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
積極與執著有什麼不同?貪心與願心有何差別?
在名詞混亂、意義顛覆的時代,如何分辨迷思,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健康積極的態度,應該不是堅持己見的執著;執著的態度未必就有積極進取的精神。現代社會變遷迅速,競爭異常激烈,相對地,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就越來越多。主動地設法化解因摩擦而產生的誤會,便是積極的態度;被人誤會而不懷恨,便是不執著。例如,罵人固然不應該,被人罵時也要有雅量。被罵之後,先不要生氣,過了一段時間,再透過第三者向他解釋,或者找適當的時機親自向他說明致歉,也許誤會從此冰釋。當然,也有人會想,錯不在我,為什麼要我向他道歉?事實上,讓人產生誤解,就是自己的不是。而且,不論爭執大小,和解才是雙贏兩利的最好結局,故云︰「冤家宜解不宜結」。有這樣的認知,自己才會比較心平氣和,同時也能讓對方心平氣和。人人若能如此,我們的世界就會更加祥。
貪心不等於願心
有些名詞看來相近,意義則完全不同。在現代社會裡,往往因為意義的混淆不清而影響了許多人的人生觀。譬如,貪心和願心、積極和執著,粗看相同,其實不然。貪心是據為私有,願心卻是發展抱負。發願即使為自己,目的也在提昇自己的才能、人品、智慧和慈悲;貪則是不管人品提昇或不提昇,不管得到或得不到,不管合理或不合理,通通都要,完全忽略了能與不能、該與不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貪心是將不是我的變成我的,願心是把沒有的東西變成有的東西。只在乎自己和兒孫有飯吃,不管其他的人有沒有飯吃,這是貪婪;想辦法增加糧食讓大家都有飯吃,這是發願。可見患得患失的貪心是執著的煩惱;全力以赴的願心是積極的態度。
認清不上進的藉口
積極和執著完全不同。執著是以自我中心為主,從自我的權、勢、名、位、利出發;積極不一定是自私的,是為了成長自我,同時也奉獻了他人。幾乎每一位小學生都會這麼說,我長大以後要奉獻國家、奉獻社會、奉獻人群等等,不過大家心裡都很明白,這只是表示未來志向的口號而已。假使這些口號能和自己的人格結合為一,成為宏大的願心,這就是積極。
現在許多人誤解不執著的真義,把它當成不上進的藉口。人家往上爬,自己不一定要往上爬。或許有人還會得意洋洋地說︰「做董事長、總經理有什麼了不起,他們吃飯睡覺,我也一樣吃飯睡覺。」人人都在努力求進步,自己卻自暴自棄,還說是不執著、看得開、放得下,這是一種自卑、懦弱、不健康的心態。他們沒有想到,人是可以經由學習而不斷成長的。不只名利、地位,人在才能、人格、心量等各方面都可以不斷地成長。倘若不積極促成因緣往上爬、不把握機會往上爬、害怕吃苦不想往上爬,卻用不執著這三個字一語帶過,這叫作「卑劣慢」;不只自卑,而且用傲慢的態度來掩飾自卑。
人世間如果有太多這一類的人,社會是不會進步的。真正的不執著是在盡心盡力、全力以赴之後,不計較成果如何,都能以平常心看待。也就是說,成功不驕傲,失敗也不氣餒。
當我在日本完成博士學位時,沒地方可去,有一位老同學就說︰「老兄,你現在好像學會了駕駛,取得了駕照,但是沒車可開。」當時,我的第一個念頭不是搶別人的車子來開,而是沒車開就不要開,但是希望有一天能有許多車子讓別人來開,這是我的目標。我一有了目標,就為自己帶來了積極開拓前途的動力。至於會不會成功,那就不必浪費心力去想它了。(原載《天下雜誌》一八六期)
留言列表