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寬廣的人生釘在求財享樂的一角上
益西彭措堪布
當今社會,人們認為只有豐裕的物質生活才是人生幸福安樂的基礎,只有物質享受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由於這種觀念在社會上大量傳播渲染,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使得它在人們的意識裡變得根深蒂固,深深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許多人除了追逐物質財富,根本不知道作為人還應有其他的人生目標。在這個時代,擁有財富的多少成了一個人一生奮鬥的成就標誌,許多人的一生只是為追求財富、享受妙欲而活,所思所行都由此而發,這樣就把寬廣的人生死死釘在求財享樂的一角之上。
由於這種風氣在整個社會流播,在這股物慾橫流拜金至上的浪潮中.人們往往不加深入思考便全盤接受,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道理。
人們普遍認為享受物慾就是快樂,這是沒有經過深入觀察思索的錯誤觀點。
享受外物的快樂感只能存留短暫時刻,接下來的卻是揮之不去的空虛感,在一次次享受外物之後,內心仍然深感不踏實,空虛感將整個身心籠罩,無形之中又開始感到生活的壓抑苦悶和無可奈何,面對這個處處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一片豐盛的物質海洋,現代人的內心往往如同獨處孤島般寂寞。
《佛子行》云:「一切妙欲如鹽水,愈享受之愈增貪」,這也是現代人追求物質享受的內心寫照。在一次次享用妙欲之後,被不斷刺激增長,帶給人們的只有疲憊和勞碌,人心並沒有因此而獲得安寧和舒適。這說明想依靠佔有和享用外物來獲得內心的安樂是不可靠的,金錢和外物的佔有並不是人生意義的標尺。不然,那些千萬富翁億萬富翁應該成為世上最快樂的人了,事實是如此嗎?這些富豪的煩惱痛苦一件也沒有減少,他們的內心未必比一貧如洗的乞丐來得快樂。可見想依靠外界物質的佔有來達到人生的幸福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龍樹菩薩說:「世間一切樂,唯苦被變壞,及為分別故,彼樂非真樂。」人們拚命追求財富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各種感官上的舒適刺激,再加上超過他人成為人上人的虛榮心的滿足。為了得到這些快樂,需要付出痛苦的代價,這些慾望的生起,以及慾望滿足後的快樂感,都是由自身的分別念生起的,這些分別念的念頭如同海中的泡沫一樣,即生即滅,沒有絲毫實質,正如世上沒有不破的泡沫,世上也沒有不會消失的欲樂。因此,人們佔有外物的快樂感會轉瞬即逝,轉而被失望和遺憾所代替,也就不足為奇了。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告訴我們:「彼困千萬分,便足成佛道,欲者較菩薩,苦多無菩提。」世人追求財富可謂用心良苦,大部分人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智。為了賺錢,大半輩子都沒有停歇,而且不敢有半點鬆懈怠慢
論中又說:「貪慾生眾苦,害多福利少。如彼拖車牲,唯得數口草。」表面上看,當今世界的物質豐盛,五光十色應有盡有,但是各人為此付出的辛酸痛苦,卻遠遠大於其中享受到的快樂。世人都願意表述、願意炫耀享受欲樂快樂的一面,卻不願剖析其中包含的苦楚。好比拖著沉重物品的牛馬,為了身旁的數口青草,不惜忍受主人的鞭打,對於疲憊不堪的牛馬來說,這樣的鞭打勢必痛徹心肝,甚至喪命,這個形象的比喻就是人們在塵世中奔勞的寫照,那些財物和感官享受不會白白得到,需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為抵擋不住外境層出不窮的欲樂誘惑,為了得到這些欲樂,人們給自己套上枷鎖,
在這個時代,即使是未成年人也知道物質享受,甚至有的少年兒童小小年紀也知道在吃穿上互相攀比,一問他們長大了要干什麼?有的回答要做企業公司的大老闆,或者歌舞影視明星,既有豐裕的物質享受又有人們的崇拜尊敬。對於青壯年人士來說,物質世界就是生活的戰場,每天的心思和精力都投放在如何掙取更多的金錢,以獲取更好的物質享受,人生最寶貴的光陰都交付給了內心的貪慾。即使是一些老年人,對於物質享受仍然是貪戀不舍,衣食住行各樣要講究用好的,貪慾並沒有隨年齡增長、體質衰弱而減退。
輿論宣傳往往喜歡呼應人們內心的美好願望,成功的事件總是渲染得多一些,而失敗虧損的事例則講得少一些,作為人自身來講,也是榮耀的時候說得多,而失意的事情則不願多談,久而久之,讓人們感到富裕是一件可以持久的事物。人們往往滿足擁有財富時所帶來的快樂,期盼富貴永久,不但自己要一生擁有,而且要傳予子孫後代,可惜的是世間的事物都是以無常為本性,世上哪有恆常不變的東西?今時人們往往只看到由財勢所帶來的風光,迷戀闊綽、氣派和場面上的呼風喚雨,卻難以醒悟財富的無常。財富本來幻化無常,有什麼必要把畢生精力用在經營這些身外之物上呢?這和兒童迷戀追逐肥皂泡一樣可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