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行法師:靜心就是修行
大家說修行為什麼要靜心呢?不靜心能不能修行呢?盤腿打坐是否就是靜心了?這些都是我們修行人必須要通達的問題。如果連這些都不通達的話,那些不信佛的人,問我們這些學佛的人,天天坐在這裡干什麼呢?那么你們怎么回答呢?
你說坐在這裡修行,為什麼坐在這裡是修行呢?是不是修行一定要坐在這裡呢?我們有多少時間每天能夠這樣坐呢?實際上我們把每天靜坐的時間計算一下子,平均每天你還達不到兩個小時。有可能你在某一段時間裡每天能保持兩個小時,但你未必能夠長年累月每天都能保持兩個小時!
你的心靜不下來,每天就是坐二十個小時也沒有用。甚至你想種個因都種不進去!心沒有靜下來,種子怎么會種得下去呢?過去的祖師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那么我們每天坐在這個地方,究竟有沒有一念與道、與佛菩薩相應過呢?我對大家感到很疑惑!不知道大家坐在這個地方怎么在用功?
如果大家是在靜心的話,不一定只有通過盤腿才能靜心,隨時隨地都可以靜心!乃至說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用來靜心。如果你在日常做事情的時候,不能夠把思想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那么你想靜坐下來用功辦道,那是絕無可能的!你在最簡單最基礎的——做事情的時候,都不能把思想集中起來面對事物,又怎么可能把心集中起來辦道呢?
修道之人最忌外求,我們都知道要“內找”,究竟如何做才算內找呢?通常大家的回答是:“看自己的起心動念”。試問大家,有幾個人能夠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有可能你刻意去看的話,能夠看到三、五秒鐘,多說一點看到一分鐘。你能保持幾個一分鐘呢?如此說來,我們要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簡直不可能!
古時候的人成就的怎么那么多呢?按道理來講,現在人的修行條件,方方面面要比古時候的人好得多,可是為什麼現在成就的人反而那么少呢?
過去要聽一句法,都得要跑幾百里路,甚至要跑幾個月的時間。現在這個時代,一會兒可以跑到東方,一會兒可以跑到西方,想見任何一位明師都可能見到。有時候根本不用出門,就可以得到明師的法!
過去想得到一本經書,難如上天!一個寺廟裡面也不過幾本經書而已。現在我們看看哪個寺廟裡不都是堆滿了書?!《大藏經》都是好幾部,光碟無數張。有許多僧人的房間裡面書也是堆得滿滿的。佛經隨時都能聞到、見到、讀到!可是真正通達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說修行成就的人了。
現在佛法弘揚得也很快,當然這也是因為科技發達、國泰民安,宗教才這么昌盛。大家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讀得、聽得那么多,你智慧為什麼還是不出現呢?是我們的道心不夠嗎?不是!是明師的力量不夠嗎?也不是。這些原因都不是,為什麼我們的進步這么小、這么慢呢?
我們的道心也夠、明師的力量也夠、各種環境的條件也具備,為什麼我們還不成就呢?大家用功的時候,應該把問題集中在這方面來分析、來參悟。如果我們學了佛法都受用的話,為什麼很多學佛的人仍然還是愁眉苦臉的呢?學了佛應該開智慧,可是許多人學佛以後不僅沒有解脫,反而更不會做事、反而更覺得被束縛得難受了!
現代學佛的人,一上來就想要個成佛的方法。實際上縱然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站在我們面前,給你一個他當初修行的方法,我們拿在手裡,也絲毫沒有用!
過去藏傳的佛教,很少讓我們漢人學到,現在藏族人的思想也開放了、境界也提高了、政府的政策也寬鬆了,所以藏地活佛到漢地來傳教的很多。許多人修過密,認為密法修行成就得快。我也見到很多修密法的人,修了幾年以後,又放棄了修密法,又回到過去去念佛、去參禪。許多藏族人還去學習漢傳佛教,譬如說學禪宗、學淨土宗。他們反而覺得禪、淨要勝過他們的密法!
為什麼會有這種傾向呢?一個人如果遇到一個問題沒有把它弄清楚就放手的話,他做任何事情都很難成就!實際上我們通過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一個人他一旦學佛,能不能成就,能修到哪一個層次,都看得非常清楚!
為什麼我們連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不願去做,遇到一點點困難就想放棄,反而要去做最難做的事情、都想去學佛呢?往往我們會認為學佛很簡單,“不要執著,要順其自然”!這話都不是我們說的,也不能夠用在我們身上!“不執著,順其自然”,釋迦佛當初為什麼還要修那么多年呢?為什麼要在雪山苦修呢?迦葉為什麼還要行頭陀呢?中國出了那么多禪師、祖師,哪一個不是修行幾十年呢?
對自己不能嚴格要求的人,是沒有辦法來學佛的。有一位道友對我說過一句話:“一個聽不見自己呼吸的人,一個聽不見自己走路的人,他不能夠學佛!”當初我對這句話不太理解,這十幾年,我經常回憶他說的這句話,為什麼他說聽不見自己呼吸的人、聽不見自己走路腳步聲的人不能夠學佛?
實際上他說的這句話還算是寬鬆了一些,通過這數年的觀察,我認為別說這種人學不了佛,即便是他想在社會上有一點點成就都是不可能的!試問在座的人,有幾個能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呼吸聲?我相信在座的都曾經有過,但畢竟是“曾經有過”!每天當中你能夠保持幾個小時這樣?!
我這個道友他的悟道、乃至入道,他任何方法都沒有依靠、沒有藉助,他每天就是聽自己呼吸的聲音、聽自己的腳步聲。他如果是在靜坐的時候,他就聽自己的呼吸聲;他如果是在幹事情、走路的時候,他就聽自己的腳步聲。也就是說他練靜功的時候,就聽自己呼吸的聲音、聽自己的心臟跳動聲;他在練動功的時候,就聽自己的腳步聲。
要是我們在座的人,白天處在動中的時候,能夠每時每刻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在安靜的時候能夠聽到自己的呼吸聲以及自己心臟的跳動聲,難道這不是禪定嗎?難道這不是住在一個法上面嗎?我們所謂的參禪、觀空、念佛、持咒,這不都是住在一個法上面嗎?
如果學佛很多年,你還不能住在你所修的這個法上的話,說明你還是處在大散亂之中!如果有一天我們時時刻刻都能夠住在我們所修煉的法上的話,渾身上下就有使不完的勁!你們不要說住在法上是不對的,如果你連這個不對的方法都做不到,那么最最對的方法你又如何能做得到呢?
一個人的心念,也就是思想,不能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話,做任何事情你都沒有辦法進去,都做不好。對事物的執著,是做人、做事、修行成就的唯一辦法!一個不認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成功,都不可能把它做好,沒有認真的心,就意味著你不能把心集中在這件事情上。你既然不能把心集中在這件事情上,又如何成功呢?世界上沒有什麼有智慧的人,只有細心的人。一個人一旦把細心培養起來,內在的境界馬上就會轉變!
大家是否注意觀察過學佛的人?多數是沒規矩、最不善於約束自己、最不能吃苦耐勞、最沒有責任心、最散亂自由的!所以過去的祖師爺們總結出一句話:寧帶一千兵,不帶一個僧!
如果一個人真的是如上所說的那樣的話,就意味著他整個內在的力量是向外輻射、向外輸出的。因為他是向外開放的,所以他的力量都漏向外面。如果是和上面所說的相反的話,就意味著他的力量是在向內使勁、在往裡面進入。
我有好幾次向大家講過,修行的過程(也就是方法),可以用兩個連在一起的喇叭筒來比喻。兩邊是大的喇叭口、中間是一個很細的管道連在一起。實際上你向外釋放能量很容易,往中間進入力量也很容易,那就看你這個念頭是向內轉、還是向外轉。
可是作為一個凡夫來講,向外轉,他也轉不了多久,因為他沒有一顆持久的心、一顆忘我的心、一顆付出的心!所以他即便是向外釋放,也是一陣子,馬上又停止了。有的人他是往內進入,他也是進入了一陣子以後,他也停止了。所以這樣的人是出也出不去、進也進不來。果真他能夠執著在某一個方法上,持之以恆地這樣做下去,一定會成就!
我不知道你們頭腦裡邊是否把我剛才講的這個形象記得很清楚?兩邊是個喇叭筒,你從這邊進,最終也能衝出中間的黑暗,看到光明的汪洋大海!如果說你不願意往裡面進,那你就往外面釋放,也就意味著另外一方面的力量也是向核心進入。它進到一定程度,就意味著也是向外釋放,也能夠突破黑暗看到汪洋大海!這個比喻在座的是否有誰聽懂了?
這邊是個大的開口,這邊也是個大的開口,兩個喇叭後邊連在一起,中間最細。你從這邊往裡邊進入,進到一定程度,就意味著出去,你從這邊進去,進到中間很細,你突破中間很細的階段,也是徹底地打開。
我這個比喻,意思是說,你的力量如果一直是向外釋放、向外找,你能夠持之以恆地找下去、走下去,也是一種成就、也能夠悟道、證果。你如果不願意向外釋放,你一直往裡走、一直往內尋找,尋找到一定程度,也還是往外打開。
它兩邊都是敞開的口,只有中間核心是最精細的,雖然它中間很細,越往裡進越壓縮、壓縮、壓縮……,壓縮到極點,又慢慢地開、開、開……,到了門口,就徹底打開!從這邊也是很大,往裡越進,越細、越細……,細到中間,突破了最細的階段,也是越來越開、越開……。
可是我們凡夫的力量,教你任何一個方法,你都不能夠持久地做下去!所謂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今天修這個法,明天修那個法,就是這個道理!在社會上能夠吃苦的人,一旦學起佛來,也能夠吃苦。
不喜歡讓別人管的人,按道理來講,應該是能夠自己管得住自己才對,可是事實證明,這種邏輯恰恰是錯誤的!不願意被別人管的人,你讓他自己管自己,絕對管不住!能夠接受別人管的人,一旦別人不管他的時候,他自己管自己要比別人管他管得更好!自己對自己要求會更嚴。學會接受的人,就意味著能夠看住自己。
不學佛還好,越學佛越沒有智慧!佛法真的是不能輕易學,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學成了一個廢物!因為自己沒智慧,把佛法的智慧給理解錯了。學佛本來就是要管住自己、對自己要嚴格要求,能夠自己看得住自己。可是我們現在許多學佛人學佛了以後,不僅不管自己、不看自己,而且還給自己足夠的空間、足夠的理由讓自己隨心所欲!還說是順其自然!
既然是順其自然,就意味著上天堂也行,下地獄也行,做人也行,做畜生還行。學佛不是順其自然、隨心所欲,而是做“主”!當我們管別人的時候,能管得住;當別人管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能夠接受。能接受,就意味著自己能管得住自己。本來自己不想接受,最後還是接受了,那就說明自己管得住自己了,自己說服了自己,看住了自己。
既然能夠管得住自己、說服自己、看住自己,那就意味著這個力量向外轉的時候,自己能夠做得了主。所以古人講:要想征服別人,先要征服自己;要管住別人,先管住自己。
有的人不是在靜坐的時候看自己眼前的光嗎?還有的人是聽自己耳朵里的聲音。如果你能夠天天堅持不斷地把思想集中在眼前的光亮上、集中在耳朵里的聲音上,長此以往下去,這也是“定”,也能入道。問題是根本做不到!
一個不善於執著的人,就沒有辦法進入正規的道路裡面去。你說你不“執著”,為什麼不執著?是因為你管不住自己!我們通常說某某人不合群,為什麼不願意合群?管不了自己、說服不了自己、當不了自己的主人!
一個人只能夠去適應環境,通常講“自己去創造環境”!有幾個人能夠成功地創造出一個環境來呢?幾乎都是被環境給溶化掉了。本來我們學佛是要做人天師表的,結果一個個都變成了“四不像”!很多社會上的人都非常尊重學佛(出家)的人,可是當他們跟學佛的人生活久了,接觸多了以後,得出一個結論:學佛的人什麼都不是!用北方話講“啥也不是”!讓他瞎講,還可以講上幾句,尤其是讓他去做事,都是一塌糊塗。
實際上如果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把一件小事做好,也就意味著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好;能夠悟透一句話,也就意味著你能夠把所有的道理融會貫通。
都認為學佛的人應該形成一種習慣——不執著。這句話把人害慘了!如果有一天想用你的時候,你自己想“用”的時候,想執著也執著不了!因為你沒有一個集中的思想,也就是沒有一顆能集中的心。人家告訴你一個電話號碼,你都記不下來!一個電話號碼要告訴你三次!哪有這樣的人?哪有這樣的道理?一個電話號碼就是七位數、八位數,人家一遍就記住了,你三遍也記不住!
你們注意觀察一下,凡是學佛的人,極少有人人家把電話號碼說一遍就記住了,最少八位數字要重複三遍,兩個字一報、兩個字一寫!
為什麼學佛的人這么散亂呢?因為平時自由散漫、心無住!心為什麼無住呢?因為太散亂了,他想住到某一件事情上都住不到。所以當有一天做起事情的時候,他仍然是散亂。他平時“無執無住,順其自然”習慣了。等到有一天你告訴他一件事、一句話,你前面告訴他,他後面就忘記了;你當面告訴他,當下就忘記了!
你們說這樣的人死了以後到哪裡去?說我都不敢說!我也不忍心說。平時都不能集中,臨終的時候怎么能集中呢?平時就散亂,你們說臨終的時候能不散亂嗎?
任何事情想要做好,沒有第二個辦法,就是“認真”!
嘎瑪仁波切:心不煩亂 方入安忍之門
安忍的本體是心不煩亂,如果心煩意亂,就談不上安忍。安忍可分為三種:耐怨害忍、安受苦忍、無生法忍。
一、耐怨害忍
當別人用毆打、惡言惡語等方式傷害我們,或在背後中傷誣陷、挑撥離間等等,面對這些現象時,心中不產生嗔恨,就是耐怨害忍,也就是忍受他人惡行的安忍。
修安忍,首先必須要消除嗔恨。“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對於他人的侮辱或傷害,自心沒有調伏而產生嗔恨,就會摧毀過去的一切功德。《入菩薩行論》說:“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一次的嗔恨心,可以摧毀千劫以來,上供諸佛菩薩和下施六道眾生的一切善行福報。
《入菩薩行論》又說:“罪業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所有罪業中,沒有比嗔恨更嚴重的;所有功德中,沒有一種比忍辱更難修。嗔恨會墮入地獄,安忍會得到佛果,所以一定要修安忍。
面對外來的惡行,最大的對治力就是慈悲心。如果能生起慈悲心,就能很快調伏嗔恨;否則,無始以來累積的功德,剎那間就會消失得一乾二淨。
此外,行持善法後,沒有把功德回向眾生,福報也會因為一次的嗔恨心而全部失毀。而具足前行發心、正行不執著、結行回向等三要行,善根不會被摧毀。就像水火不容一樣,有了嗔心,就不會有菩提心;但如果菩提心存在,嗔心就會蕩然無存。
二、安受苦忍
為了追求或修持正法,不顧身心性命,忍受一切艱辛困苦或嚴冬酷暑,這是安受苦忍,也就是忍受求法苦行的安忍。
世人能接觸佛法的機緣本來就很少,我們現在能聞思修,是很不容易的。在密續里提到,佛陀曾經為了尋找佛法,跨火海,過刀山,即使失去自己的生命,也無所畏懼。
有些人以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可以同時圓滿,認為在世間事業成功、享有名望的同時,可以在舒適安樂中修法成就,但這是不可能的事。自古以來,大成就者們都是長期精進修持,才獲得證悟的。他們知道,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在本質上完全不一樣,不可能同時圓滿。
自認為兩者都很圓融的人,必定是在世間法比較突出,不可能在出世法有真正的成就。想要兩者兼得的人,就像認為針的兩端都是尖的,也可以用來縫紉,但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偉大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也是放下世俗的榮華富貴,歷經苦行,精進求法而悟道的,他也沒有世間法、出世間法同時成就的方法。有些人想先追求世間成就,或得到廣大供養後,才決定去閉關修行。這些人不必期待閉關會不會成就,因為在閉關之前就已經著魔了。
當然,現代工商社會的人,尤其是在家居士,要完全放下家庭和工作,遺世獨修,是不太可能。但如果能將佛法的心要精義,透徹理解,按部就班長期實修,就很難能可貴了。自己能力所及的,就努力行持;目前還做不到的,可以發願、祈禱在將來實現。這樣就算不一定即生成就,也能為來世累積資糧。
三、無生法忍
對於空性實相、自性大圓滿等深奧勝義,如果不了解,也不應該產生邪見或毀謗,而應設法正確理解,並毫無顛倒的受持其密意,這是不畏甚深法義的安忍,也就是無生法忍。
甚深法義,一般人是很難接受的。例如,眾生的心與佛的智慧無別,或是空性實相等道理,在我們還未理解之前,往往會感到懷疑恐懼,但這不是佛法有什麼可怕,而是因為從未聞思過,而引發內心的恐懼。如果因為不明白或懷疑,而對佛法毀謗,就會造作舍法罪,無數劫不能從地獄中解脫。
在佛陀時代,有些傲慢的比丘,一開始認為一切法是實有,沒想到當佛陀講到諸法皆空,講實相勝義時,這些比丘無法接受這些見解,受不了而吐血,最後墮入地獄。
阿底峽尊者在印度時,有兩個行持十二頭陀行的比丘來請問佛法。當尊者講到“人無我”時,兩個人聽得很歡喜,因為從頭髮到腳底,一一分析去尋找“我”,真的找不到。但當尊者講到“法無我”時,他們就完全無法接受了,當下捂住耳朵說:“請尊者不要再講下去了,世上不可能有這樣的佛法。”當尊者開始念《般若心經》,念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時候,兩個人就嚇得跑走了。
所以,阿底峽尊者說:“如果沒有修菩提心、對深奧的正法沒有信心,只靠持守戒律是很難解脫成就的。”這兩個比丘的行為,就是對甚深法義的怖畏。
佛教靜心教你如何控制情緒
喜怒無常的人不只在社會中制造不愉快的氣氛,而且呈現出一付丑陋的表情。
每個人或多或少受到情緒的影響。我們應試著去了解自己的心情,以便能夠支配它,避免做出令人遺憾的事來。處於情緒大起大落的壓力下,應該延緩做出重要的決定。因為在憤怒或惡劣的心情下,我們無法看清事實,考慮欠周詳,無法達成完善的決定。相反的,當我們興高采烈,得意洋洋時,更易懈怠,思考較不客觀,所做成的決定也容易有成見。因此,需要花點時間讓心冷靜下來,分析問題,反復思慮。一顆平靜的心不會受到喜怒無常的影響,所下的決定或判斷將會更客觀,而易臻於完美。
心情的改變呈現在臉上,可藉由看鏡子得到印證。這是個治療情緒不穩的錦囊妙計。當我們看到鏡中怒目而視或悶悶不樂的怨怼的表情時,令人忍不住想咧嘴而笑。相反的,如果我們微笑,放松臉部肌肉,便有振奮精神令自己欣喜的結果。
我們舉棋不定的心情亦顯示出瞬間的心靈狀態,在反復無常的改變中,人視為永久的“自我”僅是個幻象罷了。當人快樂、悲傷或憤怒時會說:“我好快樂、悲傷或生氣。”無論如何,此乃保守者表達自己的方式。然而,感覺到這些心情的我在哪裡呢?在腦中、在心中、亦或靈魂中呢?倘若仔細觀察自己,將會發現沒有一個永恆的“我”,只是一連串的身心狀態,忽起忽落。道元禅師說:“學佛就是學著靜觀自己,靜觀自己便是忘記自己,忘記自己就是視自己為萬物之一。”
倘若真有永恆的“我”,這個我會一直是相同的,沒有任何改變。我們永不會變老。因為這些精神力量起落太快,以至後人以為這是不斷的、永恆的。有如我們很難相信地球確實是繞著太陽轉一般。假如我們視真實的自我並不存在,那麼我們所有的情緒——無論好或壞的——只不過是通達恬靜及和諧的阻礙罷了。理解這點便可以更容易的駕馭情緒。
想象身體如同一輛公車,而所有的心境是乘客,乘客若想坐在司機的座位上駕駛方向盤,試想結果會如何?一場意外或慘遭橫禍是可想而知的。假如不知如何處理性格中不穩的情緒,便可能造成類似的災難。
所以,司機必須減少乘客的人數,沿途讓一些人下車,拋開喜怒哀樂、貪婪、嫉妒、憎恨等情緒。用這種方式分開注意力,那麼,就不會有人想要爭奪司機的位子,司機既可以安心駕車,又可以掌握完全駕駛的權利,身心皆在自我意志的支配之下,便可以隨心所欲,想開往哪裡就開往哪裡,你將是自己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命運。
“自我”這個觀念惹來不少麻煩。因為我們一直以為有個永恆的自身或自我,因而過於重視自己,時常認為自己的需要比任何一個人都來的重要。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我們不會為他感到高興(雖然理當如此),反而奮不顧身的挖掘他過去的隱私、家丑,將之公諸於世。同樣的,倘若他人長的較俊秀或做事較有技巧,我們又萌生妒意。而對抗這些負面的情感最好的方法,便是對他人成就,同感喜悅。試著卸下隱藏於胸臆的自傲及優越感,便可以結交到更多朋友,否則只會帶來更多的煩惱。
缺乏同理喜悅的心還會引起另一項錯誤。我們不願承認自己的成就是得自他人的援助,好朋友通常會離開,就是因為人們通常不知該如何答謝朋友所付出的友愛。今天世上還有許多成功的人,不願相信既有的一切乃得自父母的幫助,人而忘恩負義至此,實須花所有代價根除才行。
修行始於自靜 心定萬緣圓滿
禪修偈子:
禪家能自靜,住處是深山,門外事雖擾,座中人亦閒;
漁歌聞別浦,雁陣下前灣,即此非他物,何妨洪府間。
~宋 • 真淨克文禪師
修行學佛或做人處事,如果想要成功,一定要從根本上培養自己能夠定下心來的能力,這也就是真淨克文禪師的禪詩中所說的『禪家能自靜』的能力。相反的,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生活就會像是無根的浮萍,被境界的風吹得飄來飄去、無法安定。但是,要怎麼樣才能夠安定自己呢?那就必須在內心找到一個穩定的力量,這力量一方面讓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做這些事的後果,而且願意承擔,同時更能開拓種種善的心念和作為。有了定力,同時有清楚明白、作主的能力,那麼做事就會慢慢地越來越圓滿。這時,『住處是深山』,所到之處都像在深山中一般寂靜。雖然『門外事雖擾,坐中人亦閒』,雖然外面的事紛紛擾擾,各樣的人雖有不同的心念,我們都能看得清楚,而且不隨著境界而起伏;也就是說,一方面不會因為只是別人的事而不關心,同時更可以提供善緣,而且在提供善緣的參與中,心不會隨著境界起起伏伏。只是,一般人常常隨著外面的境界起伏,因而產生種種的糾結。
疑心生鬼自糾結 當下迴光身心安
佛法中有一個「伏鬼妙方」的故事:以前有一對恩愛的夫妻,結婚不久,太太就因病往生了。在往生前,因對先生的執著,太太要先生不可以忘了她。如果先生把她給忘了,太太做鬼也會來找他。先生了解太太的用意,因而多年沒有續絃。但是,過了好些年後,先生遇到一位合適的女眾,半年後論及婚嫁並定了親。而在定親之後,每天晚上先生都遇到女鬼來找他,並將白天他與未婚妻互動的細節說得一清二楚。譬如白天他送給未婚妻的禮物,晚上女鬼就講出來怪罪他。大半個月之後,先生實在受不了,就接受朋友的建議去請教一位禪師,要如何才能把這個冤结解開?禪師很清楚的問了相關的事情,就教他一個方法:禪師要他在房間中準備一些大豆,當下次他與女鬼談話之後,就隨手抓起一把大豆,然後問女鬼:既然妳什麼都知道,那妳能不能告訴我,我手中有多少顆大豆?如果妳說對了,我就不再結婚了。禪師教了先生這個方法後,當天晚上,女鬼又出現了。在女鬼清楚訴說當天種種的事之後,先生抓起一把大豆問女鬼:我手中有多少大豆?當下女鬼答不出來。這時,先生突然醒覺女鬼其實就是他自己,他心中因前妻講得那句話而造成了陰影、乃至產生愧疚感,從而心中產生女鬼的影像與聲音,其實那些都是他自己想像出來的。
從這故事中我們學到什麼呢?當別人造了一個惡緣時,若我們的心也跟著糾結,就會隨著業力而流轉了。抓起一把大豆,就把問題解決了,這是因為糾結的心念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一旦認知到這點,把心拉到當下,了知有我們不清楚的當下因緣,心中的鬼就被降伏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與別人處不好、事情做得不好、乃至自己心中有愧疚感時,我們要如何化解因外在的糾結或自己心中與外境相應而生的煩惱以及情緒的起伏等等呢?就是要把心念拉到當下的因緣,從因緣中找出我們不知道的資訊,如前面故事中的大豆有幾顆;因為隨手抓一把,先生也不知道有多少,所以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當先生發現女鬼不是什麼都知道時,才體會到女鬼是自己心中想出來的,也只能在心中存活。若能回到當下的因緣,在當下了解、改變、圓滿因緣,這就是安心的根本方法了。也就是說,要不被習氣、過去的糾結帶著跑,安心、自靜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當下。
所以,『禪家能自靜』,我們需要時時刻刻清楚的提醒自己,看自己是否能將心安住在當下的因緣中,還是糾結在某些過去的因緣或心中的觀念想法上。若能時時安住在當下的因緣中,則『住處是深山』,因為當下是安住內心最穩固的力量。如此,『門外事雖擾』,『坐中人亦閒』,心安住的人沒有種種的煩煩惱惱。乃至於可以『漁歌聞別浦,雁陣下前灣』,漁歌、雁陣都是當下呈現的因緣,對江漁夫唱的歌曲、空中野雁自在的飛翔,都是像一把黃豆一樣,要知道黃豆有多少顆,就要把手張開數一數,在參與當中,我們就被拉回到當下的因緣中,而不是比較過去、或擔心未來的因緣之中。『即此非他物,何妨洪府間』,修行沒有其他的,就是在當下中來圓滿,若能如此,在十字街頭也好打坐。
大眾要找到自靜的方法,一方面練習把心收回來,不產生無謂的妄念想法,另一方面就是要回到當下的因緣中。當有昏沈、妄想、無聊、無記時,就用數息、觀息等方法來對治。對治不了時,就提起修思維修:思維一下因緣都是隨著外在的條件變而變,當心清楚明白時,知道有些因緣是無法改變的,就自然接受這些因緣,而在自然接受中又可以適時的參與、改變未來的因緣,如此心就在「沒有閒事掛心頭」的心境上安住。如果生活、禪坐都能夠依著這樣的原則持續用功,相信所走的路一定會越來越圓滿、越來越開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