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有「願」來作導引,念佛也是往生不了

大安法師

眾生在三界六道的因果法則當中輪迴,是業力所感,是不需要「願」就可以去了的。比如修五常、五戒能得人身;破五戒,則得不到人身;修十善業道能生天;造十惡下三惡道;造上品十惡入地獄等等。那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也應該是這樣啊,為何還要等到發願才能往生呢?

那是因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出世間法的一個正因,如果沒有大願來作為導引,縱然念阿彌陀佛名號也往生不了。

如果對名號沒有賦予 「願往生」的信息在裡面,即是沒有信願,那就感通不了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力量。感通不了,就往生不了。所以它的性質完全不一樣。

就好像一頭牛:它走在一條熟路上,雖然沒有這個駕馭的人,它也知道怎麼回家;但如果這頭牛走在一條不熟悉的道路上,你只是給它指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它是到達不了的!

必須要有一個駕牛的人拿著韁繩,還用鞭子鞭策著,然後它走偏了道路再把它扳正過來,才能到達目標。

我們凡夫眾生的心性就像牛,這個三界六道走慣了就是熟路,隨著業力自然就去了;但西方極樂世界對我們來說是生路——生疏的路,不是熟路。如果常常去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可能像我們這樣,坐在娑婆世界裡身心憔悴、蓬頭垢面、八苦交煎、苦不堪言……所以它對我們來說很生疏。

很生疏怎麼辦?就得要用「願」作為駕馭工具,我們的信心就像手,念佛的念頭就像繩子,所發的誓就像鞭策。

往生就是走在生疏的道路上,必須要這個「願」了,沒有這個願就往生不了,沒有這個願就好像這條牛沒有駕馭的手段。

這就是為什麼淨土祖師講「願立則道業可成」——發願為先。


為什麼他念幾句佛號就往生了

淨界法師

我們說了這麼多道理,就是要你做這件事情:請你把願力的成分提陞,請你把業力的部分降低,因為你兩種力量都有。我們不敢說完全沒有業力,但是你要帶業往生,起碼你要保證你的願力,向上的願力是超過於向下的業力,否則你沒辦法往生了,因為你的心理素質太差了。

那麼這個業力是怎麼來的呢?事出必有因。為什麼我的心有這麼強的業力呢?為什麼他念幾句佛號就往生了,我念了半天沒往生呢?因為你攀緣心重,因為你把外因緣看得太重要。一個人很重視生命的結果,你的業力就很重。你把今生的結果看得太重要,你的人生觀是來享受的,你把這個感受看得太重要了,感受就容易刺激到攀緣心,攀緣心就會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這就是為什麼你的內心有這麼重的生死業力,因為你放不下今生的水果。可能你福報太大,但是你不要因為今生的福報,障礙到你的來生,你划不來的。因為今生只是一個水泡,一個暫時的因緣,不要因為今生而障礙到你的未來,今生只是個過程。所以當你覺得你的心攀緣很重,你就要收一收了。

怎麼收呢?你一定要有願望。一個人沒有願力,你很難抗拒業力。人要有目標,要有理想。這個目標不能是今生,只能把目標設到來生。所有在今生能夠實踐的東西,在佛法裡面都不承認這個叫做願力,都不算。你說我幾歲要幹什麼、幹什麼,這個都不叫願力。真實的願力要出世間的,跟世間不能沾上關係的。比方說求生淨土,比方說成就佛道,這個才叫願力。所以你必須要把內心願力的比例提陞,把業力降低。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因地發心要正。我們先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如果你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你就不可能往生了。你充滿了生死業力,你怎麼往生?你因地是這樣子,結果就已經出來了,你那個答案都出來了,佛教不能違背因果觀。

所有往生的人,可能他念佛的數目不一樣。有些人念了三年往生,有些人念了一年往生,有些人只念了三天,有些人臨終的時候往生,佛號的時間都不一樣。但是往生的人一定有個共同點:他放棄了今生的因緣,他把生命放到來生去。所以臨終的開示最重要的就是讓他放下今生,把心放到來生去,這個是唯一可能往生的。臨終最怕回頭看,說實在話,人生不堪迴首,臨終你只要回頭一看,你就走不了。所以這癌癥病患,你要開示很簡單,就是叫他把目標放到來生就對了。你不要說:「唉呀,不行啦,我今生還有很多事要做,那就完了。」因為你講這句話,表示你的生命充滿了業力。所以到底你是一個生死業障凡夫,還是一個依止願力的菩薩,就在一念之間而已。這個作為因地發心很重要。

我們先不談修行,至少建立一個正確的概念,到底你覺得內心的願力比較重要,還是外在的世界比較重要?因為你這個選擇一錯,就完了!你的因地是虛妄的。《楞嚴經》說了,你用沙煮不出飯。你用攀緣心為根本來念佛,所有的佛號都是夾雜並充滿了生死的業力。不是阿彌陀佛沒辦法救你,是你根本不想上來,是你沒有準備好,阿彌陀佛早就準備好了。所以這個順從本願就是說,雖然我們做不到,起碼我們的頻率、我們的磁場跟諸佛是在同一條道上,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志。淨土宗沒有說要你趕上佛陀,它要你順從,起碼你活在願力,而不是活在業力,這是基本功。

其實人生你花很多時間去攀緣,到最後臨終時你會很後悔,因為你得到的東西全部消失掉,白忙一場。你現在不收心,你臨終一定後悔,因為你的心放得這麼廣,臨終的時候那個龍卷風、生死業風在破壞的時候你會很痛苦。你花那麼多時間去經營的東西在臨終消失的時候,你會受不了。所以你早一點收心,你臨終也不容易痛苦。因為你遲早得收,不要等臨命終再來收,你也收不回來。

在我們剛開始的地方,第一個因地發心,《楞嚴經》講到成就善根就是你現在只有兩種選擇:你要把精神放在追求外因緣——生命的結果,還是把精神放在內因緣,成就你心中的心地法門、願力,你只有兩種選擇。這個選擇會影響你最後的結果:一個是生死業障凡夫,叫做業障深重;一個是依止願力的菩薩,叫做功德莊嚴。這第一個根本,我們叫真正發心。所以第一個你選錯了,後面就完了。我們說了這麼多道理,就是要你做這件事情:請你把願力的成分提陞,請你把業力的部分降低,因為你兩種力量都有。我們不敢說完全沒有業力,但是你要帶業往生,起碼你要保證你的願力,向上的願力是超過於向下的業力,否則你沒辦法往生了,因為你的心理素質太差了。


大安法師答:每天念佛多少與信願之有無

問:淨土行人每天念佛念多少聲?法師曾開示說至少每天三萬聲,按一天的念佛速度,三萬聲需六小時。但蕅益大師開示:「得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在持名的淺深。」弟子認為:持名之深淺是指信願的淺深,不是指持名的多少。應如何理解?

大安法師答:蕅益大師這個話是非常正確的。能不能往生就看有沒有信願。為什麽呢?由於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大願早已成就,如果以我們的信願一感通到,彌陀的願力就在我們身上體現,我們就能往生。這裏不在念佛的功夫。但是念佛的功夫,在信願感通之後仍然有作用。你想增上往生的品位,你念佛的功夫念得深,你品位就會高。你念得淺,品位就會低。這裏面主要是指持名的功夫,但這個持名的功夫裏面當然也包括信願的深淺。為什麽?我們常常說執持這個名號要有一個心態,是要以信願來莊嚴的。這個信願就等於發菩提心,以菩提心去念佛,這個佛號感通佛願力的力量就更大。就好像面對浩瀚的大海,你要舀海水,你拿的是一個很大的容器,一舀就能舀很多水一樣。這是廣大之心。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建立信願之後,還是要談功夫。這裏不能偏廢,信、願、行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而且三者會形成良性互動。

由此,我們凡夫眾生實實在在用功夫,還是要用笨拙的方式——計數為好。蕅益大師自己就是提倡計數的,他在一個開示說:我們計數,每天或三萬,或五萬,或七萬,或十萬。古人他修行真的是為生死心切,是動真格的,不是來作秀的。三萬是蕅益大師提倡的底線,本人鑒於現代忙碌的社會——大家工作很繁忙,我都不敢提三萬底線。最後提了個一萬的底線,至少念一萬。但對於出家眾和退休的人,可能我會提的多一點:三萬。如果沒有什麽事,多多益善,多念為好。三萬聲只要六小時,試問,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六小時只占到了四分之一,如果你真是生死心切的話,你說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作輪回之業,四分之一的時間作點出離之道都不能保證的話,你怎麽能夠證明你是深信切願呢?所以大家還是要從計數念佛下手。你有沒有信願,我們沒有辦法去評判,因為信願是一個很形而上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你能夠一天念上三萬、五萬、七萬,盡形壽你都能堅持,這就證明瞭你有信願。如果你沒有信願,你不可能念這麽多,也不可能不間斷的去念。所以理上的東西要靠事相上的東西來表達,理事要雙備,理事要圓融。所以還是希望大家在計數念佛上不要放棄。

不要又去講大話了,我就常常聽到一些居士,包括出家眾講大話,「哎呀,我念佛,不念自念,念而無念」。你能達到這個水準嗎?祖師都在給我們表示每天掐珠,「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宗賾禪師建立蓮池勝會也是讓大家劃十字,念了一萬劃一橫,念一萬劃一豎。都得要計數。而且最好有一個功課冊,我們東林寺做了一個小冊子叫《東林蓮社功課冊》,這就是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護照。你把那一冊念完,就是一億四千四百萬聲佛號。那你拿著這一本——而且不止一本,你說你多麽放心,我念了若干億的佛號。「十聲、一聲都能往生,我念了多少億」,你多麽安心、穩貼地前往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品位就會增上。你念上十億比只念十萬的人那品位肯定要增上,沒有問題。希望大家在這裏用功夫。


不要隨便發願,你的願力就是引導力

淨界法師

佛法的修學我們慢慢進入到主題,四個道次第,這個次第不能錯。第一個發心——確認目標;第二個才有所謂的了解路況——正見;第三個才有前進的資糧動力——付諸行動;最後到達彼岸。

首先我們修行要知道,現在的處境是生死的此岸,目標是解脫的彼岸,我們的心中有很多問題要處理。剛剛講到安住空性;第二個就是引導,你要設定目標來引導你。

前幾天,網絡班的一個幹部,他是補習班老師。告訴我一件事情。他有個學生,是一所知名高中的學生。她的一位好朋友,是這所高中今年第一名的畢業生。她沒有經過考試,就是甄試。你考試成績很好只要經過面試,就可以進入你希望的大學。她已經甄試進台大,第一志願了。

但是她在畢業前得了癌癥,一個十七歲半的女學生到了癌末。她沒有學佛,她在死亡之前突然迴光返照,知道她前生的事情。她跟家人說:「我前生是自殺死亡的。」她為什麼自殺呢?因為她本來跟一位男眾很好,後來那位男眾得病死掉了,她不知道走出心中的妄想。那位男眾死亡以後,她就不斷地用妄想來傷害自己。

痛苦,往往都是自己傷害自己,後來她受不了就自殺了。自殺前她還發一個邪願,她說:「來生如果得不到真愛,我就不活到十八歲。」所以她今生在十七歲半就死掉了。所以,你要知道不要隨便發願,你的願力就是一個引導力。

她前生做了兩件錯事:第一件自殺。自殺是殺生,我們後面會講到。你殺害自己就等於殺害眾生,這是重罪,她犯了殺生的重罪。第二件她發了邪願。所以說,我們現在要處理無量劫來很多很多負面的問題。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設定目標。

你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才能夠產生引導。我們的目標,當然是臨終的正念了。你要先設定你的目的是正念,然後佛法概要後面會有很多的課程,你就知道怎麼取捨。

有些法門你今生暫時不修,但是你先隨喜讚歎。有些法門對我們是非常急迫的,要把握機會。所以,我們確認目標以後,生命才有正確的引導,這個叫作引導力。後面的正見篇、調伏力、再來修行,付諸行動歷事煉心,最後才達到我們臨終的正念。

當我們內心安住以後,第二個就是引導力,正確地引導我們的生命,設定一個目標。


淨空法師:若沒有信、願,念佛沒用處

所以信,大家一定要重視,中國古人說「人無信則不立」,這個信的意思深廣無際,在佛法講它的功德無量無邊。你看剛才我提示的,對自己,身心健康,對環境,我們居住的周邊環境減少災難,它起這麼大的作用。

人要沒有信願,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你看「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就是你沒有信心,你念佛念得再多都沒用,你都不能往生,頭一個要把信心建立。

「中日兩國大德,萬裡同風,同以信願為往生之主因,皆是人天眼目。」人天眼目是贊歎中日古代的這些祖師大德們。日本這些高僧大德多半都是在隋唐在中國留學的,他們絕大多數的人親近善導大師,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再有不少的人親近天台山的智者大師。所以今天在日本善導大師的像很多,幾乎一般寺廟都能看到善導大師的塑像,他們對祖師的崇拜超過對佛的崇拜,因為祖師直接承傳他的,是他們的親教師。這些人都是講信,真信切願,認為是往生極樂世界最主要的第一個因。沒有信願,念佛沒用處。所以稱贊他們人天眼目。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八九集)


信願具足的判定標準

淨界法師

這個信願是理觀,持名是一種事修;但是你實際在操作的時候,你真的在念佛的時候,這三個是一體的,一句佛號信願具足。一句佛號信願具足這句話,我們說明一下。

一個初學者,你剛開始要重視信願。

講實在話,你對這個淨土法門不了解,你是沒有資格念佛的,因為你這個佛號沒有方向,根本就不知道這個佛號它的方向在哪裡?所以你剛開始在修淨土,如果你是一個初學者,你要先培養信願,對名號功德的信心、對淨土法門的發願,這二個資糧要先準備起來。就像你要走路,你要先把眼睛打開來,你要知道你要去哪裡,你才有資格走路。

所以初學者,先成就信願;等到你信願成就以後再念佛,你會發現信願跟持名是分不開的。你因為有信願、有歸依的心,所以你願意念佛,誒,佛號念久了以後,你發覺又加強你的信願,這二個是相輔相成的。念佛的這個信願我們講一下,我們剛剛講這個願,這個願是一個生命的方向,就是說,我們怎麼知道我們信願具足呢?比如我講我信願具足,你也講你信願具足,這個是不是有判定的標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你明瞭的心跟人事因緣接觸,如果你的生命很重視結果──事情成敗得失的這個結果你還是很重視,那你的信願還沒有具足。如果你的心跟人事因緣接觸的時候,你不在乎結果,你在乎過程,重點是我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你開始迴光返照你的起心動念,而不是去看外境的成敗,那表示你信願具足。

為什麼這樣判斷呢?

一個人在生命當中,你對娑婆世界的成敗得失還看得很重,那表示你的心還有所住;你的心有所住,娑婆世界對你就產生一定的牽動力量,你的心跟娑婆世界還是綁得緊緊的,你怎麼說是厭離娑婆呢?一個人發了願以後,他的心是往極樂世界傾倒的時候,他開始重視過程,不重視結果,所以我們不要忽略心的信願問題。

所以古德說為什麼要重視信願?因為:自性若迷,佛何可救?佛救不了你的。

說淨土法門為什麼重視信願呢?因為你這個觀照力顛倒了,你這個佛號就沒有方向了。我講實在話,佛號有再大的加持力,你一個人顛顛倒倒、貪戀娑婆,佛是救不了你的,這個佛號只是人天福報。這句佛號只有在覺悟的心中,才能產生大的感應力量。

所以我一再強調托彼名號,顯我自性,你自性顛倒的時候,佛號對你沒有用。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研究《本經》之前,你看《阿彌陀經》這麼多,為什麼它信願講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篇幅?‘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信願講了整部經文的三分之二?就是因為你的觀照力是往生的重點。

所以蕅益大師說:信願具足,臨終只要十念就可以往生。

每一句佛號,念念跟彌陀的本願感應道交,每一句佛號都是真實的。你信願不具足,你心中顛顛倒倒的,就算你把佛號念得綿綿密密,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土者不可不知也。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要注意你的方向在哪裡,這個是關鍵。


印光法師: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法師文鈔: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

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

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于歸一也。

——《印光法師文鈔》•復朱德大居士書

白話翻譯:

念佛法門,注重在「信願」二個字。有真信切願,沒有得一心不亂,也可以往生。得到一心不亂,如果沒有信願,也不得往生。

世間人大多注重在一心不亂,不注重在真信切願,已經是失去中心扼要了。而又再生出一個:既然沒有得一心不亂,恐怕不得往生的懷疑,那麼就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了。這種想法念頭,似乎是好的想法念頭。實際上,如果由此而更增加真信切願,以致於一心不亂,這是好的想法念頭。如果由於因為得不到一心不亂,就常常存著一個不能往生的心,就成為壞的想法念頭了,不可以不知道。

想要收攝妄心歸於一心,第一,生死的心要迫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確實從心中念,不是滑口讀過去。

如果再不能歸於一心,應當依《文鈔》所說的十念記數的方法,自然容易歸於一心了。


具足往生淨土資糧──信、願、行,是誰的責任?

關其禎

去年底,我曾在佛門網寫過一篇題為「信、願、行三資糧是往生淨土的條件嗎?」的文章,今欲就「信、願、行三資糧」再討論之。

從第十八願的整體來解讀「信、願、行」三資糧

很多佛弟子都知道,信、願、行是往生淨土的「三資糧」。但有多少佛弟子知道,任何人只要具足信願行者可以往生,出自何經何典?若不知其岀處,那信是信什麼、願是願什麼、行是行甚麼,當然也不清楚,只有道聽途說,人云亦云,或憑自意推想,又若欲得三資糧求生淨土,猶如煮沙成飯,恐是一場虛夢!

任何人具足信願行者可以往生淨土,是出自《無量壽經》的阿彌陀佛第十八願,願文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信],欲生我國[願],乃至十念 [行],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個願是阿彌陀佛是根本大願。意思是:若我法藏菩薩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的眾生(任何眾生),只要真心相信我此願的承諾 (至心信)、樂意接受我此願的承諾(樂),願意生在我的國土,短在臨終時聞我的名號而只能稱念十聲,長至盡一生形壽,隨分隨力地稱念我的名號,這樣的人如果不能往生,我就誓不成佛。但是造五逆罪及謗法罪的人除外。

由此可知,信是真心相信阿彌陀佛在此願的承諾,以稱念其名號的行法,得生彌陀淨土;願是真心願意以稱念其名號的行法,得生彌陀淨土;行亦是真心相信、願意以稱念其名號的行法。信願既具,無行不成。從此我們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阿彌陀佛即履行此願的承諾,保證我們得往生。

可是,一般人的理解,以為信是我要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願是我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行是我要修行念佛,至少念十聲。以上信、願、行三者,似有次第感,如蕅益大師云:以信啟願,以願導行。

就行立信──醫生與病人之喻

但以第十八願整體來說,信、願、行三個方面,前後互相呼應。試舉醫生與病人,一個病危,乃至垂死的人,他相信有好醫院、有大醫生,有萬靈藥,但他不願接受醫生的藥物治療,可見他相信的一切都是「不真」的。如果真的相信有大醫生,怎會不願意到醫院接受治療呢?如果真的相信有萬靈藥,怎會不願意服藥物呢?

反過來說,如果這個人願意到醫院接受治療,及願意服藥物,他會不相信這間醫院、醫生和萬靈藥嗎?如果不相信,怎麼可能願意去醫院、見醫生、服藥物呢?所以,願本身客觀上已包含信。

那麼行呢?他常常服萬靈藥 (「南無阿彌陀佛」 是阿伽陀藥,能治愈一切身心病苦),不是已經包含了信和願嗎?何解?他都已經在念佛、想去往生了,誰說他對醫院、醫生和萬靈藥沒有信心、沒有病癒的願望呢?

當然,對於一些不知道自己有生死病的人、或自知有此病而不願求大醫生,企圖用其他方法解決的人,我們還要強調「信」有大醫生、「願」往好醫院為「前方便」,但當知其人若已一直服藥求癒,大家就不用糾結在「信和疑」、「願不願」的問題上,因為「信」有大醫生或「願」往好醫院並不可以治癒病苦,而是藥──阿伽陀藥,「南無阿彌陀佛」是也!如《觀經》云:「稱佛名故,除生死罪,我來迎汝!」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是甚麼意思呢?

善導大師釋第十八願,只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沒有分開信、願、行的。

善導大師釋六字名號,亦言:「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意;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可知信、 願、行三資糧都在六字名號之內,而且具足!」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是甚麼意思呢?簡單來說,是以佛修成的功德,成為自己的功德。何以故?我沒有修行,但阿彌陀佛是我的修行,為我修行,迴施一切功德給我!

阿彌陀佛以甚麼方法迴施一切功德給我們?善導大師云:「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我們只要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全攝佛信、佛願、佛行成我的信、 願、行。「三資糧」具足在六字名號之內,而不是往生條件,更不是我們的「責任」!有甚麼任務由我來負責呢?

一向專念六字名號,自然具足信願行

念佛是最殊勝的「修行」,因為念佛本來就是佛功德迴施、佛力自然保佑、護念、加持、救度,無行而行,不求自得。有緣往生人念佛,只是順阿彌陀佛所願而作出回應,「自然之所牽」到極樂世界去,「自致不退轉」的菩薩地。

阿彌陀佛現以酬因之身,一力承擔一向稱念其名號的眾生,必得往生。故善導大師云: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有緣往生人雖然在念佛,所需「資糧」不是我們憑自己修行工夫累積下來,直至某一天、某一世「具足」才可得生,而是憑阿彌陀佛透過其「光明名號」,任由我們即時攝取的功德而來的。正因有第十八願,名號具足信願行,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佛迴施功德故。

如淨宗法師說:「阿彌陀佛即是其行」,說明六字名號本身的功能、功德,就是我們的修行。所以,念佛的人,沒有修行,也有修行,沒有信願,也有信願,信願行都在六字名號裏邊,離開六字名號,沒有信願行,一向專念六字名號,自然具足信願行。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1.jpg


【淨土法門最怕的是什麼?】

淨界法師:

問:為何懺公師父常常在佛七法會的時候,鼓勵大家要證得一心不亂,並說:假若未得一心不亂,臨終的時候是否會往生,就是碰運氣,沒有保障?這種一心不亂,須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對往生有保障?

答:這個一心不亂,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講得很清楚,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一心不亂,它的範圍是很大的,包括調伏煩惱、包括斷除煩惱,乃至伏除見思惑。伏,調伏;斷,斷這個標準太高了,我們講一心不亂就斷煩惱,但起碼是伏。

一個人要調伏煩惱,第一個你先不動,不為妄想所動,比如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妄想還在,但是我不動,我不跟你動。

我們的內心跟人事的因緣接觸的時候,第一個百分之百是妄想,第一個念頭,就直接性的、等流性的就是妄想,你跟它動,那當然不知道怎麼調伏。

一個人要調伏妄想,有二個次第:第一個,你先跟妄想脫離,你動你的,我不動,然後我再來調伏你。

當然你要脫離,那是觀,所以我們修行是先觀後止,妄想起來的時候,先知道它是妄想,然後你動你的,我不動,然後我再用念佛來消滅,先保持不動,然後再調伏它。

這個於諸妄想,內心不動,這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人妄想起來的時候,你就跟著它動,你沒有辦法修行的。

所以我們說不亂,不為煩惱所亂,簡單的講就是不為煩惱所動,煩惱不能馬上消滅,但是我不為你所亂,你亂你的,我心中安住在空性,我觀察你是因緣法;然後慢慢的,你再用佛號、持咒對治它,讓它慢慢的消滅。

所以說這個一心不亂的範圍很大,但是起碼的標準,徹悟禪師講一句話非常深刻: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之要務,你要有調伏它的力量。

你每一次煩惱起來,你都隨順它,起來都隨順它,你這個就是為煩惱所亂,那你就沒有把握了。

我有煩惱,但是我不為煩惱所動、不為煩惱所亂,那就可以了,所以我們不要要求斷煩惱,斷煩惱就不是帶業往生了。身為一個凡夫,他一定會有情緒,但是淨土法門最怕的是什麼你知道嗎?

淨土法門它不怕你有煩惱、它也不怕你有罪業,它最怕的是你起顛倒。

煩惱起來的時候,你認為它是真實的,你認為這是一個真實的相貌,你一定要隨順它,那就完了,你起顛倒了。所以我們講隨念往生這個正念,第一個就是你不顛倒。

我不顛倒,我清楚知道這個妄想是不真實的;雖然這個妄想沒有斷,但是它不能影響我,這個就是一心不亂,因為我第一個佛號很清楚,第二個我不為你所亂,雖然我沒有斷煩惱,但是我不為你所亂。

所以修淨土的人,他這個不顛倒的標準是很重要的,要保持不顛倒。當然你臨命終要不顛倒,你平時就要不顛倒。所以我們在講的時候,講到念佛三昧,還有一個真如三昧,這二個都很重要,事修、理觀。

好,我們《阿彌陀經》就講到這個地方。


往生淨土的願力是需要去栽培的

淨界法師

整個淨土成敗的關鍵,就是在「發願」。

我們心中都有很多的願望,這些願望對你的生命會產生引導的力量,所以你不能只知道積聚資糧,還要知道這些資糧的方向在哪裡?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所發的願,那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資糧本身沒有方向性,所以我們應該要發願,以願力來引導我們的生命—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修習淨土的願力,一般人常犯兩個毛病:

第一種人是執著在「有相的因緣」:這種人大部分是屬於人天種性,雖然修了很多福報,佈施、持戒…等,但是在修福報的時候,對安樂的果報期待,他只看到這個美食的外表,沒有看到美食當中有毒藥。喜歡修福報的人,要特別注意厭離娑婆。

第二種人是偏重在「無相的空性」:有些人靜坐思維「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這個因緣當中,脫離了因緣法,進入到無相的平等法界,長時間進入這種平等法界,在他心中「娑婆世界」不可得、「極樂世界」也不可得;所謂的痛苦不可得、安樂也不可得。

這種人要他欣求極樂也是有困難的,因為他沒有想過要追求什麼。古德說:一個經常「修空觀」的人,會忽略一個現實的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業力」的問題!

在修空觀的階段,還有無窮盡的生死業力未斷。修空觀之後,就忽略了生死業力的可怕,所以應該要好好思惟:雖然一切法空,但是在「空」的當下,這個「假」有它的因緣作用。

所以我們對於「你來生要去哪裡?」這件事情,你現在就要注意了!我發覺有很多修淨土的人,表現令人失望,雖然念佛很久了,卻從來沒有思惟「娑婆世界」和 「極樂世界」的關係,總是想臨終的時候,有善知識為他開示就夠了。

你要知道我們心中的妄想,是如此的堅固,一定是平常你在靜坐的時候,不斷的思惟,然後讓生命的方向,每天微調一點、微調一點…整個生命之樹,才會慢慢、慢慢的往西方傾倒,這樣才對!

而這樣傾倒的方向抉擇,來自於你在靜中,對娑婆世界、極樂世界的思惟觀察。所以說「信願」就是一種智慧的觀照。


如何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結合在一起?

淨界法師

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要能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最大的障礙是什麼?是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是非常可怕的,我們捏造一個自我,然後以自我為中心,你就很難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因為你都活在自我意識之中。

你若掃除「五陰身心」各種障礙,照見五陰皆空,見「我空」,也見「法空」。五陰身心的色受行識,只是一種「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如水泡般,暫時生起的假相罷了,沒有真實的我。只要能不被現前的五陰所障礙,你就很容易順從本願,所以修般若的人要順從本願非常簡單,因為他知道身心世界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

也就是說:我們在念佛當中,除了佛號之外,你那一念歸命的心,非常的重要。你應該用什麼心態來念佛?你必須把你的生命,完全的投入阿彌陀佛的本願海中,以這樣的心情把佛號提起來。

這樣有什麼好處呢?「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指的是今生能夠見佛;「當來」指的是臨命終見佛。見佛有二種:一個是必定見佛,第二個是去佛不遠。在古德的注解中,有二層意思:「必定見佛」叫「顯應」你很清楚的看到阿彌陀佛現前為你加持,這在念佛感應錄裡面可以看到很多這種公案。

第二種是「去佛不遠」,它是一種「冥應」,冥冥當中的感應,我們感覺不出來。但事實上,阿彌陀佛已經幫我們化解很多障礙。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念佛還有障礙,其實你不念佛更糟糕,因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只要你心中憶念他,馬上感應;但是感應的情況,有一種是你能夠見聞覺知的,有一種是你不能見聞覺知的,叫做「冥應」。一旦「見佛」或是「去佛不遠」,你有什麼好處呢?「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不必假借其他的方便力,就能夠心開意解,破除一切的障礙,增長我們的善根。


­淨界法師:冥冥當中很多的災障,阿彌陀佛的名號已經把它消滅

那我們怎麼去觀照名號的功德呢?我們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有關名號的功德,簡單的提出五點:

第一個、念佛法門的第一個特點消除災障。因為阿彌陀佛本身是無量的光明,這光明的加持,能夠消除我們的災障。

其實很多念佛人,雖然沒有明顯的感應,但是你冥冥當中,很多的災障,阿彌陀佛的名號已經把它消滅掉了。

我在幾年前,我到一個居士團體去共修,有一個男眾居士差不多五十出頭,他拿他以前的身分證。他說:「師父啊!你看我以前是長這個樣子。」我一看,哎喲!好像道上的兄弟啊。我說:「诶,你現在面容怎麼這麼慈祥?」他說:「我就是拜佛、念佛。」诶!真的那個相貌完全不同,相由心生。以前就是一個業障相、苦惱相,現在的容貌慈悲莊嚴,因為你經常跟阿彌陀佛在一起!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阿彌陀佛的廣大功德,你一旦去憶念他,他馬上就進入到你的身心世界,幫你消除災障——光明的攝受這第一點,這個是約滅惡。

第二個、增長福德。在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四十三願─聞名得福。在阿彌陀佛的願力當中,其中有一個願說,你能夠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即便你臨終的時候,出一點差錯沒有往生,你來生也是生於尊貴之家,受人尊重,而不會生長在卑賤之家。因為有名號功德加被,來生生在尊貴之家,增長你的福德力。

第三個、善根堅固,聞名不退。那麼即便你沒有求往生的心情,你憶念阿彌陀佛,也能夠在你修菩提心的時候,能夠成就不退轉;遇到障礙的時候,你總是覺得冥冥當中,有一種力量來支持你,來幫你破除障礙,使令你菩提的善根更加的堅固。那麼這個力量來自於誰呢?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善根堅固。

這三個都是約著他力門,沒有往生的平時的情況。以下兩個是約臨終,其實我們念佛主要是約後面的第十八跟十九願。第十八願─我們叫十念必生,就是十念必生願。第十九願─我們叫臨終接引。蕅益大師他把十八願,判作專修;把十九願判作圓修。

以下兩個是約「臨終」,其實我們念佛到最後歸結在第十八願跟十九願。

第四個、第十八願——叫「十念必生」,也就是十念必生願。

第五個、第十九願——叫「臨終接引」。

蕅益大師把「第十八願」判作「專修」;把「第十九願」判作「圓修」。

這三業專修「十念必生願」,我們解釋一下:

所謂「專修法門」主要是攝受中下根的人,它的修行重點有三個:第一個、至心信樂。第二個、欲生我國。第三個、乃至十念。(這是指「臨終的十念」)。


末法時代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淨界法師

諸位,你今天對極樂世界的憶念,你不能只是扣著「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個不對啊!你憶念極樂世界只是憶念了一半,最重要的一半你沒有憶念到,極樂世界的最重要的關鍵在:見佛聞法!尤其是親近十方諸佛,見佛這一塊更為要緊。佛陀是所有善知識裡面,最高明的善知識,因為他有殊勝廣大的方便力。

我們生活在末法時代,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有法無人。我們可以接觸到《楞嚴經》、接觸到《法華經》,但是當這個經典要進入到你內心世界的時候,缺乏善知識的引導,它有什麼問題呢?這個法直接進去以後,你只知道一種原則性的佛法,你不能夠知道一種個人性的佛法。

諸位,佛法的修學全部是個人化的,沒有兩個人是相同的,沒有兩個人他在成佛過程當中,他所需要的法是完全一樣的,不可能!因為你的病跟他的病不一樣。那現在問題來了:誰能夠為我規劃一個適合我的契機的佛法?現在誰也沒有資格來安立這種個人化的佛法。我們現在身為一個法師,我們只能夠講一個通途性、原則性的佛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這個原則沒有錯。但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如果落實到你的生命當中,你應該怎麼操作?對不起,我不知道,因為我們不是佛陀。

佛陀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我們解釋一下:佛陀的力量他能夠「一為無量」,在《維摩經》上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佛陀用一個音聲來說法,百千萬人聽到的東西,每一個人,人道聽到是人的聲音鬼道聽到是鬼的聲音,每一個人聽到的是:佛陀是專門為他說法的,這個叫做「普門現」。這個所有的菩薩、所有的阿羅漢,是不共的,只有佛陀才有。

所以你親近諸佛有什麼好處呢?就是你能夠聽到契理又契機,這個契機就不容易了,他能夠為你規劃一個個人性的佛法,他會告訴你:喔,你現在呀,什麼都不要學,你只要聽我的話,你拜一百零八部八十八佛,然後念幾聲佛號,然後發願,就可以了,欸,你這樣對你這個人,你的煩惱這樣就夠了,你就不要太多時間去try and error(嘗試和犯錯),對不對?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摸索,摸索還不見得有效果,因為我們現在有法無人,我們不知道我們到底需要什麼,就像那個神農氏去親嘗這個草藥一樣,因為醫生都不在了,只剩下藥在而已呀。

所以極樂世界的殊勝,諸位,你不要忘了,它是有佛陀住世的地方——「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你待在娑婆世界,你要等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個世界是一個黑暗時代,所以我們現在只能夠聽到一個原則性的佛法,我們沒辦法學習到個人化的佛法。所以我們在憶念極樂世界的時候,除了憶念極樂世界的種種安樂道以外,我們一定要知道:在所有的快樂當中,是有佛陀住世的、是有五塵說法的。見佛聞法這一塊,你一定要把它憶念下去,才能夠顯出極樂世界不共的地方。


有兩種方法,實現成佛的願力。

淨界法師

成佛的願力有兩種方法,第一個:如果你是智增上的菩薩,你可以多緣諸佛的功德莊嚴,多讀讀《法華經》、《華嚴經》,贊美佛陀的功德,無量的功德三昧,然後你發願:我有一天要跟他一樣,佛道無上誓願成,這第一個,緣佛的法界而發菩提心。

如果你是屬於慈悲心比較重的那一種,你也可以緣眾生法界:悲眾生苦,哀聖教衰。多想想眾生的痛苦,活在顛倒當中,那麼你發起要度拔他的使命感,我一定要對他們做一些有幫助的事情。

總而言之,你緣佛道的功德發願也可以、緣眾生法界發也可以,總之你要許下你未來的誓願,你的理想抱負是什麼。因為娑婆世界業力被你調伏了,所以菩提心就是一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力,這個就是「菩提心」。

那麼你有兩種選擇,最好的選擇是受菩薩戒,最好的選擇,有諸佛菩薩的證明,有同參道友的互相的攝受,在佛前緣境發心成就菩薩的戒體,這個是最好的。如果你因緣不具足,也可以在佛前自己發願,也可以。你可以上網去找一下,菩提心的發願文它有很多的儀軌,藏傳佛教、顯教的大師都有這些儀軌,你可以隨便根據哪一個發菩提心文,來照他的文念也可以。

總而言之,我們對娑婆世界的攀緣心被消滅以後,你必須對來生對未來有一個新的規劃。那麼這個規劃,菩提心發了以後,有兩種情況:第一個初心菩薩的菩提心,叫「自受用菩提心」,要以內觀為主,所以自受用的菩提心又叫做「願菩提心」,它只論心不論境,你可能今生什麼事都沒有做,也無所謂,你只要把所有的修行,都會歸到菩提心就可以了,所有的修行都跟你的理想抱負有關。

你這個時候的人生啊,從攀緣心變成歷事練心,就是人生只有一個目的,利用所有的事情來幫助你的菩提心,就做這件事情。你只要看看你的菩提心,今天有沒有比昨天進步就好了,因為成敗得失對你來說沒有意義了,所以這個時候是法法消歸菩提心。

 

印光大師呵斥「念佛沒念好」--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往生西方修法應有三種哲學心態 及 修習凈土常犯的兩個毛病

 

十七世作善修福,卻因瞋發願,墮落蛇身,福報越大,生死業力越大!

 

你是活在願力還是活在業力,差別太大了!

 

發願,你會擁有超乎想像的能量!願力改變業力

 

印光大師呵斥「念佛沒念好」--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