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人學佛需謹慎 要警醒四種職業習氣

文人假如不學佛,便也無所謂慎與不慎。利用上天給的好文才,舞文弄墨,作為生計的飯碗,乃至實現名利雙收,有些職業習氣也無妨礙。

可是文人如果學佛,其與生俱來的某些習氣,比之於別的行當所染職業習氣往往更深,簡直深到骨子裡,卻真是需要自我警醒乃至朝乾夕惕的,免得遇大道而空過。

一、太把文字當回事。

文人對文字、文章、書籍都有一種天然的敏銳力與超出常人的感受力,對於自己寫的東西偏愛乃至偏執,用氂牛愛尾都遠遠不足以形容。

然而,不管是別人寫的還是自己寫的,都不過是人類意識思維在特別時空下極其有限的感受或感知而已。

儘管這些有很美的文字外殼作為包裝,但本質仍是妄念合和的產物,是人心意卜度而成,屬於人類「有知而知」的範疇。人類受經驗的束縛,難免對真理探求不過如管中窺豹,故「有所知,則有所不知」,所知者極有限,不知者何其多?

而佛教的文字般若卻是佛或祖師大德們「無知而知」證悟現量所流露的真理。佛「無所知,而無所不知」,所知不僅普遍完全,而且永保精準無誤。

凡夫所作既屬無常妄念,那又何必執著太甚?有人欣賞,是小確幸,無人欣賞,即使付之一炬,又有何不舍?

徹 悟大師晚年曾把個人深邃的修學體悟、悟佛心要筆錄成書,一天忽然把洋洋十年來所著全都付之一炬,弟子們從火堆里鉗出一些未燒化的紙片,才有了今天的《夢東 禪師遺集》,這些文字讀起來真如清風霽月般瀟洒爽利,自在無礙,正是有這樣的大師,方能有此舉;正有此舉,方得此文啊!普通文人可有這樣的氣魄與洒脫?

二、文人容易言高於行。

常寫文章的人肯定有體會:有時筆下寫著寫著,便會循著文理或文意越寫越飄,其精神狀態只是在寫的那一瞬間乘著筆力達到那種高度,而筆一停,回到現實中,則完全不在那個高度。

再加上作者極盡文字表現之能事,通常會讓讀的人覺得境界好高,但實際人與文多數存在很大差距。最壞的情況則是:當別人讚嘆聲起的時候,作者腦子一熱,也想當然地就認為自己果有此境界,那可真是要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像蘇東坡寫的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這文字反映出的境界還得了嗎?簡直無異於經文!但眾所皆知的是,蘇東坡一世卻並沒能脫離六道輪迴,這偈子只能代表蘇宿世所帶之佛教慧業深厚,以及罕見的文字駕馭才能。

以前看過《智慧東方》雜誌上一篇文章,名字記不得了,它把古代有名的幾個大詩人歷數個遍,作者發現詩里寫的和詩人們於現實中做的,真是好大差距,甚至有些甚至是天壤之別。

比 如《憫農》的作者李紳,寫下了一首伴幾代小朋友們成長的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感動了多少人,啟發人們要珍惜糧食。然而現實是,李紳在發跡之 後,再也沒有絲毫「憫農」之心,他花天酒地,每餐要吃一盤雞舌,為吃這一盤雞舌要殺活雞三百多隻,故而他家院子裡所殺的雞堆積如山。「憫農」還是「害 農」?真是諷刺至極!

李元松說:文章與言詞若能代表一個人,那麼古來詩人皆神仙。

三、文人易造綺語之業。

文人駕馭文字的能力以及的修飾文句的能力超出常人,一坨屎寫成一朵花,絲毫不在話下。故而也極易犯下綺語之業,一可說十,十可以百,甚至黑能說白,白能說黑,且說得頭頭是道,似乎渾身上下都是理。

歷史上隋煬帝就很會寫文章,以至於他想要干一件壞事的時候,為陳述理由而作之文章,由於寫的太完美,完全無懈可擊,讓所有大臣無力反駁。

學佛人應老實本分厚道,不必修飾很多,誇張很多,不需以文字眩人眼目,動人心魂。我們看看印光大師所留下的文字多麼樸實,多麼平淡,多麼自然,說任何話都是 直來直去,不繞彎子,不講修辭,不賣弄文辭,樸實無華的文字盡顯其懇切慈悲與無礙智慧,即使是在百年後的今天也在利益著無量眾生,這些完全不是靠文字技巧 所能達到的。

四、文人易相輕。

文人的世界裡,文字永遠是自己的最好。這是強烈的我執的表現,也是太把文字當回事的結果。

由於文人與文人同是提筆為文之人,在讀者面前有更多的可供相比較之處,故而各自在自信心不足的情況下,便要以種種手段顯示自己水平超過對方。

文人若將這種習氣帶到佛門中,便非常容易引發種種是非,種種爭端。

文以載道,但文字本身不是道。文字只是一個工具,像一艘船一樣,將人帶到真理面前。人應該善用文字,而不是被文字所累。

人所有天賦的長處,有時恰恰同時也是自己值得加意警惕之處,被水淹死的,多半是會游泳的,而且越是游泳水平好的,被水淹死的幾率也越高;手上多了一把刀,方便了削切一切東西,但同時也增加了削到自己手的風險。(作者:宗道法師)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yn266n.html

==============================

出乎自心與入乎他心
宗道法師

  最近寫的幾篇文,引來了好多“好奇貓”,紛紛悄悄私信問我:“哎,你說的文人是誰呀?”“哎,你說的把因緣當借口的人是誰呀?”“哎,……”

  我的回答是:我寫的就是我自己啊!

  問者表示不相信,覺得我是在有意搪塞。

  其實真不是搪塞,里面寫的就是我自己。

  比如《文人學佛之慎》,這篇純是自我省察而有感而發,我就是太把文字當回事,我就是言高于行,我就是習慣于看輕別人的文字,這些習氣有些是過去的,更 多的則是現在還頑固地存在著的,有些是明顯能看出來的,有些則是自己以為消弭了,然而觸境逢緣卻意外瞥見:原來還是老樣子!一點沒有改觀。

  至于說“把因緣當借口”,雖然更多的是批判眼前所見,但其實自己何嘗不是有意無意地說“佛話”氣到別人呢?就在寫這篇文的前幾天,一個蓮友問我一個事,我一時實在找不到合適的話來回複,隨口脫出一句:隨緣吧!其實本意就是在找借口敷衍。後來這位蓮友看到我寫的這篇文後,終于敢吐露實情說,當時聽到我 說“隨緣”兩個字,心里拔涼拔涼的,很是不舒服。

  所以,我寫的很多文字是從觀照自心而來的,自己的錯,自己的痛,自己的毛病習氣,自己的教訓與經驗,自己一時對某事的感悟感想,將其寫出來作為自省與 梳理的過程,更作為一個提醒和警醒,雖然這個過程有時很痛苦,但于我而言,為文不關乎自己的生命與靈魂,便覺毫無意義。這樣去寫,即使沒有人讀,我的目的 也達到了;若有讀者得益,那便純是我額外所賺的外快。

  時間一長,我便發現,越是關注自己的心,觀照自己的心,以自省的心情真實地面對自心,解剖自己,研析自己,這樣的狀態下所出的文字,也越顯得自然、顯 得真切,越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更拔動讀者的心弦。我的看法是,所作一切文章,必先感動自己,說服自己,才可能感動別人,說服別人,所謂唯有“出乎自心”, 才能“入乎他心”。像我寫的《文人學佛之慎》,此篇自察之心著力最深,昨天發現竟被神不知鬼不覺的轉發到了鳳凰網的佛教頻道。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眾生一體,萬物同根”,自己的心其實也是一切人的心,一切人的心,也與自心無異。忘記是西方哪位哲人說的話了:“要想了解別人,只需看你自己的心,要想了解你自己,只需看眾人的心。”

  要幫忙解決別人的問題,反而首先是要解決自己的問題,當你真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的時候,同時也具備了幫一切人解決同一個層面的問題的能力。

 
Lei Suet Meng 的相片。

文人假如不學佛,便也無所謂慎與不慎。利用上天給的好文才,舞文弄墨,作為生計的飯碗,乃至實現名利雙收,有些職業習氣也無妨礙。

可是文人如果學佛,其與生俱來的某些習氣,比之於別的行當所染職業習氣往往更深,簡直深到骨子裡,卻真是需要自我警醒乃至朝乾夕惕的,免得遇大道而空過。

一、太把文字當回事。

文人對文字、文章、書籍都有一種天然的敏銳力與超出常人的感受力,對於自己寫的東西偏愛乃至偏執,用氂牛愛尾都遠遠不足以形容。

然而,不管是別人寫的還是自己寫的,都不過是人類意識思維在特別時空下極其有限的感受或感知而已。

儘管這些有很美的文字外殼作為包裝,但本質仍是妄念合和的產物,是人心意卜度而成,屬於人類「有知而知」的範疇。人類受經驗的束縛,難免對真理探求不過如管中窺豹,故「有所知,則有所不知」,所知者極有限,不知者何其多?

而佛教的文字般若卻是佛或祖師大德們「無知而知」證悟現量所流露的真理。佛「無所知,而無所不知」,所知不僅普遍完全,而且永保精準無誤。

凡夫所作既屬無常妄念,那又何必執著太甚?有人欣賞,是小確幸,無人欣賞,即使付之一炬,又有何不舍?

徹 悟大師晚年曾把個人深邃的修學體悟、悟佛心要筆錄成書,一天忽然把洋洋十年來所著全都付之一炬,弟子們從火堆里鉗出一些未燒化的紙片,才有了今天的《夢東 禪師遺集》,這些文字讀起來真如清風霽月般瀟洒爽利,自在無礙,正是有這樣的大師,方能有此舉;正有此舉,方得此文啊!普通文人可有這樣的氣魄與洒脫?

二、文人容易言高於行。

常寫文章的人肯定有體會:有時筆下寫著寫著,便會循著文理或文意越寫越飄,其精神狀態只是在寫的那一瞬間乘著筆力達到那種高度,而筆一停,回到現實中,則完全不在那個高度。

再加上作者極盡文字表現之能事,通常會讓讀的人覺得境界好高,但實際人與文多數存在很大差距。最壞的情況則是:當別人讚嘆聲起的時候,作者腦子一熱,也想當然地就認為自己果有此境界,那可真是要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像 蘇東坡寫的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這文字反映出的境界還得了嗎?簡直無異於經 文!但眾所皆知的是,蘇東坡一世卻並沒能脫離六道輪迴,這偈子只能代表蘇宿世所帶之佛教慧業深厚,以及罕見的文字駕馭才能。

以前看過《智慧東方》雜誌上一篇文章,名字記不得了,它把古代有名的幾個大詩人歷數個遍,作者發現詩里寫的和詩人們於現實中做的,真是好大差距,甚至有些甚至是天壤之別。

比 如《憫農》的作者李紳,寫下了一首伴幾代小朋友們成長的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感動了多少人,啟發人們要珍惜糧食。然而現實是,李紳在發跡之 後,再也沒有絲毫「憫農」之心,他花天酒地,每餐要吃一盤雞舌,為吃這一盤雞舌要殺活雞三百多隻,故而他家院子裡所殺的雞堆積如山。「憫農」還是「害 農」?真是諷刺至極!

李元松說:文章與言詞若能代表一個人,那麼古來詩人皆神仙。

三、文人易造綺語之業。

文人駕馭文字的能力以及的修飾文句的能力超出常人,一坨屎寫成一朵花,絲毫不在話下。故而也極易犯下綺語之業,一可說十,十可以百,甚至黑能說白,白能說黑,且說得頭頭是道,似乎渾身上下都是理。

歷史上隋煬帝就很會寫文章,以至於他想要干一件壞事的時候,為陳述理由而作之文章,由於寫的太完美,完全無懈可擊,讓所有大臣無力反駁。

學 佛人應老實本分厚道,不必修飾很多,誇張很多,不需以文字眩人眼目,動人心魂。我們看看印光大師所留下的文字多麼樸實,多麼平淡,多麼自然,說任何話都是 直來直去,不繞彎子,不講修辭,不賣弄文辭,樸實無華的文字盡顯其懇切慈悲與無礙智慧,即使是在百年後的今天也在利益著無量眾生,這些完全不是靠文字技巧 所能達到的。

四、文人易相輕。

文人的世界裡,文字永遠是自己的最好。這是強烈的我執的表現,也是太把文字當回事的結果。

由於文人與文人同是提筆為文之人,在讀者面前有更多的可供相比較之處,故而各自在自信心不足的情況下,便要以種種手段顯示自己水平超過對方。

文人若將這種習氣帶到佛門中,便非常容易引發種種是非,種種爭端。

文以載道,但文字本身不是道。文字只是一個工具,像一艘船一樣,將人帶到真理面前。人應該善用文字,而不是被文字所累。

人所有天賦的長處,有時恰恰同時也是自己值得加意警惕之處,被水淹死的,多半是會游泳的,而且越是游泳水平好的,被水淹死的幾率也越高;手上多了一把刀,方便了削切一切東西,但同時也增加了削到自己手的風險。(作者:宗道法師)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yn266n.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