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時候該看清楚生命的真相
淨界法師
佛陀在經典裡面講一個譬喻說,他說有一個做生意的人,做生意的過程當中有人跟他借了半個銅錢。借了一段時間以後,做生意的人想說我要把這個錢要回來。過了段時間他就準備去找這個某甲,準備把這個錢要回來。那麼這個某甲住的地方前面有條河,所以這個生意人只好找了一個船夫把他載過去,就花了兩個銅錢。結果去找某甲的時候,剛好這個人不在,不在就落空了,只好又找船夫,把他載回去,又花了兩個銅錢。所以他去找這個人花了四個銅錢,這個人本來借他多少?借他半個銅錢。結果他半個銅錢不單沒有找到,他這個一來一回花了四個銅錢。
這個做生意的人是誰呢?就是我們凡夫,我們就是這樣弄的。
我們每一次臨終的時候啊,我們心中有遺憾的,我們總是覺得人生虧欠我。你說哪一個人死的時候是心甘情願的,說:哎,剛好,我應該走了!沒有!
那麼你心中有所遺憾,糟了!你會在來生裡面尋求彌補。
其實人生本來就不公平,因為你這個業力本來就不是算今生的,他多生多劫算的。但是我們從今生來看吶,我們總是覺得人生有所虧欠,我這麼努力,我怎麼活這麼短!好,你覺得人生虧欠了你,所以怎麼辦呢,那你就再來一次唄,再來一次的後果,結果你損失更多。你本來是要回半銅錢,結果損失四錢。
這就是說我們是時候該看清楚生命的真相。
就是說在三界裡面輪迴,其實我們什麼都沒有得到,除了生老病死的折磨以外,什麼都沒有得到。什麼都沒有得到應該怎麼辦呢?該回家了,其實我們家有很多東西。
所以開始內觀真如,啟動我們的真實智慧,一心三觀來啟動我們的自性功德力。
所以整個《法華經》的十四品,從方便品一直到安樂行品,佛陀講的就是這個觀念,權法妙,實法妙。怎麼利用方便法門,調伏我們對三界的愛取;怎麼用真實法門啟動我們真實的功德,就形成一種內外兼修的蓮花式的修學。
外有蓮花就是權法,我們修習各式各樣的方便門,來莊嚴生命;第二個,我們啟動內心的功德,就是蓮子。所以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說的跡門。
【認清生命的真相】
慧律法師慈悲開示
佛陀說這個世間現實的真相是什麼呢?
第一、人生無常。人的一生隨時都可能結束!發生車禍,飛機爆炸啦,火災啦,水淹死啦。走一走,走一走,哎——腦溢血啦。生命隨時都在走向死亡,您有覺悟嗎?
第二個、人的心二十四小時都在變,早上覺得很愉快,中午卻煩惱沮喪的不得了;今晚說好的事情,明天就變了;今年決定的事情,明年就忘了。這就是人心無常。
這個世間的真相就是世間無常、人心也無常,這個世間沒有永恆。
所以,男女在談戀愛的時候,都是迷迷糊糊的。男孩子隨便講講:「我永遠愛你!」女孩子隨便聽聽:「哦!哦!你永遠都愛我。」你以為他真的能夠永遠愛你嗎?有一天,當你人老珠黃的時候,一切都完了,你可能就要開始苦了,老公在外面有女人,麻煩也就大了。以前所說「我永遠愛你」就派不上用場了。
佛家早就洞悉了這一點,早就透視了這一點,認清了在虛妄的人生裡面,是沒有「自性」的。所謂沒有自性,就是沒有永恆。我們必須透視這一道理,同時也要去除一些錯誤的觀念,放下自我的主觀觀念、丑化別人的觀念,然後你才能得到真正的生命。
今天,我到達新加坡後,開著車到處去走走,新加坡給我感覺,是一個很親切的國家。全世界都稱讚李光耀總理,稱讚新加坡的金融、電腦、交通、治安、環保都是一流的。所以,住在新加坡的人,是很有福報的。新加坡是一個好國家,諸位你們該引以為傲。一個強盛的國家,一定要有強盛的人民,因為政府跟人民一配合,才形成新加坡的了不起。所以,大家也是功德無量。
我們(華人)雖然生活在不同的環境裡,但是我們有幾個共同點。我們的語言相同,文字相同,我們的文化背景相同,我們都是黑眼睛、黃皮膚的人,都是黑頭髮的,都是中華民族的人。
我把新加坡當做自己的家,因此,我來到這個地方感到非常的親切。尤其是今天,有幾萬人的場面,真令我感動。
我們今天要講得題目是:「佛教與人生」。這個主題要講兩天,今天與明天。第三天要將「佛教與輪迴」,這個題目是廣學法師幫我訂的,他訂了題目,我不敢不講,怕他以後不讓我來。嘿,開開玩笑啦!
佛教的人生觀
今天,我們研究的主題就是「佛教與人生」。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都是在講宇宙和人生這兩種事情。佛陀所有的教導,就是為眾生指出宇宙和人生的真相,並指導我們,如何去過我們真實而愉快的生活。
佛教的人生觀,簡單地說就是:世間種種的造作、追求都是苦的。諸位要覺悟生命是無常的,你不要執著於生活之中每個動點上所產生的幻覺。這個意思就是:生命是由每一分、每一秒連接而成的,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化,世間沒有真實、永恆的東西。
講實在話,你今天有多少錢,有一天你會消失;現在你有一張漂亮的臉蛋,有一天你會死亡;你權力再大,就算讓你當皇帝,有一天,你也必須面臨死亡。所以,人生在佛教的觀念是苦的,因為世間是變化無常、沒有永恆的。
但是,有很多人對佛教的人生觀並不贊同。他們認為在不了解佛法以前,活得很快樂。每天可以去打牌、上酒家喝酒,每天騎馬、賽馬、賭馬都覺得很快樂。自從學佛以後,就了解世間是痛苦,做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來,乾脆就放下,什麼事都不做了。這種觀念是錯誤的,誤解了佛教的道理。
沒有功夫的人,在緣上要注意
紹雲老和尚
我們現在有的人,你不要認為你家裡的條件有多好,又有車子,又有這個那個。不行吶,你如果不把心放下來,什麼都沒有用,要統統放下才行啊。修道這個詞沒有別的巧妙,關鍵是你把這個世界上的名和利要看破,把五欲也就是財色名食睡稱為地獄的五條根放下。這個根必須要有緣,也就是境界。
比如說你們有的在家裡面,年紀這麼大,白天沒事想修道,可是有人來喊你,我們去商場看看,那裡打折,這個就是惡緣,你要把惡緣斷了。如果你不去,難道還有人拖你去不成,道理也是一樣的,要有決心。
又比如說持戒,不是你有意要犯,但是遇到那個境界,導致你犯。你把緣要斷掉,你不要沾啊。你不接近它,緣不就斷了嗎?越接近越沾染,好了,心念就動了。心念動了,罪惡就產生了。「罪從心起將心懺」,心在哪裡?就在當下這一念。
這一念為什麼要動呢?就是遇到了境界。你不見面,不講話,看到他如沒看到,那就不會動念。你老是想見,你動念了,好了,念頭一動,你就有業障了。業障現前,罪惡就出來了。沒有一定功夫的人,在緣上要注意。
過去祖師講,修遠離行,寧在深山睡覺,不在城市修道,就是跑到深山老林裡去,和世間的一切不沾。看不到聽不到,時間一長,那些孽緣也就忘掉了。你天天看天天聽,天天接觸,好好的一塊白布從染缸裡拖出來,它還能白嗎?不是紅的就是綠的,要不就是黑的。如果你不進染缸,不到染缸裡去,那還是白的,所以這個緣很重要。
情下面就是欲,情慾一動,下面就是妄心,往欲裡走了。我們講道力,什麼是道力呢?不起二念,一句佛號牢牢現前,就叫道力。佛號不在,就起二念,這就是妄想,這就是邪念,這就是不正的念。
蒺藜絕水-斷緣,因果可轉變的!
智隨法師
常與無常當如何?
可能很多人平常都不追蹤無常,都是想「常」,不想無常:身體要常——長期健康、永遠年輕、長壽等等;做生意都只想賺,不想虧;想保持在一個好的狀態,不變動。然而,從佛法來講,我們可以看見的萬物,以及如思想、想法一樣無形無相的,都是無常的,變化的。
也許很多人對「無常」的理解很悲觀,其實無常是一種客觀,而不是悲觀。無常不是讓我們對人生感到悲觀,而是要告訴我們人生真相——無常是一種客觀事實、客觀真相。
世間人往往覺得生死很遙遠,雖然知道這個世界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但因為跟自己沒什麼關聯,所以也沒有什麼影響。如果家裡有人去世,或者是熟悉的人去世,這種衝擊就比較大了。這就說明我們對無常已經很遲鈍了。遲鈍到什麼程度呢?——只有人死了才知道有無常,人不死都不知道無常。
如果懂得無常道理的人,或者智慧比較高的人,看到花開花落,就可以悟道了。我們為什麼沒悟道,不能解脫呢?因為沒有無常觀。別人要死,我也要死,人隨時都會死,這是無常。就算有些人對此有些認識,也知道人都要死,但是不會想到自己的死,認為自己現在還年輕,身體還很好,死亡離自己還很遠。死亡在面前了還不知道無常,這麼大的衝擊,有很多人還是不醒悟。
我們自認為很聰明,恰恰相反,實質是很愚癡的。連全世界天天都在死人,天天都有很多問題發生,像車禍、災難等等,這樣一個客觀事實都不知道無常的存在。
什麼是無常呢?
有形有相的,是無常;無形無相的,如觀念、思想等,都是無常的。「無常」是代表沒有實體,沒有一個固定的東西存在。就像我們認為有這個身體存在,但身體只是四大假合之身,是地、水、火、風組成的。世間萬事萬物,小到個人,大到大千世界,都是各種因緣聚集,因緣一散就沒有了。所以,佛門講「無常」,緣一散,就沒有了。
如果還想尋找一個永恆不變的東西,這就是另外一個概念了,就是佛講的「佛性」。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叫無量壽、無量光,這才是真正的「常」,永恆不變的東西。凡夫追求的東西,恰恰都是無常的,真正的「常」在淨土。淨土是無量光、無量壽,隨心所欲,想什麼有什麼,這才是永恆的。
所以,一個「常」,一個「無常」。世間人追求的「常」,只在佛法裡面有;佛法講的「無常」,世間人卻拚命地追求。
不懂得無常的人,就必然會產生痛苦,產生執著。因為不知道無常,就會喜歡、貪戀、執著。比如一個杯子,你不知道它會摔壞,你不知道它的生命是有限的,哪一天破碎了,你的心也就碎了,痛苦、煩惱跟著就來了。
真正智慧高的人懂得無常,可以超越無常,證得羅漢果位。我們現在為什麼證果難呢?我們連一個基本的觀念——「無常」都不懂。表面上看我們懂,其實還是不懂。所謂的「懂」,可能僅僅停留在一個觀念上:我知道無常,我也天天會想到死亡。事實上,很多時候還是不知道無常。
如果真正懂得無常的人,對世界的貪戀一下子就可以斷掉了。因為知道無常的東西不是自己追求的,不是自己需要的。事情本來就不存在,是凡夫有一個虛妄的觀念,認為這個東西實在,想要保住它、追求它、甚至想盡辦法去延長它的壽命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本來就沒有的東西,凡夫卻要在虛妄當中去製造更多的虛妄,這就是顛倒。
學習佛法,首先就是要對世間有真實的認識。凡夫顛倒的地方,就是把假的當真的,而佛法是告訴我們真實的東西。懂得無常的人,才會追求無常背後的真實的東西;懂得無常的人,生命才會超越出來,才不會被虛假所約束。這個時候的生命才是真實的生命,也就是「常樂我淨」「涅槃寂靜」的境界。
世間人為什麼不容易相信佛法?因為被虛假的東西蒙蔽了雙眼,把無常的這些現象看得很實在。
佛法講的真實的生命,就是指佛性——我們真正的生命本體。這個本體是不生不滅的。《心經》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世俗人不知道的,因為佛性沒有形象,沒有一個實體,我們看不到。
要超越無常,才能夠悟道。一般人無法做到超越無常。所以淨土法門告訴我們,有個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極樂世界黃金為地,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可以滿足眾生所有需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是永恆、真實存在的。但一般人可能又會用世俗的立場,用物質的觀念去理解。極樂世界絕對不是一個物質的世界,而是精神層面的境界,不過是通過物質的方式表現出來而已。
所以,學佛要建立信仰,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就是無常的觀念。
懂得無常,應該說只是懂了一半。比如修行小乘,懂得無常就可以證到小乘聖人的境界了;但是如果要證到佛的境界,還要起大用,空中生妙有。懂得無常的人,可以悟到空性的道理,但不是說空了之後什麼都沒有,是空了之後什麼都有了。這個時候,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反而更真實,對眾生更有利。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為什麼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因為這是真實的生命展現出的東西,是我們人類生命當中本身具足的,是永恆的。
我們現在追求的東西,是我們的妄念、業力形成的東西,這個業力妄念隨時會變化,虛妄不真實。這就是兩重生命境界:一個是凡夫的境界,一個是聖人的境界。凡夫活在無常當中,聖人活在真實當中。世間人都想追求真實,其實只有聖人才能夠活得真實,凡夫都沒辦法真實。
凡夫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自欺欺人,自己騙自己,然後也去騙別人。大家都把世間的東西看得很真實,所以這個世界總是有欺騙,有傷害。包括社會發展,發展了幾千年,人類的毛病永遠都存在,沒有哪一個時代的人,能把這些毛病都改正過來。這就是人類的智慧,只有這麼高,再怎麼發展都超越不了這些東西,永遠都是在貪瞋癡裡玩來玩去,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玩法而已,大家都在這個無常的世界裡,變著花樣玩而已。
看清無常的真相,要想超越無常的世界,最好的辦法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去到阿彌陀佛的世界,獲得與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光、無量壽的真實生命。
這樣的時代,罪業眾生該如何解脫
大安法師
在佛的正法的時候,行人的根機都很殊勝,善知識如林。善知識至少是在宗門大徹大悟,在教下大開圓解——具眼善知識。如果他自己沒有開眼,他自己都是「盲人」,那是一盲引眾盲。在佛的正法的時候,智慧深、善根厚、煩惱薄,善知識又很多,所以隨修任何一法,都可以證道。
這裡要注意,什麼叫證道?——不僅僅是開悟。談證道就是談斷煩惱的問題。開悟還只是說開佛知見的問題。所以證道最低限度要了脫分段生死,或者至少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比如聲聞教,斷見惑就證到了初果,證到初果也入聖流。
但是進一步要斷上二界(色界、無色界)的思惑,包括欲界的思惑,他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間。真正的證道就是到阿羅漢,把八十八使的見惑、八十一品的思惑全都斷盡,能達到這個水平才叫證道。
現在進一步來看我們這個時代,「即今之世」,即今之世就是現在是末法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五濁惡世末法的時候,這是「時」。
那「機」是什麼呢?這個時代的眾生根機陋劣,而且還要加上極為陋劣。陋劣就是我們的煩惱重,尤其是整個時代都是偏向物質、功利、享樂,對人生一大事——生死問題、終極關懷、己躬下事,沒有多少人關心。都關心世間的功名利祿、五欲六塵,而且是成為主流。
這個時代眾生的價值觀念都這麼顛倒,又沒有善知識如林的教化,聖賢的教育都完全邊緣化了。所以我們都屬於這種陋劣根機的眾生,於是每天的煩惱重重,舉止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惡的眾生。生死心很難發起來,一點生死心偶爾發起來也容易退轉。
再加上善知識稀少,這個時代你到哪裡去找善知識啊?剛才講善知識是至少開悟,大開圓解,具正知正見,而且以身行道。這樣的人,我們能夠碰到多少呢?反而是末法之時,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所以最後的結論就是:在這樣的時代,面對著我們這樣根機的眾生,如果捨去念佛往生淨土一法,那絕對是沒有辦法解脫的。這個話,印祖是講得斬釘截鐵。
用他一生的潛修,深入經藏,觀察時機,給我們一個驚心動魄的結論:這個時代眾生只有修淨土法門,否則分段生死沒辦法出去。這個解脫仍然還是要圍繞著能不能解決三界輪迴分段生死的問題來作註解的。
怎樣解決家庭感情的痛苦
仁炟法師
問:請問師父,家庭、感情方面的痛苦怎麼解決?
仁炟法師答: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誰都免不了,每個人都在這八苦中受煎熬。
情感非常折磨人。你看那些小說、電影、電視,很多都是說愛情的,多麼純潔、多麼偉大,實際上這些事情,都是小說裡面描寫的, 導致人在六道中、現實中最終的結果又如何呢?情的美好是相對的,也是短暫的,但對人的傷害卻至深,讓人陷入在六道中輾轉受苦無期。
人要從情執裡走出來是很難的,能夠從情執裡走出來的也是大丈夫。包括出家,是大丈夫之所為。
但是像觀世音菩薩等大菩薩們,他們也有情,他們這個情就不是個人的私情,不是兒女情長這種私情,而是一種由小愛變成大愛,對全人類和對一切生靈的大愛,是大慈大悲。
所以從學佛的角度來說,作為佛門弟子,都要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什麼叫慈悲?慈悲就是拔苦予樂,把一切眾生從苦難中解救出來,然後再給他們快樂,這就叫慈悲。
個人的這些感情,兒女情長這些東西,會折磨很多的人,尤其是小青年們、年輕人,要看破、放下,但是也不是說讓每個人都出家,要看淡,不要執著。
要是已經結婚了,那就要盡家庭的責任和義務,把家庭的關係處理好。從男人來講,不但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還要孝順岳父岳母;作為女人來講,不但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還要孝順公婆,這樣盡家庭的義務。有子女的還要把子女撫養大,受到良好的教育,這是盡社會的責任和家庭的責任。作為佛門弟子都要這麼做,這是佛陀要求大家要做到的。
另一方面,從家庭的角度來說,男女雙方還要互相諒解、互相包容,要互相忠於對方,這樣的一個家庭才能和睦、才能安樂、才能夠談到幸福。不然的話,互相之間找麻煩,你看我不對,我看你不對,互相之間找彆扭,那家庭哪還有什麼幸福可言呢?怎麼還能一起生活呢?就沒有共同生活的基礎了。所以大家在一起生活,要多看對方的長處、多看對方的優點,不是什麼原則的問題,就不要斤斤計較,互相包容,這樣你的家庭才能夠和諧、才能安樂,這樣才能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