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人會有造業的傾向
淨界法師慈悲開示
“由此徧計,能徧計度。”
由於整個徧計執的名言、相貌、執著,最後造業,就構成了徧計所執的整個過程。這個地方,佛法的意思是說:沒有錯!我們應該要斷惡,我們應該斷除這些殺、盜、淫、妄的罪業,這是應該的。但是,如果你不知道這個業是怎麼產生的,那你只是靠信心來斷惡:佛陀叫我不能做這件事情,我就勉強自己不做。你這樣的一個持戒,是一個壓抑性的持戒。
就是說你沒辦法讓煩惱停下來,但是你又不敢去做。你為什麼不敢做呢?完全靠宗教情操的信心在支持著你,你這樣的持戒,是非常辛苦,而且效果非常有限的。因為你來生的時候,當你的煩惱釋放出來,有時候比今生更嚴重,因為壓抑的結果,它會產生反彈的力量。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我們剛開始靠信心,這是正確的,但是進一步你要知道,為什麼一個人會有造業的傾向呢?造業心理學,他為什麼會造業呢?一切法因緣生,它一定有它的根源。哦,因為我們心中產生妄想,我們認為這樣做是對的、是快樂的,其實這是錯誤的判斷。
我們心中對外境,產生一個不真實的想像,然後誘惑自己去造業;你心中不真實的想像,當你知道這個道理以後,你就容易控制你的心念,這就是我們講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如果不知道心中想像錯誤,你一直認為心中的想像是對的,你很難修行,非常難修行,你就是心隨妄轉。就是你有什麼想法,你就做什麼事,一點克制力都沒有。特別是淨土宗的學者,很多人都犯了這個毛病。
憨山大師說:很多的念佛人,只知道念佛,他不知道調伏心中的妄想,結果變成佛只聽念,妄想只聽長。他心中不斷地打妄想,當然他的妄想都是靠這個娑婆世界,心中有很多的愛、很多的恨,這個心中的結,都是纏繞。雖然他心中有佛號,變成佛號跟妄想並存,到臨終的時候,佛號現前、妄想也現前,妄想是熟境界,多生多劫的熏習栽培,念佛只有今生栽培,結果你的佛號被妄想吃掉。
就是說,你平常就應該用止觀跟佛號,破壞你的妄想,而不是念佛歸念佛,打妄想歸打妄想,這樣是不對的。所以祖師強調:你一定要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之要務,你要試著用你的佛號,去動搖、去破壞這個妄想。徧計執它是一個造業的根源,你不動搖它,你的生命就不能改變;那你念佛,只是在生命當中多了一個善業,如此而已,你要扭轉生命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個地方,佛陀慈悲告訴我們:為什麼一個人會造業?就是緣名為境,先產生一個名言思想,然後從思想當中,變現很多虛妄的相貌,然後認為這個相貌是真實,產生執著,最後,因緣出現的時候,就推動我們的身口去造業,就是這麼回事。所以我們應該知道,你心中所想的一切境界,都是錯誤的,剛開始先否定自己。
調伏我們的心,就像馴服一頭牛
有一次,佛陀在拘睒彌城東南的瞿師羅園,告訴比丘們說:「比丘們!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在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舌頭嘗、身體觸、意念識時,心中生起慾念、貪愛、憤恨、瞋恚、愚癡、執著,就應當好好地調伏這樣的心念。怎麼調伏呢?要這樣想:若放任這樣的心念繼續發展下去,將會是一條充滿恐怖、荊棘、障礙、危險的邪路,那是惡人走的路,不是善人當走的路。
比丘們!就好比一處即將收成的稻田,如果看守該田的人疏懶,不認真看守,就會讓牛只闖入,如此一來,即將收成的稻子,就會被糟蹋一空。如果守田人戰戰兢兢,隨時提高警覺守護,一發現牛只闖入,馬上扣住牛鼻,鞭打一番,再趕它離開。如果這頭牛一而再、再而三地闖入,每一次都被守田人捉打驅離,久了以後,這頭牛就不敢再靠近該稻田,更不會再闖入田裡糟蹋農作了。
比丘們!調伏我們的心,其道理就像制伏那頭牛一樣,要隨時警覺守護,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自己:那是一條充滿恐怖、荊棘、障礙、危險的邪路,應當厭離,用這樣的方法來馴服。心被馴服了以後,當六根接觸六境,產生認識時,心念就會變得沈穩而專注。
再如,比丘們!有一位從沒見過琵琶樂器的國王,當他第一次聽見琵琶彈奏時,對那美妙的聲音大為著迷,就問大臣說:‘這麼美妙的聲音是什麼?’‘大王!這是彈奏琵琶的聲音。’‘將這美妙的聲音拿來!’
大臣將剛才彈奏的那把琵琶琴拿來了,稟報大王說:‘大王!那美妙的聲音,就是這把琴彈奏出來的。’
‘我要這把琴做什麼?我是要剛才那美妙的聲音!’
‘大王!剛才那美妙的聲音,是由這琴的柄、槽、弦、皮,還要有會彈奏的人等,種種因緣和合而成的,剛才您所聽到的美妙聲音,已經消失而過去了,沒辦法拿來給您。’
‘嗟!這樣虛偽不實的東西,竟能讓大家著迷,留著作什麼,拿出去劈了!’大臣聽命,將琴拿出去,劈成了幾百個碎片,撒了一地。
像這樣,當比丘有能力觀色、受、想、行、識的各種不同粗細層次時,他知道這都是因緣所生,是有為、無常的,則過去所以為的‘我’、‘我所’、‘我是’,都將止息、寂滅了。比丘們,應當作這樣的思惟觀照!」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一一六九經》、《相應部第三五相應第二〇五經》。
二、一頭牛,需要一而再、再而三耐心地調伏,才能馴服,心念也一樣。這個方法,大家或許比較熟悉在禪修中的專注訓練時用:妄念起來了,察覺了,拉回到原來專注的地方;又起來了,察覺了、再拉回……,然,從這個故事知道,這個方法並不限用於專注訓練用,就是對過去貪、瞋、癡積習衝動的調伏,佛陀也以這個方法教導我們。
三、故事後半段的琴聲譬喻,從琴聲到琴的分析,了解到因緣和合中,沒有任何實在的、永恆不變的「我」,當然也就沒有「我所」可以執著。這樣的觀法,也可以獲得破除「我見」、「我執」的成果。後來某些學派,或許也借用這種分析方法,成為觀空的一種方法。
未來不由你計劃,業果來安排
夢參老和尚
此世不執著,他世也不要執著,過去也好,未來也好,都不要執著,這叫不著三世。過去、未來,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不要想它;現在的不住,一下子又過去,就變成三世皆空的;未來,未來還未來,你想它幹什麼?究竟怎麼樣?
凡事都要講計劃,那是錯誤的。計劃不由你計劃,你不知道自己的業果是怎麼樣安排的,人都不能安排自己。好像是自己安排的,其實你是瞎操心,早就安排好了。
你怎麼做怎麼受,除非你現在轉變,怎麼轉變的呢?你聞了佛法,而且能行,現在你一天念著地藏菩薩,你當成救命王來了,又抓著他不放,就這麼念吧。這起碼轉變了,三途再不受了。聞著地藏王名字,就不落三途了。
有的人說,在睡夢中念地藏菩薩不靈。不是夢中念的不靈,是你醒的時候,沒念靈。你念的不是心念,要是心念就靈。做夢,你一念,夢境就沒有了,要生死都了得到,何況做夢呢?要相信。
問:「書上說:‘定業不可轉’,可是拜懺又可以消業障,罪性又是本空的,那究竟要如何把過去生累劫的罪業懺空?」
夢參老和尚答:「佛法說,定業不可轉,還有下一句話,三昧加持力。」定業不可轉,但是用拜懺的力量,藉地藏菩薩的力量,轉了。
定業是可轉的,如果定業不可轉,沒有人能成佛。眾生能成佛嗎?釋迦牟尼佛有業沒有啊?他也是修道成的佛,那他的業有沒有轉啊?《地藏經》上,地藏菩薩前世有業沒有啊?「定業不可轉」,但是「三昧加持力」。你轉得動轉不動?這可是問題了。
你修三昧就轉了。我們以前也不信佛,有很多的業,但是信佛之後,讀誦大乘、信念三寶,這一念心就轉了。
修正自己的習氣,不再被業所轉
慧律法師
眾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習氣,隨著自己的習性去造業,那就是放縱擴大自己的錯誤;如因著而不改變自己的惡習,就會永遠受到習慣的支配,不斷地在六道中輪迴。
平日除了隨時修正自己外,必須避免自己「造業」。
業,是思想的累積與行為的總和。有淨業、善業、惡業、無記業之分。
但我們通常所說「造業」是指造惡業;如果是善業,就會用行善、佈施、持戒、忍辱等名詞直接說明。
人,如果時常造業,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力量障礙著我們,這就是所謂的「業力」。
例如一個有煙癮的人,他第一次抽煙的時候,不覺得什麼,但是今天抽幾支,明天抽幾支,時間一久,不抽煙就會覺得很痛苦;喝酒、賭博也是如此,習慣養成後要戒掉是很困難的。
我認識一個人,他有一次去參加懺雲法師所主持的齋戒學會,七天皆吃素且過午不食。
他戒期結束後下山回家,看到魚、肉就拚命地夾著吃。他母親告訴他吃慢一點,他就回答:「七天都沒吃肉,要趕緊補一補,均衡一下。」
母親說:「哪不是枉費了七天的齋戒嗎?」
他說:「這是業力所牽,沒辦法的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業力,無時無刻牽引著我們的行為、思想,不是一時就能轉變的。
所以,一方面要觀照自己的心,令不造惡,另一方面,要時時反省,反省以前所做的錯誤、所犯的毛病,現在足否改正?
如還有缺點,就要下定決心修正,不要再為業所轉。
反省,就像一面鏡子:不僅可以知道自己的缺點,也比較會接受人家的好意和勸告;而一個懂得反省的人,也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生命的本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