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教知識 (10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佛法之中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反而是樣樣都有,世界是世界,人生是人生,苦是苦,樂是樂,一切都是現成的。

譬如一個人對著一面鏡子,就會有一個影子在鏡里,影子看的清清楚楚並非沒有,但影子從因緣而產生,依因緣的轉化而轉化,沒有實在一個體,叫空。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皈依」是入教之門,也是佛教信徒和非佛教信徒的惟一分界線,因此,信仰佛教的人首先應該了解「三寶皈依法」。

凡是佛門中人;無論是穿僧衣的,或不穿僧衣的男女白衣居土,大概沒有不知道「皈依」這個詞的,而且其中大多數人還以為自己是一個「皈依」者,對此似乎無任何的疑問。如果有人說「你沒有皈依」,就會不高興,有的人還會拿出蓋著寺廟公章的「皈依證」說:「這是我皈依的證據,誰說我沒有皈依?」漢傳佛教有一個類似身份證似的「皈依證」,藏傳佛教沒有這個領取皈依證的習慣。藏傳佛教信教民族大多數地區都是全民性的信仰,這種信仰幾乎是一種民俗民風、民族習慣,孩子一生下來,就聽到三寶之聲,會說話就學皈依頌辭,從來沒有皈依三寶要經過審批、發證的習慣。但凡正式受戒的僧人和女居士,在受戒時,首先要受三寶皈依戒,這是佛律的規定,藏漢佛教都一樣。藏傳佛教中在家的一般群眾除了年紀大的老太太以外,專門受居士戒的很少。但全民族信仰三寶,所以受戒不受戒就不是信仰不信仰的標誌。這裡所說的「皈依」不是指形式上和表面上的皈依,而是說真正的皈依。按照真正的皈依標準衡量,在當今社會的佛教徒中夠標準的雖然不敢說絕對沒有,但也不會太多。有的人雖然履行了皈依手續,口口聲聲不離「三寶」,甚至有的還登上了法師的寶座,給別人傳皈依戒,但是,他是否真正懂得皈依法,了解皈依的真正含義?是否從自己的思想深處皈依了?我想不那麼容易。假若連皈依這道門都未能進去,還能談到戒定慧的修持?還能談到即身成佛的金剛大法?藏傳佛教有這樣一個故事,曾有一位僧人去向一位大格西求法,這位格西問那個僧人說:「你曾學過什麼法?」這位僧人說:「我沒有學過什麼大法,只學過個小小的皈依法。」這位格西聽了很不高興地說:「你把皈依法當作『小小的法』,我沒有比皈依法更大的法可傳給你。」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虛法師: 近現代科學三大發現:證實佛法真實不虛

現在由我來告訴你們,佛法到底有多了不起!大家都知道,在近現代,一百多年來,有很多科學家是專門研究宇宙的形成和發展的,他們在研究宏觀和微觀世界的時候有三個很驚人的發現,居然和佛陀在兩千多年前所講述的宇宙真相非常相似,這個你們可能就不知道了吧?科學家的發現,證明了佛陀在《華嚴經》、《楞嚴經》、《維摩詰經》、《無量壽經》等等大乘經典里描述的東西都是真實不虛的。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真堪布

有的人經常說:別的我都放下了,只有一樣東西沒放下……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世音菩薩有一個名號叫觀自在,因為他能觀人自在、觀事自在、觀境自在。

所以,我們要像觀世音菩薩,時時觀照自己,看看自己觀人自在不自在,觀事自在不自在,觀境自在不自在。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的持戒重視止息犯戒的欲望,遠甚於禁絕犯戒的行為

  第一是我前面已提過的動機( cetana,思;緬甸文 seidana ),根據佛教的說法,除非是有意、蓄意或有目的的行為,否則行為本身沒有善惡之分。不自覺妄語或非蓄意殺生,不被認為是惡劣的或有罪的 ;相反地,不道德行為的動機被視為是不道德的行為,因為在內心所做的不善行,本身就是一種不道德行為。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常聽到有人說:佛法就是逃避現實。還有人說,學佛法,就是什麼也不能要,不能吃肉,不能結婚,不能當官,不能發財,去過清心寡欲的生活。更有人說,學佛法的人,大都是受了重大挫折,無法承受,所以干脆出家逃避現實而已。

通過學習佛法,發現這些觀念是錯誤的。佛法根本沒有叫你逃避現實,而是讓你面對現實。比如,一個被老公拋棄的女人,如果沒有學習佛法,就會覺得很痛苦,很絕望,很傷心,很煩惱,很怨恨,很憤怒,很孤獨,很無奈,等等,嚴重的會產生報復心理,甚至自殺。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為眾生平等?】  

眾生平等這句話也被很多人誤解。世界上一切眾生之間、男女之間、甚至每一個兄弟姐妹之間,何曾平等過?有人窮,有人富,有人高高在上,有人卑賤如螻蟻。佛法中所謂的眾生平等,是指眾生法性平等,對眾生的慈悲喜舍心平等,在因果規律面前,眾生平等,而非說眾生的際遇平等,禍福平等。眾生的差別,站在因果這個大環境下,就可以理解了,而且來得自然,也能讓人心服口服。眾生的不平等,是因為大家從無始以來,造的善業、惡業不平等引起的。有人行善多,有人行善少,有人作惡多,有人作惡少。沒有理由要求不論作惡行善,轉世為人之後就要得到相同的待遇。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向就是徹底佈施

回向是佛學專有名詞,這個很難解釋。比如說我年輕的時候,向法師頂禮,法師馬上給你回禮而且會說:「回向十方一切眾生」。也就是說他不接受,把你的功德回轉給一切眾生。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經中說的三途八難是指什麼?

答:三途,是指畜生、餓鬼、地獄三道。眾生作壞事,就會墮入這三途,受苦的果報。地獄是火途,餓鬼是刀途,畜生是血途。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光大師:佛像即佛真身

  五台,為文殊菩薩,與萬菩薩,歷劫常住之聖道場地,華嚴經名為清涼山。蓋即此凡聖同居之地,在菩薩分上論,即是常寂光淨土,圓離一切煩惑熱惱,究竟清涼也。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問答】佛弟子可不可以看外道書籍
淨宗法師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裡關於投胎的說明

中陰身的前二十一日,亡者對於生前之記憶仍極鮮明,故為其做功德最能獲益。此後業力形成,較難超度。中陰身每七日就重新經歷死亡時的心境一遍,安詳而逝者,重現安詳心境,反之亦然。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舍利子是如何形成的?

舍利是梵語śarīra的音譯,是印度人死後身體的總稱。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宣化上人:悲有三種

1、愛見悲: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是一種同情心,這叫愛見同情。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佛是教人自覺、自悟、自度

佛救度一切眾生,是教導他自己轉境界──佛不度眾生,因為是你自悟、自修、自証、自度的。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不是迷信。佛教本不是宗教。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很多人不明事理,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祭拜,燒香跪拜。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萬物眾生有七件事是無法逃避的

       經典記載「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際遇時,果報還自受」意思是說,除非你沒有造業,不然你過去所造的業,在還沒有受果報以前,一定是存在的。現在我們就以法句譬喻經裏面的故事來說明: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土法門:蚯蚓被砍兩段,是不是有兩個神識?

有人問我,問了一個難題,蚯蚓,就小爬蟲,你用刀把牠砍成兩段,牠就變成兩條,牠沒有死,兩個都活了。問我什麼問題?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