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以怨敵形象出現的老師,不論我們現在感覺多麼難以接受,最終都會真誠地希望他們快樂。
沒有他們,我們在仁愛的道路上真的無法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 希阿榮博上師《走出修行的誤區——關於菩提心》
索達吉堪布:《為什麼說害我們的人恩德非常大?》
這方面的道理,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曾在《竅訣寶藏論》中也揭示過。如雲:
遭受危害令己遇正法,得解脫道害者恩德大。(如何轉違緣為道用)
正因為遭受別人的危害,我們才有幸遇到正法,得到解脫。所以,害我們的人恩德非常大。
《大莊嚴論經》中就有一個故事說,從前,在印度的摩突羅國,有位相當聰慧、但不信佛法的婆羅門。一天,與他結怨的幾位婆羅門為了算計他,明知他不喜歡親近僧眾,卻特意悄悄來到僧團,假借他之名,邀請比丘到他家中應供。想到第二天他將因無法供養比丘飲食而惡名遠揚,這些人不禁暗自竊喜。
次日早晨,比丘們威儀莊嚴地來到他家。他見後非常驚訝,但馬上冷靜下來,心想這可能是與自己有嫌隙的人,故意讓他措手不及,落得不敬僧寶的壞名聲。於是,他禮儀具足地恭請比丘進入家中,並派人盡速准備美味佳肴,供養僧寶。
比丘用齋畢,慈悲地告訴他:“僧眾在接受居士的供養後,會為其開示法要。雖然你非信佛之人,但還是可借此因緣仔細聆聽。”於是,婆羅門端身正坐,聽受比丘開示輪回痛苦及四谛之理。由於過去善根成熟,他對三寶生起極大的信心,當下證得須陀洹果。
可見,有時候陷害自己的人,恩德非常大,他使我們有因緣遇到正法,獲得解脫。
厭離痛苦令己遇正法,獲得永樂痛苦恩德大。
有人因為家人死了等痛苦,從而遇到正法,得到永久的安樂。所以,這種痛苦的恩德很大。
就像塔波仁波切,他在家時跟妻子感情很好,後來妻子因瘟疫突然去世,他特別特別傷心。最後跑到米拉日巴那裡,證悟了特別高的境界。
還有蓮花色比丘尼,也是因為一生中遭受了特別多的痛苦,以此引發她趨入佛門而獲得解脫。
個別道友可能也是如此,因為在家裡遇到各種痛苦,即生才有緣學習正法。所以,我們理應感謝那些痛苦的來源。
非人作害令己遇正法,獲得無畏鬼魔恩德大。
因為非人對你進行作害,結果令你遇到正法,最終獲得無死無畏的果位。所以,鬼魔的恩德也非常大。
米拉日巴在拉息雪山修行時,就有許多非人鬼神幻現各種形象,多次向尊者攻擊。尊者對他們說:“一切妖魔的幻變和魔障,都是我心的莊嚴。對我來說,魔障越厲害,越能增益我的菩提勝行。”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有些道友平時在修行時,沒必要擔心出現不順,也用不著在走路時看到關系不好的人,就趕緊掉頭,不願意走這一條路。
人等嗔恨令己遇正法,獲得利樂嗔者恩德大。
別人嗔恨你,令你遇到正法,獲得了利樂。所以,嗔者的恩德非常大。
唐朝有個人叫馬子雲,一次,他負責督運本郡的租糧入京,途中船隊沉溺,致使萬斛皇米沉入江中,他也因此被禁閉獄中。馬子雲從此專心念佛。5年之後,遇到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出獄。此後,他隱居寺中,精持佛法,最終成就了西方淨業,往生極樂。
所以,他遭受的那種違緣,其實是很好的解脫順緣。
猛烈惡緣令己遇正法,獲無變道惡緣恩德大。
遇到病痛、逆境等猛烈的惡緣,亦可令自己值遇正法,成就無邊大樂的聖果。所以,這些惡緣的恩德非常大。
以前我也講過,嘎秋喇嘛在“文革”期間,天天挨批鬥。每一次批鬥時,他就以三殊勝攝持修自他交換。最後在接近圓寂前,他說:“我一生中修的就是自他交換,這個竅訣對修行最有效果、最有利益。”
我們遇到一些違緣、惡劣的對境時,常會特別痛苦傷心,而境界比較高的聖者,絕對不會如此。
像無著菩薩生病時,弟子問他以什麼辦法治療,無著菩薩回答:“如果我病了對眾生有利,但願我生病;如果我死了對眾生有利,但願我死去;如果我健康對眾生有利,但願我健康。除此專一祈請三寶外,不需作任何其他治療。”
我翻閱《無著菩薩傳》時,就對這句話觸動很大。這種聖者的行境,我後來每次生病、遇到違緣時,雖然不能完全行持,但不管怎麼樣,經常口裡假裝說一說,對自己的心態也很有幫助。
所以,修行人將違緣轉為道用,這一點跟世間人完全不同。有些修心要訣裡也講了,對高明的醫生而言,山上所有的草木無非是藥,同樣,修行好的人,不論是遇到快樂、痛苦,或是生病、不生病,都可以變成修行的助緣。
索達吉堪布:修菩提心最大的障礙就是親怨不平等
我們現在修菩提心,最大的障礙就是親怨不平等,對父母親友等自方極其貪著,對怨敵等他方嗔恨難忍,正如《佛子行》所形容的:“貪戀親方如沸水,嗔恨敵方如烈火。”實際上,這也是未經觀察造成的。《大方便佛報恩經》雲:“師長及父母,及諸眾生類,怨親心平等,恩德無有二。”師長、父母也好,其他眾生也好,真正去觀察時,怨親都是平等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在助己成佛方面,恩德上沒有任何差別。
而且,現在的怨敵,在往昔的生生世世中,也曾做過自己的親友,彼此間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共同維護,所做的饒益無法想象。而如今被當作親友的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也曾成為自己的仇人,加害過自己。
可惜的是,很多人對親怨關系沒有搞清楚,總認為“這是我的父母”、“這是我的子女”、“這是我的親人”,卻不知他們無始以來害過自己無數次。而如今冤冤相報的怨恨敵人,卻反而上輩子對自己有恩。所以,凡夫人的執著完全是錯的,對此大家應該好好地想想。
聖者嘎達亞那曾說:“口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回之法誠稀有。”這個公案前面已講了,在此不再贅述。
《法句譬喻經》中也有個公案,跟它的情節比較相似:往昔佛陀在捨衛國時,當地有一位婆羅門,財富無數,但為人非常吝啬。有一次,他殺了一只雞,把所有的門全關上,烹調做成美食,跟妻子和兒子一起分享。
佛陀知道度化他的因緣已成熟,就化現成一個沙門,以神通突然出現在他面前,請他布施修福。這一家吃得正歡,看到沙門來化緣,就很不高興。婆羅門狠狠地罵道:“你真是無恥,不知慚愧!我們正在吃飯,你卻不請自來。”
沙門回答說:“卿殺父妻母,供養怨家,不知慚羞,反謂乞士,何不慚羞?”意思是,你殺的雞是父親轉世,娶的妻子是母親轉世,養的兒子是前世的怨仇,如此都不知道羞愧的話,卻反說我這個沙門無有慚愧,簡直是豈有此理。
婆羅門聽後大驚。佛陀以神通令其憶起宿命,並為其說法,他當下得證了須陀洹果。
這樣的現象還有很多:美國阿拉斯加州有個人叫波特,他出生於1907年,2歲時就能講自己的前世,說他前世是印第安族的一個人,在一次戰爭中,被敵人用長矛刺死了。而殺他的凶手,正是他這一世媽媽的舅舅,也就是舅公。所以,殺人者與被殺者今生雖然是親戚,但前世卻是互相殘殺的敵人。
著名人類學家馬裡奧博士,曾通過催眠等方式,證實人確實存在前世。在他研究的一千多個案例中,有一個輪回再生的事例是這樣的:瑞士的一位大學女教授史貝克,49歲時丈夫艾米去世。之後她買了一只鹦鹉,這鹦鹉是她丈夫去世那天出生的。她給它起名叫耶維斯,但它就不聽,自顧自地大叫“艾米、艾米”,並能說出他們結婚日,以及過去的婚姻生活。有人剛開始對此不相信,但跟那只鹦鹉交談之後,不得不承認它是艾米的轉世。
當然,生死輪回非常神秘,不一定每個人身上都能發生同樣的事,但不管怎麼樣,如今這樣的事例非常多。所以,親怨都是不定的,沒有必要家人死了就哭,敵人死了就笑,這是一種特別愚癡的執著——聽說明天是“愚人節”,許多人會以騙人為樂,這完全是在造惡業。本來我們凡夫人就很愚癡了,不需要再加一個“愚人節”。原本這是西方的節日,但現在漢地也喜歡過,很擔心藏地有一天也變成這樣。
還有一則公案:從前,法王赤松德贊的王女蓮明公主,非常美麗、聰明,深得父王疼愛。她剛到17歲時,忽然得了急病,類似於現在的胃出血。國王得知後,連忙派人帶著公主,前往蓮花生大士的修行處,他自己也騎馬隨後趕到。
當時蓮花生大士在桑耶青浦閉關。益西措嘉佛母在另一個山洞修法,此時在她的修行境界中,突然出現蓮師的召喚,於是她立即動身過去。到了山洞之後,她發覺洞口拴了兩匹馬。進到洞裡,只見到公主的屍體躺在蓮師面前,國王卻因傷心昏倒在一旁。益西措嘉空行母特別驚訝,問蓮師他們到底怎麼了。蓮花生大士說:“先別問這些,快把國王扶起來。”空行母就用白綢帶,抬起國王的頭,讓他慢慢蘇醒過來。
國王醒來後,為公主的死而痛哭失聲。蓮花生大士開示道:“一切萬法都是無常的,有生就必然有死。不僅你的公主會顯現無常,到了一定的時候,國王你也會離開世間。無論是什麼人,臨終時只有佛法最重要……”
國王聽後,心情緩了過來,於是問蓮師:“我現在明白了無常之理,但我的這個王女蓮明公主,也算是一個宿業清淨的人,因為她轉生為國王我赤松德贊的女兒,並有幸遇見了您們這些猶如真佛一樣的大智者、大譯師,可為什麼她的壽命如此短呢?”
蓮師回答:“這也是公主前世的業力所致。往昔,她曾出生在印度東部的嘎瑪西日達城,是布拉古札王的大王妃。那時大王妃沒有孩子,小王妃卻懷了王子,因為嫉妒,大王妃謀害了小王妃的兒子。這位大王妃,就是現在的蓮明公主,由於殺生的果報是短命,以此前世因緣,她今生早早就夭折了。”
蓮師緊接著又說:“其實,蓮明公主也並不是因為宿業清淨,才投生為您的王女。而是因為以前我蓮花生、君王您、菩提薩埵曾轉生為劣種的三個兒子,我們在尼泊爾修建夏絨卡繡大塔,蓮明公主那時生為一只毒蜂,叮入國王您的微血管,您無意中用手擦拭,碾死了那只毒蜂。正是由於當時的命債,它才轉生為您的王女。”
(要知道,法王赤松德贊是真正的文殊菩薩,他都有這樣以宿債而生的後代,更何況是其他人了?而且,無意中殺死蟲,尚且有這麼可怕的果報,故意殺生就更不用說了。我那天聽說有一個佛教徒,經常給別人講大圓滿,說他的境界如何如何,但在生活中,他特別愛打蚊子,甚至開車時看到蚊子,也會馬上停車打死,然後再繼續開。如果真是這樣,那他以後有什麼樣的命債,會感受怎樣的痛苦?可想而知。)
後來,蓮師為蓮明公主念經,通過密宗的勾招方法,把她的神識勾回身體,然後在她的頂、喉、心三處,分別標嗡、啊、吽三個字。當蓮明公主復活後,蓮師又對她進行灌頂,傳授密法,並在她心中埋下伏藏 《空行心滴》,授命她為法嗣,隨後她就去世了。
蓮明公主的後世,就是無垢光尊者。尊者每每憶起前世,都對蓮花生大士非常感恩,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常會提到“大恩蓮花生大士”。後來,他開取了《四心滴》中的《空行心滴》。(以前法王如意寶傳過,我們也講過、修過一部分。)他示現圓寂時,還跟弟子說:“我蓮明公主如今不再住留娑婆世界,就要去往那無死的大樂永地,我的壽命、事業、願力均已圓滿……”這在我翻譯的《全知無垢光尊者略傳》中有。可見,聖者也好、凡夫也罷,在漫長的生死輪回中,都經歷過很多很多,有時候令人歡喜,有時候令人悲哀。
這種公案不僅藏地有,漢地歷史上也不乏其數。《華嚴五祖紀》中記載:唐代杜順和尚,有一次到外面化緣時,有個施主抱著兒子,求和尚給他消災延壽。和尚定睛對孩子看了許久,說:“這孩子本是你的冤家,現在應該給他忏悔。”
吃完飯以後,和尚叫施主把小孩抱到河邊,自己將其拋入水中。這時,施主夫婦捶胸頓足,號啕大哭。和尚說:“你們的兒子還在。”說完用手一指,結果小孩化為六尺丈夫身,立在水波之上,怒目斥責施主說:“你前生拿了我的金帛,還殺了我推入水中。若不是菩薩與我解怨,我決不饒你!”說完就消失了。
可見,有些人最疼愛的孩子,也不一定是真正的“親人”。
另外,漢地古代有個員外,生了兩個兒子,一個特別孝順,家中事無大小,均盡心盡力而為;一個不務正業,終日吃喝嫖賭、花天酒地。後來在同一天中,兩個兒子皆因故突然離世。員外萬分傷心,昏厥倒地。
他的神識離開身體後,到中陰法王那裡哭訴。中陰法王聽了,便命人將員外二子押至面前。員外見後喜出望外,立即要長子跟他回去,可原本孝順的長子,此時冷冰冰地說:“我已不是你兒子了。我之所以給你當兒子,是因為前世受你三年恩惠,需要償還這段恩情。十幾年來,我日夜工作,替你效勞,現已還清,你我之間互不相欠,你還是自己回去吧。”
員外聽後深感意外,失望之余,只好又勸次子回去。次子說:“我也不是你兒子了。我之所以給你當兒子,是因前世你借我五百兩銀子,一直未還,我是專門來討債的。現在債已還清,我也沒有回去的理由了。”……
所以,大家明白親人的本來面目後,對他們就不要特別執著。有些人剛剛學完捨無量心,聽說親朋好友病了、死了,就哭得天昏地暗,這說明你沒修好這些道理,否則對他們不會這麼貪執。當然,這樣的話,世人也許覺得你無情,但實際上,若是懂得了輪回的真相,這種執著確實沒有實在意義。
在今生中,我們與父母有血緣關系,故他們對我們的關懷、疼愛,令人無法想象。當我們遭受痛苦或不幸時,他們比自己出現這類事還要悲傷。實際上,這全都是往昔互相加害的宿債在作怪。
而如今成為怨敵的人,也是同樣。他們在往昔生生世世中,沒有誰不當過我們父母的。就拿現在來說,雖然你將他看作勢不兩立的仇人,可他也不一定對你有害;就算你將他看成怨敵,他也有不把你當作怨敵的,或者,即使視為仇敵也沒能力加害的。如果是他都沒有加害你,你又憑什麼把他當成怨敵呢?
再者說,依靠怨敵加害的因緣,也可能令你今生的名譽增上,遇到正法,甚至成辦究竟利樂。就像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所說:“遭受危害令己遇正法,得解脫道害者恩德大。”換個角度來講,你若通過各種方便投其所好、順其心意,說些溫存柔和的話,那彼此間成為情投意合的親朋,也並不是一件難事。
相反,自認為是親友的人,也有子孫欺騙、甚至殘殺父母的情況。就像現在有些新聞中說,不少子女殺害父母,或者聯合怨敵,把自家所有的家產都搶光。
子女若與父母關系融洽,當他們出現痛苦、不快時,父母比自己出現還難過。為了維護子女,父母常積累下滔天大罪,到了後世必然被引入地獄。如《心地觀經》雲:“世人為子造諸罪,墮在三塗長受苦。”
父母即使希望修持正法,卻常常受到子女親友的牽連拖累,或者父母捨不得子孫、子女拋不下父母,雙方一直依依不捨,以至於耽擱修法、坐失良機,相互間成了修行的最大違緣。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說:“無常眾親友,亦壞真常法。”貪愛無常的眾多親友,可毀壞我們對常有安樂的證悟解脫。由此看來,親人有時候甚至比怨敵更有害,對他們特別貪愛,的確是一種顛倒。
從後世來說也是一樣。現在被認為是怨敵的人,將來可能會轉生為自己的骨肉;如今親密無間的親友,來世也許會投生為水火不容的敵人。所以,如果將今生的親怨顯現執為實有,懷著貪嗔積累惡業,這會成為墮入惡趣的墜石,令自己永遠不能從中解脫,這樣做又有什麼必要呢?
因此,我們務必要從自身做起,把一切有情都想成父母與子孫,就像往昔前輩大德傳記中所說的那樣,平等地看待親怨。當然,世人對此一般很難接受,他們總覺得親人跟敵人有極大區別,這種顛倒的世間觀念,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但自己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好好地考慮。尤其菩提心的前提就是親怨平等,若沒有生起這種捨心,那麼對天下無邊的眾生,就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為何我們活得不快樂
心念,就像空中的雲霧。
如果你自然安住,它是無利無害的;
一旦分別執著,則有百害而無一利。
真正令你受盡折磨的,實際上是心魔
在佛陀的教言裡,經常會提到四魔中的“天魔”。通常,人們認為這是指魔王波旬,但實際上,真正的魔王,就是我們的無明迷亂。
這個魔王每天躲在愚癡的陰暗角落裡,為阻礙我們獲得永恆的安樂,不斷射來五支箭——貪心、嗔心、吝啬、傲慢、嫉妒,讓中箭者飽嘗生不如死的劇苦。為了斷除他每日對我們的傷害,最殊勝的對治方法,就是證悟一切萬法的本性,這既是文殊菩薩手中的“智慧寶劍”。
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哪怕身處睡夢中,都渴望安樂無恙、遠離痛苦,但事實上,並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賜予我們這些。在這個世界上,有人正在安享無邊快樂,有人卻感受劇烈痛苦,這種巨大的差異,難道是隨他們各自心意而變現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誰也不願遭受痛苦。
就拿財富而言,絕大多數人都願意擁有,而不希望自己一貧如洗。但如果前世沒有積累福德,今生即使非常渴望,拼命追求,也往往事與願違。
當然,我們所感受的這些苦,若從外境尋找,其始作俑者根本不存在。假如真有一個“苦難創造者”,那對他恨之入骨也無可厚非。但往外去苦苦尋覓的話,結果必然是徒勞無獲。
真正令我們受盡折磨的,實際上是內在的魔王。他陰險地藏在我們心裡,輕易發現不了其蹤跡;他時時與我們形影不離,所以摧殘我們非常方便。在他的蹂躏之下,我們就像奴僕一樣,毫無自由可言,不斷遍嘗著各種苦楚。
但極為可悲的是,大多數時候,我們卻根本不知道誰在捉弄自己,所以想要滅掉他,可以說難如登天。
有多少傲慢、貪心、吝啬、嗔心、愚癡,你就有多少苦
魔王躲在我們心靈最深處,不斷射出的五支箭,也叫“花箭”。它表面上看去相當吸引人,令人不禁心向往之,可一旦射中了我們的心,就能引發令人顫抖的大苦。
所以,這五支花箭,又號稱魔王幻變出來的五大魔。對此,我們應細心辨認,不要掉以輕心。
能把我們扔到很低賤地步的,叫傲慢魔鬼;
對男人或是女人,乃至外境一切美妙的色、聲、香、味、觸等,生起愛念,內心因此而受到束縛,這叫貪心魔;
可以把我們引入三惡趣的,是吝啬魔;
將自己和別人的善根全部摧毀的,是嗔心魔;
對別人生起競爭心,希望他不要得到名聲財富,嘴上也經常對他說是道非,這叫嫉妒魔。
無始以來,這些魔時時刻刻都在損惱我們,給我們帶來了難以言喻的痛苦。若能早日認清這一點,相信不管是誰,一剎那也不願與這些煩惱大敵共處。
當然,這五大魔的首腦,就是魔王——愚癡魔,只有睜開了智慧的雙眼,才能完全擺脫他的誘惑。或者,還可以先用智慧寶劍把魔王的五種幻術全部斬破,這時魔王只能乖乖就擒,無力反抗了。
因此,不管顯宗還是密宗,最根本的就是要證悟心的本性,如此一來,所有魔眾才會無所遁形,自然而然消失。
貪也是白貪
我們對一切人事物,都不應該生起貪心。為什麼呢?因為那些引生貪欲的外境,若去觀察其本體,不過像水泡一樣沒有實義,又有什麼可貪的呢?
外境既然無實有,再往內觀察自己的心,它也同樣不存在。盡管我們生起的每個心念,看似真真切切、實實在在,但若仔細去剖析,就會發現它是剎那性的,當下生、當下滅,本體猶如虛空,了不可得。
既然所貪的“境”不存在,能貪的“心”也沒有,那又豈能生起貪心!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貪心根本不存在,為什麼我仍在貪執呢?”這確實令人非常遺憾。因為凡夫被無明所障蔽,把原本不存在的東西,往往當成了真實不虛,進而不斷產生執著、煩惱、痛苦……說白了,這完全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
當然,明白了貪心是空性的,這還遠遠不夠,我們必須還要證悟。就像一個人只是理論上懂得了怎麼開車,卻從來沒付諸行動的話,那不叫真正會開車。
證悟的方法,在佛教中有很多,我們可以用中觀的方法來推理、觀察,也可以用大手印、大圓滿的竅訣,借助於上師的加持而現見心性。但不管用哪一種,大家務必要牢記:一切法在究竟上雖然是空性,但對空性也不能執著!
越吝啬,活得越窮
在生活中,有些人對於財物,連自己都捨不得享用,布施別人就更不可能了。
這種人在臨死之際,其吝啬本性會對解脫產生巨大的障礙,命終後甚至會轉生成餓鬼。即便再生為人,也必然恆常感受貧窮之苦,生生世世都與財富無緣。
所以,我們務必要想方設法斷除吝啬。
盡量像對待母親一樣原諒怨敵
不管是什麼樣的怨敵,哪怕他再傷害我們,我們也不應生起嗔心,而要盡量把他觀成自己的母親,修慈悲心。
佛教中有充足的依據可以證明:無始以來,輪回中的每一個眾生,都曾當過我的母親。她們含辛茹苦地哺育我,盡最大的愛心來照顧我,將自己最珍貴的全部給我…..
這些母親們對我恩重如山,但因業力的嘲弄,她今生已經忘記了我,甚至成了我的怨敵。若不是這樣身不由己,她又何嘗願意把痛苦施加在我的身上?
想當初我生病時,母親不管我的行為多麼粗暴蠻橫,都任勞任怨、噓寒問暖、百般慈愛地呵護我。而今,母親因長時漂泊於難忍的輪回苦海中,不幸得了“病”,已不認識我了。對於無有依怙的她,我又豈能因為一點點傷害,就把她當成不共戴天的敵人?
所以,當怨敵損害我們時,我們應當這樣觀想,不但不能對他恨之入骨、想要報復,還應從內心中真切地發願:祈求上師三寶加持,願他早日獲得安樂,永遠脫離苦海!
別人有福報,一定要隨喜
作為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本來眾生的快樂應該由我來給予,但現在他們以自身的福德,獲得了名聞利養,對此我又怎能心生嫉妒呢?
就像作為兒子,本來需要父母給錢,但現在他憑借自己的能力賺了不少錢,父母對此嫉妒的話,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因此,當別人在財富、聲譽、權勢等方面比較圓滿時,我們不應該生嫉妒心,否則就是著魔了。
有些人的嫉妒心特別猛烈,看到別人名聲大了、錢財多了,內心就特別難受,好像自己的福報被奪走了一樣。但實際上,別人擁有的一切,跟你半點關系也沒有。就算他有財有勢、功成名就,那也都是他的福報,你再怎麼嫉妒,自己也得不到一點一滴。
在我們五明佛學院,三四百個堪布、活佛彼此之間並沒有嫉妒心,大家互相贊歎功德,如此無論是住在這裡,還是到了別的地方,各自都會相應得到一些名聲。
而現在某些人,認為別人的聲譽如日中天,會對自己的名聲造成妨礙;別人若是名譽掃地,自己便會聲名鵲起,這無疑是在癡心妄想。
其實,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擁有圓滿功德,對你個人的名聲也不會造成絲毫損害;反之,假如所有人都活在窮困潦倒中,你也不可能從中得到什麼聲譽。因此,當別人具有福報時在,我們沒必要嫉妒不已,而應當生起歡喜心,由衷地隨喜!
“在整個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
傲慢,就是對自己的學問和財富等,生起一種滿足之感,並在語言、行為中表現出來。
現在許多人不明白,自己的財富、地位、才華等一切,只不過是前世行善的果報。若是耽著於此而夜郎自大,定會將原有的善根毀壞,心中再也生不出功德。
有傲慢心的人,總認為自己的智慧出類拔萃、才華傲視群雄,但只要認真去觀察,就會明白這些根本不值一提。在一段時期內,或者特定的小范圍裡,你的才華或長相等各方面,或許確有過人之處,但不要忘了:在這世上,還有無數人千百萬倍地超勝於你。
退一步說,縱然你的功德在凡夫中無人能及,但在聖者當中,肯定是有超過你的人。並且你這種所謂的功德,也並非永存,它只是因緣聚合的產物,十分無常。
當年我在石渠求學時,遇到了大善知識秋吉堪布、班澤堪布。對於秋吉堪布,我雖然不太了解,但自以為在智慧上遠勝於他。可沒想到,他的功德和境界非常不可思議,終其一生都在修持甚深法要,臨圓寂前還在為弟子們傳授佛法,以聞思修行圓滿了自己的一生。
至於班澤堪布,我曾在他面前聽過五部大論等許多佛法。以前就聽說他的智慧和人格非常好,後來我以為他已經老了,可能糊塗了,但兩年前和他相遇時,我發現他的智慧有增無減,身上卻沒有點滴傲慢,人格仍十分賢善,做任何事都非常認真,讓我不得不暗自贊歎:“真正的修行人,就該像他那樣!”
我以為自己年輕時的智慧超越他們,但時至晚年,他們卻已把我遠遠甩在了後頭。這說明了什麼?說明我們有些功德只是暫時的,沒必要因此而沾沾自喜。
當年,在我的上師托嘎如意寶身旁,智慧卓越、嚴守淨戒的修行人,猶如天上繁星那麼多。可到了現在,不少人已墮落到了極為卑劣的地步。反而,過去有些戒律不清淨、智慧比較淺薄的人,如今卻成了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
回顧這些歷史足以看出:即便我們現在有智慧、有福德,這些也並非一成不變,實在不應以此而輕視他人。
要知道,別人心中隱含的功德,我們在沒有證得他心通之前,根本無法現量見到。有些人的言行舉止,盡管看起來不太如法,但實際上,他內在的功德,說不定如海一樣廣大。所以,我們對誰都不應輕視與傲慢。
作為業障深重的凡夫,不管是什麼人,煩惱與功德都相互摻雜,就像糞便中混合著妙藥,對此我們又有什麼可得意的?假如因為自己有了少許功德就開始傲慢,那為什麼不因煩惱熾盛而心生慚愧呢?
仲敦巴尊者說過:“在整個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阿底峽尊者也說:“自己若有學問,就會特別謙虛地對待別人。”這些具有殊勝功德、遠離一切過患的大成就者,對所有眾生尚且一視同仁、十分謙遜,我們凡夫的過患如塵垢一樣多,又憑什麼理直氣壯地傲氣沖天呢?
極為傲慢、自以為是的人,往往是中了魔王的花箭,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而應學會謙虛、低調,就像被馴服的駿馬,不管是什麼人,都可以讓他騎在自己身上,恭敬地為別人做事情。
總之,一切萬法在勝義中猶如虛空,沒有任何貪嗔煩惱,但在世俗中,如幻如夢的顯現也是不滅的。若以大圓滿的竅訣來調伏自心,懂得諸法本體無實有,所見所聞都是大空性,同時在名言中,整個輪回還可以顯現,以幻化八喻來對待一切。這就是大中觀、大圓滿的觀點,也是文殊菩薩大悲化現的“智慧寶劍”。
運用這把智慧寶劍,我們就能斷除我執煩惱,摧毀無明愚癡。若能根除無明愚癡,就像架子的三只腳斷了一只,另兩只腳也無法支撐一樣,整個魔宮將會徹底坍塌,從此任何魔眾都對你無法加害!
索達吉堪布:遇到怨恨的敵人、邪魔干擾、各種疾病等時,該怎麼辦?
遇到怨恨敵人、邪魔干擾、各種疾病等時,沒有必要特別去執著,因為不管是什麼樣的對境,全部是心的執著顯現,應該看作為幻化。
阿底峽尊者曾說:「貪嗔境現時,視為如幻化。」顯現任何貪嗔對境時,理應把它當作幻化,不要去執著。
《入行論》也說:「不執悅意物,彼為真妙物。」不貪執世俗悅意之物,才是最殊勝的事物。
當我們遭遇種種不幸時,實際上就像在夢中生孩子,覺得「寶寶特別好看,很可愛、很乖,應該用什麼來沐浴呢?用牛奶來沐浴,還是用洗衣粉來洗澡?」
後來孩子突然死了,自己就悲痛萬分、非常傷心。然而這完全是一場夢,第一自己沒生過孩子,第二孩子沒有死過,痛苦簡直是徒勞無益,醒來後根本沒有真實的對境。
佛經也說:「如女夢中見,兒生復死亡,生喜死憂傷,諸法如是觀。」一個少女夢見生了孩子很歡喜,最後死了很痛苦,但這些都是不存在的。
同樣,怨恨的敵人對我攻擊,我對他生起嗔恨心,彼此針鋒相對、不共戴天,這類事情也全部是幻化。
所以,當最可怕的違緣降到你頭上時,一定要把它轉為道用,不要認為它是真的。
有些人父親死了,就非常痛苦,覺得他是自己唯一的父親,從此再也見不到他了,很多世間人都是這樣。
此前,我在上海仁濟醫院,看見一個老太太死了丈夫,不斷地在那兒哭訴,我就很稀奇地在旁邊聽。
那個老太太一直說:「我們生活53年了,我以後再也見不到你了,我實在不願意離開你啊!」我當時就想:「已經可以了,53年在一起生活很不錯了。」
我們遭受各種違緣時,應該把它觀為幻化,雖然顯現,但並非實有,這些痛苦暫時在心前出現,可一定會消失的,它只是一種愚痴的實執。
寂天菩薩云:「愚痴所執諦,何異幻化物?」愚人所執著的諦實法,全部都不存在,跟幻化沒有任何差別,這些教言若能逐漸融入自心。
那麼生病都不會特別痛苦,因為人生就是一場夢,沒有什麼好執著的,假如沒有如是耽執,那一定能解決這個問題。
朗日塘巴格西也說:「了知諸法皆如幻,解脫貪執之束縛。」如果能夠解脫貪執,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不會被世間八法所染污。
現在有些佛教徒,遇到違緣時特別煩惱:「我學佛很長時間了,為什麼還生病啊?」聽起來特別可笑。
要知道,佛陀並沒有說只要學佛就平平安安,永遠都不會生病,輪回的真相就是生老病死,這是誰都要經歷的。
尤其我們人類還有八大痛苦,每個人的身上都會出現。輪回本來即是痛苦的本性,學了佛以後,並不是不會遇到痛苦。
其實,這些痛苦是如幻如夢的,沒有實體,若能了達這一點,所作所為都會很自在、很快樂,遇到痛苦也可以轉為道用,快樂的時候也不會過於傲慢。
我非常希望大家在修行過程中,當自己遭受違緣時,應該轉為道用;當別人遭受違緣時,應該觀悲愍心,不要幸災樂禍。
梁武帝在歷史上非常有名,據記載,他一生造了484座寺院。有一次他在逛街時,看見有個人在賣瓜,一個人來買時,他說什麼也不願賣。
另一個人來買時,他很高興地賣給他,錢不多也沒關係。梁武帝見後大惑不解:「這兩個人都與他素不相識,為什麼態度有天壤之別呢?」於是去問國師志公禪師。
志公禪師用宿命通一觀察,原來那賣瓜人前世是死囚犯,當他要被處斬時,很多人都在旁邊圍觀,那兩個人也在場。
第一個人認為:「這傢伙罪有應得,活該!」第二個人卻覺得他很可憐,對他產生同情心。以這個因緣,賣瓜人今生不願把瓜賣給前者,而願意賣給後者。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討厭一個人,不管他吃飯、說話、走路,做什麼都看不慣,這可能也是源於前世的因緣吧。
總之,我們遇到違緣時,最好不要成為修行的障礙。很多人平平安安、順順利利時,修行很成功,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馬上倒下去了,這是很可惜的,應該學會轉為道用。
同時,看見別人遭受違緣時,理應寬宏大量,盡量去幫助他,在別人最困難時施以援手,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