌陀佛早已為我們負重前行無數劫了,我們才能夠如此歲月靜好。

我們現在要珍惜歲月靜好的時光,好好念佛,才能不負彌陀的負重前行。

 

這樣緣起不好,總覺得需要重複詢問最細節的問題

發願學佛修行,反而招來種種的不順呢?

如何消業障,學佛多年為何很多事一直不順

修行人每天有幾件事不能忘記

真正的慈悲和愚蠢的慈悲

大家要注意,隨緣是隨善緣,但不可隨惡緣

隨喜惡行,惡報更大!千萬不能去隨喜別人造惡業、破戒、殺生!

你真的想求生西方嗎?看平時的表現,就知道你是否真心想往生西方!

假如真有佛,你損失了什麼?

學佛不是要你遠離生活,而是讓你學會生活!

關注靈性!每天念經,是保持靈性不失!

人天感應是怎麼回事!感謝人,不用講太多,多念經!

來生做人,比往生西方極樂還難

若不往生淨土,將來必墮地獄

地獄的死神:閻羅與閻妹

地獄存在的證據

地獄痛苦的程度

業力不可思議的孤獨地獄眾生的痛苦和投生因緣

離開地獄的唯一生路

末法眾生歸宿:99%人要墮惡道

回向的力量-直度無間地獄

疾病和閻羅王的關係,業障病的人,部分神識已經下地獄了

驚歎三世怨,福報的陷阱

天天念佛,為何還有很多人墮三惡道?

有機會碰到了佛法,是人生一大幸福幸運!

很多人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

不要以為念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無法往生的真相!

沒有出離心的攝持,所修的法再高也沒有意義!

危險!念佛念經念咒未必是修佛法!

念佛一百種果報!基本常識都沒有,念佛去了地獄,冤不冤枉!

修學凈土宗要不要聞思,學習教理?

佛法的命根就是聞思修行

世間福報都是成就的障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