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念,改變生命的最大力量!

上淨下界法師

我們講過我們生命有二種力量:一個是外境的力量,一個是心靈的力量。如果你經常是由外境來牽引你的,你可能沒有美好的未來;如果你日常生活完全是由心靈來引導外境的,你現在可能不是很滿意,但是我保證你一定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因為你的生命當中不斷地在進步、不斷地消業障。

所以你一定要用心靈的力量來引導你,不能用外境的力量來引導你,這個很重要!你怎麼知道是外境來引導你?或者心靈來引導你呢?我們之前也講過,一個人一天當中都是做你喜歡做的事——跟著感覺走,你就是外境給你刺激什麼,你就做什麼。你經常做你喜歡做的事,你就很難有美好的未來,要做你應該做的事情,這就對了!

改變生命的最大力量是心念!...所以我們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他的生命徹底地改變過來。一個生命改變的原點,一定是從心靈發動出來的。從心靈的改變,才有你行為的改變,最後才有結果的改變。所以整個修行是從內向外發展的,所有的修行都必須作好心理建設,才有資格修學,這是整個唯識的思考。

《唯識學》認為說:你心理建設沒有作好,你整個修學不可能產生太大的變化,這個叫做積集善業。積集善業,你的心還是隨境轉,你要成就解脫,你一定要先培養你心靈的力量,包括你心中的誓願、願望,跟你一個美好的思想。

以上講到生命的二種力量:第一個、誓願力;第二個、觀照力總之,你要創造美好的未來,一定要培養一個美好的思想!


一個往生有把握的人,他平常就是要用願力來取代業力!

淨界法師

我們的因緣太複雜,你不能把生命交給業力,你一定要把生命交給你的願力。一個往生有把握的人,他平常就是要用願力來取代業力。

我們念佛人,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念佛的方法:有一種是用善念在念佛,有一種是用善根在念佛。當然他們的因地不同,他們的結果也就不一樣。

善念式的念佛,這個人對淨土的功德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信仰,他的生命完全靠信仰支持著。所以他心中是沒有根的,他只有遇到障礙才想到佛號,在他生命當中,對自己也沒有太多的目標去期許,因此這個人要進步相對困難,他對往生也充滿了變數。因為你沒有根,你被業力的風一吹,那就到處飄了,你的生命就由業力主導了,由業力來主導你了,該去哪去哪,因為你沒有發願。所以用善念式的念佛,這個人是很難進步的。

第二種人是用善根式的念佛。他內心有真實的善根: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安住、調伏、引導。雖然他現在不夠好,但是你別忘了,他是有善根的人,他會不斷地進步,他未來看好。修行者更重要的是你的未來。其實佛教不重視你的過去,你看佛陀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不管你屠刀拿多久,關鍵是你能夠把它放下。佛法的修學,我們看到很多實際的例子,他過去有一些種種的不堪,但他只要有善根,他就很快能從過失里面跳脫出來。你打開佛陀的經典那多了去了,多少人是造殺盜婬妄,遇到佛陀幾句話,就証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問題在那里呢?因為他有善根!所以有些人是很容易從過失里面跳出來,有些人是跳不出來。他 一沾上了過失,他就跑不出來,因為他沒有自我反省調整能力。

所以,你如果有志于成就了生脫死、往生淨土,你最好是要有善根。因為我們的因緣太複雜,你不能把生命交給業力,你一定要把生命交給你的願力。一個往生有把握的人,他平常就是要用願力來取代業力。那麼他為什麼能夠成功把業力轉化成願力呢?因為他有善根。他改變不了外在的環境,但是他心中的堅持他不放棄,這個很重要!只要你善根還在,你就有無窮的希望,雖然你現在不夠好,但是我們可以預言你未來一定會好,因為你的根沒有壞。所以,我們最好是能夠從一種善念式 的、信仰式的念佛提升到一種觀照式、誓願式的念佛,一種善根式的念佛,然後你的生命開始變化,你不是活在業力當中,你開始慢慢活在你的願力,以願力來引導業力,這個是往生最有把握的事情。


你是活在願力還是活在業力,差別太大了!

淨界法師

我們講到「大乘的甚深緣起」。大乘的菩薩解讀人生,他從一種業力的主導而提升到一念心識的主導,所謂的「萬法唯識」,就是說,我們的生命現象,是我們一念的剎那剎那的心識變現出來的。

什麼叫作「一念心識」呢?

我們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說明:第一個,就是第八識,它所代表的是你過去的業力,它有無量的業種子;第二個,就是你第六意識的思想。也就是說,整個生命就是你的思想跟業力的交互作用。

當你的思想跟業力產生作用的時候,有兩種可能:

如果你今生在佛法的學習,透過你的思惟想象,建立一個堅定的願望:我一定要去佈施,我一定要去持戒,我一定要往生——有一種堅固的力量,那你的生命就開始改變了,叫作「境隨心轉」,你不再向外攀緣了,你人生有目標了。你用目標,用你的願力來主導人生,那麼你這個人就活在未來,你人生是有無量的期待,你這個人不可小看!雖然現在不圓滿,但是一個有願望的人,他是不斷地在進步,你未來的前途不可限量,因為你活在未來。

如果你的思想沒有堅定的願望,你就一天過一天。當你第六意識力道弱的時候,對不起,那就不是境隨心轉,那叫「心隨境轉」,你的人生就由第八識主導,因為你的第六意識,沒有力量來主導第八識,那就由你過去的業力來主導你,那你就完全活在過去,你這個人的生命毫無未來可言。過去的業力要讓你怎麼樣,你就得怎麼樣,你的生命就非常被動了。

所以,從大乘的甚深緣起,它把人生分成兩塊:你這個人是活在業力還是活在願力,就有很大差別了。

活在業力,那你就是活在過去了,就沒有什麼未來可言,你過去是什麼思考,今天還是什麼思考,你這個生命是充滿了變數。臨命終就完全看哪一個業浮出來,你的人生充滿了無常的不確定。那麼如果你第六意識強,你發起願力,我一定要怎麼樣!喔,那就不一樣了。這個時候你就用願力來引導業力,這就帶業往生了。

所以說大乘甚深緣起,分成兩種緣起:一種是由業力主導的;一種是由願力主導的。這個地方就說明因緣力故,有兩種因緣在交互作用。

好,我們做一個總結,看第三的大乘甚深緣起的總結:

(三)如是緣起,於大乘中極細甚深,又若略說有二緣起:

一、分別自性緣起─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為緣性故。

二、分別愛非愛緣起─謂於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

─《攝大乘論》─

好,那麼這兩種緣起,就是把前面做個總結。

第一個是「分別自性緣起」。分別自性緣起就是依止我們過去阿賴耶識的業種子,生起種種差別的善惡果報。因為它能夠顯現過去這種差別的果報的自性為它的自體,這叫依他起性。這個分別自性緣起,簡單地說就是業力的緣起。

我們現實生活,你是擺脫不了業力的,因為你的客觀環境,你的受用,是完全由業力主導的。你人生活得快樂,活得痛苦,是業力主導的。你善業強,今生快樂多;你罪業重,今生痛苦多,所以業力主導了你的感受,這第一個。

第二個,「分別愛非愛緣起」,這個很重要,這是第二種緣起。就是你的第六意識,對於善趣、對於快樂的果報,或者惡趣、對於痛苦的果報,你產生種種的分別思惟,而產生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願望,為它的緣起。

前面的業力主導我們的客觀環境,當然也主導你的感受、你人生的受用。但是你的思想,影響到你未來的一個引導。所以如果你的思想是薄弱的,你今生沒什麼思想,你就一天過一天悠悠泛泛,那你這個人就沒有所謂的第二個緣起,你就沒有什麼思想緣起了。你就是活在業力,完全活在業力了,就是你該怎麼著就怎麼著,所以你人生只有兩種,就是快樂跟痛苦而已,這種人生就很被動了。

站在佛法的角度,我們應該要強調分別愛非愛緣起,就是第二,思想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會產生兩種作用:第一個,對今生來說,它能夠重新解讀人生——我沒辦法改變我的今生的現象,但是我可以重新解讀它,解讀是我說了算。就是說,第八識你今天釋放業力,我沒辦法改變你,你要釋放痛苦給我,你要釋放快樂給我,我們必須認命,因為你今生有一半是來還債的;但是當這個快樂痛苦到來的時候,你怎麼解讀它,這個你是可以決定的。

比方說生病。當然生病是一種痛苦的感受,但是痛苦的感受對你有兩層意思:第一個,它讓你產生挫折感。說我業障深重,一句話就夠了。那麼這種業力本來不能形成障礙,它本來只會讓你痛苦,但是因為你思想錯誤,它變成一種相續的障礙。本來業力的釋放是瞬間而已,但是因為你面對痛苦的時候,產生不如理作意、錯誤的思想,結果產生心態的後遺症,變成障礙,它本來不是障礙的。

如果你正確思考,就像蕅益大師說的,生病有三重意思:

第一個,消除你的妄想。一個人生病你就不會打太多妄想,就會老實一點修行,你一個人有一點病痛,你念佛就老實一點,它會幫助你消除很多妄想。

第二個,看破此身虛妄。我們對身體很執著,總是覺得身體會給你快樂,你所有的快樂都跟身體有關係,你為什麼要吃好的、穿好的,但是你看到生病,你會知道身體其實是痛苦的根本,看破此身虛妄。

第三個,增長你的苦、空、無常、無我觀門。你在佛堂裡面修四念處的止觀,修了一個月可能比不上你一場病來的貼切一點,對不對?它對你有幫助啊。我們撇開痛苦的感受,因為感受是瞬間。但是你從無量的人生因緣,以短暫的痛苦感受創造未來的人生,值得嘛。

所以,諸位!我們再講一下,業力是不能障礙你的,業力只會讓你痛苦跟快樂,你的障礙是因為你思想錯誤。你不能夠說:欸,我因為痛苦,所以我沒辦法修行。不對!根本沒有關係的。業力它不能主導你的障礙或非障礙,它可能會幫助你,也可能會障礙你,就是看你怎麼解讀它。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學習佛法呢?就是學習佛陀的思考,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佛菩薩遇到事情是怎麼思考的。當我們有錢財的時候,我們為什麼要跟人家分享?為什麼要佈施?因為它會創造來生的快樂、來生的福報。就是說我們學習佛法,當然我們的業力不是馬上改變,我們沒有佛陀的福報,但是你最好先有佛陀的思想。

按照佛法的意思,沒有佛陀的思考模式你不可能成佛。因為你根本沒有這個緣起。你一個凡夫的思考模式,你有辦法成佛嗎?你這個分別愛非愛緣起就不及格,思想緣起就不及格,你第一個種子就錯了。

所以人生有思想跟業力,第一個先改變思想,因為業力改變不容易。但是你改變思想有兩個好處:

第一個,你可以把今生的痛苦,轉成你一種增上的力量,對你來說痛苦快樂都是增上緣,人生沒有所謂好壞的問題,只有苦樂而已。什麼東西對你都好,痛苦也好,快樂也好,順逆皆方便,所以你就掌握了人生的主動權。就是說,業力你要釋放,我沒意見,但是怎麼解讀,我說了算,我怎麼來看待這件事情,我說了算。你掌握人生一半的主動權,你可以解讀人生。

第二個,你可以引導人生,這更重要。你對來生有引導作用,因為今生已經沒辦法改變了。其實佛法很少改變今生,很少。今生是讓你歷練的,因為你今生已經是一個果報成熟了,你怎麼改變有限了,只能做局部的改變,不可能說大方向的改變。當你在三界投胎的那個時候開始,你今生就要學習認命了,因為它的總報已成,大方向已經改變,已經定型了。所以佛法都是活在未來,都是創造未來。

但是關鍵是你怎麼利用今生,釋放你的快樂痛苦,去激發你一種往生的願力,這個更重要!所以你培養一個美好的思想:第一個,你今生重新解讀;第二個,你能夠開創未來。

舉一個例子。有一天孔夫子,他領著子路跟顏淵在路上散步。孔夫子就說,你們兩個講講你們的志向吧。當然子路這個人很衝動,就先講了。

他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也!看得出子路的思考模式,只有人天的善法。他說願我的車子、馬匹還有衣服,跟所有的朋友共享,就算損壞了,我也不會有任何遺憾。這個人的佈施度修得不錯。所以我們看這個人的思想,大概知道這個人未來他人生的發展、他的格局是怎麼回事了。

顏淵也講話了。他說:願無伐善,無施勞。他說,我希望不要誇張自己的才華,不要張揚自己的功勞。那麼子路他的思想是在一種善業,但是我們看顏淵的思想更高明瞭。他是一種心態,他要求自己謙卑低調,有一點二乘的出離的概念,因為他隨順於無我。

我們看孔夫子怎麼說。講完以後,顏淵就問孔夫子說:「願聞子之志。」那您老人家的理想抱負是什麼?

孔夫子說:「願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希望所有老人都得到安養,朋友之間互相信任,年輕人得到照顧跟撫養。孔夫子啊,心存眾生。

所以我們可以從這三個人的思考模式,大概知道這三個人的生命軌跡已經出來了。所以,其實你現在的生命有一個軌跡的,知道嗎?

軌跡。不是說你偶爾造善、偶爾造惡,這個都不一定。但是你有一種思想數數現行、深生好樂,就是你如果看你的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願望在引導你,有一種希望。

當然這希望有四種可能:第一個,追求雜染果報的希望;第二個,追求快樂果報的希望;第三個,追求涅槃的希望;第四個,追求菩提的希望。那是你人生真正的主導者。

其實,你偶爾造善、偶爾造惡,這個不足以論斷你的人生,偶一為之的善惡不能主導你。但是你經常有一種思考模式,你一定要幹什麼,這個就要注意了!因為這個地方就是分別愛非愛緣起,因為從你這個願望,隱隱約約可以看到你未來的這個景觀了。

你心中的希望,當然在死亡之前還可以改變,但是你的希望來自於你的知見,因為你覺得這件事重要,就是你的知見有問題了。所以你對人生的解讀的知見影響你的願力,你的願力影響到你未來的人生軌跡,就這麼回事,這就是所謂大乘甚深緣起。

就是說,其實業力不能主導你,「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句話其實是不對的,是你的思想在引導業力,不是業力在引導你,那是因為你自己放棄了思想,所以只好業力引導你了。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業力對你來說,它只能夠給你兩件事情:給你快樂跟痛苦,其他什麼都不能給你,其他都是你自己打妄想打出來的。業力只給你快樂跟痛苦,其它的都是你的思考模式了,你面對痛苦快樂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

其實你的人生,你不要再說你業障深重,其實你是妄想太多!你不能把過失都推歸到業障,當然你這樣很簡單,不是我的問題,是業力的問題。你把所有過錯都推到前生,難道你今生沒有責任嗎?你思想錯誤,你把業力做一個錯誤的引導嘛。

「萬法唯識」就是說,其實業力它不能主導你的。

你今天會變成這個樣子,是跟你的思想有關係的,你的性格有問題,思考模式有問題。業力它是一盤散沙,很多人從痛苦中得到解脫,他從一種非常不好的業力,能夠主導開創成一種淨土的功德;有些人他本來是今生很好的業力,結果把它引導到三惡道去了。你不能夠說業力害了你,或業力幫助了你,它們都是助緣。你的思想會幫助你,你的思想也會害了你。這個就是大乘甚深緣起,一切的萬法唯獨是你的心識變現出來,業力僅供參考。(淨界法師《天台教觀》)

佛教對我們人生的解釋,主要的觀念就講到「諸法因緣生」。人生會有很多的萬事萬物,在我們生命中出現,它的背後都是有原因的。人生沒有偶然,只有因緣,事出必有因。所以作為一個佛弟子,我們想要掌握我們自己的生命,首先你要掌握正確的因緣。

什麼叫正確的因緣呢?《楞嚴經》把我們生命的因緣,分成兩塊來觀察:一個是外在的因緣;一個是內在的因緣,這兩塊。

什麼是「外在的因緣」?

就是由過去的業力變現出來的生命的果報叫做外在的因緣。凡是跟你的生命結果有關係的,通通是外在的因緣。比方說你會投生在什麼家庭,你的父母親是誰,這個是生命的結果;比方說你會跟誰結婚,這個也是生命的結果;比方說你會從事什麼樣的事業,你會有多大的成就......這些外在的因緣,都是一種生命的結果,因為它是一種過去的業力已經成熟,表現出來了。

外在的因緣,佛陀解釋外因緣,只有一句話就可以解釋,一句話就夠了,叫做「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我們生命有一半是做不了主的,就是外因緣你做不了主的,因為它的業力已經成熟了。所以人生有一半是來還債的,因為你必須要去繼承你的過去。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人生有一半是要繼承過去的業力的,這一塊是很難改變的,因為業已經成熟了。就是說你是一個女眾,你不可能說透過修行變成男眾,這不可能的事情。

人生的結果只有一種情況,叫「認命」。所以佛教的因緣觀,是站在認命的角度去開創未來。因為你今生,它是一個過去的業成熟了,已經浮出水面了,我們的改造只能夠改造未來。

所以整個外因緣全部都是業力在主導的,你今生的成就跟你的努力沒有很直接的關係。如果你瞭解因緣法的話,你的努力只是一個助緣,只是催化你的善業得果報的一個助緣。

世間上努力的人多的去了,成功的人沒幾個。他能夠成就廣大的福報,是因為他有善業力。他善業成熟了,不是他的努力。你要沒有善業,你的努力沒有用。你的努力只能夠把善業留下來去開創未來。

人生的因果思想,佛教因果思想,它不是說你今生努力,馬上得果報,不是這個意思。佛教的因果觀是隔代受報的,叫做「三世因果」。你今生的努力是在準備來生,是在為來生鋪路。你今生的果報跟今生的你沒有太多的關係。所以你今生的好壞,完全不怪今生的你;要怪,怪前生的你。如果你今生活得很快樂,不是你很努力,是你前生很努力,你今生佔了便宜,你蒙受前生的恩惠,你應該感恩前生的你,給你留下這麼多的善業。

如果你今生活得很痛苦,那也是前生的你不爭氣造成的。所以凡是跟人生結果有關的,通通不怪今生的你,跟你沒有直接關係,跟前生的你有直接關係。在佛教裡面,只要跟人生的結果有關係的,它是一個已經成熟的水果,這個是業力所成就的因緣,「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但是以佛法的角度來說,如果你是一個想要解脫的人,你修人天乘不談,如果你要了生死,尤其是淨土宗往生的人,從祖師的開示,人生的水果你最好少吃為妙。因為這個業力所變現的水果,你一旦吃了,你就跑不掉了,業力會創造另外一個業力,這樣業力就很重。所以你只要人生越享受越攀緣,你的業就越重了。因此外在的因緣你適可而止,不管你前生的善業有多強,剛好就好了。

《楞嚴經》它所強調的是「內在的因緣」,就是你的真如本性,現前一念心性。它是一個廣大無窮的能量,你可以去開發的,它有無窮無量的可能性,因為它是一個因地,它有無量的可能性。

《楞嚴經》在講內因緣的時候,它講三種因緣——「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它離一切相,因為它是一個因地,所以這個時候沒有任何相狀。我們的因地是沒有相狀的,它是一種空性,它可能變好也可能變壞。關鍵在哪裡呢?在「即假」。你安住空性以後,你是發什麼願?你發的是人天乘的願,心性就隨緣顯現人天的果報;你發的是往生的願,心性就創造極樂世界的功德;你發的是成佛的願,心性就顯現諸佛功德莊嚴的相狀給你。所以「即空、即假、即中」,在整個心性當中,他的生命是由願力引導的。願力!諸位!這一塊很重要!

所以你現在的每一個人生,都有兩種因緣:一個是由業力主導的外因緣;一個是由願力引導的內因緣。每一個人你得到生命以後,你有內外兩個田地可以經營。大部分沒有經過佛法訓練的人,他會用攀緣心去攀緣外因緣,他會去嘗生命的水果,當然酸甜苦辣。有些人前半段是善業得果報,前半生很快樂,後半生很痛苦;有些人前半生很痛苦,後半生很快樂。因為這個業它是變來變去的,因為你過去生不可能全部造善業,你也不可能全部造罪業,都是善惡夾雜,所以人生充滿了酸甜苦辣。

大部分的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麼?

是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去經營一個不可改變的因緣。就是你今天的精神體力都在去攀緣外在的因緣,這些因緣都已經成熟了,所以你是白費功夫。因為佛陀已經講很清楚了,「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只要跟你生命結果有關係的,你都很難改變了。但是我們一般人都會想要去攀緣今生的水果,想要去主導今生的水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都是弄得傷痕累累,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結,也是自己找的,因為生命本來就是業力變現的,但是我們認為我們可以主導自己的生命。

諸位!我們不能抗拒業力!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會放棄外在的因緣去經營內心的因緣,因為你這個內心因緣是主導你的未來。如果你今天把因緣法讀透了,你會慢慢地放棄今生去規劃來生。因為你今生能夠引導的有限了,它已經是一個成熟業力變現出來的水果了,而你內心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肥沃的田地,它有無窮的可能性。你只要好好地發願,好好地栽培,來生有無量的可能性。你應該把更多的精神用於經營來生,而不是把太多精神用在享受今生。

講實在話,如果今生的果報是該你受用的,你不去受用,你還是沒有損失,因為你善業還是保持住了,它會從其他地方,從來生表現出來。所以你今生福報很大,你沒有去受用,你絕對沒有吃虧,該你的善業就是你的,你的善業是存下來了。你把它導歸到淨土,讓來生的淨土更功德莊嚴!

所以我們在修學當中,面臨了兩種選擇:一個業力,一個願力;一個外因緣,一個內因緣。大部分的人(極少數例外),絕大部分的修行者他兩塊都會跑來跑去。在佛堂的時候,他安住內因緣,發願、念佛、憶佛念佛求生淨土;一旦走出佛堂,跟外在人事接觸的時候,他的心就開始注意外因緣。所以一般人的心是願力跟業力的夾雜,一般正常人都是這樣的。這就是為什麼他所創造的佛號有往生的願力,也有下墜的生死業力。一般人他如果沒有經過禪觀的淨化內心、調整內心,他創造的佛號一定是兩種力量的,不是一種力量,兩種力量,只是比例多少而已,一個是願力,一個是業力。每一句佛號都是這樣。

諸位!你把太多的精神放到今生,你只有增加這個佛號的下墜的力量,你讓這個佛號的重量越來越重,對你臨終很不利。如果你有志於往生極樂世界,你外在的因緣要慢慢地收了,因為這一塊你能夠改變的很有限了。你越攀緣,只會增長你的生死業力。

學員問:師父慈悲!弟子的問題是我們人生有兩種力量:一個是業力,一個是願力。那這兩個力量是完全獨立的嗎?

淨界法師答:它有關係,但是如果你修到最後,業力可能對你的影響會慢慢降低。剛開始你建立思想的時候,你發一個願力,你可能很容易受外境的影響,因為你願力薄弱,所以你不能夠說業力到底有沒有關係,這有點高談闊論了,是不是?

但是慢慢慢慢你覺得說,欸,其實業力它只是給你痛苦跟快樂,就是說你有選擇權,就是說我可以不跟它走,業力可以把我丟到一個不好的地方,但是我可以從中得到經驗,得到啓示。

就是說理論上,業力是不能影響心力,不能影響思想,理論上。因為你的思想跟快樂痛苦沒有關係,那是你的學習聞思而來的。如果你不攀緣外境的話,就是業力歸業力,思想歸思想,理論上是這樣子。

但是你不能夠說,我為什麼這麼差?因為我生長在這個環境。那你要這樣講也可以,那你這樣講的話,說你是個凡夫,你說眾人皆醉,大家都這樣子,我也跟著這樣子,對不對?那你就完全被業力牽著走了。

其實不是這樣子。如果我們的心不能夠脫離業力的話,那誰能夠往生呢?往生就是你要用願力來引導業力,是吧?你要由業力主導變成由願力主導,隨念往生。

學員問:那下一個問題就是,這個願力是怎麼來的?

淨界法師答:願力是由於你的思惟,你要思惟它的功德。我們以前會認為娑婆世界會快樂,對不對?其實我們娑婆世界,與其說娑婆世界來找我們,倒不如說是我們去攀緣它。我們認為娑婆世界是快樂,因為我們很多人生的經驗,過去都是記得娑婆世界美好的一面,把一些痛苦都忘了,好了傷口就忘了痛,對不對?那我們現在要導正這種錯誤。就是我們一直認為娑婆世界是快樂的,其實它不是快樂的,它是無常、苦、無我的。你要不斷用這種智慧來教育你的思想,就是自我教育,跟自己溝通。

當你的思想改變的時候,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追求痛苦,是吧?我們為什麼會願意來娑婆世界?因為你認為娑婆世界是快樂的,作功德想,那麼這個時候你必須要告訴自己——我為什麼要往生呢?因為極樂世界有兩個好處:第一個它安樂,第二個它解脫。你在所有的十方國土裡面,能夠找到一個輕鬆快樂地修學,又能夠不斷增上的,幾乎沒有了。人世間要麼就快樂,你就必須放棄解脫;你要解脫你就必須修苦行,就必須放棄快樂。極樂世界不必,它可以樂修,這個國土滿足你快樂的需求,也滿足解脫的需求,這不是挺好嗎?

所以你必須要透過思惟,你才會有一種願力,思惟它的功德,思惟娑婆世界的過失。

如果你不思惟,你說:那我都不思惟,照講我也不可能到娑婆世界,也不能到極樂世界。錯!因為你以前有思惟過,你如果不思惟,你的思想就是昨天的思想,就是前生的思想,你就是貪戀娑婆。按照佛法的說法,我們如果不調整心態,你是不能往生的。因為你今天會來投胎,合理地推論,你就是貪戀娑婆、不樂淨土。所以,如果你不做出改變,只有念佛,理論上不能往生。

你沒有創造一個改變的因緣,你思想是怎麼改變的?你告訴我,你怎麼改變?你沒有新的法進去,你的思想就是昨天的思想,這叫等流性。所以你必須要學習聖言量,你才能創造新的思考模式。

學員問:那最後就是我學習到,可是我知道很多人沒有學習,也沒有因緣,那他們機會在哪裡?

淨界法師答:機會就是你要告訴他。當然我們現在有很多名詞,你就是說,你用他能夠接受的話告訴他,就是這樣。因為我們的學習,一開始所有的道理只能夠透過文字跟聲音,它是個工具。如果你今天不透過聲音,那你怎麼把聲音傳遞給他?那幾乎沒有渠道了。


遠離虛妄的感覺,依止心中的願力

淨界法師

在整個修行當中,必須把你的想像跟感受切割。如果你要修行的話,你的想法不能從感受而來,因為感受所帶動的想像,往往是顛倒的,大部分的判斷通通錯誤了。所以楞嚴經講:六根是我們最大的騙子!你眼睛看到的給你的訊息、耳朵聽到的訊息通通是錯的,通通是錯的!六根向外攀緣,生死流轉之本!

我們今天必須用想去學經典,再思惟法義、思惟無常、思惟苦、空、無我的道理而厭離娑婆;思惟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而欣求極樂。所以在整個修行當中,善用你的想蘊,你第六意識的想蘊。

我們現在的想蘊,完全被感受誤導了。如果你真的想要走上解脫道,如果說你修行只是為了求求安樂、來生安樂一點,那就算了;如果你要了生死,你臨終要保持正念,你要慢慢的跟你六根給你的感受要切割,不要老說我喜歡什麼,不要這樣,你要講,說我應該怎麼做。

你看我們在做定課的時候,你看修行人的訓練就是定課,我時間到了,這是拜八十八佛的時間到了,兩點鐘拜八十八佛或者兩點半,但是我心情不想拜,你會怎麼做呢?你跟著感覺走嗎?你隨順它一次,它下次肯定還會再來。

所以,我們就觀察,我不能老是跟著感覺走,想不想是一回事,你那個衣服一披,往上面香一點開始拜──不能拜要它拜!你堅持幾拜,你發覺你的感受,剛剛不想拜的感受消失了,它根本就是生滅的,所以關鍵那個堅持,你必須在你的生命當中,不斷跟你的感受要抗拒,你才有可能正念分明。

諸位,我要告訴大家:臨命終的時候,你的身心狀態不是非常好——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眷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一切珍寶不復相隨。所以你的感受不會很好,所以你必須把你的想蘊脫離你的身心世界,去憶念彌陀。

所以我們在修行的角度,第一件事情,心要能夠不隨妄轉,這個妄就是你的感受,虛妄的感受。你必須用美好的想像,培養一種美好的行蘊,這個想像變成一種願力。所以想久成思,想像久了就變成一種願望。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依報莊嚴;依報裡面有阿彌陀佛在說法,旁邊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樹上有鳥語華香等等,你這種想像就產生一種願力,以願導行,最後以行蘊帶動想像,而產生逆轉!

生死凡夫的想,是由外境而來的,叫做心隨妄轉。修行人的想,是以願導行,以願力來引導你的想像。當你發覺心中的想法,跟外境已經慢慢脫離了,你大概就成功了。你要能把握正念分明,不敢說了生,不敢說斷惑證真,起碼外境對你的刺激影響慢慢淡薄了,你能夠做得了主了!

所以修行人他是內觀他不是向外。我們凡夫的心,是向外攀緣,所以想是跟著感覺走;現在你迴光返照,依止你心中的願力來做引導,由願力來引導想蘊,我要把心隨妄轉改成以願導行,用願望來帶動你的想像,不是用感覺來帶動你的想像,關鍵在這個地方。

整個修行止觀就是在做兩件事情──把跟著感覺走的想蘊,改成跟著願望走,就是在改變這個想。

諸位都知道,舍利弗尊者他脾氣很大、嗔心很重,為什麼呢?他曾經做過五百世的毒蛇。這個公案,我再跟大家複習一次:舍利弗尊者他曾經做一個商人,做買賣賺了不少錢,當然每個人對於金錢的看法不一樣,有些人把這些錢買房子,他對房子有執著,他從小可能沒有房子住,所以他對房子有執取,這裡有個取,所以他會把這個錢買房子。有些人喜歡買各式各樣的珍寶等等。舍利弗尊者他無始劫來的取是什麼?黃金,他特別喜歡黃金。他一看到黃金就受不了,一定要買。所以他幾乎把所有的錢,除了日常生活開銷以外,全部換成黃金。

黃金多了之後怎麼辦呢,他把黃金聚集起來,把它塑造成一個寶瓶,藏在地底下。他工作完累了以後,再把黃金寶瓶拿出來看一看,所有的疲勞就消失掉了,因為他有取。那他後來一生當中,他累積了七個寶瓶,賺了不少錢,賺了七個寶瓶。但是生命是無常的,他今生體力也耗損差不多就死掉了。

死掉以後,色身死了他的心不死;我們的心是不死的、相續的,他對黃金還有執取,所以他變成一條很大的毒蛇,就在這個藏黃金的地方,就這樣盤繞。有人一靠近它就出來恐嚇他一下,如果你再不識相他就傷害你。結果生生世世死了又做毒蛇,死了又做,做了幾世?做了五百世。

你看一個人的願力,一種執取多厲害,讓生命相續,五百世以後,但這個人有善根,一個人有善根他會反省,自覺、自省、自調、自我反省,他突然間睡覺醒來,我為什麼要守著這些黃金呢?黃金又不能帶給我快樂,我為了這些黃金,每天做這個同樣的工作值得嗎?一個人開始反省的時候,他就開始有希望了。就改變想法,他覺得應該把這些黃金去佈施三寶。

這條毒蛇,就慢慢爬到馬路旁邊去了,就找到一個年輕人,跟他說:我現在希望,我前生掙了一點錢,換了這個寶瓶,我想把它供養給三寶,你可不可以幫幫我忙,把我帶到寺廟去?這位年輕人被它感動,拿了一個扁擔,左邊放蛇右邊放黃金,挑到寺廟去。如是如是的跟寺裡的師父說。後來這條蛇得到這樣的佈施以後,沒有多久,因為他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它對黃金的執取的心消失了,所以他生死的那種相續力量做蛇的力量消失了,他就升到忉利天去了。那麼幫它抬扁擔的人是誰呢?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舍利佛尊者會相續五百世做蛇?就是那個行蘊。因為他一開始看到黃金產生錯誤的想、受,認為黃金是一種大功德、大安樂,它可以讓我離苦得樂,是我生命的皈依處。產生錯誤的想像,但是想久成思,它變成一種願力、一種執取。我們對於娑婆世界也是這樣,我們累積很多快樂的經驗,而對娑婆世界產生貪愛,但是我們沒有看到它重大的過失。

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的想必須要如理思惟──從佛法的道理去思惟,而不是從感受的刺激,這個地方是整個修行的經驗。

所以韋提希夫人,她是因為有這種痛苦的感受,去刺激她出離的想像,然後產生一種念念的相續堅定的皈依,才引生佛陀的說法。所以說在修行當中,就是想蘊的操作──遠離感受,依止願望。這是第一個。


噶瑪巴尊者

修持佛法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消除生命中「所有」的磨難和痛苦,實際上這也是無法做到的。修持佛法的目的,是用以消除我們生命中最大、最根本的痛苦,也就是「內心的煩惱」。

人們總是不斷地追求健康、財富、成功等等,即使萬般在手,常常內心仍是充滿空虛、倍感寂寞,總是難以開心,這種內心的空虛寂寞,是一種心的疾病、辛苦,而這種「病苦」,就是能夠以佛法能去克服和消除的。

當然,若有人具備非常大的修持力量,因為行者的修持力、心的力量開展,也可能解決例如身體疾病或生活中各種瑣碎問題,但我覺得那是很困難做到的。因此,我們可以說,「修持佛法」的核心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改變自心,讓我們的心得以平靜,而那些例如「身體健康、財富」等等,都只是附帶的好處。事實上,若達到核心目的時,附帶的那些健康、財富,也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2014年歐洲弘法行:大手印禪修


這才是究竟的快樂

淨界法師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前面是修行的因地,我們透過無常,透過無我,觀照生滅法。外調,對外境的愛取;內調,對自我的愛取。最後的結果,生滅的因緣結束以後,出現不生不滅的寂滅,這是究竟的快樂。你造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是一種不安穩的快樂,就像在三界起火燃燒當中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可破壞的。涅槃寂靜樂是不可破壞的,你得到以後,永久受用。

我們從人天的安樂,要轉成大乘的菩薩道,這個寂靜樂很重要。它雖然不圓滿,但是它是趨向大乘真空妙有很重要的一個過渡。諸位!我們要知道,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它是後後涵蓋前前,它是一個系統上去的。

我們要把寂靜的觀念說一下。我們總是覺得人生要去追求才會有快樂,其實你是多事了。從《楞嚴經》的角度,你不追求,該有的快樂還是有,但是你自在,叫作不隨妄轉即能轉物。就是說你不去追求它,它就會來追求你,是這個概念。這樣講你們聽得懂嗎?

我們為什麼在三界里弄得焦頭爛額,活得很不自在?其實你不能把所有的過失都推給業力,那佔一半而已,是我們去執著它,弄得我們很被動,變成心隨境轉。其實「境」不能主導我們,是我們自己去攀緣它。

《楞嚴經》說,為什麼佛陀那麼自在呢?為什麼佛陀他的心到了廁所,都能夠把廁所的臭味轉成甘露呢?他問阿難尊者為什麼?佛陀說:因為我不為它所轉,所以它就聽我的,它就被我所轉。佛陀在受馬麥痛苦時馬麥入佛陀的嘴巴,「入此人口,成甘露味」,為什麼?

你們想想看,同樣有一顆心,為什麼他那個心能夠如此地操作,我們卻轉不過來?我們內心的功能跟佛陀內心的功能,從潛在的功能來說沒有太大差別,但是我們的內心操作錯誤,我們把內心用來攀緣,結果弄得自己很被動。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搞得全身是業障,這是我們錯誤的思考。

所以現在要導正我們的錯誤,就是當你不求時,你的人生慢慢可以去主導外境;你去求外境時,那就是外境來掌控你。所以,人生只有兩種情況:看是人生來掌控你,還是你在掌控人生。就看你是心隨境轉,還是境隨心轉。這兩種的差別,在於你對外境的追求。求得越多,人生就越被動,越不自在。

因此人生是有軌則的。你的心操作錯誤,就充滿了業障,一念迷,生死浩然;你的心操作正確,一念悟,輪迴頓息。如果我們把心當做一台機器的話,其實這台機器是很好用的。你看佛陀操作得很好,萬德莊嚴;但是我們操作錯誤把自己弄得六道輪迴。機器是相同的,我們的功能一點都沒有減少。

我們學佛、成佛之道,雖然不可能馬上做到,但是至少你要知道我們問題出在哪裡。我們不能馬上做到佛陀的操作方式,但是我們要知道他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一點。事出必有因,因為佛陀的心在跟外境接觸時,他選擇不迷、不取、不動,他安住在寂靜。我們多事,我們去取,又創造另外一層業力,就在生死輪迴中。所以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很重要!它可以把整個生死業力的開關關掉。


玄奘、鳩摩羅什大師的安忍工夫

淨界法師

我們看看玄奘大師就清楚了,我們從中國兩大翻譯家,一個玄奘大師,一個羅什大師,這兩個過程當中都不是很順利的。

玄奘大師因為現常、當常的觀念,誓游天竺以問惑辯疑,經過八百里的沙河,那草木不生,飛沙走石,就一個人牽著一匹馬走過了八百多里的沙河。他到了印度以後,也還不是完全順境,很多的盜賊威脅他的生命,很多的國王也是障礙他。當然他就是忍,安忍不動,念觀世音菩薩,念《般若心經》,哎,事情就過去了。

你看鳩摩羅什大師也是這樣,羅什大師本來是龜茲國的一個國師,後來我們中國這個苻堅趁這個時候篡位了,自稱為大秦天王,苻堅。他有一個臣子,晚上夜睹明星,夜睹明星不是開悟,看到龜茲國的上空有一顆閃閃發光的星。這個大臣就跟苻堅大王說,他說龜茲國有一個有道德有智慧的人,這個人要請到我們國家來輔助大王,大王一定能夠完成統一的大業。苻堅說好,那就派軍隊去請來,就請呂光派了七萬大軍,一下子把龜茲國給打敗了,打敗以後就強迫地把羅什大師要請到長安城。

但是這個呂光大將軍把羅什大師請到青島涼州的時候,苻堅就被他的部下姚萇給殺死了,殺死以後這呂光就不回去了,就在涼州自立為王,自稱涼王。羅什大師在之前就有阿羅漢給他入定觀察,說你以後的因緣在中國,你能夠在中國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但是對你的損傷很大,對你的道業損傷很大。羅什大師說沒關係,能夠利益眾生,我損傷無所謂。所以他那個時候就知道他的因緣在中國,所以他那個時候也知道他的因緣在長安。

當時呂光把他留在涼州,留了十六年。呂光這個人是完全不學佛的,甚至於對佛法是排斥的,處處地來觸惱羅什大師,也不讓他講經,也不讓他翻譯經典,整天就問他一些世間的事情。因為羅什大師會卜卦,問他事情會怎麼樣怎麼樣,問一些世間的事情。羅什大師安忍不動,每天就誦《大品般若經》。在涼州忍了十六年,後來姚萇死掉了,他的兒子姚興即位,姚興就派了大軍又把呂光給打敗了,在這個時候才把羅什大師請到長安。

姚興好一點,就請他翻譯經典。但是姚興雖然學佛,他也是學得沒有很深,世間的習氣還是很重。他以強迫的命令送給羅什大師十個宮女,要他一定要接受。你說不接受,不可以,不能不接受。這個時候羅什大師已經收了很多徒弟,他翻譯很多經典,但是他收了這個宮女以後,議論紛紛,很多人就譏嫌他,甚至對於他所翻譯的經典不信任。這個時候羅什大師被迫在大眾當中吞針,就把那個針搗碎了以後吞下去,他說:一個人能夠像我這樣吞針,你就能夠向我學習,接受這些宮女。

我看羅什大師跟玄奘大師的思想都是一樣,遇到不如意的境界,它不是以忿、恨、惱的方式來處理,不是,他就是安忍,他知道因緣沒有成熟,這個障礙過去了他繼續走。就是我們人,走路的時候遇到障礙的時候先不要動,但是也不退轉,但是這個事情總會過去,障礙總會過去,過去了繼續走。

結果你看,羅什大師在中國終於翻出了《阿彌陀經》、《金剛經》、《法華經》、《維摩經》、《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那都是很重要的經典!今天羅什大師要不忍,他要在涼州那十六年,他早就退心了:我是要來中國翻譯經典的,你把我一耽擱,耽擱了我十六年!所以這個忍力很重要的。

就是說,我們要講得實在一點,我們這整個菩提道,你說我不要不如意的境,不可能的。這件事是不可能,因為這牽扯到我們個人的業力,也牽扯到眾生的共業,問題是我們怎麼來處理這些不如意的境界,你用什麼樣的心情來面對它。


保持清醒

福安古觀音閣

疫情還是搞得人心惶惶的。但是也沒有辦法,眾生業力要消。你說這幾十年來殺生,吃野味,這個殺業也是太多了。所以就要有這個業果,讓人恐懼的業果。

有些人都看不起年輕人吃齋念佛,以為到了老年才吃齋,你想看,現在的各種疾病,都讓人短壽呢。再加上老年真能吃齋嗎?不一定。所以眾生隨業力流轉而已。

地藏經說的,閻浮提眾生,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跟了好人就做好事,跟了壞人,就做壞事。閻浮提眾生心不定就是如此。

要多念經,起碼讓菩薩加持,遠離惡知識,就少造惡業。現在造惡業的機會,行業太多了。你說殺業來講,現在捕獵,捕魚的機器發達,可以捕到讓近海都沒魚了,你說這個有多可怕。

業力太大,去聖地都去不了,就有各種障礙。反正冤親債主就是拉著你,不讓你解脫,然後拉著人做壞事。為什麼?冤親債主要報仇。

千百年來粥里羹,仇深似海恨難平,要問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刀兵劫,住院要開刀,生孩子剖腹,都是刀兵劫的一種。都是要懺悔的。

要保持清醒頭腦,很不容易。尤其業障很重時,你看有些人生活在動物周圍,雞鴨鵝豬牛狗,這些動物其實很臭的,當然魚腥更臭。但他不覺得臭,為什麼?就是業力太大了,沒辦法覺醒。就像肉很臭,為什麼還吃,因為他靈性沒有覺醒。有個人問,念經可不可以吃肉。其實經念多了,色身乾淨了,聞到肉都會吐,何況吃下去呢。

業力不可思議。多念經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