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情重的人應該看哪部經?

淨界法師

問:師父好,剛才師父說,四諦、十二因緣是對重感情的人,就是說是一個治病的良藥。那如果我們是重感情的人,我們應該去看佛陀的哪一部經?

淨界法師答:多思惟苦諦,這個問題問得不錯。我會建議你,如果你去看經,可能要看《阿含經》。因為《阿含經》專治苦諦。你去讀《阿含經》,所有的話都是不淨、苦、無常、無我。色——不淨、苦、無常、無我;受(感受)——不淨、苦、無常、無我;想——不淨、苦、無常、無我,都是這樣子。

如果你要去對治你的感情,最簡單,你把蕅益大師的《四念處頌》背下來。沒有事的時候,你就一個字一個字的把那個文去體會一下意思,你就會進步。你把文字裡面的道理消化出來。你就觀想你是隻牛,把每一根草經過多方的咀嚼把營養釋放出來。這個文字相就是草,你用你的思想能力去思惟佛法的文字,你的心中就會出現道的光明,你會覺得你進步很多。

你把蕅益大師的《四念處頌》背下來試試看,沒有事的時候就把它吐出來——觀察、勝解、舍離心相,不斷地去觀察、去思考,你發覺你心中會出現一種調伏的力量出來。你就知道佛菩薩所施設的法力不可思議,這個藥真的有效果,以前我們只是沒有去吃它而已。

當然你最好一天有一點時間靜坐,念念佛,然後在寂靜當中,去思考法義那最好。如果你要讓藥效來得快一點的話,你最好在靜中思考。


愛情童話究竟在現實中存不存在

索達吉堪布 

愛有兩種:一是佔有,只要自己快樂,不考慮對方如何;一是付出,只要對方快樂,不考慮自己如何。

紅塵中的芸芸眾生,口口聲聲說愛,朝朝暮暮談情,但仔細觀察,多數人的愛不過是一種自私的佔有--對方讓自己快樂,才愛他;一旦他背叛了,就因愛生恨。

這樣的愛,只會讓自他苦不堪言,又有什麼可津津樂道的呢?

世間人總以為,戀愛結婚是人生最快樂、美好、令人嚮往的事。

就像我坐出租車時,司機一看我是出家人,就不禁生起「大悲心」:「你很痛苦啊,不能結婚,怎麼能受得了呢?」同樣的情景,我在香港、廣東、瀋陽等城市都值遇過。

但是,戀愛了、結婚了,就能把自己鎖進幸福的保險櫃嗎?從很多人的經歷來看,也不一定。

前不久,我和一位校長聊天時,隨口問他:「有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老師,會不會因為感情問題,藉機對學生發洩?」

校長連連點頭:「有啊有啊!有些年輕老師一天到晚都在打電話,有時就像發瘋了一樣,突然跑到教室裡,把所有學生都痛罵一頓。」

類似的待遇,以前我也碰到過。曾經我在一家醫院住院,有個護士因為男友三天沒來電話,自己打過去也沒人接,心情特別壞。即使給我們配藥,她也一直在按對方號碼。病友們都特別擔心,生怕她一不小心就配錯了。配完藥,她過來給我們打針時,也是惡狠狠地,「啪」一下就使勁紮了進去……

其實,大多數人的愛情,都是一種自私,只為了自己的需要和快樂;而且,這種愛也是有條件的,建立在對方愛自己的前提下,一旦這個前提變化了,自己的情感也會隨之改變。

可嘆的是,許多人沒有認清愛情的本質,或者,就算道理上明白了,但遇到迷人的對境時,還是會情不自禁地深陷進去。

也許,只有等你到了花甲之年,才可能明白所謂的愛到底是怎麼回事?你一直死死追求的愛情童話,究竟在現實中存不存在?


宣化上人:誰把你綁住了

以前有個和尚,向一位有名望的高僧請法,他說:「請問上座,怎麼樣才能得到解脫?」這位高僧說:「誰把你綁住了?」說完了這句話,這個和尚即刻就開悟了,「噢!原來沒有人綁住我呀!是我自己綁著自己。」自己若不綁自己,自然就得到解脫了。

那什麼叫做自己綁著自己呢?這個地方,各位要想一想,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看不破、放不下,才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自在,也就是得不到解脫。你若能看得破,一切都明白了,把什麼都放下了,就得到真正自由了;得到自由,也就是得到解脫了,無拘無束,無罣無礙,遠離顛倒夢想。真放下,就得到解脫;放不下,就沒有得到解脫。

釋迦牟尼佛在《地藏經》中說解脫音,我們大家也都應該把自己解脫一下,不要自己把自己綁著,不要把自己賣到監獄裡,永遠也得不到自由。怎麼說自己把自己賣到監獄裡呢?你要是沒有在監獄裡,就得到解脫;沒有得到解脫,就是等於在監獄裡一樣。想到東邊去,也不自由;想到西邊去,也不自由;想到南邊去,也不自由;想到北邊去,也不自由。

得不到自由,並不是說這個臭皮囊得不到自由,而是指這個「性」。這個自性若得到自由了,願意活著就活著;願意死,隨時可以死的。死了也沒有毛病,就這麼一坐就死了、就走了,這是真正自由。這叫做「生死由我不由天」,願意生就生,願意死就死。願意生,生到一百歲、一千歲、一萬歲……都可以的;願意不生,隨時都可以回到本有的家鄉去。願意住這個「房子」,就住這個房子;不願住這個房子,隨時都可以搬家。你若願住這個房子,有兩種解釋法:

一是識神得到自由了。這是屬於陰的,它可以到紐約,也可以到歐洲、澳洲,任何地方都可以去,並且當地的情形,它都知道,但是它不能拿東西,它不能在紐約買東西,帶回三藩市來,為什麼?因為它屬陰的。這是識神得到自由了,它可以看見紐約的境界,但不可以在那裡辦什麼事情的。

另一個自由,是本有的佛性。這佛性是屬陽的,是全體大用的。它即使是在三藩市,說要拿紐約的東西,伸手就可以拿來的。你說這是不是很妙?是不是神通?這就是一種解脫的境界,無拘無束,無罣無礙。它就是舉起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像在一個房間裡這麼近、這麼容易。所以它願意怎麼樣都可以,在這個世界上什麼都可以辦得到的,這是屬陽的佛性。

所以你要是得到解脫、自由,就可以有這樣的境界;但是有這樣境界的人,也不可以隨便顯示。不可以說你要德國出品的某種東西,叫我到德國給你買來,我顯顯神通,就可以辦得到,這是不可以的。因為佛入涅槃時,告訴所有的弟子,不可用神通的;你若用神通,那就得趕快走,不要留在這世界上。因為一般人沒有神通,你有神通,令人對你生出一種驚世駭俗的心。

總之,你能隨心如意做到的事情,這是屬陽的;做不到的,這是屬陰的,是識神的作用,我們每一個人要弄清楚。


眾生易度人難度,寧度眾生不度人

南懷瑾老師

「遙指海東新月上」,後世的禪宗,把祖師悟道的故事編集為指月錄。佛在《楞嚴經》上說,一個人問月亮在那裡?有人用手指向月亮,說月亮在這裡。但是你不要看指頭,只看月亮,你光去看指頭,不看月亮,是沒有用的,指頭不是月亮。佛說的法,不是這個指頭;我們大家學佛學了半天,都抓到指頭當月亮,都錯了。不過這個故事,說明眾生都是同樣的心理。

另一個是道家呂純陽的故事,也與指頭有關。呂純陽最後是由禪宗悟道,是黃龍禪師的弟子,所以呂純陽也變成佛教的大護法。他就有一句話,「眾生易度人難度」,他說的「眾生」不是佛學這個眾生,是指人以外的生命。眾生容易度,人最難度,「寧度眾生不度人」。

有一天呂純陽到南京,變成一個很可憐,苦惱的老頭子,到一個專門賣枴鮆的老太婆那裡,天天去吃枴鮆,吃了不給錢,吃了好幾年,這個老太婆永遠不問他要。他後來問這個老太太,為什麼不要錢?我看你這個老頭子沒有錢啊!呂純陽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好人,只有你是個好人,你要不要成仙呀?老太婆說我不要成仙,我賣我的枴鮆,很舒服。你要不要發財?我有一個法子傳給你可以點鐵成金。呂純陽說著就在她那個鐵鍋上一點,鐵鍋就變成黃金了。老太婆說:嗯!蠻有道理,我還是不要。

呂純陽心裡想,這個人真好,世界上只有這個人是好人。最後又問:老太太,你究竟要什麼呢?老太太說把你的指頭給我就好了。呂純陽只好搖搖頭說,眾生易度人難度,寧度眾生不度人。

佛經上有一個指月的公案,叫我們看月亮,不要抓指頭,可是一般學佛的人,也同呂純陽碰到這位老太婆一樣,專抓指頭不看月亮。

佛說他所講的一切經典如同指出月亮在哪裡的標記,假如我們看見了月亮,知道了月亮在哪裡,那麼,這只指出月亮的手指就不需要了,因為指頭不是月亮,在《楞嚴經》裡,佛也說了八個字「以指指月,指非是月。」不要把指頭當成月亮了,佛經只是指頭,指出真理在哪裡,不要把佛經所講的道理抓住不放。在《金剛經》上說:「我所說法,如筏喻者。」我所說的法,如過河的船,已經上了岸,不要把船背著走,「過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舟。」一切如來種種的開示言說,就像指月的手指以及渡河的船一樣,只是工具而已。

佛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我的說法像過河的船一樣。筏就是木頭捆起來過河用的木排,你既然過了河就上岸嘛!過了河還把船背起來走嗎?沒有這樣笨的人。佛說:我的說法,都是方便,都是過河用的船,你既然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所以我所說法,如筏喻者,這是個比方。「法尚應舍」,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後,像過了河的船,都要丟掉。「何況非法」,何況一切不是法呢!正法,如果最後舍不乾淨,還是不能成道的,何況非正法,更不能著相了。這裡佛講得非常徹底。


別人的是非善惡與你何干

廣欽老和尚 

只看到別人的過失,不審察自己的過失,是我們最大的無明習氣。別人的是非善惡是別人的事,與你又何干?只要審察自己有無過失,不要去看別人的過失。

別人的行為好,我們心裡不起歡喜貪著心,行為不好,也不起憎噁心,要好好按耐這個心,不起煩惱,別人不好,別人的習氣,那是別人的事,如果我們拿來起煩惱,那就是自己的愚癡。這樣,不論事情是好是壞,能保持這個心不動,便是忍辱。

能夠衝破這一關,以後無論什麼事就比較不會起煩惱,這點切要好好學,好好磨煉,如此業障自然消除,身體自然也好起來。

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惡人它也照,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總要平等慈悲,若是與人計較,則自身也是半斤八兩。

如果要省卻煩惱,凡事當隨從大眾或他人的意見,不可強就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可以聽自己的意思,這是忍辱的方法。

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專一,而且能忍辱吃虧的人。我們不論到什麼地方,只要抱著願意吃苦的心態,願意忍一切辱,吃一切虧,不畏艱苦,則照樣會進步。我們工作,不要說你現在寺裡為佛做事,或為師父做,而是為消自己的業障做。我這裡沒有什麼可學的。只是掃掃地,做些苦行。但是掃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會掃,要能高高興興地掃,否則,掃地掃得起煩惱,無明業障反而纏上來。

我們修苦行是在藉各種事境,磨煉我們不起無明煩惱,洗除習氣,鍛煉做人做事的各種能耐,並不是要做什麼勞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對一切順逆境的分別,就是在修苦行。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開發智慧。不要嫌別人這點不好,那點不好,不是別人不好,是自己的無明業感在作祟,沒有智慧,不能越過。別人沒有行的,做不到的,我們一定要行得到、做得到。否則,批判別人,自己豈不也與他人同一類?

只有那些不開化、不明理的人,才會把不實在、沒有的事情拿來起妄想煩惱,這也是一種妄念愚癡。

妄想多的人,須要做一些雜務事,將念頭有個寄託,否則妄念紛飛,要他念佛也念不下去,只有善根利的人,可以靜靜地念佛念下去,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會漸漸地不覺得在工作,而且自然會生起平等心。


淨界法師:這世上沒有一個人會讓你痛苦

怎麼樣能夠戰勝自己呢?當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強忍,有三道智慧,經云:謂一切逆境惡緣現前,菩薩皆悉觀察,此等逆緣皆是自己過去惡業之所感招,而生慚愧之心,逆來順受。又當思惟,此乃菩薩及善知識之所示現,教化於我,我若不患此苦,定當陷入現世安樂之中,忘失正念,而生感激之心。又當思惟,境無美醜,唯人自招。而吾人身心之中,我尚不可得,云何有我所取之境界耶?菩薩於中善自思惟,則為堪修忍辱。

當我們遇到惡因緣的時候,有三種智慧:第一,我們要知道,這些逆緣都是過去的罪業所招感,我們自己要勤修懺悔。我們行菩薩道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只要你有感受就一定有業力,這是基本常識。你看到這個人,感受很不好,你聽到一句話,感受很痛苦,你一定有業力,你如果沒有罪業,你看到這個人,聽到這句話,是沒有感覺的。雖然表面上是他講這句話,其實事實上他只是用這句話,來刺激你的罪業起現行而已,他只是一個增上緣。

你如果明白佛法的緣起論,我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會讓你痛苦,也沒有一個人會讓你快樂,只有你自己。所有的快樂痛苦都跟你有關係,你最好早點明白這個道理,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不是別人決定的。所以,你只要有一個很痛苦的感受,你一定要知道,有感受一定有業力,如果你感到快樂,是善業起來了,如果你是痛苦的,罪業起來了,別人只是一個增上緣而已,沒有一個人會給你痛苦,沒有人可以傷害你。佛教的因緣觀,完全是一切唯心造,你的心顯現了善業,顯現了罪業。既然是這樣子,跟別人沒有關係,我們只有多多懺悔自己,改變我們的罪業,罪業改變了,你的感受就改變。


做輪迴的主人

明海法師

心的本質

所有眾生的心,所謂的心並不是一個不變的精神實體,而是像河流、像一條河一樣念念遷流不斷的連續,是一個過程。每時每刻,我們的心念都不斷在出現、不斷在消失;當下出現,當下消失;當下生,當下滅;當下起,當下落。這念頭的起和落,其實就是生和死,也是苦和樂的輪迴。

六道輪迴並不只是臨終之後發生

你前一個念頭興高采烈,恍若天人;下一個念頭,落入萬丈深淵,痛苦不堪,如同掉到地獄;前面一個念頭,是無我的純善,那就是天人的境界;下面一個念頭,可能是混沌的、愚癡暗昧的,那就是畜牲的境界;再下一個念頭充滿了貪慾和不滿足,那就是餓鬼的境界;再下一個念頭充滿憤怒,如烈火一般的憤怒,或者如烈火一般的貪慾焚燒著我們,那就是地獄。所以,念頭和念頭之間,在念念之間,我們就在不斷地經受六道的輪迴。因此,六道輪迴並不只是臨終之後發生。

禪修的意義

為什麼我們要禪修?為什麼我們要修這個心?就是要在念頭的生和滅上,我們要能立住、站住,我們要能做主人。在心念的生滅上做了主人,六道輪迴將被我們戰勝。


人生大夢何時能醒

見溥法師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大師,著述宏富,弟子彙編遺文題為《憨山老人夢遊記》,因為大師文中提到:「三界夢宅,浮生如夢,逆順苦樂,榮枯得失,乃夢中事,時其言也,乃紀夢中遊歷之境。」「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吾人所居住的是欲界,指存有色慾和食慾的有情世界。大師告訴人們,生活是一場夢,世界就是我們夢裡共同的家宅。所有的順逆、苦樂、榮辱、得失,都只是夢裡的情節。一般人在夢裡,有人、事、時、地、物,心情也是起起伏伏,感覺很實在;但是一覺醒來,知道是黃粱一夢,很容易就把一切的喜怒哀樂拋在惱後。因此,如果能把生活中的得失、是非也看作是夢境,就能體會經中所說「無住」的道理。

五陰如幻 巧作佛事

憨山大師說:「一切眾生生死苦具,皆以有我而成。無上菩提福慧莊嚴,皆以無我而至。」眾生誤認有個「我」存在,因而有了物、我兩立,所有的是非、愛憎、喜怒,隨之而生。由於認為身體、感受、想法、念頭……都是實實在在的,所以眼前的境界與所有的情緒,也就變得非常真實。

每天早上醒來,只是從一個夢境換到另一個夢境。毘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紫柏大師認為這個偈子的意義,已經涵蓋一切佛法的內容了。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也就是現代科學所認定的器官、組織、體液、體溫等。分析之後,沒有任何一個部分是我。而感受、想法和念頭,都是因為外面的環境所引起的。例如,口渴時,喝水的念頭生起了;喝完水,一切念頭也都消失了。然而,我們何曾想過:「這些念頭及感受是如何生起的?之後又去哪裡了?」「我的習慣,以及我喜歡的食物、服飾等,真的就代表我嗎?」「聽到他人的稱讚或責備,心中的無數感受,是別人給我的嗎?感受只有自己有,似乎不是別人給的,但這些感受是真實不變的嗎?」如此分析之後,是否發現生活就像憨山大師所說的,如夢如幻?

雖知諸法幻化,但也不妨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憨山大師受到妙峰禪師的啟發,契悟了「境由心生」的道理,證入耳根圓通。其後,「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其修行之德,感得皇太后敕修海印寺。入京謝恩時,造成全城的轟動。之後久居山東,剛到的時候,當地人從未聽聞佛法;離開時,三歲小孩也懂得念佛。無奈神宗皇帝的遷罪,一夕之間成了階下囚,甚至被除去僧籍,流放充軍。雖然失去了出家眾的身份,仍然本著佛弟子的本分做事,甚至重修六祖曹溪祖庭。結束流放的生涯後,以近七十歲的高齡,重披僧服,十方學人聞風而至。

人法常空 實無縛脫

大師的一生,從顯貴到沒落,其坎坷不是人們能夠想像的。假使不了知「人生如夢」的道理,如何得以這樣灑脫?因不忍眾生在迷夢中受苦,所以來此一遭,以大慈悲心度化有緣。走完一生,留下修行的心得著作、得以續佛慧命的弟子,以及供人瞻仰的全身舍利,令末世眾生起大信心。大師如同暗室中的蠟燭,燃燒自己,點亮我們的覺悟之路。

古德云:「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雖是聖者的境界,卻不是遙不可及,只要在生活中學會觸物起照,境界現前時,自問:「誰在高興?誰在煩惱?我在哪裡?」提醒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漸能看淡生活中的得失。久之回想一下,過去所發生的事情,自己還記得多少呢?又有多少如夢境一般,再也想不起來呢?

或許有人會問,這人生大夢何時能醒?就端看我們在夢中,如何不離世間又不著世間。藉由看清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的本質,傚法祖師的大慈悲心,從利益眾生當中,看清無我的真相,才是真正的覺醒!


海濤法師:感情這種遊戲啊很不好玩

感情這種遊戲啊很不好玩,但是很羅曼蒂克,但是很苦的,但是如果你瞭解這個道理,你能夠把感情提升變成一種清淨的愛心,慈悲,就沒有痛苦,但是我這樣講的意思,希望各位瞭解,以後你談戀愛結婚了,你要瞭解這個感情,世間萬事萬物沒有不變化的,請記住這個道理。花會凋謝的,天氣會變化的,如果你想要永遠永不變的愛情,那是不可能的,只要你自己可以,為什麼,不管你對我好不好,我永遠愛你,那是你自己的承諾,你就不痛苦了。

如果你把愛情當做是對方對你好你就快樂,對方對你不好你就痛苦,那好像陀螺一樣,太痛苦了,你等於授權給別人,依賴你會很痛苦,但是我們必須講一句話,愛不要建立在慾望,愛不要建立在做愛上面,但是偏偏現在的社會已經引導我們,性感哦,帥,這才是,唉,那個是一種很膚淺的慾望的衝動,不是真愛,什麼叫真愛,爸爸媽媽對我們的愛還有點接近真愛,對不對?他不會想從你身上得到什麼,不是對你身上得到慾望的滿足,他只是希望你快樂,所以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出家,那我說,出家快樂啊,沒有感情的束縛啊,我們可以愛每一個人,愛每一個生命吶,當然各位現在可能還聽不懂,為什麼不能談戀愛,但是你真正去愛的時候你就苦了。

 

談愛情與情苦及如何解脫

 

愛情坎坷?婚姻不幸?“我執”是元凶!

 

懂得無常,才不為感情所傷

 

改善「愛情與事業」最大效益之咕嚕咕咧佛母(作明佛母)密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