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你開始覺悟的時候,你的輪回就結束了!這個「自覺」很重要!

如果你覺得,你的心比較淡薄了,比方說外境對你的干擾降低了;比方說有些讓你很快樂的事情,你以前會很快樂、很快樂……,後來你只是快樂一下而已,這個就進步了!因為你已經慢慢有一種免疫力了。如果有些事情,你以前會很痛苦、很痛苦……,你現在只是痛苦一下而已,你就進步了!就是你發覺,你的心跟外境好像比較遠離了,不敢說完全不隨境轉,但是起碼你覺得,你的心跟外境,沒有像以前那麼地攀緣,那個攀緣力薄弱了。

人生要從淡薄中淡到最淡,然後再起大悲心的,大悲心是這樣修的,否則你的大悲心夾雜著愛取。

如果有一天(如果啦),你覺得人生沒什麼意思了(但是,如果這是外境刺激你,你才講這句話,不算喔!),你是從道理上體驗,好的、壞的,你不能說:我對壞的沒有意思,我對好的還有意思,那不可以!你要對所有都覺得沒什麼意思了,差不多了!對對對……是從道理體會才算喔!一時的外境刺激你,一時之也不算,一時的感觸不算。你覺得人生就這麼回事而已,那個時候,你就知道,喔!你安住空性了,因為人生只是個水泡嘛...不壞現前因緣,你該幹什麼,你還幹什麼,只是心態不太一樣。

...我們只有不斷地提升我們的心性,因為外境是業力所變現的,我們該受的還得受。只是不同的心態,在受的過程當中,我們不希望創造一種後續的力量,就是「斷相續」,隨緣消舊業,但是更莫造新殃。就是說我們一般凡夫最大的問題就是,你受完以後,你又創造一個新的力量出來,這樣人生就沒完沒了啊!是不是?你在受用果報的時候,你又產生愛憎取捨,就創造一股新的力量出來,所以人生無解就在這裡,你什麼時候是個頭呢?你這個輪回不可能停止的嘛!你受完一個果報,你又創造一個新的力量出來,那輪回怎麼可能停止呢?

我們到底怎麼回事?我們開始自己反省以後,原來我們活在自己的妄想,結果自己去創造一個因緣,讓自己來承受。所以「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你自己開始覺悟的時候,你的輪回就結束了。輪回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不是上帝送給我們的,所以這個「自覺」很重要!


淨界法師:對治煩惱時,你有兩種選擇

我們要對治煩惱時,你有兩種選擇:

第一個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第二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我們一般在對治煩惱是用枝末,你煩惱很重,我就抗拒你,【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

蕅益大師說的:剛開始對治煩惱,譬如二軍對峙,強者為勝;你有三分的力量,我用十分的力量來抗拒你,我們剛開始叫抗拒煩惱,弄到自己很辛苦,入道多辛苦,行道多退轉,因為你疲於奔命嘛!所以我們剛開始對治煩惱是壓抑的,好一點就轉移目標,我不管你;你不管它,它還是在活動,你的病根沒有解決啊!那麼在時時勤拂拭當中就是對治、抗拒,這壓力是很大啊!

2、但是本經的方式不是這樣,你不要抗拒它,你面對它,你只要問煩惱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

煩惱最怕你迴光返照,因為它沒有實體,它會變現很多假相來欺騙我們,讓你心有所住、然後分別。

你看我們一個人喜歡喝咖啡,我們第一念心…一個人喝咖啡,你只有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第一口而已;你的心跟咖啡接觸的時候,嗯!不錯哦,這個咖啡不錯,口味不錯哦。你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你買的好咖啡,只有第一口受用到;第二口開始攀緣…你的心住在妄想,你沒有喝到咖啡,你被妄想帶著走,這咖啡是從哪裡買的?它跟哪一個廠牌比較怎麼樣?第二口的時候,你再也喝不到咖啡,你活在你的【名言分別】當中,就是這樣子!

我們活在自己的妄想,帶給我們憂愁苦惱,引生我們的生死業力就在這個地方。

取著這個相狀以後開始攀緣、分別,然後看到一個相狀、又創造另外一個其它的假相,使令我們心跟境當中,產生很多很多的妄想。使令我們拜佛、念佛、持咒的效果都表現不出來,本來我們念佛持咒真的是可以產生強大力量的,但是妄想產生障礙、煩惱障。那這怎麼辦呢?當然你可以對治它,但是很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迴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來?

【覓之了不可得】。

古人說:直了妄想無起處,通身熱惱自清涼!。

妄想是沒有起處,它本來是無生嘛,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它只就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心境接觸那當下,產生一個假相,當外境離開的時候,它也覓心了不可得。

所以印光大師說:對治妄想就是【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不是要你去斷妄想─【不隨妄轉】這四個字─迴光返照,不隨妄轉就做這件事情。


淨界法師:第六意識,是我們最大的機會。

諸位你要注意這個六道裡面,你們知道六道裡面,造業最強的是誰嗎?對,人道,不是天道哦!在唯識學上說,除了人道以外,其他道幾乎沒有造業能力,幾乎都是在受果報,真正能夠創造生命的,就是在人道。在《宗鏡錄》上說,它說這一個獅子去吃一個鹿,對不對?我們看那個動物奇觀,獅子去追鹿,把鹿給咬死了,你們認為這個是什麼業?善業、惡業?無記!對了!是無記業。為什麼呢?永明大師說,因為畜生道它的心識暗鈍,猶如做夢,沒有造業的功能。如果獅子吃一個鹿是一個罪業,那糟糕了。

它由於過去的罪業變成獅子,結果獅子又造業,它不是沒完沒了嗎?那就一因多果了!它因為過去的一個因,它得到獅子這個色身,它已經付出代價了,結果這個獅子很自然的去吃鹿,要不然你叫它吃什麼,對不對?它沒辦法嘛!所以它是直覺呀,它完全是直覺呀,就像你夢中意識一樣。為什麼夢中意識,它的業不能得果報?心識暗鈍。你跑到其它道去了,其實都在還債,就是你一定是哪一生在人道的時候,做對什麼做錯什麼了。那六道天界也是一樣啊,天界幾乎沒有造業的能力,都沒有,一生都在享受快樂,當然偶爾福報大一點,遇到佛陀供養一下,這個是特殊的,遇到佛出世。

在經論裡面講一個事情說,說有一個優婆塞,一個在家居士,他去上班的時候,他要經過一個墳墓。古時候印度墳墓,有時候是天葬的,死亡以後就把屍體往樹林一丟,就沒事啦!讓這個鳥蟲去吃。那麼這個在家居士,他上班的地方呢,要經過一個墳墓的樹林。他早上去的時候,看到一個天女下來,在一個屍體上散花,贊美這個屍體。

他就問:你為什麼在這個屍體上面撒花呢?她說:你不知道啊,我今生這麼快樂,是因為他——前生的身體,這個就是前生的我呀,他佈施持戒做了很多善事,我才有今生的快樂呀。因為諸天剛去的那一剎那,他會知道他是怎麼來的。那麼這個在家居士,他下班的時候,黃昏的時候回來呀,看到一個餓鬼啊,拿一個木棒去打一個屍體。他問說:你怎麼打他呢?他說你不知道啊,他害我很慘,就是因為他慳貪不捨,所以讓我今天變成餓鬼道。

所以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諸位你只有在做人的時候,你生命才會產生重大的變化,否則你都沒有改變,你都沒有機會。你只要失掉人身,你就永遠活在果報當中,你就沒有造因的能力了。所以你唯一的機會就是今生哦,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如爪中土,失人身如大地土。

你一旦人身失掉了,就意味著你連改變的機會都沒有了。你想拜八十八佛,沒門兒,念佛也沒有機會了。因為你只能夠得果報,因為你的第六意識全部在暗鈍當中,完全活在直覺。所以只有人的第六意識,因為它的思考能力強,它會產生一種學習的力量,從學習當中呢產生觀照來自我調整,其他道都不可以,它只能夠活在人身的生命的慣性。所以,人身的第六意識是一個我們最大的機會。這個講到有漏位,它能夠造善造惡。


淨界法師:你念佛時看到任何境界,趕快攝心!

以下就引淨土宗的二祖善導大師說:

「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末法眾生的特性,「神識飛揚」,這個神識就是第六意識。

我們第六意識,飛就是輕舉,輕舉不沉;揚就是浮動,輕舉浮動。在這種情況之下「心粗境細」,能觀的心太粗重了,這個昏沉、掉舉太粗重了;而所觀的境界太過於復雜微細,所以「觀難成就」,很難相應。就是一個小孩子你要他拿一百公斤,他根本沒辦法;那麼粗重的心,它沒辦法去觀微細的境界。

那怎麼辦呢?是以大聖佛陀悲憫,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告訴我們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就是稱名的方法最簡單,在臨命終的時候,只要佛號能夠保持相續,就能夠往生。

「誠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詳審。」這當中也有一個意思,不但是「稱名易故,相續即生」,整個過程當中,也不容易著魔。

「又志誠懇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我們能夠志誠懇切的專注一心,就是你有魔境,有時候我們的般若智慧不夠,熏習不夠,這種勝解力不夠,我們明明知道它是虛妄,但是控制不住。怎麼辦呢?這個時候你不要去觀它,你攝用歸體,專心念佛。

古德說,如果說這個佛像的境界是真實的,是隨順於阿彌陀佛清淨法界的時候,你繼續念佛,這個佛像會更加的清楚分明;假設這個佛像是一種虛妄境界,它不隨順於阿彌陀佛的清淨法界的時候,你專心念佛,它就應該消失掉,要消失掉。

所以你要是般若智慧不夠,你看到任何境界,趕快攝心,這個一定是你中間有打妄想,這個境界才會出現,你就不管它是什麼境界了,你專心念你的佛號,如果會消失掉,這個佛像就是有問題,如果它繼續存在而更加分明,那就對了。

所以說你志誠懇切的專心念佛,也是一個辦法。

最後,「宜竭盡心力以行之,則幸甚!」就是要身心力行。這個是講到「善識對治」,調治,這一段是針對於外在的魔境。


淨界法師:心力和佛力的結合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過程當中,有兩種力量是不可思議的:第一個、是我們內在心靈的力量不可思議;第二個、是外在佛陀的加持力不可思議。

一般來說,聖道門的修學,偏重於內在的心力,我們翻開金剛經、楞嚴經,乃至法華經、華嚴經,都是教導菩薩這一念心應該怎樣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希望能夠突破自己的障礙,建立與諸佛一樣的功德。

那麼這些經典所詮釋的,就是把我們心靈的力量開發出來,以心力去創造你的生命──心力不可思議。而淨土宗的修學,比較偏重於佛力。

佛力是什麼意思?就是雖然佛陀滅度了,或者佛陀不在我們身邊了,但是佛陀有法身,他的法身是常住、無所不在啊。佛陀清淨的法身,他有無量無邊的大悲願力,恆常在加持我們,只要我們肯憶念他的聖號,我們就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把佛陀的力量引導到我們的生命當中。這個就是蕅益大師說的,叫做轉他成自。

換言之:我們透過憶佛、念佛,把佛陀的力量轉成我們的力量,做一種轉換。佛陀的力量本來是佛陀受用的,但是透過種種的善巧方便,就能夠把佛的力量轉成我們的力量,這也就是一種佛力的加被。

我們從本經的規劃來看,它的修學宗旨,是把心力跟佛力結合一起。怎麼說呢?智者大師在《觀經疏》裡面,用一句話來表示這個宗旨,說是: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智者大師是以一心三觀,來統攝本經的觀想念佛,它的次第是如何呢?首先,先觀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當然,這個是修空觀,在修習本經之前,必須先空掉我們的顛倒妄想。

我們在娑婆世界打滾太久了,累積很多很多的妄想,很多的生命記憶,不管是好的壞的,都在我們心中留下了痕跡。那這怎麼辦呢?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先把一切的妄想,回歸到一念的清淨心,就是用空觀的智慧,把心帶回家,這是第一件事情。如果我們修習止觀,不能把心中的妄想消滅,還夾著妄想,那修習止觀就很難成功。

所以修淨土的人,要知道兩件事:第一個、破妄,第二個、顯真。心中要把娑婆世界的相,慢慢的減少。本經就很強調你心中的相,觀經裡面說:你心中經常憶念什麼相狀,就會跟這個相狀感應道交。

它認為我們心中的相狀,對我們生命是有引導性的,如果你一天到晚都是憶念娑婆世界的相狀,那你來生一定又回到娑婆世界。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娑婆世界的一切相狀,回歸到一念的清淨心──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清淨心。接下來做什麼呢?

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開始修假觀。從一念的清淨心當中,提起本經的觀想。比方說:落日觀、寶樹觀、樓閣觀,乃至阿彌陀佛觀等等,從清淨心當中又建立一個新的相狀,來做生命的引導,才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所以它是先修空觀,破妄,再修假觀,顯真,這叫破妄顯真。

本經的結構很清楚的把心力觀想的力量,跟阿彌陀佛的加持力,結合在一起,這就是心力跟佛力的結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


淨界法師:諸位,影像是沒有力量的!

無分別智有三個次第:「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這三種智慧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無漏的智慧。那麼這種智慧怎麼觀察?觀察從因緣所生的這種色、心諸法的假相,有三個:「似空華相,誑惑愚夫,名依他起」「依他起性」就是純粹從業力所變現的人事的相狀,就好像虛空中的花,虛空中本來沒有花,那是因為眼睛有毛病、有業力,把花變現出來。但這個虛空中的花本是什麼?它不會持久,它剎那剎那生滅嘛。

所以虛空中的花,就是我們生命當中,暫時存在的這些因緣所生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你的業力在釋放的時候,它可能現出一個美麗莊嚴的花,也可能變成一個醜陋暗淡的花,這個花就在你的內心當中,你的虛空的清淨心當中變來變去,這個都沒有錯。

我們看第二個,問題出在第二個。那麼愚痴的凡夫在這個虛空夢幻的花當中,認為是真實的,認為是有所得的,就去攀緣它,攀緣的結果就產生執著了,就好像說你把它當作一種真實的花,其實這個是體性跟相狀,都是畢竟空的,叫「遍計執」。

那麼我們在觀察花的時候,我們就忘了虛空這件事情,只看到花:哦,這個花是不錯哦……當然我們的執著,不是全盤的執著,你對某些花產生執著。就是你從小到大,你不可能對所有影像都執著,但是你小時候會留下一些影像,讓你在心中數數的現行。讓你揮之不去的影像,這個影像你就得小心了,因為你抓住不放一定有道理,就是你的心已經住在上面。

諸位,影像是沒有力量的,所以在《楞嚴經》一再強調,妄想,顛倒妄想為什麼有力量?因為你給它力量。所以有人問佛陀說:既然是妄想,那它為什麼牽引我去輪回?佛陀說:妄想是沒有力量的,但是你的心靈,你賜給它力量,因為你執著它,所以你賜給它力量,你把生命的主宰權交給它,是你自己把主宰權交出來的,你本來是自在的,本來沒有輪回嘛,所以本來是沒有輪回,是你自己要去招感輪回。


念佛時為什麼做不到心靜,教你一招,馬上心靜!

念佛是我們在佛弟子常見修行,但是很多道友反應,念佛無法心靜,很是苦惱,不知道如何解決。

其實一開始念佛要達到心靜,是一種誤區。很多人學習佛法,一開始就是想著念佛就可以得到心靜的效果,打坐就可以達到靜心效果,這些都是誤解來的。

對於大多數初學者來說,念誦、打坐是無法達到心靜的效果的。有的人甚至煩惱妄念比之前更厲害,這個也不足為奇。因為之前我們沒有觀察自己的煩惱,觀察自己的念頭,這時候突然念佛了,平時不注意的念頭反而增加了。

散亂心念佛同樣有功德!

念佛最終的目的是要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最終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初學者是不可能達到這種狀態的,平時以散亂心念佛,也同樣具有功德。

對於學佛多年的修行人,祖師大德會對他們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但對於初學者,並沒有這樣要求,即使要求也是做不到的。

念佛一聲,獲福無量,自己在走路、坐車的時候念佛,也可以念佛,同樣有很大功德。

念佛可以訓練內心

我們的心一開始就像一隻活蹦亂跳的猴子,是一刻也不會停止的,有一個成語叫心猿意馬就是這樣意思。念佛可以訓練內心的,通過念佛可以慢慢訓練內心,進而達到心靜的效果,但不是一開始就可以達到心靜效果。

怎樣念佛效果最好?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告訴我們,我們憶佛念佛,就像孩子呼呼媽媽一樣,佛一定可以聽到我們的呼喚。我們心裡念著佛,佛的心裡也會念著眾生,就能與阿彌陀佛相應。

然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念佛的時候,要專心致志,做到「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樣就形成了一次循環。

這樣念一句佛號,心、口、耳都用到了,六根就收攝了,這個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心無雜念,心全部專注在佛號上,一直不中斷,就叫淨念相繼。

念佛不限時間地點

很多人覺得要一個專門的時間、或者只能在佛堂和寺院才能念佛,這個是不了解而已。其實,我們可以在走路、洗衣服、搞衛生、做家務的時候念佛,一邊做其他事,一邊念佛,同樣有功德。

念佛功德無量

念佛功德無量無邊,可以增長財富受用,可以得到身體康泰,消除罪業,無病無災,消災延壽。還可以臨終往生極樂世界,了生脫死,這個是學佛人最大的利益。


達照法師:念佛時一直想著其他事情,這個該怎麼辦?

問:師父,平時念佛的時候,我是上班回來,晚上坐下來,或者走著念,然後就是念不進,一直在想工作上的事情。您說的心不要動,那根本做不到,就是念佛也是,嘴巴上念,腦子裡還是想著、放著一幕一幕的還沒做好的事情啊,明天該怎麼,還一直在想這些事情;好不容易說到最後,可能一兩個小時以後,稍微妄想少一點了,可以念一句聽一句,這樣念,然後就馬上就要睡著了。

達照法師答:禪修路上的兩大攔路虎就是掉舉和昏沉。掉舉是什麼?掉舉還不怕,掉悔最可怕。掉是什麼?就是手在那裡甩著走路那種,心完全散掉了,沒有關注。心有時候也會像這樣子,東想西想,想到哪裡都不管它了,這舉起來了,心往上舉。昏沉就昏昏暗暗的,心就往下沉,沉在那裡,啥都不知道了,這就是容易昏沉,睡著了。這兩種調心的時候要給它調好的。

工作實際上也是有慣性的。有些人工作他就專門工作,休息就專門休息,他真能做到。我認識有一個居士,他企業做得很大,但看他每天都特別精神。我說你這麼忙,怎麼精神這麼好?他說他工作是工作,休息是休息,生活是生活,他三個絕對分開的,所以他睡眠,他躺下去五分鐘不到就一定會睡著。

現在都五十多歲的人,他精神非常好,他真是也可能是有禪定,他說他沒有學禪定。有些人他就訓練這種習慣,躺下去睡就是讓它睡;工作的時候,你該考慮就是考慮,如果你工作還沒有考慮的問題,明天工作上班的時候再考慮,現在就不考慮了,他會養成習慣的。

有些人不習慣,工作的時候又想想別的東西,不認真工作;工作完了以後呢,又想想工作的事情。我們上學也是這樣,不知道你們大家上學是不是這樣子?我上這門課的時候呢,有些同學拿其它課程的書來看,就老師講的那門課他不看;然後等上你看書的那門課的時候,他拿另外的書來看,喜歡這樣子,就是自己把自己搞混亂掉了。

打坐坐在那裡的時候,他又不好好打坐,老去想問題;到該想的時候,又不想正事,想一些其他的事情,這是情緒沒有調節好。禪修習慣了以後,實際上就是情緒調節,比如說通過身體啊,關注啊,呼吸啊,慢慢慢慢地你心定下來以後,這個情緒未生之前是我們調節情緒的一個關鍵的地方。

我昨天講課你們聽了沒有?聽了哦?就是我們的這個起心動念,這個念頭實際上是你把握這個世界和整個生命的一把關鍵的鑰匙。我們講開關,開心和關心,怎麼樣才能開心?你要學會關心,把心關住。心要是關不住,你就開心不了。很多人開心都是隨境轉的,這個覺得好了,那個好了,你開心了,其實開心完了,最後你也關不了自己的心,那個開心最後也不一定是真的開心。把自己的心能關住,開關就掌握在自己手上,就心的開關。

心的開關在哪裡呢?就是在你沒有念頭到念頭之間。天台宗有一個叫四運推簡。什麼叫四運推檢?這個念頭還沒有生起來之前,你的心是什麼樣子?就沒念頭的樣子。將要生念頭的時候它是什麼樣子的?就我想要生這個念頭了,第二,正在生念頭的時候是什麼樣子?這念頭完了以後是什麼樣子?你就會發現,念頭完了以後跟念頭沒生起來之前是一樣的!我昨天講的那個心的這個想啊,妄想的「想」,就「心」上面一個「相」。

那個相可以說我今天想張三,張三相放在上面;張三相沒有掉了,我把李四相又拿過來放在上面……你的妄想就是一個接一個就是這樣放,但是它下面那個心其實從來沒有變,它一直是這樣,把那個相拿過來放。

所以你的注意力一旦在這個四運推檢,你會發現那個想到的東西其實它就是客塵,客人啊,客塵煩惱,客人是外在的塵,外在的塵就是概念,拿過來一個到你家做一下客人,過會它走了,另外一客人又來了,然後呢你一直在那裡接待,其實你不知道接待的人是誰;你把那些客人都當成自己了,把自己想的東西都當成你生命的全部,那種感受也當成自己,別人罵你你反對也是當成自己,我要反對,我要怎麼,就這樣子產生了很多沒有必要的煩惱。

所以工作的時候或者是念佛的時候,實際上一開始修行都是有這個狀態。因為我們輪迴是有三種特性,第一種就是雜亂無章,輪迴,你看人五花八門什麼思想都有,六道輪迴,就我們的想法、妄想它是雜亂無章的,無序的,第一個是無序的。

第二個是無常的,它一直在變化,所有的念頭、所有這個世間的萬物,它一直在變化,沒有一個停留在那裡。第三個是做不了主,你老想把你的念頭,「我一定要把這個念頭摁在那裡不要動!」這是不可能的。

你說念「阿彌陀佛」,我把它(佛號)摁住,等你念「彌」的時候,「阿」字就已經過去了,念「佛」的時候,「彌」字也過去了,念完「阿彌陀佛」,你只能念下一句「阿彌陀佛」,它其實還是在那裡流。只是你不停地都拿阿彌陀佛這一個相看久了以後,你就會看到相下面那個心,所以念佛念到最後,念到一心不亂。為什麼?

你一開始就是轉萬念歸一念嘛,一念就是阿彌陀佛這個念,念久了以後,你對這一念也沒感覺了,因為老看這一個念頭已經習慣了,結果就看到這個念頭下面的那個東西是什麼?所以念佛也會能所雙亡,明心見性,就看到下面這個心。

當然這個平常在禪修在用功的時候,也還是要方法得當,知道這是正常的現象。比如說你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只有兩個小時念佛,它不亂才怪呢!你平常亂的力量太強了,我們平常都是散亂的、煩惱的力量特別強,當你真正的有智慧,有定力的這個習慣不強。

還有一個就是說我們禪修修不起來,實際上修行路上有兩大矛盾,這兩大矛盾,我們需要認識到的。第一個就是我們很想自己有定力,很想自己有智慧。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真正的定力和真正的智慧,但是真正的定力和智慧現前的時候,你反而不習慣。

因為我們無量劫以來是習慣於輪迴,習慣於慾望,習慣於生死,這個慣性把我們帶得已經中毒了。你一個中毒的人,讓你沒有毒就反而不習慣。比如說,你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這個狀態其實就是最大的智慧。

道家講的這個太極圖的真正的無極其實就是這個狀態,一下讓你契入無極狀態,我們覺得太不可思議了,這個哲學很高深的一個理論怎麼在你的心中會呈現出來?其實很多人馬上都可以感受到沒有念頭的這個狀態,但是當你一下感受到沒念頭狀態,你覺得好像啥都沒有,這沒意思!

你還是想要有點東西,有點感覺,就是你不喜歡這種真正的穩定,不習慣,只是不習慣而已。在這種狀態下,你反而清清楚楚,這個清清楚楚就是大智慧的開始,就是你客觀對待事情的開始。但對這種智慧,我們還是不習慣,我們還是要去評頭論足,說張三怎麼樣,李四怎麼樣,還是要你的那些知識拿過來用,所以這是一個不習慣。

就是覺得沒有定力,實際上你是不習慣有定的狀態。那怎麼辦呢?就是我們要在理論上知道了,慢慢地去培養這種習慣,培養這種定力的習慣,隨時讓自己能夠平靜的狀態。很多時候平靜了就怕自己傻掉了,怕被人欺負了,其實你真沒有念頭的時候,誰都欺負不了你。

就算他罵你,他罵了半天,結果他自己聽到罵的內容,他很生氣,你沒聽到,你沒有念頭,所以他罵你等於罵虛空一樣,沒有關係,你就對外面的這些煩惱痛苦都屏蔽掉了。我們一般的人不會這種自我保護,我們要衝過去,把他罵的那個垃圾要撿回來,然後說,「哎喲,你罵我不行,我要罵你!」凡夫就是這樣,這是第一大矛盾。

第二大矛盾呢,諸位如果發起出離心要了生死的時候,我們通過道理就知道,了生死一定是認識到無我,契入到無我。但是,我們契入到無我,真心是隨時可以無我的,它呈現在你面前,但呈現的時候我們又不習慣,我們總是要有我。

比如說我以前是要慾望的,要滿足自己各種各樣的名譽啊、地位啊這些東西,現在知道這些不行了,我們要滿足我修行的慾望,我要成一個善人,要做好人,甚至我要解脫……就是那個凡夫的慣性,把「我」作為核心,然後要結結實實地把自己捆起來,把佛法、把什麼東西都要圍繞自己捆起來。你這邊道理又知道了,打坐的時候又沒有「我」,這邊實際上那個「我」又在增強了。

比如說你今天禪定功夫深起來,你出去就感覺牛起來了。有很多人學佛也覺得牛起來:你看我有修行了,你看你都沒有修行!他那個「我」會膨脹起來。所以,當他到最後,要破除最後的無明的根的時候就很艱難。很艱難,有時候嚴重到什麼程度呢?

釋迦佛在菩提樹下,魔兵、魔將、魔女過來,實際上不是外在的魔,是他的內心把外魔勾引過來的。如果你的內心沒有魔的話,外魔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的心像虛空一樣,誰拿虛空有辦法?只有你覺得有東西了,它對你就有辦法。所以釋迦佛在菩提樹下破魔軍,降魔成道的這個降魔,包括智者大師在天台山也是這樣子。

智者大師因為他年輕的時候父母親雙親去世,他這一生十幾歲父母親去世,就是說,他修到那麼有成就了,國王都給他禮拜了,但是他的內心最思念的、最想要的其實是他的父母。所以他在成道之前,居然他的父母親就躺在他的膝蓋上,說「我很苦啊,你要來幫我,你不要自己躲起來。」就這樣子。那他知道一切法都無我,這個道理完全通了以後,這個境界馬上就消失。

然後他看到毒蛇出來,很高大的毒蛇從他身邊繞過來,他也不怕,他知道這個完全是空的。這個境界沒有了,就看見山上一個出家人,印度的高僧在空中現相告訴他,「你現在已經成道!」他有降魔成道的這個過程,實際上那些東西是你內在的東西。

所以我們如果在打坐用功過程中,會有很多的障礙出現,你一定知道,你對你的生命了解又多一點了——這是你自己的問題,不是別人的問題。包括有些人說是會著魔啊,是外在東西,實際上都是我們的影子。

這是一個矛盾,修行好的人,境界高的人,你看,恃才傲物,才華高能力強的人他瞧不起的人就多起來了,那個自我就鼓得更大了。我們學佛恰恰要把這個自我抽掉,這裡面會有一個矛盾。認識到這個矛盾,有時候很難的啊,你說把那個我拿掉。把你的財產拿掉都很不容易,是吧?我們都要跟他急,你說把你那個 「我」拿掉!這個下意識,無量劫以來的我執習慣,那個下意識是不同意的。

但我們要用理性慢慢去戰勝它,到最後,如果你功夫白天晚上都能用到成片了,那你最後下一個決心,告訴我:我心甘情願不要「我」,因為這個「我」是一切痛苦生死的根源,我看得實在是太可怕了。當你覺得你不要「我」了以後,它這個「我」就可以徹底消滅。慢慢來。


淨界法師:越重要的事,越不要那麼容易反應。

利根人先從智慧下手,直接觀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妄想就脫落了,利根人。那我們不是利根人,怎麼辦呢?先從不動下手,不要動。一般修《楞嚴經》的人有一個特點--反應不要太快。越重要的事情,(當然小事情,比如說我要喝一杯開水,那就去喝唄,對不對?)越重要的事情,越不要那麼容易反應,因為你的感覺跟妄想會誤導你。妄想有一個天敵,因為它沒有實體,時間是它最大的敵人,因為它是生滅性的。

什麼叫妄想?因為你的根、塵碰撞的時候,根境碰撞就把妄想創造出來。它是根境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它是沒有實體的。沒有實體的東西最怕什麼?最怕你等待,因為你一等待,它就糟糕了,它就消滅掉。因為你的外境不斷地變,你的六根也不斷地變,所以它產生的妄想也不斷地變。

所以,一般來說,我現在產生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是如理思惟、從真如的菩提心顯現出來的,還是從我的妄想顯現出來的,怎麼判斷?先不動。不動的時候,這個如果是真實的智慧,真金不怕火煉,時間不會改變,過去、現在、未來。如果時間過去了,這個會消失掉,這個就是妄想。妄想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我們現在很多的學問都告訴我們注重效率、知道馬上去做,其實這個是違背《楞嚴經》的思想。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面臨生命的抉擇、到底該不該做的時候,慢一點。

這個「不取」是什麼意思?「不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這個外境你是沒辦法改變的。這個第一個觀念,你沒有辦法改變任何一個人。你要記住:你改變不了任何人,你也改變不了任何的環境,因為那是業力所變現的。

我想我們修行人要有一個基本觀念:外在的環境要認命。這個是要認命的,「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個你真的勉強不來,這不是跟現在有關,是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你看阿賴耶識,它就不斷地把你自己的業力變現給你受用,你自作自受嘛!你過去有什麼業,你就會看到什麼人,遇到什麼環境。

所以我們對外境只有一句話,認命!沒有第二句話。但是怎麼辦呢?你的心不要去執著它,過去就好,知道就好。我們講歷事煉心,把它當作你一個歷練的所緣境,把這個外境來當作你歷練、來開顯你的智慧跟慈悲的一個過程就好。

當然,你要產生「不取」,你要懂道理。什麼道理?就是這些都是你的業力所變現的,你怪不得別人。你阿賴耶識就是這樣,它是自心取自心,你自己的心把業力顯現出來,讓你自己去受用。所以我們看到這個道理,沒有必要去埋怨,就安住在「不取」。


淨界法師:我們今天為什麼會起顛倒?

我們活在無明當中,所以我們平常生活,是閉著眼睛在生活,完全沒有智慧的光明,就是跟著感覺走。我想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反正全世界沒有人管得到你。問題是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你都要付出代價,問題在這裡。很多事情不是說你不知道就沒有事,所以這當中我們一定要先打開我們的眼睛,這一點非常重要,修行你眼睛沒有打開,你智慧眼沒有開,你怎麼修都不對。今天這件事弄好了,明天那個事出事了,你就是疲於奔命...

我們今天為什麼會起顛倒?心住在外境!就是這個根本思想在這裡。心在外境當中,就產生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像,然後就心隨境轉,一輩子就這樣過了。有些人住在財富,一輩子就為財富而活;有些人住在名聲,他的生命就為了自己的名聲而活,那你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打開眼睛在過活。

所以我們在看人生之前,第一個「法法銷歸內心」,你要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人生,這個很重要。不要站在外境,外境只是你生命的過程,一個歷練的過程。所以你今天想要開悟,你第一件事情:把心帶回家。你要站在心的角度,來看整個人生的緣起,你才看清楚。

「破妄顯真」,就是要你把心帶回家嘛。任何事情站在心的角度來看,站在一念清淨心的角度來看事情。當你把心帶回家之後,怎麼看人生呢?空、假、中三觀 。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那這個「觀」呢,...觀心的時候,分兩塊,它把人生分兩塊:

第一個,你從什麼地方來?

第二個,你將往哪裡而去?

這兩塊要區分出來。你從什麼地方來?你過去造了什麼因?今生會產生什麼感受?什麼樣的境緣出現?這一部分不能怪你...不追究過去的,過去追究不了的。無量無邊的生死,正如有一個﹝唯識學﹞大師他說:你去看阿賴耶識,我們的那個生命的根本,你造了無量無邊的善業,像虛空一樣大,我們也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像虛空一樣大。

所以你要去執著過去,你的生命就沒完沒了,有無量無邊的人要報你的恩,有無量無邊的人要報你的怨...所以「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只是瞭解我們的根源,但是過去的因緣要放下,所以我們今生在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產生任何的感受快樂痛苦,認命就好。「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但是你現在跟未來這部分「你將往哪裡而去?」這是你要經營的。來生掌握在你今生,什麼叫做未來?就是很多的現在。。。現在,就有未來。你今天是從什麼地方來?從昨天而來。明天從什麼地方來?從今天而來嘛!所以這個三世因果是互動的。所以你要注意你的來生,你就先要注意你起什麼念頭。這個假觀「即空、即假、即中」,空觀從勝義諦來觀察,我們的整個因緣造作,都是因緣的假相,都沒有真實的體性。但是我們入假觀的時候你要小心,你每一個念頭都有它的因緣果報。


人生,沒頭沒尾,只是歷練。

上淨下界法師

以妄想為住的人,這個人就有兩個過失,第一個,你今生的心是非常不安穩的。因為外境的變化就會改變你的妄想、改變你的感覺,所以你會覺得自己的心很不安,不管你福報多大,你的不安穩性永遠存在,你沒有安全感,因為你以妄想為住嘛,妄想跟外境是牽動的。第二個,你來生會有無量無邊的輪回等著你,因為你啓動了輪回的力量。

我們一念心有兩個開關。你活在妄想,你就是把生死輪回的開關打開了,佛是救不了你的。不是佛不救你,是沒辦法救。佛陀不能進入到你的妄想告訴你自己你錯了,不可能。佛陀只是說法讓你自己覺悟,覺悟是你要自己覺悟的。佛陀只是說法讓你覺悟,你要自己覺悟的。

所以,在整個菩薩道當中,我們暫且不談修行的問題,暫且看一看你的心住在哪裡,因為這是根本。在本經的角度,你先以真如為住,以一念清淨心為住,不能住在妄想。那麼住在真如的人,他在看人生就有兩個重點,這個因緣觀,我從什麼地方來,我將往哪裡而去。在《楞嚴經》的角度來看人生,它不是看今生,因為你看今生你就很容易執著了,你必須把過去生跟未來生同時來看。

《楞嚴經》遇到事情,先問你自己,這個事情你從什麼地方來?第二個,你將往哪裡而去?比方說我們的色身,它從什麼地方來?你說它從前生而來——不對呀!你前生也不是長這個樣子啊!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這個想法啊!所以,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從空性而來,那只是一種因緣業力的和合,因緣和合虛妄有生。那麼當我們時間結束的時候,我現在的長相、我釋淨界的長相、我現在的想法又跑哪裡去呢?又回到空性去了,又覓之了不可得。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所以人生,從《楞嚴經》的角度,叫作沒頭沒尾。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只就是當下因緣和合的一個虛妄的假相而已。但這個虛妄的假相你不能完全否定,你要假借這個假相來斷惡修善度眾生、借假修真。所以,《楞嚴經》是否定過去--來無所從,第二個、否定未來;但是把握當下... ...我們一般人是面對一個--誒,這就是我的東西--是住在這個角度來看人生,就起顛倒。

所以《楞嚴經》的人生觀是我們從清淨的空性而來,我們也回到清淨的空性而去,所以人生只就是一個過程,讓你歷事練心的過程。所以《楞嚴經》的想法認為,人生不是來受用的,來受用你就完了,就住在上面。《楞嚴經》認為人生是來歷練的,利用你現前的因緣假相,來斷惡修善度眾生。既然是來歷練的,好壞都是歷練。一個人也不要太多順境了,有點逆境會產生一種出離的動力。所以,《楞嚴經》的思考,它在看人生是看到它的過去、現在、未來。


淨界法師:我們不是真喜歡榴蓮,是喜歡自己的感覺。

什麼叫無明?就是愛取。智者大師說,以愛取為無明,就是愛取自己的妄想。你看我們很喜歡吃榴蓮,這個是小事情,不過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一些道理。喜歡吃榴蓮的人他跟榴蓮接觸的時候,第一個有感覺,哎呀!這個榴蓮不錯,顏色很漂亮,味道也好。然後你跟它接觸的時候產生感覺,你把榴蓮產生一個美好的想象,哎呀,這個太好了!如果榴蓮會說話,就是——「都是你說的啦,好壞都是你說的嘛,我就是這樣子的。」

然後你就陶醉在自己的感覺。其實我們不是真正喜歡榴蓮,我們是喜歡自己的感覺,就是心跟榴蓮接觸的時候心中的感覺,活在自己的感覺跟想象。因為你如果真的喜歡吃榴蓮,你榴蓮吃多的時候、你厭惡的時候、你的感覺變化的時候,你不要了。所以你在乎的不是施榴蓮本身,其實你是假借榴蓮來引申你的想象跟感覺而已,你要的是你心中的想象跟感覺。我們每一件事都是這樣。

智者大師講得很清楚,凡夫活在妄想當中,譬如狗嚙枯骨。你看狗去吃一個完全沒有肉的骨頭,枯骨就是那個乾燥的骨頭,沒有味嘛。但是這個狗在嚼的時候,把嘴巴咬破了,流很多血出來——唉,這個骨頭真好吃!骨頭說:「我根本沒有滋味,是你自己流出來的血嘛!」

所以,我們其實喜歡一個人也好、喜歡一個東西也好,其實我們不是真正喜歡它本身,其實我們真正在乎的是跟他接觸的時候那個感覺跟想象,我們喜歡住在這個感覺跟想象。這個就是一種輪回的力量——活在自己的妄想中跟感覺當中。這個佛陀講得很清楚——由諸眾生,因為我們喜歡活在自己的妄想,所以遺失了我們的本來面目,而且冤枉地落入到輪回當中。冤枉這兩個字就是說,其實你不應該這樣子,結果變成這樣子。

那麼現在道理懂了以後,我們怎麼操作呢?你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相信你的清淨本性當中,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生死。我們在修行當中,你不能住在煩惱來調伏煩惱。我再講一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句話很重要--你不能站在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你要站在一個清淨心的角度來對治煩惱。也就是說,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煩惱,你才有資格對治煩惱,從本來無一物當中來生起你的菩薩道。你本來沒有煩惱,煩惱只是一個虛妄的想象而已,你對治煩惱就容易了。


淨界法師:業力要得果報,有兩個條件

在整個藏教的《阿含經》,它在處理我們的生死業力這一塊,跟淨土宗非常類似,都是一種帶業往生的概念。就是業力我不能把它消滅掉,但是我可以把它調伏。

當然,阿羅漢他帶的業,他往生的地方跟我們不一樣,他往生到偏空涅槃,我們是往生到淨土,目標是不一樣的。

但是,我們在處理生死業力這一塊是一樣的。它的理論基礎就是說,其實業力本身是沒有得果報能力的,它必須有你的心的激發,你必須去攀緣它。業力沒有主動得果報的能力,它不能主動攻擊你的。

業力要得果報,它有兩個條件:

第一個,要有愛取。你對這個果報要有貪愛的心;

第二個,你想主宰它。你不是貪愛它而已,你貪到以後還要主導它,就是這個愛取跟無明,是使令整個業力得果報的兩個因素。

所以我們今天不是說,把無量的業力都懺悔乾淨了,業盡情空再往生,不是這樣的。

我們淨土宗,只是讓業力從一種存在的業力,我們阻止它變成一種招感性的業力。就是你不能讓業力得果報,可沒有人要你把業力消除。

所以整個修行的關鍵只有兩個重點:調伏愛取,放棄主宰。

整個藏教的思想說來說去,就是告訴你這兩個觀念。就是說,你少去惹它,你惹不起業力。

我們現在為什麼會一直輪迴?不是業力來招惹你,是你去招惹它,它本身不能主動得果報,因為主動權在我們身上。

這就是為什麼修行有希望,因為你是主動嘛。如果業力能夠主動地攻擊我們,那沒有一個人可以修行了,我們就慘了。

為什麼我們能夠在短短的幾十年,去處理無量劫留下的業力呢?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業力本身自己不能得果報,我們不要去碰它。就是這裡有個地雷,我惹不起你,我閃過去就可以了,有跟沒有一樣。

所以,帶業往生的觀念就是調整心態,而不是去處理業力。你把愛取的煩惱降低了,把對人生的主宰降低了,業力就沒有得果報的能力了。

這時你帶動佛號,就萬修萬人去了。這個道理是這樣建立起來。


淨界法師:追求安樂人之常情 今生後世要當兼顧

眾生都想追求安樂,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追求安樂時應該思考,我們所追求的不應只是今生的安樂,也要追求來生的安樂,這兩者要同時考慮。其實我們生命的造作有四種因緣:

(一)今生、來生皆成就安樂:譬如修習善法,持戒修定修慧,在造作這些善法時,今生就會有寂靜的法喜樂受,這樂受雖是剎那剎那無常消逝,但消失後,它留在心中的功能是一種戒定慧的功德,這功德會召感來生安樂的果報。所以我們應該鼓勵自己多積集這種善行,而且是多多益善,因為這種行為的造作,使自己今生安樂,來生也安樂。

(二)今生痛苦、來生安樂:這是偏重在斷惡的修學。我們要斷除內心的煩惱並不容易,因為它是熟境界,所以在勉強自己斷煩惱時,會有痛苦的感受出現,但來生會有大安樂境界,所以斷惡法門是今生痛苦,來生安樂,這樣的行為也要勉勵自己修學。

(三)今生安樂、來生痛苦:若依止貪煩惱而貪財、貪色、貪名,今生雖會產生暫時的安樂,但這貪煩惱會帶動罪業,來生付出三惡道的痛苦,有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我們要勉勵自己斷這種貪欲煩惱。

(四)今生痛苦、來生痛苦:這是依止瞋心的造作,當發動瞋心時,自己擾動不安,當這苦受消失時,心中又留下瞋心所帶動的罪業,來生也是痛苦,所以瞋心所帶動的罪業是今生痛苦,來生也痛苦,因此我們更應該避免瞋心的發動。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盡量保持離二邊的思考模式

常常見到佛菩薩示現,決定不是好事

隨緣而不攀緣:只要有向外攀緣的心,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

《淨土聖賢錄續編》--百不管老太太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總有些你幫不到的人

你的心不要活得太表面,最好是能夠活得深層一點,讓業力沉澱, 所以這個「都攝六根」很關鍵!

一切隨緣,不要攀緣。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什麼是攀緣?《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淨土宗人對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

不要追究先前的痛苦,不要預料未來的痛苦!人們一切的掙扎,都源自對無常的恐懼!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心態,決定生命的整個相貌

平安就是輪迴對你最大的賞賜

你能夠做的就一件事:不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