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懺真的能消除業障、解冤釋結嗎?
拜懺是漢傳佛教中重要的實踐法門,藉著行懺來消除罪障,清淨身心;拜懺的意義,不只是在參與拜懺法會數個小時的洗滌淨化,而是要將禮懺的精神延續到日常生活中,隨時自我觀照,「懺」才會對我們的生命產生根本的改變。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世尊……」拜懺法會上,香菸裊裊,聲聲梵唄,行者隨著大眾讚誦諸佛、禮拜懺悔文、稱唸佛號,清淨 的修行氛圍感染著每一個禮佛懺悔的人。然而,在一禮一懺的當下,除了感受法會的殊勝莊嚴之外,我們是否瞭解拜懺的意義,將懺悔的精神融入身心?還是抱持參加廟會趕集的心態,盤算著拜懺之後消災解厄的效益?
◇ 懺悔法門的起源
追溯現行拜懺法門的根源與發展,有助於釐清拜懺的真正意涵,才能讓拜懺儀式回歸修行的意義。
懺悔法門,源起於佛陀時代。到了大乘佛教階段,懺悔法因所依經典的不同,而開展出不同的修持方式,例如事相懺悔從「發露懺悔」發展為稱唸佛名、禮拜、誦經、持咒等;有關懺悔思想的經典中,也開始出現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等四法或五法懺悔的儀節。
◇ 拜懺,修行的根本
聖嚴師父深刻體悟建立正信佛教的重要,師父探究禮懺根源與祖師大德制懺的因緣之後,在〈論經懺佛事及其利弊得失〉一文中提出,「經懺佛事並非壞事,而是 信佛學佛的著力點。」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瞭解拜懺修行的意義,經懺佛事便不是買賣交易,而是能與生命引起共鳴,契入佛道的法門。
此外,參加拜懺法會時,經常也有人會好奇:「拜懺真的能消除業障、解冤釋結嗎?」這就如同日常生活中與人發生摩擦或得罪他人時,向對方道歉之前還想著: 「道歉有用嗎?對方會不會接受?」這些考量不僅無濟於事,更難以讓懺悔在自己的生命裡發生作用。因此「拜懺不應存著功利主義或功德心態;終究還是要回到自 己的生命,勇於面對過錯,並提醒自己不再造做罪業,這才是懺悔的精神。」
進一步來說,拜懺並不只是對著佛像發露懺罪,而是積極地從日常生活中來改變自己的思惟與習慣。
聖嚴師父也曾特別提醒我們,拜懺的意義,不只在追求拜懺期間的身心清淨,還要將拜懺的真義延續到日常生活中,隨時觀照自己的言行心念,並用心體仰佛菩薩的慈悲與智慧,讓「懺悔」對我們的生命產生根本的改變。
淨界法師:拜懺的方法
我們看拜懺的方法:
一、請聖明證、
二、說己罪名、
三、立定誓願、
四、讀誦禮拜、
五、如教明證。
在律上說懺悔要具足五個條件,第一個,要請懺悔主,請一個聖人當懺悔主。諸位,我們前面的下品跟中品,懺悔的對象,可以是一個凡夫的出家眾,或者是同梵行的,你受五戒,找一個五戒的,你受菩薩戒,找一個菩薩戒的,或者找出家眾,都可以。
但是取相懺,只要是上品的,不可以,一定要找聖人。比方說大悲懺,是請觀世音菩薩當懺悔主,比方說八十八佛,是普賢菩薩為懺悔主,你要先頂禮懺悔主。不過大部分,有的像八十八佛是在後面,它是拜完以後再頂禮,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是在後面,總而言之我們要請一個懺悔主。
第二個,幹什麼呢,在懺悔主面前,發露自己的罪業,這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自己知道,你造了什麼罪業,你就要在修懺之前,你就要至少,你第一次就要白告,我要做一個三個月的加行,我每天拜一部八十八佛,為什麼呢,因為我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空間,做了什麼事,我向懺悔主普賢菩薩發露,我從今以後寧捨生命絕不再做,這個要發露罪業,這個是你已經知道的罪相。但是我不知道我今生沒有做,但是我過去做了,那麼就是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就總相懺悔也可以,總相的發露。
第三個懺悔以後,不但發露要立定誓願,從今以後寧捨生命絕不再犯,懺悔是針對於過去做的,發願是針對於未來的時間,我不再造做了。
第四個,要有方便要讀誦、禮拜,這個在懺法裡都有規定,就照著做就好。
第五個,如教明證,就是要見好相。我們一般來說,你不要自己設立一個懺法,因為你懺的法不見得會比祖師好,一般我們是拿現成的,這五個條件,你找八十八佛,找大悲懺,找梁皇懺,水懺,都可以,它都已經具足這五個條件了。
諸位如果說,你有這個前面的六種情況,身心暗鈍,躁動不安,或者是顛顛倒倒的,經常自己會莫名其妙起煩惱,這合理的推論你有罪業。我們的建議是這樣子,古人是以一百天為一個加行,而且你只能夠選擇一個固定的法門,你修一百天,每天拜一部八十八佛,或者拜一個大悲懺,你量你的時間,那麼你一百天,沖一百天,見到好相,那就OK了。
如果沒有見到好相,第二個,再沖一百天,你沖三次,都沒有見好相,但是你如法的三次的加行,也可以滅重罪。你可以找你相應的時間,但是你這個三個一百天的加行,你最好在臨終之前把它完成,你會發覺有不可思議的效果。罪業真的是沒有體性,只要你願意開始去懺悔的時候,它的勢力就算沒有懺乾淨見好相,起碼你可以讓業力沈澱下來,變成不增長業。
如果你見好相,那當然表示你罪業消除了,你見不到好相,起碼它不障礙你了,它勢力薄弱了。從臨終無障礙來說,已經及格了,那你到了淨土再來處理,就比較簡單了。因為你到了淨土,你是一個聖人,你內心有不可思議的般若波羅蜜,你往內一觀照,照見五蘊皆空,你那個觀照力強,就把那個業給破壞了。
所以說我們的標准,當然是取法乎上,最好是以見好相為標准,但是見不到好相,你拜三個加行,起碼讓罪業的勢力,變成不增長業也可以,不障礙你臨終,這也是可以的。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2013》節錄
淨界法師:拜懺的時候夢到佛菩薩像,這樣算不算見好相?
阿彌陀佛,師父,我以前拜懺的時候,那個所謂的好相是有夢到佛菩薩,可是佛菩薩沒有放光,也沒有跟我說我這一個罪消滅了,只是站在那裡就是一個佛像而已,這樣算不算見好相,阿彌陀佛。
【淨界法師答】:這樣也可以,你見到佛菩薩,見到哪一位菩薩?
【學員】:觀音菩薩。
【淨界法師答】:你自己感覺知道他是觀世音菩薩。
【學員提問】:就是夢到菩薩像。
【淨界法師答】:
好的,好的,阿彌陀佛!也可以說是好相啦,但是,不是一個圓滿的好相。因為一個好相,它一定要有光明,這是很重要。
光明相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要見到光明,佛光,而且最好是金黃色的光明。
見好相,真實的徹底地見好相,有兩個標準:
第一個,見到佛光,佛陀身上一定要放光,如果沒有放光,你還有努力的空間,你還要繼續拜下去。
第二個,你看到這個佛光,醒來以後,你會身心非常的法喜,非常的歡喜,莫名其妙的歡喜,沒有理由的歡喜。
就知道你這個夢境是證明你的罪消除了,而且一般來說,只要見到佛光又法喜的,不但是滅罪了,你那個善根又生起了。
所以一般來說,徹底的圓滿的好相,是兩個條件:第一個見光;第二個法喜。
你內心看到佛菩薩以後,身心世界非常歡喜,有時候會相續一整天,從白天一直歡喜到晚上,一整天都歡喜。
因為那個功德力剛出現的時候,它那個時候剛出現的時候,它會主導你的身心世界,慢慢慢慢它才會消失掉,又變成種子位了。
所以你剛開始懺悔,產生身心反轉的時候,那個功德力是很強的,你自己會感覺得出來,你自己會知道我已經見好相了,你自己會知道,因為那個歡喜不是一般的歡喜。
我們一般人的歡喜,是外境刺激你的。你吃一個美好的東西,別人對你贊美,那不會持久,這種外境來的不會持久。它那個歡喜是從內心自己生起,發自內心的。所以見好相,要有光明相,要有法喜的感受,這是一個判定標準。
淨界法師:別人修懺三七日見好相,到你為什麼就不管用了
有些人,他的修行的心情,他經常是悶悶不樂,因為他總是認為他的業障很重,不管我在修什麼懺法,他內心當中就總是執取他的業障是不可以消滅的,業障很重。
事實上你這樣的想法,果然你的業障真的是很重。
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罪業被你一執取以後,他變得非常堅固了。
所以,有些人,他經過修懺以後,他可能是三七日,可能是七七日,他的罪消掉了,他做夢的時候,夢到好相。
有些人罪業懺了很久,一點都沒有進步,這個就有問題了,一貼藥吃下,應該這個藥是能夠把這個病毒消滅的,結果沒有把病毒消滅,這當中就一定有差錯的。
世間上就是因緣所生法,這當中一定有差錯的,就是你的煩惱障礙你,你對這個業障的執取,使令這個藥不能滅罪。
本來佛菩薩安排的這個八十八佛真的是可以滅罪的,佛菩薩的心情,佛菩薩的智慧,他知道,你一開始去的時候,先發露先罪,然後三皈依,然後拜懺,最後再發願,他幫你安排的好好的,那為什麼不能夠滅罪呢?
就是你認為你的業障不能滅。
一切的修行,信心是最根本的,對於滅罪沒有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你吃再好的藥,你不認為這個藥能夠把你的病治好,你這個病就很難好,因為你認為你這個病是治不好的,非常堅固,那果然是治不好的。
所以說,我們在修懺的過程當中,一定要觀察,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這個罪業的本性,不是我內心當中本來就有罪業,是假借因緣而生,假借因緣而生這件事情就好辦了,如夢如幻,他因緣而生也就隨著因緣而滅。
——恭錄自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淨界法師:這五種情況表示罪相已滅
云何知重罪滅相?怎麼知道你的罪已經消滅了呢?我們應該怎麼去判斷?以下有幾種情況:若行者如是至心懺悔時,這以下有五種情況,這五種情況,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他分成戒、定、慧三種功德。
先看戒的功德:自覺身心輕利。你在懺悔了一段時間以後,你感到你的色身,你感到你的內心狀態,特別的輕鬆特別的伶俐,這個就是罪滅之相。
我們內心當中有罪業的人,他的相貌就是若心若身感到很粗重。就是你這個人在那個地方也沒有事,但是你就是悶悶不樂,問你為什麼,你也講不出個所以然,無事愁嘆,這個就是內心深處有罪業在障礙你,因為這個罪業的體性是沈重的,《楞嚴經》說,為什麼臨命終的人神識是下沈的呢?因為他的內心當中攝持太多的罪業,罪業的體性太重了,就沈下去。
所以一個人做夢,做夢你從高樓掉下去,不是個好事情。你要是做夢從地上往空中飛,這個人善業很強,因為這個善業的力量是輕安,輕飄的。
所以說你感覺到你在懺悔以後,你的身心比以前輕利了,不像以前那麼粗重了,這個就是罪滅之相。得好瑞夢,或復睹諸靈瑞異相。你在懺悔的時候,做了很多好夢,夢到你吐出了穢物,夢到了佛菩薩的境界現前;或者是看到了很多靈瑞的異相,見到光明,見到蓮花等等,見到你在空中裡面飄,這個都是好現象,這個是在夢中見到的。
或覺善心開發。這個善心主要是指慈悲心,以慈悲心為主。就是說你過去看到誰都不歡喜,別人一觸惱你,你就生氣,當你懺悔過一段時間,你發覺,哎喲,你的心情改變了,你的包容心、慈悲心的力量開展出來了,別人觸惱你無所謂。你看到你過去的冤家,你過去一看到他就不快樂,但是你懺悔以後,你看他,你沒有不快樂的感覺出現,這個就是滅罪之相,你的罪業已經滅掉了。善心開發,你那個慈悲心表現出來了。
這前面的三段,是屬於戒,戒波羅蜜的功德成就。第四,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如影,因是漸證得諸禪境界。這是更好了,你懺悔以後,不但是成就戒的功德,還成就禪定的功德。你在修懺以後,你就入坐,像這個大悲懺,修大悲懺以後,他要入這個止觀,你在入坐的時候修這個止觀,覺身如雲如影,這個身體若有若無的樣子。如雲如影,這個身心輕利,這個是未到地定的相貌,這不是簡單的,未到地定,就是色身已經不能障礙你了。因是漸證得諸禪境界,就是由未到地定成就諸禪,這個諸禪就是根本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就是你懺悔以後,你得到禪定了,那更好了。
第五,或復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這個是講到慧,般若波羅蜜的功德。前面是禪定,這個是智慧的功德,你內心當中豁然解悟心生,這個豁然是開朗通達的樣子,突然間開朗通達,你內心當中這個覺悟的心情生起了,看到法相就能明白,隨所聞經即知義趣,你讀完經典以後就知道這個經的真實的義理跟它的一個目標,一個趣向,這個就是你的智慧開發出來了。
——恭錄自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