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為這三種執著失去真正的快樂,不智也不值!

很多人回憶起兒時都會感慨,能夠放聲笑、痛快哭的時光,多麼珍貴美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能力、閱歷不斷積累,擁有的物質財富逐漸豐富,

但那些純粹的快樂,似乎越發難得,快樂是一種感受,更是一種能力。

無憂無慮的時光固然值得回味,但那是在父母、親友、師長全方位呵護下獲得的。如果沒有眾多善緣,我們很難健康成長,更別提美好的回憶。

人自從出生來到這個世間,就不可避免地長大成熟,逐漸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如果拒絕成長,那麼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巨嬰”。

“巨嬰”,是近年來流行的一個詞,指代心理滯留在嬰兒階段的成年人。雖然外表和生理上像個“大人”,但內心極度自我中心,缺乏規則意識和責任擔當。一旦出現不順意的情況,就會情緒失控,產生過激行為,通過嬰兒般的方式,如哭鬧、喊叫、肢體衝突等,使他人或周圍環境對自己屈服、退讓。

因此,長大後的快樂,不應僅僅停留在情緒感受上,更是一種快樂的心理能力:即使面對種種誘惑、壓力、違緣、逆境,依然能夠保持單純、樂觀、超然的赤子之心。這才是我們應當希求的快樂。

對快樂的三種誤解和執着

想獲得真正快樂,首先要解除對快樂的三種誤解。否則,抱持著不切實際的幻想,不願面對現實,“謊言”總有一天會被真相給戳穿,隨之而來的便是幻滅的痛苦。

執着一:快樂就是稱心如意、永恆不變

雖然我們口頭上承認,這個世界是無常的,“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但我們的本能中,就是喜歡稱心如意,而排斥不如意。

快樂的時候,我們總是不禁希望,時間能夠永遠停留在這一刻,讓這份快樂不要變化、不要逝去。

但這怎麼可能呢?時間不會為任何人停留,無常就是世界的真相,變化無法阻擋。

如果不肯放下對快樂的永恆期待,那麼我們的心將始終處於“過山車”的狀態,在欣喜若狂和跌落谷底間上上下下,不得安寧。

想要獲得真正快樂,必須認識並接納無常,放下對快樂的永恆期待。

執着二:某些人、事、物具有快樂的自性

我們還常常將某些人、事、物,與快樂畫上等號,只要得到這個人,做這件事或擁有這個物品,那麼就可以得到快樂。

比如,喜歡購物的,看到一件喜歡的東西,就像看到一個快樂的實體,買回來、擁有它,就是擁有快樂。

事實上,任何外在的人、事、物都不具備快樂的屬性,所謂的快樂只是我們內心認知和情感的投射。

就像在一個母親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可愛的人,為他歡喜為他愁。

但在其他人眼中,這孩子和其他千千萬萬的孩子,並沒有本質區別。

想要獲得真正快樂,必須認識外在一切都不具備快樂的自性,快樂源泉需要向內心探求並開啟。

執着三:既然快樂不能持久,那就多多益善

當我們意識到外在人事物帶來的快樂無法持久,但內心又期待快樂不斷發生,我們便會犯第三個錯誤:通過不斷積聚“快樂”,讓自己盡可能久地快樂下去。

因為這種誤解,我們不斷向外馳求,將人生幸福系縛在各種外境之上。

無論是對五欲六塵的渴望、對名譽地位的追逐,還是情感的寄託,只要我們抱持“快樂能夠向外求得”“快樂的疊加可以讓人更快樂”的認知,那麼這花花世界中,有的是為每個人“量身定制”的妄想對象,讓我們傾註生命直至耗盡。

想要獲得真正快樂,必須認識到向外求得的“快樂”只是因緣假相,終不可得。

對外學會做減法,少欲知足;對內學會做加法,增長慈悲和智慧,才是正確的快樂之道。

用心感受,本自具足

孩子之所以容易快樂,因為他們有一顆純潔的心。

成年後,不容易快樂,因為心被貪嗔癡不斷染污,越來越僵硬、渾濁,充斥各種設定、妄想和慾望

逐漸失去了快樂的能力,通過學習佛法智慧,可以幫助我們透視並擺脫,

對快樂的誤解和執着,不斷淨化內心,重新感受那份本自具足的單純與美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