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懷瑾:呆想的果報:智慧越來越暗鈍

人有一個天生的毛病,就是懈怠懶惰。懈怠與懶惰不大相同,懶惰是身懶惰,貪吃貪睡,懶得動,叫他做點事都不幹的,做起來有氣無力。懈怠是馬虎,做事情馬馬虎虎的。說每天念個經吧、打個坐吧,念經也馬馬虎虎,心裡頭很急,想趕快念過去,然後想自己空閒時間多一點,實際上這是懈怠的心理。

你說人生留了很多空閒時間幹什麼?就是坐在那裡呆想,呆想的果報是智慧越來越暗鈍,他生來世的果報變成呆頭鵝、豬啊!你不要認為豬吃飽了坐在那裡沒有思想,它也有思想,也有境界,是昏沈睡覺的境界。精進與放逸是相對的,能拿出勇氣對付自己就是勇猛,那比對付別人還要難,勇猛就是精進。

勇猛是一股勇氣,發起勇氣來,永久地持續下去,長久之心,永遠不斷地前進,就是精進。“自策而勵”是要時時鞭策自己,這是很痛苦的。

這每一句話都很難做到,真能做到時,至少也成功了一半。“住法隨法行”,住在你主修的法門,永遠在這一條路上前進,行住坐臥,做人做事,任何起心動念,都依佛法的正思維去修為,這樣才能入一切禪定境界。


淨界法師:這個思考模式,把業障連根拔起

我們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就像一個倉庫,它本來就有十個房間,有的房間里裝的是佛菩薩的功德莊嚴,有的房間是裝二乘的涅槃,有的房間是裝六道輪回。如果你造五戒十善的業去熏你的心,你就打開了人道的那個窗戶,就把人的果報現出來,讓你受用,讓你自己循業發現。如果我們憶佛念佛,我們就打開了淨土的功德讓我們來受用,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從佛法的角度,一切法本來就沒有生起,因為你本來就有。所以我們佛法不講生起叫緣起,是因為因緣把它顯現出來。你本來就有的東西,哪有什麼生起呢?只是說它本來是一種潛在的功能,你用五戒十善把它激發出來了...我們現在的果報,是把自己的法觸動出來,讓自己受用。就是它這個裡面有十種資料,都是你本來具足的,現在是哪一種資料調出來,自己來受用。如果你造了五戒十善,你把自己的人的果報創造出來;你做了殺盜淫妄,你把自己具足的三惡道的法創造出來。

所以一切法本來就沒有生,因為它本來就具足,哪有什麼生?生,什麼叫生?是本來沒有,後來變有,本無今有叫生,所以佛法不講生,講緣起,就是你創造一個念頭,把這種法現出來,叫緣起。

所以,這個地方給我們一個很大的信心:不管我們過去做了什麼,佛菩薩的功德還是在那裡等著,只要你能夠打開佛菩薩那扇門的密碼,你隨時可以把佛菩薩功德創造出來。因為你的心中本來就具足佛的可能性,只是你現在不知道方法操作,你不知道用什麼念頭去打開它而已。

所以這種圓頓思想,是讓一個人很快從罪業跳脫出來,很快進入正道的非常重要的思考--生命就在你一念之間!如果你能夠掌握這個道理,臨命終時,轉這個業力非常快。這種思考模式,套一句佛陀在《楞嚴經》說的,滅業障如翻大地。因為你本來具足佛的功德,你沒有失掉,過去因為傻傻地去啓動了輪回的開關而已,你現在可以重新啓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