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即使你放不下,每件事仍會離你而去

阿姜查尊者

即使你放不下,每件事仍會漸漸離你而去。你能看見全身各部分都在悄悄地衰退嗎?看看頭髮,當你年輕時,是多麼烏黑亮麗,現在已脫落,它正在消逝。過去你有明亮的雙眸,而今逐漸衰弱,你的視線變得模糊不清。當時機一到,你的器官就開始離開,因為這不是它們的家。

當你幼年時,牙齒健康而堅固,現在它們搖搖欲墜,可能你早已裝上假牙。你的眼、耳、鼻與舌等都在試圖離開,因為這不是它們的家。你無法打造一個永遠健康的家,你只能短暫停留,然後就必須離開。好比房客,以衰弱的眼睛,注視他那間簡陋的小房子,他的牙齒不再堅固,眼睛不再明亮,身體已不再健康,所有東西都在離開。

因此,你無須擔心任何事,因為這並非你真正的家,它只是個暫時的避難所。既然來到這世上,就應思惟它的本質,每件事都正在準備離開。看看你的身體,有什麼還抱持著它的原樣嗎?皮膚仍如過去嗎?頭髮呢?它們都不同了,不是嗎?

所有的東西都到哪裡去了呢?這是事物的本質,它就是如此。當時間一到,諸行就會各行其道。在這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信賴——它只是混亂、麻煩、歡樂與痛苦無盡的循環,永無平靜。

當沒有真正的家時,我們就如漫無目標的旅人四處漂泊,在一處短暫停留後,就再度啟程。除非回到我們真正的家,否則不會感到自在,就如離鄉的旅人,只有回到家時,他才能真正感到放鬆與平靜。

在這世上,無法找到真正平靜的地方。無論貧窮或富有、成人或小孩,都得不到平靜;不止教育程度低的人沒有平靜,受高等教育的人也是如此。任何地方都沒有平靜,那是世間的本質。不只財產很少的人痛苦,財產很多的人也同樣痛苦。年老苦、年輕苦、富有苦、貧窮也苦——一切皆苦。


不要有不捨之心

 

貪瞋不肯捨,徒勞讀佛經。
看方不服藥,病從何處輕。

 

——題記

 

故事一:沒有改不掉的脾氣


有一次,佛陀來到一個小鎮說法,有位富翁也和鎮上的許多人一樣,虔誠地聆聽佛陀宣說人生的真理。

聽完之後,他便向佛陀請示:“聽了您的教誨,知道心要時時保持平靜,最近我正為了家產而煩惱,使我一刻也不得安寧;我知道心不平靜的根源是因為有煩惱,但是要如何去除煩惱呢?”

佛陀問:“為什麼家產會讓你如此煩惱?”

富翁說:“因為我年老了,卻不知要如何放下財產和事業?”

佛陀問:“你有兒子嗎?”

“有啊!都已經成家了。”

佛陀說:“既然兒子長大了,為什麼不讓兒子繼承產業呢?”

富翁說:“我的兒子從來也沒有料理過家務,更沒有幫我經營過事業,他什麼都不會呀!”

佛陀說:“每一種技藝、學問都是學習而得的。你的兒子既然長大了,應該可以好好將你的人生經歷教授給他。”

富翁又說:“我要教他,但是他卻沒有意願要學。”

佛陀說:“你能‘放下’,自然就有人接。人生無常,生命只在呼吸間,當最後的一天來臨時,即使放不下所有的一切,但是又真正能帶走什麼?”

富翁聽了,仍然猶豫不決。

 

後記

 

佛陀又舉了一則譬喻:

人生的慾念有如一把乾草,點火之後,你拿著這支火把逆風而行,火愈燒愈大,很快就會燒到手掌心,若不放手就會燒到手腕,再不放就會燒到身上。

富翁此時才真正體會了佛陀的教誨,放下了心中的煩惱。

我們也要淡泊知足,不要有不捨之心。因為生命在呼吸間,如不及時反省、看開,放下慾念,這對我們的心念會有很大的殺傷力。

人的言行舉止總是在一念心,我們要時時抱持一分平靜、淡泊的心,不貪名利、不求權勢,自然內心就會很平靜,且能守在本分事上,盡己所能貢獻於社會。


感悟

世間的慾念有善惡兩種,心志清明、存有善念,就能看開世間的一切;若起惡念則人生方向就會偏差,因此產生了煩惱。


【修行人只要做到這8個字,必定成道!】

慧律法師《智慧的語言》

我們要觀照,萬法皆空不可得,時時刻刻學習不要執著,要學習放下。

放不下,我告訴你:你也無奈生死何。

你說:「師父,我放不下。」

放不下,百年之後你照常要死,放不下也是得死啊!

所以很重要的觀念——對一切相,莫求、莫著!不要求,不要執著。

莫求莫著,這是修行的心的法要。

修行人只有八個字,可以決定修行:決定不求、決定不著,此人必定成道!

爲什麼?

因爲萬法不可得,求到最後,還是得不到東西。

所以不求,才是真正的得法、得道。

不著,才是真正的求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