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意思《指月錄》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還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事情懵懵 懂懂,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相信世界是按設定的規則不斷運轉,並對這些規則有種信徒般的崇拜,最終在現實里處處碰壁,從而對現實與世界產生了懷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面具後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裡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 我們在現實裡迷失了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徬徨、痛苦與掙扎,有的人就此沉淪在迷失的世界裡,我們開始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與現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反璞歸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一境界。 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 的是什麼,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裡,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了。
===================
禪語中「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譬喻說就如人的思考會經過三個不同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見山是山,就是你以為看到了山,可是事實上未必,就如同一般人認為知道了答案,但他所看的只是表面,也許事實跟他所了解的有很大的差距。

必須經歷過見山不是山的階段,就是經過困惑、懷疑,好像對又好像不對的階段,要仔細推敲,思考,心中似乎已找到答案,卻又不敢肯定的過程。

最後是見山是山,就是禪宗所謂的直指人心,事物本來很簡單,只要看到問題的關鍵、核心。一切就迎刃而解,但這是必須經歷觀察、閱讀、思考的過程,才能進入到直指人心的層次。
==================
語出《指月錄》卷二十八。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這故事是這麼說的…
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後來參禪悟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這是何解?

這是指人的三種境界…

所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這是指一般人的境界, 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並不知覺你所看到的事物,
其中有多少是真的?
多少是錯的或虛的?

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是追求知識者的境界,懷疑批判, 就如胡適說的:
做學問須於無疑處存疑,剝開事物的表象,去探究其本質。

最後「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這是悟道者的境界,經過懷疑、批判、辯證後,透徹瞭解事物的本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