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聽經聞法納入你的功課裡面
淨界法師 : 你一天拜一千拜,你還是不會放下的 (兼談破邪)
有些人學了一輩子佛法,為什麼他的身口意沒什麼改變?
菩薩的智慧很重要。其實六度,前面五度的功德只是個基礎,菩薩進步快慢就完全看智慧了。你看有些人,他本來煩惱很重,業障也很重,但一學佛以後,不得了!三年之內刮目相看,換了一個人。有些人學了一輩子佛法,你看他沒什麼改變。除了一點信心在支持他以外,他的身口意沒什麼改變。
關鍵在哪裡?就是你喜不喜歡聽經,就在這裡。你閉著眼睛,你不會進步的。
所以,你今天如果對生命沒有看透——我經常講,生命沒有看透,你不可能放下,不可能!這個放下是跟智慧有關係的。不是說你要放下就放下,不是這樣子的。不是說,欸,我放不下,我去拜一千拜佛,我就放下,不是這樣子的。你一天拜一千拜,你還是不會放下的。這跟事修沒有關係。你要把娑婆世界放下,只有一種情況,就是:到底什麼是娑婆世界?它的真相如何?你看到真相,你自己會放下。這個東西不能勉強。
既然智慧影響到我們一個人的進步,破除煩惱、消除生死業力、臨終的正念,都跟智慧有關係,那怎麼樣成就智慧呢?
佛陀提出兩點:
首先,從自利的角度:第一個,好樂聽法。
諸位!你真的要把聽經納入你的功課裡面,真的。你每天做功課,千萬不要拜拜佛、念念佛——好,今天功課做完了!你智慧都沒有在進步,你就永遠停留在凡夫的知見。你什麼事情還是用你的凡夫知見來看這些,你怎麼進步呢?你人生就在顛倒妄想中多一個資糧。所以,第一件事情,好樂聽聞佛法。
第二個,要如理思惟。
你要把佛法消化成你心中的一種觀照,這就靠思惟。佛陀為什麼講這些道理?講這些道理,如果把它套在我們身心世界是怎麼回事?先把道理搞清楚,然後把這個道理放到我們五蘊身心來,它操作起來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這個就是要靠思惟。聽佛法就像牛去吃草,思惟就像牛的咀嚼。你看牛,沒事就跑到樹下去,嘴巴動來動去,就是在咀嚼,把這個草轉成營養才有辦法消化。所以,聞、思,這是第一個。
從利他的角度,你為人說法,兩件事情:破邪、顯正。
當然,這是要善巧。但我個人是覺得這樣(我自己的經驗),你不能把重點放在破邪。你把道理講清楚了,讓他自己判斷。
因為其實破邪沒什麼用。宗教的東西,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你試試看。你跟你的同參道友辯論,你覺得哪一次有結果?有沒有結果?沒有結果。他相信就相信了。所以,破邪只能當兼帶,否則就引起教內的很多的諍訟,而且也達不到效果。所以我個人是覺得,以顯正來破邪,你把道理講清楚。
除非有一種例外:這種邪見已經非常嚴重,變成主流,而且影響到這個法門的修學了。比方說淨土宗,你把淨土宗的佛七帶到一種追求感應神通,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要看到佛陀,這就很嚴重了。念佛是一心不亂,感應道交是自然形成的。你一開始就要見佛陀,這種念佛你會出事的。這種思想已經嚴重影響整個淨土法門,變得烏煙瘴氣了,那菩薩必須要出來講真話了:感應道交不是這樣子的,感應道交是「眾生心垢淨」,然後才「菩薩影現中」,沒有一個人是直接強求的,沒有一個人是心外求法。
就是,什麼叫感應道交?你把你自己準備好了,佛陀自然會現前,你不必多心。就是說,如果你今天把感應道交改成追求感應神通,那我們作為菩薩,我們不講話不行,這種情況是它已經形成主流了。如果這個邪見不是主流,你講也沒用,你就把正確方法講清楚就好。所以我認為顯正比破邪重要。
淨界法師:內心不想改變,佛菩薩來也是沒用
我們發覺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他自己想改變。你去看一個修行人,如果他自己不想改變,你怎麼講都沒有用。一個人要顛倒,佛菩薩來也是沒有用!
為什麼有些人別人只是點一下,他就能改變;有些人點了半天,也沒有改變?因為他內心沒有觀照力。所以你看菩薩勸谏,講三次就好了,講多了也沒用,徒增煩惱,結惡緣而已。所以你一定要自己去觀照,別人講的話你才聽得進去。
臨命終的時候,你說我顛倒了,我可能去執著某一個人跟事,但是為什麼有些人被臨終關懷時,講幾句話,诶,他就醒過來了;有些人顛倒,你怎麼講都沒有用?因為他內心的執取非常堅固,你怎麼講都沒有用。
所以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個情況——你自己想改變。你自己不想改變,誰也不能讓你改變,釋迦牟尼佛也不能讓你改變,因為你活在妄想當中,誰也沒有辦法,你要往火坑跳,誰也沒辦法。
你不修止觀,你不想修觀照力,那你的生命就不會改變。你三十年前是什麼樣的心態,是什麼樣的命運,你現在還是什麼命運,頂多修一點福報而已。
我們從道理上來說也好,從自己生命過去的經驗也好,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生命要產生重大的改變,一定是內心要先改變,就是信念的改變。你說你偶爾去造一個善業,這個善業不一定能夠產生廣大的改變;但是你內心當中,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對生命目標的改變,這個改變就是一個大方向的改變。
使令我們一直在三界裡面流轉的根源,就是我們一直保護、愛著一個虛妄的東西。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經常要修習我空觀、法空觀,來消滅阿賴耶識的我愛執藏,慢慢慢慢地趨向於二空平等的法身,這個是轉依的一個關鍵點。
淨界法師:有沒有生死是你自己決定的
這五蘊當中,我們每一個人的重點會不一樣。我們可以把五蘊在你生命中有所住,你所住的地方不同,就產生三種不同的人。最低層次的人,他的心住在色蘊,他把物質世界當做他人生追求的目標了——追求名聞利養、物質的世界,所謂追求成敗得失了。這種人,心住在色蘊的人,會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他今生啊,會躁動不安——“弟子心不安”。因為物質世界不是你能夠決定的,這個是過去的業力,所以你今天追求財富,你把財富看得很重要,你今生大概就不得安穩了。因為這個會變化了,財富不是一條線哪,它還會變化啊,而且它往好的方向變、往壞的方向變,不是你說了算。你只要把物質世界看得很重要,今生就很難安定了,因為你住在一個變化多端的因緣當中,你一定會心隨境轉的。本來我們的心是很安定的,但是你住在外境,你被它牽動了,你啟動你的地雷了,這第一個。
如果你覺得你今生壓力很大,心有千千結,經常掛礙這兒,掛礙那兒,你的心已經跑出去了,你都不知道了。你一定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裡一定住在某一個外境,你不知道了,否則,你不可能有這麼多掛礙。這是第一個——你心中必有一物,所以你今天會不安穩。
第二個,如果你心中住在外境,《楞嚴經》上說:你的生死業力會比一般人強。因為你向外攀緣,你啟動你生命輪回的力量,叫輪回性。《楞嚴經》講向外攀緣是輪回性。也就是說,同樣大家念佛,你念佛的功力跟我差不多,你念佛一千聲,我也念佛一千聲,但是臨命終的時候,他往生了,你沒有往生,為什麼?因為你的生死業力強。
臨命終有些人可以很輕松地走出自己的業力,走出心中的業力,迎向彌陀的光明,他很快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了;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心有千千結,他走不出自己的妄想,阿彌陀佛在外面等他。所以,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必須要心無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啊。
所以,你如果平常就覺得你的心經常起起伏伏,你要小心哦!你的生死業力比一般人重,你臨命終的時候,走不出去,走不出去哦!我們的內心是有等流性的,你不可能說你平常都是這樣子,臨命終突然間變好,沒有這回事情,不可能的!你平常是什麼樣子,你臨命終就是什麼樣子了。
所以,如果今天你的子女不聽話,你就很痛苦;你什麼事情,外境有什麼變化你就很痛苦。你要小心!你的心已經跑出去了,你那個已經在啟動十二因緣了,你的生死業力很強大哦!所以一個真正能夠了生死的人,臨命終即便帶業往生,他的心一定很平靜的。成敗得失啊,不是說完全沒有,波浪一定要很小很小很小,他的心至少要能夠第一個——脫塵,脫外塵,《楞嚴經》講迥脫根塵,起碼。這個塵,你想要求生淨土,如果你今生的目標是要了生死,就必須要脫外塵。
如果你今生是要求人天福報,來生做個大國王、大富長者,那就算了。只要你來生要求得解脫,只要!不管你要去涅槃,到淨土去,你跟外境如果不切割,你就不可能做到,不可能!不管你一天拜幾拜佛,通通沒有關系,通通不可能,因為你住在外境,第一個,你躁動不安;第二個,你啟動了輪回性,《楞嚴經》講你的輪回性太強。不是你修行不好,而是你生死業力太大了,你自己把這生死業力啊,把它轉得太厲害了。人生都是自己造成的了,《楞嚴經》講:我們本來沒有生死,是你自己去攀緣,去觸動生死的,這個開關是我們自己去把它打開的。
所以《楞嚴經》講“妄本無因”,說本來沒有生死。那怎麼有生死呢?因為“仁者心動”,所以有生死的。你念頭動,你往外跑,就有生死了;你回光返照,就沒有生死了。
祖師不是常講一句話嘛,說是“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是吧!所以大乘佛教講話經常矛盾,說:明明有六趣,有輪回生死,覺後空空無大千,又沒有生死。那你說到底有沒有生死,這世間上到底有沒有生死輪回?你們猜猜看。沒有嗎?
答案是:很難講。對啊,很難講!
如果你繼續向外攀緣,你就有生死嘛,哪有標准答案?“諸法無自性”,就是一切法都沒有決定性。如果你今天把物質世界看得很重要,你現在照顧兒子,老了以後照顧孫子,那你就很難了,你那個情執很重,把物質世界看得很重要,那你就適合第一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就在講你,肯定有生死了。如果你真正學《楞嚴經》,你真的把心帶回家,安住一念心性,一切法如夢如幻,都是一個假相,人生只是一個歷練而已,借假修真,那對你來說,你就適用第二句話——覺後空空無大千,你的生死業力沒有了。
有沒有生死是你決定的,不是佛陀決定的,生死的業力是你自己去啟動它的。《楞嚴經》講:你“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因為你住在物質世界了,這個是最下等人了。
每天念經念佛拜佛,不改變自己那只是形式
修行人講功夫、講好相,什麼是功夫?什麼是好相?你每天見佛、每天看到蓮花,每天看到這里放光、那個地方動地,跟諸位說,那你就快著魔了,那不是好相。真正的好相是什麼?每天都發現自己的過失,這是真正的瑞相,真正的好相。
所以一個真正修行人,天天發現自己的過失;他發現過失,他才能改,改過就叫做修行。“修”是修正,“行”就是錯誤的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沒有發現自己的過失,換句話說,你這一天沒修行;如果你一年到頭都沒有看到自己過失,你這一年也沒修行。諸位要記住,修行決定不是每天早晚去念經、念佛、拜佛,那是形式、那是表面功夫。
每天念經、念佛、拜佛,搞這些形式樣子,沒有用處;學佛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這才叫修行。我們的身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莊嚴,這就是功夫,這就是好相。
達真堪布:只有改變心態,才能改變一切
很多人都曾經問過我:「我這個工作不好,是不是應該換一個?」僅僅換工作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你再換一個地方工作,也不會順利,因為這都是自己的業力所感。
所以不要在外境上去找問題,應該往內心找,去調整心態、斷惡行善、轉變因果。
只有改變心態,才能改變一切;只要掌握心態,就能掌握一切。
釋印隆法師開示:改變「習性」雖然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
要改變「習性」真是不易,俗話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佛門中也有說明,修行是要「生熟互轉」--讓習於生死的習性變的陌生,改變成出離生死的習性。
雖然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就看自己願不願意去做。如同在這一篇(不論地點是在真實或虛擬的世界,我們都要為自己的心念與經驗負責)中所分享的, 透過現代科學研究顯示,大部份的腦部活動是由「神經元(neuron)」細胞所互相「傳話」(主要是關於感官知覺、動作、解決問題、創造記憶、產生念頭和情緒等),而在神經元彼此連繫時,會養成彼此來回傳達同類訊息的習慣,就好像老朋友會強化彼此對人、事或經驗的判斷一樣。這樣的連結就是所謂「心的習氣(mental habits)」的生物基礎,類似我們對某類型的人事物的自動或直接反應。以神經科學術語來說,這種以新模式取代舊模式的能力稱為「神經可塑性(neuronal plasticity)」,佛教中可稱之為「柔軟性」。總之,純粹從細胞的層次來看,重複的經驗能夠改變腦的運作方式,可用來證明為什麼在佛法的學習修行中,能將造成痛苦的內在習性有效斷除的原因所在。
而這種能力,為哺乳動物所特別具有的能力,稱為「腦邊緣系統」。若沒有這種系統,基本上就只是本能的食與性的活動而已。而此「腦邊緣系統」具有兩種功能,其中一個功能是「腦邊緣修正作用」,能改變神經元迴路。特別是具有高度智慧的「人類」,因此印順導師也在《成佛之道》中,也說明人具有三種殊勝:「憶念勝、梵行勝、勇猛勝」,修行當要把握珍貴人身,諸佛菩薩也都是示現在人到成佛!
印隆在十四歲那年,從外道轉入成為佛教徒, 當時是有許多因緣,而其中有一個印象深刻的是,從書上看到,佛陀的梵語是「buddha」,意思是「人格的完美者」。當時雖然不是很理解其真正的意思,但 是他讓我看到了「希望」!亦即每個人都可「成佛」,只要願意修行,而非是透過神的揀選分別。
現在對於「人格的完美者」,可以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即所謂的「人成即佛成」,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透過修行實踐,讓無明煩惱息性逐漸消弭,展現原本的清淨佛性。
佛法的實踐,為「聞、思、修」--聞法、思 維、修證。不論是透過誦經、禮懺、拜佛、禪坐......等方式,都是一步步幫助我們體解佛陀的教法,學佛所學,行佛所行,最終能成佛所成!而「持戒」是 根本,能幫我們約束習於生死的身心,提升對境觀照的「定力」,方能開展出離生死的無漏「智慧」。
佛法的修持,就是改變無始劫以來的生死習性,一次次的聞思修,都是一次次的經驗。如傑若米˙卡根(Je Rome Kagan)說:「經驗改變大腦 」,腦部在感知過程中,除了開啟了學習與成長的可能性,更能逐步改變多年的積習。而佛 法修行的目的,是要對他人生起慈悲心,乃至讓一切眾生離苦得安樂。如美國兩位教授—安東尼˙露茲和理查˙大衛森曾經針對腦部掃瞄所進行的研究,其中之一的 發現是:透過與慈悲心相結合的禪修,能大大增強了「伽瑪波(gamma waves)」,顯示佛教修行者透過禪修,其腦部能達成更穩定合一的狀態 。因為透過不斷地修心訓練,可讓腦部發展出新的神經元連結,不僅能轉化既有的感知,更可超越焦慮、無助感和痛苦等心理狀態,成就心靈與生命成長之目標。
如印隆常說的,自己過去也是習性深重,冥頑固執,但我從未退轉,更感恩許多善知識的慈悲護念。透過一步步的老實修行,一點一滴的生轉熟、熟轉 生。若能在修行之路上不退道心,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更平穩、更安定、更自在,能逐漸控制自己面對境界的反應,更清清楚楚自己的念頭。
正信學佛的好處,就是他是真實不虛幻的,不是透過妄言綺語所編織的幻夢,而是確確實實的調伏自心,不再造作無謂的生死之業。如同認識十多年的好友小麵仔曾經對印隆說的:「我在你身上看到佛法的力量,學佛真好!」
能正信學佛之妙,就是如此的真實,感恩四重之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