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慧詳法師:不要隨口亂發願
一般人修福、修慧、修定,修得很多。可是很多人都不懂得發願。因此造成效果顯不出來。這都是被一些傳統的觀念給障礙住的緣故。
什麼樣的傳統觀念呢?就是:
第一、做善事不求回報。(這是不圓滿的,這不是佛陀教的)
第二、不懂得發願的重要性。
第三、發不圓滿的願,所以效果也不太好。
為瞭解決以上的問題,我們現在一一來研究。
首先我們先依經典來參考。如地藏經中說:"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佈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從經中可以知道,發願是很重要的。而且要發大願,要將任何大大小小的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
又,有人發願只發一半也是不行的。如何說呢?因為只發一半願效果是出不來的。今舉例說明:有二個孩子跟父親要很多錢,父親會不會不問就給他們呢?不會的。父親一定會問,您們要錢做什麼?第一個孩子說,我身上放很多錢。隨時要用就有了呀!第二個孩子說:我要將錢存在銀行,生利息,用利息錢學技能,等技能學好了,再用那些錢來開店。您們想想,如果您是父親,又有錢。您會給那一位?當然是給第二位。為什麼?因為第一位可能會亂花。第二位有理想,可能達到。同樣的,發願的重要性,就在這裏。有人做功德,不懂得發願。就好像第一個孩子,有錢,但沒有目標一樣,心想好的福報支持您去做好的,可是心想不好的福報也支持您去做不好的。
這樣說來,我們做善事,也有求回報的心了?那金剛經裏說應無所住而行佈施應怎樣理解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應該不要被任何的因緣給障礙住,要懂得善用一切因緣來護念自己及眾生的菩提心願。所以跟發願不會有衝突。不求回報,則您的願就是沒有回報,則隨因緣亂轉,很危險的。
這也就是一般歷史上及現實生活中,很多很有福報的人,用他們的福報來做壞事,這都是因為他們當時修福時,沒有發善願的關係。所以修任何的福報,發善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從另一角度來看,修福,沒有發善願。就會造成業障。有福報,但也有業障。所以,修福要懂得發善願。
又,發善願,要發大願。如我剛剛貼的地藏經的經文說的那樣,如果修福,發願給自己或家人,只有三生的福。如果發願給一切眾生,是百千萬劫的福。所以發善願時,當要發大善願。
又,有人雖然發大善願,可是只發一半。如何說呢?您發願給一切眾生。但沒有說明,給一切眾生,要令一切眾生成就什麼。這就是只發一半。這也是會造成果報不圓滿的。
因此,我們要說得很清楚。例如:我依此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令一切眾生業障消除,福慧圓滿,早成佛道,廣度眾生。
請記得發願是很重要的,不論是在是修任何福報之前、中、後,都可以發願。
又,如過去有修過福報,但是不懂得發願。怎麼補救呢?有方法的。也就是現在重新發大善願。
我舉例說明,發願不圓滿的例子。第一個例子,在南非有個地方叫新堡,我們有個信徒,名是蔡亮達。他常常修功德。也自己發自己的願。有一天,他來新堡禪淨中心,那時我剛來負責那兒,他要回去時,跟我說:師父,我以前發願不圓滿,現在我會發願了!我就問:您如何發願不圓滿,現在您如何發願?他說:以前他總是發願訂單要多一點(因為他是辦廠)結果,雖然訂單很多,可是常常工廠就有一些事,而造成不圓滿。我就問:什麼事?他說:有時機器壞了,有時工人罷工。結果,貨趕不出來,錢也沒有賺到。所以他認為是因為發願不圓滿所致。他就重新發願。他發願一切都順利就好。機器順利,工人上工順利,訂單順利,家人一切順利。結果,真得一切都順利,就算有事,也都是正常的事。都是可以解決的。因此,可知發願的重要性,發圓滿願的重要性。當然,他也只是發小願。但至少已經體會發願的重要了!
又,學習發願,要學習發善願,發大願,發圓滿願,同時不可以隨口願亂發,否則會有負面的果報產生的。例如:在佛光山南非南華寺,我們有位在家女眾職事。她叫雅玲。她之前臉上長滿著青春痘,幾年來一直都沒有好,正值二十年華的她,常為此苦惱。有一天,我剛剛在辦公室,跟一位義工,談到隨口願不可以亂發的道理。剛好她進來聽到,她就哎呀的一聲說: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的青春痘一直好不了,而且愈來愈多。我問:為什麼?她說:因為每一次,有人關心的說,雅玲,您的青春痘怎麼越來越多呀!她就開玩笑的說:對呀!因為南華寺正在建大雄寶殿,需要很多柱子(台語,與青春痘同音),所以要生多一點。)結果她的青春痘就愈長愈多。於是,我就跟她說:是呀!您現在知道了,您就要懺悔,重新發願。於是她就照做了,最近一次我看到她時,她的青春痘都消了,只剩下有點黑點而已。她很高興我教的方法有效。從這個實例,各位就要知道發願的重要,發善願的重要,發大願的重要,不要亂發隨口願的重要。
再舉個隨口願的例子:有一次,佛光山辦短期出家,那時我被派去當引禮法師,連續幾次下來,有一件隨口願的實例可以提出來給大家參考。第一年,短期出家,要沙彌戒正授前夕,下了很大的雨,大家就說,明天千萬要出太陽,不要下雨,否則,就很麻煩了!結果,太陽出得大大的,曬得大家快要昏了!第二年,再辦短期出家,又在沙彌戒正授前夕,下了很大的雨。大家就說:千萬不要再下雨,也別像去年一樣,太陽太大要有雲,有風。結果,一點兒太陽也沒有,烏雲密佈,風又大,把大家冷得半死。第三年,再辦短期出家,又在沙彌戒正授前夕,下了很大的雨。這次大家都說:也不要出大太陽,也不要冷得半死,只要讓天氣好,讓大家都歡歡喜喜的參加授戒。結果,很奇怪,沙彌戒正授那天,天空的雲,像網子一樣,又有太陽,所以不冷,又有雲,又有微風,所以不熱。大眾都很高興。因此,從這個例子可知,隨口願也是很有力量的,所以不可以亂發隨口願。因此,隨口願不可以亂發。
好了!今天就跟各位講到這裏。請大家要學習發願。隨口願的實現,據我看過的經中(忘了出處),一般人第三次就有力量了!但如果是修實語的人,說第一次就有力量了!致於會不會實現,則還要觀察其他的因緣,不是那麼容易的。
我們來回向。南無十方三世佛。南無十方三世佛。南無十方三世佛 願以今天討論佛法的因緣,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願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願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願已發菩提心者,於菩提心不退轉。
願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願已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並以此因緣,回向給在座的每一位,願令每一位,業障消除,福慧圓滿,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惡道,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淨佛國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
聖嚴法師:作為一個佛教徒如何發願?狂想不能有,但宏願不能沒有
每個人一生都應該要發清靜的願、遠大的願,而不要發愚蠢的願、不切實際的願,佛教徒當然也不例外,但佛教徒更應該要發願以佛法來成就他人、成就自己。
以我個人來說,我十五、六歲時,就知道佛法相當好,可惜知道的人很少,誤解的人太多。其實佛法是非常有用的,可是因為很多人都將它解釋一種玄理或者迷信,反而失去了佛法原有的價值。如果將佛教誤解為迷信,淪為一般的民間信仰,這抹滅了佛法與世法不共的智慧;若是成為玄理,淪為高談闊論,那又完全脫離實際生活,對我們的心理、生理健康毫無幫助。
因此,我發了一個願:我能夠懂的多少佛法,就告訴他人多少;用我的口、用我的筆,用一般人都能理解的方式,將佛法的好告訴大家。我並不奢望我說出來或寫出來以後,所有人都覺得很有道理、都能認同,因為願意接受我的人有多少,是我沒有辦法控制的事。
我不會想,要把全中國的人們都變成佛教徒,把全世界幾分之幾都變成佛教徒;或是幾年以後,我要完成多少大願、收多少高徒。如果那樣想,是狂想、是做夢,因為這些因緣都不是自己能夠掌控的。所以,一個人願意聽也好,兩、三個人,五、六個人願意來聽,我也歡喜;人多也好,人少也好;一切看因緣,也就是說隨緣。但隨緣不是被動地等待因緣,反而是主動地促成因緣,只是不去擔心和煩惱因緣可以促成多少。
對在家居士來說,每一個人都有家庭、有父母、有親戚朋友們,還有一起工作的同伴,其實我們不需要影響大多人,從身邊的人影響起即可。我們可以發願;我願所有和我一起生活的人,都可以過的很幸福愉快;我願用盡一切方式讓他們的身心健康、沒有煩惱;我願儘自己最大的力量來為他們奉獻。我想這些願,每個人應該都可以做得到。
不要以為這個願好像只在自己的周圍繞圈圈,就覺得這些願不大。這個願雖然小,卻是大願的基礎。照顧好自己的小家庭,是菩薩行的基礎;如果能再擴大一些,以一切眾生煩惱為家,擔負起「如來家業」,那就是更深廣的菩薩行願了。所以,我們不能以實質的東西或者數量來衡量願的大小,例如別人布施一百萬,那我就要發願布施一千萬。同樣的,在發願時,也不要陷入數字、數量的框框當中,否則框框過大,那會變成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流於狂想、空想;框框過小,則又局限了各種可能性,又流於個人的小願。
人不要被框框局限,但要有大方向,從人道、天道,解脫道,菩薩道到佛道,層層超越。從近而遠、從小而大、從微而著,有次第、有彈性地不斷進步,這才是佛教徒標準的發願方法和心愿。
作為一個佛教徒,狂想不能有,但宏願不能沒有。或許自己微言輕,沒辦法登高一呼使得萬山相應,但時還是要有為社會奉獻、希望影響整體社會的大願心。
老和尚帶著小沙彌出門行腳,無論行走在廣闊無邊的叢林或山越嶺,老和尚都逍遙地走在前面,小沙彌背著行李緊跟在後,一路上兩人相互照應,彼此為伴。
小沙彌走著走著,心想:「難得人身,但短短几十年生命,卻必須經歷生老病死,受六道輪迴之苦,真苦啊!不過,既然要修行,就要立志當菩薩救度眾生;因此我不能懈怠,要趕快精進才行!」
想到這裡,走在前面的老和尚突然停下腳步,面露笑容地回頭對他說:「來,包袱讓我來背,你走我前面。」小沙彌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但仍照老和尚的指示,放下包袱走在前面。
走著走著,小沙彌覺得這樣真是逍遙自在啊!而佛經里說,菩薩必須順應眾生的需要而行各種布施,「這真是太辛苦了!況且天下眾生苦難多,到何時才能救得完呢?不如獨善其身,過這種逍遙自在的日子!」這念頭一起,就聽到老和尚很嚴厲地對他說:「你停下來!」小沙彌趕快回頭,看到老和尚嚴肅的面容,嚇了一跳!老和尚將包袱拿給他說:「包袱背好,跟在我後面走!」
小沙彌想:「做人真苦!剛才自己還那麼開心,才一轉眼就變得很難過,人的心念真是不穩定啊!凡夫心很容易動搖,還是修菩薩行好,起碼我可以面對苦難眾生,跟很多人結好緣,做一些我做得到的本分事。」這時老和尚又面帶笑容地回頭招呼他,並將行李拿去自己背,請他走在前面。
小沙彌就這樣反覆地發心、退心,直到第三次再起退心時,老和尚又用很嚴厲的態度對待他。小沙彌終於忍不住心中的疑惑,請問道:「師父,您今天為什麼一下子要我走前面,一下子又要我走後面,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老和尚說:「你雖然有心修行,但是道心不堅固:感動時就發大願,卻又很快退失道心。這樣進進退退,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就?」
聽到老和尚這麼說,小沙彌感到很懺悔,當他又生起菩薩心時,老和尚要他走在前面,他就不敢了,他說:「師父,這次我是真正發心,要以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大心大願為道基,一步一步向前精進。」老和尚聽了很高興,對小沙彌也起了讚嘆、尊重之心,一路上兩人有說有笑地並肩走著。
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行,也知道要發大心、立大願;發心立願很簡單,但要恆持道心卻不容易。
世事無常,今日雖平安,明日卻難料,如果發下好願卻動輒心生退轉,把有限的光陰浪費在猶豫不決上,實在太可惜了!
發大願不能驕傲,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堅定志願、磨鍊耐心、訓練毅力,如此必定能度過難關。
宣化上人:發的願越大將來的果位也大
現在講弘誓。弘,是大;誓,是誓願,就是我發願要做什麼。好像阿彌陀佛沒有成佛以前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個大誓願,這是阿彌陀佛的大誓願。
普賢菩薩就發了十大願王: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觀音菩薩也發了很多願,其餘的祖師也都發了很多願;我們現在學佛法,每個人也都應該發自己的願。不過發不發在你們自己;這個願,不是我逼著你們發的,是要你們自己發。因為你們不懂,我來提倡一下,所以對你們講一講。
你的願發得越大越好──願力越大,成佛也成得大。你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度眾生,願願都是莊嚴國土。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在因地──現在還沒成佛,都是在因地──都應該發願。
每一個人可以把你的願寫出來,你發多少願,要寫得詳詳細細的;不要馬馬虎虎,囫圇吞棗,就這么說:“我發願度眾生。”怎樣度法?你就一天到晚,又想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去度這個眾生?結果是度自己嘴的眾生、度自己肚子的眾生、度自己身體的眾生。這是不可以的!你要詳詳細細說你發什麼願?將來怎樣,現在怎樣?過去的,或者有用功、沒有用功,有修行、沒有修行,那我不管它了;就問你將來要怎樣做?
你發的願越大,將來的果位也是大的。你不要發的願力,立到汗毛梢上──在汗毛梢上,發一個大願力。
所以人人學佛法,必須要發個誓願,這個誓願是很要緊的。修道人要是沒有一個誓願,就好像你不知道這一條路怎樣去行,也沒有嚮導,所以走的道路也不知道對不對;要是有了誓願,就好像有了嚮導一樣。就好像我們旅行,有一個人帶著你到各處去,介紹你當地所有的情形──這個嚮導,就是譬如你的願。
為什麼諸佛菩薩修道的時候,都要發願?也就是你有願,然後就有行為。所以地藏菩薩在因地發種種的願: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你看他這種願力,多麼偉大!所以我們現在學佛法,也都應該發一個願;你們每個人願意做什麼,就不妨發一個願。
【編注】恭錄自《千手千眼 - 宣化上人經典開示選輯(四)》
你發願要度眾生,法界中就有善的力量來幫助你,成就你。
三分修行,七分護持。
就像消業障一樣,你有業障。
也要自己消除三分,七分靠佛菩薩幫忙化解。
不可能佛菩薩完全給你承擔的。
淨空法師: 沒有願你的行是散亂的,願就是行的指南,就是行的方向,行的目標,願多重要!
你對阿彌陀佛不信,對極樂世界不信,往生的念頭生不起來,親近的願望生不起來。
必須對老師、對學習的環境真正了解、真正的清楚,你的心才真發得出來。
「非願不足導行」,沒有願你的行是散亂的,願就是行的指南,就是行的方向,行的目標,願多重要!
這個願引導你到哪裡去?引導你成就無上菩提。
蓋淨宗以信願行為三資糧,蕅益大師又說非信不足啟願,沒辦法發願,非願不足導行。
「清省庵法師曰: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這四句話講得真好。
「又曰:故知欲學如來乘」,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佛,「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菩薩願,就是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就是十大願王,不能不先發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