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開示 

你聽到佛號會生起什麼想法 ?

我經常問很多的念佛人… 你聽到佛號的時候,你生起什麼想法 ?

你說,誒,我聽到佛號都沒有想法。

那你沒辦法往生 !你沒有想法,就沒有好樂心,沒有歸依的心。我跟你講 : 你聽到佛號的時候,你對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完全沒有想法,這個佛號你念不住啊 !

你看打佛七,有些人這個佛號一念下去,佛號在心中,一句阿彌陀佛念誦聽,它跑不掉,它跑掉自然會拉回來。有些人佛號念念念念不住,就跑掉了,跑掉以後拉不回來,拉回來也跑掉。

因為你們之間沒有一種 _ _ 意樂的心,他跟你沒關係嘛。你對佛號沒有思惟說 :

哦,這個佛號是功德莊嚴,它有種種安樂的功德,清淨的功德,無量光,無量壽…

我另外再舉一個淺顯例子來比對 : 你今天想到巧克力,你有什麼想法 ?你說我沒有想法,你沒有想法,你一輩子吃不到巧克力,你跟它沒有交集,因為你沒有正確的憶念它。

你說 : 這個巧克力很甜美哦,吃下去有一種幸福的感受,它還會給你種種的能量,你想想看,當你巧克力的想法是甜美的感受,給你能量,它是可可亞做的,它有安神的作用,你這樣子,把巧克力的功德聯想在一起,你就有一種樂意的心,你在未來的生命當中,你就很可能跟巧克力再一次相遇。

我們講憶佛,為什麼你要憶念阿彌陀佛 ?因為這樣,你才能夠跟他建立一種因緣。其實你的生命跟你的想法是有關係的,如果你不善用其心,你來生還有很多問題要處理。


大安法師:念佛不能走極端

我們念佛一定要有一種平實的心,不能去走極端。

我們對十天百萬佛號閉關,只要求齋戒清淨,守八關齋戒,過午不食,但不能不吃。不吃不睡不是爾我凡夫所堪能。走極端或許會出問題。我聽同修說,有個老居士,七天閉關,不吃不睡打餓七,甚至水都不喝。等到七天過後,被人扶出,倒在地上一命嗚呼了。所以這種苦行,是不許可的。

《梵網經》云:「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所以你只要至誠懇切地念佛就好了,該吃你就吃,該睡你就睡,只不過是不要貪睡,不要貪吃就好。不能不吃不睡啊,修行要走中道嘛!所以佛為什麼最後放棄苦行,是以身作則走中道。尤其念佛,是安樂法門,並不在乎苦行的。你再苦行,不吃不睡,然信願未建立起來,也是往生不了,如果具足信願,就是睡在黃金床上,也都可以往生。

宋代的瑩珂法師是一個特例,由於他覺得自己煩惱很重嘛,他見到阿彌陀佛,盡管還有10年的壽命,他就想:這10年中自己煩惱太重,怕又往生不了,希望阿彌陀佛慈悲,乾脆我現在就跟你走,反映他一種願心,阿彌陀佛也就恆順眾生嘛,慈許3天以後再來接引,這是個特例呀!東晉的覺明妙行菩薩也是一個特例,我們只是學習他那種精神。東晉的時候,像覺明妙行菩薩這樣的懇切的心,7天這樣拚命下去,身體還能夠接受得了。現在我們這樣拼下去,首先體質跟古人都不能相比。所以現在就在我們凡夫的範圍當中,可以苦一點修行,但是一定要適度,一定要自己能接受得了。就是適度的挑戰。就像調琴弦,略微調緊一點,但不能繃得太緊,繃得太緊,就斷了啊!

所以我們東林寺這個10天百萬佛號閉關,這是適度的挑戰,大家還能接受,甚至晝夜20小時念佛,這也適度。啊,你如果讓他兩日兩夜、三日三夜、七天七夜,這都有點相當的挑戰了。所以先從適度的精進開始比較好一點,根據我們身心的狀況,只要安樂,只要這個念頭能夠安定在佛號當中,這是最好的修行,不在乎過度的苦行,現在有種很不正確的觀點,認為越苦行好像就越有道心,越有道德。所以就有些人就利用這樣的心理來兜售他的一些做法,蠱惑人心。我們要智慧揀別。平時老實念佛,綿綿密密即可。


大安法師: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的具足了信願

問:弟子聽您講經已經幾年的時間了,在您的教導中越來越嚮往西方極樂世界。您一直強調信願的重要性,說信心不足願心就起不來,信願心沒有成就,和阿彌陀佛就無法感通,那就往生無分。弟子一直以來對自己是否有深信切願越來越糊塗,無法辨別自己的信願是否已經達到了往生的標準。如何判斷和自我檢測?

大安法師答:宗門下有句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鞋穿得夾不夾腳了,唯有你自己知道。那你是不是具足深信切願,比如說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真的不是在口頭上,在心裡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叫你當下就往生,你能不能歡喜地就走?叫你一天念幾萬聲佛號,你能不能落實得下來?一想到娑婆世界,你能不能這種厭離心油然而生?一談到極樂世界,眉飛色舞,嚮往之情,踴躍啊的心有沒有?這些你自己才知道啊。

那為什麼我們特別強調這個信願?這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佛不斷地說「難信」,確實是有他道理的。這不是凡夫眾生的境界啊,他很超越啊,沒有相當的善根,你就很難相信,沒有相當的信根信力,你就很難把這個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真實地發起來。你如果沒有深信切願,要你老實念佛、一門深入、死盡偷心、憶佛念佛、如救頭然,你就做不到。他是一環扣一環的,而且在信願行三者當中,確實信願最重要。

蕅益大師曾經對信願行他有一個比喻的說法:信,就像將——大將,帶兵打仗要將軍嘛去帶;願就像謀,高參出的計謀;這個行就像士兵。好,那從打仗來看,軍隊裡有句話,說:這個一隻羊帶了一群老虎打仗,這群老虎也變成羊;一隻虎帶了一群羊,這群羊也變成老虎,帶的人很重要,是不是啊?那個士兵的作用是取決於這個帶的將他是什麼樣的人。你有時候在戰場上看,如果這個帶兵的軍官他很怕死,他在後面他說「衝啊」,他自己在後面說衝啊,那誰跟他衝啊?如果他自己就沖,沖在第一個,那士兵全都上去了。他首先要不怕死,他非常的猛,士兵才猛,他怕死,士兵比他更怕死。那用這個,蕅益大師這個比喻,想想很形象,所以這個信為將,你信心很猛利,你的念佛的士兵,你的行才猛;你信上不去,你的行上不去的,明白這個道理吧?

所以信願是絕對的往生的條件,所以蕅益大師才能說出這句話: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沒有信願,不是看其他的;你往生品位的高低,才看你持名功夫的淺深。所以一般人他就注意功夫,就不重視信願,恰好是本末倒置。所以我們在淨土法門,我們講經,我們講開示,我們去讀祖師的著作,無非就是要熏習我們這個「深信切願」。這個問題解決了,那往生就順風颺帆,一定能一日千里地到達彼岸。所以對這個,你也不要把它作為一個量化的標準,它是一個心性上的東西呀,心性智慧層面的事情哪,我們邏輯思維總是要量化,幸福指數有多高?有的人說現在幸福指數很高了,已經百分之七十了。這個怎麼能夠量化呢,這些東西?沒有數字量化,但是這種心性上的感悟,你自己是最明白了。這個深信切願有沒有,決定了你能不能感通彌陀願力,能不能往生的唯一的一個條件。


拜佛、念佛就是​廣結善緣

淨界法師

一個人憶念觀世音菩薩時,為什麼你的貪嗔癡會淡薄?因為觀世音菩薩在因地時他有這部分的功德。所以你跟他的功德一接觸時,他會對你有啟發的作用。比方說,我們今天憶念關公,你一想到關公,就會產生一種“忠義參天”的功德出現。我們憶念張飛,我們就產生“勇猛堅定”的功德。我們今天憶念懺公師父,內心當中就會產生“智慧善巧”的功德。我們憶念海公長老,我們就產生“慈悲厚道”的功德。一個菩薩在因地當中有這樣的功德時,使令眾生和他接觸時,對於眾生會有啟發的作用。這個就是你在自心功成時,你化他就有這個根本。

我們過去曾經問懺公師父一個問題,要怎樣才能廣結善緣?你看很多的菩薩,他的人緣很好。懺公師父回答得很妙,你要廣結善緣啊,你在佛堂好好地拜佛、念佛就是廣結善緣。當然那時我們聽得不是很懂,慢慢慢慢地,哦……。因為你內心當中好好地用功,念佛、憶佛,你開顯你自性的功德,自心功成、化他有本。你未來的利他,就是在這個時候作一個積極地准備。他這個意思就是說啊,廣結善緣,不是向外追求的;你內心當中煩惱淡薄了,你很自然地發起廣大的願望,你就能跟眾生結緣。所以我們看菩薩利眾生,前面半段一定是他自修的功德,所以才有後面的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