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明華居士:心靈雞湯不是佛法,有些是教我們成魔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心靈雞湯混進了佛弟子們的微信朋友圈,甚至有些以大師或佛菩薩名稱命名的佛教公眾號,也對心靈雞湯情有獨鐘,究其原因,因為這些心靈雞湯,有些話的確寫到我們普通百姓的心中,看上去似乎是人生的真谛,很多人喜歡閱讀,然後帶動了相關微信文章的閱讀量,但有些心靈雞湯違背了佛教教給我們的人生真理,這些心靈雞湯不是教我們成佛,而是教我們成魔。

如有名稱與星雲大師相關的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教人追求快樂:有錢別省,有福別等,有愛別放,有氣別忍,有恨別記。首先學佛的目的並不是要我們追求快樂,而是讓我們明白人生和宇宙的真理,讓我們明白因果,從而從根本上解脫六道輪回。佛教我們要珍惜福報,因為我們一生中的福報是有定數的,所以有錢別省、有福別等,這是歪曲佛法的;愛是我們輪回的根本,佛教我們不要貪執於愛,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中,教我們不要盲目去愛,不要說有愛別放,其實我們該放手時一定要放手的;很多大師教我們要學會忍辱,平時我們需要修行提高自己的境界,有氣時該忍還是要忍的,但有些人說有氣時找朋友聊聊,這個方法是可以的,但聊聊時也要記住,不要因為自己的一時之氣,給自己帶來口業,這篇文章唯一一個確實對我們幫助的就是最後一句,有恨別記,這句話說的是對的,恨是果,也是因,我們佛子確實不要恨任何人或任何一件事情,該了斷的緣就要去了斷。但我們不能因為最後一句話,就肯定前面的幾句話。這樣的文章建議大家不要隨意分享,分享是在造業的。

現在人人都可以申請公眾號,公眾號名稱也是可以隨意取的,除了不能侵犯別人商標外,所有名稱都可以用。如現在用“學佛網”三個字作為公眾號名稱的,就有好幾個,但除了這個公眾號外,其它公眾號都與我們無關。還有現在有很多諸如名叫淨空法師、星雲法師等公眾號,吸引了大量人關注,但我們要明白,這些公眾號基本上都與淨空法師或星雲法師無關的,我們關注一個公眾號,一定要認真看裡面發布的文章是否如法,而不是為了迎合公眾的口味。

對於經常發布不如法文章的公眾號應立即取消關注,不如法而迎合公眾口味的文章做到不分享,不轉載,心靈雞湯不是佛法,喝多了會讓我們中毒成魔的,這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南無阿彌陀佛!


有些心靈雞湯是可以誤導人的

有些心靈雞湯是可以誤導人的!看似很有道理,其實它已經混淆了佛法的各種道的差別,已經混淆了對機說法的層次,甚至是大雜燴。

我們知道佛法是對機說法,與病給藥!佛法不是傳播知識,教你道理,而是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佛法對治的是自己是妄想分別執著,佛法是覺悟真心本性,佛法是幫助他人覺悟真心本性,也就是自覺覺他。

因此每一個學佛的人,都要先明白自己的願力、根機、修行什麼道路,然後依教修行、依道修行,不可混亂佛法!看看佛經所說,修往生道的是諸善上人相聚一處;脩大乘道的,發願不與小乘、二乘為伍。

沒悟道、沒證道之前,不要發那些妄想慈悲心。就如同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教別人游泳甚至下水救人,其結果必然是一塊淹死!

你學的是佛法,就要信、解、行、證佛法,沿著佛道勇往直前,直至證道!你學的道理,就會被各種道理影響,你就會今天學這個道理、明天學那個道理,失去了自己的道理,最終的結果是一事無成!

作為人道來說,學點做人的道理無可厚非;但身為學佛人來說,自己被這些知見影響了自己的清淨心,影響了時時相應的佛心,就是得不償失!

實際上,一個真正覺悟的人,只要依真心本性修行就行了,根本不需要這些心靈的安慰。雞湯是補養那些身體虛弱的人,心靈雞湯是補養那些自私自利心靈缺失的人的。

一個覺悟人,若是整天泡在心靈雞湯裡,也會泡出病來的!一會兒想該盡孝了,一會兒想先做好家裡事,整天胡思亂想,哪裡還清淨?哪裡還有一點定力?哪裡還能覺悟真心本性?


佛法不是心靈雞湯。

心靈雞湯是搔癢的,是撫慰人心的安定劑,是緩解痛苦的麻醉劑,而佛法則是大醫大藥,能夠根治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生死大病。

太虛大師提出人間佛教的概念,有其深刻的現實意義,他說「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我們不能錯解了這個偈子,太虛大師說的這個“人成”,是像釋迦牟尼和歷代祖師一樣,在人世間修行,成就大智慧,成就大福德,而不是僅僅成個老好人、大善人。

人间佛教是佛在人间宣说的超越人生、成就佛道的教育,而不是仅仅做个好人的教育。只要沒有对生命实相的真正了悟,再好的人也出离不了生死轮回,成就不了究竟佛果。

佛教的使命是化世俗,而不是世俗化。

六祖大師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人們往往光注意到了前半句,卻忽視了後半句,關鍵就在一個“覺”字。

世間覺,不是世間忙,更不是世間混!

莫把方便當究竟。

放生、救災、扶貧、助學這些事情很好,但這還只是為了廣結善緣、累積福德資糧,不是學佛的全部,更不是學佛的根本著眼點。

不能把寺院和道場混同於慈善公益組織。如果佛教只講斷惡修善,忘失了菩提心和出離心,佛法就滅了。


佛法非雞湯

■ 文/果然是大師

「相信自己的直覺,它往往是對的。」
「只要你努力,沒有什麼不可能。」
「生命中最大的樂趣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看了以上的語錄,你是否感受到了鼓舞?

科技越進步,競爭越激烈,人心就越匱乏。號稱能夠治癒心靈的「心靈雞湯」隨之風靡全球,安撫著人們的焦慮,填補著人們的空虛。

在我年少未學佛時,也曾喜歡閱讀心靈雞湯類的書籍,經常用螢光筆標記那些動人心弦的語句。這些文字像春天的陽光,曾帶給我溫暖和能量。

學佛後的某一天,在網路上看到一句心靈雞湯語錄,前面多了兩個字:「佛說」。起初我不以為意,但隨後看到更多類似的語錄時,開始覺得不對勁。有些語錄似是而非,怎能冠以「佛說」呢?

無可否認,心靈雞湯有時能夠慰藉或激勵人心,確實有人需要這種滋養。儘管不是所有心靈雞湯都與佛法相悖,但若以為佛法就是心靈雞湯,則未免誤解了佛法。

以前面三句語錄為例,不妨思考一下:身為一介凡夫,我的直覺有那麼可靠嗎?單憑我個人的努力,真的可以無所不能嗎?有些人喜歡吃喝嫖賭,這些行為真的會帶給他們生命樂趣嗎?

一個學佛者當然也可以閱讀心靈雞湯,但不應停留在文字所帶來的有限知識和短暫的感受。佛法透過文字來傳遞,目的是讓人去實踐,從實踐中提升智慧,以達到生命的終極解脫。文字永遠只是工具。

要辨別是不是佛法並不難,只需確認它是否符合無常、無我、因緣等核心教義。網路上的信息並不都是可信的,應謹慎地轉發佛法信息,以維護正法,讓正法永久流傳於世。

 

聖嚴法師法語

廣結善緣,莫結惡緣,結惡緣很麻煩,冤冤相報無有盡期。
若能用平等的慈悲心,與所有的人結緣,名為廣結善緣。

◎ 摘自:《禪的世界》


『修行不是某種時尚,也不是自我安慰的心靈雞湯,或者逃避現實的麻醉劑。修行是深入我們的內心、挖出煩惱;修行是面對生死無常,曆事煉心。為什麼很多人學佛多年還是不得受用?就是因為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地理解修行,把修行變成了虛偽的面具和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卻沒有真正改變自己的認知模式。這應當引起我們每個人的警覺。』

我的一個朋友學佛有一段時間了。

她很熱心,到各種公益團體去做義工,也經常參加一些佛學夏令營之類的活動。

她說,她很喜歡學佛帶來的那種“安詳”、“自在”的感覺。

而有一次,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不平事,突然間就火冒三丈,差點把房頂掀了。

這時我笑著對她說:“你的那些安詳、自在,現在都到哪里去了呢?你那不是佛法,是小資情調。”

這裏的“小資”,並不是指一個社會階層,而是指一種生活狀態:

“小資”一般在生活上衣食無憂,不必為了養家糊口而奔命,也沒有什麼病痛,安閒自在,有足夠的時間來“品味生活”。

他們一般心地善良,樂於助人。

他們也很有文化,瞭解一些佛法,也能吟誦出“春有百花秋有月”的詩句,也能隨口引用“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來和別人辯論。

在生活中,他們有一些感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具有“奉獻”、“大愛”、“分享”等等理念,偶爾也有“安詳”、“自在”、“空靈”的覺受。他們也許就會認為——“這就是佛法”。

那麼,這到底是不是佛法呢?

佛法在世間會變幻出不同的相貌,但其內在核心是不變的,

那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的智慧。

這是區別佛法與世間法、佛法與外道的標準。

那麼,到底是不是佛法,如果用以上標準捫心自問,自然會水落石出。

除此之外,佛法與“小資情調”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佛法所帶來的安詳、自在是建立在無我智慧基礎上的,因此是真實的、堅固的,是能經受住境界考驗的。“小資情調”則不然。

“小資情調”的核心還是一個“我”,只不過是憑藉修習世間善法所得來的福報,將外界對於這個“我”的侵犯暫時地遮罩掉了,因而保持了一種“安詳”的表像;但假如這個“我”真的受到了侵犯,就依然會如火山爆發一般的不可收拾。

所以,在真實的生活面前,這樣所謂的“安詳”是不堪一擊的。

佛陀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時可以做到如如不動,而我們呢,哪怕一個打火機的小火苗碰到手指,恐怕也會哇哇大叫——那時,還能“安詳”、“自在”嗎?

明朝末年的憨山大師,早年在五臺山打坐時得到了一些境界,就自認為“證悟”了。後來他被人陷害,充軍流放嶺南,其間經歷了種種苦難艱險,而就在這九死一生之中,他才發覺他原先所“證悟”的那些東西僅僅是浮光掠影,絲毫派不上用場。

於是,他開始了銘心刻骨的反省,繼而在修行上獲得了重大的突破。

憨山大師在給友人的書信中說到,他非常感謝這一段苦難的經歷,這段經歷就好像天地間巨大的鉗錘,將他內心中蘊藏的我執煩惱錘打得一乾二淨,使他獲益匪淺。

縱觀古今高僧大德,幾乎各個都是具足剛骨的硬漢,有著斬釘截鐵的性格。“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他們的灑脫、自在,是經歷了千錘百煉的艱苦磨礪之後展現出來的智慧,絕非憑幾句輕飄飄的口頭禪所能得到的。

否則,那所謂的“灑脫自在”僅僅是古人所呵斥的“軟暖習氣”而已。

當今,在社會上流行的“心靈感悟”類書籍中,有很多就是這種“小資情調”。疲憊的現代人也許需要這樣“心靈的滋補品”,但是,作為修行人,我們要警惕,這也可能是心靈的麻醉劑。當暴風驟雨真正來臨的時候,這些真的管用嗎?

世間善法本來也是好事,可是世間善法一旦披上了“佛法”的外衣而混淆視聽,對眾生慧命的危害恐怕要遠遠超過殺、盜、淫、妄等等惡法。

品茶賞月也可能開悟,但絕不能說品茶賞月就是禪;

佛法不離日常生活,但也絕不能說日常生活就是佛法。

古德警示過:“心術在毫釐之辨”,“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我們的所作所為,究竟是把佛法融入生活,還是把佛法蛻變為小資情調的世間法,是每一個修行者都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摘自《臨濟棒喝》創刊號)

修行不是某種時尚,也不是自我安慰的心靈雞湯,或者逃避現實的麻醉劑。修行是深入我們的內心、挖出煩惱;修行是面對生死無常,曆事煉心。為什麼很多人學佛多年還是不得受用?就是因為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地理解修行,把修行變成了虛偽的面具和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卻沒有真正改變自己的認知模式。這應當引起我們每個人的警覺。

特轉此文,與法友們共勉之!


學佛人莫把“雞湯”當佛法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刷朋友圈時,忽然看見“佛說……”的句子,比如“佛說不要輕易動怒,和氣是福”,又或者“佛說不要氣餒,明天會更好”。這些“佛系”雞湯,是否真是佛陀說的?如何才能確認?佛陀說過的話,都記在哪裡?一起來看:

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

佛說:每一次遇見,都是命中注定,所有的遇見,皆是因為相欠

佛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錯。⋯⋯

不知何時開始,朋友圈裡的“心靈雞湯”,紛紛打起了佛陀的旗號。動不動就是“佛說”如何如何,就連佛陀的弟子阿難,也未能倖免。在不少人的筆下,阿難就曾說過這樣的話:「我願化身石橋,受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打,只願那所愛之人從橋上走過……。」

類似這樣“佛說”的句子還有很多,相信會有很多人疑惑:慈悲智慧的佛陀,什麼時候成了無病呻吟的文藝小青年?亦或是“金句頻出”的情感導師?

 

【莫把“雞湯”當佛法】

這些真的都是佛說的嗎?顯然不是,跟佛法也沒有半點關係。我們要知道,“佛說”指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他所說的話,應該句句都在佛經裡。而這些所謂的“佛說”的內容在任何一部佛教經典裡,都找不到出處。佛陀是解脫智慧的覺者,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為了教導眾生,幫助眾生開啟本性的智慧,從而能夠解脫煩惱、輪迴。

當然,我們也應該承認,有些“雞湯”句子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著一定的道理,能夠溫暖人心,給人以心靈的慰藉,比如教人努力勤奮,教人一心向善等等,有其存在的理由。

但講道理就好好說話,為什麼非要在前面加個“佛說”呢?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在道理前掛上一個名人的標籤,似乎會更有說服力。比如,在近幾年,以魯迅、莫言等名人的名義而杜撰出來“名人名言”不計其數,讓人真假難辨。

同樣地,這些掛著“佛說”的“雞湯”,似乎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因為在對佛法不瞭解的人眼中,這些就是慈悲智慧的佛陀所說的。可是“雞湯”就是“雞湯”,即便加上“佛說”還是“雞湯”。

因此,學佛人要懂得分辨,切莫把“雞湯”當佛法。佛法是釋迦牟尼佛根據對宇宙人生真相的瞭解,對大家宣講出來的言教,是引導大眾破迷開悟回歸自性的方法。而所謂的“心靈雞湯”雖然也能起到安慰人心的作用,指導一下現世的生活方式,但對人生的終極解脫,沒有任何意義。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佛法是為了幫助我們認清無常和痛苦的根源,然後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其智慧和慈悲,都是真真切切、平平實實,絕無任何矯揉造作。所以,這些所謂的“佛說”的內容其實很容易分辨。

如果想要認識佛法,瞭解佛陀所說的言教,進而開始修學佛法,就應該在平時系統地多讀、多看一些佛教經典,真正做到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法有三大語系,三藏十二部典籍,八萬四千法門,總有適合你去學習、修行的。找到與自己根機相應的法門,然後一門深入,精進堅持,這才是學佛的正途。

佛法不是心靈雞湯,不是精神安慰劑,更不是成功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佛教多一些認識和瞭解,多一些正知正見,這些所謂的“佛說”自然也難以傳播開來。你還見過哪些“佛系”雞湯?一起來闢謠吧!

內容來源 :   上海玉佛禪寺  


佛法不需要與時俱進----對話索達吉堪布

“佛法可以跟得上時代,但是管理方法和弘揚佛法的一些方式,確實需要與時俱進”

我也曾經特別喜歡錢

人物週刊:佛學院現在越來越有名,旅遊的、朝聖的…外來人員越來越多,這會帶來什麼影響?  

索達吉堪布:原本佛學院是個清淨的聖地,但現在因為來的人特別多,整個環境比較吵雜,特別是到假期的時候。人越來越多,可能會對佛學院低年級出家人的學習修行帶來一些影響,也會導致許多修行人在修行方面受到影響。

人物週刊:想過辦法改善這個狀況嗎?  

索達吉堪布:想過,但這個改變很難。因為現在康定、甘孜幾個機場的開通,還有317 、318國道暢通之後,漢地很多對藏地有好奇心的人就更容易來了。可能這是一個趨勢,要改變有點困難。

人物週刊:有考慮過賣門票嗎?

索達吉堪布:我們不願意,寺院自古以來就沒有賣門票的傳統。賣門票好像商業化了,也有很多部門找我們談過,我們說這種事絕對不行。

人物周刊:你在錢的方面似乎特別謹慎。  

索達吉堪布:只不過覺得金錢害了很多人,金錢的貪執包括對一些修行人、佛教徒,包括師徒之間的關係也有過傷害。所以我們在這方面謹慎些會好。

人物週刊:現在是個商業社會,無論做慈善,還是弘法,很多事情都會跟金錢發生聯繫,你身在其中,怎麼面對這種情況?  

索達吉堪布:不管是做慈善也好,還是做其他的事情,我會在能力範圍內做事,會隨緣,做不成心裡也不會有什麼痛苦。我始終認為,金錢只有在能幫助某些人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真正價值。但沒有的話,也會讓人煩惱。佛教裡提倡的就是不走極端,要中等,其實就是我們說的中庸。現在很多人不是一點積極性都沒有,就是慾望太大了,貪得無厭。

人物週刊:金錢在某個時段對你有過誘惑嗎?  

索達吉堪布:小的時候特別特別喜歡錢。一直想,如果有錢的話該有多好。每天做夢都是有錢多好。尤其讀國中時,每次開學,同學都有錢就我沒有。自己去外面砍木材、打工,就是想開學的時候有錢買件衣服。那時候可以砍木材,有一次,我跟弟弟在一個山溝裡砍了很多木材,結果一棵樹砍倒後壓斷了電線,害怕供電局會找我們,晚上就又跑到另外一個山溝裡去砍。兩三天後發現沒事,我們又回到原來的地方,把那些砍完的木頭放到拖拉機裡拉出去賣,賺了二十幾塊錢,特別高興。當時確實條件很受限制,穿的吃的,各方面都非常非常艱苦,那時覺得有了錢就擁有了一切。

現在好像不管是誰,壓力都很大,都好苦啊

人物週刊:使用網路授課之後,你的事業和心態改變了嗎?  

索達吉堪布:在藏傳佛教推廣方面,比以前範圍更大了。事情越來越多,因為我們牽涉到的人越來越多。除非這件事情實在是做不下去了,一般情況下,只要開始的事情,我不會輕易停下來。這樣一來,就不像以前那樣空閒,現在越來越忙了。 

我也會用網路收發郵件,找出資料,和人進行一些溝通,除此之外,網路對我個人的修行、心態和生活,沒什麼不好的影響。

人物週刊:你在網路上一般關注什麼資訊?  

索達吉堪布:我對政治、環保、天文地理、神秘事件,像是外星人之類的事感興趣,有時候也關註一些當前的金融、社交,以及國際上發生的一些大事和案件…幾乎囊括了所有,我們對世間人的心態、知識的了解還是很重要的。有時候也看報紙,但有些報紙內容不是很真實,所以也沒興趣。

人物周刊:這一切都是為弘法做準備嗎?  

索達吉堪布:也不全是為了弘法準備,因為自己也有興趣。其實我對世間很多事情不了解,每次看了以後,我也會學到一些新的知識。

人物週刊:一個出家人學很多世間知識的目的是什麼呢?  

索達吉堪布:如果出家人住在山洞裡,或是住在一個寂靜的地方,那麼不學世間的任何知識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他想幫助世間人,就必須知道這些人的心態,所以向學校裡的老師或學生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要掌握很多人的心態,每個時代人的心態都會有改變。80年代人的心態和21世紀人的心態完全不同。作為出家人應該做對眾生有利的事情,如果不想做,那就可以住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人物週刊:傳統印像中,出家人是出世、隱居的狀態,但現在卻是入世的狀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 

索達吉堪布:實際上,我覺得山上隱居的有兩種人,一種是他自己確實沒能力面對世間人和事;還有一種人確實超離世間,到山上隱居,到底是哪一種,要分別。人們以前認為出家人全是在山里,這是個別媒體的宣傳而導致的印象。  

出家人到紅塵中來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山上、在寂靜的地方沒辦法待下去,跟世間人一樣,想融入他們的生活;還有一種,一個人待在山里,會失去幫助很多人的機會,因此他會一心一意地傳播教義,或幫助有緣眾生,這與佛教的教義不相違背。因此我們不能認為佛教徒應該永遠都在山裡。  

佛教徒的層次很多,初學者為了環境的影響,例如剛開始有一些異教的書不要看,看了連自己的正見都不能確定。到一定的時候可以看,可以學習,也可以跟外道在一起。佛陀跟剛出家的人說你不要接觸這種人,因為剛開始他的心還是很弱的,沒有成熟,到一定時候,不會受世間影響的時候,你可以到世間去渡化眾生。所以這兩個都是佛陀的教義,就像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一樣的。

人物週刊:出家後,你第一次從山上下來是1987年,那會兒感受到的物質世界和現在的世界,有什麼不同?  

索達吉堪布:現在城市修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但人越來越忙碌。那時候城市裡面的人沒有這麼大的壓力,但現在好像不管是誰,壓力都很大,都好苦。所以,我下山後,希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想改變這個世界。

人物週刊:想要這個世界變成什麼樣子?  

索達吉堪布:想這個世界變得和善、快樂,變成很美麗的世界。

心靈雞湯也有營養

人物週刊:你聽過對出家人開微博的質疑聲嗎?  

索達吉堪布:其實任何事都不能一概而論,《寶積經》中說:「有智者依方便得解脫,無智者依方便得束縛。」這段話很適合對使用網路的取捨問題。不管什麼身分的人,只要是做對別人有利的事,方式並無一定之規。身為出家人,每個人的因緣也不相同,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話應該可以引起他們的深思吧。

人物週刊:有人覺得,你微博上的內容貌似心靈雞湯,你聽過這種說法嗎?  

索達吉堪布:聽過,本來我也想過,做一些研究性強一點、專業性強一點的開示,但我的微博是面向公眾的,不能只考慮專業的佛法研究者,像五部大論這類甚深的佛教內容,可能不適合這些受眾。微博是面對許多普通人的社交平台,現在的人比較適合「人天乘」(註:人天乘是佛陀接引眾生的方法之一,即教導眾生修習五戒十善,由此功德往生人道與天道二善道中,比較容易成就,對於接引懶惰怕苦求安逸的眾生是一方便法)的問題,甚深的佛法問題,喜歡的人非常少。如果對大家有利的話,有人說是心靈雞湯也沒關係,我知道,這些內容在目前可能比較適合。

人物週刊:在你看來,心靈雞湯的作用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眾生能從中得到暫時的內心上的安慰吧,心靈雞湯對喜歡甚深道理的人來說肯定是不夠的,但對多數人來講,是有幫助的。心靈雞湯也有營養。

人物週刊:你出版的書都很暢銷,想過原因嗎?  

索達吉堪布: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寫的這些是針對性比較強的,例如我會關注現代人在一些關係中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傳統文化當中也能找到答案,它的內容應該會對大家的生活起一點作用吧,如果不起作用,那它很快就會沒有人看。

人物週刊:在你看來,現在的社會環境和佛教之間的衝突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比如我們提倡的不殺生,和社會的許多面向有衝突。佛教的要求是不要殺任何眾生,但現在的所謂社會發展,很多人需要透過殺生來增加收入。這個比較難解決。

人物週刊:你覺得現在中國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中國大多數人沒有信仰。因為沒有信仰,許多對社會有負面影響的問題不斷出現,例如貪污等。

人物週刊:你怎麼看現在社會充滿戾氣的一面?  

索達吉堪布:不只是現代,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情況。如果我們對歷史稍微了解的話,會發現,每個時代的人都會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是如此的暴力、貪婪、充滿戾氣等等。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事情發生。

佛教的戒律也是一種管理制度

人物週刊:在有些非佛教徒的眼裡,佛教的戒律非常嚴苛,讓人產生畏懼感和距離感。  

索達吉堪布:佛教的根本戒律是“殺盜淫妄”,這也符合世間對人們的要求。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要遵守一些戒律,中學生有中學生的戒律,大學生有大學生的戒律,企業也有企業的戒律,其實就是管理制度。佛教的戒律也是一種管理制度。  

而且,不同層次的人會有不同的要求,就像三星級賓館的管理方式和五星級賓館的管理方式肯定不同。不只是佛教,其他宗教也是一樣,都有相應的戒律。

人物週刊:在你看來,藏傳佛教比漢傳佛教為更多人關注和接受的原因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一個是藏傳佛教自己的特點,傳承比較嚴謹,特別是對一些高級知識分子來講,藏傳佛教的邏輯性或者是它的理論性很強。藏傳佛教的儀式也比較有特色,比如說灌頂之類。

人物週刊:但也有人詬病藏傳佛教太過儀式化。  

索達吉堪布: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眼裡會看到不同的樣子。

人物週刊:你常會舉一些科學方面的例子,用以證明佛法不是迷信,甚至做過《生命科學與價值觀》的主題演講,在你看來,科學和佛法到底是什麼關係?  

索達吉堪布:我自己花了近二十年時間研究科學與佛法的關係,最後發現科學並不能真正解釋佛教的意義。現在好多人覺得佛教跟不上科學的腳步,其實是科學跟不上佛教的腳步。這個道理呢,我10年前舉過一些例子,還跟一些科學家探討過。

人物週刊: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用科學來證明佛法?  

索達吉堪布:因為現在很多人只相信科學,沒有佛教的概念,如果我直接說佛法,他不承認,如果用科學家的語言來證明佛法呢,他就會覺得有力度。

人物週刊:可你剛才也說,科學並不能真正的解釋佛教的意義。  

索達吉堪布:對,佛教的部分內容,比如說空性的意義、光明呀等等,科學是無法解釋的。大多數人還沒到那麼高的境界,佛法的甚深部分,目前的科學還達不到這種深度。但科學的有些道理和佛法相通,佛法一般的道理還是可以用科學解釋的。

人物周刊:現在佛教徒的人群結構相比以前有變化嗎?  

索達吉堪布:我發現,最近在網路報名上課的、皈依的,很多都是年輕人,而且很多都有專業知識,學歷也比較高。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漢地學佛的大多是老人,所以佛教是個老年化的團體。現在不只是年輕化,知識分子也非常多。還有很多演藝圈的人,包括一些文藝工作者,有相當多的名人,他們熱衷於研究佛教,做慈善,這方面的情況越來越多。

人物周刊:感覺你很重視知識分子這個群體。  

索達吉堪布:我是重視,即使他反對佛教,反對宗教,我也想聽他們的道理,雖然我們感興趣的點不一定相同。有些深層的智慧,跟知識分子碰撞,可以發散出許多有趣的想法。

人物周刊:你會想要影響他們走近佛法嗎?  

索達吉堪布:原本就可以讓他們來研究、了解,自己去修行也是可以的。但我一般是隨緣的態度,並不會強迫,刻意。

找男女朋友都需要好好觀察,何況找上師

人物週刊:我們偶爾會看到一些年輕的活佛穿著紫紅色僧袍拉著女友的手逛街,這讓一些人對藏傳佛教的戒律產生了疑問,藏傳佛教的出家人是否可以結婚有不​​同版本的說法。相應的戒律到底是什麼呢?  

索達吉堪布:首先,不管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一個人只要出家了,就一定不允許結婚和有配偶。第二,藏傳佛教的活佛並非都是出家人,在家活佛可以談戀愛結婚。你們看到的這種,應該是在家活佛。而且,他們穿的紫紅色衣服,雖然看起來跟袈裟比較像,但實際上不一樣。出家人的五衣(註:袈裟的一種),裙子上有福田格,也就是一些口袋狀的縫製,不是出家人的裙子上沒有福田格,這是最根本的區別。藏傳佛教的出家戒律非常清淨、完整,但也有個別不如法的人,這是在任何時代、任何團體中都會有的現象。

人物週刊:現在漢地確實有好多活佛,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分辨真假。 

索達吉堪布:如今,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打著「某某佛菩薩轉世」、「秘傳佛教大法」的旗號,以達到謀取私利的目的。而個別佛教徒在尋找上師時,也不經過長期觀察,飢不擇食地就盲目依止。我常對他們說,例如你們在世間找一個男女朋友,或是找一個合作夥伴,也要知道這個人的背景、家庭狀況,進行一些觀察。但現在很多漢地的佛教徒根本不去花時間去了解,只是看一個簡單的廣告,聽說有個活佛來傳法,好吧,就去皈依他。最後造成的不良後果,雙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這並不是藏傳佛教的過失。

人物周刊:據說北京某地集中居住了很多活佛,你怎麼看這種現象? 

索達吉堪布:來到漢地的活佛,大多數是非常好的,他們有慈悲心、能力、知識,引導眾生走向解脫,但是,任何事情都無法避免個別現象。當時印度佛教來到藏地的時候,剛開始也有一些混亂的現象。以前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關係不是很密切,現在藏傳佛教來到漢地,中間也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但我覺得不是外面所傳的那麼嚴重。極少數人也不能代表所有的活佛、上師和仁波切,當然,我們希望大家對不好的現象進行抵制。

人物週刊:為什麼現在會有這麼多的假活佛,跟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有關嗎?  

索達吉堪布: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沒有問題。但是呢,這個制度被很多人利用了。

人物周刊:在你看來,佛法需要與時俱進嗎?  

索達吉堪布:佛法不需要與時俱進,它可以跟得上時代,但是我們的管理方法和弘揚佛法的一些方式,確實需要與時俱進。

成功兩個字已經被說爛了

人物週刊:身為藏族人,在你看來,這個民族的優劣勢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優勢是非常吃苦耐勞,頑強勇敢,這個民族的本性具有天生的慈悲心,可能跟從小生於佛教家庭也有關係。前陣子在學校問漢族的支教老師,這些孩子給他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他們說,這些孩子有感恩心。以前在漢地也教過書,教完以後,學生就沒什麼連結了。在這裡,即使畢業了,有些學生也會來找他們,感謝他們。  

劣勢是,除了一些出家人外,大多是文盲。我的父母、弟弟、3個妹妹都沒有讀過書,也不認識字。我們現在一直在呼籲,在學會書寫藏語的基礎上,要懂漢語、英語。這種呼籲也符合國家的政策,例如每個民族有學習和記錄自己語言文字的義務和責任,同時也要學習一些國際化的文字。

人物週刊:漢地的一些人在物質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開始尋求信仰,你怎麼看待這個現狀?  

索達吉堪布:物質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尋求信仰的人也未必全是真心。例如貪官啊、有些幹了壞事的人是為了保護自己,功利性的尋求信仰,所以呢,有些信仰不一定很正確。藏地的人從小就生活在有信仰的環境中,信仰為他們的生命帶來快樂和滿足。不過現在藏族年輕人,越來越缺乏信仰,貪欲也越來越強烈,對文化知識方面也不是很追求。我特別擔憂這些年輕人。

人物週刊:現在,國人對成功的追求比較極致,我想知道,藏地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成功」這個詞出現的頻率高嗎?  

索達吉堪布:很長時間以來,我對孩子們比較關心,雖然我自己是出家人,沒有孩子,但我接觸的孩子可能比一般的在家人還多,因為自己這幾年建了幾所學校。在藏地,孩子心裡基本上沒有「成功」這個字眼。  

藏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常告訴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有一個遠大的理想,但如果沒有實現,也不必痛苦,因為世間的一切並不是你心想就能事成的。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無常。從小對這些理念有了解的話,長大後就能少一點痛苦。  

現在全球七十多億人,完全沒有宗教信仰的只有10%左右。作為孩子,對因果的信仰很重要。沒有任何信仰的人,人生是沒有著落、沒有方向、沒有歸宿的,不知道人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生活的底線,沒有生活的規則,是非常可怕、危險的。這些也屬於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教育完全是顛倒的,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追求知識上面,這些知識學得再多,也不能讓你對社會對家庭多些理解。  

以前在漢地,成功這兩個字也不像現在出現的頻率這麼高,成功學還不是很突出,現在透過媒體、個別企業的宣傳,這兩個字常被放在嘴邊,甚至說爛了。

人物週刊:什麼樣的詞彙在藏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的頻率最高?

索達吉堪布:慈悲。藏族人衡量一個人,慈悲和內心善良是非常重要的標準。包括找結婚對象,對方有房有車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善良;找商業上的合作夥伴也是如此,先要看這個人的人品,再談合作。

死亡是下一個旅程的開始

人物週刊:我想知道,在藏地,60歲以上人的心理狀態如何?你觀察過漢地60歲以上人的狀態嗎? 

索達吉堪布:在藏地,60歲以上的人還是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我發現漢地的人到了六十多歲就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到了邊緣了,我跟很多人聊天,他們都說自己老了,都抱著等待終老的心態。我母親今年83歲,前幾天我們聊天的時候,她說,“我現在算已經老了吧,但是好像也很開心。” 

有一次有人問我叔叔,「你幾歲了?」他說,「年齡不是很高,80歲,只不過身體現在有點沉重了。」這種思維上的不同,應該說還是信仰導致的差異。藏地的人,覺得死亡也就是到另一個地方去,就好像我們這一程的旅程已經結束了,他在等待下一世的到來。這輩子好好修行,多做些善事,下一世也不會很差的。當然,造業多的人是比較害怕的。  

沒有信仰的人,會覺得這輩子結束後就什麼都沒有了,想到這些,他會特別灰心,甚至恐懼,因為沒有歸屬感,他們不敢面對死亡。

人物週刊:你去過漢地的老人院嗎?  

索達吉堪布:去過,漢地現在很多獨生子女,孩子不給他們打電話、不理他們,他們有特別多的願望和傷感不知道對誰哭訴,問他家裡有什麼人時,他們的語言裡充滿怨氣,給人的感覺,好像就在那裡等待終老了。

人物週刊:你跟母親之間常有溝通嗎?  

索達吉堪布:因為我特別忙,每個禮拜都會去看她一下,跟她待個幾分鐘,有時候時間多,就稍微聊一下以前的事情啊,現在的一些狀況。看她一眼,對她就是種安慰,她的心態跟我們完全不同,她是隨時隨地惦記著她的所有的子女。她會擔心我會不會生病啊,我出去以後會不會翻車……我們藏語裡有句話說:母親的心像水一樣,兒子的心像石頭一樣。

不一定要談個失敗的戀愛,才知道人世間的苦

人物週刊:你每天要做非常多的事情,似乎有種急迫感,這是年齡帶給你的嗎?  

索達吉堪布:我今年52歲了,人到了50歲以後,好像夕陽一樣,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會長的,我常常想就算我再活18年,也已經70歲了,看看周圍,很多70歲的人基本上都做不了什麼事了。

人物週刊:你不只關注教育,還有醫療、養老、環保……一個出家人這麼關注社會議題,不耽誤修行嗎? 

索達吉堪布:剛開始我也有這樣的擔心。因為做慈善不像我們修行,是一個人的事,做慈善要藉助很多社會上的人,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達到的。但後來想,做慈善也是布施,這也是一種修行。

人物週刊:你師範學校沒畢業就出家了,世間人的很多事情都沒有經歷過。有人說,修行人應該對世間的苦樂多些體驗,而不只是理論上了解,才能更好地利益眾生。  

索達吉堪布:我覺得不一定大家都需要這樣吧。藏傳佛教中有些大德沒有經歷過世間的苦樂,但是他修行非常好,發心純淨。不一定要談個失敗的戀愛,才知道人世間的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吧。

人物週刊:你出家近三十年,最初的目標是什麼?後來的變化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最初的話,我就想在山裡面成為一個非常有成就的修行者。現在呢,我的目標是在有生之年,把所學的知識跟更多人分享,當我離開這個世間以後,也還有個別人因佛法而受益。

同性戀和異性戀都是執著

人物周刊:你有關注過同性戀群體嗎?  

索達吉堪布:沒有特別關注過,但我也知道,社會中有這樣的群體。佛陀早已說過,因為眾生的業力不同,有些人對異性起貪心,有些人對非異性生貪心。都是執著。

人物周刊:現在是資訊社會,人們整天都陷入各種資訊。有人說,現代人想要修行、解脫更難了。 

索達吉堪布:的確是這樣。現在很多人求的都是升官發財,包括一些佛教徒。真正想從佛教中獲得解脫、發自內心追求的人並不是很多,但這是一個社會現象,沒辦法。我們傳輸佛法的時候,如果講一些比較高點的境界、大乘佛教的思想的時候,很多人都聽不進去,甚至根本聽不懂。講一些世間人的故事啊、概念啊,大家都特別樂於接受,所以佛教也有不同層次的弘揚佛法。或許大多數人適合的是這一世的心靈慰藉,跟來世的解脫並沒有很大的關係。但暫時來講,它也成為今世的一個妙用,適合現在大多數人。

人物週刊:你說這話的時候,感覺有點無奈。  

索達吉堪布:現在時代變成這樣,再怎麼樣,也是無可奈何。

人物週刊:你現在有煩惱嗎? 

索達吉堪布:貪瞋癡、傲慢、嫉妒都有,只不過不嚴重。在我們的習氣沒有斷之前,所有的這些煩惱都有。

人物週刊:這個世界多數地區都有宗教信仰,但這個世界上還是有戰爭、污染……各種各樣的問題,宗教到底解決了什麼?  

索達吉堪布:宗教也並不是解決戰爭、解決污染的。

人物週刊:它不應該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嗎?  

索達吉堪布:它是讓內心世界變得更美好的。

人物週刊:內心世界變美好了,外在世界不應該也隨之美好嗎?  

索達吉堪布:實際上如果沒有宗教的話,現在的戰爭和污染可能會更嚴重。

人物週刊:什麼樣的人最需要佛法?  

索達吉堪布:我覺得墮入惡趣的或苦不堪言的人很需要佛法,佛法可以拯救他們。

人物週刊:信仰到底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嚴格說,沒有信仰也是一種「信仰」。有些人追求金錢,這就是他的信仰。信仰不是有或沒有,關鍵是對或不對。 (完)


5種方法,幫你辨別真假“佛說”! 

現在的網絡上,經常見到“佛說”類的文章,但這些話,大多數都不是佛說的,而是作者抄襲別人或者自己編造的。

這些假的“佛說”,往往似是而非,看上去也很有道理,否則就不會被人大量轉發、傳播了。為什麼這麼多人寫假“佛說”?目的一般就是一個,為了流量,為了博眼球,為了利益。因為佛的名聲大、信眾多、傳播廣,只要標題打上“佛說”兩個字,就很容易吸引別人點進來,所以就打著佛的幌子騙人。

比如下面這些話,看似很有哲理,但真不是佛說的,只是一些心靈雞湯而已:

“愛情是場修行”、“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傷害你的人,其實是來渡你的”、“你給別人的一切,都會回到自己身上”、“凡事看破不要說破”、“相遇是緣,錯過也是緣”、“世間的遇見,皆因為相欠”等等。

佛法中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常、涅槃寂靜”,是鑑別真偽佛法的總的標準。有人總結了五種方法,幫助大家進一步辨別真假“佛說”。

一、將輪迴浪漫化

網上最有名的一段“佛說”: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

這句話在網上一查,前面大多都打上“佛說”、“佛曰”兩個字,其實這根本不是佛說的,而是出自席慕蓉的一首詩《回眸》。

佛陀開示輪迴,是為了讓眾生認識到嚴峻的生命現狀,通過精進修行,放下妄想、執著,不再造作惡業,才能根除煩惱,獲得究竟解脫。佛法難聞,人生難得,一旦失去人生,萬劫不復,哪裡有時間去幻想浪漫?

二、將因果宿命化

比如這些:

“有一種命中註定,叫無可奈何”、“所有相遇,皆是天意!”

這些句子,把佛所講的“因果”、“輪迴”,誤解為宿命。其實佛法並不認同天意、命中註定這些宿命論觀點的。佛教講的因果,是緣起因果,是在無數因緣和合的條件下,產生出某種結果的現象。佛教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就是為了讓人積極創造善因善緣,改變命運。

三、將修行世俗化

比如這句;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這句話也不是佛家所說,而是出自清代小說《義妖傳》,都是文人杜撰出來的。佛法修行,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獲得究竟解脫,不是拿一世的修行來換取現世暫時的快樂。

四、將空性斷滅化

比如下面這些:

“三千繁華,不過一捧黃沙”、“一切不過是浮雲。”

佛法中所講的“空”,是“緣起性空”,就是指一切因緣所形成的現象,都具有空性的本質。空和有,不是互相衝突和對立的,所謂“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空和有,是一不是二,是相輔相成的。佛講空性,是為了讓眾生放下執著和分別,不落兩邊,因為眾生太執著“有”了。但這些“佛說”,習慣執著“空”的一邊,容易讓人落入斷滅、虛無的邊見中,覺得反正什麼都是空,那就一切都無所謂了。

五、將佛法雞湯化

“得到是福,失去是緣”、“學會隨緣,就是放過自己”、“別問天意,一切隨意”。

佛法廣大,無所不包,從做人的基本準則,到解決自身煩惱、慈悲利他,從現實意義到終身價值,都能從佛法中找出相應的修行方法。所以佛法很容易被人誤解為“心靈雞湯”,認為佛法只是一些寬慰人心的話語,並不能解決現實問題,把佛法和生活脫離開來。

其實佛法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一切佛的經教,都要落實在生活實際當中,才是真正的學佛修行,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希望這五種方法,能夠幫助大家有效辨別網絡上流行的“佛說”文章,不要被迷惑和誤導,應該通過正信的道場,學習正信的佛教,然後再幫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才能將佛法發揚光大,利益眾生。


這些網傳的“佛說”,真不是佛說的…

習修佛法是為了究竟離苦得樂,而現今網路上流行著各類「佛說」式雞湯,僅使人獲得短暫慰藉,誤以為這就是佛教,掩蓋了佛法了生脫死的真正內涵。

在自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資訊的製作者、發布者、傳播者。但有不少平台或個人為了流量與眼球,以一些模稜兩可的話語傳播假訊息。

近些年,網路上就流行著「魯迅說過…」的話語體式,而實際上大多並非其本人所作。其實除了魯迅,網路上還流傳著各類領域專家名人的所謂“至理名言”,乃至“佛陀”本人,也被各種“佛說體”模糊了面目,讓大眾難辨真假。

身為佛弟子,著實需要一雙慧眼甄別真假「佛說」。藉著網路上流行的50句“佛說”,來做一番探討、辨識。

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

所有相遇,皆是天意。

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

靠自己的人,命最好。

有一種命中註定,叫無可奈何。

把一切看淡,是一種解脫。

放下別人的錯,解脫自己的心。

讓人一步,渡己一輩子。

人生有輪迴,緣分是注定。

愛情是場修行。

人生有三難,誰也躲不過。

所有的好運,不過是累積的善良。

傷害你的人,其實是來渡你的。

得到是福,失去是緣。

屬於你的,永遠都在。

放下是擁有。

別人的嘴,不必在意。

你給別人的一切,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若不相知,何來相思。

感恩,能改變命運。

凡事看破不要說破。

學會隨緣,就是放過自己。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有緣而來,無緣而去。

相遇是緣,錯過也是緣。

善良,永不過期;好心,必有好報。

人這輩子,平安就好。

三千繁華,不過一捧黃沙。

心上有個人,活著才有精神。

心若美好,一切皆美好。

閒者,皆非等閒之輩。

知足常樂,難得糊塗。

緣分需要等待。

不要傷害一個對你好的人。

人生本過客,何須千千結。

別問天意,一切隨意。

一切不過是浮雲。

人這一生,皆是注定。

心中有多少恩,命裡就有多少福。

做一個簡單的人。

做人,不需要人人喜歡。

別人是自己最好的鏡子。

光陰自會為你安排好一切。

忘了吧!

有時候,我們要學會認命。

凡事都是有定數的,不能強求。

人就是苦,今生修來生。

世間的遇見,皆因為相欠。

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

……

讀完以上這些句子,是否覺得很多都有些道理?若非如此,它們也不會被廣泛轉發,在網路上迅速流傳。那麼該如何辨別「真假佛說」呢?

佛法中的“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作為鑑別真假佛法的標準。同時結合上面的50句“佛說”,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總結出五種“假佛說”的特徵。

例如:

所有相遇,皆是天意。

有一種命中註定,叫無可奈何。

……

佛法所說的“因果”“輪迴”,容易被誤解為有宿命、命中註定、天意等。事實上,佛法講的因果是「緣起因果」,即在無數因緣條件的共同作用下,而有某種結果的出現。具足怎樣的因緣,就會發生什麼樣的結果。

因此,佛法不認同「天意」「注定」等宿命論觀點。每個人的命運,是由身語意三門的行為累積決定,不是神或佛的安排。明了因果,不是放棄努力,而是在每個當下保持觀照、謹慎取捨因果,積極創造善因善緣,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例如: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

若不相知,何來相思。

……

六道輪迴所描述的,是眾生痛苦的生命狀態:因不明宇宙、人生真相而造不善業;因不善業而感相應苦果;並因不明苦的根源,繼續造業,繼續受報。如此生生世世沉溺於生死、煩惱中,難以究竟離苦。

的確,眾生在輪迴苦海中無數次相遇,但終究逃不過生離死別、物是人非、相愛相殺,哪來什麼浪漫色彩?

佛陀開示輪迴,是為了讓人看清真相和惑業苦的生命狀態,生起出離之心,透過如法修行,徹底止息輪迴。絕非要賦予輪迴什麼「浪漫」的色彩,更深沉溺在虛偽痛苦的幻象之中。

例如:

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人就是苦,今生修來生。

……

佛法修行可以得到三種利益:現世樂、來世樂、涅槃究竟樂。然而,前兩種未能徹底解決苦的根源,並不究竟,只可作為實現涅槃之樂的助緣和基礎。

但有些“佛說”,引導人將修行以求現世和來世樂為目標。發心上失之毫釐,果報上必定謬以千里。

例如:

三千繁華,不過一捧黃沙。

一切不過是浮雲。

……

佛法中所說的“空”,是“緣起性空” ,即一切緣起現象的顯現,都具有空性的本質。空的本性與現象緣起,兩者是毫不衝突的。經雲:“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

但一些“佛說”,將人們對“空”的誤解放大,久而久之,容易使人落入斷滅、虛無的邊見中,覺得什麼都無所謂,一切都不重要。

例如:

靠自己的人,命最好。

屬於你的,永遠都在。

……

佛法是揭示宇宙、人生真相的大智慧。從做人的基本準則,到解決煩惱、慈悲利他;從現實意義,到終極價值……都是佛法關注的問題。

所謂“世間好話佛說盡”,因此也容易被人誤解為“心靈雞湯”,痛苦的時候喝一喝,安慰緩解一下,不解決實際問題。

事實上,整個佛法都是為令眾生究竟離苦得樂而存在,一切經教都是能夠落實到人生、破迷開悟的智慧鑰匙。

希望透過「三法印」和延伸出的這5個甄別方法,能夠幫助大家慧眼識“言”,避免被各類“佛說體”迷惑、誤導。更願大眾能親近正信佛教,聽聞正法、如理思維、依法修行,真正獲得改變生命的智慧和力量。

 

辨別正法的《三法印、四依法》(初學者必閱)

為什麼要去西方極樂世界

我這麼幸福,為什麼要學佛修行,有何好處?

 

佛法的設計從來就不是讓你這一生變得更美好,是來翻轉生命的

真相大白:偽造的佛陀畫像貽害無窮,不要再傳播了!

釋迦牟尼佛的真實腳印,見者福報不可思議

這樣緣起不好,總覺得需要重複詢問最細節的問題

發願學佛修行,反而招來種種的不順呢?

如何消業障,學佛多年為何很多事一直不順

修行人每天有幾件事不能忘記

真正的慈悲和愚蠢的慈悲

大家要注意,隨緣是隨善緣,但不可隨惡緣

隨喜惡行,惡報更大!千萬不能去隨喜別人造惡業、破戒、殺生!

你真的想求生西方嗎?看平時的表現,就知道你是否真心想往生西方!

假如真有佛,你損失了什麼?

學佛不是要你遠離生活,而是讓你學會生活!

關注靈性!每天念經,是保持靈性不失!

人天感應是怎麼回事!感謝人,不用講太多,多念經!

來生做人,比往生西方極樂還難

若不往生淨土,將來必墮地獄

地獄的死神:閻羅與閻妹

地獄存在的證據

地獄痛苦的程度

業力不可思議的孤獨地獄眾生的痛苦和投生因緣

離開地獄的唯一生路

末法眾生歸宿:99%人要墮惡道

回向的力量-直度無間地獄

疾病和閻羅王的關係,業障病的人,部分神識已經下地獄了

驚歎三世怨,福報的陷阱

天天念佛,為何還有很多人墮三惡道?

有機會碰到了佛法,是人生一大幸福幸運!

很多人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

不要以為念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無法往生的真相!

沒有出離心的攝持,所修的法再高也沒有意義!

危險!念佛念經念咒未必是修佛法!

念佛一百種果報!基本常識都沒有,念佛去了地獄,冤不冤枉!

修學凈土宗要不要聞思,學習教理?

佛法的命根就是聞思修行

世間福報都是成就的障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