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皈依」是入教之門,也是佛教信徒和非佛教信徒的惟一分界線,因此,信仰佛教的人首先應該了解「三寶皈依法」。

凡是佛門中人;無論是穿僧衣的,或不穿僧衣的男女白衣居土,大概沒有不知道「皈依」這個詞的,而且其中大多數人還以為自己是一個「皈依」者,對此似乎無任何的疑問。如果有人說「你沒有皈依」,就會不高興,有的人還會拿出蓋著寺廟公章的「皈依證」說:「這是我皈依的證據,誰說我沒有皈依?」漢傳佛教有一個類似身份證似的「皈依證」,藏傳佛教沒有這個領取皈依證的習慣。藏傳佛教信教民族大多數地區都是全民性的信仰,這種信仰幾乎是一種民俗民風、民族習慣,孩子一生下來,就聽到三寶之聲,會說話就學皈依頌辭,從來沒有皈依三寶要經過審批、發證的習慣。但凡正式受戒的僧人和女居士,在受戒時,首先要受三寶皈依戒,這是佛律的規定,藏漢佛教都一樣。藏傳佛教中在家的一般群眾除了年紀大的老太太以外,專門受居士戒的很少。但全民族信仰三寶,所以受戒不受戒就不是信仰不信仰的標誌。這裡所說的「皈依」不是指形式上和表面上的皈依,而是說真正的皈依。按照真正的皈依標準衡量,在當今社會的佛教徒中夠標準的雖然不敢說絕對沒有,但也不會太多。有的人雖然履行了皈依手續,口口聲聲不離「三寶」,甚至有的還登上了法師的寶座,給別人傳皈依戒,但是,他是否真正懂得皈依法,了解皈依的真正含義?是否從自己的思想深處皈依了?我想不那麼容易。假若連皈依這道門都未能進去,還能談到戒定慧的修持?還能談到即身成佛的金剛大法?藏傳佛教有這樣一個故事,曾有一位僧人去向一位大格西求法,這位格西問那個僧人說:「你曾學過什麼法?」這位僧人說:「我沒有學過什麼大法,只學過個小小的皈依法。」這位格西聽了很不高興地說:「你把皈依法當作『小小的法』,我沒有比皈依法更大的法可傳給你。」

這位格西說的很有道理。整個佛法都包括在皈依法之中,哪有比皈依法更大的法?

皈依法包括皈依法基本知識和皈依法具體修法兩部分,下面依次介紹。

皈依法基本知識

皈依法基本知識包括皈依對象的可信性,皈依的起因,皈依的本質,皈依的方法,皈依法規,皈依效益等。

(一) 皈依對象的可信性

「皈依」是「依靠」、「信仰」、「投靠」、「寄託」的意思。

六道眾生相互之間有生存條件優劣的差別,智力、壽命和生存能力強弱的差別,財產、地位、權利的差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依他性」——生老病死、壽命、身體相貌、投生種類(人、畜)、智商、職業、性別、一生的苦樂遭遇等等,都是各種因緣和業果,任何生命也無法主宰自己,無任何自由。不僅生命如此,一切非生命事物都是因緣的巧合——這就是有為法的「依他性」。有情生命就像翻了船的海上乘客,漂泊在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上,自己無任何救脫的能力,僥倖地盼望著逢到個救生船或一塊木板,但這救生條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三寶」就是苦海中的「救生船」,「皈依」就是把救脫自己和「難友」的希望「寄託」在自己所找到的救生物品上。如果不願意放棄逃生的機會的話,就要牢牢抓緊不放,絕不能疏忽大意,從而失去逃生的機會。「堅信不疑,緊緊依靠」就是「皈依」之義。但如果你找到的救生船仍然是一個漏水的破船呢?如果你所找到的救生船是一個「賊船」呢?如果你投靠的恰恰是一個浮在泡沫上的紙船呢?如果你看不清楚,伸開雙臂擁抱的是一條鱷魚呢?所以選准依靠、投靠對象非常重要。在世間信仰中像上面所說的那種「漏船」、「賊船」、「紙船」甚至「鱷魚」是很多的。如果選錯了皈依對象,投錯了主子,或者解決不了問題,如上「漏船」和「紙船」;或者反害自己,如上「賊船」、「鱷魚」。

人就像小孩和弱小的國家,需要靠別人才能活著。一個生活尚不能自理的小孩,依靠的對象必須是一個成年人。如果依靠的仍然是一個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小孩」,就解決不了問題。一個弱小的國家想生存就要依靠一個大國、強國做靠山,這樣它的安全才能保證。如果依靠一個弱小的國家,它自己尚不能自保,能幫什麼忙呢?因此,如果要想找一個保護自己,可以信賴、可以依靠的人,其依靠對象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即:

(1)必須具備保護和幫助的能力,否則幫不了忙。如一個掉在水裡自己未能脫險也救不了別人的人一樣,自己未能脫離輪迴和業因緣約束的一切此岸眾生,包括各種神通廣大的大梵天、自在天、帝釋天、玉皇大帝、四大天王、太上老君之類的世間神靈,都救度不了苦海眾生。

(2)必須具備最高智慧方便法門,否則,不善於保護和幫忙。如力大無比的雄獅被足智多謀的兔子所戰勝的童話那樣,雖然有救助的能力,但如果沒有隨機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穩操勝券的智慧和策略、方法,也幫不了忙,起不了可靠的保護作用。

(3)必須具備大慈大悲心,否則,不願意幫忙。世間有許多有能力解決一般世間疾苦的人,像強者有能力幫助弱者,富者有能力幫助貧窮者,但是如果缺乏慈悲心,或者慈悲心有限,就不會幫助別人,這類例子很多。

(4)必須無私心,不謀私利,否則,就不能無條件地、平等地幫助大家。如人世間幫助別人,大約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與自己關係密切者,如幫助親戚、朋友、親屬之類;一種是對自己直接有利或者以滿足自己的某種要求為條件的幫助,如世界上的富國、強國幫助弱的小國家,情況一般都是這樣,總之和私心私利是分不開的。

佛是度過苦海,到達彼岸者,破除了一切障,獲得了一切無上智慧功德成就,所以它有幫助眾生、保護眾生的最優勝的能力;佛具有遍知一切的如理智和如量智,具有無數自在方便法門,所以善於保護和幫助眾生。佛具有無緣大慈悲心,熱愛眾生,如慈母之心,所以願意幫助眾生,拯救眾生。佛無我無私,已獲得無量平等心,無論親近或疏遠,無論對佛供養或不供養,無論是行善者或作惡者,佛都是平等對待,有求必應,而且永遠不變。這也是佛無自利心,無分別心,利益眾生成為自然功能的原因。清凈滅諦和智慧道諦,是究竟無上之法,拔苦治愚、利樂眾生之法。僧是依法行善修慧的得道者,無世俗的各種缺點。因此只有佛法僧三寶才具備可依靠的四個條件,是完全可以信賴的,是永遠可靠的皈依對象,絕不容置疑。對這類問題的論述,詳見《大乘經莊嚴論》和《菩提道次第廣論》等。

(二)皈依的起因

皈依三寶的起因,不外乎兩種,一是對自己處境的清醒認識引起的憂患意識;一是對三寶的認識引起的對生命的高尚、完美、自在境界的羨慕和追求。

輪迴中的生命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受著生老病死、變幻無常、多災多難、貧苦飢餓等無數艱難困苦的煎熬,一切世間的榮華富貴、名譽地位、財富權勢等等,從本質上看來都是肥皂泡現出的五彩繽紛,是用苦曲釀造的苦酒。但由於世人處在無明的顛倒錯覺之中,視苦為樂,以虛當實,將危機四伏的輪迴之地視為「樂園」,昏昏沉沉來到世上,又昏昏沉沉、兩手空空地走去,除非對人生的真諦有所認識,除非在人生道路上碰壁碰得頭腦有點清醒,否則就認識不到自己處境的不妙,就不會產生憂患意識。如果沒有憂患意識,也就不會尋找出路,尋找寄託。所以,認識輪迴之苦、尋求解脫的思想會激發皈依之心。

有的人雖然對世間的苦認識不足,自己也缺乏對苦的深刻體驗,但對佛的人格、思想、道德行為、價值觀念等和世人的思想行為作比較後,對佛和佛法高尚純潔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的價值觀念產生了內心敬仰,因而進行皈依。如《殊勝贊》中所說:「我離開別的教主,一心皈依如來您,那是因為您德性崇高無瑕疵。」「我不偏向佛陀,也不排擠外道,誰說的話合乎真理,我就信仰誰的教義。」

當然也不排除因其他原因引起皈依三寶的可能性,但只有出於正當的理由,才能得到三寶的護持。如果是因貪嗔痴心理引起的皈依,就起不到正皈依的作用。比如,為了戰勝自己的敵人皈依佛、求佛幫忙,那種忙佛是不會幫的,也起不了皈依的作用。

(三)皈依的本質

1.完全主動地、一心一意地依靠、信賴、服從三寶為「皈依」之義。這個皈依定義說明:第一,真正的皈依必須出於主動,不能隨附別人,不能迎合某種潮流,不能為了眼前某種利益;第二,必須是一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半信半疑。用人尚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對永恆的歸靠救主怎能三心二意,半信半疑?皈依的最主要的一條就是「堅信不疑,永不背棄」。現在皈依佛門的多,獲得高成就的少,其主要原因是信念不足,一般都受各種邪說和偏見的影響,對佛和佛法半信半疑,似信非信,不知自己慧根淺、魔障多、福報淺,還認為佛法不靈,真是可憐。

2.從皈依的性質分類,有言辭性的皈依和心靈的皈依兩種。前者如念誦《皈依經》——這不能算真正的皈依,因為念《皈依經》誰都能做到,但不能代表念經的人的真正思想。只有心靈的「皈依」使「皈依」變成真實的思想感情和堅定的意志時,才是真正的皈依。

3.正皈依又分殊勝的皈依和普通的皈依兩類。殊勝皈依根據皈依目的可以分為三類:

(1)與下士道相應的皈依,即為了不墮三惡道,獲得人道和天道幸福的皈依;

(2)與中士道相應的皈依,即為了擺脫輪迴之苦,藉助三寶的皈依;

(3)與上士道相應的皈依,即為了拯救一切眾生脫離苦海,依靠三寶的皈依——殊勝皈依的對象是正三寶。

普通的皈依指非正皈依,如為了世俗的利益皈依世間神、大梵天、因陀羅、四大天王、世間護法、山神、土地之類,為了治病消災等供養世間神,也有效應,可以利用,但不能當作正皈依對象,否則,就會違犯皈依戒規。從皈依的對象,皈依又可以分為因三寶皈依和果三寶皈依。因三寶皈依是皈依他身三寶,果三寶皈依是修持自身成就三寶。

(四)皈依的方法

皈依方法共分四條,即:知其功德、知其作用、起信皈依、無二皈依。依次分述如下:

1.知其功德。就是在皈依之前必須了解皈依對象的性質,這對任何一種嚴肅的信仰都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無論交朋友、拜師或者投靠什麼人,首先必須了解對方的情況,決不能輕率從事,以免交錯朋友,投錯師門。交朋友首先要了解對方,主要了解對方的品質、作風;拜師要了解對方的為人品質和學問,無學問不能為師,品德素質差更不能為人師表。交朋友和拜老師僅僅是一世的事,尚需慎重,更何況永世的信仰和皈依,怎能隨便呢?所以無論信仰什麼、皈依什麼都要首先了解清楚所皈依的對象的情況,可信則信,不可信則放棄,決不能馬虎。

皈依三寶就要首先了解「三寶」的殊勝功德和作用。

從佛的三密功德來講,身功德——佛身具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功德,言功德——許多人用不同的語言同時提問,佛陀同時同聲解答,每個人所聞不同,每個人各自所提的問題和所想的問題都會一一得到圓滿的解答,這是言不可思議功德,見《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講佛經語。另外還有佛言功德六十四種。

意功德包括佛的智慧、慈悲、神能、事業四個方面。除了佛以外的一切菩薩、羅漢、聖人、神仙的智慧所達到的範圍永遠小於知識總量,即所知對象的總量,只有佛的如理智和如量智的能見範圍與所知對象的外延完全相等,即遍知一切是佛的智慧功德;無分別、無條件、無一例外、一律平等地熱愛和同情一切有情眾生、永不放棄是佛的慈悲功德;十方無量世界,應化無量身相,以無量方便法門,濟度無量眾生是佛的神能功德;無思無為,無所作為,成就一切事業,其事業在時間上永不間斷,在空間上無所不及,即永恆遍及,是佛的利眾事業的特點。以上功德在第二章中已作了介紹,此處從略。

以上佛的不可思議殊勝功德都是來自勝法所指示的道路,是依法皈依發心、行大善、修大智慧、克服缺點錯誤所達到的境界。佛從「法」中生,從佛的殊勝功德,便知法的無比功德。

僧寶是菩薩。菩薩是未成佛的佛苗,菩薩雖然不是佛,但他們已有無漏智,進入出世道,道地的破悟功德比凡眾大得無法相比。

2.知其作用。三寶各自的作用不同,皈依之人應首先了解三寶的不同作用,根據其作用和特點進行皈依。根據不同作用分類皈依法,《菩提道次第論》引《地論》六條如下:

(1)按性質分類。「佛」是證得無上圓覺智者;「法」是圓覺所生之法,是圓覺的果實;「僧」是依別人的教導,進行修證者。

(2)按作用分類。佛的作用是傳授道法;法的作用是斷除苦和苦根煩惱;僧的作用是弘揚大道正法,使眾生受益。

(3)按志趣分類。這主要是說皈依者的志趣和努力方向。對佛的皈依志趣,重在種福田,敬重供養;對法的皈依志趣,重在身體力行,爭取實現;對僧的皈依志趣,視其為修行的榜樣和善友而親近和尊重。

(4)按修持方法分類。對佛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供奉、尊重;對法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修善德和禪定、智慧;對僧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以善德和物質財富進行供養。供養財富不僅是種福田,更重要的是斷除貪心的修煉。物質財富的供養,不在質量和數量,重在無私的誠意。如釋迦牟尼在因地,因家貧無可供佛,只捧了一把土,誠心地獻給護光佛,佛非常高興地接受了,並說:「你因此善,將來會做大地的主人。」

(5)按紀念皈依法分類。對佛的紀念皈依法,是通過對佛的紀念,回憶佛的三密功德、四身功德、慈悲、智慧、神能、利樂眾生事業等,從而產生敬仰之心;對法的紀念皈依法是時時刻刻想著佛法的原則標準,以規範自己的思想行為;對僧的紀念皈依法,就是想起無數聖僧和高僧的持戒勤修、為法獻身精神,以激勵和鞭策自己。

(6)按福分分類。福分分為因人所得的福分和因法所得的福分。皈依和供養佛僧,獲得因人所得的福分;皈依法,獲得因法所得的福分。因人所得福分,與皈依供養對象的數量多少有關係,如齋僧數量多就福分大;因法所得福分,不在學法的數量,而在悟心和實踐的作用。

3.起信皈依。起信皈依就是在了解三寶的殊勝功德和各自不同作用的基礎上,把佛視為拯救和解脫方法的指示者、導師,把法視為正解脫和自救的道路和方法,把僧視為同道相助的善友,依靠力量發誓立志皈依。

皈依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通過學法,產生皈依之心。這種皈依是依靠外部條件的皈依。另一種是未經別人傳授,內心自然覺悟的皈依,如見性皈依屬此類皈依。

初次皈依,可以向上師表示皈依,請示皈依法和應守戒律。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在佛像前進行皈依,也可以向觀想佛本尊起誓皈依。

對因三寶的皈依是堅定不移地以佛為導師、以法為目標和行為準則、以僧為行善修慧的榜樣,身、言、意一致地堅持做下去。對果三寶的皈依是為自身獲得三寶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全部托給三寶,把自己的命運和三寶緊緊系在一起,把永恆的皈依生命看做比暫時的泡影生命重要千萬倍的時候,才能算作真正的皈依。也只有這種皈依,才能使你成為真正的佛門弟子,三寶也才能對你起到應有的作用。達不到這種皈依程度,埋怨三寶不靈,還以為三寶沒有幫助自己,就好像瞎子埋怨太陽無光一樣地荒唐。

4.無二皈依。就是說皈依不能有二心。皈依三寶之後,就不能再皈依其它的教門和其它的法。

這種不二心皈依必須建立在高度理信的基礎上。將佛的大慈大悲心、一心一意地利益眾生捨己為人的獻身精神、無私無我的徹底超脫精神、對一切眾生的熱愛和平等對待精神,佛法的去貪慾、凈化意識、啟迪智慧、防止墮落、指引向上的精神,僧的向善、毅然絕然的出世精神等和其他教主、教義和教徒的行為進行比較,就會產生不退轉信心。因為對教義教理的性質、最終追求目標、方法和目的之間的合理性都進行比較後,就會明白,只有佛對一切問題所表現的博大胸懷和無著無礙的智慧才是舉世無雙的。正如《人菩薩行論》中說:「如果是長著心的人,就不能不皈依這樣的珍寶。」

(五)皈依戒規

皈依戒規分兩類:一類是不可違犯之戒,一類是必須履行的義務。

1.皈依後不可違犯的戒律,總的原則有三條,在《大涅槃經》中規定如下:

皈依三寶者,為正近善士,

從此決不能,皈依別教神;

皈依無上法,放棄傷害心;

皈依向善僧,絕交外道人。

意思是說:皈依三寶之後就成正居士(近善士)了,從此以後再不能皈依外道門和世間神了;皈依了無上佛法,就不能有傷害眾生的思想行為;皈依了向善之僧,就不能和旁門外道的人交往。——這是三條皈依遵守原則。

第一條是皈依「佛」的戒律。皈依佛就不能再皈依信仰別的宗教和鬼神。前面講過,對別的世間神,包括世間護法,如山神、地方神、土地、龍王、灶神、財神、玉皇大帝、王母、太上老君、煞神、星宿當值之神等,作為佛門正皈依弟子,不能叩拜、祈求,只可以給予他們適當的祭祀品,委託他們或差遣他們做事,向他們說法勸善,幫助他們早證正道。祭祖之類的迷信活動,皈依弟子更不能參加,應以法超度。人死後,細微的五蘊身化為中陰身,中陰身的壽命一般是3—7天,最長超不過49天就會投生。或投生人天之道,或投生動物界和苦特重地獄生命等,因業力而定,絕不會待在生前所在地和附在屍體、骨灰上,這是佛教顯密統一的觀點。至於什麼「三魂七魄」等說法,非佛家的觀點。所以祭祖作為一種民俗,以表達懷念之意,佛法並不反對,但作為神靈祭奠是與理不通、違背佛法之舉,皈依弟子不能參與這類活動。

皈依「法」,就要一切依「法」行事,不允許有違犯佛法的行為。但這裡只提了一條最低限度的要求:不傷害眾生。同時,皈依法方面三乘是不統一的,所以這不傷害眾生、不傷害別人的原則是三乘佛弟子共同的原則。如小乘戒律的主要原則就是「戒除損害別人的一切言行」。但從菩薩乘的角度說,不損害別人,未必有利於別人,所以大乘教戒律,在「不損害別人」的戒律上,又增加了「必須做有利於眾生的一切事」這條戒律。所以,大乘佛弟子皈依「法」的戒律,在「不傷害眾生」的基礎上,還要做到「有利於眾生」。

皈依「僧」的戒說:凡皈依三寶的人,不能與信仰不同的異教徒交往。與異教徒交往,怕的是受異教徒的影響。在現代社會裡和異教徒完全不交往,恐難做到,但必須堅持一條原則,在生活上、工作上、一般事情上可以和異教徒來往,可以交朋友,與一切眾生平等對待,決不能仇視和敵視。但在思想信仰上,決不能進行「雜交」和黑白不分,要堅持「道不同,不與謀」的原則,不能因某種世間利益而放棄原則,甚至同流合污。如果那樣,不但失去了皈依的原則,也失去了做人的原則。做人應該稜角分明,不能像水那樣,因器而現形。

2.皈依必須履行的義務,最主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尊敬和愛護三寶事業。

尊敬和愛護佛,就連塔、寺、佛像都要尊敬和愛護。即使是泥塑木雕的佛像,也要像真佛那樣地尊敬和愛護,決不能有不尊重的舉動。

尊敬和愛護佛法,即使是文字性的佛典佛書,也要看做學法不可缺少的珍寶,加以尊敬和愛護。過去有很多賢士為了種福田,用金汁寫經,用自己的鮮血寫經,不乏其例。現在的人很難有這樣的虔誠,但凡佛門中人,絕不能把佛經和經論,混同於一般的書籍,到處亂扔,甚至當手紙。佛像與佛經相比,佛經更重要,所以,一般懂規矩的寺院陳設佛像和經典時,經典要放在比佛像高的位置上,以突出「法」的重要地位。

尊敬和愛護僧,即使是不屬於正皈依對象的凡僧,也要尊重和供養、幫助。僧的主要標誌是佛賜的「三衣」。穿僧衣是離欲受戒的標誌,皈依之人絕不能玷辱崇高的佛衣。僧人犯四根本戒的就沒有資格穿僧衣;沒有受過沙彌以上戒的,也沒有穿袈裟的資格,絕不能亂穿。而皈依之人,就連僧衣也要尊敬愛護,不能隨便踐踏。

除了以上這些皈依必須遵守的原則外還有十條皈依必做事項,簡述如下:

(1)親近有德有識之賢士;

(2)堅持正思維,即想符合正道的事、想棄惡揚善之事,排除一切邪念;

(3)受善戒,即按順序受分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戒等;

(4)常發慈悲心;

(5)常想三寶的殊勝功德;

(6)根據自身的條件,盡力供養三寶;

(7)發動別人親近和供養三寶;

(8)無論做何事,都要稟告三寶,以求得三寶的幫助;

(9)不忘皈依的益處,晝夜六時觀修皈依法;

(10)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背離三寶,以生命維護三寶事業。

——以上十條中,做不到任何一條都有罪業。但最後一條特別重要,違犯了就是徹底毀壞善根,絕不能違犯。

(六)皈依的利益和作用

關於皈依的利益和作用,根據《地論》共有八項,根據《噶當心傳》,也有八項,均見《菩提道次第廣論》。現依次介紹如下:

《地論》所載皈依利益與作用是:

1.獲大福報。如《不滅鼓音等持經》所說:「佛不可思議,法不可思議,聖僧不可思議,皈信不可思議者,其福報亦不可思議。」《般若要義》中說:

皈依福報若有形,大千世界盛不下,

猶如茫茫大海水,無法用斗來衡量。

2.其樂無窮。正如《想念雜集經》中所說的:「誰若白天黑夜常思佛陀功德,一心皈依佛陀,將獲得人世無上之樂。」這是說以佛的清凈超脫處世養性,就會獲得無窮之樂。

3.獲得清凈禪思。

4.生出大智慧。

5.得到三寶的護持。

6.遠離邪惡、消除罪障。

7.善德日增而進入賢達行列。

8.天神歡喜相助。

《噶當心傳》所說皈依三寶八益是:

1.可以進入佛門。即不皈依三寶,沒有進入佛門的資格。

2.可做諸戒的根基。即皈依是佛門諸戒的根基,若無皈依誠心,受任何戒都無效。

3.消除惡業。即皈依三寶,以法行善消惡業是最好的消業方法。

4.諸種功德得以圓滿。佛道的三士之道,無論求人天幸福,或解脫輪迴,或求無上菩提,都要行善積德,修定修慧,創造條件。這條件在佛法中被稱做資糧,福慧雙資糧的豐盛圓滿,都離不開皈依之德。

5.不墮惡道。惡道指畜牲道、餓鬼道和地獄道。這三惡道在佛經中有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就是與小乘觀點相同的,畜牲指各類動物,住地在陸地和海洋中;餓鬼道在陸地的下面,它的主要特點是飢餓,缺乏飲食;地獄也在人間的陸地和海洋底下,有寒、熱和邊緣三種,是苦難特別深重的有情生命之地。

第二種是大乘的特殊說法,即生就愚鈍、執迷不悟,猶墮畜牲道;生存環境惡劣,缺食缺水,饑寒交迫,就是餓鬼道的報應;雖生在人間而受水深火熱的災難,身雖無重苦,而思想上卻受如火如荼之苦惱者,是「自身的地獄」。苦是感受,感受到地獄一樣的各種苦,就是地獄。人們不相信來世的地獄,今世的這種到處可見人人能感受的地獄苦,是無法否認的。

6.遠離災禍、惡魔難侵。以善德、智慧護身是最好的護身法。皈依三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惡魔無機可趁;由空行護法,形影相隨,神鬼不敢侵犯;以慈悲寬厚待人,別人無理可侵犯。

7.諸事如意。皈依三寶修德行善,助人為樂,人人喜悅,個個爭相幫助,氣盛運旺,左右逢源,諸事人天共助,不會不如意。

8.速證無上菩提。人人若有適當的外因相助,都可以成佛,但從迷茫中覺醒的條件很難具備。因此,實際能成佛的很少。在成佛的各種條件中有一般條件和充足條件,皈依和正發心是充足條件,誰若具備這個條件,就能加速修證的進程。

(節選自多識仁波切《佛教三寶原理奧義解》一文,出自《愛心中爆發的智慧》一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