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由於不聽聞此法,有一億菩薩退轉菩提

【原文】

阿逸多①!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廣大佛法異門。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逸多!佛出世難;離八難②身,亦為難得。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力③無畏④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蜜⑤等菩薩之法,能說法人,亦難開示。

阿逸多!善說法人,非易可遇,堅固深信,時亦難遭,是故我今如理宣說。汝等修習,應如教住。

汝阿逸多,我以此法門及諸佛法,囑累於汝。汝當修行,無令滅沒。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勿違佛教而棄捨之。當令汝等獲不善利,淪沒長夜,備眾危苦。是故我今為大囑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應勤修行,隨順我教。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註釋】

①阿逸多:意譯無能勝,即彌勒菩薩。

②八難:指不得遇佛,不聞正法的八種障難:1)在地獄難。2)在餓鬼難。3)在畜生難。4)在長壽天難。即色界第四禪中之無想天。5)在北俱盧洲難。貪著享樂而不受教化,稱為邊地。6)聾盲瘖啞難。7)世智辯聰難。8)生在佛前佛後難。

③十力:指如來具足的十種力:1)知是處非處智力。2)業異熟智力。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4)知諸根勝劣智力。5)知種種解智力。6)知種種界智力。7)知一切至處道智力。8)知宿命無漏智力。9)知天眼無礙智力。10)知永斷習氣智力。

④無畏:即佛的四無畏:諸法現等覺無畏、一切漏盡無畏、障法不虛決定授記無畏、為證一切具足出道如性無畏。

⑤波羅蜜:意為到彼岸,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脫之彼岸。

【譯文】

阿逸多!像這樣一類具有大威德的菩薩,能夠開顯淨宗以外種種佛教法門,由於沒有聽聞念佛往生淨土的妙法,有一億菩薩退轉無上正等正覺。

阿逸多!佛出興於世間難;眾生離八種障難身,也是難得。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種力用、四無所畏,自在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蜜等菩薩自利利他之法,有辯才善能說法之人,對上述佛教深妙之法,也難以開示。

阿逸多!善於宣說淨土法門的人,不容易遇到;對念佛法門生起堅固深切的信心,這類的善世良時也難遇到。所以我現在稱性契理宣說念佛法門,你們信受修習,應當如佛的教敕而安住。

阿逸多!我把這個淨土妙法以及其餘諸佛法,囑咐給你,你應當如教修行,不可令此念佛法門滅沒。像這樣廣大微妙的念佛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舉揚讚歎的,你們不可違逆佛的教敕而棄捨它。否則,你們將不能獲得出離生死輪迴的善利,業力所牽,將沉淪埋沒在無明長夜之中,備受眾多的危險困苦。

所以我現今為你們作大囑累,你應當傳承弘揚念佛法門,令此法久住世間,永不消失。汝等應當精勤修行,隨順我的教誨,得獲大利。

【按】

世尊將念佛法門殷重囑累彌勒菩薩,證知彌勒下生成佛時,龍華三會必將宣說。賢劫千佛,亦復如是。佛佛相續,同一悲心,欲令度盡一切眾生。一言三復,吾人當隨順佛教,作如來使,弘揚淨土法門。


淨空法師:七地以前菩薩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會退轉的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講「皆同一心,住於定聚」。定聚是這個心不變!佛在經論上,把一切眾生分為三大類,就用定聚來分:一類叫正定聚,一類叫邪定聚,第三類叫不定聚。不定是邪正。什麼叫正定聚?他修行的方法很正確,理論很正確,必定證果,這叫正定,決定證果。另外一類的人,他所依據的理論方法有偏差、有錯誤,雖然很精進,他決定不會證果,這就叫邪定聚。第三種不定的人占得很多,占多數,看他的緣分。他要遇到正定的善知識,他就變成正定聚;他要遇到邪知識,他就變成邪定聚。現在在我們國內、國外,我們看得很清楚、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正中之正,定中之定,為什麼?他決定成圓教佛。文殊、普賢都去了,這還能錯得了嗎?這一願我們要特別重視。因為正定聚就是決定不退轉,所謂是圓證三不退!

三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在一般講,位不退,小乘初果就證得了,行不退是大乘菩薩,念不退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以上,才是念不退。但是我們在經文裡面讀到,菩薩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會退轉的,雖退轉,他有一個底線,不會再退下去。譬如小乘人,他進進退退,但是他不會退到三惡道,因為什麼?位不退是絕對不墮三惡道的,他有個底線;像大乘圓教菩薩,證得念不退了,他可能修,修到初住,修到二住、三住,從二住、三住又退到初住,他不會退到初住以下;甚至於他修到了十行位,十回向位,一下退轉了,退到初住去了,但是他不會再墮到初住以下,所以初住是他一個底線,不會退出來。這就是雖然證三不退,像圓教初住菩薩證三不退,沒圓滿;什麼人圓滿?如果方便說,八地菩薩可以說圓證三不退,為什麼?八地是不動地,決定不退,七地以前都是上上下下會退的,八地不退了;要講到究竟圓滿,那是等覺菩薩,才是真正究竟圓滿。

淨宗一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圓證三不退,這的確是難信之法!所以學教的人,就是學經教的人不相信,教中許許多多的大法師、老法師,談起這個都搖頭,他不敢相信,他說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一生的罪業念兩句阿彌陀佛往生了,豁然間就跟八地菩薩相等,我不相信這個,真的不相信。佛說難信,真難信!可是我們讀讀《金剛經》,《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诳語者」,這佛說話一點不假!所以這樁事情我們要決定相信聖言,佛說的哪是假的?絕對不是我們凡夫智慧見解,所能揣測得到的,想不到的。這是十方世界沒有,唯獨西方世界殊勝,這是絕勝諸佛就在此地。這樁事情,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說得很詳細。

大乘無量壽經(當生成就第一法門)  (第八集)淨空法師講述  1990/7  香港  檔名:02-008-000


什麼是不退轉菩薩?

菩薩:「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爲「覺悟」,「薩埵」爲「有情衆生」,「菩薩」含有二義:

一者,覺有情。「覺」是作爲定語,覺悟了的衆生啊!不覺悟就是凡夫;二者,「覺」是作爲動詞來解釋,爲教化、度化之義,講菩薩的責任是教化衆生。前面是自利,後面是利他,這叫菩薩道。後面的「摩訶薩」是特指明心見性的菩薩。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佛法里是一個常用的名相概念,總解爲「無上菩提」,也表我們的三身功德。那細解呢,「阿耨多羅」譯爲「無上」,表「法身德」。這個「無上」呢,是絕待之義——沒有上下,沒有前後左右,沒有內外空有,不要把它解釋爲最高、第一、冠軍。「三藐」是譯爲「正等」,表「解脫德」,是表已得到解脫自在。「三菩提」譯爲漢語「正覺」,是表「般若德」,表智慧,正而不邪。就修行的次第而言,「阿耨多羅」是表究竟圓滿之佛,破除四十二分無明微細煩惱,究竟圓滿地了脫「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這兩種生死。「變易生死」就是指我們的煩惱習氣,迷惑顛倒;「分段生死」就是我們有形有相的肉團身這種生死。「三藐」是表菩薩果位,已經破除一分或者多分無明微細煩惱,證得一分或者多分法身。「三菩提」一般地是表小乘聖人的果位,已經得到正覺,解脫六道輪迴。

不退轉:是專門來說明這八萬菩薩摩訶薩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已經證到不退轉的境界。此境界在佛法里莫衷一是,大概有三種不退轉——證到「位不退」,起碼不會再退到六道輪迴;有的說爲「行不退」,不會退到二乘人那種心態和行爲;有的說爲「念不退」,這個念不退是說明菩薩的定力更加加深,乃至於到七地、八地菩薩才能圓證三不退。能證到其中任何一個不退,都叫不退轉的菩薩。對於受持《妙法蓮華經》的修行人而言,一般地都說爲「阿惟越致菩薩」。(摘自印廣門清法師《法華經講記•序品第一》)


大安法師:什麼叫「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什麼叫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安法師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大乘的佛果。怎麼才能不退轉?還真得要念佛號,當我們信願持名的時候,以彌陀願力的攝受才能不退轉。如果我們不能仰靠彌陀願力,想求證無上正等正覺,這個過程非常得艱難,煩惱非常得重,眾魔的干擾非常多,常常會退轉。

《無量壽經》告訴我們:有一億菩薩由於沒有聽聞淨土法門故,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連菩薩都會退轉,更何況我們。因為他不去念名號求生淨土,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度群萌。

「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他都落空的話,他就會退轉。所以《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都告訴我們:如果深信持名,相信這個念佛法門,就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這裡下手。


淨空法師:未聞淨宗法門,一億菩薩退轉

 「是諸菩薩,雖能於佛法中,開顯淨宗以外之種種方便法門」。就是這些菩薩們,他們有能力,開是開示,是講經教學,顯是顯示,是把它做出來給大家看,淨宗以外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說明他們修學,他們都在真幹。「但以未聞此法故」,淨宗法門沒有聽說過。那就是這些菩薩當中善根深厚的有成就,善根稍微差一點的被淘汰掉,好像參加考試分數不夠被淘汰掉了,多少人?「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退退到哪裡去了?退到聲聞、緣覺,退到權教菩薩。如果他要是遇到淨宗法門的話,這些菩薩肯定是上品上生。為什麼?他們有很好的基礎,他不是凡人,凡人都能往生,他們還有什麼問題?所以小乘聲聞從須陀洹到阿羅漢,包括辟支佛,他們要遇到這個法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菩薩遇到這個法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這遇不到真可惜。

下面說,「何以故?」假設個問題,為什麼?「以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菩薩都修三昧,三昧就是禪定,禪定功夫不一樣,禪定的等級無量無邊,不一樣,不相同。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菩薩五十一個等級,那就是三昧淺深不同有五十一種。初信菩薩有初信菩薩的三昧,二信就比他高,三信又更高一點,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五十一個位次再上去就是妙覺,總共五十二個位次。這大分,細分可多了,那有多少種三昧?佛經上講無量三昧,你細分不就是無量嗎?五十二個階級是大分,等級不一樣。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因為念佛三昧太殊勝,得一小小的三昧就能往生。這小小的三昧是什麼?我們平常講功夫成片,實在講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功夫成片這個意思,就是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放下了,就叫成片。有這樣的程度就決定得生,生凡聖同居土。程度要高的,凡聖同居土裡頭也有三輩九品,凡聖同居土的上輩,上三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都是生死自在。什麼叫自在?想什麼時候往生就可以,你一動念頭佛就來接引你,就生死自在了。有些人壽命很長不要了,我提早往生,佛也來接引你,這妙不可言。

我們跟阿彌陀佛這個聯繫非常快速,一絲毫差誤都沒有。下三品的多半要人助念,中三品的助念都不需要了,自己預知時至,什麼時候走清清楚楚。這些,我們這些年來見到很多,一點都不假。所以念佛三昧不容易遇到。「若不聽聞修習,難於究竟自覺。」究竟自覺難,這個究竟自覺是指開悟,先得定,然後就開悟,所以說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難。「再者,念佛法門是普被三根徑中之徑」,這個徑是指近路,成佛之道,近路當中的近路。「若不聞知此法,則難於普度有情,速脫生死,以圓滿利他之行」,這是菩薩。你要沒有機緣聽到這個法門,你教化眾生為人演說,你想普度眾生速脫生死不容易。「於自身則跋涉於艱險之途」,就是菩薩度眾生,沒有聞到這個佛法,對自己來講他在六道這是悲心,自己並沒有成佛,菩薩位次也不高,慈悲心重,就先到六道去度眾生,跋涉於艱險之途。為什麼?怕他心不定,又被六道迷住了。這個情形有,阿羅漢到六道裡來度眾生,又迷了,迷了怎麼樣?退轉,阿羅漢會退轉,退到哪裡?他退得低退到初果,退到須陀洹,不會再退了,須陀洹是個底限。

本來他是七年級的學生,一下掉到一年級去了,他不穩定。菩薩也是這樣的,菩薩會墮落到二乘,二乘再墮落的話就墮落到須陀洹,須陀洹是底限。你說這上上下下費多少時間?這就叫艱險之途。「於眾生則導引於坑坎之路」,坑坎是難行的道路,這個道路不平坦,不好走。下頭把原因說出來,「未契如來方便,難入一乘願海」。這是他沒有契入,如來有方便法,這個方便法就是淨土法門、就是念佛方法,你要是依淨土,你就很容易入一乘願海。一乘是佛乘,願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願願度一切眾生,所以他不知道。「是故將有一億菩薩」,這一億並不是個定數,是舉例說的,就是很多很多的菩薩。「因未聞此法而退轉於無上菩提」,可見得這個法重要,這個法難得。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七一集)


智隨法師:不聞法和聞法,有什麼差異?

不聞法,一億菩薩退轉

不聞法和聞法,有什麼差異?下面引用《佛說無量壽經》另外一個譯本來說明這一差異:聞此法,可以現生不退;不聞此法,很多人就會退轉。

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很嚇人啊!因為不聽聞此法故,一億菩薩都退轉了,還是菩薩,不是普通的凡夫眾生。普通人今天精進修行,三個月後跑掉、退心了,那很正常。菩薩都退轉,是因為沒有遇到此法。

通常是能發心,能修行,要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的人,才能叫菩薩,沒有這種心的人不能叫菩薩,但是也會退轉。說明什麼問題?菩薩沒有證到不退轉之前,是沒有保障的。發心再勇猛,只要煩惱業障一現前,就可能退心了。

佛門有一最典型的案例是舍利弗。舍利弗是小乘聖人,突然有一天發大心:「我要上成佛道,廣度眾生。」他想利益眾生,眾生就得讓他滿願了。就有人來了,說:「我現在遇到困難了,你救度救度我。」什麼困難呢?家裡有個八十歲的老人,眼睛失明瞭,需要一隻眼睛,醫生說要一隻聖人的眼睛,普通人的眼睛還不行。

舍利弗想一想,我剛剛發了願要利益眾生,怎麼辦?就摳了自己的一隻眼睛佈施給他,說:「你拿回去,治療你母親的病。」結果這個人說:「聖者,不好意思,剛剛沒講清楚,醫生說要右眼睛,你卻挖了左眼睛!」這一下舍利弗就很為難了,心想,佈施一隻眼睛還可以,自己生活還不受影響,但是兩隻眼睛都佈施出去,那自己的生活就成問題了,於是有點猶豫。但是一想才發了心,不能退心,於是繼續發心,把右眼睛也挖給了對方。

對方把眼睛拿到鼻子下一聞,說:「聖人,你的眼睛怎麼這麼臭?」然後將眼睛扔在地上,踩了兩腳。舍利弗的心就難受起來了,心想:「眾生難度,算了,我不度眾生了,還是做個自了漢吧。」

所以,一遇考驗,就過不了關,退轉了。我們很多時候可能也會這樣。在這世間,好不容易發了一點道心,我要怎麼樣怎麼樣,結果煩惱一起來,「算了!回家去」。我們的道心是很容易退的,尤其是菩提心,最容易退失。

我們經常講發菩提心,好像覺得發菩提心很容易,其實發菩提心是非常難的。我們平常的發心,嚴格講不能叫發菩提心,只算表了一個態而已,「我想成佛」!只是在佛的面前表個態,但是過幾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煩惱來了,爭得比誰都厲害。

發心的菩薩只要沒有證到不退轉位,靠自力修行非常艱難。所以,一億菩薩沒有淨土法門的攝持力,沒有阿彌陀佛的救度,都會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顯示出自力修行的艱難。靠自力修行,連菩薩都會退轉,何況凡夫?

這是從反面來勸我們,要聽聞淨土之法。只有遇到淨土法門,才能「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遇到了就不會空過。

前面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遇到了淨土法門,就可以得度;遇不到,就生死流轉。所以一定要來聽聞淨土教法。

聞法的目的是念佛

關於聞法,在《佛說阿彌陀經》裡,一句話就帶過去了: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聞說阿彌陀佛」

其實這一句話,就把我們聞法的所有內容都包含了。我們不要覺得《阿彌陀經》很簡單,其實《阿彌陀經》把重要的地方,用一句話概括了:「聞說阿彌陀佛」。這句話把整個淨土三經乃至祖師大德的著作都包含了。因為「聞說」範圍很廣,只要有人宣說阿彌陀佛都可以。佛說,祖師說,善知識說,我們都可以聽聞。

聞說的目的是「執持名號」。方法是聞法,目標是念佛,所以,聞法的目的是念佛。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阿彌陀經》裡的這句話,其實把助行和正行都標出來了。聞法是助業,念佛是正定業。善導大師著作裡有「五種正行」,其中「讀誦正行」是助業。但是這個「助業」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個「助業」,「正業」就很難建立起來。為什麼叫助業?就是助成「正定業」。如果沒有助業,正定業在哪裡都不知道。一定要通過一種方法,讓我們知道正定業是什麼。

淨土法門就是「聞說阿彌陀佛」,通過讀誦經典,這樣來成就正定業。善導大師的著作裡面有大量的文句勸我們要聞法。有很多人以為,善導大師好像只教我們老實念佛,專修念佛,其實善導大師在很多地方是在勸我們聞法。下面引用兩段文字來說明:

念念思聞淨土教,
文文句句誓當勤,
憶想長時流浪苦,
專心聽法入真門。

這幾句都是在講聞法,而聞法有個前提,要「憶想長時流浪苦」。不苦的人,就不會來聽法;越苦的人,才會越追求解脫。所以佛門講以苦為師,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來學佛、念佛?一方面不相信因果輪迴,另一方面覺得人世間沒有那麼苦,沒有這種需求。

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很多人都在一味追求物質享樂,也就不思出離。為什麼天人難以解脫?就是因為天人享樂太多了,這種樂,對天人其實是一種傷害。很多人以為有福報真好,但是很多有福報的人,很容易就墮在福報裡面出不來了。就像經典所說「珍寶成就牢獄」一樣,躲在那個用金很珠寶打造的「牢獄」裡面出不來了。

苦反而是入道的資糧,越苦的人,越容易來追求解脫。佛門有一「怪」現象,就是下層人多,苦的人多,其實這很正常。因為越苦的人,才越會關心自己的生存狀況,並思考離苦得樂的方法。

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學佛法的人,要恆常思念地獄苦,發起增上往生心,原話是:

一切時中憶地獄,發起增上往生心。

我們一切時候都要憶念地獄之苦,還不是人間的苦。通過憶念地獄之苦,才會發起「增上往生心」。

可見,往生心不容易發起來。為什麼很多人即使遇到了淨土法門,還不願意往生?這個出離心、往生心看似簡單,實際上很難發起來。包括遇到淨土法門的人,也可以回觀自我,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往生?一個想往生的人,對娑婆世界還在乎嗎?其實我們對這個世間在乎的太多了,很多東西都放不下,一方面想往生,一方面又留戀娑婆世界,就像很多人講的「兩手抓」。這就說明我們的往生心裡面隱藏著一顆偷心,偷心不死,對娑婆世界還是留戀,捨不得放下。

捨不得放下不是自己不願意放下,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因為習性,業力使然,業力如此。習性來了,想放放不了,只好跟著業力走。這就是「五惡」「五痛」「五燒」裡面講的「為心走使,無有安時」。

二是因為不聞法,不瞭解法的重要性,所以很在乎世間的一切,不瞭解世間一切皆苦的道理。

一旦想到流浪之苦的人,就會「專心聽法入真門」。聞法的人,要「念念思聞淨土教,文文句句誓當勤」。我們很多時候要讀誦這些文句,這樣聞法、求法之心,才會自然生起來。

若聞此法稀奇益,
不顧生命要求得。
若能專行不惜命,
命斷須臾生安樂。

「若聞此法希奇益」:聽說此法稀奇之益。

釋迦牟尼佛「住奇特之法」,我們能夠遇到淨土法門,自然會得到稀奇的利益。

「不顧生命要求得」:連命都不要了,都要求得法的利益。這是以命換法。這裡的「法」,就是佛門講的法身慧命,比我們的業報之身更重要。

古代很多求法之人,都是不顧生命的。像玄奘大師去西天取經,九死一生。現在的人為什麼對佛教的信仰淡薄?因為整個社會對佛教都不太尊重,這其實跟整個佛教的現狀也有關聯。我們看古代的祖師大德,像玄奘大師這樣的人物,當你遇到這樣的人物,敢不恭敬、不尊重嗎?講學問有學問,講求法精神比我們任何人都好,可以捨生忘死、九死一生地到西天取經,返回之後再譯經說法,講能力、智慧、德行,哪樣都比我們強。世間再有能力、再高慢的人,在他面前都高慢不起來。

如善導大師傳記裡面記載,有個殺豬的屠夫,拿著屠刀去見善導大師,心想:「何方神聖,能夠讓滿城長安人吃素念佛?」來的時候氣勢洶洶,見到善導大師之後,刀自然就落地了。

祖師都不用開口就可以降伏人,這就是威德。古代的祖師大德,自身的威德自然就可以降服人的傲慢之心。

中國的佛法,都是古代的這些祖師大德不顧生命求來的。我們讀這些求法的大德高僧傳,瞭解這些大德高僧的行持,就知道佛法來之不易,也才能真正體會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說起佛法難聞,我們現在反而覺得挺容易聞的,在家裡面電腦一開,就可以聽經聞法了。如果沒有古代祖師大德辛勞的付出,沒有法的傳承不絕,我們現在電腦上能有佛經嗎?表面看似很容易,實質上背後是古今多少人的心血凝聚出來的。我們現在能看到一尊佛像,背後都有多少人的辛勞啊!比如像中國留存下來的古蹟——敦煌石窟、龍門石窟,這些都是古人千辛萬苦給我們後人留下的種善根福德的因緣,讓我們有緣見聞到佛法。

現在很多人不願意出來求法,坐在家裡面,電腦一放就可以聽法了,很簡單、很容易。現在科技方便,讓我們聞法也方便,但越方便,我們越要珍惜。這背後很多人的付出、無量的因緣我們看不見。所以,聞法的心要殷重,須「不顧生命要求得」,我們現在雖不用捨身求法了,至少為了解脫,要把更多的精力都用來聞法。

「若能專心不惜命,命斷須臾生安樂」:如果能不惜生命來求此淨土一法,當我們生命結束的那一刻,一下就可以往生西方,究竟解脫了。

這是關於聞法與不聞法的差異說明。


淨空法師:我用什麼方法保住自己不退轉 

習氣很重、誘惑太多,禁不起誘惑,自己把握不住自己,所以才有退轉。退轉是每個人都不能避免的,但是自己要用什麼方法保住自己,讓自己不退轉,這要有智慧。

法門多,八萬四千法門,你看哪一個法門能幫助你。我自己在初學,老師教導我的時候,我都做了實驗。坐禪不行,還有妄念;念佛也不行,容易失念,念念就忘掉了。到最後,我選­擇的這一門是什麼?講經,所以講經對我來講是修行。為什麼?講經一定要讀經,讀經一定要全心全力,一定要專心,不專心你就會搞錯了。所以要能把經講得不錯,得全心專注,這­個對我講容易攝心,所以我用這個為主。

初學講經的時候一點都不敢懈怠,講一個小時要準備四十個小時;一年以後,大概一個小時還得要十個小時準備;三年才能拉平,我講一個小時,一個小時準備就夠了。以後就愈來愈­進步,我一天讀八個小時經,我可以講一個禮拜。講經不中斷,我不是為別人,是為自己。所以有人批評我,說我喜歡講經。錯了,我是沒有辦法,要不然我會退轉,會造業,我用這­個方法把自己控制住,讓自己天天不能懈怠。

每天面對老師、面對諸佛菩薩,也就面對一切眾生,自己不能把自己向上提升,愧對,怎麼對得起人?真正相信,「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百千劫才遇到一次得人身,得人身未必聞­佛法。你要是瞭解事實真相,你就會非常珍惜這一生的身命。對我們傷害最大的,就是名聞利養,業障造得最重的外面是殺盜淫妄酒,裡面是貪瞋痴慢疑,這個東西叫你生生世世在六­道搞輪迴。在六道,你就決定離不開三惡道,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暫。

我們學了唯識法相,唯識法相是佛教的心理學,對這樁事情就很清楚、很明瞭。清楚明瞭就不敢,自己才能夠約束自己,才能把自己管住。對娑婆世界,不但娑婆世界,對十方諸佛剎­土我們都不願意去了,只求極樂世界,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沒有二念,要學釋迦牟尼佛丟得乾乾淨淨。

我一生流浪,居無定所,雖然在外國也置了產業,但是是公家的,不是私人的,私人沒有,所以一生流浪。有時候心裡想到,世尊當年在世一生流浪就很安慰;他老人家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我們的流浪還有房屋住,住得還都不錯,就很安慰了。到八十五歲,在香港才有個居士供養一個道場,這不是公家的,這是給我個人的。遇到這個緣,我就想到,我的一生是­佛菩薩安排的,當然這也是佛菩薩安排的。安排這個幹什麼?安排這個叫我定下來,別再跑了,我明白。

晚年做第二種示現,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李老師當年說過的。我沒有遇到這個緣,現在遇到這個緣,想到李老師的話,自古以來真正成就的,都是住在一個地方,學在一處,弘­法也在一處。所以我們看到祖師大德住一個道場,幾十年不下山,幾十年不離開道場。我很羨慕,我也很希望有這麼一天,沒有緣分。我在日本參觀比叡山,這個山日本佛教稱它為佛­教的母親,日本佛教十三個宗派,開山的祖師都在這個山上修行。我參訪的時候老和尚告訴我,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在山上修行,時間長的三十多年,最短的十六年。十六年不下山,心­定的,定能開慧,這是一定的道理。

修佛無論是哪個法門,你目的要知道,因戒得定。戒是什麼?規矩,我守佛家這些規矩目的是得定,定能開慧。所以終極的目標不是定,是慧。慧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的功德真­圓滿了。

恭錄自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三集) 淨空法師主講 2011/10/10


要在這一生保持不退轉,只有一個方法:天天讀經

為什麼學佛學得很久,功夫好像挺不錯,學得都很如法,最後他變節了,那什麼原因?對於世出世間的勝事,就是他所喜歡的事他沒放下。中國古人所說高名厚利,你動不動心?現在有人請你去當個部長,你會不會動心?一動心就完了。現在給你厚利,給你一千萬美金、一千億美金,你動不動心?一動心就完了。這些事情,古今中外統統有。所以這個悟要證悟,證悟不會退轉,解悟不行,很容易退轉。

我們學佛,要在這一生當中保持著不退轉,只有一個方法,一天都不能離開經典。三天離開經典保不住了,外面的誘惑力量太大了,你保不住。天天讀經,天天聽佛菩薩勸告,這才保持著不退轉。修得再好,如果說是兩個月、三個月不聽經,他就非常脆弱,就很容易退轉,很容易走上邪道。如果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今天佛法為什麼衰到這個樣子,大家不讀經、不講經,佛法就滅了。今天有形式,實質上,實質上是滅了。佛弟子滅佛法,他將來往哪裡去?這大家心裡都有數。佛弟子要興佛法,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榜樣,就得跟他學,學得跟他一樣,佛法就興起來了。

我這一生感激章嘉大師,章嘉大師不教我我不知道,他勸我出家,勸我學釋迦牟尼佛,我聽話,我真幹。老人告訴我,真正發心幹這樁事情,你的一生佛菩薩照顧你。我聽了很歡喜,我這一生穿衣吃飯不管了,佛菩薩照顧,不操這個心了。一生佛菩薩照顧,我操什麼心?我要操心,佛菩薩不照顧了。還是不操心的好,一切佛菩薩照顧,一切佛菩薩安排。順境,佛菩薩安排,逆境也是佛菩薩安排,要禁得起磨鍊。順境裡頭磨鍊你不生貪戀,逆境裡頭不生瞋恚,無論什麼環境,讓你保持清淨平等覺,這叫功德,這叫真修行。每天不能離開經教,自己學習經教,把自己所學習到的落實在工作、在生活,我全用上。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無論在家出家,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全是菩薩,真學佛!

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四四集)  2012/5/17 淨空法師主講

 


淨界法師:如何對治修行中的退轉?

當我們已經在三界當中,我們不產生停留,我們不會因為財富、眷屬而停留,我們願意大大方方地走過去,但是你要注意一種退轉的因緣。什麼叫退轉呢?這當中有二個障礙:

第一個,“處在生死的有情”,這些苦惱的眾生,經常去觸犯修行人。修行人去幫助這個眾生,這個眾生有時候內心有煩惱,他也不是故意的,他去干擾修行人,使令修行人產生痛苦,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修行人本身修習福德、智慧“善”法的時候,因為“長時間”,產生了“疲”倦,就想要退轉:算了算了,放棄了!

佛陀安立忍辱,來調伏這個眾生的傷害;佛陀安立精進,來鼓勵這個修行人不要懈怠:這二個法門是為了避免修行人的退轉。

我聽一個老和尚的開示說:如果你有志於走菩薩道,你要有心裡準備:菩薩道是一個馬拉松賽跑,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重點不是你剛開始跑得多快。

我曾經有一個同學,我過去讀佛學院的同學,他讀佛學院的時候,一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不可思議。後來畢了業,差不多十年以後,他來看我。我問他說:你現在拜幾拜?他說他現在一天拜三拜。 (呵──)

所以我自己辦佛學院辦了十八年,我很有經驗,你要看一個新生來,這個新生同學一天拜二三千拜,早上也不吃、晚上也不吃,這個人你很擔心。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剛開始出家,一天拜三千拜,你可以斷定──這個人拜佛不會拜太久。你不必神通,你就從理論上判斷,不正常!這個人一出家的時候,一天拜二百拜,這個人拜佛會拜一輩子,因為正常。

所以修行,你永遠要保持中道,太緊是會斷掉的,太鬆的話也不行。所以,馬拉松賽跑,他這個精進是什麼精進?如果我們有註意佛陀的開示,你就會很清楚,佛陀對於精進,你看他怎麼描述精進?佛陀說什麼叫精進? “滴水長流,則能穿石”。你看屋簷的水,它一滴一滴的,水是很柔軟,但重點是它長流,我就是不放棄。我今天給你滴幾滴,明天又滴幾滴,後天再滴幾滴,總有一天,堅固的石頭是會破洞。

我們很少看到佛陀講精進,說“波濤洶湧”,波濤洶湧的精進,看他是不會太久。我看過很多,剛開始的時候,好像是很嚴重的樣子,我都勸他說:你不要這樣子,你這樣子不會持久。你用一百公尺的精神去跑五千公尺,你跑到一半你就沒有力量。所以你看他剛開始很用功的,到最後在跑道上都消失掉。一個人能夠長時間,從他出家到臨終最後一個時候還在跑步的,他一定是跑得很正常。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你要善調身心,忍力跟行力要相調伏,要「善知進退,量力而為」。所以佛陀知道菩薩有這個問題,安立了這個忍力跟行力,來調伏菩薩的心情,因為這不是短時間的,是長時間地修習善法。


佛典故事--七不退轉之法

古印度時,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弘揚佛法。有一天,摩竭國阿闍世王對大臣們說:「拔祇國非常富庶,百姓人口眾多,我想率領軍隊攻伐,將其兼併成為我的國土。」

阿闍世王告訴婆利迦婆羅門:「你到迦蘭陀竹園,以我的名義向世尊問訊頂禮後代我請示世尊:『大王想出兵征伐拔祇國,不知可不可行?』假如世尊有所言說,你要好好思惟、記錄下來,回來向我稟告。因為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會前後說法不同。」

婆利迦遵奉阿闍世王的欽命,來到迦蘭陀竹園,問訊世尊後坐在一旁,向佛陀稟告:「阿闍世王非常恭敬您,囑咐我代為向佛陀請安問候,並想請示佛陀:『大王有意要攻打拔祇國。』不知世尊您的看法如何?」當時,婆利迦婆羅門身穿長袍,從頭部覆蓋到腳踝,腳穿著象牙屐,腰間配戴著利劍,依戒律而言不應對他說法。因此,世尊就對阿難尊者說:「阿難,若拔祇國的人民修七種法,終不會被外來敵國所毀壞,是哪七種法呢?如果拔祇國的人民團結群聚一處,就不會被他國所擊敗,這是第一種。

再者,假如拔祇國上下一心,人民和合安樂,就不會遭逢外敵攻城掠地,這是第二種法。其次,如果拔祇國的人民不貪著淫欲,不貪著他人妻女的美色,潔身自持,這是第三種不會被敵國所毀壞之法。假如拔祇國的人民能夠不搬弄是非,向此說彼,向彼說此,造成雙方的誤解,就不會被他國所侵害,這是第四種法。另外,如果拔祇國的人民能恭敬供養沙門、婆羅門,禮敬修清淨梵行者,這是第五種不會被敵寇得逞的方法。

如果拔祇國的人民不貪求他人財寶,國家也不會遭受他國的攻擊掠奪,這是第六種法。最後,第七種法:假如拔祇國的人民能夠萬眾一心,不迷信神寺庇佑,而能專心一志、團結其意,便不會被外敵所毀壞。阿難,若該國人民能修這七種法,終不會被外來敵國侵略破壞。」

坐在一旁聽聞的婆利迦婆羅門對佛陀說:「假設拔祇國的人民能修其中一法,尚且不能被外敵所毀壞,何況是修七種法呢?今日,向世尊的請法先到這裡,因為國事繁多,我必須返回王宮了。」這時,婆利迦婆羅門隨即離座,起身回宮。

當婆羅門離去不久,世尊便對比丘們開示:「現在佛要宣說七種不退轉之法,你們要專心諦聽!善加思惟其中的道理。」比丘們齊聲回答:「是的,世尊!」世尊告訴大眾:「何謂七種不退轉之法呢?比丘們你們應該要知道,若比丘們聚集一處時,都能和合調順,上下有序,精進提升道業,修諸善法而不退轉,便不會被魔乘隙而入,這是第一種不退轉之法。其次,僧眾們和合,對於佛之教法依教奉行,精進用功提升道業而不退轉,也不會被魔王所破壞,這是第二種不退轉之法。

其次,如果能不著於世間俗務,也不貪戀世間的榮華富貴,精進提升修行,並且不被魔王所擾亂,這是第三種不退轉之法。比丘們,如果能不讀誦世間雜書,終日專心一意,於佛法上勤奮不懈,必能提升修行,不被魔王乘虛而入,這是第四種不退轉之法。再則,比丘們,精勤修法,戒除貪睡惡習,恆常警惕不自懈怠,修行定能更上層樓,終不會被魔王得其方便而破壞修行,這是第五種不退轉之法。

此外,比丘不學習世間技藝,也不教人學習,樂於居住閑靜處,精進道業,必能深化、提升修行,不被魔王有機可乘,這是第六種不退轉之法。最後,比丘們,要能思惟「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修習禪定等諸觀行,信受佛陀的教法,道業必能不斷地提升,便不會被魔王得其方便而破壞修行,這是第七種不退轉之法。如果有比丘們能成就這七種法,共相和合、信順佛教,便不會被魔王得逞擾亂破壞。」

世尊開示後,便為比丘們說此偈語:

「除去於事業,又非思惟亂,設不行此者,亦不得三昧。
 能樂於法者,分別其法義,比丘樂此行,便致三昧定。」

「所以,比丘們!當勤修各種方便行門,成就此七種不退轉之法。」當時,諸比丘聞佛所說,個個歡喜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四.七日品第四十之一(二)》

省思

七不退轉之法,總括而言,就是和合、信順佛法,精進、專注用功,遠離貪瞋癡三毒,淨化身口意三業。

論云:「三界久居,猶如火宅。」凡夫因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塵境,貪著在五欲之樂中,而起惑、造業、受苦,猶如刀刃有蜜,愛著刀口上的蜜,對鋒利的刀刃視若無睹,必感割舌之患。欲望所引發貪、瞋、癡的煩惱,燒灼眾生心,使之不得清涼、不得自在。若欲離苦得樂,當勤修七種不退轉法,實為得自在解脫之道。

佛法不離世間法,若能在生活當中依之落實,不論家庭、事業、學業、道業,都能圓滿成就。

 

關注靈性!每天念經,是保持靈性不失!

大勢至菩薩教消業障最快的十念法,用零散的時間來修系緣念佛法

念佛人不用聽經聞法,這是極大的錯誤!

佛弟子應以何種方式聞法才可受益

如何判斷自己是到了不退轉菩薩位還是著魔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