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拜懺】
懺悔是我們的人生從錯到對的轉點;拜懺是我們從自我中心走向謙下無我的過程。
※拜懺的定義
什麼是拜懺?是透過禮佛懺悔,把以前的惡業淨除。但是一般而言,我們不會知道自己有業障,更不知如何消災避難。
所謂拜懺,分成兩個部分,第一是拜,第二是懺。
一、 「拜」是禮拜,禮拜時五體投地,應重觀想佛菩薩的相好光明及殊勝功德。
「拜」有三種含義:
第一含義,是皈依佛法僧,禮敬佛菩薩;
第二含義,是收攝身心,透過拜的動作,讓散亂如猿猴的心,逐漸集中起來;
第三含義,是可健身強筋,通暢氣血、活絡經脈。
※最重要的是,去除修行最大的障礙:「我見」,平常我們多自以為是,不知不覺以一種指導者、評判者的「貢高我慢」姿態出現。藉由禮拜,降伏身心低如大地,謙下自心,收斂高傲,法水才能流入我們的心田。
二、「懺」是懺悔,梵語懺摩,華言悔過,所以是漢梵結合之語。
我們都曾有過這種經驗:和人爭執後,內心一直惶惶不安,整天腦海裡環繞著此事,甚至還一直想著,下次如果再遇到此人,要如何還嘴討個公道?可是如果真的這麼做,結果會比較好嗎?不會,只會結下更多怨仇,以後這些惡業都會回到身上。
所以佛菩薩教我們更好的方法,就是懺悔,只有真心的懺悔才能得到心安。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生死無始罪無窮,煩惱大海深無底,業障峻極如須彌….如影隨形不離身,一切時中障聖道;近障人天妙樂果,遠障無上菩提果;在家能招煩惱因,出家亦破清淨戒。若能如法懺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猶如劫火壞世間,燒盡須彌並大海。懺悔能燒煩惱薪,懺悔能往升天路,懺悔能出三界獄,懺悔能開菩提花。」
※摘錄於「一次讀懂《梁皇寶懺》圖解版」一書
淨界法師:以這種觀念去拜懺——別人要拜三年,你可能三個月就清淨了
當我們內觀真如的時候,我們會啓動兩種功能:一個是清淨心,一個是菩提願。清淨心是由空觀來的,菩提願是由假觀來的。這樣子,就是說你根本沒有修其他的法門,但是起碼怎麼樣?你跟別人有什麼不同呢?
諸位!你已經啓動了你內心的一佛乘的因果了,就是你開始拿摩尼寶珠出來使用了。雖然你一開始操作,你買賣做得很小,你每天可能只拜一百拜,可能只是做少許的佈施,但是你背後的本錢太大,你是用一佛乘的正因去修這些善法。要套一句蕅益大師說的話叫日劫相倍,你老人家修一天,別人要修一劫的時間。
舉一個例子。舉我們最簡單的拜懺吧。淨土宗拜懺是必修的。你臨終的時候,你要帶業往生,你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想辦法降低你的業力。你不能把業力弄得很大,不然這個業力很難帶的。
懺悔業障,你有兩種選擇:第一個,就從因緣觀去懺悔業障,這是我們一般的思考。
說無量劫來我造了很多的善業,我也造了很多罪業,善業當然讓它增長廣大,那我罪業怎麼辦呢?起慚愧心,懺悔。
這種因緣觀的好處,就是你透過對業障的觀察起慚愧心,這是好處。它缺點呢,你會產生法執。你一開始的因地就認為你有業障,那麼這個業障的這個法的相狀就把你框住了。
所以,你懺得很久,你還是不敢相信你的業障已經清淨了。那怎麼辦呢?
如果我們能夠把拜懺的事修跟內在的自性功德相結合呢?內觀真如,外修懺法,那會有什麼結果呢?它的結果就是你的因緣觀跟真如觀兩個合在一起——因緣觀,業障深重;真如觀,清淨本然。那這兩個合起來變成什麼呀?變成如夢如幻。
諸位!你的業障變成是一種如夢如幻的假相。那如夢如幻就很好懺了,就是我本來沒有業障,我業障是後來才有的,依止這種觀念你開始去拜懺,別人可能要拜三年,你可能三個月就清淨了。因為因果不同。我們講過,每一個法,你用不同的心態,你坐的車子是不一樣的。有些人他是坐羊車、鹿車,有些人坐大白牛車。
所以諸位!修行不是靠法門,修行靠的是見地。你用什麼見地,你用眾生的知見,你用佛陀的知見,來操作同樣的法門,那產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樣。
就好像說,你摩尼寶珠不拿出來用,老是放在衣服裡面,那你只是不斷地工作,你要做到什麼時候?
所以權法、實法是要互動的。那麼啓動點就是內觀,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信解而後觀照。你說我一天只有觀照三次,好過沒有,因為你開始向成佛之道跨出第一步,因為你從根本上在解決生死問題,不是從枝末的對治。
淨界法師:拜懺的時候夢到佛菩薩像,這樣算不算見好相?
阿彌陀佛,師父,我以前拜懺的時候,那個所謂的好相是有夢到佛菩薩,可是佛菩薩沒有放光,也沒有跟我說我這一個罪消滅了,只是站在那裡就是一個佛像而已,這樣算不算見好相,阿彌陀佛。
【淨界法師答】:這樣也可以,你見到佛菩薩,見到哪一位菩薩?
【學員】:觀音菩薩。
【淨界法師答】:你自己感覺知道他是觀世音菩薩。
【學員提問】:就是夢到菩薩像。
【淨界法師答】:
好的,好的,阿彌陀佛!也可以說是好相啦,但是,不是一個圓滿的好相。因為一個好相,它一定要有光明,這是很重要。
光明相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要見到光明,佛光,而且最好是金黃色的光明。
見好相,真實的徹底地見好相,有兩個標準:
第一個,見到佛光,佛陀身上一定要放光,如果沒有放光,你還有努力的空間,你還要繼續拜下去。
第二個,你看到這個佛光,醒來以後,你會身心非常的法喜,非常的歡喜,莫名其妙的歡喜,沒有理由的歡喜。
就知道你這個夢境是證明你的罪消除了,而且一般來說,只要見到佛光又法喜的,不但是滅罪了,你那個善根又生起了。
所以一般來說,徹底的圓滿的好相,是兩個條件:第一個見光;第二個法喜。
你內心看到佛菩薩以後,身心世界非常歡喜,有時候會相續一整天,從白天一直歡喜到晚上,一整天都歡喜。
因為那個功德力剛出現的時候,它那個時候剛出現的時候,它會主導你的身心世界,慢慢慢慢它才會消失掉,又變成種子位了。
所以你剛開始懺悔,產生身心反轉的時候,那個功德力是很強的,你自己會感覺得出來,你自己會知道我已經見好相了,你自己會知道,因為那個歡喜不是一般的歡喜。
我們一般人的歡喜,是外境刺激你的。你吃一個美好的東西,別人對你贊美,那不會持久,這種外境來的不會持久。它那個歡喜是從內心自己生起,發自內心的。所以見好相,要有光明相,要有法喜的感受,這是一個判定標準。
良因法師:以這種心態來拜懺,是不能滅罪的
「稱情愛戀,違意憎嫌,此不淨心,未足除罪。」這是說明在修懺的時候,有一些錯誤的心態,會使拜懺失敗。
「稱情愛戀」,在拜懺的時候,還是以前的那種習氣,喜歡的境界就貪戀不舍,比如看到這尊佛像非常莊嚴,心生貪戀;別人對自己飲食衣服等護持得很好,就起貪戀;他人的恭敬,也起貪戀……這叫稱情愛戀。
「違意憎嫌」,拜懺的時候,別人護持得很差,佛堂也很差,住的地方也很差,甚至他人的批評等等,內心就憎惡譏嫌。
「此不淨心,未足除罪。」這種不清淨的心是不能除罪的,為什麼呢?因為還是隨順於我執,而我執是一切罪業的根本。一方面努力的拜懺,一方面卻隨順於我執,就像一邊裝水,一邊有個洞在漏水,一邊裝一邊漏,水要裝到什麼時候才會滿呢?所以這樣不清淨的心態,是不能滅罪的。
所以應該有什麼樣的心態呢? 「要先折伏人我貪競,銜悲自咎,曲身退跡,推舉於他。」
「人我貪競」,也就是人我的對待,比如兩個人同時修懺,就開始比較,你一天兩百拜,那我一天五百拜,動機不是為了懺罪,而是為了攀比,我就是不想輸給你。
當然人與人之間適當的競爭,這不是壞事,但是如果整個拜懺的動機,就只是為了跟別人比較,比看誰定課多,見到瑞相多,瑞相比較殊勝……就全是顛倒妄想了。
所以有的人拜懺很用功,但始終沒有徵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我貪競,互相攀比,互相競爭,沒有意義。所以要時常提醒自己,我為什麼要拜懺?我不是跟別人比,是要折伏自己的罪業,這個最要緊。
《南山律在家備覽-懺悔篇》
淨界法師:懺悔罪業是佛教修行的基礎
有時候我們的生命是由 「罪業」 表現出來的──因為在過去生中,由於一時糊塗,曾經造了殺、盜、婬、妄的罪業,這種罪業所表現出來的時候,就會讓我們感得種種病痛,即使吃了很多藥,都不見好轉,這是色身上的障礙;內心當中,也會因為罪業的干擾,使令我們感到昏昧暗鈍,以致於在佛法的修學上,總覺得心力提不起來。
懺悔法門在佛教教義中,是被列為修行的 「道前基礎」 。不管你修學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止觀法門,或者修種種的密法,在起修之前,都必須透過反省、懺悔來破障。這就好比說,你今天要開車,雖然你有一台非常堅固的車子,但是要上路之前,必須用推土機把路上的石頭──這些障礙,都把它清理乾淨,這樣車子會比較順暢到達目的地。
所以「懺悔法門」就是在你上路之前,先把道路中的石頭搬開來,它就是扮演這種 「破除障礙」 的角色。
你把罪業造好以後,你的生命當中產生兩種對你有傷害的力量:
第一個、你殺生的行為,產生招感三惡道的業力;
第二個、你造了殺生之後,瞋心加強了,你以後會更容易殺生。
所以我們在造業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誒,反正我就做這一次就好了。」
其實,你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你造了一次,你就很可能會造第二次;你造了第二次,就更可能造第三次,就是所謂的「感種類相續而起」,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除非你能夠懺悔對治,否則你造作了一個罪業,除了招感未來的果報,你又增加了這部分的煩惱,你以後就更容易造作這方面的罪業!
當這個「業」還是一個因種,要消滅它比較容易,只要掌握到正確方法,一定可以把它消滅掉;只要你一口氣還在,你還有機會;要是喪失了這個機會啊,等到業力表現出來,你就只好承擔沒有其它的方法。
我們應該思惟罪業─「小者如芒刺在肉」,罪業在心中,就像一根針刺在肉裡面,越晚拔出來,這個針對你的傷害就越大。
這個針刺上去,你馬上拔出來,可能擦個紅藥水,一兩天就好了;如果刺了一個禮拜才拔起來,可能要半個月才能治癒;就是你拖得越久,我們要處理這些罪業就越困難。
那麼「大者如毒蛇嚙指」,就像你的手指頭被毒蛇咬到,你不趕緊把這個手指切斷,讓毒液跑到心臟去,就沒救了。總之,就是要把握當下,要發「勇猛心」。
聖嚴法師:拜懺做什麼?
拜懺,又稱為禮懺,就是禮拜諸佛菩薩,懺悔自己的一切罪業。
凡夫的言語行動,如果加以深切仔細考察,可以說經常都在犯罪造業。凡夫的生死輪迴,即是由於各自所造的「業力」所牽引,如在過去世中不曾造下罪業,現在便不會再做凡夫,如果今生斷除了一切罪業,當下就是聖人的境界。
凡夫是很苦惱的,對於過去生中所帶來的罪業,無可奈何;對於今生已造的罪業,也無可奈何;從今以後要想不再繼續造罪,仍是毫無可能。因此,我們偉大的佛陀,即以大慈悲心,為凡夫眾生,說了一個懺悔罪業的法門。
前面所說的誦經,是讓我們對著佛法的鏡子來照,現在所說的懺悔,是教我們把自己的心放進佛法的水中去洗。拜懺的功用,即在於洗刷我們這顆染污著罪垢的心。
所以,對佛懺悔,並不是求佛赦罪,而是求佛證明,向佛坦白自己所作的罪業,下定決心,不再故意作惡。對他不起稱為懺,對己認錯稱為悔。佛菩薩是如此的偉大慈悲與清淨圓滿,佛菩薩希望我們也成為偉大慈悲與清淨圓滿的聖人,而我們卻仍在自作自受的罪業中打滾,所以要懺悔。我們拜懺的作用,即是洗刷自己的罪業之心,好像是從沙裡淘金,漸漸地將沙淘去,就得著了黃金;我們向佛拜懺,漸漸地將罪垢懺除,就得著了清淨的解脫之心。
在中國的各種懺法儀規,是由許多祖師根據佛經編成的,最盛行的,則有梁皇寶懺、三昧水懺、大悲懺、藥師懺、淨土懺、地藏懺、千佛懺等。修這些懺法的人,歷代以來,均有很多靈驗傳載,的確可謂「功不唐捐」。
拜懺,最好當然是你自己親自來做,如你自己尚未學會,或者覺得拜的尚不夠多,禮請僧尼來做,或代你亡故的親友來做,自然也有功德的,其中的道理,則與誦經相同。
拜懺和一般法會有什麼不一樣?
法會指的是各種說法或供佛、供僧及佈施等活動集會,又稱為法事、佛事、法要。其精神是「以法相會」,如法修行。法會結合了梵唄音聲、儀軌、禮佛、咒語、拜懺、持誦經典等各種佛教修行法門;一般而言,寺院每日朝暮課誦、定期舉行的各種懺法禮拜、以及依據不同經典,含攝不同菩薩精神的觀音、藥師、地藏法會等都屬於法會的範圍。
而拜懺或稱禮懺,則是禮拜懺悔儀軌的法會,懺悔儀軌是為了懺悔業障而進行的修行儀式,也是漢傳佛教所特有的修行法門。懺悔法在原始佛教中就已存在,主要是僧團在每半月菩薩誦戒時,犯過者於大眾中告白懺悔;或是解夏安居時,在大會中,任由他人隨意檢舉自己的罪過,並對著其他比丘懺悔的「自恣」。佛教傳入中國後,則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懺悔儀軌,目前台灣較流行的懺悔儀軌有:《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地藏懺》及《千佛懺》等。
以觀音法門為例,持誦《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觀音法會與禮拜《大悲懺》的法會,雖然都是仰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願力加被護佑,但前者強調「持名」法門,在持誦〈普門品〉經文時,瞭解無論遇到任何危難險阻,只要至誠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都能立時消災解難。透過〈普門品〉,也學習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三種應化身「普門示現」,隨機度化眾生的大悲願心。
《大悲懺》法會則是「懺門」,是宋代知禮大師根據《大悲心陀羅尼經》所發展、編寫、制定出來的懺儀,內容包含嚴室淨業、如法供養、至心禮敬、發願持明、披誠懺悔、旋繞歸向等六大儀軌。禮拜《大悲懺》不僅具有收攝身語意的功能,透過自心悔悟求懺,到藉由禮拜、供養儀程,漸次引導信眾觀照自心,內化菩薩悲願為己願;同時由衷相信自己也能依於菩薩願力,度脫煩惱懺罪消業,是祖師大德依其修行經驗留給現代人消除障礙、安定身心,並積極學習菩薩悲智願力的一帖良方。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社「人生雜誌」315期
淨界法師:拜懺的方法
我們看拜懺的方法:一、請聖明證。二、說己罪名。三、立定誓願。四、讀誦禮拜。五、如教明證。
在律上說懺悔要具足五個條件,第一個,要請懺悔主,請一個聖人當懺悔主。諸位,我們前面的下品跟中品,懺悔的對象,可以是一個凡夫的出家眾,或者是同梵行的,你受五戒,找一個五戒的,你受菩薩戒,找一個菩薩戒的,或者找出家眾,都可以。
但是取相懺,只要是上品的,不可以,一定要找聖人。比方說大悲懺,是請觀世音菩薩當懺悔主,比方說八十八佛,是普賢菩薩為懺悔主,你要先頂禮懺悔主。不過大部分,有的像八十八佛是在後面,它是拜完以後再頂禮,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是在後面,總而言之我們要請一個懺悔主。
第二個,幹什麼呢,在懺悔主面前,發露自己的罪業,這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自己知道,你造了什麼罪業,你就要在修懺之前,你就要至少,你第一次就要白告,我要做一個三個月的加行,我每天拜一部八十八佛,為什麼呢,
因為我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空間,做了什麼事,我向懺悔主普賢菩薩發露,我從今以後寧舍生命絕不再做,這個要發露罪業,這個是你已經知道的罪相。
但是我不知道我今生沒有做,但是我過去做了,那麼就是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就總相懺悔也可以,總相的發露。
第三個懺悔以後,不但發露要立定誓願,從今以後寧舍生命絕不再犯,懺悔是針對於過去做的,發願是針對於未來的時間,我不再造做了。
第四個,要有方便要讀誦、禮拜,這個在懺法裡都有規定,就照著做就好。
第五個,如教明證,就是要見好相。我們一般來說,你不要自己設立一個懺法,因為你懺的法不見得會比祖師好,一般我們是拿現成的,這五個條件,你找八十八佛,找大悲懺,找梁皇懺,水懺,都可以,它都已經具足這五個條件了。
諸位如果說,你有這個前面的六種情況,身心暗鈍,躁動不安,或者是顛顛倒倒的,經常自己會莫名其妙起煩惱,這合理的推論你有罪業。
我們的建議是這樣子,古人是以一百天為一個加行,而且你只能夠選擇一個固定的法門,你修一百天,每天拜一部八十八佛,或者拜一個大悲懺,你量你的時間,那麼你一百天,沖一百天,見到好相,那就OK了。
如果沒有見到好相,第二個,再沖一百天,你衝三次,都沒有見好相,但是你如法的三次的加行,也可以滅重罪。你可以找你相應的時間,但是你這個三個一百天的加行,你最好在臨終之前把它完成,你會發覺有不可思議的效果。
罪業真的是沒有體性,只要你願意開始去懺悔的時候,它的勢力就算沒有懺乾淨見好相,起碼你可以讓業力沉澱下來,變成不增長業。
如果你見好相,那當然表示你罪業消除了,你見不到好相,起碼它不障礙你了,它勢力薄弱了。從臨終無障礙來說,已經及格了,那你到了淨土再來處理,就比較簡單了。
因為你到了淨土,你是一個聖人,你內心有不可思議的般若波羅蜜,你往內一觀照,照見五蘊皆空,你那個觀照力強,就把那個業給破壞了。
所以說我們的標準,當然是取法乎上,最好是以見好相為標準,但是見不到好相,你拜三個加行,起碼讓罪業的勢力,變成不增長業也可以,不障礙你臨終,這也是可以的。
海濤法師: 拜懺的意義
「懺悔」一詞,是中國佛教特有的名詞,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漢文並沒有「懺悔」這兩個字的連用。而在印度,懺悔是做為一個修行人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不論自己這一生之中是否犯了過失,都應該懺悔。
對佛教徒來講,懺悔可分有幾種程度的不同。
有「責心懺」、「對人懺悔」以及「當眾懺悔」三種。
另外還有一種分類是:
一是無生懺、
二是作法懺、
三是取相懺。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就是取相懺,亦即現在俗稱的「拜懺」。中國古代大德為慈愍眾生,特別纂輯許多種懺法讓眾生得以透過拜懺法門清淨罪業。現今通行的懺本有許多種,如:梁皇寶懺、大悲懺、水懺、千佛懺、萬佛懺等,這些懺本都是根據大乘經典(涅槃經、法華經、楞伽經、華嚴經‧‧‧)裡邊的經文,以及經典裡所記錄的佛名號編輯而成。
拜懺,就是修慈悲法門,我們拜懺就是度眾生、修菩薩行,也是一種自利利他的慈悲行。集眾拜懺就是藉由大眾合會共修的威德力,讓我們的誠懇心更容易受到感召,而能專心殷重地求哀懺悔。
我們拜懺,就是要向諸佛懺悔,懺悔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的惡業。由於因果業報法則,使得我們召感種種的災難或病痛。這種拜懺的意義,除了個人對自己內心懺悔外,也同時代表向累世冤親債主懺悔,如法虔誠拜懺,是能產生力量懺悔除罪的。
《法苑珠林.懺悔篇》說︰「積惡尤多,今既覺悟,盡誠懺悔!」
《十回向品》︰「以懺除一切諸業重障。」
在佛前拜懺有請諸佛菩薩幫我們證明懺悔的加持意義,只要依著懺本虔誠恭敬地禮懺,就能夠除愚癡而得智慧,除瞋恨而得慈悲,這是拜懺的意義與功德。
在家居士如何拜懺?
我想將朝幕課誦本內的禮佛懺悔文列入日常晚課,請問要怎麼做?要一佛一拜還是跪下到唸完懺悔文?請指點,謝謝。
果願法師開示:
禮佛:一佛一拜,一邊拜一邊默念佛,心裡保持平靜。
印光大師有云:「當攝心切念……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分享聖嚴法師修持的方法:
我少年時很笨,我的師父教我每天早晚,至少要拜二百拜的觀音菩薩,我拜了半年多,邊拜邊作觀想:觀音大士手執楊枝,以甘露清涼淨水,灑在我的頭上,因此,《禪門日誦》,在數月之間就背熟了,當時連我自己也有點意外地吃驚。
從一九四九年,在這段時日之中,每天除了早、晚課誦及禪坐之外,還禮拜一炷香的「大悲懺」。使得病弱的身心安住在信、解、行的三個原則之中。。。。。。。。
根本佛法,應該是有病看醫生,有災難要懺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凶化吉、解冤釋結,消除業障最好的辦法。
我們多讀一遍、多禮一拜,將會多一分的收穫,漸漸地由於讀誦禮拜,而能化經中之境於身心之內,化此身心而通感通達,乃至通透於諸佛的性體。
請參考 法鼓書名《歸程》、《律制生活》:論經懺佛事
以這種心態來拜懺,是不能滅罪的
良因法師
「稱情愛戀,違意憎嫌,此不淨心,未足除罪。」這是說明在修懺的時候,有一些錯誤的心態,會使拜懺失敗。
「稱情愛戀」,在拜懺的時候,還是以前的那種習氣,喜歡的境界就貪戀不舍,比如看到這尊佛像非常莊嚴,心生貪戀;別人對自己飲食衣服等護持得很好,就起貪戀;他人的恭敬,也起貪戀……這叫稱情愛戀。
「違意憎嫌」,拜懺的時候,別人護持得很差,佛堂也很差,住的地方也很差,甚至他人的批評等等,內心就憎惡譏嫌。
「此不淨心,未足除罪。」這種不清淨的心是不能除罪的,為什麼呢?因為還是隨順於我執,而我執是一切罪業的根本。一方面努力的拜懺,一方面卻隨順於我執,就像一邊裝水,一邊有個洞在漏水,一邊裝一邊漏,水要裝到什麼時候才會滿呢?所以這樣不清淨的心態,是不能滅罪的。
所以應該有什麼樣的心態呢? 「要先折伏人我貪競,銜悲自咎,曲身退跡,推舉於他。」
「人我貪競」,也就是人我的對待,比如兩個人同時修懺,就開始比較,你一天兩百拜,那我一天五百拜,動機不是為了懺罪,而是為了攀比,我就是不想輸給你。
當然人與人之間適當的競爭,這不是壞事,但是如果整個拜懺的動機,就只是為了跟別人比較,比看誰定課多,見到瑞相多,瑞相比較殊勝……就全是顛倒妄想了。
所以有的人拜懺很用功,但始終沒有徵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我貪競,互相攀比,互相競爭,沒有意義。所以要時常提醒自己,我為什麼要拜懺?我不是跟別人比,是要折伏自己的罪業,這個最要緊。
《南山律在家備覽-懺悔篇》
十八個冤魂跟了他兩百年
比丘尼近良法師 講於萬佛聖城大殿
2014年6月20日星期五晚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這里是近良上台練習說法。如果有說錯的地方,請大家慈悲指正。〈萬佛寶懺〉才拜完,說一則有關拜懺的故事。
在浙江寧海觀音寺,有一位法號叫含輝的和尚,平日持戒非常精嚴。有一天,他到街上去散步,經過一個賣狗肉的鋪子。他平時持戒精嚴,竟也經不起這狗肉的香味,居然動念想要一吃為快。
他回到寺之後,全身發熱,身上突然長了十八個毒疽;這個毒疽就是種皮膚病,一種腫爛的病。他這個毒疽讓他的身體很痛苦。
可是很奇怪的是,當這個毒疽讓別人看見的時候,他的痛就停止了;如果把這個毒疽遮蓋起來,他就痛入骨髓。他覺得很奇怪,好像冥冥中要他把這個毒疽讓世人看,有一種警惕的作用。他遍請名醫,怎麼樣醫治都沒有效。
他後來知道,這一定是他前世的罪業,所以他就在佛前很誠心地求懺悔,誦《金剛經》。
有一天午睡醒來,恍惚中就看到有十八個沒有頭顱的軍人,在對他說話。這沒有頭的軍人就對他說:「你認識我們嗎?」
他回答:「我不認識。」
「好,我告訴你!你呢,前生是在金朝做帶兵的統領。當時,我們十八個軍人都是你的部下。你命令我們守山頭上的隘口,其中有兩位軍人有一次下山,碰到一個少婦,居然起了淫心,強姦了少婦。少婦回家後,告訴她的丈夫。
丈夫就來向你告狀;你呢,不問青紅皂白,也不詳細調查情形,就命令把我們二十個人全部斬首。他們兩個犯強姦法,理當是處死刑的,可是我們十八個人是沒有罪的。
所以,這種奇冤我們怎麼能不報呢?我們跟著你已經兩百年了。因為你為僧持戒精嚴,有護法神護著你;只因為你動念想吃狗肉,所以護法神離開你了,我們才有機會接近你。
你現在誦《金剛經》求懺,要求解冤,我們姑且饒你三年;三年後,我們會再來找你。」
這十八人離開以後,他的病真好了。可是過了三年,他的毒疽復發,就往生了。
這位法師,他因為一念的貪欲,想吃狗肉,就召來他前世的冤業。這讓我想到大家耳熟能詳的悟達國師的公案,也是一念的貢高心;皇上賜沈香寶座,這種貢高心,十世為僧,可是他的貢高心召來冤 親債主找上門。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內無虛不召外感。內里沒有私慾雜念,妄想紛飛的話,不會召感這些妖魔鬼怪。就算持戒非常精嚴,如果一個念頭不好好護持它,也很容易不小心就召感前世的罪業。
沈澱業力的方法:建議所有淨土宗的人,在臨終之前好好地拜懺一年
懺悔法門簡介--業障重者,應修懺悔之法,為治病改命最易之法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