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如意寶:讓所有痛苦和煩惱都煙消雲散的辦法!
有緣的弟子應該善巧觀察,凡夫的所作所為始終沒有完結的時候,就像水中的漣漪,一切所說的語言都沒有必要,就像風中的旗桿。
一切的思維也沒有任何意義,就像是空中的雲霧。身口意是如是的散亂,只能無始無終遭受無量的痛苦,輪回的一切瑣事除了徒勞無益以外,再也沒有一點實義。
因此為了獲得究竟的寂滅,我們應該把非語和分別念等身口意的一切無有意義的事情全部捨棄,應以正知正念來安住在非常清淨像清澈水池一樣的智慧當中。
如此精進地修持三摩地,世間上的分別念永遠也不會自然間斷,不要說在白天,即使晚上夢境中的分別念也連綿不斷,我們每日就是這樣在渾渾噩噩中度過。
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就是以如此分別念使無數的有情在輪回中不斷地流轉,什麼時候當我們使自己的心安住下來,在本性中休息,彼時所有的分別念就沒有了。
就像陽焰水不需要去爭搶,若我們明瞭自己的過失,那所有的痛苦就會自然消失。因此瑜伽士應該使自己的心獲得自在,切切不要被世間的陽焰水所困縛。
本來並沒有一個桶,但你卻以為它懸浮在空中,這就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同樣,若我們真正去觀察,則分別念和煩惱都不存在。
但對身體等不清淨的世間法特別貪著的這種人,就不知道是什麼樣的魔已經把他束縛。一切都是心的幻變,若能通達其本性,則所有的痛苦和煩惱就都會煙消雲散。
比如以前我們在新加坡觀看一個電視節目的時候,感到好像整個地獄已經顯現在人間一樣。
當時我們的身體並沒有接觸到任何事物,但心裡卻感到不寒而慄,這種感覺,若當時閉起眼睛也不會存在。
實際上這是我們的實執現前,如果沒有去執著它們,則根本不會感到恐怖。同理,對於現在世間上的一切諸法,你不去執著,就沒有什麼。
當你閉起分別念的眼睛,則一切顯現都不會存在,相反若去執著外境的顯現,就會為自己帶來劇烈的痛苦。
就像我們平時嚼糖的味道一樣,自己都可以現量感受,沒有必要再用教證和理證。
同理,當我們觀察自己心的本性時,這時我們也不必運用各種因明的道理來推理,也不需要佛法里的眾多教證,自己就能親身體驗。
若能見到心的本性,外面的這些痛苦就會自然消失,所有的魔也會變得無影無蹤。因此大家就不應再懶散,要使自己安住在心的本性上面,這樣就會勝伏一切外魔。
一切的顯現全都是夢中的受用,也猶如水中的花紋一樣。對於這些夢中的財產、水中的花紋。
我們怎麼去尋找和希求,永遠也是無法得到,因為它們並沒有任何實有之性,為此我們應當自然安住。
比如當身邊響起各種聲音時,我們就應安住於它的本性之上,這樣會現前本來的智慧,這也是大圓滿當中的一個教言。
佛說:苦非苦,樂非樂
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 有些人,有些事,只可遇而不可求,既然這樣,何不將心胸放寬,順其自然? 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讓自己的一顆心保持豁達沉穩,自在安閒,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太煩。 人,應該有追求,應該有夢想,應該有期待。可是,追求不可虛,夢想不可空,期待不可懶。 如果脫離現實,不循規律,好高騖遠,你越是拼命的期待什麼,什麼就會離你越遠;你越是瘋狂的追求什麼,什麼就會躲你越遠。
學會放下,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放下沒有結果的執著。
看透、看開、看淡,一切都會慢慢好轉。煩惱的一頁別再翻,痛苦的一頁莫糾纏,快樂的一頁在當下,希望的一頁在前面!
生活雖說不容易,不要為此悲觀把愁添;日子向來前景美,不要把它看得太黯淡。
透過世間的浮躁與繁華,感知內心的純潔與清歡,放下染塵的情緒與執念,永遠保持著一份平靜與安然。
人這輩子,有時平平安安,有時磕磕絆絆;有時春風得意,有時舉步維艱。
可不管怎樣,我們都該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淡然面對一切苦與難。唯有如此,才能傲然笑對人生的起起落落,才能自然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
生活裡,總會有喜怒哀樂;生命裡,總會有緣聚緣散。悲歡離合,世態炎涼,皆是自然而然。深深思索,淡淡釋懷,才能活得快樂與悠然。
生活,既會給予我們挫折,也會賜予我們堅強;既要求我們執著,也要求我們釋然。
對於熱愛生活的人,不但要有一顆堅強的心,還要有一顆包容的心,既要接納生活的恩賜,又要接受人生的挑戰。
不要因為遭遇了冬天的寒冷,就失去對春天的希望;不要因為經歷了人生的磨難,就感到眼前一片黑暗。
人,要懂得理解。多些理解,就少些恩怨;少些恩怨,就少些負擔。
還要學會感恩,不但要感恩父母、親人和朋友,還要感恩所有幫助過你的人,傷害過你的人,感恩一切順境,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和幸福;
感恩一切逆境,給我們帶來了堅強和才幹。心存理解和感恩,才會放下許多的煩惱,才會少了許多埋怨。
語遲則人貴,水深則流緩;衝動是魔鬼,脾氣是火焰;大度乃品高,寬容乃慈善。
火氣上來了,友情弄丟了;脾氣上來了,福氣就走了。人的優秀和優雅,控制好情緒是關鍵。
學會放下吧!放下壓力,就增添了人生的動力;放下煩惱,就增添了人生的樂趣;放下自卑,就增添了人生的自信;
放下懶惰,就接近了成功的邊緣;放下消極,就增添了成功的希望;
放下抱怨,就增添了彼此間和諧;放下狹隘,就增添了對他人的寬容;放下猶豫,就增添了行動的果敢
放下吧!背負的太多,心會很沉重;放下吧!放下了沉重,人才會輕鬆。
宣化上人開示:
凡是看不破,放不下,就是業障。
障礙你不能上升,乃至障礙你出不了三界。凡是對著境界而生出執著,就是情感。見到境界,便生執著,這皆是情感的作用。諸位要深自警惕,不要被情感所牽而不能出離,當知「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盼共勉之!
弘一大師曾說過:
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
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
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
這是一種關於生活態度、關於解脫、關於智慧的啓示。
①人最強大的時候,就是放下的時候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有各種執念,這些執念往往會讓我們陷入困境,讓我們感到痛苦。
然而,真正的強大並不是執著的堅持,而是在適當的時候能夠勇敢地放下。
「放下是一種境界,是心靈的自由。」 這句金句教導我們,能夠放下的人,才能自由自在,才能感到真正的安寧和快樂。
②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
我們的生活中,往往是一念之差,便可能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執念往往是我們痛苦的根源,它讓我們困於狹小的世界,無法抬頭看到更廣闊的天空。
「無執無礙,無礙無痛。」 這句金句告訴我們,只有放下執念,我們的生活才會得到真正的解脫,我們才能感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③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風雨雨,但只有放下心中的包袱,我們才能真正地享受這場旅行,才能真正地體驗人生的美好。
「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扶拭。」 這句金句告誡我們,要時時清理我們的內心,只有內心無塵,我們的生活才會明淨,我們的人生才會順利。
在弘一法師的教導中,我們看到了一種放下的智慧,一種解脫的力量,一種人生的勇氣。
希望每一個讀者,能夠在弘一法師的教導中找到自己的道路,找到自己的答案。
弘一法師告訴我們,「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
這是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有重大啓示的一句話。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困難,而我們需要的,往往並不是堅持不懈的韌勁,而是在適當的時候放下的勇氣。
「無論在何處,都要有自在的心。」這句提醒我們,放下執念,我們才能感受到內心的自在,才能真正地擁有自己的生活。
人生的真諦就在於我們能否放下執念,能否找到心靈的自由。
執於一念,我們會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我們則會自在於心間。
這是弘一法師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教導,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深深記住的一課。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心的反映。心若無罣礙,世界便是美好。」這句像一面明鏡,讓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內心。
希望在閱讀這篇文章的過程中,能夠領悟到弘一大師的智慧,能夠在生活的道路上,放下執念,找到自由,找到快樂。
最後,送上一句,作為今天分享的結束:「放下,不是失去,而是得到。」
當你能夠放下心中的執念,你會發現,你得到的,將遠遠超過你失去的。
祝願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的快樂,活出自己的人生。
(摘錄自:宋默,〈人生沒什麽不可放下: 弘一法師的人生智慧, 找回安適自在的自己》,高寶出版,2023/02/08)
妙祥法師:煩惱業障境界現前時,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阿彌陀佛,師父慈悲開示。弟子請問:煩惱業障境界現前時,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一句話,她知道境界現前時,當你煩惱業障境界現前時,你要知道現前時,實際上你已經控制了。已經在控制,你知道自己起煩惱,實際已經在控制。只不過是什麼呢?沒有一下子處理干淨。那飯得一口一口吃,是不是啊?你說為了吃飽飯,一口就能把飯吃飽嗎?那不可能的。都得一口一口吃,最後堆積起來才有個飽。煩惱業障無始劫就有,你怎麼樣能夠一下去掉呢?所以不可能的,怎麼辦?我們就不管什麼時候,能夠發現自己起煩惱了,第一個,這很重要,發現自己起煩惱。再一個就是要提前處理,不要“馬後炮”。你“馬後炮”怎麼它也是晚了。你就咬牙跺腳、你就上吊它也沒辦法,它也起呀。是不是?你敲桌、拍桌,你什麼都控制不了它,它已經出現了,成為現形了,它就不行了。說怎麼辦呢?我們提前處理,怎麼處理?提前吶,先忏悔。
煩惱業障,煩惱的起呀,它是借緣而起,沒有它的助緣它不會起來的。所以我們要找出它的助緣。什麼是它的助緣?就是我們平時的言語、行為,就是它的助緣。比如說,院裡有塊石頭你沒撿。你認為沒有啥事,誰也不知道,也不是我扔的,反正我也不管,你覺著什麼事都和你沒關系。一會兒進屋了,可能是誰撞你一下,你一下煩惱就起來了,或是誰摔個跟頭,絆你一下。你覺得,“你這人你怎麼這麼擋害呢,你為什麼絆我?為什麼你撞我一下?為什麼自己撞一下?”什麼原因?就因為那個石頭你沒撿。那個石頭你就種下了因,必然有一個果來等你,因為你太自私了。這人吶活在世間上,他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是一個和合體,不能自私。你要是自私了,就影響了你,因為你的整體是一個你,不是單獨的你這個身體是你,你單獨身體只是那裡面的一個細胞而已,只是身體的一個細胞。那個石頭也是你,因為你忽略了那個石頭,你起了一個自私心,必然有自私果在等你,所以說你這就不行了。你應該怎麼?忏悔。那天石頭我沒撿。趕緊忏悔。下回遇到石頭,我趕緊把它撿旁邊。撿旁邊怎麼撿,我隨手就扔下去嗎?那也不行。那邊有蟲子,你給砸死怎麼辦。那也不行。另外你要使勁扔,那把地砸個坑又怎麼辦?那坑吶,將來你還有個坑的因果吶,那不行。怎麼辦?我輕輕撿掉石頭,走到那塊,我把石頭好好放那塊,這就是你的因緣。你把石頭放那塊,搬掉一塊石頭。可能你今天本來是有一個錯事,應該挨批評,但是你今天這個錯誤,就沒犯。為什麼沒犯吶?因為你把石頭挪開了,它就沒犯,它這互相有因果。
所以煩惱也是一樣,煩惱業障為什麼現前?就是我們造成了一個因,必須有那個果。我們起先應該多忏悔,每天晚上寫忏悔,忏一忏。看我今天哪個事沒做到,那個石頭撿沒撿?為什麼不撿?你准備讓誰撿?別人撿,你擱那兒走就不擋害了。你要去撿了,你認為是累著你了。你累了以後,將來這個因果會產生什麼樣,你撿了會怎麼樣?你要把這因果要擺弄明白了,處理清楚了,實際上它就不會有這種業障現前,你那個情緒呢,自然而然就控制了。為什麼有這個情緒呢?因為你這個石頭沒撿,你想叫別人痛苦,把別人摔一個、絆一下叫別人痛苦。所以你這個情緒也得痛苦。它都是一體的東西。不光身體受損失,它精神上、或者情緒上,它也會有果報。所以情緒應該從因上下功夫。
所以我們如何控制自己情緒?應該從這個因果上去著手,自然它就能控制住。再一個,就是可以多對自己忏悔,還有這個知道自己的煩惱,諸法空相,多誦《金剛經》,這都很好的。如果你脾氣太大了,愛發脾氣,怎麼辦,誦誦《地藏經》。你想一想,你做的事情如果不對就下地獄了,鬼王都在等著你,油鍋什麼的,你一看就害怕,是吧,就不敢做了。這都可以的。
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釋昌臻法師
我們今天講的題目是:“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是淨土士宗第十二代祖師清初的徹悟禪師提出來的,對我們的修行很有幫助,現分四個問題來講。
第一,修行為什麼重在修心。
修行,也可以說修正我們的三業,關鍵就是修心,就是要消除妄想執著,所以我們說修行應該修到起心動念頭。這也是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時候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佛說種種法,都是為了對付妄想執著著,一切法門都是解決這個問題。淨土法門也很重視這個問題,直截了當地說念佛就是念心,就是針對這個問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念佛就是是心作佛。《四十二章經》佛陀告戒說,修行是一個人與一萬個敵人作戰。哪來那麼多敵人?八萬四千煩惱,就是八萬四千個敵人。說一萬個敵人害沒有說夠。何況這些敵人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所以說這些敵人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我們必須十分重視,修行的關鍵就是修心,消除妄想執著。當代的淨宗大德淨空法師也說:“學佛是修心。修正行為容易,修心難啦!我們無始以來煩惱習氣太重了,妄念從來沒有間斷過。心一動就是造業。《地藏經》上說:‘閻浮眾生,起心起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趕快要把這起心動念轉成阿彌陀佛,把我們的染業轉變為淨業。你會轉,這就是修行,這是真正的修行。”他還說:“修行不是一天到晚念經、念佛、磕頭,不是在形式上,哪是做的表面工夫,在起心動念處下工夫。念頭才起就轉成佛號,這叫做從根本修。”這說明了修行的下手出在這裡。我們平常注意了生業就是行為,注意了語業就是語言,一般都沒有注意意業,所以我們往往滿足與每天功課完成了,認為這個就是修行了。當然,不是說這樣做不對,而是說只做這些就不夠。因為沒有抓住關鍵,沒有修心,沒有在起心動念處痛下工夫,這樣就不能改掉我們多生累劫的煩惱習氣,就不能消除貪嗔癡。
我們不要輕視這些種種的念頭,這個東西很細微,看不見,摸不著。有的同修認為,我只是想一下,這個不要緊,我沒有做出來嘛!或者認為我心頭想一下,有誰知道呢?其實不然,妄想這個字,下面一個心,上面一個相,它說明我們一動念頭,就會有形有相。凡起心動念,作為資訊貯藏起來了,這就是種子,就是業因。只要有這個種子,遇緣就起現行,就要受果報,要明白這個道理。古人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那不只是十目十手呀!起心動念處逃不脫因果規律,逃不脫阿賴耶識比竊聽器還厲害,它用不著你說出來,你只要動一個念頭就記錄下來了。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輕視這些細微的念頭,這是我們修行人尤其值得重視的問題。
另外,我們對身、口、意三業還瞭解得不夠,“三業”不是平列關係,意業是支配者,身業、口業是被支配者。《四十二章經》這樣比喻:意業是當官的,身業、口業是它手下的嘍羅、士兵,它是受意業支配的。所以我們只是行為上身業清淨了,語言上口業清淨了,還有意業不清淨,絕對不可能真正清淨。常言說:“擒賊先擒王。”你把意業抓住了,在意業上下工夫,意業真正做到清淨了,身業、語業自然清淨了。這個意業不可怕,有一首偈語說得很深刻:“毫釐繫念,三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就是說,念頭上有絲毫的牽掛,就是種下去三惡道的業因。眨眼間起個念頭,就是萬劫輪回的枷鎖,你就出不來了。這十六個字,就把一切眾生生死輪回的根本原因全盤托出,我們出輪回很難,就是這個原因。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猛省!妄心這個心字,古人有幾句話來描述它,就是:“三點如星象,彎鉤似月斜,披毛從此得,作佛也由它。”這就是說,心字的三點好象是星宿一樣,彎鉤似月斜,就是心字的彎鉤象半邊新月一樣。它可以使我們披毛帶角,墜入惡道;它就可以使我們證得佛果成正黨。這幾句話證說明十法界不離一念心,作聖作凡都是這個心。所以,《六祖壇經》說:“前念迷是凡夫,後念覺是聖人。”聖人與凡夫就是一念之轉呀,一個覺,一個迷。梵文“佛陀”它兩個字的意思,就是覺悟了的人,那我們這些凡夫,就是沒有覺悟悟佛。我們的本性是佛,但是我們迷著的,什麼東西迷著我們?三毒、五欲等這些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把我們迷著的。所以我們就不斷地起惑、造業、受報,永遠出不了生死輪回。由此可見,修心是我們修行的關鍵所在,它是關係我們能不能了生死,出輪回的一個根本問題。
第二,為什麼說折服現行煩惱是修心的要務。
佛法就是用來去妄想執著的,妄想執著就是煩惱,一切法門都要從斷煩惱下工夫。淨空法師說:“修學首先就是除煩惱,古德修學先從斷煩惱下手。”可見,出煩惱在學佛修行中占著首要的地位,要從解除煩惱下手,才能真正入得門,能不能認真解除煩惱,又是檢驗是否真正修行的金石,這也是修行中一個帶方向性的問題,因為煩惱不斷,就不可能了生死,出輪回,成佛道,度眾生。當然斷煩惱很難,阿羅漢都要經得起七番生死,才能破除見思惑,還有沙塵惑還沒有斷,可見斷煩惱之難,那不是一生一世可以辦到的,所以說要修三大阿僧祗劫。古人比喻說,要段煩惱如象切斷四十裡河流那樣,當然是很難的事。佛陀的大悲心,宣將了淨土法門,不要求斷煩惱,只要你伏住煩惱,也就可以帶業往生,這是淨土法門最殊勝的地方。所以,徹悟禪師提出“折服現行煩惱是修心的要務,”這真正抓住了要害。淨空法師也開示我們:“念佛一定要伏住煩惱,不能伏住煩惱,念得再多,那不叫功夫,喊破喉嚨也枉然。我們能伏住煩惱,念佛功夫才能成片,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因此,能不能伏住煩惱,是檢驗我們功夫能否成片的一個標準。那麼,煩惱伏住時是什麼樣的狀態呢?就是說,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心不被外境所轉;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出現了,我們能夠不動心;對世間法也不被它轉移,能夠伏住煩惱。從出世間法來說,你選定了淨土法門,對於其它的法門不動搖。徹悟禪師舉了兩個例子,他說,如果達摩祖師自來對你說應該修禪,一定可以開悟。我向他說,我已經選定了淨土法門了,不動搖。如果釋迦佛來說,還有一個法門比淨土法門更好,我也不動搖了,我已經選定你老人家金口宣講的淨土法門,我不再動了。只要有你這個境界,對世出世間法心都定了,這才是功夫成片的境界,對世出世間法心都定了,這才是功夫成片的境界,這樣,往生當然就有把握了。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不能只滿足於每天念了多少聲佛,這就要看你念的佛能不能夠伏住你的煩惱。我們應該明確,念佛是手段,不是目的。念佛的作用,就是以一念代萬念,我們要把千千萬萬的妄念,歸到一個念上,把一切妄念都歸到這一句佛號上去,這樣,才能把煩惱伏住,才能功夫成片;這樣,自然感應道交,臨命終時才能帶業往生。
第三,這樣才能伏住現行煩惱。
首先,要弄清楚伏煩惱與斷煩惱的區別。比喻說,斷煩惱有如鏟草除根,伏煩惱有如石頭將草壓住;當然,伏住煩惱就容易得多了。李炳南老居士有一段開示很好,他說,修其它法門帶業絕不能了生死,只有淨土法門才能帶業往生。但是我們很多同修對於帶業往生缺乏正確理解。造業,尤其是造惡業。身口意所造的十惡業:身業殺、盜、淫;口業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意業貪、嗔、癡。這些業是從有體相,虛空都不能容納,既然造了罪業,就要在六道中還債,就債未了清,又造新業,怎麼能了生死呢?有人說,至心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念了那麼幾年,為什麼沒有消除呢?李炳南老居士說:你造業的時間好長,是無始以來,你念佛的時間好短,充其量念了幾十年。比如有一座房子起火了,靠你一個人提一兩桶水去救火,當然無濟於事。但是,有些同修因此就誤認為念佛無效,甚至退失道心,乃至誹謗佛法,這是非常錯誤的。
專修淨土法門能伏住煩惱,可以了生死,自然煩惱還存在,怎麼辦呢?就要時時刻刻用佛名來壓服,時間久了,功夫純熟了,到了臨命終時能提得起正念,能伏得住妄想,自然就能帶業往生了,往生以後要斷煩惱就容易了,”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關鍵是你現在能夠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個是帶業往生的真實意義。絕不能有半點錯誤的理解,好象是我在念佛,就有保障了,一邊造點罪業沒有關係,這樣做就不能往生。你不能怪佛說得不正確,只能怪自己理解錯了。李炳南老居士有一首《佛惑偈》很好,對每個修行人都很有受用。他說:“一念毒心生,急壓一聲佛,惡言不出口,損人事莫作。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帶業。是名伏惑法,真實秘訣。”毒心,我們起得念頭都是超不出貪嗔癡和財色名食睡。三毒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所以,“一念毒生心,急壓一聲佛,”趕緊壓一聲佛號,這是關鍵,你能這樣子做,下面就好解決了。“惡言不出口,”我們經常能將毒心伏住,煩惱就伏住了,當然就不會犯口業了。“損人事莫作,”行為上當然就不會去做殺、盜、淫、妄那些事了。這說明意業伏住了,身業、口業自然就不會繼續做惡了。“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帶業。”經常用佛號來壓煩惱,久而久之就成自然了,隨時提正念,惡念就生不起來了。這樣,臨命終時就可以帶業往生。“是名伏惑法,”這個就叫做降伏惑業的方法。“真實秘密訣,”這是很真實的秘訣。
第四,用佛號怎麼伏住煩惱。
淨空法師說了一個念佛的秘訣,他說:“不怕念頭起,只怕覺悟遲。阿彌陀佛就是覺悟。我們不管是起的善念、惡念,只要念頭一起來,立刻換成阿彌陀佛,這要換得快。念頭一起,很快,第二個念頭就換成阿彌陀佛,不要讓第二個念頭仍然師妄想雜念。這是念佛的秘訣,能這樣念法,這樣用功,你用上一個月,自己就曉得,你的心清淨了,你煩惱少了。用上三個月就上軌道了,功夫得力了;用上兩、三年,縱然不能得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決定能夠得到,這時,雖然煩惱得根還在,還沒有拔掉,煩惱決定不起作用,不起現行。有了這樣的功夫,決定往生。”淨空法師將的這個秘訣很好,我們大家都應該照著這樣做,這對於減少妄念,伏住煩惱,可以得到很大的受益。圓瑛法師說:“一句佛號能治一切煩惱心病。”他談他自己的體會,他說,遇到逆境來了,心理生起,馬上就經行念佛,走四步念一聲六字洪名,這樣轉上幾圈,慢慢心境就清涼了,煩惱就消除了,這是一種方法。第二種,他說,有些時候事情很緊,心頭焦躁,甚至於深夜都睡不著,也是採取一心稱念佛號,經過一段時間,身心就安定了,這樣就容易入睡,而且沒有夢魂顛倒的現象。還有在寫經的時候,寫一筆,一句佛號,使我們的精神始終凝聚起的,妄念起不來了,寫得很長的時間也不覺得辛苦。他說了這三種情況,用念佛的方法都能夠伏住煩惱,使我們念佛得到受用。這些方法也值得我們學習。
淨空法師還提倡念佛要活念活用,不要死念,我覺得很有受用。他說,我們念佛,就是要用阿彌陀佛佛號把我們無量覺心念出來。我們的本性就是無量覺嘛,無量覺就是真心,我們用一心來辦事待人接物,就是念佛嘛。這樣做,我們念佛在生活上就排上用場了,這就是活念活用,不要死念。如果你死念,這樣就得不到受用。能夠活念活用,我們就生活在覺而不迷的境界裡,那當然就能往生嘛。我們終日念佛,終日在念心,念佛就是念這個覺而不迷的心,念正而不邪的心,念淨而不染的心,把我們內心本來的覺、正、淨都念出來了,然後又把這個覺、正、淨用在生活當中,這就得到了念佛的受用了,就把這一句佛號念活了。我們的心就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覺、正、淨心心相印了。這樣,你念佛往生就是活著往生的。往生是我們的心,這個軀殼是去不了的,所以說,身在娑婆,神歸極樂,這就是活著往生嘛,並不要等斷氣以後。他這一段話,使我們心開朗樂,很有受用。懂得這個道理,就對於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才有一個正確的理解。二六時就是二十四小時,佛號不間斷。如果理解錯了,把它理解為不休息不睡覺,一切事情不做,這樣把身體搞壞了,這是我們理解上的錯誤。現在有工作的,一天到晚拼命念佛,又要想到做工作;或者一面做事,一面念佛,結果是佛沒有念好,工作也沒有做好,這也是理解上的錯誤。淨空法師說:“當你工作來的時候,就把佛號放下,專心去辦事;事情做完了,佛號提起來,這樣叫不間斷。”
對於什麼叫一心不亂,淨空法師有一個很明確具體的開示,可以幫助我們認清這個問題,他說:“所謂一心不亂,不能錯解了。一心不亂,就是處事、待人、接物,作什麼事情都是一心。我們在念佛上得到一心不亂了,要把它應用在社會上,應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才管用呀!做什麼事情專心去做,那就叫一心不亂。吃飯、穿衣、接待客人,你都一心不亂去做,世出世間法樣樣圓滿,這個是念佛,對於整個社會才有貢獻!念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那個念,是什麼念?覺念、正念、清淨念,樣樣都覺而不迷,就是阿彌陀佛呀!我不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念佛,我覺而不迷嘛。我處事、待人、接物統統不迷、不邪、不染,一句佛號不念,這叫真念佛。你把佛號放下,去辦事的時候,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辦事還是念佛。我在辦事,沒念佛呀。你一心不亂地辦事,一心不亂,就是佛嘛!所以你二六時中,真的沒有間斷。念佛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專心,都是一心,自己能成就,也能感到別人。有些人很執著,念經時有人來了,理都不理,不打招呼,不接待,這是小乘人。大乘則不同,有人來了,馬上把經卷起來,接待客人,等客人走了,繼續再念。李炳南老師說:‘行菩薩道,利益眾生第一。’不要使人覺得學佛人架子很大,給人反感。” 他這番話教導我們念佛要應用道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達到一心不亂。大家也不要理解錯了,這不是叫我們不念佛。修行當然不能滿足於每天念了多少聲佛號,必須看我們對治煩惱習氣收到什麼效果。如果我們一邊念佛,一邊脾氣一點也不改,這個沒有用處呀!念佛就是要改煩惱習氣、改毛病,把清淨心念出來,才能了生死脫死呀。如果做不到這點,就說明我們沒有放下,就是障礙。什麼叫修行?放下就是修行,放下就是功夫,放下,首先就是放下煩惱習氣。這從那裡下手呢?從知過改過下手,這就是修行。
大家見過《了凡四訓》,第一部就談知過改過,這就是下手處。淨空法師說,一個真正修行的人,天天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發現了才能夠改,改過就是修行修行啦。如果你一天沒有發現自己的過失,你這一天就沒有修行。所以古人提出記“功過格,”自己的言行、心念都把它記錄下來。我們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的事,能夠及時地修正過來,這就是功夫。修行是一人與萬人作戰,當然是很艱巨。王陽明有句話,他說:“治山中之賊易,治心中之賊難。”心中之賊就是貪嗔癡,殺睡淫妄酒,財色名食睡,這些煩惱的習氣,正是我們心中的強盜,要治心中的強盜的確很難。雖然三毒五欲人人都有,但各人的重點不同,每個人的主要敵人是什麼,要靠自己把它找准,“擒賊先擒王,”這是要我們抓住主攻對象,找准主要敵人,集中火力,痛下功夫,消滅主要敵人。這樣我們這一生了生死出輪回的願力就會大大增強,願力就會大大增強,願力就會超過業力,煩惱習氣自然就伏住了。這樣念佛功夫就會得力,功夫當然也就容易成片了。
就當前來講,影響我們修行,影響我們功夫成片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幾個問題:
(1)貪嗔癡慢疑中的貢高我慢的現象比較突出。
有的同修,習慣於用自己的優點去比別人的缺點;或者把別人的缺點看得多、看得重,又不能真誠地去幫助他。有的同修接受意見不夠虛心,對過頭意見不能正確對待,甚至覺得冤枉了自己,心裡放不下。有的同修只喜歡聽人家讚賞的話。這都反映出對自身的煩惱習氣、缺乏嚴格要求,對自己知過改過還沒有認真下功夫,或者,對自己的主要敵人是什麼還缺乏瞭解;更未認識到這正是嚴重影響念佛功夫成片的主要障礙。
(2)分別心較重。
有的同修看問題、看人,總是習慣於用分別心來看待,使自己經常陷入人我是非,造成種種煩惱,身心部清淨。比如分彼此,分界限、分親疏,這種現象比較普遍。有的受點委屈惑聽了過火的意見,就想不通,受不了,甚至背上思想包袱,造成內心長時間不能清淨。有的同修喜歡對自己合得來的人就關心照顧,對於合不來的就疏遠討厭,這些人我是非的觀念,經常在腦子裡頭,而在待人接物上,無意中就反映出來了。
(3)喜歡背後議論別人的過失。
背後議論別人過失,就當今影響佛教界內部合同修之間團結的一種普遍現象。局外人看到也很驚異,認為你們都在學佛了,為啥子還是經常的不團結?給佛教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嚴格地說,這就是以身謗佛,我們的身業作出來的事,讓人家誹謗佛法,這當然也直接影響自己的修行。有的同修喜歡用佛法、用戒律去衡量別人,去指責別人,這很不號。印光大師說:“我們應該把別人看成是菩薩,只有我一個人是凡夫。”他是這樣教導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宣化上人這樣開示我們:“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我們應該真誠地檢查自己承認自己的錯誤,看到別人犯錯誤,自己要感到痛心,這才是菩薩心腸,菩薩的同體大悲在這上面就體現出來了。而我們不是這樣,而是喜歡背後議論別人的過失,看到別人做錯事了不但沒有悲憫心,反而覺得我不錯。這是遭罪業呀!淨空法師說得好,他指出,佛法是教訓我們自己一個人的,跟別人不相干,戒律也是教誡我們自己一個人的,跟別人不相干,戒律也是教誡我一個人,要我一個人遵守的,也與別人不相干,你這樣想你的心就清淨了。他還教導我們要學會“曆事煉心,”我們在一切事務當中,辦事情當中,日常生活中煉心,煉什麼心?就是要把經綸上說的,戒律上說的統統用來約束自己,而不是用來指責別人。他說,佛法會用就成就自己,不會用就毀掉自己。還有,在居士菩薩戒中,把不說四眾過失列為一條重戒,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當然,這也不能誤解,如看到別人有過失,或看到出家人有嚴重問題,不勸戒也不反映,認為怕犯戒,這也是錯誤的。
總起來講,學佛就是修心,念佛就是要消除我們的妄想執著,修心的要務就是要折服現行煩惱。我們能用這一句佛號壓得住煩惱習氣,就不會再造惡業,往生時帶業是帶舊業,不是帶新業,新業是帶不走的。我們把煩惱伏住,你的言論,行動就不會造業了嘛!念佛功夫就能成片,也就自然與佛感應道交。如真能這樣修行,你就可以得到大受用,將來臨終就能安詳往生,這是歷代祖師大德的教導,我們大家都應當依教奉行。
不如意事常八九,佛法教你如何調適心理
大安法師
一、三寶為依怙
輪迴三界中的我等眾生,悉是煩惱具足的病人,病因甚眾,略述有二:
一者知見上的顛倒。將虛浮幻化之身心外境執著為實有,不了自性妙覺明體中,求其順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由此導致世界觀與價值觀的混亂,致使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乖違自性法則,衍生出一系列心理問題。
二者煩惑厚重。投身於此濁世的眾生,悉是煩惱深重者,有貪瞋痴慢疑之根本煩惱及種種隨行煩惱。
尤其現代科技市場化的浪潮,將吾人的貪慾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加之生存資源越來越匱乏,競爭日益加劇,遂使吾人的心態更加浮躁、焦慮(即煩惱魔、五蘊魔從潘多拉的盒子放出來了),心因性疾病便以種種光怪陸離的怪象呈現出來。
掙扎於心理沼澤地的吾人將何以堪?有法界常住三寶堪作依怙!
佛是醫王,是調御丈夫。
法是佛從清凈平等心流現出的文字般若,是療治身心煩惱的法葯。
僧是瞻視人。
我等病人至誠投靠大醫王,以清凈信心服法葯,聽從瞻視人的指導、督促,定獲奇效。已病者立見痊癒,未病者將病灶化解未萌。
二、真空妙有乃二甘露門
針對前述二種病因,施設對症藥方有二:
一者空性見。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等眾生鎮日心向五欲六塵馳求,分別幻相,貪著幻相。其根本原因乃是,誤認一切有為法的真實,由是愈迷愈深,不肯回頭,引發無窮的心理情緒反應,如繩索捆綁自己不得自在。
故欲回歸心性安寧,先須深觀一切有為之法,如夢境,如幻化,如泡沫,如影子,如露水,如閃電,莫非虛假,一切皆空,到底一無所得。
果能常作如是觀,洞明一切皆空之理,庶幾不再受騙,迴光返照,就路還家,安享故鄉風月。
二者,安住妙有。
《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我等凡夫,雖作空性觀,初心卒未能無念無相,故亟須將心安住一凈境。西方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願心所流現的凈剎,全體莊嚴即涅槃常樂我凈之彰顯,乃吾人安心立命之所,即當人之自性。
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依正功德莊嚴,全都凝聚結晶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
阿彌陀佛乃萬德洪名,其核心功德為無量壽(寂定)與無量光(照用),寂照一如,即三昧中王,能療治一切疾病。
《無量壽經》記載:釋尊加被,令與會大眾見阿彌陀大放光明,蒙光照觸,「諸有病者,即皆愈起,諸尫者強健」。
證知,阿彌陀佛果覺之光與凈業行人持念佛號的因心之光,交融互攝,便具有強大的調適身心的功能。
古往今來,念佛治癒疾病,尤其是心因性障礙的事例,不勝枚舉,願有識者,實踐之。
三、以逆境苦難為師
古聖先賢無一不在逆境苦難中,成就人格與大業的。
佛教四聖諦苦諦擺在第一,又稱以八苦為師。苦難是吾人最好的老師,苦難能促使我們深刻地透視人生真相,激活吾人潛在的生命勢能。
頑金只有在烈火中鍛煉才能精純,鈍刀只有在粗礪石頭上磨才能鋒利,松柏只有在霜雪中才能亭亭矗立,人只有不被憂患痛苦擊倒才能成就大器。
明代凈宗大德妙葉大師《念佛直指》中,依據經論法義,創立十種大礙之行。人雖不願意故意遭逢障礙,然業力所牽,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礙現前之時,俾我身心先居於礙中,而眾魔諸惡障礙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譬如金火同爐,火雖欺金,金必成器。
十大礙行者,一、念身不求無病,二、處世不求無難,三、究心不求無障,四、立行不求無魔,五、謀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於人不求順適,八、施德不求望報,九、見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茲錄三種,詳示立論依據。
其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
其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患,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乃至其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何傷我?以受抑為行門。
妙葉大師的十大礙行,開示吾人對待逆境障難的達觀智慧,不受表象所欺瞞,觀照逆境障難之本質,順其本性接受之。素患難行乎患難,不尤不怨,進德修業,靜待其變,即煩惱為菩提。誠如蓮華生於淤泥,在虛空中綻吐芳香,此時,污泥污水適成滋長蓮華之養料。
綜上所述,人生際遇千差萬別,不如意者常八九。於此濁世,吾人當保持一顆智慧達觀的心,皈投法界常住三寶,以為恃怙,明苦空觀,安住於南無阿彌陀萬德洪名上,念茲在茲。誠能如是,不唯身心康寧,實乃人中分陀利。
大願法師:遇境不起貪嗔痴
凡夫眾生是用比量不是用現量,凡夫眾生是用比量來推知,不是現量地觀,這個是凡夫與聖人面對外境的時候差別之所在。我們看到任何東西都總用兩個東西比較來判斷它,所以凡夫總用大腦思維,就是用分析、比較,這都是用意識心。
樹立安全感
凡夫眾生總是會用以解讀的方法,那就導致我和境界是分離的、是相對的,比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有一個主體的能看山看水的我,有一個客體的客觀的被我看的山和水,主體和客體之間是有分離的、有對立的,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總覺得我很渺小,我生命沒有安全感。
我們學了佛都知道,也經常掛在嘴邊念: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但是真的用起功來就會覺得:哎呀!我知道貪婪和憤怒都不好,但是為什麼那麼難以消除呢?我遇到對境依舊會起貪心,遇到不如意的對境還是會生氣、會憤怒、會嗔恨。
因為如果我用凡夫的意識心來想息滅貪瞋痴,是永遠息滅不了。因為貪婪和憤怒的背後都是因為對生命沒有安全感,都是因為我的心是迷的,所以我和世界分離開,因此我總覺得內心沒有安全感。內心生命的深處沒有安全感,就有恐懼心。恐懼以我這麼一個小小的個體,一個渺小的我來面對浩瀚未知的世界,我不知道我怎麼辦,所以我希望多佔有一些物質,面對未知的世界之後,能夠稍有一點安全感。
但是貪心會讓我們越來越煎熬痛苦,有的時候生怕失去了,沒有又拚命去貪求,因此我們永遠都活在煩惱之中,所以真正要解決的是問題背後的問題,就是消除恐懼心,這個才是真正的下手之處。
消除恐懼心
怎樣才能夠真正地消除恐懼心呢?要能夠明心見性才能夠真正地消除恐懼心。要知道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我,這樣哪裡會有恐懼呢?就像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說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本來清凈,本不生滅,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因為明心,因為心真正明白了,真正開悟了,所以能夠沒有恐懼,真正地消除恐懼心。
如果事與願違,請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有位師兄平時修行很精進,他們單位有一個正職的位置空缺,大家都認為這個正職位置非他這個副職莫屬,哪想結果讓人大跌眼鏡,上面委派了一個新的正職上任。
而他本人又遭受到排擠,竟然被下調到門衛任職。這位師兄把家中供奉的菩薩打包起來,不再供奉,不再做功課,對佛法完全失去了信心......
2015年8月12日天津那場爆炸事件,整個單位的人全部喪身,而他因為在門房,遠離爆炸區,僅他一個人生存下來。
師兄把家中的佛台重新擺上,痛哭忏悔.....
這個案例之真實性無從考證,但是在佛法圈子裡,類似的心理行為卻普遍存在,因為挫折、違緣而中斷修法,乃至退轉從此不再學佛。
所以學佛要明白可許則許,因為我們看不到未來,沒有佛菩薩的智慧。
如果事與願違,
請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有沒有生死是你自己決定的,心住外境,你的生死業力會比一般人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