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五時說法」是哪五時呢?佛都說了什麼?
儒釋道文化中,佛家有「五時說法」之詞。五時說法對學佛修行者來說也很重要,雖然說法無高下,只要適合自己的就是好。但懂了五時說法,我們對自己學佛就有個好的判斷,這樣一來也有個比較。那佛陀的「五時說法」是哪五時呢?佛都說了什麼?
五時說法的由來
「五時說法」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在31歲在菩提樹下證滿覺悟後,於80歲涅槃前,駐世在世間傳法49年。而在佛陀49年傳教說法中,根據佛家的教義和教法,分為了五個不同的時期講法,所以簡稱「五時說法」。
「五時說法」是我國最早創立的天台宗使用的一個重要術語,主要是用來對佛陀一生聖言教說,智顗大師把佛說的教法一個全面的判斷與歸納,加以分類。如此一來,以方便人們講說和修持,以及能夠讓更多人在智慧甚廣的佛經中,不至於發生繳繞。那都是哪五時呢?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佛陀49年說法中的五個時期。
第一:華嚴時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未離座於禪定中,如日照高山之時,最初三七日,給菩薩們說法《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本師釋迦摩尼佛為大菩薩所說的大法。針對華嚴經,作為小根性的人,一般是不能接受的。
明末四大高僧之憨山大師曾說:「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佛陀在菩提樹下最初成道時,為度大菩薩速得悟道,顯佛性以啟迪菩薩,告訴眾生「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所以《華嚴經》只可作教導大菩薩之用,沒法教導俗世眾生。所以對於小乘人來說,這就需要佛陀從悟道的菩提樹下出定,針對這些下劣眾生而教授相應的修行法門和次第入道法門。因此,就有了下一個佛陀講法時期。
第二:阿含時
「阿含」意思是「聖言」、「聖教」之意。佛觀察小根性的人不能接受大法,於是就在鹿野苑等地方,在12年中,主要說的就是《阿含經》,有講「四聖諦」、「十二因緣」等的教理,度化包括聲聞、緣覺等。佛陀講授《阿含經》的主要目的,在於「破除我執,證得羅漢」。眾生無明主要在於執著「我執」。
佛陀大慈大悲,以「我執」,因意識或慾望強行造作告訴人們,實為夢幻。悟透此理,破執我執,證得阿羅漢。故《阿含經》主旨即是:「破除我執,證成羅漢」。
第三:方等時
「方等」是方便、方正、廣大之意;「等」是平等、等持之意。佛說法度人,無有定法可以給人,而是應對治眾生的良藥,為療治眾生的煩惱、執著而說法。佛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令眾生各依自己之根性而修,整治自己的習氣毛病,去妄證真,因此法法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
方等時,也是佛繼「阿含時」之後,在8年當中引小乘人入大乘法,為大乘初機菩薩講《維摩詰經》、《楞伽經》、《楞嚴經》、《解深密經》、《圓覺經》等大乘方等類經典。佛陀講授「方等」類經典的目的,主要在於「彈小贊大,普度眾生」。「彈小」就是告訴羅漢們,所證得所成者,實為小道而已。此小道只能自度,不可度人;只可自利,不能利他。
故羅漢道者,不能生長慈悲與智慧。「贊大」者,即讚美大乘妙道,意在引導小乘羅漢道人,應反身嚮往大乘,修菩薩道,入六度行,廣開方便之門,和光同塵,與世同體,不舍眾生,慈悲普度。此為方等類大乘經典主旨之所在。
第四:般若時
「般若」即「智慧」之意。佛說法49年,講般若就講了22年,可見般若法之重要。般若共有八大部,總結歸納為《大般若經》,有600卷之多,如《金剛經》、《心經》等就是其中。佛者,覺也。成佛是智慧(般若)的成就,故說般若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
眾生困於「我執」之中難以自拔,修行人則困於「法執」之中。我執即執「我」為實,法執即執「法」為實。無論是我執,還是法執,一旦有執即不得解脫。般若與無執互為因果,因為般若,就無有執;因為無執,才有般若。《般若經》即是開啟所有眾生與生俱來的般若智慧,此智即是佛智。獲得此智,即得佛果,即為成佛。
因大小乘人不執於「我」,就執於「法」,所以般若經的宗旨即為「盪相遣執,彰顯空智」。般若經通過「盪一切相,遣一切執」的方式,來達到彰顯「空智」的目的。空智就是般若這種所有眾生皆與生俱有的智慧。佛說不可思議之言說,就是在「空性」說講。
第五:法華涅槃時
《法華》為《妙法蓮華經》的簡稱。「涅槃」是圓滿寂滅、究竟解脫的意思。佛在其一生的最後近7年,說《妙法蓮華經》、《涅槃經》、《佛遺教經》等,純講實法。就不再有問人的根性是否能接受。只講唯一的佛乘,講眾生皆有佛性,皆堪做佛。
因為佛快要涅槃了,沒有時間了,所說真如實法,佛法才能圓滿。此時佛所說的皆為「諸法實相」的道理,融會三乘即聲聞、緣覺、菩薩,歸於唯一佛乘。因為是對最上利根之菩薩說事理圓融的中道實相,所以是究極圓教。佛陀通過《法華經》和《涅槃經》等,正面肯定了佛性和般若內涵四大基本特徵,「常、樂、我、凈」。通過般若經的無為、無執而彰顯出的佛性。
讀《華嚴經》讓人大開眼界,為啥我們只有「隨喜贊嘆」的份?
淨界法師
諸位!所以《攝大乘論》把六度分成兩塊:一個叫聖人的六度,一個叫做凡夫的六度。因為我們修六度很痛苦的,我們有內在的煩惱業力來抗拒。就好像佛陀在《華嚴經》上說,凡夫修學,就像船要離開陸地,剛開始很辛苦,你要用力地划,因為地心引力會把你吸回來;等到你離開三界以後,你修行就沒那麼辛苦了,你拜佛也很輕鬆,修六度也是很自在。就是這個船已經怎麼樣?離開地心引力的範圍。你只要做一件事:把風帆拉起來。這個船自然前進。所以,界外的菩薩修學六度那叫一帆風順,他要修佈施也很自在,修持戒也很自在。
所以《華嚴經》什麼意思啊?這個「華」就是大乘的因地,以六度的妙花成就莊嚴無上的佛果;這個「嚴」就是果地的功德。所以古人說,不讀《華嚴》不知佛之富貴。講到十地菩薩的修學,他修佈施那叫一個「一即一切」,他修佈施具足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功德。它的十地菩薩,初地什麼功德,二地什麼功德……所以說讀《華嚴經》是大開眼界。但是,跟我們一點都沒有關係,我們只能夠隨喜贊嘆。
你讀《華嚴經》,從頭到尾只有四個字,那叫「隨喜贊嘆」,因為你都做不到。但是,佛陀他也知道,他老人家來到人世間,時間很匆促,也只有四十九年,要做的事很多。所以,就像一個農夫,他有那麼多田地,他肯定是把肥沃的田先種下去,因為這個肥沃的田他用力少、效果多。要是你是佛陀,你也一定是。這麼多弟子,先把上根人給度了,肯定是這樣子。佛陀度化眾生,第一件事情,把那些已經初地以上的菩薩先攝受了,教他們怎麼樣增上,怎麼從初地到二地、從二地到十地等等。那我們凡夫就在旁邊隨喜贊嘆。
好,那跟我們凡夫有關的,就從後面的第二個開始了,就是漸教,就是漸初、漸中、漸後,也就是阿含、方等、般若。嚴格來說,阿含、方等、般若跟成就功德沒有太大關係,只是破除障礙,這三個法門是破障。你要想成就功德,要麼就修《華嚴》,要麼就修《法華》。你要是聖人,就從《華嚴》進去直接修功德;而《法華經》,它必須要帶有權法的修學,它要先破障,它把破障跟成就功德一起修。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98】法華會上,佛陀覺得到了該說真相的時候了
但這個地方有個問題了,如果我們詳細去觀察法力不可思議,這個就是生命的真相嗎?諸位,你的人天快樂,真的是佈施持戒給你的嗎?事情有這麼簡單嗎?那如果佈施可以給你快樂,那為什麼聖人佈施的時候,他成就的是功德莊嚴,我們凡夫佈施的時候,是人天的有漏果報。
所以完全把諸法的因緣,訴諸法力不可思議,這個是不圓滿的,當然佛陀掩蓋了某些的事實。那麼也就是說,先施設方便法門。所以我們在剛開始接觸阿含、方等、般若的時候,其實佛陀並沒有全部的說出他的真相。就是,反正各取所需,學佛就是這樣,佛教是多元化的,他下至人天,中至涅槃,上至菩提,全部都說了,只要你願意學佛,什麼都好,什麼都好商量,佛陀一開始是採取包容的態度。但是你學習到一個程度以後,佛陀是覺得是時候該講真相了。那麼佛陀就說,其實讓你得到人天快樂的,不是因為你佈施持戒;讓你成就涅槃的,也不是四諦十二因緣;讓你成就功德的,也不是六度;而是你有一念心性,關鍵來了!佛陀到了法華會上,他覺得到了該說真相的時候了。
其實我們在生命當中,不可能從外面得到任何東西,都是你的真如給你的。那這樣講,為什麼我佈施持戒的時候,我可以得到人天快樂呢?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無量劫來,有一個東西叫作妙法,就是我們一般說的,諸佛所證,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這個心性是不會失的,你怎麼弄,你起再大的煩惱,造再大的業,它不會失掉。它有兩個特性:一個叫作清淨;一個叫作具足。
那麼我們的佈施持戒的造作,會產生一個什麼?會產生一個十如是,它雖然清淨本然,但是造作佈施持戒的時候,它會產生佈施持戒的相狀,會產生佈施持戒的心態,會產生它的自體,會產生它的利作因緣果報。
也就是說當我們造作佈施持戒的時候,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現出快樂的果報讓我們受用。
諸位,快樂是你自己給你的,佈施持戒只是一個過程。那麼這樣講,我們原來知道其實法力不可思議,你說法力不可思議,也對,但是對了一半,更重要的是你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議。但是我們以前忽略了心力,我們以前就是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實你看大乘經典,他還要皈依真如,四種皈依。你沒有真如本性,你會往生嗎?你不會往生的。你如果自性沒有具足極樂世界的功德,阿彌陀佛怎麼會給你呢?阿彌陀佛只是一個增上緣了。你如果沒有具足成佛的菩提的種性,你怎麼可能成佛呢?
所以所有的法門只是一個助緣,如果泥土裡面沒有種子,你再怎麼灌溉,他是長不出蘋果,長不出葡萄的。
所以到了法華會上,佛陀怎麼樣,開始開權顯實,原來所有的權法,後面都是有一道門,這個門平常是關著的。你佈施持戒成就人天果報,但是佈施持戒的背後,那一扇門打開的時候,是通往真如本性。因為你有能念的心,你不相信,你拿念佛機,叫它整天念佛,念佛機是不會往生的。你說,念佛機它有創造一個法力不可思議,它有創造音聲,但是它缺乏一個明瞭的心性。
所以為什麼你佛號念出來的時候,你自己要聽到,因為你要跟心性互動嘛;也就是說你所有的訊息,都要傳遞到你的內心,去啓動十如是,這個生命才會變化的。
所以有人說,口稱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創造佛號,結果你也不把它聽回來,所以你這個佛號沒有跟你的心性產生一種熏習的效果,就是這個佛號沒有往內心,念出去就沒了,因為沒有把它往內聽回來。
所以到了法華會上,佛陀除了法力不可思議,佛陀把他的底牌,一切法的根源,眾生本具,諸佛所證一念心性開顯出來,其實最不可思議的是我們一念心,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它永遠沒有背棄我們,只要我們願意在這個地方播種,去觀照,他就會開顯出無量的功德莊嚴。
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到了法華會上,他應該覺得把方便門打開了,原來所有的法門都是以心為根本,那麼開顯真實的相狀,這是開顯妙法的時候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