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微偏差修行心態
修行不易察覺但已偏差之心念有哪些: 「學佛」「修行」就是將不正確的一切行為修正過來,所以最須探討什麼是不正確的行為。把不正確的行為修正好了,如此才是學佛,否則就是佛學,僅是學問、是空談、是戲論,無法了生死。
新皈依者最怕沒有耐心,俗云:「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半天;學佛三年,佛在天邊。」即是,而在物慾橫流,高度享受的今日,更多的「今天皈依,明天就放棄修行」及「拿著香跟著拜」只會到處拜名師,卻毫無誠心之盲目追求者。
老皈依且努力修行者,最怕且最大的危機則是:
(一) 拜錯師父。由於缺乏正確學佛知見,且對神通、異象充滿好奇,喜歡追求各類感應,因此常誤入邪師及附佛法外道的陷阱,此種人症狀輕者,僅浪費寶貴光陰及錢 財,尚能全身而退。症狀嚴重者則神經錯亂成為精神病患,(如神棍斂財、斂色,弒父母子女者皆是。)更甚者淪為魔子魔孫,解脫無期,還沾沾自喜,到處向人炫 誇其所修法門多殊勝,感應連連呢?
(二)學佛知見雖正確,卻因疏於覺照、反省,一念偏差,我慢心起,而誤入歧途。此種人最令人悲嘆、憐 憫了!本篇為讓行者能確實於修行中,將不易察覺卻已偏差之言行、心念有一認識,將之列出,並配合一代高僧 廣欽老和尚、證嚴法師及諾那華藏精舍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的開示做一擇要解說,期望能對真心學佛的大眾,有所助益。
〈1〉我常做善事、布施、供養、助念做得最多,我的功德最 大?須知:修行道路上是有許多和世俗不一樣的,世俗追求的是名利、地位、榮華富貴之有為法,動不動就希望能因自己所做善事上報、或接受表揚,巴不得全世界 的人都知道他,所做的善行有多大,而學佛則剛好相反,是為求清心寡慾,知足常樂,不染六塵之無為法,一動「功德有多大」之心念就已偏離佛法,必須學習逐漸 放下一切貪念、妄念才是學佛,否則即如梁武帝供僧造佛寺,誰能做的比他多、比他好,但卻為達摩祖師判為「無功德」。須知自性為「功」,平等為「德」,自性 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動生滅心,就毫無功德可言,亦即「心存功德,即無功德」,行者須學習右手所做的一切善事,不要讓自己的左手知道,須 「三輪體空」。(就布施言,施者、受者與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相,不存於心,名三輪空)方為真功德呢!
〈2〉我供養師父 最多,更常幫忙師父處理各樣事務,我就是佛門龍象人?須知:佛經有四句話:「何物重如地?何物高如山?何物多如草?何物快如風?」佛陀的回答是:「戒律重如地?傲慢高如山?煩惱多如草?心念快如風?」可知傲慢的高山最難攀登,老修行者一疏於覺照就會因「貢高我慢」,而糟蹋自己的慧命。人們的心念更是快如疾 風、閃電;一念之間即可遍及法界三千;成佛做祖是它,三界輪迴也是它,一切的罪孽亦由它而起,一切的功德也因它而生,唯莫忘了地藏王菩薩的一句話:「裟婆世界眾生,舉止動念都是業。」且普賢菩薩都要懺悔業障無窮盡更,何況凡夫的我們呢! 華藏金剛上師曾云:「弟子供養師父色身,師父供養弟子法身。」又佛陀於金剛經云:「須菩提,若三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 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頌、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原因在於無量的七珍、八寶不能救人慧 命。唯有佛法方能讓眾生離苦得樂呢!由此可知師父看重弟子,讚嘆弟子出錢、出力、勞心、勞力、護持正法的苦心,做弟子的我們若不思師父救度眾生之悲心、悲願,反而起我慢心、盛氣凌人,則無異是糟蹋自己,自毀慧命的行為,更非是學佛(覺)的本意呢!同修們須思之!慎之啊!
〈3〉我修的比一 般人努力,我的精進心鮮少人能與我相比? .我愈來愈跟別人不一樣,愈來愈比人強? .我修的感應愈來愈多,愈來愈法喜充滿? 須知:努力、精進、感應、法喜充滿等等都是好現象,但若心念一直惦記著,甚而向同門到處宣揚,就不是好現象了。我們都知道學佛就是為破我執(又名人執、即 妄執有一實在的我體)法執(即固執一切法為實有),因此若執著各種瑞象,心念便會偏差,行者須確實體會金剛經的兩句話:「若以色見我,音聲求我,是人行邪 道,不能見如來。」及「見相非相、即見如來。」而學得跟別人愈來愈不一樣,更是「我慢心」在作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成佛的意境,也是學佛的目的。 「心」於眾生是全迷而不悟;佛則是全悟而不迷。其為何無差別呢?因為佛也是因修心而成佛的,眾生也是因心造業而成為眾生的。所以心可以成佛、也可以成眾 生。心清淨無染即成佛,若心污濁,染六塵即為眾生。因心、佛、眾生皆具有佛性,所以才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愈來跟別人愈不一樣」是屬於內在「覺悟」上的差異,而非外在的言語、行為上表現出來的,因此行者於日常生活中有「我學佛,別人沒有」,「我努力,別人不 努力」「我修法層次比別人高」而起輕視之意,甚而言語有教訓人的口氣,及與人格格不入,皆是遠離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已不是學佛,反而落入魔道陷阱呢!行 者不可不知。
〈4〉我修的法比較高、學佛比較久,而輕視初入門同修。行者須知「來的早,不如來的巧。」學佛是看誰先成就,先明心見性; 而不是比誰先皈依、修啥大法。金剛心總持論云:「二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三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四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八十歲 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不論男女、貧富、貴賤,乃至人、非人等,得正法,皆成佛道。因此佛陀說偈曰:「若有男女等,得見真明師,修行得正法,無一不成 佛。」因此修行者絕對不可以存有輕視初學者之念頭,也可說學佛是看誰先在「六根不染六塵」「發大菩提心」下功夫,而不是計較「先修啥大法、學佛時間長」。 華藏金剛上師曾云:「達者為師」即是。
〈5〉心裡常存著「我學的法門比任何宗派都殊勝」而輕視其他宗派。須知:有此心念者,不僅須如上 所述,更須: 1.起慚愧心:法門如此殊勝,但自己卻遲遲未能了悟本們修持的精神(精髓)所在,而未能悟見本來。 2.勿起貢高我慢心,而由身口意毀謗其他宗派法門。對於能廣攝眾生的法師或在家居士,只要其傳的法為正法,即不分其深、淺皆應隨喜讚嘆,並自我慚愧自己無 如此大的攝受力,來攝受其他眾生進入本門殊勝的法門來修持,自己應更加謙虛的修持。 執我、執法皆是紛爭的起源,可知佛陀曾云:「法法本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佛陀說八萬四千法,是為順應眾生不同根器而設,(因材施 教)亦即華藏金剛上師云:「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需一切法。」即是。
〈6〉看到別人修得好,修法層次高,辯才無礙, 心裡不是滋味、難過、看不順眼,甚至內心起了嫉妒心、毀謗……。 須知:學佛就是在學清淨心,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看到別人比自己好,不僅不可嫉妒,反而要發自內心來讚嘆對方,以期見賢思齊、加緊努力。誠如一代高僧廣欽 老和尚的開示:學佛,要立宏願,別人先成佛,我才成佛。簡單地說:任何事情幫忙別人安心修道,助別人安住其心,把所知說予人聽,令他增加智慧,他人先成 佛,而我才成佛,不能嫉妒心。又云:要做一位菩薩,不可自己好就好,別人管他去死。應要別人最重要,自己沒關係,要利益他人,若利益自己,無明煩惱就會一 大堆。 所以真心學佛必須深知弘法利生,就是要犧牲自己,不可隨便毀謗、批評、嫉妒,若因此影響別人對佛法的信心,這是有因果的。
〈7〉 別人說我的壞話,為保護自己而到處去澄清、辯解,甚而反過來毀謗別人,以圖穩住自己在大眾心中的地位。 須知:俗云:說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人多的地方,是非必定多,而處理是非的最好方法,則是保持沉默,不須刻意去澄清、解釋。智者的態度是「清者自清」。 若找人解釋之對象也是喜好搬弄是非者,那只會把問題弄得愈不可收拾,一點幫助都沒有的。
所以廣欽老和尚曾開示:
1.人家在講我們,修就是修這些。
2.修行要自在,不要在乎別人對你的評語。說你好、說你壞,這不是別人的不對,而是你自己不能安定。
3.若你已將地掃乾淨,師長硬說你沒掃乾淨,這時你若和他辯,這就是在家性情;若你能接受說:「好!我把它掃乾淨!」這就是修行。
4.修行是要有境界來才有得修,自參自悟、煩惱即菩提,修行是在修這些。當有人在刺激我們時,心中自然平靜不起,這就是了。不是說,修我每天拜幾拜,念多少佛號而已,但此也是需要的助緣。
5.不說是非,說是非就失敗,說是非給別人不安定。
6.不要說別人不對,一說出來就是自己不對,這個「口」很重要。
7.不得二、三人交耳私語、結黨,背後論人是非等,否則易讓大家不安,犯戒鬧眾。
8.好的撿起來學,壞的擱一邊,自己心裡明白就好,順此修忍辱波羅蜜。修行不問是與非,有理與無理。
9. 修行不說對不對,即使自己對,人家偏說你不對,你也要接受。凡事承認自己不是,就不會起煩惱,否則心不安,煩惱即來。 但有一點是同修要注意的:聽到有人說我們缺點時,絕對不可理直氣壯的向人訴說:「其人說我壞話,就是在消我業障。」此是「大我慢」的行為,應是靜下心來觀 照自己,有無別人所說之缺點;有過則改,切勿把「別人說我是非,就是在消我業障」掛在嘴上,如此將是愚癡行為呢!
〈8〉學佛以後與人談 話總喜歡板起臉孔,一付不可侵犯的樣子,甚而說人缺失毫不留情、言語刻薄,喜以「直心是道場」為教訓人的口頭禪。 須知:道德、戒律是用來約束自己、鞭策自己,提昇自我的明燈,而不該是呵斥別人的鞭子。弘法利生、則要恆順眾生,像哄小孩一般,不可隨便批評、毀謗,若因 此影響別人對佛法的信心,這是有因果的。「直心是道場」是開悟者,對其弟子當頭棒喝,直指性源的手法,以期令其去我執、法執,甚而當下開悟、明心見性。同 門師兄,彼此須以「愛語」來鼓勵、勉勵、循序漸進「直心」用得不恰當,易讓對方反感,起瞋心,甚而會認為言「直心」者,根本無慈悲心,而認為學佛也不過如 此,反生退轉心……因此「直心」須慎用方可。
廣欽老和尚也曾如下開示:
1.修行要修到慈悲相,眼神讓人看起來很和藹、很慈悲。
2.修行要注意口業,口好心就好,不要說:「我雖口不好,心是好的。」
3.有的人說話令人起煩惱,不能安頓人的心,令人不知怎麼好,又要別人聽他的,其實他聽不聽別人的?結果是這個人就在那裡心煩悶,起煩惱解不開。
4.修行要修到有智慧,什麼事碰到都會,講話也要知道怎麼說才圓融。
5.師兄弟間做事,吩咐他人做時,要依佛法,互相客氣,不是用命令式,如父命子或耍性子,這是俗化,不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