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一家人,各有各的業力!
我們無始劫以來,眾生的第八識有很多很多的這個「界」,這個「界」呢,就是善惡有漏無漏的種子。這個種子為什麼叫「界」呢?因為它變現果報的時候,會把眾生做一個區隔:你的業只有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把業分享給兒子。
所以你看一個家:一家四口人,住同樣的房子、吃同樣的飯菜,有些人活得很快樂,有些人活得很痛苦,因為各有各的業力唄,是吧?所以它有界限,你不要以為你們一家人,就大家都沒有界限,不是啊,各人受各人的業力,因為共業中還有別業。所以這個「界」,就是說它基本上是有區隔的,那麼這個界指的是種子。
那麼這個一切法等依,這個一切法是什麼呢?是果報的現行。果報它叫「一切法」,就是我們無量劫來的種子跟果報,都必須要依止第八識,種子是它來攝持,果報是它來變現,也因為第八識它的受熏持種、變現果報,所以由此有第八識,這個「此」指的是第八識了,因為有第八識的緣故,才構成了六道的輪回跟涅槃的成就。
因為我們平常放逸的時候,造了有漏的善惡業,我們平常聽經,在佛堂做功課的時候,栽培了菩提心、空正見,還有憶佛念佛的種子,這個出世的種子,所以我們的生命當中,有躁動不安的相狀,也有寂靜安穩的相狀。這兩個相狀為什麼能夠出現呢?因為第八識它把你所有的修行的種子,都保存下來。
所以所有有漏的果報,是由有漏的業種子變現的;無漏的功德,是我空、法空的無漏的種子變現出來的,這是第一個:從有漏無漏來談相由心生。就是這種躁動不安的相、涅槃寂靜的相,都是第八識變現的,這是從有漏無漏。
我們再從善惡的角度:「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它舉出了六道裡面四個來作代表:鬼道、畜生道、人道跟天道。那麼每一道,當然這個就是五趣雜居地嘛,對不對?每一個人都生長在一個環境,但是因為他的第八識的業力不同,而各自循業發現。
怎麼說呢?舉一個例子:「等事心異故。」比方說水,水它是一個相狀,是吧?但是這個相狀,它只是針對人來安立,它是一個濕潤的一個相狀;但是如果你是鬼道眾生,去接觸水的時候呢,因為他的罪業重嘛,所以他的心跟水接觸的時候,他看到的是火;那麼畜生道的魚,它跟水接觸的時候,它看到的是它的房子,沒有好也沒有壞;那麼天人那個善力強,他看到水,是他的琉璃地,是宮殿樓閣。
那麼我現在問一個問題,它到底是什麼?你說它是水也對,你說它是火也對,你說它是房子也對,你說它是琉璃地也對,所以「許義非真實」,所以一切法沒有真實的內涵。它如果是真實的,那應該每一個人去接觸它,它如果有真實獨立的體性,每一個人接觸它應該都一樣嘛!事實上它的本性是空性的,所以各人的業力去接觸它,各人變現自己的相狀出來。
傳智法師:佛說這五種因緣能成為一家人
你做的這些善業,如果是只為自己做,或者是你為一家,這個果報小了。果報就三生受樂,不是三十生作小國王,這是講你是為自己、為你一家。『舍一得萬報』,這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你得來生福報。註解裡面引用《五苦章句經》的幾句話,提醒你自家眷屬的真相是什麼。
這一段文在第二十八面倒數第三行,從當中看,它這裡有「自家眷屬者」,這是給你解釋什麼叫自家眷屬。「《五苦章句經》雲」,這佛說的話,「父子、夫婦、兄弟、家室、知識、奴婢」,這是講家,自家眷屬。佛說有五個因緣,如果不是這五種緣,決定不會成為一家人,不會成為一家眷屬;眷屬裡面有朋友,知識就是朋友,你的好朋友。
五種因緣
第一個是「怨家」,小注說「父子互相殺害」,怨家;
第二是「債主」,「父母財子散用」,生了一個敗家子,父母辛辛苦苦慘澹經營置的這些產業,到他手上幾天就敗光,債主!父母欠他的債,他來是討債的。
第三種「償債」,還債,那就是父母是債主,兒女是來還債,所以兒女他在外面賺錢,賺了供養父母,這是還債的。對父母並沒有什麼孝敬的心,對父母沒有恭敬,但是在物質的受用不會給他缺乏,他會供養得很周到。這裡面也看欠債多少,如果兒女前生欠得多,對父母的奉養就很厚;如果欠得少對父母供養就很薄,在現在社會我們都能看到。
第四個是「本願」,乘願再來,這裡面就有恩德,我們講報恩,這一類的兒女對父母有孝順心,有孝敬之心,這是本願。
第五種是「真友」,過去生中是同參道友,志同道合,這一生又遇到了,這是真正善知識。前面裡面講「知識」,就是這種因緣,真的同參道友。這是說明自家眷屬包括的範圍。如果我們一切修學的功德是希望自己得利益,希望我一家人得利益,這個心量很小,果報也就有限,只能夠三生受樂,這就叫「舍一得萬報」。
所以我們修學、修善、修福,心量一定要大,用心一定要真實。有很多人,譬如國內這些水災,有很多人聽到這個消息,還是不肯發心,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們救濟的錢,他們是不是真的會得到?是不是會被當中的人剝削去?他常常有這個憂慮,把行善中斷掉,這個機會錯過了。
一定要曉得各人有各人的因果,人人都怕被當中的人剝削,這些苦難人沒人救濟了。即使被剝削也不在乎,我們也要做。你自己不能親手去布施,必須要通過第三者,不能不做。布施供養當中佛法更是重要,為什麼?
懂得佛法的人,相信因果的人,我們託付他,他就一定會做得圓圓滿滿。
夫婦本是前緣,兒女原是宿債。
南懷瑾先生
我常常提到杭州城隍山城隍廟門口的一副對聯。小時候讀書看了很有趣,記了下來。後來從幾十年的人生經歷中,看自己,看別人,深深瞭解這副對子,包括了佛家、儒家、道家的人生哲學。這對子上聯描寫夫婦關係:夫婦本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夫妻不一定是好因緣,有的吵鬧一輩子,痛苦一輩子。
下聯說的是兒女問題:兒女原是宿債,欠債、還債,有債方來。有債務關係,才有父母兒女。所以,人生由男女感情結為夫婦,然後生兒女,美其名曰天倫之樂,其實從人生深一層的體會來看,沒有樂,只有苦,不過人都是喜歡苦中作樂罷了。城隍廟的這副對子,將整個人生因緣道理,差不多都概括在內了。
我在大學任教哲學課程時,看到現在的青年同學男的女的都蠻調皮,常常不只一次有女同學要我講愛情哲學。愛情究竟是什麼東西?這種問題使我很難答覆,有時被逼緊了,就老實告訴她們愛情的哲學基本就是自私,人類的我執。不管描寫愛情怎樣好,愛情基本是我愛你!愛與不愛,都由我出發,不論是男是女,我愛你,是我在愛你;我不愛你就不愛你。一切都是為了我,全從自私觀念出發。
因此,愛情在文學境界是幅畫,這幅畫是理想的,很美;實際上不美,世界上許多愛情小說、愛情故事,使我們看了掉眼淚,非常吸引人,非常動感情;但是看遍所有古今中外的愛情故事,幾乎沒有一個是圓滿的;假使圓滿了,這個故事便失去了文學趣味。等於以前我們古老的戲劇,像從前各種地方戲、京戲、台灣的歌仔戲,唱的都是私訂終生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一點意思也沒有。至於落難公子中了狀元,兩人能否共同生活一輩子,那就很難說了。
成為一家人的因緣
1 因果通三世,佛法裡頭所說的“欲知前世因”,你要想知道你前一生種的是什麼因?“今生受者是”,你這一生的遭遇、享受就是的。
2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知道,你來世是什麼樣的果報,你這一生起心動念所做所為那就是。今生種的因,是來生果報;今生這果報,是過去生中的因,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無緣不聚,無債不來。
3 六道的凡夫捨身受身,再去找一個身體。通常找身體就是要找父母,父母跟自己一定有緣,沒有緣你不會去找他。佛在經教裡常常告訴我們,兒女跟父母是什麼緣分?佛把它分為四大類,有報恩的,前世父母對他有恩,這一生遇到了,他感恩,他來報答的。這樣一個小孩,天性就是孝順父母,他來報恩的,很聽話,也很可愛,這是第一類的。
4 第二類是報怨的,父母跟他有仇、有怨,可能是過去生中殺害他,這一次遇到了,遇到了,他來報怨、他來報仇,這個小孩就不聽話,不順從父母。
5 第三種是討債的,這個小孩也很可愛,如果欠得少,二、三歲他就走了,你花錢花得那麼多,他討完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可能供他念書,念到中學、念到大學、念到博士學位,學位拿到他就走了,他來討債的,你欠他多,你得還他多。
6 另外一種是還債的,還債對父母沒有什麼恩情,但是對父母不錯,過去他欠父母欠得很多,這一世他在物質方面養父母會照顧得很周到;如果欠得少的,這個孩子對父母就相當刻薄,自己的日子過得很好,父母有得吃、有得穿就可以了,不怎麼樣的孝敬。
7 這四種情形我們冷靜去觀察,都在我們現前,我們常常都能看到這四種狀況,就曉得佛在經上講得的一點都沒錯。
父母與子女的四種因緣,你是哪種緣?
在家學佛人,必負三種責任,對家庭要負責、對工作要負責、對信仰和修行要負責。——索達吉堪布
諸法,法不一樣,緣也不一樣。
我們一個人到這個世間來,這是緣,因是什麼?
基本的因是一個、是相同的,心現識變,這是完全相同的,一切法都不例外的。
可是我們到人間來投胎找這個父母,這都是緣分,你為什麼找這一對夫妻做父母?你為什麼不找別人?
佛在經上給我們解釋,父母跟子女有緣,如果沒有緣,當面也看不見、也找不到。什麼緣?
兒女,有四種來頭:一是報恩,一是報怨;一是還債,一是討債。
佛給我們講有四種緣:
第一種:報恩
過去生中你跟他有緣,這父母對你有恩惠,你遇到了很歡喜,你來報恩的。
來報恩的小孩好,很省心,孝子賢孫,他就那麼聰明、就那麼乖、就那麼聽話。
你要是懂這個道理,我們對人要廣結善緣,要廣結恩惠,報恩的人才多。
第二種:報怨
過去生中你們是冤家對頭,他到你家來,來報怨的、來報仇的,這個麻煩大了,這個小孩將來是敗家子,會搞得你家破人亡,來報怨的。
所以現在這個社會,好的小孩少,壞的小孩多,什麼原因?
你父母對人是佈施恩德多,還是自私自利想佔別人便宜念頭多?道理就在此地。
第三種:討債
你欠他的錢,但是不欠他的命,他也不會要你命,你所賺的錢就得還給他,討債鬼。
欠得少的,小孩養了三、四歲死了,為什麼?
你花了那麼多錢,就那麼多,他討完就走了,他跟你沒什麼感情,不管你怎麼喜歡他,他對你沒感情。
如果是欠得多的,他可能要討個一、二十歲,供到大學畢業,拿到博士學位走了,這是討得多的。
第四種:還債
是他欠父母的,所以他對父母物質生活會照顧很好。
也要看欠多少,欠得多的,那他多還,對父母物質照顧很優厚;
如果欠得少的,對父母生活勉強供你夠吃就可以了,不會給你多餘的,不會給你日子過得很好的。
這我們都親眼看見的,把父母當作什麼?傭人差不多一樣,年歲大了也有一個傭人去照顧他,但是看得跟傭人一樣,每個月生活費用扣得緊緊的。
沒學佛不知道,一學佛知道這還債的,過去父母欠他的不多,所以他還他的很少。
佛說,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一家來。
佛告訴我們,把這些孽緣轉變成善緣!
教,你要好好的教他,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把過去這個冤債都給它化解變成法緣。
你看看不都在念嗎?沒有定法,法無定法,看你會不會轉變。
所以老祖宗重視紮根教育,紮根教育就是轉變這個緣。
所以緣不是不能變的,能變。
你這一教一轉變的時候,你對他就佈施大恩大德了。
為什麼?他本來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的,
你現在一下轉變的時候,教他變成賢人、
變成聖人、變成佛菩薩,這個恩德多大。
看完後轉發出去,現在 廣結善緣也不遲!
今生無論你的孩子因什麼原因與你結緣,都無法改變過去你們之間的恩怨情仇,唯有借今生之緣,了前世的債,結下世善緣。
無論今生你感召怎樣的孩子,也一定要盡父母的義務,用善心相對,用慈悲教導,才能不負因果。
法布施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眾讀者
世間的父母子女,乃是相互債主
廣欽老和尚
人是帶業來的,來這娑婆世界,受輪回生死煩惱苦、受五蘊之苦;眼睛貪看好的,耳朵貪好音聲,舌嗜美味,成天只知道要如何經營,要穿好、住好、睡得舒適。在世俗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以為人生只是為了享福作樂而已,殊不知道這番作為乃是造業,造了一些貪業,帶舊的業來,再造新的業去,而人身也就再難得了。
而佛法中的作為,是福慧雙修,是把自己的身心付出,全為了利益他人,不著形相,而不是貪一己的私利,雖不為己,但在為人之時,同時利益了自己,是自利利他。雖然我們每天做種種的事務,穿衣、吃飯、睡覺等等,但這些都是有形相的生死因,必須還要瞭解,我們尚有一個不可見、不可聞的一面,那一面並沒有在看、在聽,在吃,或在做什麼,是一條真正解脫的路途。我們帶惡業來到這個娑婆世界,要曉得入佛門,由佛法中找到一條解脫的好路回去。一個人在生之時,若不能得到解脫,則死後不可能得到解脫。
世間的父母子女,乃是相互債主。今世做你的父母,撫養還債,他世則做你的子女,受你的養育。如此,一世一世,怨親相繼,彼此互養,無有終止。而出家乃是要斷絕這條生死債緣,將世俗愛別離苦的親情,轉為度這些親人來皈依三寶。同來念佛、拜佛,度他們出娑婆世界,免生死輪回苦,這樣才叫做大孝報恩,否則,父母未度,這點恩情,還會使我們再入娑婆度他們。
實則無始以來,世世相生,六道中都是我們過去的怨親眷屬,因隔世相遠而忘失,今生為父母兄弟,來世可能為怨家債主,有的甚或墮入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三惡道中。所以,我們度眾生,必須怨親平等,慈悲一切。現世父母、兄弟固為親眷,一切眾生亦為過去生的親眷,故要發大悲心,誓度一切眾生,像大願地藏王菩薩一般,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像這樣怨親平等地度眾,把現世父母兄弟親眷,也視作一般眾生,平等度化,在這種基本的態度上,為度親人而與俗家親屬往來,亦不屬攀緣。
佛說五種因緣成為一家人
每個人能在今生做為眷屬必然有前世的因緣……
◎ 宣化上人 一九八○年六月十六日 開示
每個人的面目不同,其因果也不一樣,每個人在往昔生生世世所欠下的債也不同。
有些人欠債太多了,到這個世界上來,還也還不了,所謂「債臺高築」,也就是業障之臺,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深,債上加債,糾纏不清。這是什麼緣故呢? 是因為往昔專門放高利貸,借錢給人,利上加利,貪得無饜,自己以為佔了便宜,結果是自己吃了虧,業障一天比一天重,終於拔不出腿來了!
有的欠人做父親的債,有的欠人做母親的債,有的欠人做妻子的債,有的欠人做丈夫的債,有的欠人做兒子的債,有的欠人做女兒的債。所謂「父母的饑荒,倫常的賬 碼」,種種的因緣,乃促成你我今生命運的安排。可是一般人不明白一切都是前因後果,定業難逃,所以有時候還不認賬,還想扛債不還,明明欠人的債,卻不承 認。因為這樣不講道理,所以釀成世界上種種麻煩的發生--你 有你的麻煩,我有我的麻煩,他有他的麻煩,各人有糾纏不清、善惡夾雜的因果。偶爾遇到佛教,聽了佛理,便明白一點;可是今天明白了,明天又糊塗了;後天又想明白,大後天又糊塗了。
於是變成智愚平等的局面,智慧和愚痴平均,糊塗時便不想修道,明白時便想修道。可是修道的時候很少,糊塗的時候很多,因此所修的 不及所丟的,智慧也一天不如一天,而愚痴卻一天比一天增加,在無明驅使之下,便做出很多糊塗事。心裡糊塗,進一步身上也糊塗了;心裡有貪瞋痴,身上便犯殺盜淫,這些都是糊塗賬,根本算不清!
所以有時家庭眷屬不和,父子不和、母女不和、夫婦不和、兄弟不和、姊妹不和、兄妹不和,種種問題就發生了。發生了,自己還不承認、不認賬,反而覺得很受委 曲。其實這都是前因後果的定律,以前種下的因,如今結果了,有什麼好怨呢?所以「是故知命者,不立巖牆之下」,「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首先要明 白因果,不要再種糊塗因果,要種清淨的因果,要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要再把善惡混淆不清,是非夾雜不明,若能黑白分明,真假瞭然,便有機會返本還原,回 復到本有的性淨明體、妙真如性。
『天下沒有任何不能解決的困境與難題』
(1)世間一切生活困境與難題的解套方法,全在乎您是怎樣來看待它。
(2)世間一切事項的發生,都有其必然的前因後果;因轉成果,果變成因,轉變相續,永無止息。
(3)唯有學習和遵行古聖先賢的教誨,豁然開朗後,相信您週遭一切的難事,也都能夠一一迎刃而解。
濟群法師:兒女是債,兄弟姐妹又是什麼呢?
問:夫妻是緣,兒女是債,兄弟姐妹又是什麼呢?
濟群法師答:夫妻是緣,兒女也是緣,兄弟姐妹還是緣。
緣有善緣、惡緣。債,就是其中的惡緣。
作為一個家庭來說,既然走到一起,必然有很深的淵源。
可能是討債、還債的關係,也可能是由善緣聚會一處,志同道合,相互扶持。
不論什麼因緣走到一起,我們都要珍惜、善待。
做父母是還債,做子女是討債,眾生還以為這很好玩的
宣化上人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六日
開示於紐約上州羅徹斯特
眾生在無量劫以來一起受苦、受樂、受凍、受餓,不知多少劫,可是還都不厭倦這個無有眾樂、但受諸苦的世間。仍然習以為常,流連忘返,以為這裡比極樂世界好。
每個人都是身歷諸苦而不覺悟,捨不得離開這種苦,這是迷得太深,染苦為樂,背道而馳,背覺合塵。背覺就是違背光明覺性,合塵就是合到六塵、五欲上了,忘了清淨本源的道理,這實在可悲。
我不懂旁的,只知娑婆很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你看小孩子一出生就知道哭,這就是苦。無論東方人、西方人、紅人、黑人、白人,沒有小孩子一出生就不哭的,他們都會喊:苦呀!苦呀!但是,等一長大,又把苦忘了。
就只愛錢,單單這一張花花綠綠的錢,誘得人迷糊顛倒,做殺、盜、淫、妄。現代人都是向錢看。這錢,古時候是用金、銀、銅做的,現在是用紙做的,這和鬼用的紙錢有什麼分別呢?錢字是:
二戈爭金殺氣高,人人因它犯嘮叨;
能會用者超三界,不會用者孽難逃。
兩個人拿著戈矛要決一死戰,就為了爭金。國與國戰,家與家戰,人與人戰,自己與自己戰,也都是為了爭金。為什麼這麼不要命地爭呢?都是因為想佔有對方的財富,所以人與人就如同水火般不相容。
財是第一,色是第二,所謂「房子、地不讓人,老婆、孩子不讓人」,人人把這個看作是生命的根本和活力,如果沒有了,就以為生命沒有意思了。就這樣被財色迷得什麼都不顧,把聖人的道理都忘了。
名就比財色輕一點。食,人人願意吃好東西,不合口味就吃不下去了,把口腹之欲盡量享受,每天山珍海味、雞鴨魚肉,還要變方法弄美味,填這個窟窿,為口腹做奴隸。一不如意,做得不好吃,就大發雷霆,比那原子彈還厲害。
有人就說,財色名食,我不要,但不夠睡是不行的。你看!人抓著這地獄五條根緊緊不放,這不苦嗎?
窮有苦苦,富有壞苦,又有行苦,人執著三苦不捨,這是何苦來哉?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有首〈西江月〉說得好:
富貴五更春夢,功名一片浮雲;眼前骨肉已非真,恩愛反成仇恨。
莫把金枷套頸,休將玉鎖纏身;清心寡慾脫紅塵,快樂風光本分。
來時兩手空空,死時也是兩手空空,帶也帶不去,留也留不住。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賺了很多錢留給子孫,就是看不起子孫,這若不是傻瓜,便是個苦瓜。
「養子強如父,留財做什麼?」這是欺負你兒子沒出息。做父母是還債,做子女是討債,眾生都不明白,還以為這很好玩的。
「有子不如父,留財做什麼?」你給他再多,他都揮霍光了,都化水淌出去了,你說是傻瓜?是苦瓜?錢是假的,為它造業,這是幹什麼?
魚在水里躍,人在世上鬧;不知為善德,虧心把孽造。
金銀堆成山,閉眼全都撂;空手見閻君,悔心把淚掉。
這是說利人的事不肯做,盡做損人的事 。可是對於利己的事,就算把腦袋削尖了,他也要往裡頭鑽,這不是苦瓜,也是瓜苦!就沒想過這錢太多,就應該用來幫助他人。有些人做那麼一點,也是在那兒沽名釣譽,到處告訴人:我是冬捨棉衣,夏捨單衣,又給人食物……,想弄個好名,這不是真的。
其實,天下衣服天下人穿,天下食物天下人吃,天下房子天下人住,就是看每個人都和自己一樣,那有多麼海闊天空!若能愛人如己,這不是很快樂嗎!
「不知為善德」,善德是利益別人,利益自己就不是善德。培德是損己利人,虧德是損人利己。
「金銀堆成山,閉眼全都撂,空手見閻君,悔心把淚掉」,那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地獄匾額寫的是「後悔遲了!」
「眼前骨肉已非真」,一有感情就黏住了,就出不了三界。染污的路拼命走,清淨路總想不起來走一走,所以說富貴功名如浮雲,眼前骨肉已非真。又有脖鎖子、手捧子、腳鐐子,這三件東西把人綁得牢牢的。
莫把金枷套頸,休將玉鎖纏身;
清心寡慾脫紅塵,快樂風光本分。
我生來就直言直行,不會講人喜歡聽的話,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擇善而從,不善而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