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本命元辰

諸位要知道持名,印光大師在文鈔對「一心歸命,通身靠倒」講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什麼叫一心歸命?什麼叫通身靠倒?

你念佛時要有兩種心情,第一個你相信你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相信你自己沒有出離的因緣。也就是說,你在念佛之前的心理建設,從現在開始,不管是修空觀也好,拜佛也好,持咒也好,我現在開始到臨命終,不吃飯也不睡覺,整天用功也不能了生死!

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是現實的問題!如果你認為說,除了佛號以外,你還有其它的出路,這就不能叫一心歸命,佛號只是你許多法寶之中的其中的一個法寶而已,這叫三心兩意!所以我們不強調佛號要念的很多,但是對佛號那種情感是要建立的,就是離開佛號我就沒有出離的因緣。

第二個相信阿彌陀佛有大悲願力,決定能夠救拔你。

 第一個相信自己無能,第二個相信佛力不可思議,這個時候佛號在你心目中的定位,才真正明確地安立了下來,這個就是佛在本經後面說「甚難希有」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死盡偷心」。

我想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念佛法門絕對不排斥其它法門,你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念地藏王菩薩,也可以!你修其它的善法通通可以!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你要知道你的法寶當中,什麼是你的本命元辰?這個你要知道的!一個人對法完全沒有分別,什麼法門對你而言都是一樣的,你不能往生、不可能往生!

 淨土法門是要有一點分別心的,就是佛號在你心中有不共的特色,我希望大家把印光大師的話體會一下,什麼叫「本命元辰」、「通身靠倒」?你把它體會一下,就知道怎樣修皈依了!


淨界法師:把佛號當做本命元辰

第一段講「靜中修」。「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迴向發願。」或者是早課,或者是晚課,在佛前隨分隨力,隨你有多少時間,就做多少定課。做什麼定課呢?它有三個次第:第一個先禮拜。我們到了佛堂,修淨土法門先禮拜,身禮拜,口也讚歎、稱念佛名,意也觀想,就是善導大師說的三業專修:身禮拜、口稱名、意觀想。

禮拜一段時間以後,你可以稍為經行一下,讓你氣順暢,身體也是一樣,從粗到細,經行也是一開始,走快一點;慢慢走慢一點,走到最慢的時候再坐下來,這個時候你身體不動,就你這一念的明瞭心來憶持佛號,就是持念佛名。持念佛名完了以後再迴向,「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回入娑婆度有情」,把這個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有三個次第。

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隨分隨力」,我們做定課,蕅益大師的意思,他說寧可少、不可草。你寧可在有限時間當中,你寧可念少一點,而念的清楚一點,不要為了趕數目念的含糊籠統,不要這樣,養成一個等流習慣不好,寧可念得少一點,念得清楚一點。印光大師他也有這個意思,後面會說明,這是要清楚分明。這是在「靜中修」,就是你的外緣完全放下的情況。但是我們凡夫,在這個世間也不是完全沒有事,在動中怎麼辦呢?要不要修呢?也應該修,怎麼修呢?

「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這個淨土法門的特色,行住坐臥,或者是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的時間,一切的空間都能夠念佛。怎麼念呢?「但於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如果這個環境是乾淨的地方,我們內心也是恭敬的狀態,你能夠出聲、也能夠默念都好。出聲是比較能夠攝心,但是出聲久了以後傷氣,所以我看蕅益大師《靈峰宗論》的意思,他說你最好是出聲一枝香,默念一枝香。默念是養神,就嘴巴動的,默念是嘴巴要動叫默念,金剛持,默念一枝香,再出聲一枝香。這個動中修。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講出一個觀念,它說初學者修學法門,一開始我們的心比較粗重,不要有太大段的時間。譬如說我念佛,我一開始就要求我自己念一個半小時,不要這樣,因為你的心沒辦法靜那麼久,而你太過勉強,會使令你產生一種疲厭的心。疲厭的心生起的時候,你下次再念這個佛號的時候,會有問題!就是你本來是思惟佛號的功德,你內心有至誠歸依了,但是因為你念得太過分,你內心冥冥當中,對佛號會有一種排斥的心情,好像說你吃一個好的菜,你吃了太多,你下次再看到這個菜的時候,心情就有排斥的心情。所以宗喀巴大師勸我們說,你剛開始修,你寧可次數多一點,時間少一點,少量多餐。我發覺這個方法很好,所以這個會用功的人,他就是不同,他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就是不同。

我舉一個例子,譬如說我們排班,我們不是一排班就馬上就開始,有些人早到,有些人晚到。但是有時候我們會早到。早到,我們這一念心幹什麼呢?打妄想?這個時候你就是提佛號,你經常訓練自己提佛號,你就是三分鐘、兩分鐘都好,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你念它個一片、兩片都好。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一念心,短暫的專注是做的到,而你每天這樣子不斷的提佛號,提久了它就不同,這個佛號跟你的因緣就深,它在你心中的力量,就會慢慢增長,就像印刷一樣,你今天印刷,明天印刷,它的顏色就鮮明,你久久不印刷,它就模煳,這個就攝心嘛。

所以你要會利用整個佛學院片段的時間修行,三年下來,你不要看這個片段的五分鐘、十分鐘,你三年下去就不得了。所以我們應該把握大段的時間,八點半到九點半的拜佛,但是你不要忽略了片段時間,因為這個時間它不容易昏沉,它時間短,它容易專注。所以講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對的!看你會不會利用。或者出聲、或者默念都好,這個是在潔淨處恭敬時。

但是有時候我們到不潔淨的地方,譬如說廁所、浴室。或者是不恭敬的時候,譬如說我們躺在床上準備睡覺,但是還沒有睡著的時候,這怎麼辦呢?「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這個時候不要出聲,嘴巴動就好,不是說此時處不可念,不是這樣的。而是說你睡時出聲念,不但不恭敬而且傷氣,久則成病。你在這個時候躺在床上,不但不恭敬,而且你時間久會傷氣,時間久就成病,你身體有病,就不容易再修行。所以印光大師說「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不管是出聲念、默念都一樣,要緊的就是你是不是攝心專注、虔誠恭敬,就是這個心的問題。這個是「動中修」。我們在動中,你要經常提佛號,自己不必靠地鍾的引導,不必別人起腔,也不必大眾聲給我作啦啦隊,都不必,我單獨的把佛號提起來試試看,單獨的提佛號。

「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念佛就是念茲在茲,把佛號當做本命元辰,經常把它抓住、執持,不要失掉,乃至於在「造次」,「造次」就是在很匆忙的時候,你自己很匆忙的時候,匆忙的時候佛號能夠現前。「顛沛」就是很狼狽的時候,譬如說你病苦很嚴重的時候,佛號也能夠現前,這個就是念茲在茲。不過你剛開始還是要在「靜中修」,你在靜中修,先成就念佛的力量,然後你在面對煩惱活動的時候,你才能夠轉念念佛,以佛號來取代妄想,你沒有靜中修的基礎,你在動中修就不相應。所以印祖他是先講到早晚課,再講到動中修,最後總結:念茲在茲。


這十種念佛,就是利用種種習性來入道

宏海法師

(上)

《莫到老來方修道》,我們繼續講第九修持門的淨念門。那我們常說念佛,念佛。今天講的這個修持門的版塊才是重中之重,我們分上下兩版。

因為念佛呢,我們常講到一行三昧,入這個一行三昧得有一個心態,就是要有決定心,一定要,如果說,沒有在這個念佛心上,沒有相續,那麼你的三昧就成不了。所以,一定要來攝心來念。

第一個念就叫攝心念。在一切時處,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念念想著極樂世界。縱令有時候有一些身體不適,縱令有時候有一些昏沉掉舉,縱令坐的時候正在胡思亂想,縱令躺下來說,睡不著覺,總歸在這一切時處,有可能時,皆能夠繫念,不要隔念,不要異念。異,就是變異,轉向其他的事情。這樣叫做攝心念,就是把心給攝住,相續不斷。

再一個叫做勇猛念。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秉性不一樣。勇猛念,這裡有一個比喻是什麼,如好色之人。好色的人,聽到哪裡有漂亮的女子,哇,他就一心一意,非要去追求,非要去見到,直奔她而去。用這種勇猛心來繫念,繫念到哪怕你在這個危險的境地,哪怕在這個尷尬的環境,這個事情中,你都能夠一心一意,管他三七二十一,我就要念,這個就叫做勇猛念。那這樣的話,心就不會退卻。

第三個叫做深心念。深心念,就是指的像我們說,雖然你大海,不論你多麼深廣,我今天就用一個小勺子,就一定要把你舀幹。我也不管你說我念的對也不對,標準不標準,如法不如法,概不論。只管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拚命地念,這個就叫做深心念。

就像我們說,明明知道那裡路途非常遙遠,但是我就這麼一步一步地走,我也不想著能不能到,也不計較會不會到,反正我就一步一步就這麼走。我不到頭不罷休,這就叫做深心念。

再一個我們講到說,叫觀想念。因為每個人,他的念力有別。有的持名比較相應,有的他觀想觀像容易上道。所以在觀想念中,就是念念見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不斷這樣地去描繪,不斷地去臨摹,反正就是佛的莊嚴妙相。如這個,像《觀無量壽經》裡面所說。這就叫做觀想念。

第五個叫做息心念。我們為什麼念不起來?為什麼修不下去?那一定是有世間另外的心,佔據了我們的本有清淨這個念頭。

所以,你看這裡開示到說,要息卻一切,就是把它息下來,歇即菩提。息滅的息。息滅一切名心,欲心,宦心,就是當官的心,一切的名利心,有所求心,乃至世間的種種心,就是我們在生活中這個事,那個事。還有這個貪戀心,放不下。還有貢高心,貢高心就是說把自己太當回事了。

還有這個遮護心,就是遮著自己的過失,護自己的短等等諸如此類的。人我是非心,為什麼要把這些全部都息滅下來,因為要念佛。這個就叫做息心念。

(下)

《莫到老來方修道》,我們講到淨念呢,今天是下半部分。上一講我們講到這個息心念。

今天的第一個念法,叫做悲啼念。風格為之一轉。悲啼到什麼程度呢?每想到阿彌陀佛,或者西方三聖,清淨海眾,身毛皆豎,五臟要裂,就是痛不欲生。為什麼呢?就想佛想的,思念到極致。

就像小時候就離開了媽媽,骨肉分離,從來一別以後再就見不著了。或者說,媽媽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失去了兒子。長得非常的聰明,好看,與眾不同,但是很小的時候呢突然間就夭亡。在這樣的一種心念中,每想佛,就起這樣的一種悲痛心,這就叫做什麼呢,叫做悲啼念。

第七個叫發憤念。你看,都是落在我們人的習性,情感,情緒中,藉機上道。發憤念是什麼意思呢?如落地孤寒,負才寂寞。每一念及,痛不欲生故。

還就是說,好像就跟我們以前說的,「落地的才子笑是哭。待嫁的新娘哭是笑。」落地的才子最傷懷失意的時候,像這裡講到的懷才不遇,憤懣滿腔。在這樣的情況下,每一念佛,都要帶著這種心勁兒,把這個情愫用在念佛上來。那麼,就是念念能夠發起來這個心力,這叫做發憤念。

一切念。謂見聞覺知,及與毛孔骨髓,無一處不念佛故。就是你的身心世界,滿目,滿心,滿眼都是佛。我們說「不瘋魔不成佛」,確實如此,這個叫做一切念。在你的六根門頭,在你的起心動念,在你的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中,這叫無一處不念佛故。

第九個叫參究念。念佛一聲,便念此聲落處。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把心參過來,落在什麼地方,從何處而起?這個就帶有禪宗的味道了。因為我們的修行習氣,每個人不一樣。如果有禪習氣比較濃的,那麼就參究念,可能會相應。

最後一個第十叫做實相念。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有無心念,不以非有無心念。就是什麼心都沒有的念,不要覺得我在念,不要覺得我念在我念,也不要覺得有能念所念。也不要覺得我沒有在念,我一定不能有念的念頭在念,諸如此類等等,都不去起這個念。只管念,念到極致,業盡情空之處,就是實相顯現,叫實相念。這叫做上品念佛門。如果能這樣念佛的人,現生必定見佛。

大家要明瞭,我們講到第九修持門的淨念門中,這十種念佛,就是利用人,我們人的種種習性,然後借這個道,來入這個道。而且在這十種心態的加行下呀,最後的功德是現生必定見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